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6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创建日期:2024-08-30

  NO.6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第三个安忍波罗蜜多也是这样的。

  菩萨忍未贪,非贪无贪著,

  亦非贪未贪,非贪无贪著。

  “菩萨忍”,修安忍的时候,也是一样的,远离了七种违品。

  “未贪”,第一种违品,未曾贪著以嗔恨扰乱相续而害他。

  以嗔恨心扰乱别人,这样的行为,菩萨完全是没有的。菩萨修安忍的时候,哪里有嗔恨心?所有的嗔恨心都没有。安忍的违品,主要是嗔恨。有了嗔,就不可能有安忍;有了安忍,就不可能有嗔。如果没有嗔,扰乱别人的相续、害别人,这些行为都是没有的。所以说,菩萨远离了违品,这是第一个。

  “非贪”,第二种违品,不贪著不立即安忍而延误。

  修安忍的时候,立即修。“我现在没办法修安忍,要再过一段时间。因为我的怨恨敌人还没有消灭完,我跟某个人的关系不好,等我把他处理了以后,再修安忍波罗蜜多”,有延缓、延期。菩萨是没有这样的,随时随地立即修安忍,这是第二个。

  “无贪著”,第三种违品,无有仅以相似安忍执为满足的贪著。

  从时间上面讲,“我先修两天安忍,过一段时间,敌人出现的时候,我就去打仗”,菩萨不会这样的;从地点方面讲,“我对中国人可以安忍,我对美国人无法忍耐”;或者“父母害我的时候,毕竟是我的父母,我还是能忍住的,但是对怨恨的敌人、竞争对手,如果他们害我,那我才不客气呢”。针对某个人、针对某个地方、针对某个时间,是片面的安忍。

  现在有些人,对个别人能忍,对其他人就没办法忍。在某个时间当中,比如说,“这几天受了八关斋戒,所以我不害人”。我们那边经常有这样的老乡,他们说,“某个上师正在说法、在讲课,我这几天好好听闻。等完了以后,我准备去报仇”。这种修安忍,不是很好的。

  别人骂我们、打我们、害我们,我们应该用两种方法对治,一种是,把这些当做前世的业力来观想;还有一种是,把这些当做修安忍的机会来接受。这是第三个。

  “亦非贪”,第四种违品,也不是贪著安忍此对方反过来以利益回报。

  修安忍并不是为了报应,“我这几天修安忍不说话,别人可能会对我换一种态度,对我越来越好”,“我修安忍的原因,即生当中,对我的供养可能会越来越多”。有些人心里的嗔恨很严重,但是表面上装着安忍,好像什么事都没一样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今生当中的报应。

  “未贪”,第五种违品,并未贪著修安忍将来相貌庄严、眷属众多的异熟果。

  为了乃至生生世世相貌端严而修安忍,“听说修安忍相貌会很好看,我这辈子不太好看,一定要修好安忍,下一辈子应该就能长得非常好看了,脸色、手指都非常漂亮。我修安忍的目的,就是为了好看”。修安忍有长相漂亮、眷属圆满、财富圆满,很多的异熟果报。贪著异熟果报,也不行的,菩萨不会贪著异熟果报。

  “非贪”,第六种违品,不贪著违品嗔恨的随眠。

  断除了嗔恨违品的习气和随眠烦恼,菩萨没有这些习气。

  “无贪著”,第七种违品,对作意与分别散动无有贪著。

  对小乘的恶劣作意,或者对分别散动的贪著、三轮执著,都没有。修安忍波罗蜜多的时候,远离了所有的烦恼。

  《入菩萨行论》中讲,“喜乐亦难生,烦躁不成眠”,不修安忍,经常心里不寂静,没有快乐的心,天天都很痛苦。

  有些人可能是福报,好像每天心情都很好。而有些人无缘无故烦躁、烦得很,无缘无故生嗔恨心。现在这样的人特别多,不知道是食物的原因还是什么原因,反正莫名其妙地产生特别大的嗔恨心,经常特别不高兴,“我烦得很,今天吵架了。”“为什么?”“因为我的心情特别不好。”

