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3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4

创建日期:2024-01-08

  NO.3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4

  [注10]《智者入门论》,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第一蕴:

  识蕴即眼识,至意识六识,

  及染意藏识,承许八识聚。

  识蕴:了别一切法各自的本体。分类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聚,也就是从依靠增上缘的眼根而生起认知色法的眼识,直至依靠增上缘的意根产生、了知不共自境的法界与此外所有法的意识之间。唯识宗的经论中承许八识聚。

  意识之类别的染污意,是恒常执著自我,缘于内在阿赖耶识而与我见、我慢、我贪、无明这四烦恼相应的心,除去现前圣道、灭尽定、无学地以外成为善、不善、无记的一切心,就称为染污意。

  阿赖耶识则是受持被蕴界处完全熏染的种子之心基,唯明唯知,无所偏断,从留藏能显现产生处、境、身之种子的角度称为阿赖耶识,也叫取识。虽然显现处、境、身体,但就像梦中的景象一样,仅仅从阿赖耶识显现它的角度,也称为异熟阿赖耶或异熟阿赖耶识。有者认为心、意、识实际上是义同名异罢了。还有承许心是阿赖耶识、意是染污意、识是六识聚的。

  [注11]1、《如意宝藏论释·白莲花》,无垢光尊者造论,索达吉堪布翻译,来源:微信公众号意乐音,第九品远离恶友:

  第三方面:

  交往小乘求自寂,心力微弱无悲悯,

  具违胜乘多过患。

  声闻缘觉种姓的行者就是希求独自一人从轮回中解脱,所作所为也完全是成办自利,如果与他们交往,势必造成不具有大乘的悲心而沾染堕入下道的过患。《慧海请问经》中云:“冒充善知识之恶友,宣说声闻缘觉之法,宣说遮止欲求福资,修行琐事鲜少,依止承事不宣说具大乘之教义者,遮止欲求以四摄成熟众生,遮止欲求受持妙法。”这是当今时代自称“大彻大悟”上师们的做法,由于他们让人比一无所知更为愚痴并灭尽二种资粮,诽谤正法的缘故,这种障碍就是舍弃佛教妙法,极其严重,所以教诲诸位务必予以远离。

  此言:“一旦趾高气扬的大象自身步入愚痴的湖泊,他人也争相踏入此道,愚痴游戏的力量该有多么强大,怀疑他们载着魔王波旬及魔军,这就是雪域出现前所未有的障碍”关于这种情形,能仁出有坏佛陀也有明说。《慧海直不理露训句面只是盲目地在拿又上请问经》中云:“菩萨自始至终深居静处,知足少欲,与在家出家众互不交往;琐事鲜少而住,然不求多闻,不成熟有情、不精进间法、中断法语、互不询问、中断了义之语,不精进寻求何为善法而独自居于静处仅使烦恼微薄、压制现行烦恼而获得欢喜,并不为断除随眠而修道,不精进于自他之利,此即住于静处之魔铁钩,乃假冒善知识之恶友。

  2、《如意宝藏论传讲》36-X讲记,来源:微信公众号意乐音:

  下面是第三个方面:

  交往小乘求自寂,心力微弱无悲悯,

  具违胜乘多过患。

  第三个方面的恶友是什么样呢?

  一般是小乘行人,唯一求自私自利,寂灭涅槃。他的心力比较薄弱,对众生没有什么大悲心。很多的言行举止经常与大乘佛法相违背。有很多这样的过失。

  这个我看了一下,我们世间人当中修行比较好的,尤其是现在有个别的地方,所谓的修行非常好的人,不一定是这里讲的修行好的人。因为有一些声闻种姓和有些缘觉种姓的这些,他只有自己从中获得解脱,成办自利。

  但是这个,大乘佛法来讲,是相违的。我们大乘佛法的话,一定要一心一意的利益众生,即使你自己获得解脱的话,也不算什么。

  《慧海请问经》其实是《大集经》当中《海慧菩萨品》,里面也是这样讲的。比如说一些冒充的善知识的恶友,他会宣说声闻的法,缘觉的法,还有他就要求遮止积累资粮,琐事鲜少,他对大乘的有些教义不承认,尤其是大乘的四摄,希求妙法,这些是不承认的。

