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48课1-10

创建日期:2022-08-01

  行为学-教言宝藏48课1-10

  第四十八课:殊胜导师吉祥上师尊

  (一)调伏内心是修法的宗旨

  虽然我们一直都在讲解无上窍诀大圆满调伏内心的一些方便,但仍旧不能忘失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的教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不作恶并多从事善法,归根到底就在于清净自己的内心。因此调伏自己的内心是一切佛法的宗旨。

  虽然这句教言人人都会说,但行为中却不一定会做得很好,因此更要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自己今天所做的每一件善行,自己认为做得对的一切,是否符合释迦牟尼佛的教言。若是符合的话,就充分地说明了我们的修行是在正道之中。

  总而言之,我们所传讲的一切法要都是在讲解如何调伏自己的内心。也就是说,无论平常身做礼拜,还是朝拜神山、谒见各式各样的导师,或者是口中念诵各种咒语、经文、仪轨,乃至平常闻思理论、实修等一系列善行,目的都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因此,时时要关注自己的内心。

  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成办解脱、呈现功德。真正的功德在于何处?不在于平常所做的善恶形象大小之上,而在于调伏内心当中。正如《功德藏》中曰:“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相大小。”,修行中要时时关注的是自己的内心,这也是一切佛法的宗旨。

  我们常常在讲,信仰佛教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为什么我们也要追求今生快乐?因为无论是有信仰还是没有信仰,一切众生都希望自己能获得快乐,如今我们作为佛教徒也同样要追求今生快乐。具体来说,就是希望自己能够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和睦等。但为什么调伏内心可以改变逆缘,达到这个目标?

  因为身体不健康者,往往是由于宿世恶业沉重所致;家庭不睦者,主要源自于内心烦恼沉重、我执太强;事业不成主要是因为个人业障沉重、福报太浅薄的缘故等等,说来说去都是在讲解由于内心烦恼沉重的缘故而导致成我们今生所感受到的一切不那么顺利圆满。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成办的一系列善行,目的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也是为了转变这一系列逆缘。因此,不用先强调自己从进入佛门直到今天做过多少件善行,念诵过多少遍心咒经文等等,先看看自己内心改变多少?这是修法真正的宗旨与目的。

  如今世上为了自己的事业而不分白天黑夜兢兢业业辛勤奋斗者比比皆是,他们不都是为了获得幸福么?修行者也不例外,也希望自己今生能够快乐幸福。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一点既重要也不是很重要。因为莲花生大师说过:“今生的时间越长也是少许个月,未来的时间才是无量的。想要在来生不遭受任何痛苦,今天就要精进修法。”这也是我们今生进入佛门精进修法的真正目的。

  当然,未来能时时快乐是我们信仰佛教的真实目的,但这并不表示对今生就没有丝毫乐趣。我们都希望今生能一切顺遂,但一切不如意的原因都是来自于内心烦恼沉重的缘故。因此,我们说“调伏内心能改变一切”的原因就在于此上,修行要现实一点。

  (二)忆念无常精进修法

  如今有些导师讲法时告诉弟子,创造人间福报必须要以这样的方式去创造;创造另一种福报,就要以一种方式去修学;想要在未来获得快乐,又要以另一种方式修学,总之将三世成办快乐的方法树立三种不同的方便法上。我想,这恐怕没有多大的必要,因为一切都来自于一个心,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在修学一个法的同时改变今生、临终和未来呢?

  前面讲解了修学佛法目的之一是为了今生获得快乐,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今生的时间太过短暂,仅仅追求今生快乐并非我们进入佛门的主要目的。因为对于今生来说,我们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番自己的作为,可能有些人好一点,有些人不如意一些,但总之都能熬得过去。真正熬不过去的是临终。因此,获得临终自在,才是我们当今信仰佛教的重点。

  我们都知道,虽然今天我们在世上,但可怕的无常何时降临,谁都不知道,可能是今天,也可能是明天,明年这一时刻我们都化成了骨灰也很有可能。虽然这些内容听起来有点恐怖,实际上就是为我们今生进入佛门并精进修法敲响了警钟。也必须常常这样敲打,才能令自己习气恶劣、烦恼沉重的内心趋向于正法之中。因此,时时都要想无常。

