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64-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创建日期:2024-08-23

  NO.64-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辛五、修法:

  是说一切修,依实依作意,

  依思依方便,以及依自在。

  “是说一切修”,这里的修法总共有五种依,依实而修、依作意而修、依思维而修、依方便而修、依自在而修,共有五种修法。

  每一种修法都有一些小的分类,比如依实而修的下面,有四个修法;依作意而修的下面,有四个修法;依思维而修的下面,有六个修法,其中第一个修法的下面,又有四个修法;依方便而修,只有一个修法;依自在而修的下面,有三个修法。总共好像有二十一个,下面我就一一做简单的介绍。

  “依实”,第一种,依实修。

  所谓“实”,也就是指意义或事物,依于布施等波罗蜜多的意义而修,它分为四种,即依因、依异熟、依愿、依抉择力。

  第一依因,由菩萨种姓力的因,不管转生何处虽然别人没有让他做,他也欢喜修行布施等六度,依靠它修行任意一种波罗蜜多。

  发了大乘菩提心的菩萨是大乘种姓,无论他转生到什么地方,即使没有善知识的劝导,他自然而然也会喜欢布施、喜欢持戒。比如在一些无神论的人群当中,有的人从小就特别喜欢布施、特别喜欢持戒、特别喜欢安忍、特别喜欢精进,在没有善知识开示、没有大乘佛法的环境,他自然而然就喜欢行持六度。这是因为,他具足菩萨种姓力的因,到一定的时候,这个因成熟在心欢喜行持六度上,这是第一个在心上面安立。

  第二依异熟,先前修行串习波罗蜜多而于他世获得自然行持六度的所依身体。

  前世专门修过布施等六波罗蜜多,即生当中获得可以修布施等六波罗蜜多的身体、身份。

  现在在座的很多人,我想,这两个方面应该都具足。你的身份,第一是因心的种姓力量而安立的;第二是从身体的异熟果来安立的。前世修波罗蜜多的原因,这辈子获得行持六波罗蜜多的身份,你是布施者、持戒者、精进者等等。

  第三依愿,以“愿我无论转生何处都不贪执受用而发放布施”等以发愿行持六度的威力而修行波罗蜜多。

  前世发过愿,“不管转生到什么地方,希望我都能做布施、做持戒等等”。即生当中,就有这方面的因缘。以前有愿的原因,即生当中就有行持的因缘,这是第三个,依愿而修。

  第四依抉择力,以智慧抉择了知受用不坚固无实质而进行布施等,是由了知波罗蜜多的功德而如理修行。

  这辈子的智慧抉择力很不错,不光是听别人说说而已,而是通过学习,完全有能力抉择六度。“不坚实的财物对我有什么意义呢?我要布施”,“三门不清净,如此乱、如此没有意义,应该三门清净才对。持戒的功德是如何如何大,我要持戒”,“所有的众生都当过我的父母,用慈悲心摄持的话,没有什么安忍不了的,我应该修安忍”。依靠自己的智慧力来抉择六波罗蜜多,这叫做依抉择力而修。即生当中的智慧,特别不错。

  最近我看到,有些房子没有了。以前这些房主特别执著,旁边挖一条水沟都要跟很多人吵架,喊很多次管家,“我的房子如何如何”。但无常显现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了。还不如之前作了布施,这样的话,布施的功德就可以坚实保存下来了。

  在《杂宝藏经》[注2]当中,有这样的一个公案。有一个人出去打工三年,赚了三十两金子。在他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个地方正在开无遮大会、开大法会。他问维那师:“供养僧众要多少钱?”维那师说:“如果供一天,要三十两金子。”这个人心里想:“我这次遇到法会非常难得,干脆把三年赚来的钱全部供僧吧。”于是他就把三十两金子全部供养了僧众,空手回家了。

  到家后,他的妻子问:“这次回来,赚到钱没有?”他说:“我赚到了三十两金子。”妻子问:“金子在哪里?”他说:“已经存起来了。”确实存在非常坚固的保险柜里面了。妻子问:“存到哪里?”他说:“存到僧众里面去了。”(众笑)

  妻子特别不高兴,马上把丈夫捆起来,要求当地的官员:“你一定要惩罚他,他不负责任,把所有赚来的钱都给了别人。”官员问明了事情经过,觉得丈夫心很善良,所做的善事非常有意义,就给他管理一个村。是村长还是支部书记?我也不知道。丈夫有了领导的地位,财富当然滚滚而来。后来没有受苦,可能妻子又跟他和好了。

  我想讲的是什么呢?抉择力,用智慧真正知道,财富没有什么意义。如果不喜欢积累财富的话,房子拆了就拆了吧,没有什么感觉。世间当中的财富没有什么意义,用智慧抉择力来确定,这叫做什么呢?依抉择力而修。

