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佛说未曾有正法经》,第三卷:
尔时世尊释迦牟尼佛。复告舍利子言。汝今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修诸菩萨行。不应乐着声闻之果。何以故。舍利子。一切众生处轮回中。不生怖畏无由解脱。是故诸菩萨当起大精进。于轮回中种种化度。令怖生死出于三界。汝若唯乐声闻之果。不能起大菩提心救度一切众生。是故一切众生。若得值遇菩萨劝令发起精进。即得解脱生死亦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舍利子。过去世时有佛出世。号具足功德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是佛会中有百俱胝声闻之众。有八千菩萨众。其佛寿十万岁。有二声闻最为上首。一名出现智慧第一。一名迅疾神通第一。
是时具诸功德如来。于其食时着衣持钵。与诸大众前后围绕入一王城。其城名曰妙音。次第乞食。佛入城时。智慧声闻居佛右侧。神通声闻在佛左侧。余声闻众俱从佛后。诸菩萨众而导其前。复有大梵天王帝释天主护世四王及诸天众。围绕世尊入彼王城。
是时城中有三童子。种种庄严于其道侧而共戏剧。是三童子遥见世尊。相好端严威德无量。光明晃曜犹如金山。仪容尊重如大龙王。见已欢喜心生恭敬。第一童子曰。汝等见此佛世尊不。于诸众生最尊最上福聚无尽。天上人间咸悉尊敬。是故我等宜共供养必获大果。共相议已。
第一童子说伽陀曰。
此佛一切众中尊天上人间所应供
我等宜伸供养事获大果报而不虚
余二童子说伽陀曰。
我伸供养无香华亦无种种妙供具
但唯有此全身命当舍供养佛世尊
是时前一童子。即脱所著殊妙真珠璎珞价直百千两金。向二童子说伽陀曰。
我今当以此璎珞供佛如来大智尊
愿我伸其供养已当获无上大福聚
是时余二童子。见此童子献供养已。亦各脱身所著璎珞。向一童子说伽陀曰。
我以璎珞伸供养一切最胜正觉尊
发此诚心供养已誓愿求于佛正法
是时前一童子。见此二人亦献璎珞。而告之曰。汝等所作福利无量。当于佛法求何等果。第二童子曰。我愿当来得为世尊右边弟子。而得智慧第一。第三童子曰。我愿当来为佛左边弟子。而得神通第一。二童子各说所愿已。复问第一童子曰。汝善开导为我善友。汝献供养何所求耶。答曰。我所愿者。愿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具一切智放光照曜。使一切众见者欢喜发菩提心。如师子王大众围绕。如佛今日等无有异。
佛告舍利子。彼三童子。如是各各发誓愿时。于虚空中有八千天子。俱发声言。善哉善哉。汝等善说此语。所希胜果决定无疑。是三童子。各持璎珞前诣佛所。
尔时佛告舍利子。具诸功德如来。见三童子持诸璎珞来诣佛所。即告海慧苾刍言。苾刍。汝见此三童子不。海慧白佛言。世尊。唯然已见。佛言。苾刍。第一童子心所希求。与二童子不同。举足下足自在特尊。如转轮圣王。假使百千梵王帝释亦不能及。今来佛所开发道心。愿欲趣证无上菩提故。是三童子到佛所已。各各头面礼世尊足。各以璎珞奉上世尊。佛既受已。其发声闻心者。所献璎珞住于佛前。其发菩提心者。所献璎珞在于佛上虚空中住。变成四柱宝台四面严饰。其上有无量诸佛结跏趺坐。现诸相好种种庄严殊胜无量。是时具诸功德如来即入三昧。普观诸佛如来变化之相。从其面门出种种色光。所谓青黄赤白红紫碧绿。光明普照无边世界上至梵天。映蔽日月光明皆悉不现。其光照已右绕三匝。还复世尊顶门而入。
