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6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创建日期:2024-08-30

  NO.6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大圆满龙钦心髓传承祖师传记》,来源:微信公号慈成仁杰行者,译师贝若扎那:

  贝若扎那是藏传佛教历史上卓越超群的译师。他翻译了许多契经和密续经函,他的在译经方面的造诣和技巧远远地超胜于藏传佛教史上其他译师。俄·洛登喜饶(1059—1109),新译时期最伟大的译师之一,赞叹道:“贝若扎那象那广阔的晴空,嘎哇·华泽和却若·鲁伊嘉参就象日与月,仁钦桑波就如启明星,而我等则仅仅是萤火虫而已。”

  [注2]1、《俱舍问答》,第五品 分别随眠品问答题:

  546、请举例说明产生烦恼的三种因,修行人应如何制止烦恼的增长?

  答:三因:

  (1)未以对治断除随眠:即烦恼的得绳仍存在,如贪心未断,虽暂时可以不现行,但定会现行;

  (2)生起烦恼相合的对境存在,如女色现前,则贪心现前;

  (3)非理作意:颠倒执著,以不净为净,不乐为乐;如女色现前,因非理作意为增上缘,不净执为净,贪心缘之而随增。

  作为修行人,所修的应该是道,即无漏智,所断的即是烦恼。烦恼与智不会同时存在。欲界众生,以食及色欲最粗重,尤其色欲极难拔除,故初修行者,应先远离生贪欲之对境,如女色之容貌、声音等皆当远避,以令内心粗显烦恼少起或不现行,这样一来,心不易散,心不散则闻思容易增上,并且细致;以闻思之力可知如何如理作意。如理,即如其本来之理,以此可对治非理作意,正知正见在,则烦恼缘非理作意而随增则无力;烦恼随增无力,则暂时可以用种种方便对治或用世俗智压服之,令不现行,究竟可以用无漏智将其永断。

  2、《俱舍论讲记》,第五品 分别随眠:

  乙四、生起烦恼之理:

  痴中生疑后邪见,坏聚边执戒见取,

  尔后则于自之见,生起贪慢于他见,

  嗔恚如是依次生。由具尚未断随眠,

  境住非理之作意,此三因中生烦恼。

  愚痴当中生起怀疑,怀疑中生起邪见,之后便生起我和我所的坏聚见,其后产生边执见、戒禁取见、见取见,然后对自之见解产生贪心、慢心,对他见产生嗔心,随眠即以上述次第产生。由于具足未以对治断除随眠、产生烦恼的对境以及非理作意三种条件,随之便产生了烦恼。

  烦恼产生的次第如何呢?以四谛为次第,众生将苦执为乐、无我执为我、不清净认为是清净、无常认为是常有,对此四种颠倒未如理如实地通达,所以首先于自相续中产生对四谛本来面目不认识的无明愚痴;无明出现之后,随即产生苦谛存不存在、前世后世存不存在、灭谛存不存在等种种怀疑;之后由于恶知识的引导,以颠倒方式进行讲闻,从而产生认为无有苦谛之邪见;由于对苦谛的本体未加以认知,将五蕴执为我和我所,便产生坏聚见;随后出现如胜论外道一样执蕴为常有、与顺世外道一样执蕴为断灭的边执见;随之也产生如同依靠五火等苦行或诽谤因果等戒禁取见;由于认为邪见、坏聚见、边执见等见解为正确,便在自相续中生起贪执与慢心,对与自己见解不合的宗派及见解生起嗔恨心。这仅是从对四谛本体未如实通达的角度而言,并非所有随眠烦恼均如此产生。《入中论》说“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首先众生相续中具足无明,之后出现坏聚见,有了我和我所后,众生相续中即会有爱和取受的执著,由此造作各种恶业,从而于轮回中漂泊不定;还有一些众生依靠无明愚痴会直接产生贪心、慢心、嗔恨心等。因此,上述次第主要以自己作为对境而言,并且是从见断角度来讲的,因为有部认为,见断具足缘自相续、烦恼性、内观等几种特点,所以见断以这种方式建立也十分可靠。

  烦恼的生起需要依靠何种因缘呢?第一个因缘,有部认为是得绳未断除,经部以上宗派则说是种子未断除。总而言之,各个宗派都认为自相续的烦恼习气如果未断除,即成为烦恼生起的第一个因缘。第二个是所缘缘,存在生起烦恼的对境,一般来说,“眼不见心不烦”,若生烦恼的对境不存在就不会产生烦恼,若对境现前,就很不容易对治,因此一个好的修行人应远离喧嚣的城市而住,这一点非常重要。第三个就是增上缘——非理作意,比如生起嗔心的对境存在时,即认为它不好、所作所为不合理;生贪心的对境存在时,本来不清净的认为是清净,本来无我的认为有我等等,由于存在这种常乐我净的颠倒想法,很容易便产生了烦恼,因此非理作意一定要断除。作为凡夫人,非理作意以及贪心、嗔心等烦恼随眠的种子大多数人并未断除,这时首先应该内观,看自己在对境现前时能不能进行对治?如果不能,最初就远离对境相当重要。