  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有一些大彻大悟的所谓的上师的做法有点相同。因为这些上师,很多对大乘佛法的道理是一无所知,而且经常口口声声说不用积累资粮,这个也不用,那个也不用。实际上这是很严重的一个错误。所以我们务必要远离。

  无垢光尊者把这种人比喻成一个愚痴大象,这个大象经常步入愚痴的湖泊当中,然后还跟其他的大象一起在那里,自己觉得自己是非常强壮,载着魔王波旬及魔军。大象的话,他可能身上也乘着一些其他人,经常在湖泊里面游来游去。

  “什么都不要执着,自己好好的知足少欲”,这样说法的人,实际上跟愚痴的大象没有什么差别的。

  这些佛陀在《慧海请问经》中专门授记,经里面怎么讲的?其实真正的修行人,不应该自己在寂静的地方一直安住,比如说有些菩萨自己一直居住在寂静的地方,知足少欲,跟在家出家都不交往;自己不用广闻博学,也不用成熟众生,也不去精进;中断一些法语,一些提问,所有的这些佛法上面的事情全部都断掉,自己一味的在一个寂静的地方去修行。其实这个跟魔也没有什么差别。

  意思就是说,我们一个人如果在一个寂静的地方,看起来好像修行很好,现在汉传佛教当中有些人说,知足少欲,在寂静的山里面闭关。我们藏传佛教当中也是这样的,这个人在某个地方闭关多少年,知足少欲这些。

  但是他的缺点是什么呢?他不愿意跟众生交往,也不愿意跟众生接触,也不愿意度化众生,也不愿意发很多的心。如果这样的话,自私自利的一种希求解脱也好,往生极乐世界也好,修大圆满也好,这些的话,从大乘的教义来讲的话,这是一种恶知识。

  《大集经》里面你们也可以看一下,里面讲的恶知识。其实舍弃了度化众生这个大乘的伟大的心行。

  当然我们可能很多认为,包括藏地也好、汉地也好,我们号称是大乘佛教,但实际上归根结底的话,很多真正认为好的修行人,也许是这里面讲的是个恶知识。因为他自己想得到解脱,从来没有想过要度众生。

  真正大乘佛教的教义:“不管我怎么样,我要度化众生。”这个是很重要的。

  第三个方面讲的话,可能要分清楚。我们可能暂时要离开一些恶缘、恶因,最终的话:“我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交往众生。不然的话,众生这么可怜,我得到的法这么殊胜……。”我们应该要有这样的一个心。

  [注12]《现观庄严论注疏·白莲花之璎珞》,麦彭仁波切著,堪布索达吉译,果法身品第八:(《现观庄严论讲解》54+55-55课)

  己二、(能依之事业)可分为三:一、从时间的角度而略说;二、从分类的角度而广述;三、从数量的角度而总结。

  庚一、(从时间的角度而略说):

  如是尽生死 此事业无断

  正如佛经所说的“如是善现,佛陀若以慧眼照见世间,东方尽恒河沙世界中,诸菩萨摩诃萨为利众生,入大地狱,息灭众生地狱之苦”等内容一样,在获得智慧法身之后,由其加持所产生的两种色身将永不间断地利益众生。也就是说,如此【如是】穷尽生死轮回之际,(诸佛)智慧法身之此等事业都无有间断。

  庚二、(从分类的角度而广述)可分为三:一、安置道之所依;二、安置诸道;三、安置于果位。

  辛一、(安置道之所依):

  诸趣寂灭业

  如果有人提出:事业的种类究竟有哪些呢?

  虽然总的来说,无穷无际、恒常周遍地利益众生之事业是无边无量的,但如果概括起来,则有二十七种事业。

  首先是安立资粮道,(具体包括以下五种事业:)

  (一)将诸趣众生安置于获得寂灭果位之所依——善趣的事业;

  辛二、(安置诸道):

  安立四摄事 令知诸杂染

  及知诸清净 有情如证义

  (二)在行为方面,安立自他于成熟之因——四摄事;

  (三)在见解方面,令众生知晓四谛之见解——通达作为所断的,具有诸烦恼杂染之苦谛与集谛,以及了知作为所取的道谛与灭谛诸清净法;

  (四)在意乐方面,内心缘于有情之利,将其安立于能如理如实饶益【如证义】彼等之发心;

