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般若摄颂

哲学-般若摄颂5品广说加行36-55笔记(6-8)

创建日期:2022-08-09

  哲学-般若摄颂5品广说加行36-55笔记(6-8)

  哲学-般若摄颂5品46笔记

  1、此行明智之菩萨,不缘能证佛诸法,不缘视为讲求法,是求寂喜德者住。

  这里主要讲无有所住或无有执著。如是借助堪为无上甚深密咒不住而住之般若的加持,可以随心所欲行持圆满资粮、成熟众生的解脱、修行佛刹之理的明智菩萨,由于他已通达一切万法的空性本体,就不会住于任何有相的法当中:既不会为自利而耽著或缘执能证悟的道,和所获得的一切佛陀圣法;也不缘视为利益他众的讲经说法,以及讲经说法的对境——求法者众生。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了达了一切万法无所得的自性。

  也就是说,在他的境界中,自他所有的法全部得以平息。为什么呢?因为,自性他性唯在名言中假立,在胜义中自与他都没有。所以,与自利有关的道果功德,或者说遣除烦恼的方法与离开烦恼的清净无为也不存在,通过讲经说法让别人获得法利之类的利他执著也不会有。

  颂词讲:虽然胜义中自利和他利的一切法皆了不可得,但在世俗中也可以说这“是求寂喜德者住”。也就是说,这是希望解除一切众生的身心痛苦,让他们获得寂灭果位,自己欢喜大乘道果一切功德的菩萨的安住。或者说,在名言中他们住于这样的善德上。

  2、癸二、宣说为一切余处之最:罗汉解脱如来外,此住堪为诸声闻,缘觉息具寂乐定,众住之最是无上。

  这里讲,菩萨安住的般若空性境界非常殊胜。怎么殊胜呢?断除二障的大阿罗汉佛陀的无上解脱等持和如来的安住境界除外,菩萨的此安住,堪为所有证悟人无我的声闻,证悟人无我和部分法无我的缘觉,具有各种世间境界的仙人、外道等众生,所获得的止息烦恼、具足寂灭和无漏安乐的禅定或安住之最。也就是说,与他们所拥有的功德相比较,菩萨的境界至高无上,谁也无法超越。

  总而言之,般若所讲的内容就是无住而住,这种无有任何耽著、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就是最深、最妙、最殊胜的禅定。(在有些论典中,禅定与智慧只是不同名称而已。)若能安住这种境界,任何耽著或执著都不会有。

  3、飞禽住空不坠地,鱼住水中无闭死,如是菩萨依定力,到岸住空不涅槃。

  刚才也讲了,菩萨住于无所住的远离戏论等持,并非声闻等所获得的禅定所能相比。比如,飞禽在空中遨游、飞翔时一无所住,即没有任何所依的法,但它在这样的无依无靠中,依靠翅膀、业力等因缘,也不会轻易掉在地上。对飞禽来讲,它有这样一种特殊的本能。还有,鱼虽住在水中,但并没有眼耳鼻闭气而死的情况。如果是人,在水里呆几分钟马上就会离开人间,尸体也要么浮在水面上,要么沉在水里。但鱼完全不相同,这是它的特殊能力。

  对凡夫来讲,要么执著有的东西,要么执著无的东西,或者说,在分别念中,要么耽著这一边,要么耽著那一边,除此之外便走投无路。但实际上,通过修学般若空性的意义,到一定的时候就可以证悟中道。在这个时候,就不会住于有的边,也不会住于空的边。菩萨依靠这种不住而住的禅定力量,就可以到达轮回的彼岸,或者说彻底安住在本来如是的空性境界中。

  正因如此,他根本不会像声闻缘觉那样堕入一边寂灭,在多少多少年中住于寂灭的状态,就像“飞禽住空不坠地”一样。也不会像世间凡夫,每天都对万事万物的法有特别强烈的执著,就像“鱼住水中无闭死”一样;也就是说,虽然证悟空性的菩萨住在轮回中,但他不会被各种世间贪嗔痴所染。

  4、欲成众生功德最,证最稀有佛胜智,发放上胜妙法施,当依利者此胜处。

  这里讲,凡是希求成为一切众生界尽其所有的功德之最,或者说想获得众生中最大的功德,以及在最快的时间中获得特别稀有的佛陀智慧,为了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作上等、殊胜、微妙的法施,也就是说,若有人有这三种希求:在众生中最高尚、最快的时间获得佛智、做三种法施,他就要依靠利益天下无边众生的佛菩萨的来源——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因为它是唯一的途径或方法。所以大家一定要求到这样的波罗蜜多,否则上面所讲到的三种法就不可能获得。