是时海慧苾刍前白佛言。世尊。有何因缘放斯光明。惟愿世尊示我令知。佛告苾刍言汝见此二童子所献璎珞于佛前住不。苾刍白佛言。唯然已见。佛言。苾刍。此二童子为求声闻果故。乐欲趣证自利涅盘。不能发起大菩提心。苾刍。汝见前一童子。所献璎珞在于佛上于虚空中作诸变化。此人为欲趣证无上菩提利益一切众生故。彼二童子但乐智慧神通。不能普为利乐。是故所献供养。亦无殊胜之相。当知发大菩提心者。所作福事亦不可量。汝今宜应舍声闻心。当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舍利子。彼时发大乘心童子。岂异人乎。即我身是。乐智慧者即汝身是。乐神通者即目干连是。汝等声闻虽免轮回唯乐趣于涅盘。终不能广利众生。心等诸佛同若虚空无穷无尽。福聚无量功德无量。超过声闻缘觉境界。舍利子。汝等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是时舍利子。大目干连。大迦葉。阿泥卢驮。优波离。富楼那。须菩提等诸大声闻。异口同音作如是言。善哉世尊。善能开导。令我等发起大菩提心。世尊。当知善男子善女人。种诸善根欲求解脱者。应发广大心及广大行愿。是人当得见百千诸佛听闻正法。世尊。我等自昔已来智慧狭劣。不敢希求佛无边智。而今深自克责当发大心。譬如有人造诸不善业已。若不悔过改恶从善。无由免诸苦恼。我等声闻唯求自利。若不舍下劣心求佛智慧。终不能免无余涅盘。又如临命终人心识昏乱。于亲爱眷属不能顾恋。我等若求自利涅盘。于诸众生无心化度亦复如是。世尊当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犹如大地。世间一切众生依地而住依地而生。一切善根依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得生长亦应如是。
尔时会中有一万人。闻佛说本事因缘。及闻舍利子说是语已。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注2]《大宝积经》,元魏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译,第八十八卷 摩诃迦葉会第二十三之一:
尔时,摩诃迦葉白佛言:“世尊,当来末世后五百岁,有相似沙门,身被袈裟,毁灭如来无量阿僧祇劫所修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世尊告摩诃迦葉:“汝莫以此问于如来。何以故?迦葉,彼愚痴人实有过恶,如来不说;以恶欲故,其心妄执邪行谄曲,一切魔事皆悉信受。彼愚痴人实有过恶,如来不说。”
尔时,摩诃迦葉白佛言:“世尊,唯愿如来,久住世间为我说法。”
佛告迦葉:“如来不久当般涅槃。”迦葉白佛言:“世尊,唯愿世尊,住世一劫若减一劫,守护正法。”
尔时,世尊告摩诃迦葉:“彼诸痴人,假使千佛出兴于世,种种神通说法教化;彼愚痴人,于彼恶欲不可令息。迦葉,当来末世后五百岁,有诸众生,具足善根,其心清净,能报佛恩守护我法。”
尔时,摩诃迦葉白佛言:“世尊,我宁顶戴四大天下一切众生,山河石壁城邑聚落,满于一劫若减一劫,不能闻彼愚痴众生不信之音。世尊,我宁坐于一胡麻上,满于一劫若减一劫,不能闻彼不信痴人破戒之音。世尊,我宁在于大劫火中,若行、若立、若坐、若卧,百千亿岁不能闻彼不信痴人破戒之音。世尊,我宁受于一切众生瞋恚、骂辱、挝打、加害,不能闻彼不信痴人偷法大贼毁禁之声。世尊,我修少行智慧微浅,如是重担我不能堪。
“世尊,唯有菩萨,堪能荷负如斯重担。世尊,我于此中欲说譬喻。世尊,譬如有人,年耆极老,年百二十,身瘿长病,卧在床席不能起止。时有一人巨富饶财,赍持珍宝至病人所,而语之言:我有缘事当至他方,以宝相寄,为我守护。或十年还,若二十年,待我还时,汝当归我。彼老病人卧在床席,无有子息唯独一身。彼人去已未久之间,时彼病人困至命终,所寄财物悉皆散失。彼人行还,求索无所。世尊,声闻之人亦复如是,智慧微浅修行甚少,又无伴侣,不能久住在于世间,若付正法不久散灭。”