  我平常晚上睡觉前也会想一遍无常。为什么要在睡觉之前想无常?因为平常即便观想无常,也常常流于口中,难以投入内心。内心散乱时,眼睛看着外边的花花世界,即便心里想到一切都是无常,也不会有很深刻的感受。但是夜晚独自一人睡觉时忆念无常,感觉就会非常非常地强烈。

  当我们将头放在枕头上,心中思维:也许明天我可以幸运地醒来,但总有一天会就此长眠,永远离开这个世界,而这是特定的事情。我们不需要为此抱有一丝侥幸心理,因为这是决定无疑会发生的事,而等到无常到来的这一时刻,自己会有怎样的心态?如果观想时辗转反侧,精神越来越清醒,充分说明你对死亡可真没有什么把握。

  虽然我们以前也从事过不少善行,在导师座下得过很多灌顶,接受过不少甚深教言……但这些都只是一些外缘,究竟结果如何,就要观待自己的内心!无论在家出家,都是一样。如果我们的智慧能在临终加倍成熟以至能获得成就当然很好,但实际上生前拥有多少智慧,临终时就会呈现多少。因此扪心自问,当无常真正降临到身边时,内心能有多么自在?如果不能自在,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一系列善行,从某种角度来说,真没有到位啊!

  我们都觉得今生过得非常艰难,但与临终来对比,今生也不是那么难过,连乞丐都能熬得过去,我们也一样能熬过去,最难熬过去的是死亡降临到身边之时。我们也常常会说“某某亲人已经去世,谁谁已经去世……”,但由于平常不敢接受这些现实的原因,内心并不会感到有多恐惧,可是一旦自己真正遭遇到无常,也许就完全是另一种感觉了。

  我相信在座的很多弟子天天都在修法,从事善行,但今天真的要反观一下自己的内心成熟多少?当无常降临到身边时,能有多少把握?如果没有把握,就意味着你在修法上的精进还远远不够。所以,我们思维体会一定要细致一点。如今我们从事佛教事业并不是为了凑个热闹,也不是为了打发时间,绝不能把修行当做任务来完成,否则内心永远不会有成熟的时候。因此,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要现实一点,因为我们永远不会像今天一般,今天就必须面对这个现实。

  这也是我每天晚上睡觉前观想一遍无常的原因。一方面观察自己从进入佛门直到今天,虽然多多少少也都从事过一些善行,但这些对改变内心起了多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观察自己,如果忆念死亡仍旧感到恐惧孤单,就充分地说明自己当前的精进还不够圆满,要在修行上更加精进。

  也许今天你觉得家庭、事业或者身体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烦恼,但细致想想也不是很难度过,最大的烦恼来自于死亡;也许你觉得自己位高权重,可以蔑视无常,但实际上你在无常面前一点都不伟大;也许你觉得自己条件优越,可以贿赂无常,这也绝不可能,因为只要内心没有在生前成熟功德,无论是谁,在死亡面前都很脆弱。

  世上都希望自己长命百岁,甚至能够千秋万世,天地同寿,但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既然是不可能的,就要坦然面对这件终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因此现在就要反观自己的内心,能够拥有多少自在?如果没有,就说明,我们现前做得还并不圆满。

  (三)次第修行调伏内心

  修行,如果只是走个过场,对于解脱并没有什么意义。从时间角度来说,我们都觉得时间不够用,所以修行真不是为了打发时间,而是为了成办解脱大业。

  因此,现前就必须面对现实,时时观察无常,并且将这个客观定律纳入到心相续之中予以真正体会,如此才能评判自己的见解究竟多高。先别说你自己现前功德有多大、见解有多高,乃至似乎已经认识到了空性,知道了明空不二和便智双运以及体用一如等等,还是先问问自己:观想无常时,内心有多么自在,就能知道自己的见解现前在何种层次上。

  我们平常讲解一系列禅定的教言时,虽然是用不同的名称来代表不同的境界,实际就在讲解有多么自在。圆满的境界为大自在之境界,现前见解逐渐增长的过程也是寻找自在,因此不妨扪心自问,内心有多么自在?若还是被孤独和烦恼所束缚,就意味着我们的见解可能只是口头禅而已。正如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所言:“口头空言之了知境界,故不得菩提胜果。”