  第一个依实而修讲完了,分了四个方面,依因、依异熟、依愿、依抉择力。生生世世让我成为修六波罗蜜多的人,经常发愿祈祷,是很重要的。

  “依作意”,第二种,依作意修,作意有四种。

  第一信解作意,依照宣说六度的大乘经中所说诚信并信解使波罗蜜多界增长。

  我们都知道,大乘经典里面经常讲,作意六波罗蜜多的功德非常大。如果你相信它、对它产生信心,那你自相续当中的功德,就会自然而然增长。对大乘佛教的六波罗蜜多有信解,这叫信解作意。

  第二品味作意,以前行持布施、持戒,回忆起来,知道功德很大,自己很欢喜,品味到味道。“我持戒的功德如何如何,布施的功德如何如何”,自己真正感受到欢喜。

  品味是很重要的,不管是修空性也好,还是布施也好、持戒也好,自己会有一定的感受。如果除了对吃很会品味以外,对法一点都不会品味,这样不好。

  有些人对吃的方面很会选,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不过有时候,天天都是一种味道,也不太好。现在我们这边的有些发心人员,一方面,很感谢你们给大家提供饮食;另一方面,每天都是一种样式,也不太好。听说很多部门,今天是白菜,明天也是白菜;一个酸菜已经连续看了六天了,每天都是这个。有时候换一下味道,有时候换一下样式,好吧?

  有些做饭的人,不是故意的,应该是好意的,因为他自己特别喜欢吃这个,所以每天都做这个。来吃饭的人一看,“今天还是这个,怎么办哪?”他就把碗这样的......(师模仿敲碗,众笑)

  每天都是一种样式的话,不太好。虽然是苦行者的群体,但苦行者的群体也并不是没有品味。有时候稍微换一种样式,可能好一些。我今天稍微说一下,希望你们不要不高兴。

  我说的是品味六波罗蜜多,比如说喜欢持戒的人,在任何群体当中,他都愿意寂静。身口意很清净,他完全品尝到了持戒的感受。

  第三随喜作意,对十方世界当中行持波罗蜜多的人,不管是自己也好,还是他人也好,都特别随喜,就跟自己做的是一样的。别人布施、别人持戒、别人安忍,自己非常欢喜。

  第四爱乐作意,心里面想,将来不管是自己,还是他人,都能行持波罗蜜多、都非常欢喜行持波罗蜜多。

  前面的第三随喜作意,是针对过去行持六波罗蜜多而言的;现在的第四爱乐作意,是针对未来行持六波罗蜜多而言的,心里特别开心,不会有什么嫉妒心。

  这是第二个作意,已经讲完了。

  “依思”,第三种,依思维修,分不满足或不厌足思维、广大思维、欢喜思维、利益思维、不染恶劣思维、善妙思维六种。

  第一不厌足,也分四种,以布施为例。

  一是施物不满足。

  为了能成熟一个众生,以恒河沙数世界充满七宝布施那一众生,不会想,“我给了这么多的七宝,现在可以了”,不会这么想。

  我们布施一点点东西,就觉得可以了,不要再布施了。昨天我这边装藏,觉得装多了。我对下面的人说,“装了这么多,可以少一点吧”,产生一点吝啬心。装藏需要一些宝物,凡夫人会产生一些吝啬的想法。

  但是菩萨对施物不满足,为了利益众生,以恒河沙数的七宝供养、布施,也不会产生厌足心,这是第一个。

  二是施身不满足。

  每一个刹那间,为了一个众生,舍弃自己恒河沙数的身体,也不会想,“我这么多次舍弃身体,现在可以了”,没有这样的心态。

  三是时间不满足。

  为了一个众生,于恒河沙数劫一刹那须臾间,不间断地给他布施身体与受用、不间断地给他作利益,也不会想“我于这么多劫中布施这么多外内之物现在可以了”。

  有些发心人员经常说,“我已经发心两年了、三年了、四年了、七年了”;还有些人说,“我发心三个月了、四个月了”。有些人的发心,真的能利益很多众生,但由于福报等种种原因,中间退了。

  真正发菩提心的人,在恒河沙数的劫当中,为了利益一个众生,不间断布施,这种精神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很随喜,自觉非常惭愧,还是要努力,不能生厌烦心和厌离心,这是第三个。

  四是众生不满足。

  以恒河沙数的七宝、同等数的身体,在无数劫当中,布施一个众生,把他安置在无上菩提令他成熟。同样,将两个、三个直至一切众生之间如此安置于无上菩提,虽然他们均已成佛,也不会想“现在可以了”,而生起不厌足之心。

  “我现在已经可以了,我已经安置了某个众生,我已经度化了四个众生”,我有时候会说:“我已经讲经说法多少年了”,其实这样的发心带有自私心、厌离心,非常惭愧。

  讲经说法也好,度众生也好,在很多方面,一定要努力。年轻的时候,还没有成熟,没有度化众生的能力和因缘;后来有讲经说法各方面因缘的时候,不能,“我现在身体不好了,我现在特别不舒服,每天都睡不着”,其实睡是睡得着的,就是自己想好好休息,以身体作为借口而不发心。因为讲身体不好的话,谁都没办法控制。

