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64-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创建日期:2024-08-23

  NO.64-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172-244,11-15品)+丁二、宣说正行

  丁二、宣说正行——宣说菩提分法真正体性=戊一、能摄方便品(246-251,16品)+戊二、所摄六度四摄品+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戊四、菩提分品+戊五、功德品+戊六、行地究竟地品

  戊二、所摄六度四摄品=己一、能圆满自佛法之六度+己二、能成熟众生之四摄事+己三、此品总结

  己一、能圆满自佛法之六度=庚一、总摄略说(254)+庚二、广说彼义分十

  庚二、广说彼义=辛一、定数(256)+辛二、法相(257)+辛三、次第(258)+辛四、定义(259)+辛五、修法(260)+辛六、分类+辛七、归摄+辛八、断违品+辛九、功德+辛十、互定

  258、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二己一庚二辛三、次第;

  依前而生后,下劣殊胜故,

  粗大细微故,如此说次第。

  259、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二己一庚二辛四、定义;

  能令离贫穷,获清凉灭嗔,

  胜行及持心,了知胜义故。

  260、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二己一庚二辛五、修法;

  是说一切修,依实依作意,

  依思依方便,以及依自在。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64-111       2017年03月30日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菩提心。

  师念藏语传承。

  今天开始讲《经庄严论》。

  首先说一下《经庄严论》,我是这样认为的,这部论典应该是每一个学习大乘佛法的人都要学的。如果不明白《经庄严论》的论义,我相信,这个人对大乘经典并不是很精通的;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对《经庄严论》颂词的意义、解释的意义,非常精通,说明这个人对大乘佛教非常通达。

  我相信,在座的各位佛教徒,都自称是大乘佛教徒,是不是真的了解大乘佛教呢?不说别的,最近好几天都在讲的六波罗蜜多,尽管在其他经典和论典当中也遇到过,但是很多人确实不是很明白。

  就我本人而言,可以说,三十多年以来一直在学习和研究大乘经论。在这次翻译的过程当中,产生一个定解,越来越感觉到,如果真的想通达大乘佛法,就必须要学习这部论典。

  在座的各位,有些人的身体不好、有些人的心情不好、有些人的家庭状况不好、有些人的工作不好、有些人的人际关系不好烦恼非常重、有些人的琐事特别多、有些人赚钱赚得不多等等,但是都坚持下来了,这是一部分人。

  还有一部分人,今天听一下,明天休息一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这样的人。

  还有一部分人,偶尔来听一下,就像盲龟遇木轭一样的,突然来学院旅游拍拍照片,看到经堂里有人说法,就进来听了一堂课。这一辈子当中,第一次听大乘佛法,也是最后一次听大乘佛法,有这样的人。

  还有些人,第一次听法也没有圆满,只听到一个偈颂就走了,也有这样的人。

  《地藏本愿经》里面说过,“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子遇大乘经典,或听闻一偈一句发殷重心,赞叹恭敬布施供养,是人获大果报,无量无边;若能回向法界,其福不可喻”,如果善男子善女子遇到大乘佛法,听闻一个偈颂,或者一句话,对大乘佛法发殷重心,赞叹恭敬布施供养,此人获得什么呢?获得了无量无边的功德;如果再进行回向,得到的功德,更无法用比喻来说明。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遇到了大乘佛法,听了一个偈颂,或者一句话,获得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当然长期闻思修行的功德,更是不可思议的,这一点就不用说了。

  希求获得闻思诸佛菩萨大乘经典的功德,虽然是一种执著,但是这种执著,是很需要的。比如要过河的话,没有桥肯定是不行的;到了彼岸以后,才可以拆桥。在过河之前,一定需要桥;如果没有的话,是不行的。因此六波罗蜜多需要依靠对善的执著和取舍来修行,这一点很重要。学习大乘佛法,要一点一滴地积累,哪怕是听一节课、哪怕是听半节课。

  我经常讲着讲着,就看到一些旅游者听不懂,拿着大大的照相机走了。很想拿一个东西打他,但是也没办法。

  这次六波罗蜜多,讲得比较细致,希望大家认真看。学习大乘佛法,经常会遇到六波罗蜜多。如果没有闻思这部论典的话,恐怕是不懂的。

  前面讲了六波罗蜜多的定数,又讲了六波罗蜜多的法相,今天讲次第。为什么有次第呢?为什么首先是布施,最后是智慧?为什么不能反过来,首先是智慧、禅定?