  [注3]《五灯会元》,宋 普济集,续藏经 ,卷第一:

  二十祖闍夜多尊者

  北天竺国人也。智慧渊冲。化导无量。後至罗阅城。敷扬顿教。彼有学众。唯尚辩论。为之首者。名婆修盘头(此云徧行)。常一食不卧。六时礼佛。清净无欲。为众所归。祖将欲度之。先问彼众曰。此徧行头陀。能修梵行。可得佛道乎。众曰。我师精进。何故不可。祖曰。汝师与道远矣。设苦行历於尘劫。皆虗妄之本也。众曰。尊者蕴何德行而讥我师。祖曰。我不求道。亦不颠倒。我不礼佛。亦不轻慢。我不长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杂食。我不知足。亦不贪欲。心无所希。名之曰道。时徧行闻已。发无漏智。欢喜赞叹。祖又语彼众曰。会吾语否。吾所以然者。为其求道心切。夫弦急即断。故吾不赞。令其住安乐地。入诸佛智。复告徧行曰。吾适对众。抑挫仁者。得无恼於衷乎。徧行曰。我忆念七劫前。生常安乐国。师与智者月净。记我非久当证斯陀含果。时有大光明菩萨出世。我以老故。策杖礼谒。师叱我曰。重子轻父。一何鄙哉。时我自谓无过。请师示之。师曰。汝礼大光明菩萨。以杖倚壁画佛面。以此过慢。遂失二果。我责躬悔过以来。闻诸恶言。如风如响。况今获饮无上甘露。而反生热恼邪。惟愿大慈。以妙道垂诲。祖曰。汝久植众德。当继吾宗。听吾偈曰。言下合无生。同於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达事理竟。祖付法已。不起於座。奄然归寂。闍维。收舍利建塔。当後汉明帝十七年甲戌岁也。

  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

  罗阅城人也。姓毗舍佉。父光葢。母严一。家富而无子。父母祷於佛塔而求嗣焉。一夕。母梦吞明暗二珠。觉而有孕。经七日。有一罗汉名贤众至其家。光葢设礼。贤众端坐受之。严一出拜。贤众避席。云。回礼法身大士。光葢罔测其由。遂取一宝珠跪献。试其真伪。贤众即受之。殊无逊谢。光葢不能忍。问曰。我是丈夫。致礼不顾。我妻何德。尊者避之。贤众曰。我受礼纳珠。贵福汝耳。汝妇怀圣子。生当为世灯慧日。故吾避之。非重女人也。贤众又曰。汝妇当生二子。一名婆修盘头。则吾所尊者也。二名刍尼(此云野鹊子)。昔如来在雪山修道。刍尼巢於顶上。佛既成道。刍尼受报为那提国王。佛记云。汝至第二五百年。生罗阅城毗舍佉家。与圣同胞。今无爽矣。後一月。果产二子。尊者婆修盘头年至十五。礼光度罗汉出家。感毗婆诃菩萨与之授戒。行化至那提国。彼王名常自在。有二子。一名摩诃罗。次名摩拏罗。王问祖曰。罗阅城土风。与此何异。祖曰。彼土曾三佛出世。今王国有二师化导。王曰。二师者谁。祖曰。佛记第二五百年。有二神力大士出家继圣。即王之次子摩拏罗。是其一也。吾虽德薄。敢当其一。王曰。诚如尊者所言。当舍此子作沙门。祖曰。善哉。大王能遵佛旨。即与授具。付法。偈曰。泡幻同无碍。如何不了悟。达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祖付法已。踊身高半由旬。屹然而住。四众仰瞻虔请。复坐跏趺而逝。茶毗得舍利。建塔。当後汉殇帝十二年丁巳岁也。

  [注4]《大宝积经》,大正藏 No. 0310,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 ,卷第九十一 /发胜志乐会第二十五之一 :

  “复次,弥勒,若菩萨以无希望心行法施时,不著名闻利养果报,以饶益事而为上首,常为众生广宣正法,当得成就二十种利。云何名为二十种利?所谓正念成就,智慧具足,有坚持力,住清净行,生觉悟心,得出世智,不为众魔之所得便,少于贪欲,无有瞋恚,亦不愚痴,诸佛世尊之所忆念,非人守护,无量诸天加其威德,眷属亲友无能沮坏,有所言说人必信受,不为冤家伺求其便,得无所畏,多诸快乐,为诸智人之所称叹,善能说法众人敬仰。弥勒,是为菩萨当得成就二十种利,不著名闻利养果报,行饶益事而为上首,常为众生以无希望心清净说法。