  前一段时间甘孜州有个新闻,我的同学的女儿,在上班的路上,被人捅死了。凶手拿着刀子在路上等着,那个女孩路过的时候,被他捅了好多刀。大概是二十八岁的一个女孩子,非常有善根的,不知道是前世的业力还是什么原因,被凶手杀了,很可怜的。后来抓住凶手的时候,问他为什么杀人,他说:“我心情不好。”可能他的精神有一些问题,不太清楚具体的情况。“我心情不好”,心情不好的时候,就随意杀人。

  有些时候有人在早上五点钟的时候,向我的房子扔石头。前一段时间管家把这个人抓住了,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心情不好。”我也没有给他做过什么的,他心情不好,就扔石头。从佛教的层面来讲,可能是业力现前。即生当中,我肯定从来没有害他,心里也没有想过害他。也许是我的前世害过他,导致他心情不好;也许是他自己的什么原因,导致心情不好。这种现象,世间当中是有的。

  作为菩萨,对所有的这些,完全可以忍受。

  《大宝积经》里面讲的,“当念谁骂我,骂者不可得,骂詈嗔恨者,皆悉是空事”,如果别人对我进行谩骂,我就用智慧观察,除了空性以外,一无所得。这句话,我还是很喜欢的。

  在网络上、在平时的生活当中,经常会受到别人的谩骂和侮辱。有些是有原因的,可能是,你抢了他的生意,你夺了他的事业;有些是即生当中确实没有什么原因,无缘无故进行诽谤。

  我是这样看的,网络上的语言攻击,对自己很有帮助,能提升自己的安忍心,非常感谢这些人。在修行过程当中,出现一些违品、出现一些反面人物,能够更好地观察自己。

  我觉得,在人生当中,不管是什么经历,都是有价值的。你面前出现的朋友、帮助你的人,在菩提道路上是一个助缘;而出现的显现上不是很乐观的、给你制造违缘、说你过失的人,在某种意义上观察,反过来思考的话,也是有帮助的。

  在大乘佛教的一些发愿文当中说,不但要感谢所有的亲朋好友,还要感恩所有的怨恨敌人,以及违缘、魔障、邪魔。对我们身心制造危害的众生,我们要一并感恩,这是菩萨道上非常殊胜的窍诀。

  这是讲的安忍。

  菩萨勤未贪,非贪无贪著,

  亦非贪未贪,非贪无贪著。

  “菩萨勤”,接下来讲精进,我就不念了,反正都是未贪、非贪、无贪,菩萨的精进也是一样的。

  “未贪”,第一种违品,未曾贪著违品现行懈怠。

  首先远离违品,违品就是懒惰。懒惰当中,一种是,天天不想做事,一直躺着的懒惰的人。戒律里面讲的是,经常连坐都不好好坐,一直躺着、睡着;另一种是,特别喜欢看一些世间的电影电视,特别喜欢做没有意义的散乱事情,这属于一种同恶懒惰。这些懒惰,菩萨都已经远离了。

  “非贪”,第二种违品,不贪著不疾速而延误行善法。

  别人劝你的时候,才精进。“你要去听课”,“好,我去听课”。听了一节课后,“好累啊,哎呦,全身都是麻麻的、累累的,我不听课可不可以?”听一节课两节课,都不愿意。“那我明天听吧,你让我休息一下嘛,不要这样,我太累了,我本来有好多事情的,我今天不听可不可以”,“我今天不修可不可以?我的加行实在是修不完了,马上就三月份了,我可不可以再延缓一个月?如果可以的话,我到时给你买个比较好一点的巧克力”。类似这样的,一直拖延、一拖再拖。

  在行善方面,前辈大德说了,就像美女的头发着火一样的,或者怯懦人的怀里进了毒蛇一样的,在很快的时间当中,要立即行动,不能一直拖。行动力是很重要的,一直拖,明天再说、后天再说、慢慢来,这样不太好,会出现一些违缘和障碍,还是要尽快行持。

  “无贪著”,第三种违品,没有以相似精进执为满足的贪著。

  相似的精进,比如说“我只学一、两部论”,或者“我只能一天、两天、这个月好好学习”,或者“我现在已经五十岁了,有什么好闻思的?没办法了、脑子转不了了”,人还没有老的时候,把自己都说老了。