  辛三、次第:

  依前而生后,下劣殊胜故,

  粗大细微故,如此说次第。

  次第有三个方面的理由,第一个是前前为因,后后为果,这是一个原因;第二个是前前下劣,后后殊胜;第三个是前前粗大,后后细微。因此,诸佛菩萨在相关经典论典当中,都说了六波罗蜜多这样的次第。

  有些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六度的前面都是布施?六度排队的话,把次第稍微调一下,应该也可以吧?但是在任何经典里面都看不到这样的,都是布施在最前,这是什么原因?在这里讲了原因。

  “依前而生后”,第一个理由,前前为因,后后为果。

  一般世间当中,如果贪恋种种事物,没有舍弃它们,天天想着赚钱,就没办法受菩萨戒、出家戒。先把财物和赚钱放弃、放下、看破以后,才可以受戒。先要作布施,然后才受持戒律。布施作为因,戒律是果。布施比较容易,守戒律比较难。

  戒律跟安忍相比较,也有因果关系。守戒律的时候,对身口意比较严谨,有了这个清净的因,才可以行持安忍。

  在《沙弥五十颂》当中,有沙门四法,“他骂不还骂,他怒不还怒,他打不还打,寻过不还报”。这是基本的戒律,也是基本的安忍。有了戒律,身口意得以清净,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安忍。

  在安忍的基础上,才可以有精进。因为对寒冷也好、酷热也好、饥饿也好、甚深法要也好,有了安忍的心,才可以精进下去。

  有了精进以后,以精进作为因,才能产生禅定。具备了精进的心以后,心才可以安住;不精进的人,是没办法安住的。

  有了禅定的心,才可以产生智慧。如果没有安住,智慧是没办法产生的。

  《大宝积经》里面讲的,“若人无定心,即无清净智”,如果没有一个确定或者禅定的心,就没办法产生清净的智慧。

  《楞严经》讲,“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有了禅定的因,才有见到真谛的智慧。四谛的智慧依靠禅定的心,心寂静以后才能见得到。

  布施跟持戒、持戒跟安忍、安忍跟精进、精进跟禅定、禅定跟智慧,全是依靠前前为因,后后为果而产生的。否则,不受戒、不安忍、不禅定的人,想直接通达智慧,是有点困难的。现在有些人经常讲,“我不愿意布施、我不愿意受戒、我不愿意安忍、我不愿意禅定,但是我想通达空性”,前面五波罗蜜多的因都没有,让智慧空降而至,这样确实是有困难的。

  这是讲因果的次第。

  “下劣殊胜故”,第二个理由,前者比较下劣,后者比较殊胜。

  布施和持戒比较起来,布施的人比较多,什么身份的人都可以做布施,包括婆罗门、国王、官员、屠夫,大家都喜欢布施;而持戒要三门清净,是很困难的。

  持戒和安忍比较起来,自己受持戒律比较容易,因为自己保护自己比较容易;而修安忍比较困难,因为财产、寿命受到威胁的时候,光持戒还不行,这个时候要修安忍,所以安忍比较殊胜。

  安忍和精进比较起来,受到别人伤害的时候,自己修安忍比较容易;而不断行持善法利益众生,这种不间断的精进心有一定的困难,所以精进比较殊胜。

  精进和禅定比较起来,精进行持善法,是比较容易的;而压制自己所有的分别念、让心静下来的禅定是困难的,所以禅定比较殊胜。

  禅定和智慧比较起来,压制烦恼、心能安住的禅定,是比较容易的;而从根本上断除烦恼、根除烦恼的智慧,是不容易产生的,所以智慧非常殊胜。

  (师调整麦克风)这是我的耳环,大乘佛法的耳环就是这样的。

  刚才简单给大家做了介绍,前者比较下劣,后者比较殊胜,在其他的经论当中也有说明。

  在《中观四百论》当中讲,“为下根说施,为中根说戒,为上说寂灭,常应修上者”,六波罗蜜多中,前面的布施,是对下根者说的;戒律,是对中根者说的;后面的禅定、智慧,是对上根者说的。我们应求的是什么呢?在前者的基础上,着重求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