尔时,世尊赞迦葉言:“善哉!善哉!迦葉,我已了知而故付汝。令彼痴人得闻此已,生于悔心。”
尔时,摩诃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今更欲说第二喻。世尊,譬如有人身力盛壮,无诸患苦离一切病,寿命无量百千万岁,生大种姓具足财宝,善持净戒,有大慈悲,内怀欢喜,能舍一切众生烦恼,其心勇猛利益多人令得安乐,利益天人。时有一人,赍持宝物来至其所,而语之言:;我有缘事当至他方,以宝相寄,当好守护。若十年还,若二十年,待我来时,当见相还。其人得宝藏积守护,彼人行还即便归之。世尊,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若以法宝付诸菩萨,无量千亿那由他劫,终无失坏,利益无量无边众生,不断佛种,不断法轮,僧宝具足。世尊,如是之事我不能持,唯有菩萨乃能堪受。
“世尊,此弥勒菩萨摩诃萨,俱在此会,如来付之。于当来世后五百岁法欲灭时,如来无量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悉能守护流演广说。何以故?世尊,此弥勒菩萨摩诃萨,于当来世,当证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譬如国王第一太子灌顶受位,当为王事如法治世,王诸群臣悉皆朝宗。世尊,弥勒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治法王位守护正法。”
尔时,世尊赞摩诃迦葉:“善哉!善哉!如汝所说。”
尔时,世尊即伸右手,犹如金色微妙光明,无量阿僧祇劫善根所集,其指掌色犹如莲华,以摩弥勒菩萨摩诃萨顶,作如是言:“弥勒,我付嘱汝。当来末世后五百岁正法灭时,汝当守护佛法僧宝,莫令断绝。”尔时,如来伸金色手,摩弥勒菩萨顶时,于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光明遍满三千大千世界。
尔时,地天及虚空天,上至阿迦腻吒天,悉皆合掌,白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如来以法付嘱圣者!唯愿圣者,为利一切诸天人故,受此正法。”
尔时,弥勒菩萨从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为利益一一众生,尚受无量亿劫之苦,况复如来付我正法,而当不受?世尊,我今受持,于当来世,演说如来无量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弥勒菩萨说此语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不应于余众生而起诤论及增上慢。何以故?世尊,正事业者,谓护正法。世尊,若声闻、辟支佛,不能荷负菩萨重担。”
[注3]1、《大圆满前行讲解》108-144讲记:
往昔,两位秉持十二头陀行的印度比丘,来到阿底峡尊者面前求法。尊者宣说人无我时,他们二人满怀欢喜。但讲到法无我时,二人惊恐万分,说:“太可怕了,请您切莫如此宣讲!”也许尊者是故意的,又给他们念《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听到这些词句,二人双手捂着耳朵跑掉了。
那两位比丘走了以后,阿底峡尊者十分伤感地说:“如果没有以慈悲心、菩提心修炼自心,对甚深法义不起诚信,仅仅靠护持一分清净戒律,是不能获得任何成就的!”