  “复次,弥勒,若菩萨以无希望心行法施时,不著名闻利养果报,以饶益事而为上首,常为众生广宣正法,又能成就二十种利。云何名为二十种利?所谓未生辩才而能得生,已生辩才终不忘失,常勤修习得陀罗尼;以少功用善能利益无量众生,以少功用令诸众生起增上心恭敬尊重;得身、口、意清净律仪,超过一切恶道怖畏,于命终时心得欢喜;显扬正法,摧伏异论,一切豪贵威德尊严,犹自不能有所窥望,何况下劣少福众生?诸根成就无能映蔽,具足摄受殊胜意乐;得奢摩他、毗婆舍那,难行之行皆得圆满;发起精进,普护正法,速疾能超不退转地,一切行中随顺而住。弥勒,是为菩萨当得成就二十种利,不著名闻利养果报,行饶益事而为上首,常为众生以无希望心清净说法。”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辛七、归摄:

  当知诸白法,散乱入定俱,

  是以二二二,波罗蜜多摄。

  十地、十波罗蜜多、菩提分法等一切善法归集于六度内,为什么呢?应当了知,一切白法归纳起来,集于三部分,即是未入定的散乱位所摄的所有善法、入定心所摄的所有善法、如安忍与精进之类入定未入定兼具。其中未入定的善法或白法完全由布施度与持戒度前二度所摄,布施从身体而言完全舍施是未入定的本体,持戒也是,别解脱戒、禅定戒、无漏戒三戒中,别解脱的身语七种断行是未入定,因为不是心所摄。禅定与智慧二者包含入定的白法,禅定是直接入定的自性,禅定戒与无漏戒也归集其内。智慧,闻慧、思慧归属于未入定内,修慧摄于入定中,因为它是胜观。安忍、精进两种波罗蜜多,行持未入定的布施、持戒时属于未入定,修寂止、胜观时也有安忍。和精进,属于入定,所以这两者完全摄集它们。

  辛八、断违品:

  菩萨施未贪,非贪无贪著,

  亦非贪未贪,非贪无贪著。

  菩萨的布施,远离七种违品,是哪七种呢?1、贪著受用物不愿布施是违品,断除它就是未贪著受用。2、乞讨者来时,不立即施舍而耽搁延误时间,是违品,断除它,就是不贪著迟缓。3、无有“舍施这个便可或施舍此人便可或布施此方、此时布施便可以”偏堕偏颇之类的满足,而是无有事物、地点、时间、人的偏堕,因此无有满足贪著。4、也不是贪著于求得布施的回报。5、施舍并未贪著求得未来大受用的异熟果。6、不是贪著违品悭吝及贪爱的随眠,丝毫也无有悭吝染污而施舍。7、对作意与分别散动无有贪著,是指断除了将布施等回向声闻、缘觉菩提的作意及缘三轮的分别念。

  菩萨戒未贪,非贪无贪著,

  亦非贪未贪,非贪无贪著。

  菩萨的持戒:1、未曾贪著破戒。2、不贪著迟缓。3、没有贪著片面的满足。4、也不是贪著以持戒不作他害而求回报。5、并未贪著有漏的异熟果。6、不是贪著烦恼的随眠;7、对作意劣道及耽著三轮的分别念无有贪著。

  菩萨忍未贪,非贪无贪著,

  亦非贪未贪,非贪无贪著。

  菩萨的安忍:1、未曾贪著以嗔恨扰乱相续而害他。2、不贪著不立即安忍而延误。3、无有仅以相似安忍执为满足的贪著。4、也不是贪著安忍此对方反过来以利益回报。5、并未贪著修安忍将来相貌庄严、眷属众多的异熟果。6、不贪著违品嗔恨的随眠;7、对作意与分别散动无有贪著。

  菩萨勤未贪,非贪无贪著,

  亦非贪未贪,非贪无贪著。

  菩萨的精进:1、未曾贪著违品现行懈怠。2、不贪著不疾速而延误行善法。3、没有以相似精进执为满足的贪著。4、也不是贪著精勤利他,由利他而利己的回报。5、并未贪著未来成办业际等异熟果。6、不是贪著违品懈怠的随眠。7、对作意劣道三轮分别无有贪著。

  菩萨定未贪,非贪无贪著,

  亦非贪未贪,非贪无贪著。

  菩萨的禅定:1、未曾贪著染违品现行散乱。2、不贪著有朝一日再修而延误。3、没有以相似静虑执为满足的贪著。4、也不是贪著以静虑利他的回报。5、并未贪著身体无病界性增上的异熟果。6、不是贪著违品散乱的随眠。7、对作意劣道与三轮分别无有贪著。

  菩萨慧未贪,非贪无贪著,

  亦非贪未贪,非贪无贪著。

  菩萨的智慧:1、未曾贪著常断见等现行邪慧。2、不贪著延误恭敬依止善知识、闻思等。3、没有以少许智慧执为满足的贪著。4、也不是贪著我若说法他会利益我的回报。5、并未贪著若修未来成为智者的异熟果。6、不是贪著邪慧的随眠。7、对回向下劣涅槃及三轮实执的分别散动无有贪著。

上一篇:NO.6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