  后后的禅定、智慧,是上根者所求的法;前面的布施、持戒、安忍,比较而言,是下根者或者中根者所求的法。不过现在的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上根者,比较在意对自己的称呼,不愿意听到“下根者”。做的时候,愿意做下根者的事情;听的时候,自己认为自己是上根者。

  在这里,大家应该清楚,在六波罗蜜多当中,前者跟后者比较起来,前者是比较容易的,这是第二个原因。

  “粗大细微故”,第三个理由,因粗大与细微的缘故,先说粗大后说细微。

  这里所谓的粗大,是容易行持、内容简单的意思;所谓的细微,是内容很甚深,没有一定的智慧很难接受,难以趋入、难以通达的意思。

  刚才也讲了,布施的话,像屠夫也好、愚笨者也好,什么文化都没有的、有一点福报的人,都可以做一些布施。只要有钱,就可以做到;比较而言,持戒是不容易的。因为在实际行动当中,三门相应戒律比较难。

  持戒与安忍比较而言,持戒比较好受,自己安住就可以了;而安忍更困难。一般来讲,受沙门四法,或者清净戒律的人比较多,而修安忍的人不是很多的。修安忍比持戒还难,还要细微。

  安忍与精进比较而言,修安忍比较容易,因为以大乘佛法的精进,在千百万劫当中利益众生,不懈努力,是非常难的。

  精进与禅定比较而言,很多人都愿意精进度众生,经常跑动,而让自已在多少多少劫当中安住禅定,是很困难的。

  禅定与智慧比较而言,光安住的人比较多一点,很多寺院里面有很多禅定的人;而真正通达人无我和法无我、四谛法门的人不多。

  “如此说次第”,以上从三个方面讲了六波罗蜜多次第的理由,一个是从因果方面讲的;一个是从胜劣方面讲的;一个是从粗细方面讲的。从三个方面说明次第是有规律的,不能随便改动,六波罗蜜多是有次第性的。

  我是这样觉得的,如果不想学习大乘佛法的话,就罢了;如果想学习大乘佛法的话,《经庄严论》里面的每一个字,真的要反反复复地研究、分析。尤其是有一定智慧的人、修行的人,我想,他们会非常喜欢的。从甚深的方面趋入大乘佛法,会对大乘佛法有更多的了解。

  接下来讲六波罗蜜多的定义。

  辛四、定义:

  能令离贫穷,获清凉灭嗔,

  胜行及持心,了知胜义故。

  六波罗蜜多的定义,每一个都是结合梵文的意义讲的。

  “能令离贫穷”,第一布施,布施在梵语当中叫做“达那”;“达”是贫穷的意思;“那”是舍弃的意思。什么叫布施呢?离开贫穷,叫布施。

  布施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前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

  有一部分人听了半节课就走了,他们连听一节课的福分和缘分都没有,听不懂嘛。

  布施就是远离贫穷。我们都知道,有些人外在的财物很少,这是外贫穷;有些人内心很贫穷,这是内贫穷。布施的意思,就是远离所有的贫穷。远离贫穷的意思是什么呢?受施者获得了财物以后,就没有贫穷了;布施者做了善事以后,乃至生生世世当中,也不会离开财物的。不管是内财物也好,还是外财物也好,所有的财物,对布施者也好、对受施者也好,两者都能得到,从而离开贫穷。

  有些布施者认为,“布施对受施者有帮助,对我自己不一定有帮助”。其实布施既对受施者有利,也对自己有利。受施者是现在获得财富的人,布施者是将来获得财富的人。因此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众生,都应该很好布施。而不是看到悦意的人,就布施;看到不悦意的人,就不布施。

  《增壹阿含经》[注1]当中有个公案,一个长者出门的时候,对他的妻子说:“今天如果有沙门、婆罗门来,你就好好布施。”

  结果来了一个独觉圣者,这个圣者长得很不好看,妻子就不愿意布施给他。这家的仆人问妻子:“刚才长者不是说,让你布施吗?”妻子说:“我本来想布施的,但是这个人长得不太好看,所以我不愿意布施。”仆人说:“长者并没有说,对不好看的人不要布施;对好看的人才布施,没有这么说。”妻子说:“虽然他没有这么说,但我不想布施。”