  有些可能会觉得,修法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情,只要完成导师布置的功课就可以了,否则为什么导师不在初次见面教授时就说清楚呢?这样的理解,还有些不圆满。导师们不会在初次讲法时讲解很多内容,是因为当时的你还是个初学者,如果导师讲解得太多、太深,你可能无法接受,甚至还会知难而退,失去了进入佛门的机会。因此,导师会通过次第讲解,令你逐渐趋入正法之中。现前我们进入佛门已经有了一定的时间,修行就必须要客观理智一些,要时时关注自己的内心,因为这才是我们当前修行的真正目的。

  至于调伏内心的过程,我们在前面讲解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这部教言时已经提过,修行过程中要具备哪些因素。比如初次如何依止导师;如何亲近导师而接受各式各样深奥的法;当对法有所认识以后,要追循历代传承祖师的足迹,在幽静山林当中长期修行等等,这些都是成办解脱必不可缺少的一些条件。总的来说,这一些都称之为方便法,诸多方便法聚集一起的目的,就是要调伏内心。

  (四)见解增上的显现

  无论是修学上师瑜伽导修还是成熟口诀法,我们都在修学禅定。有时觉得今天对空性方面好像有所认识,有时又觉得似乎只是一种淡淡的显现,有时甚至连淡淡的显现都消失了,在明空不二当中有空落落的感觉等等,这些都是用不同的名称讲解见解的感觉,实际上就是在讲解自在。

  我们说过,想要从功德角度中判断自己的见解是否逐渐增长,就要观察逆缘——贪嗔痴烦恼是否逐渐消尽,顺缘——出离心、菩提心、信心功德是否增上。烦恼减轻,就意味着性格和习气正在逐渐改变。如果性格仍旧与往昔般粗糙,却声称自己的修行还不错,除非你有两颗心:一颗见解很高的出世间之心;另一颗仍旧很糟的轮回之心,否则是不可能的。我们修行就是在对治自己的内心,因为好坏都是心在支配。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功德增上、逆缘消尽的同时,性格会有所改变,这是绝对的。

  平常我听很多出家人或在家居士汇报见解时都会问他们,你的性格是否有所改变,往昔“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想法,现前是否已经越来越淡,甚至完全消尽?如果是的话,就充分地说明,功德正在增上。因为烦恼炽盛就是由于我执太强的缘故,所以必须要对治我执,调伏内心。一旦贪嗔痴烦恼逐渐减轻,我执也会相应减少,这样一来,性格改善是特定的事。如果多方面条件都很成熟,但是长时间修行以后,性格还是没有什么改变,只能说除非你有两颗心,否则见解还是没有多大地增上。

  随着贪嗔痴烦恼逐渐减少的同时,慈悲心和信心日日增上也是必定的,不妨问问自己现前的慈悲心和信心较往昔是否增上?当然从某种角度来说,我相信每一个修行者多少都有一些慈悲心。毕竟从总的角度来说,佛教就是讲解以慈悲心为怀的道理,如果连这个起码的基础都不具备,还能说自己是佛教徒么?

  但我们所说的见解增上是指慈悲心和信心逐渐增上而达到圆满。以前我们的信心很偏袒、很自私,自己想有信心就有信心,不想有信心就没有信心,一切都是被我执控制。随着烦恼逐渐消尽,我执也在逐渐消尽,信心自然越来越广大、越来越普遍,这也是见解逐渐增长的一种功德呈现。

  这方面真需要多去观察一些。虽然我们会在修行过程中讲解以什么样的方便对治什么样的烦恼等内容,但如果不着重理解其中的道理,修行就会成为一种任务,以每天完成导师布置的功课为目的,这样的修行恐怕正如华智仁波切所讲解“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相大小”,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因此,平时修学应该细致一些。