  六波罗蜜多 佛道自性空

  尽灭二戏论 假名无所得

  (五)在行为方面,令其修持六波罗蜜多;

  (六)(在行为方面,)令其受持趋往佛果之道——修持十善之律仪戒;

  (安立加行道:)

  (七)令其在加行道阶段生起诸法自性为空的修所生慧;

  (安立见道:)

  (八)令其于见道阶段,灭尽二取之戏论;

  (安立修道:)

  (九)令其于修道阶段的二地与三地,拥有通达(诸法)仅为假名之智慧的持戒与安忍;

  (十)令其在四地、五地与六地三个阶段,于诸法之耽执已无有所得;

  成熟诸有情 及立菩萨道

  遣除诸执著 得菩提严净

  佛土及决定 无量有情利

  (十一)令其在菩萨七地,依靠方便善巧而成熟诸有情;

  (十二)令其在菩萨八地,现证【立】福德广大之菩萨道为代表的三道;

  (十三)令其(在菩萨八地,)因成熟无分别之智慧,而彻底遣除诸执著;

  (十四)令其(在菩萨八地,)依凭前者之力,而无勤证得胜妙之菩提;

  (十五)令其(在菩萨八地,)可以随心所欲地严净佛土;

  (十六)令其在菩萨九地,决定获得一生成佛之把握;

  (十七)令其(在菩萨九地,)以获得四无碍解,而成办无边无量的说法等利益有情之事;

  亲近佛等德 菩提分诸业

  不失坏见谛 远离诸颠倒

  (十八)令其在菩萨十地,依靠所获之殊胜自在,而前往一切佛刹依止【亲近】、供养诸佛,并获得听法等无量功德;

  (十九)令其(在菩萨十地,)于菩提分法的证悟也蒸蒸日上、浩瀚无量;

  (二十)令其(在菩萨十地,)不失坏二种资粮诸业而成就佛果;

  (二十一)令其(在菩萨十地,)圆满现见广大之四谛;

  (二十二)令其(在菩萨十地,)远离诸四种颠倒;

  无彼根本理 清净及资粮

  有为与无为 悉不知有异

  (二十三)令其(在菩萨十地,)无有彼等颠倒之根本——相执之理;

  (二十四)令其(在菩萨十地,)于诸法平等性之境界中,依靠证悟之智而圆满究竟地清净一切垢染;

  (二十五)令其(在菩萨十地,)彻底地圆满所有资粮;

  (二十六)令其(在菩萨十地,)无论对有为之轮回,还是无为之涅槃,都找不到【悉不知】或不执著其间的任何差异的,有寂平等之有学道究竟智慧;

  辛三、(安置于果位):

  安立大涅槃

  (二十七)安立究竟之果位——无住大涅槃。

  佛经当中也以:“世尊,何为善逝?世尊告言,无等无痴,即为涅槃”等等内容而进行了论述。

  庚三、(从数量的角度而总结):

  许法身事业 有二十七种

  由上可知,从法身增上缘当中所产生的事业,佛陀承许有二十七种。

  总而言之,以安置于道之所依、道以及道之究竟果位的方式,而利益普天下一切有情的事业是永不间断的。

  [注13]《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大正藏 No. 1442,三藏法师义净奉制译,卷第四十七/入王宫门学处第八十二之四:

  时有外道婆罗门。是磨沙国人。名曰无忧。妇名舍利。后生一女。色貌端严人所爱乐。因名无比。年渐长大自作是念。若人与我容仪相似者。当与为妻。尔时世尊。到憍闪毗次行乞还本处。饭食讫住闲林中。时无忧外道来至佛所。观佛容仪无能比者遂作是念。今此丈夫仪容殊特。得与我女为婚对者。岂不乐哉。外道还家告其妻曰。我女得夫仪容相似。可具璎珞共为婚娶。妇便问曰。彼是何人。答曰是沙门乔答摩。妇闻语已说伽他曰。