  仆人想,“遇到这样的圣者是很难得的,虽然他长得不是很好看,但我还是要给他布施”,她说:“我宁可自己饥饿,也要把我的食物布施给他。”仆人布施的时候,圣者示现了各种各样的神通神变。仆人就发愿,“我今天布施给你食物,但愿我生生世世当中,不要变成像你一样难看的人”。(众笑)

  过了一会儿,长者回家了,赞叹了这个仆人。他说:“你的心特别好,以后我们的财富,你都可以使用,你获得自由了。”她布施圣者的果报现前,原来是仆人,现在变成了主人。

  西方的有些乞丐穿着打扮后再去乞讨,这样外表很可爱,人们愿意布施给他;如果他穿着脏兮兮的,谁都不愿意接近他。他能不能受到施,与他的相貌、他的福报有关系。

  布施,能使受施方离开贫穷,布施者也会离开贫穷。刚才这个例子,大家应该清楚了。这是布施波罗蜜多的道理。

  “获清凉”,第二持戒,在梵语当中叫做“尸罗”;“尸”是清净的意思;“罗”是获得的意思。也说是说,获得清凉。

  具备戒律的人,在今生当中,没有国王的惩罚、生活的压力,过得比较清爽,没有什么烦恼、热恼、痛苦,获得了非常清凉的生活;乃至生生世世,能获得暂时人天福报的、究竟涅槃安乐的清凉。

  持戒的意思,就是获得清凉。

  “灭嗔”,第三安忍,在梵语当中叫做“坚德”;“坚”是灭尽的意思;“德”是能令、让它灭。引申出来,灭掉自己相续当中的嗔恨,安忍的意思就是灭嗔。

  当然对谛察法忍、对空性法门能接受、不诽谤、没有抵抗心,也包括在灭嗔当中,也叫做安忍。

  “胜行”,第四精进,在梵语当中叫做“布雅”;“布”是殊胜或微妙的意思;“雅”是行持的意思。精进就是深信、行持出世间的微妙法,也称胜行、殊胜的行为。

  这里分析得非常棒,你们应该认真看看。你们以前不一定知道,所谓的精进在梵语当中的本意。

  有些世间人特别努力,可以说白天不休息、晚上不睡觉,每天都忙着世间的工作,这叫不叫精进呢?这叫相似精进。为出世间解脱而努力,才叫做真正的精进。

  获得人身的时候,应该特别精进。(师背诵藏语)“依此人身筏,能渡大苦海,此筏难复得,愚者勿贪眠”,《入菩萨行论》讲的,人身相当于是一条船,依靠这条船,可以渡过痛苦的大海。这样的船,不是很好得的,是非常难得的。现在得到了人身的船以后,大家不要愚昧、天天睡懒觉;应该早起晚睡、精进修行。

  有些修行人没有讲考、没有考试,闻思修行特别差;有些修行人还可以,早上起得比较早,但是白天听课的时候,经常打瞌睡。

  这讲的是精进。

  “持心”,第五禅定,在梵语当中叫做“达雅那”,就是受持的意思。受持什么呢?受持自己的心,受心的意思。禅定的意思就是抓住自己的心,不让它到外面散乱。

  “了知胜义故”,第六智慧,在梵语当中叫做“札嘉”;“札”是指上等、胜义的意思;“嘉”是了知的意思。也就是说,了知胜义谛的缘故称为智慧。

  会电脑、会工程、会设计,叫不叫智慧呢?是相似的智慧,不叫最殊胜的智慧。这里的智慧是指通达胜义谛的真正智慧。六波罗蜜多当中的第六个智慧波罗蜜多,是通达胜义谛的智慧,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这里对六波罗蜜多结合梵语做了解释,很有深度,是特别好的解释方法。你们自己看看,以前的大德们有没有这样解释的?六波罗蜜多的定义应该这样的。

  六波罗蜜多的定数是什么样的?法相是什么样的?次第是什么样的?已经讲完了。接下来学习六波罗蜜多的修法,修法比较多,大家应该认真看。

上一篇:NO.63-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4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