  (五)修法前要得到导师的圆满摄受

  我们上节课讲到,追循历代传承祖师的足迹,在幽静山林中修法必不可少,但前提是必须先得到上师的摄受,否则就会如山中野兽一般,于解脱没有丝毫利益。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曾经说过,初次进入佛门时不要急于做什么,而是要先知道该如何去做。所以,我们不能急于马上就开始修加行、修正行或做这件那件事,这样的盲目修行只能带来两种结果:一种是为自己的盲修瞎练付出惨重的代价;另一方面是无法长时间持续修行,因为随着疑问越来越多,退转是迟早的事情。

  我们会在讲法过程中为大家细致解释一些教言,因为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不仅内心复杂,身边的外缘也非常复杂,常常会感召一些侵犯清净心的恶缘、障碍。如果不懂相关的道理,修行就无法立足甚至反而追随恶缘邪见而去,不再是真正修行者。

  如果有因缘前往幽静山林中闭关当然非常善妙,但即便现前没有这个条件,也要在一天中抽出一段时间,于无人干扰处清净修行。家里有佛堂自然很好,没有佛堂也没关系,只要早上能在卧室、客厅、阳台等相对清静的地方修学就可以。因为清净处会为我们清净内心提供很多方便。当然,这么做的前提是得到具德上师的圆满摄受,这一点必不可缺。因为得到具德上师圆满摄受就意味着你已经知道该如何去修法。

  有很多弟子,诸多条件都很具足,不仅具有一定的经济条件,身体条件也很合适,这样一来,他们就能去往很远的地方跟随导师修学。当他知道自己以后该怎么修学,就会回到自己的地方开始闭关。如果不能闭关,每天遵循导师的教言,平时在禅修不少于两座的同时行持不同的善行也非常好。当然,前提是必须要得到导师的圆满摄受。

  很多弟子听到这些可能就会产生疑问:如果自己的条件不成熟,不能如同那些长时间亲近导师的弟子般得到很多摄受,是否意味着自己与这个传承的修学没有缘分?当然不是。我想,那些长时间依止在导师身边的弟子,也不是天天都会向导师提出各种问题。虽然我们会有很多修学的疑惑,但不会一瞬间全部产生。一方面,可能开始有很多困惑,但一段时间后,问题就没有那么多了;从另一方面而言,随着修行见解的增上,也不会天天产生自己无法辨别的大问题。

  这也是告诫我们,可能较短时间内在导师座下得到圆满传承,知道这个法该怎么修,但修法不同于闻法,并不会马上出现修行道验,需要一段时间的串习。当修了一段时间后,见解有所改变再去祈请导师辨别见解对错高低。这样一来,即便没有条件长时间依止导师,但想接受各式各样的传承没有什么问题。

  总的来说,初次修法前得到善知识的圆满摄受不可或缺。真正的摄受并不是跑到导师面前请示:“你能否当我的上师?”然后等待导师的承诺;也不是导师平常对自己非常和善,为自己念过一些传承等等,虽然这些也可以称之为摄受,但并非圆满摄受。只有导师将因地到果位之间的一切修法,一步步赐予给你才叫做圆满摄受。这个道理必须要懂。

  (六)殊胜导师吉祥上师尊 佛陀经藏之中如何教(一)

  【殊胜导师吉祥上师尊,佛陀经藏之中如何教

  得到导师的圆满教授以后就必须严格遵循导师的教言,绝不能掺杂私心。如果表面上依止着导师,实际行持过程中掺杂自己的很多想法,你的传承法脉可能就不够清净。

  我们说过,成办解脱的第一个条件就是传承法脉清净。也就是说,导师赐予我们的一切法要,是导师从因地直到果位之间的所有经验,如果修行时掺杂自己的私心,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传承法脉就必然染上一些污点。我们凡夫的思想并不纯净,自身的很多感觉源自于理论,可理论和现实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完全两个概念。历代传承祖师为我们所传讲的一系列教言,都是遵照自己修行过程当中的经验赐予给弟子,与我们自己的想象有着很大的差距。