  我曾于国中  见大仙乞食

  行于不平地  随彼足高低

  如斯之大人  岂念于妻子

  时无忧婆罗门。闻斯语已嗔而告曰。

  舍利非善征  吉祥言恶相

  纵彼心精进  有大威神力

  若见无比女  便生爱乐心

  作是语已。便以妙衣诸璎珞具庄严其女。父母随从送向佛所。便于路中见佛足迹千辐轮相。无忧见已报其妇曰。此是女夫行处。舍利观见佛迹端严。以颂报曰。

  染欲之人迹不正  急性多嗔踏地坚

  愚痴者迹不分明  此是离欲人行处

  我观是相定非无比对偶之人。无忧重说初颂报曰。

  舍利非善征  吉祥言恶相

  纵彼千辐具  有大威神力

  若见无比女  便生爱乐心

  次复前行见佛世尊卧草褥处。报其妇曰。此是女夫所卧草褥。舍利观见草褥不乱报曰。

  染欲人卧多穿穴  嗔者卧处草敷坚

  愚痴人卧草纵横  此是离欲人眠处

  我观是相定非女夫之所眠处。宜当旋踵共还故居。无忧重忿报曰。

  舍利非善征  吉祥言恶相

  纵彼草不乱  有大威神力

  若见无比女  便生爱乐心

  作是语已便共相将往至佛所。无忧即便说伽他曰。

  仁当观此女  美貌具庄严

  须妻我见授  颜容妙相似

  犹如十五夜  星月共相辉

  世尊闻已便作是念。若我与此无比女人作慈愍言者。此女必当别我去时。情生顾恋因此命终。我今宜应现嗔忿相共其父语。作是念已即向无忧说伽他曰。

  魔王奉三女  端正世无双

  璎珞盛庄严  我不生欲意

  况此卑贱身  不净遍充满

  令我足指近  亦无如是事

  时无比女闻是语已心生忿恼。观父低头。于时无忧瞻仰尊颜而说颂曰。

  我女容华盛  端严无与比

  仁今何所为  无心相爱念

  世尊报曰。

  世间愚痴人  于境生爱著

  若观斯美女  遂使心迷倒

  我是第七佛  获得无上果

  如莲出水中  不被欲尘污

  尔时无忧婆罗门及无比女。闻是语已舍佛而去。时有外道出家老苾刍。去佛不远见无比女。便生染爱请世尊曰。

  佛眼遍明朗  受斯无比女

  与我为妻室  随情当受用

  佛闻此说默而不答。

  时老苾刍染心逼故。复白佛言。

  此是佛衣钵  锡杖及君持

  并戒并相还  我今随女去

  彼老苾刍即弃衣钵并舍学处。至无忧父所报言。与我无比以充妻室。其父骂之嫌不与语。所愿不遂便欧热血因此命终。

  时诸苾刍咸皆有疑。请世尊曰。以何因缘将无比女奉上世尊。不为纳受。佛告诸苾刍。非无因缘。汝等当听。乃往古昔有锻师家。唯生一女。年虽长大恃自工巧不嫁与人。然此锻师能以铁针一枚。置于水上而不沉没。时有婆罗门童子妙闲斯技。于一针穴投以七针。浮之水上亦不沉没。时此童子欲伏锻师。诣其门下唱言。我有针卖须者当取。女便出门笑而报曰。

  汝是愚痴人  或可无心识

  今来锻师舍  而云我卖针

  童子亦笑答曰。

  贤首我非痴  不是无心识

  欲定彼憍慢  诣此云卖针

  汝父若知我  有斯胜技术

  必以汝相娉  并家所有财

  于时锻师闻是语已问童子曰。汝之技术为实为虚。即自浮一针。彼便浮七。于彼童子便生爱乐。遂许其女娉与为妻。童子告曰。我是婆罗门族姓高胜。岂锻师种为伉俪耶。舍之而去。汝等苾刍往时婆罗门者即我身是。锻师者即无忧是。女者即无比是。汝等苾刍我于往时具足烦恼。尚弃其女。况今离欲为无上师而生贪染。如是应知。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 Khenpo Sodargye 译

  己九(无量财富之功德)分二:一、财富之差别;二、彼之分类差别。

  庚一、财富之差别:

  声闻之财富,胜伏世间财,

  辟支佛地者,亦胜声闻财,

  彼者之财富,不及菩萨财,

  菩萨之财富,不及如来财。

  声闻的福德、智慧资粮与神通之财富,超胜世间人的二资与仙人的神通等财富,缘觉地者的财富又胜过声闻的财富,也就是比声闻超胜广大。缘觉的功德财富又不及菩萨的二资、神通等财富的百千分之一等。以比喻、数量与因都比不上。菩萨之财富又不及如来二资圆满与神通、力、无畏等无量功德究竟财富的一分。菩萨的功德财富虽然极其无量,但与佛陀的功德财富相比,如同一微尘与无边世间界的差别一样有悬殊差异。

  为什么呢?