  谁不想很快的时间像佛陀一样呢?应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具有最殊胜的功德,这是第一个希求;第二个希求是获得佛果的智慧;第三个希求是通过佛法来利益众生。如果谁真的想得到这三者,般若法门就不能舍弃,也即一定要依止般若法门。

  另外,此颂所讲的三个希求,可以分别对应法报化三身。在法布施中,上等法布施对应随福德分道,最胜法布施对应随解脱分道,微妙法布施对应大乘之法。尽管有此等对应来解释的,但不对应只以前面所讲的那种方式来理解也是合理的。

  5、宁玛派大成就者鲁钦•桑吉益西:鲁钦•桑吉益西是宁玛派《经》、《幻》、《心》三部等法非常重要的传承祖师之一,尊者17岁时国王赤松德赞圆寂,他一共活了113年。在小时候,他就精通般若和一切世间明处。传记中说:依靠一位上师的授记,他依止了一位印度的萨卫迦上师。这位上师住世1600年,比宝掌禅师的寿命还长。他在上师那里得受了许多灌顶、教授和教言,最终成为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成就者。如果没有他,在前弘期藏传密宗全部会被毁灭。

  刚开始朗达玛想把藏地的显宗法和密宗法全部灭掉,当他准备杀鲁钦•桑吉益西时,尊者用契克印指向他,那时天空像降雨一样出现很多特别可怕的铁蝎,国王特别害怕。第二次用契克印指向他时,整个山岩全部被雷摧毁,这时朗达玛特别害怕地说:我从现在开始发愿,对所有密咒士都不危害,任何人都不会伤害你的眷属。虽然显宗和戒律方面的传承被朗达玛毁灭了,但密宗法依靠桑吉益西的威力并没有毁坏。

  6、《金刚橛修法》中记载的,金刚橛大成就者郎•香曲多吉的公案:在藏地,莲花生大士传下来的金刚橛法,有国王派、明妃派、那南派三种派别,它们一直传到现在。去年我们传《项袋金刚橛》后,第二天学院商店里的金刚橛全部都卖光了,光有信心也不行,还要认真修学,比如通过莲花生大士留下来的很多《金刚橛续》了知金刚橛的功德等。

  我今天讲的郎•香曲多吉,有跟米拉日巴一样的痛苦遭遇:他小的时候父母就死了,还受到亲戚的迫害,后来他通过金刚橛降伏了他们。有一次他在一个地方弘法时和热罗扎瓦(即热译师)相遇,(看过热译师传记的人都知道他很厉害,有些传记里说:他降伏了玛尔巴罗扎的儿子达玛多德为主的十三位菩萨,还降伏了酿译师为主的十三位大翻译家,在整个藏地,在神通、咒力、财产等方面,都没有人能比得上他,当时特别有名声。当然,菩萨的游舞、幻现是不可思议的。)香曲多吉没有向他顶礼。热罗扎瓦有点不高兴,说:这个小和尚很傲慢,实则愚不可及。香曲多吉则对别人说:他若不忏悔,其寿命只到今晚上为止。晚上的时候,热译师修勾招仪轨,香曲多吉修金刚橛。刚开始,在热罗扎瓦身上很多铁金刚像雨一样降下,他的眷属很多都受伤了,房屋也摧毁了,但他还不投降。最后,像山那么大的金刚橛本尊在火光中出现,且显现各种各样的神变,热译师特别害怕,只好祈祷、忏悔,从此之后他就变成了一位特别虔诚的弟子。所以大家对这样的成就法门一定要重视。

  7、癸一、从本体角度说为最:此学处乃导师说,诸学之最是无上,智者欲学到彼岸,当学佛学此般若。

  这一般若的学处,实际上是圆满导师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种种法门中最好、最妙的。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甚深法全部包括在这里面,或者说,所有甚深法皆从此法中流出。在所有法门中般若至高无上,如果般若空性没有通达,从轮回中解脱,通达一切万法的实相就不可能。