  如今这个时代,人人都在讲解创新。世间人想要打造一番自己的天地,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存空间是很多世间人的想法。但有些人将这些想法纳入到自己的修法之中,认为现前自己的想法应该是最好的。当你有这样的想法,不妨先问问自己:现前所修的是什么?修的是法。但什么是法,你所谓的“法”是本具有的还是新生的?如果是本具有的,此前你是否有所体会?没有体会过却仅凭自己的想象说可能是正法?况且其中还掺杂了很多是与非的成分,一旦与正法相违,你就沦为了修行的试验品,与解脱渐行渐远。因此,遵循导师教言的重要性也正在于此。

  世间法当然需要创新,因为我们的思想具有生灭性,随时随地都在变化。今天最先进的想法,可能明天就是最陈旧的,因为思想的创新没有尽头。越能创新,就越有生存空间。从思维的角度而言,这个结论人人都不能否认。即便今天你的思想有多么丰富新颖,明年的今天有可能就是世上最旧的思想,或者已经被更新的思想所代替。所以思想本身没有尽头。

  我们当前所修的是心的本性,心的本性是怎样一种境界?它超越一切时空概念,没有过去也没有现在与未来。正如《般若心经》中云“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它就同蓝色的天空一般,无论是乌云翻腾还是晴空万里,蓝色天空都不会有丝毫增减。这些心性本具有的功德,历代传承祖师不仅依靠理论而有所体会,更是依靠自己的实修已经真正完全体悟到了。因此传承祖师将所有的修行经验完整地赐予后一代弟子,与如今世间所讲解的创新完全是两个概念。它们一个是思想,另一个是智慧,两者完全不可同日耳语,绝不能搅杂在一起,否则就会产生很多问题。因此,我们的修行必须要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

  (七)殊胜导师吉祥上师尊 佛陀经藏之中如何教(二)

  我们说过修行要灵活善巧一点,不能变成一种教条主义,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修行可以为所欲为。

  历代传承祖师成办解脱的方法多种多样,并不拘泥于某一种特定的方法。但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便法,是为不同的根机而宣讲。比如有的导师说只有放生才能成办解脱;有的导师说只有灌顶才能成办解脱;而有的说不学理论无法成办解脱或者不进行实修无法成办解脱等等。这些都是导师根据弟子不同的根机而做的宣讲,不能将这些方便认为是一种绝对性的条件。

  我们并不是否认这些方便完全不对。比如往昔确实有过一两个公案是通过放生而成办解脱的,或者是在成熟灌顶的当下证悟心性而成办解脱,以及闻思时因为悟性很高的缘故而当下获得成就等等。确实有个别例子,但这并不代表全部,因为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当前所修的法是否适合自己的根机,就要问问自己。正所谓法无定法,万法没有绝对性,我们今天所行持的一切方便也同样如此。

  我们在讲解上师瑜伽导修时说过,要懂得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来树立不同的方便法,这就叫善巧运用。它不是一种条条框框,行也是这样、不行也是这样。

  如今很多修行者在遇到妄念生起来的时候,知道是妄念,然后把心收回来,继续安住。这样的修法似乎很有道理,但是仅仅依靠这样的方便,还是有点不够善巧。因为你将这种方便变成了一种绝对性的方便。试问你每次妄念起现的程度都一样吗?不,很可能今天是妄念很多或昏沉太重,也有可能今天非常清净。当妄念烦恼出现不同显现的时候,只用一种方式予以对治,有时候会觉得很好用,有时就会觉得不是很得力。这充分地说,你的方便运用得还不够善巧。

  (八)殊胜导师吉祥上师尊 佛陀经藏之中如何教(三)

  我们说过,修行必须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因为这是一种智慧而不是一种知识。修行者必须要清楚两者的区别,否则难免会出现以世间知识掩盖出世间见解的显现。比如认为佛教的见解需要创新。

  以前我在亚青寺时,有一位香港居士拿上来一本汉文版《六中阴教授》。这是一位藏传佛教大伏藏师的著述,当时五明佛学院的索达吉堪布还没有翻译这本书。虽然我曾在亚青寺翻译了一些比如禅定中阴、法性中阴等内容,但并不全面。因此得到这本汉文版本我非常高兴,就问这位居士借来翻阅。