  菩萨已经远离这些相似精进的耽著,对法应该长期无有厌倦地精进才是对的。

  “亦非贪”,第四种违品,也不是贪著精勤利他,由利他而利己的回报。

  “我今天精进利他,以后他会回报我、对我很好”,菩萨不求回报。

  “未贪”,第五种违品,并未贪著未来成办业际等异熟果。

  “我今生当中精进帮助别人,未来会得到事业成功等等的异熟果报”,菩萨没有这样的贪著。

  “非贪”,第六种违品,不是贪著违品懈怠的随眠。

  菩萨远离了所有的随眠烦恼、懒惰习气。

  “无贪著”,第七种违品,对作意劣道三轮分别无有贪著。

  恶劣的作意,还有对三轮的分别都没有。菩萨的精进,是不堕两边的、远离四边八戏的、三轮体空的、最上等的精进。

  以前禅宗二十祖阇夜多[注3]去一个地方讲课、弘法,当地有很多的修行人,其中有一个修行人叫婆修盘头、徧行,他特别精进,日中一食、夜不倒单、六时礼佛、穿粪扫衣。

  婆修盘头的弟子认为:“我师应该是最快成佛的人。”

  阇夜多说:“你师离成佛还是很远的。”

  弟子问:“尊者蕴何德行而讥我师?你是怎么修行的?”

  阇夜多说:“我不求道,亦不颠倒;不会白天精进,晚上不精进;不是多食,也不是一食,不会堕入两边的。心无所希,名之曰道。”讲了很多远离两边的道理,就像《六祖坛经》里面讲到的境界。

  阇夜多是站在比较高的境界上讲的,婆修盘头完全明白了,发无漏智,欢喜赞叹。

  如果一个人白天晚上都特别精进,但是没有破开耽著、没有懂得三轮体空的法理,那么他的这种精进,不一定是非常合理的。在修行过程当中,远离三轮分别是非常重要的。

  菩萨定未贪,非贪无贪著,

  亦非贪未贪,非贪无贪著。

  “菩萨定”,接下来讲禅定,也是同样的原理,也有七种违品。

  “未贪”,第一种违品,未曾贪著染违品现行散乱。

  禅定的违品是散乱,大家都知道,心散乱了,身体散乱了。

  “非贪”,第二种违品,不贪著有朝一日再修而延误。

  “今天我没办法禅定”,“过两天、三天后再闭关”,一直拖拖拖,菩萨不是这样的。

  “无贪著”,第三种违品,没有以相似静虑执为满足的贪著。

  相似静虑,比如说,“我只坐禅一、两天”,或者“我在禅修时,只修寂止,不修其他方法”,或者“我在某个闭关地能好好修,在其他地方没办法修”。

  菩萨是很伟大的,我们没办法相比。一年当中能闭关七天、一个月,就觉得“我很了不起”,而菩萨随时处于入定状态。

  “亦非贪”,第四种违品,也不是贪著以静虑利他的回报。

  “我现在修静虑,帮助别人,将来别人可能利益我”,图这样的回报,菩萨没有。

  “未贪”,第五种违品,并未贪著身体无病界性增上的异熟果。

  “我今生当中好好禅修,心在特别寂静的状态当中,来世能够转生到色界和无色界,身体没有什么疾病,修行也获得圆满”,对这样异熟果报的贪著,菩萨也没有。

  “非贪”,第六种违品,不是贪著违品散乱的随眠。

  散乱的违品习气、烦恼习气,菩萨也没有。

  “无贪著”,第七种违品,对作意劣道与三轮分别无有贪著。

  对小乘劣意道的作意也没有,还有对三轮的贪著也没有的。

  菩萨在修道过程当中,远离了禅定所有的七种违品。

  菩萨慧未贪,非贪无贪著,

  亦非贪未贪,非贪无贪著。

  “菩萨慧”,最后一个,智慧也是同样远离了七种违品。

  “未贪”,第一种违品,未曾贪著常断见等现行邪慧。

  菩萨远离了常见和断见的邪慧,智慧的违品是常见和断见,这些邪的智慧,菩萨已经没有了。

  “非贪”,第二种违品,不贪著延误恭敬依止善知识、闻思等。

  “我现在暂时不能依止善知识,不能闻思修行。我现在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修行,以后再说吧”,菩萨没有这样拖延的贪著。

  “无贪著”,第三种违品,没有以少许智慧执为满足的贪著。

  “我只听个课,有闻慧就可以了,在思考就可以了,不需要修慧”,或者“我修世间禅定就可以了,出世间禅定不需要修”,或者“修人无我就可以了,不需要修法无我”,菩萨不会这样的,他是非常全面地修。