  哲学-般若摄颂5品45笔记

  1、癸二(能击败恶魔之功德)子一、真实宣说:等恒河刹诸有情,假设普皆成恶魔,一毛亦化相同数,彼等无法障智者。

  修持般若空性法门、住于无分别智慧的菩萨,即使成千上万恶魔来对他进行作害,也不可能得逞。我们知道恒河沙无量无边,像恒河沙那样多的三千大千世界中尽其所有的众生,假设全部变成恶魔,每一恶魔的每一汗毛也幻化出恒河沙数刹土中所有有情数量的恶魔,尽管这么多的魔都对安住于无分别智慧的智者菩萨作障碍,或者说毁坏他,可是不但不能毁坏他的道心,连他的一根汗毛也不能动摇。

  2、子二、彼之原因:四因菩萨具智力,四魔难胜不能动,安住空性不舍众,如说而行佛加持。

  为什么他们能抵抗或战胜一切魔的障碍呢?我们可以这样回答:依靠四种原因,具足善巧方便或智力的菩萨,使烦恼魔、天魔、死魔、蕴魔等四魔难以胜过他,也不能动摇他的修行。在修行当中,只要具足这四因就能超越四魔。

  哪四因呢?第一,安住于空性智慧,也就是说通达人无我和法无我;第二,具有不舍一切众生的大慈大悲心;第三,按照自己以前在诸佛菩萨前承诺过的“乃至菩提果之间,利益无量无边众生”的誓愿,在生活中实际执行、不断实践,也就是说誓言坚定;第四,以长期积累福慧二种资粮为因,已获得诸佛菩萨的护佑与加持。如果谁具足这四种条件:大智慧、大悲心、坚定的誓言、蒙受佛的加持,魔众就不可能危害他。

  概而言之,真正具足利益众生和空性智慧这两个条件的菩萨,魔众的危害就不可能得逞。就像佛陀成佛时,因为他证悟的空性智慧极其高深,利益众生的悲心极其强烈,魔众就没办法危害一样。

  3、壬一、入果由经之一道:讲此佛母般若时,若有菩萨起信解,诚心精进而修行,知静者入一切智。

  对般若波罗蜜多有定解的菩萨,在给别人传讲此般若时,有些前世发了心的有缘菩萨,对此般若空性法门自然而然会生起信解,也会生起欢喜心和意乐心,并且不是口头上,而是诚心诚意想实修。这样的话,应该知道他们三门是寂静的,他们会趋入佛的一切智智的道理。为什么呢?因为,佛陀的遍智果也好,菩萨的道智也好,这些都不离开般若波罗蜜多。

  总之,若谁生起般若的境界,或在听闻般若时生起信解,他前世就与佛陀和般若法门有缘,即生中已获得佛的加持,也能入于一切智,因为般若空性与佛的智慧无二无别。

  4、癸一、认清菩提心之处般若:法界真如不可住,如空中云无住住,咒师无住行于空,欲住依咒加持花。

  如果有人问:菩萨的住所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可以这样回答:菩萨安住于般若当中。那为什么菩萨安住于般若呢?

  所谓的法界无所不遍,禅了达的是什么呢?就是法界或空性。而所谓的法界,从本体上讲没有任何自性。如果我们已经了达心无自性,也无法用语言和其他有相的方式来表达,就通达了禅的本来面目,或者说通达了法界。

  这里讲:所谓的法界真如是不可住的。因为真正法界的本体不是有、不是无,所以能表达它的任何东西都不是它的本来面目。法界并不是安住在空当中,也不是安住在不空当中。因此,所谓的法界真如并非住于任何有相的法上。而所谓的心住法界,就是包括真如在内的一切法都不住,或者说不住而住、住而不住。比如空中的云,虽然没有任何依靠处,但它仍能在空中安住,还能自由自在地运行。所以很多都用空中的云来比喻证悟空性的境界。

  虽然一切万法的法性和自相皆不存在,但在显现上也能自在拥有如海般的圆满、成熟和修行,所以该圆满的六度万行、该成熟的有情相续、该修行的佛刹,菩萨都会行持。比如说,世间非常厉害的持咒人,虽然他并没有安住在房屋等而是行于空中,但想安住时,就可以为自己和他人在空中建造花园。当然,花园中的花果等并非人工造作,也非从地上生长出来,完全是依靠他的神通和明咒的威力幻变出来的。总之,法性的力量不可思议,从空性中一切都可以出现。