  当我翻开这本汉文版本时,觉得有很多看不懂的地方,于是我又找来藏文版对照着阅读。渐渐地发现,这本汉文版与藏文版相比,并非完全一致。有些地方多一点,有些内容少一点。我当时非常疑惑:这本论典源自于藏传佛教,而这位大伏藏师是用藏文写的,因此我手上的藏文版应该是最圆满的,为什么翻译成汉文以后,会有增减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去请教这位居士这个问题。他告诉我,这是现代版的《六中阴教授》。我问他,什么叫现代版?他告诉我说,虽然佛教历代传承祖师的智慧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毕竟这些都是很古老的思想,有很多不圆满的成分。因此这本现代版的《六中阴教授》保留了古老思想的精华,删除了糟粕部分,以现代人的思维重新传承历代传承祖师的智慧。

  天哪!这个人可真会想象,意识与智慧可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真正的智慧已经完全超越思维,而思维仍旧受时空所限,与智慧完全是两种境界。我想,这本现代版的《六中阴教授》真没有多大的意义,如果以此作为蓝本,恐怕我也变成了现代版的修行人,那可糟糕了。

  这些显现都是因为太过自私,烦恼沉重的缘故所致。从另一方面而言,他们恐怕并没有真正认清什么是佛教。如今世上很多人都会赞叹释迦牟尼佛是一位智者,哲学家等等。虽然他们以各种赞美之词赞叹佛陀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但认为还有比佛更高级的导师。从他们的这些只言片语中就能知道,这些人恐怕都不知道什么叫做佛。藏文中称佛为“桑吉”,汉文称之为“佛”。难道字不一样,佛也不一样么?正是由于不懂得佛的真正含义,才会产生类似“佛也有高低”的说法。

  以上这一系列教言就是告诫大家,不要把自己的思维掺杂到智慧中。虽然你觉得以你自己的想法去修法会更好一些,但实际上,你的修法有点不伦不类。有时我也会听到修行人说,虽然他的导师是这么讲解的,但他觉得那样比较好。于是我就问他:“这是你觉得的么?请问你是否已经真正体会过心的本性?若已经体会过,今天还用得着修吗?你本来就在无修之大修中了。之所以今天还需要修,就说明你还没有体会到,因此修法就必须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而不是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这一点非常重要,人人都必须铭记心中。因此上师在这里告诫我们“殊胜导师吉祥上师尊,佛陀经藏之中如何教。”

  (九)殊胜导师吉祥上师尊 佛陀经藏之中如何教(四)

  我从十六岁开始依止上师直到现在,并没有去过很多地方,但借由现前发达的科技,通过光碟、磁带等媒体也听到了很多导师的教言。很多堪布导师都在宣讲,无论当前具备多少条件,都必须要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也就是说,我们的修法必须要符合佛陀的经教及历代传承祖师所造的论乃至讲解的教言。如果不相符合,如今凭空造出一个新的境界,这样的境界是否真实,恐怕很难说言。

  因此,我们必须要遵照导师的教言,这一点很重要,但前提是必须要选择好自己的导师。有时我也会反问自己,虽然以前在依止导师过程中已经知道如何观察导师等一系列教理,但在实际依止过程中,有没有掺杂过自己的一些私心?扪心自问,我真没有过。因为当时我已经在内心中将导师视为真正的佛,因此导师口中说出来的一句一词,我都欣然接受。从这个方面观察观待,我能完全接纳本传承的教言,主要还是在于对导师的认可上。

  如果真正能做到视师如佛,就会将导师口中讲解的一切教言视为佛的教言,并绝不会在这上面掺杂一点私心。而我们总是在闻思修时掺杂私心,原因之一就是对导师的认识还不够。虽然金刚乘讲解“导师即为佛”,但现前并没有真正参透这个道理,没有真正认清导师就是佛。无论是《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还是《上师瑜伽导修》的前半部分,都在讲解导师即为佛。前面如果没有这样的定解,后期很难遵循导师的教言,依教奉行。因此,首先了知上师即为佛非常重要。

  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上师所做的一系列行为都是在行持诸佛菩萨的事业。知道这个道理后就要如理如法依止导师,即便不再修学其他法门,也能即身成办解脱。如果不懂得这些道理,就会掺杂很多自私的成分。