其实,那两位比丘的行为,就是对甚深法的怖畏。现在人都喜欢福报、慈善、和平之类的话题,一听这些就觉得佛教很好,可是一讲空性般若的意义,他们就“不和平”了,这也是畏惧甚深法义。
当然,接受不了是正常的,但若去诽谤就造大罪了。
2、《现观庄严论讲解》10-55讲记:
曾有两个比丘去向阿底峡尊者求法,尊者先讲小乘法门,他们都非常欢喜。后来讲《般若心经》的时候,两人便捂着耳朵跑了。阿底峡尊者非常感慨、悲伤地说:“仅仅拥有清净的行为是不够的,还必须拥有甚深的见解!”这说明有些人是对空性法门极其恐惧、无法接受的。
3、《金刚经讲解》20-38讲记:
一般来讲,有智慧的人对空性不会恐怖,从没有接触过空性的人也不会恐怖,只有中间那部分人会恐怖,如《四百论》云:“不知无怖畏,遍知亦复然,定由少分知,而生于怖畏。”以前有两位持戒清净的修行人去拜访阿底峡尊者,尊者首先为他们传授了小乘人无我的法门,他们听后喜不自胜,然后尊者又为他们宣讲大乘般若法门,他们听后惊恐万分,请尊者切莫如此宣讲。当二人听到尊者诵读《心经》时,忍无可忍,捂住耳朵夺路而逃。因此,对大乘空性法门不生恐怖的人非常难得。
[注4]《观佛三昧海经》,东晋天竺三藏法师佛陀跋陀罗译,卷第六 观四威仪品第六之一:
尔时世尊。告大王言。舍卫城中须达长者。有一老母名毗低罗。谨勤家业。长者敕使守执库钥。出内取与一切委之。须达长者请佛及僧供给所须。时病比丘多所求索。老母悭贪嗔嫌佛法及与众僧。而作是言。我家长者愚痴迷惑受沙门术。是诸乞士多求无厌。何道之有。作是语已复发恶愿。何时当得不闻佛名不闻僧名。不见剃发染衣之人。如是恶声一人闻已复闻二人。展转遍满舍卫城中。末利夫人闻此语已而作是言。云何须达如好莲华人所乐见。云何复有毒蛇护之。作是语已敕须达言。遣汝妇来吾欲与语。阿那邠坻驰诣王宫。到作礼毕却住一面。末利夫人命令就座。坐已语言。汝家老婢恶口诽谤。何不驱摈。阿那邠坻跪白。夫人。佛日出世多所润益。鸯掘摩罗大恶之人。尼提贱人气嘘栴陀罗佛能调伏。何况老婢而不能调。末利夫人闻是语已。心大欢喜。我欲请佛汝遣婢来。明日食时请佛及僧于宫供养。长者遣婢持满瓶金摩尼珠盖。劝助王家供养众僧。告言可信。汝持此物贡上王家。婢闻是语欢喜踊跃持宝瓶走。末利夫人见彼婢来。此邪见人佛当教化。我见此人受化之时必获法利。
尔时世尊从正门入。难陀在左阿难在右。罗睺佛后。老母见佛心惊毛竖。可恶此人随我后至。即时欲退从狗窦出。狗窦即闭。四方小巷一时闭塞。惟正路开。老母覆面以扇自障不喜见佛。佛在其前。令扇如镜无所障碍。回头东视东方有佛。南视南方有佛。西视西方有佛。北视北方有佛。举头仰看上方有佛。低头伏地地化为佛。以手覆面时手十指皆化为佛。老母闭目心眼即开。见虚空中一切化佛满十方界。此相现时舍卫城中。有二十五旃陀罗女。五十婆罗门女及诸杂类。并末利夫人宫中合五百女。心生诽谤不信佛法。见佛如来足步虚空。为于老母现无数身。心大欢喜裂邪见网。头脑顶礼世尊足下。
尔时世尊。以梵音声。安慰诸女告言。诸女。汝今可称释迦牟尼。称我名故观我身相可得解脱。作是语已诸女同声称南无佛。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诸女心。女见佛行威仪详序。足下雨华犹如华盖。化佛如林不可称计。诸女见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老母见佛邪见不信。犹能除却八十万亿劫生死之罪。况复善意恭敬礼拜。尔时老母。以得见佛巷陌还开。疾走归家白大家言。我于今日遇大恶对沙门瞿昙。在王宫门多众之前。作诸妖幻。身如金山众华映饰。目踰青莲有万亿光不可具见。沙门善幻世间无比。大家年少可不喜见。作是语已入木笼中。以百张皮覆木笼上。白氎缠头却卧闇处。尔时世尊还只陀林。末利夫人白言。世尊。愿化邪女莫还精舍。佛告末利。此女罪重于佛无缘。于罗睺罗有大因缘。佛今日行为其除罪。作是语已即还精舍。告罗睺罗。汝诣须达大长者家度恶老母。作是语时千二百五十沙门皆作是言。我等今日愿欲随从。