  哲学-般若摄颂5品44笔记

  1、癸一、以幻人之喻说明不分别对境有情:人中幻人无此想:取悦此人彼亦行,见显种种之神变,彼无身心亦无名。

  首先讲比喻:比如,在大庭广众中,幻化师幻化的虚幻人(其实机器人也可叫幻人),其行为可以造作种种事情,语言也能种种描述或与人沟通,但它有没有思维、分别、执著呢?没有。因为它毕竟是幻化人。所以它不可能想:我今天来到这个表演场所,一定要让观众生起欢喜心。虽然没有,它却能逼真地表演。尽管人们看见它显示各种各样的神变,即展示各种行为和表情等,可是它既没有身体,也没有心识。既然没有设施处,那真实的名称也是没有的。通过学习这个比喻,大家一定要明白:虽然世间中有这样的幻化,但却没有分别念;虽无分别,也可造作很多事情。若我们懂得这个同品喻,就能了知菩萨无分别而行极为合理。

  2、如是行慧永不思,证悟菩提度有情,种种生具众多事,如幻示现无念行。

  同样,行持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无执著、无相之义的菩萨,永远都不可能这样执著:我已发了无上菩提之心、我已获得证悟空性的境界、我现在已经大彻大悟,所以我有度化众生的能力。

  3、癸二、以幻化之喻说明不分别作者:如佛化现行佛业,于行骄傲毫不生,如是行慧巧菩萨,亦如幻化显诸事

  就像寂慧如来的传记中所讲的一样,一切佛陀化现为一位佛陀,这位佛陀在众生前讲经说法、示现种种神变,以及以十二相妙行:兜率降凡、入胎、出生、学艺、受欲、出家、苦行、诣道场、降魔、成道、转F轮、入涅槃等方式来度化众生。虽然他显现了佛陀的事业,但因他是佛陀的幻化,就不会像世间人一样产生成功感和骄傲心:我来到这个世界作了如何了不起的事业,也没有“我事业已经圆满了,或我佛事已经成功了”等分别念。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他仅仅是现而无实的幻化显现,或者说在佛陀的境界中根本不可能有如是执著。

  同样的道理,先闻思、再串习、最后领悟了现而无自性的空性,这样具足现空双运智慧的菩萨也没有分别念。那他不管是讲经说法,还是以种种身相、语言、禅定来利益无量众生,都不可能去执著,即生起实执。

  4、癸三、以木匠工巧之喻说明不分别果:巧木匠造男女像,彼亦能做一切事,如是行慧巧菩萨,无分别智行诸事。

  比如,擅长工巧的木匠能造作男身和女身的像,而所造的男女像还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干木活、跳舞等。但它们有没有我做了这件事情、那件事情的分别心或执著相呢?没有。为什么呢?因为它们根本没有思维。

  同样的道理,行持智慧、具足善巧方便的菩萨,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虽然显现各种各样的身相,也圆满了许多众生的资粮,但他们也不会有执著。

  5、癸一、受到众天顶礼之功德:如是行持诸智者,众天合掌亦顶礼,十方世界诸佛陀,亦作赞叹众功德。

  通达一切万法为空性、具有无分别境界的菩萨,世间众天尊皆会双手合掌,以最大的恭敬顶礼他。可能有人会问:石头、茶杯等无情法也无分别,它们是否受到诸天恭敬呢?其实并不是这个意思。而我们现在虽然分别念很重:因痛苦、快乐交替出现,便一会儿高兴、一会儿不高兴,或者说,除了酣睡以外,基本上都在患得患失的分别执著中度过;但我们若能好好修行空性,最后达到无分别境界,也能得到诸天的赞叹与礼敬,就像世间中具足无分别慧的智者或高僧大德一样。

  为什么在禅宗和密宗的历史上,无数高僧大德受到那么多人的崇拜呢?人们崇拜他们什么呢?就是智慧和禅定。所以,如果谁真正了达一切万法为空性,那不管他是什么样的身相,人们都会崇拜他。

  这里讲,对如是善巧行持无分别行为的诸位智者,包括世间智者在内的人道众生,和梵天、帝释天、四大天王、三十三天的天人在内的天界众生,还有夜叉、罗刹、魔众等非人,自然而然会向他恭敬、顶礼;不仅如此,十方所有佛陀,如东方不动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等,皆会交口称赞或宣说这位安住在空性中的菩萨的功德。