  导师不会因为你没有依教奉行而遭受损失,只有你因为自己不依教奉行而产生很多障碍。比如杯子本来需要十滴水就能灌满,这些水滴需要多大,需要导师告诉你。但如果你自以为是地做一些改造,想要灌满这杯水,可能十滴水就不够了,需要二十滴、一百滴、一千滴,甚至更多。也就是说,虽然金刚乘讲解一生可以成办解脱,但如果不如理如法修行,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何时能达到解脱就难以预计,也有可能遥遥无期。

  (十)殊胜导师吉祥上师尊 佛陀经藏之中如何教(五)

  常常有居士问我,为什么修了一段时间以后,见解并没有增长?有时我也会反问他们:“你所谓的见解增长标准是什么?是否是心中已经有了必须要达到的地步,比如头上要长肉髻,涌泉下要呈现法轮等等?如果不是,你所谓见解好的标准又是什么?”有些信众回答说:“我看不见什么瑞相,大家都在讲解的种种觉受,我也没有。”

  什么是觉受?我们在讲解《大圆满直视本性论》时说过,各种觉受都是掺杂所知障的一种现象。因此从掺杂所知障的这个角度而言,觉受并不一定都是了义的。也就是说,有觉受不一定好,没有觉受也并不一定不好。当所知障完全消融于法界,觉受就会随之消失,这时候也基本不会有什么觉受了。既然如此,请问是有觉受好、还是没有觉受好?

  所以觉受没有好坏。有觉受并不意味着见解增长;没有觉受也不一定是因为见解没有增长,这方面都没有必要过于执著。真想要执著一些内容的话,不如问问自己修行过程中,是否做到了如理如法。这才是我们要关注的地方。

  如果只是观待果,我想你的修行过程会非常痛苦,因为你永远在期盼着结果。比如你的期待是头上长个肉髻,修了一个小时就会看看头上有没有感觉?没有?再修两个小时!今天没有什么感觉,就明天继续。即便有一天头上真长出一个包,也不一定也是肉髻,完全可能是一个肿瘤。所以时时追求结果的修行过程会非常痛苦。汉地有个成语叫拔苗助长,这样的修行就是一种拔苗助长,会给修行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很多人所谓的走火入魔,多数就是来自于这种对果实期盼太大,以至于后期的行为变得非常极端。

  如果今天必须要重视一些什么,就要重视一下因。也就是说,要重视一下自己当前的修法方式,是否做得如理如法,是否做得圆满。农民种庄稼的目的就是为了秋天的收获,所以他不会今天播种时就想着明天会不会结果,而是会努力把过程做得圆满。这样一来,秋天获得丰收就是非常自然的事,因为他已经圆满做好了因。同样一个道理,一个真正的修行者应该先注重圆满自己的方式方法,而不是天天去追求这样的觉受、那样的感觉等等。

  我也常常告诫弟子,无论是修学加行还是上师瑜伽,首先要知道自己的修法是否如法,是否有什么不足之处?如果有不圆满的地方,就要在修行的同时,尽快补上这个漏洞。

  我们说过,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走个过程,没有一位历代传承祖师是仅靠走个过程就成办解脱的。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后一代弟子在行持善法时,也绝不能走个形式。无垢光尊者曰:“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形相,则无实义可谈。”如果自己当前所修的法对内心调伏烦恼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仅仅表面上做出修法的形象对于解脱没有丝毫之利益。阿底峡尊者曰:“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就是在告诫我们,修行必须要如理如法,要尽量做到圆满。

  因此,修行要重视的是方式方法是否与传承祖师的教言相符,而不是天天期待着某种果实,也不需要见到一位导师就问“为什么我修了一段时间以后,见解还是没有什么进展。”要记住,进展不是由你来定。我们依止导师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让导师来印证见解,但前提是方式方法必须要到位。如果这些都能做到位,见解迅速增长也近在眼前,因为历代传承祖师绝不会欺骗我们。

  总之,历代传承祖师以及我们所依止的导师如何宣讲,我们就必须要如理如法遵守,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如果其中掺杂自己一点点的自私成分,最终呈现果实时,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47课10-19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48课11-2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