尔时罗睺。承佛威神入如意定。礼拜既毕绕佛七匝。即自化身作转轮圣王。阿难侍左难陀侍右。千二百五十比丘化为千子。阿难为典藏臣。难陀为主兵臣。七宝四兵皆悉具足。时金轮宝在虚空中乘莲华台。径往须达大长者家。夜叉唱言。圣王出世摈诸恶人。宣扬善法。老母闻已心大欢喜。圣王出者有如意珠。无所求索此当可言。
尔时圣王。椎钟鸣鼓乘大宝舆至须达家。老母见已甚大欢喜。圣王出世多所润益。识别善恶。必当不为沙门所惑。从木笼出敬礼圣王。圣王即遣主宝藏臣往至女所告言。姊妹。汝宿有福应王者相。圣王今者欲以姊妹为玉女宝。老母白言。我身卑贱犹如粪秽。圣王顾问喜庆无量。何所堪任应玉女宝。若见念者敕我大家。放我令脱所赐已多。
尔时圣王告须达言。卿家老女众相巍巍。吾今欲以充玉女宝。须达白言。惟命是从愿上大王。老婢闻放喜悦非常。圣王即便以如意珠照耀女面。令女自见如玉女宝。倍大欢喜而作是言。诸沙门等高谈大语。自言有道无一效验。圣王出世弘利处多。令我老弊如玉女宝。作是语已五体投地礼于圣王。时典藏臣宣王优令扬十善法。女闻十善心大欢喜。即作是念。圣王所说义无不善。为王作礼悔过自责心即调伏。时罗睺罗还复本身。老母举头见千二百五十比丘。即作此言。佛法清净不舍众生。如我弊恶犹尚化度。作是语已求受五戒。时罗睺罗。为说三归受五戒法。母闻此法未举头顷成须陀洹。地神欢喜从地踊出告须达言。善哉长者。裂邪见网。如来出世正为此耳。
时罗睺罗将此老母诣只陀林。到已见佛身相紫金。欢喜合掌为佛作礼。忏悔前罪求佛出家。佛告罗睺。汝将此母诣憍昙弥。未至中间罗睺为说苦空非常无我等法。老母闻已头发自落成比丘尼。三明六通具八解脱。身升虚空作十八变。波斯匿王末利夫人。见此变化心大欢喜。善哉佛日出现世间破无明闇。能令邪见得应真道。作是语已为佛作礼白言。世尊。如此老母宿有何罪。生卑贱处为人婢使。复何福庆值遇世尊。如好白氎易受染色。应时即得阿罗汉道。
佛告大王。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为王分别解说。过去久远无数劫时。有佛世尊名一宝盖灯王如来十号具足。彼佛灭后于像法中。有王名曰杂宝华光。其王有子名曰快见。求欲出家父即听许。王子诣山到僧坊中求欲出家。时有比丘聪明多智深解实相。受为弟子。复有比丘名德华光。善说法要诱进初学。王子比丘虽复出家犹怀憍慢。和上为说甚深妙法般若波罗蜜大空之义。王子闻已谬解邪说。比丘灭后即作此言。我大和上空无智慧。但能赞叹虚无空事。愿我后生不乐见也。我阿阇梨智慧辩才。愿于生生为善知识。王子比丘作是语已。法说非法非法说法。教诸徒众皆行邪见。虽持禁戒威仪不缺。以谬解故命终之后。如射箭顷堕阿鼻狱。八十亿劫恒受苦恼。罪毕乃出为贫贱人。五百身中聋痴无目。千二百身恒为人婢。佛说是时。末利夫人有五百婢。忏悔自责发菩提心。愿于来世解深空法。
佛告大王。尔时和上者今我身是。阿阇梨者今罗睺罗是。王子比丘此老母是。徒众弟子今日邪见女等。发菩提心者是。佛说此时。舍卫城中二万优婆塞。发菩提心得念佛定。常于定中见佛说法。佛告父王。邪见恶人见佛行时。尚得如此无量福德。何况观佛行及像行者。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 Khenpo Sodargye 译
如何相违呢?
意乐及宣说,加行与所依,
时违故下劣,彼乘唯下劣。
作意自利的意乐及随同其意乐也仅是为获得自利寂灭而宣说它的道,精勤行持这样的道,不能趋入所依广大二资粮,故而下劣。三世等短暂时间就能获得究竟果位,为此意乐等五种比大乘低下,它在一切时分,道自本体绝对比大乘下劣,又岂能成为大乘?