  各个地方的发心人员、修行人员,我觉得,现在还是可以的。很多人在听课方面,的确是很不错的。现在这里有很多的汉族年轻人,学习非常踏实,比我们这些人还精进,是很有希望的;也有很多的藏族人,领导也好、公务员也好、医生也好,各种各样的人,一直很虔诚地学习、研究,逐渐逐渐使自己的行为越来越如法。

  现在的社会确实比较浮躁,最近俄罗斯八十多个城市在示威游行,说领导如何如何;英国脱欧的时候,苏格兰也要独立;美国川普的有些政策没办法执行下去,他大发脾气。全世界的国家,都象玩游戏一样的。

  《论语》中说,“无欲则刚”,自己没有特别大的贪欲的话,生活会过得特别安全。这一点,对我们个人来讲,真的是,在所有的财富当中,最大的获得是大乘佛法对自相续的改变。这样的机会有多少年?很难说的。听闻大乘佛法的因缘,不可能长期存在的。哪怕有讲一节课的机会,对我来讲,也是有生之年当中最有意义的事情。对你们而言,听闻一节课,也是这样的。

  比如《经庄严论》,在法王如意宝面前得过传承的人,现在我们这边,只有少数几个老堪布得过,年轻的堪布都没有得过。因为法王传得很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我想,这个传承也好、这部法也好,哪怕是听一节课,也是有意义的。

  大家应该有意乐,对法的信解心、对法的意乐心,是很重要的。凡夫人把法本作为镜子来照自己,能发现很多方面的缺点,进行修补、改正后,会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在世间层面,有些人的官很大,有些人赚的钱特别多,有些人长得很好看,有些人觉得自己的智慧超越、水平很高,在什么国家留过学。但是跟大乘佛法比较起来,是有一些差距的,应该很谦虚地、很真诚地学习一些佛法,让人生更有意义。也许通过一堂课,或者一段话,就能改变你的人生。否则,现在是很好的,但前途迷茫,有这种可能性的。

  刚才讲到什么?讲到不满足思维。

  第二广大思维。

  这样的布施等没有一刹那不行持的时候,欲求至菩提果之间不断行持的意乐。

  布施等等,没有一刹那不发心的,不间断一直在做,这是不可思议的。一刹那不做布施、不持戒,没有这样的。我们有时候还是很懈怠的。

  第三欢喜思维。

  心想:如是布施等所摄集的众生已经成熟,他们是我获得无上菩提的助伴,生起欢喜心,并不是饶益对境的众生生欢喜,是将那些众生视为恩重如山而欢喜。

  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把他们安置于菩提,心里面非常欢喜,觉得众生对我的恩德很大。

  我们布施的话,会觉得,“我对他的恩德很大”;菩萨反过来想,“因为众生受施,让我有了布施的机缘,所以众生对我的功德很大”。

  第四利益思维。

  菩萨这般饶益众生而不会想我饶益了众生,而会思维“饶益对境的众生利益了我,如果没有饶益对境的众生,我就不能圆满无上菩提的资粮,由利益他们使我获得无上菩提,因此他对我利益颇大”。

  我利益众生,是众生对我的利益非常大,不是我对众生的利益很大,应该这样想。

  第五不染思维。

  菩萨以布施等这般利他,但不希求回报与善趣异熟果而为利众生这样行持,不贪自利。

  在布施等过程当中,没有自利,不求回报。

  第六善妙思维。

  菩萨如此作广大布施等,不愿意独自享受其果,而将那善根为一切众生获得无上菩提果普皆回向。

  不愿意独自享受所有的善根,愿意把善根回向给菩提。

  “依方便”,第四种,依方便修。

  虽然对行持任何波罗蜜多都从不缘它们三轮的角度宣说三种方便,但实际上就是以无分别智慧摄持,以此能成就并清净一切作意与佛陀之一切法,为此称方便。

  任何一个波罗蜜多,都要以三轮体空摄持。比如说布施的话,布施者、布施的事物、布施的方法,以三轮体空不分别的方式来修。无分别智慧能清净一切作意,是成就所有佛法最殊胜的方便法。

  “依自在”,第五种,依自在修。

  获得三清净地的时候,任运自成地行持所有六波罗蜜多利益众生。自在分为三种,身自在、行自在、说法自在。

  第一身自在。

  是指法身和报身。获得三清地的时候,直接享受如虚空般的法身境界,对大乘佛法的受用,自然而然能享受,这叫做法身和受用身。

  第二行自在。

  是指化身。获得八地以上的菩萨,在人和天人等无量的众生面前,示现各种随机身份来利益众生,叫做化身自在。

  第三说法自在。

  语言自在。获得八地以上的菩萨,在不同的众生面前,具足语言自在力,以不同的语言说法,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这以上讲了大概二十一个修法。

  本来想讲下面的偈颂,但今天讲到这里也可以了,好吧。下一堂课,从分类开始讲。

上一篇:NO.64-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