  无分别智有道位无分别智和果位无分别智两种。一般来讲,凡夫人相似的无分别智可以包括在道位无分别智中,虽然我们现在并不能做到完全像佛菩萨那样,但也可以相似修行。我们每天念修上师瑜伽时,都要观想三世诸佛菩萨的智慧跟上师的密意一味一体,最后上师的无分别智慧跟自己的智慧融合,并如是安住,其实这就是相似的无分别智慧。

  哲学-般若摄颂5品43笔记

  1、般若就是智慧空性,显宗把它叫中观,若按禅宗来讲则指明心见性;密宗里面把它称为大圆满、大手印,而且大威德的究竟深义、胜乐金刚和时轮金刚的显空无二的智慧,都可以用般若空性来抉择。一句话,释迦牟尼佛教法中最高、最深的境界,全部可以包括在般若空性中,只不过在显宗、密宗里面,称呼的方式不同而已,实际上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证悟空性。

  2、酉二、成为修学一切乘之理:善巧菩萨能修学,声闻独觉诸功德,不住于彼不希求,思此我所学故学。

  作为了解万法皆空,或通达显空无二之理的善巧菩萨,他既通达声闻乘,又通达缘觉乘,还通达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乘,或者说,在他的境界中一切乘都可以包括,就像一藏斗可以包括一藏升、一斤可包括三两、三元钱包括三分钱一样。

  所以,在证悟空性的菩萨境界中,小乘阿罗汉和缘觉的境界,以及世间各种宗教的最高见解,全部可以囊括。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圆满通达方便和智慧无二的道理更高的境界了。而声闻、缘觉的境界只是智慧的一部分,或者说只通达了一部分智慧,方便基本上都没有。

  因此佛经中说:要修学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的人,一定要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就像在国王的宝库中,什么样的珍宝都可以找到一样;修学般若,小乘所讲的道理全部可以得到。所以在学习时,大家一定要学习般若空性和中观,一旦真正通达禅宗的明心见性,或大圆满的最高觉性,其他教义就非常容易。就像到了须弥山上,其他群山便可一览无余一样;若我们真正认识了心的本性,那时所有道理全部可以彻见。

  虽然在菩萨的境界中,声闻、缘觉的功德全部圆融无违地存在,但菩萨会不会安住在声闻、缘觉的境界中呢?“不住于彼”,即不会住于声缘的境界,因为这只是一个单单人无我的境界。他们也不会希求得到这种单空的境界,因为这非常简单。所以高的境界有了以后,劣乘或下乘的境界自然而然会圆满。

  3、可能有人会问:作为菩萨,需不需要精通所有学科或知识呢?需要。在大唐天竺三藏波罗颇蜜多罗翻译的《大乘庄严经论》里也说:“菩萨习五明,总为求种智,解伏信治摄,为五五别求。”其意是说,作为菩萨一定要研究或学习五明,(当然,这也是我们学院以“五明”来命名的原因。所谓五明,指内明、因明、声明、医方明和工巧明。)为什么呢?因为,若不精通五明,就不可能获得佛果。也就是说,菩萨学此五明总意为求一切种智。

  分别讲则为:为了自己获得解脱要学内明学,也就是所谓的佛法。为了制伏别人要学因明学,因为有了因明,跟别人辩论就没问题。要别人生起信心,就要学好声明学,因为通达声明学后,就能把道理讲得清清楚楚;藏传佛教之所以要学文法或语言学,就是为了让别人信赖。为了治疗疾病等要学医方明。为了摄受别人要学工巧明,世间各种技艺以及现在很多工厂里的技术都包括在工巧明当中。总之,为了达到五种目的,要希求五种学问。

  在般若的境界中,一切世间学问和出世间小圣者的行为全部会具足。通过五根中的勤奋得到的学问不稳固,心里真正开悟后流露出来的智慧是无为法,它很稳固。而且谁真正开悟,在利益众生、修行境界等方面就会超胜他人。

  4、申五(他者随喜彼善之功德)酉一、真实宣说:于不退入大菩提,发心诚意作随喜,三千须弥秤可量,随喜彼善非如是。

  暂且不论精进般若波罗蜜多者的无量无边功德,也就是说精进修学般若者的现行福德,当然无论谁修学般若其功德都非常大,若有人没有能力、福报、时间修学般若,但他随喜别人,其功德也很大。若对于通过强烈的意乐和加行实修般若的方式,不退转而趋入大菩提的行者菩萨的发心,以至诚心随喜,虽然位于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之内的须弥山可以称量,但短暂时间随喜的功德或善根却无法衡量。