契入自之经,现调自烦恼,
甚深广大故,不违于法性。
你们指责说“不契入经等”过失无义,因为以与声闻有些经不符并不能证明大乘不是佛语,声闻宗的经相互也有不符的情况。所以,认为“与我们的所许经等不符”是你们自己的过失,并不是大乘法的过失,因为你们自己没有证悟经的甚深密意而执为相违,但佛语前后实无相违。三宝、蕴界处法在凡夫前仅是遍计存在或者名言中有,这一点大乘也承许,所谓“这在一切情况下成实、无欺”它们自本性在胜义中不存在,这一点你们不能证悟,为此,佛陀也是就世俗名言宣说了生灭染净所断对治等而没有宣说诸法无本性,但也并没有说不是无本性的空性,在声闻乘中也宣说了“色如泡末等五蕴虚无如幻”。
因此,就比声闻乘更深更广的大乘自宗而言,有宣说增上三学的经藏律藏及论藏,契入自己的经,大乘明显能调伏自己的烦恼,无误宣说甚深广大之义的缘故,与大乘论藏所说的法性无有相违。
若认为:前面说“非寻思行境”并不决定,因为有智慧的寻思者能造作一切。
并非如此:
寻思依不定,不遍俗弱者,
凡夫许所依,故彼非彼境。
所谓寻思者是指仅能寻思伺察观现世的行境而无法趋入超越观现世的深意,为此共称为寻思者。这样的寻思者只依靠别人讲说或自己见到的理由等加以分析;不能完全决定一切所知,只是思维自己分别心能接受的相似意义罢了;不遍及尽所有的一切所知;不了知如所有的甚深空性义,而以观现世者相续的根与意能知道多少,就是那么多的世俗行境;是不敢触及、无法衡量深广义理的懦弱者。他们将异生凡夫许为依附处。因此,宣说极其甚深难以证悟广大无边之义的大乘不是寻思者的境界。佛陀所说之法,由于具足遍知的智慧而超越了上述依附他者等寻思法相,是不可思议,因此,寻思者与外道法中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法,他们的论典中前所未见、以后也不可能见到大乘所说的(十)地、(十)波罗蜜多、空性等。
若问:如果声闻乘中没有宣说成佛之方便,那么大乘如何宣说的呢?
广大甚深故,成熟无分别,
故此所说二,乃无上方便。
宣说了尽所有的(十)地、(十)波罗蜜多等广大法,宣说了如所有的甚深空性,依于福德资粮成熟自相续,由证悟空性而生起无分别智慧,所以此大乘中所宣说的深广二者,是成就无上菩提的方便。声闻为自利追求寂灭轮回苦,仅了知人无我,证悟如所有的智慧观待大乘,也如同昆虫所食芥子内的虚空般狭窄,证悟尽所有也只是以愿智的威力思择了知不成为时、境、行相极隐蔽的有实法,也没有证悟无量妙法,然而只是由缘起咒的一偈(诸法因缘生,佛说即是因,诸法因缘灭,是大沙门说)之义证悟无我而得果。大乘的甚深智慧,是随从一切所知的无分别般若波罗蜜多,因此如虚空般广大,是五明及内明三乘广大无量无数法的有境。如云“大乘福德资粮如大海水般无量,声闻福德资粮犹如牛蹄迹水般渺小。”
戊二、教诫断除于大乘邪执:
众于非彼处,怖畏受逼恼,
积非福大罪,历经久远时,
无种姓恶友,未积善学修,
由怖畏此法,从此大义堕。
下劣众生对于不是畏惧处的大乘畏惧,使内心受逼恼并嗔法,积累非福德大罪恶,以致后世长久受地狱之苦逼迫。
如此畏惧大乘而舍弃是由何因造成的呢?
无有大乘种姓、以外缘嗔大乘的恶友左右、以往没有积累过善根而不能信解、今生没有学修过深意的人们会怖畏大乘法、在拥有大乘法时不恭敬而从此大义中堕落。因此,教诫“应当尽量了知此理以不放逸的心态自护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