  佛陀之财富,为何何如何,

  几何何时入,无量不可思。

  因为真实圆满佛陀的财富,行持补特伽罗利益也是无量,并不是为了一个百个等有数的补特伽罗,是为利一切众生而行的缘故。趋入处也是无量,趋入周遍虚空的世间界,因此无量。趋入方式也是无量,因为工巧、投生、殊胜化身与种种方便游舞依于所化界性无有限量。趋入多少,也是无量,利乐一切众生其饶益不可定数为多少。何时趋入也是无量,只要众生无尽,就行持他利,众生不可能有边际。如此承许佛陀的财富为何趋入、趋入何处、如何趋入、趋入几何、何时趋入,均超越声闻缘觉之境界,甚深的缘故不可思议,广大的缘故不可分类或无量无数。

  庚二、彼之分类差别:

  五根转依时,照了一切境,

  生千二百德,获得妙自在。

  眼等五根转依即清净时,每一根都能照了一切根的对境,生起见一切境相的十二种百数功德,获得微妙自在。以前根没有转依时,眼根只能见色法而不能确定声等其他根的行境。已经转依时,眼根能取色声香味所触一切,因此能照了一切根境。对于一千二百功德,安慧论师的《注释》中说:一根也具有一千二百功德,参阅《陀罗尼王经》、《妙法白莲经》中所提及。有些人承许妙相、随好合计一百一十二,有些人承许是地的功德等而不是根的功德。这些说法与此处无关联,决定要按照前面所说的观点。再者,从分为六方而言,一一也分为十方的五境,以眼为例,眼见色法,非差别法,不算它,取声香味触者,因此眼根有二百四十功德,五者合计共一千二百功德,显然也可算成十二百。虽然《妙法白莲经》中有受法之福德所生肉眼取诸方色等一切的说法,本该再详细根据经而分析,但因此时忙于入座而没有写成。

  有人说:对此按照唯识宗的观点有色根、对境色等如果没有两个,则根如何转依?

  如云“于自之种子,识起彼显现,处者有二种,佛说彼彼等。”阿赖耶识中有所取能取的习气,从中显现外六外及内六处,成为生眼识之所依的内种子,所谓眼是能取,眼识中起现所取境色相,称为色,其余根也是如此。如是从显现侧面分为内外二处,何时无有颠倒的智慧断除了颠倒贪执就是转依。

  意者转依时,则随自在行,

  无分别智净,获得妙自在。

  所谓意,声闻宗说是六识灭尽无间的阶段,为意根。但大乘不把它叫意,承许染污意称为意,它是意识的所依,如眼识的所依是眼根。这样的染污意没有转依时,是有我见,一旦远离了我与我所执而转依成平等性智时,随着转依的五根自在而行,意没有转依时,也像根共同趋入一切对境一样。不分别所取能取的智慧无有烦恼障所知障之垢,获得微妙自在。

  根识转依时,如愿显受用,

  清净佛刹土,获得妙自在。

  取色等五境的有境能取五根识转依时,根识的行境随心所欲显现受用,随其意愿显示极乐世界等清净刹土,获得微妙自在。安慧论师的《注释》中说:“色至法之间六境及五根识转依。”不清净各个根识只认知自境,当转依时一一都认知一切对境。

  分别转依时,智慧诸事业,

  恒常无阻碍,获得妙自在。

  分别即意识转依时,一切时分恒常对一切所知无碍的智慧与示现幻化等一切事业无有阻碍,获得微妙自在。

  所依转依时,佛陀无垢处,

  不住之涅槃,获得妙自在。

  所依阿赖耶识转依时,安住于佛陀无垢之处,不住轮涅之边的涅槃,获得这样的微妙自在。

  欲染转依时,安住佛大乐,

  见女无烦恼,获得妙自在。

  男女根交合的欲染转依时,安住于佛陀无戏等持安乐中,见到女子也无有贪爱的烦恼,获得微妙自在。

上一篇:NO.3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