  菩萨具足闻思修行全面的智慧,不是片面的。菩萨的智慧,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智慧的本体不是少量的、部分的、有缺陷的,而是圆满的、完整的。就像《解义慧剑》里面讲到的世间和出世间的智慧,是非常圆满的。菩萨不贪著这样的智慧。

  “亦非贪”,第四种违品,也不是贪著我若说法他会利益我的回报。

  “我说法利益他人,他人可能会对我很好、给我供养、恭敬、很多世间八法”,菩萨不会贪著这些。

  我昨前天看到什么“现世佛”,现在在有些地方,真正的佛已经出来了,可以给别人办法会、举行仪式。“什么什么如来”、“什么什么佛”,这些词,我们都不敢用的。

  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尊者,不知道有没有转世。如果说法第一的转世不会说法的话,就完了。现在很多的转世,上一世是非常了不起的,一转世后,有些行为比一般凡夫人还差,真是有点接受不了。

  真正说法,真正宣讲波罗蜜多的话,是不图回报的。

  在《大宝积经》[注4]里面讲了二十种利益,以不求世间八法、全心全意利益众生的心态,当得成就二十种利。比如说正念成就、智慧具足、生生世世具有坚定的力量、行为清净、生开悟的心、得出世智、生生世世不会被魔众得逞等等。方便的时候,你们也看看。

  真正说法,能在生生世世当中得到很多利益。对这些利益,从最究竟观点来讲,菩萨是不贪著的。但是从暂时来讲,应该要了解这样的利益。

  现在世间当中是什么样呢?把佛法作为自己非常不清净生活的一种途径。在将来的时代当中,这的确是复杂的问题,我到时候可以讲一讲。

  菩萨不图回报。

  “未贪”,第五种违品,并未贪著若修未来成为智者的异熟果。

  “非贪”,第六种违品,不是贪著邪慧的随眠。

  随眠习气也已经断除了。

  “无贪著”,第七种违品,对回向下劣涅槃及三轮实执的分别散动无有贪著。

  菩萨不会回向给下劣的小乘涅槃,也远离了三轮执著。

  远离了上面讲到的七种违品,这就是菩萨的智慧。

  以上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每一个波罗蜜多,都有七个不贪,用“不贪”也好,用“未贪”、“非贪”、“无贪”也好,都可以,反正意思归纳起来,都有七种不贪。

  这七种不贪,是以菩萨入定智慧为主而讲的。在现实的显现当中,对有漏善根的追求,应该是可以的。因为我们还没有完全到达岸边,依靠船只是很重要的。比如说《大宝积经》里面讲到的说法二十种利益,暂时懂得说法的利益,懂得智慧波罗蜜多的利益,是很有必要的。

  现在佛教徒一定要有智慧,不仅要有佛法方面的智慧,而且要有一些科技方面的智慧。现在所谓的人工智能,在将来基本上会驾驭全世界的。掌握经济命脉的大财团和大富翁,都在拼命研究和追求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在这些方面,我本来想讲一些故事,但是今天因为时间关系,就不说了。

  佛教徒在独自思维和修行的过程当中,不需要科技,也不需要世间的很多知识。但是要在世间当中弘法利生的话,仅仅依靠自己的一个信心,是不行的,需要有很多科技方面的知识。所以佛教徒要不断学习,不但要学习出世间的解脱法门,也要了解当前的科技、政治、经济很多方面的知识。这样的话,对自己的修行,会有一定帮助的。

  当然有些人认为这是杂修、太乱了。这要看自己的根机,如果觉得,看得太多了、见得太多了,对修行有影响,那么不看也可以。但是如果想长期弘法利生的话,就要从大局出发,高瞻远瞩,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既要了解当前变化的世界,也要思考佛教未来的发展。

  佛教的智慧应该能够赶得上时代的变化,但是如果没有很好准备的话,要跟上时代的足迹,确实有一点困难。以前的修行人,在寺院里面一日三餐完成每天的早晚课就可以了,但是现在仅仅依靠这些,恐怕是不能弘法利生的,我们要好好思考一下。

  本来今天在这里想讲一些其他的事情,但时间基本上到了,所以我不多说了,我们一起回向吧。

上一篇:NO.6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