  但对恶业千万不要随喜。在美国9•11事件发生后,听说有些年轻人很高兴,甚至欢喜得跳起舞来。当时死了三千多人,随喜的话,就会得到很多罪业。但按《涅槃经》的公案来看,随喜别人在弘扬佛法的过程中制止恶行还是有功德的。

  这里讲了随喜的功德很大。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大菩萨所作的事情没有自己的空间,全部为了众生,随喜的话,功德自然很大。的确,这种精神在社会中非常难得。

  般若波罗蜜多的修法里也讲:成佛和往生极乐世界并不是为了自己享受快乐,因为在往生极乐世界和成佛后,才有利益无边无际众生的能力,而这就是成佛和往生的目的。可见,大乘佛子与世间人的目的或动机完全不相同。

  5、酉二、彼之原因:求善欲利诸众生,一切福蕴皆随喜,故获如来功德已,为尽苦于世法施。

  可能有人会想:随喜很简单,只要心里想就可以,比如:多高兴啦!这位不退转菩萨在修学般若。这么一瞬间的心态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功德呢?其实,这个功德非常大。因为,他直接随喜了那位菩萨所作的善事,间接也随喜了世间中所有追求自己善妙和想利益他众的所有众生的福德或善根。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这位菩萨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我直接随喜了他个人所作的功德,间接也随喜了很多人的善根,因为很多人都会因此而行持善法。

  所以大家皆应知道本颂的甚深含义:表面上看来是随喜一个人的善根,其实随喜了所有追求自他二利者的善根。因为那位菩萨如此修行能逐渐获得佛的果位,成佛后也不可能天天都快快乐乐地修行,为了遣除无边无际众生心里和身体的痛苦,他肯定会转无上F轮,这样就能满足无边众生自利利他的愿望。所以,直接随喜菩萨,间接也随喜了无边众生。

  此处赞叹随喜的功德,主要是讲菩萨以菩提心或般若空性智慧摄持行持善事的功德非常大;而我们随喜能获得巨大功德的原因也在于此。

  6、壬一(获得无分别之行)癸一、意义:菩萨无念而彻知,法空无相无戏论,不以二慧寻菩提,瑜伽者勤胜般若。

  作为菩萨,当他安住在无有妄想、分别、执著的无念境界时,所有染污与清净以及有无、是非等全部都没有,而真正入于不住两边的境界时,便能彻知万法是空性、无相、无愿(或无戏论)、光明、平等的境界。正因如此,我们就不能希求以执著清净与不清净、实有与无实、能取与所取、远与近、常与断等两边的分别心或希求心来获得这种境界,因为以这样的心态根本不可能得到如此智慧,或者说寻觅到菩提。所以,什么时候什么执著都没有,也就是说拥有不堕两边的清净境界,那这种瑜伽士或菩萨就在行持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

  7、癸二、比喻:虚空界与彼违一,非有何亦不得彼,善行智慧之菩萨,亦如虚空寂灭行。

  这里以虚空来比喻菩萨的无念境界。在藏地,高僧大德们在修大圆满时,经常使用虚空和水晶的比喻,虚空是认识心的本体或获得开悟境界的最好象征与比喻。

  颂词的意思是:因为虚空界的本体跟石女的儿子、龟毛、兔角一样,以任何法也得不到,所以它不可能跟包括它自己的本体在内的任何一个法相违,也不可能与之共存或共住,即没有这两种情况。虽然它没有,但在人们心目中,确实有这么一个比喻。这样一来,我们就能了知,如虚空般的法性跟包括它自己在内的任何法都不可能像盐和水一样变成一味一体,也不可能与之完全分开——像东方的柱子和西方的木条一样。虽然胜义没有,但名言中却有这么一个无为法的本体存在。所以,对以虚空等方式通达一切万法无有自性、具有善巧方便的菩萨来讲,因为他们具有甚深智慧,就能在虚空般的境界中寂灭一切分别而行。

上一篇:哲学-般若摄颂5品广说加行36-55笔记(5-8)

下一篇:哲学-般若摄颂5品广说加行36-55笔记(7-8)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