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7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172-244,11-15品)+丁二、宣说正行
丁二、宣说正行——宣说菩提分法真正体性=戊一、能摄方便品(246-251,16品)+戊二、所摄六度四摄品(252-282,17品)+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戊四、菩提分品+戊五、功德品+戊六、行地究竟地品
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己一、供养佛(284)+己二、依止善知识(285-290)+己三、四无量心+己四、此品总结
己三、四无量心=庚一、解说四无量+庚二、别说悲无量心
庚一、解说四无量=辛一、本体(293)+辛二、所缘(294)+辛三、分类(295)+辛四、果(296)+辛五、违品(297)+辛六、功德
291、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四无量心)分二:
292、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庚一(解说四无量)分六:
293、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庚一辛一、本体;
坚稳梵断违,具无分别慧,
趋入三所缘,成熟诸有情。
294、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庚一辛二、所缘;
坚稳缘求乐,苦逼具乐者,
具惑彼等法,悟入彼真如。
彼义真如故,得寂清净故,
二业灭惑故,乃无缘慈心。
295、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庚一辛三、分类;
彼等动不动,著味不著味,
菩萨不动摇,善住离贪中。
非入定本性,小中及下地,
意劣有我慢,皆下余为胜。
296、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庚一辛四、果;
具慧住梵住,恒常生欲界,
圆满诸资粮,成熟众有情。
悉不离梵住,远离彼违品,
放逸彼之缘,猛烈亦不变。
297、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庚一辛五、违品;
菩萨具害心,损恼不欢喜,
嗔心及贪心,招致众过患。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75-111 2017年05月12日
念完《普贤行愿品》以后,学院常住的人,稍微停一下,有一点点事情要交代一下。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给夏擦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师念藏语传承。
(师看桌上白色释迦牟尼佛像)释尊的像太白了,有点影响我了,我都对佛产生嫉妒心了。开玩笑的。(众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讲《经庄严论》,前面讲了两层内容,第一个讲供养佛,第二个讲依止善知识,今天讲四无量心。四无量心的内容,比前面的两个内容要多一点。
四无量心当中,分为解说四无量和别说悲无量心两个大科判;首先讲解说四无量,从六个方面讲,本体、所缘、分类、果、违品、功德,今天能讲完大部分吧。
为什么叫四无量心?安慧论师的注释里面说,一般的慈心、悲心、喜心、舍心是会退转的,对众生的行为,会生起厌倦心;但是菩萨相续当中具足四无量心,对众生的任何行为,都不会生厌倦之心。
我是觉得,作为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在众生界当中,不生起厌倦之心、不生起厌烦之心,是很重要的。世间很多事情最后不能成功,就是因为疲厌了,不想做下去了。出世间很多大乘利益众生的誓愿不能成功,主要原因也是产生厌倦之心。
具足四无量心的菩萨,不会有厌倦之心,这是安慧论师给大家讲的一个窍诀。
什么东西?那么大?放卷纸的,是吧?太大了,受不了了。(众笑)
己三(四无量心)分二:一、解说四无量;二、别说悲无量心。
庚一(解说四无量)分六:一、本体;二、所缘;三、分类;四、果;、五、违品;六、功德。
辛一、本体:
坚稳梵断违,具无分别慧,
趋入三所缘,成熟诸有情。
菩萨的四无量具足四种法相。
“坚稳梵断违”,具足的第一个法相,坚稳菩萨相续中的慈悲喜舍四梵住依次断除了慈心等各自的违品害心、损恼、不喜、贪嗔使心不平。
坚稳菩萨的相续当中具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因为梵天等很多天人也具足这样的慈悲喜舍,所以经常称为四梵住。
断除什么违品呢?悲无量心的违品是害心,想害众生;慈无量心的违品是损恼;喜无量心的违品是不喜;舍无量心的违品是贪心和嗔心。如果没有断除违品的话,比如布施是没办法进行的,布施一定要断除吝啬。
“具无分别慧”,具足的第二个法相,助伴是什么呢?无分别。光有慈心、悲心,还不行,一定要用无分别智来摄持。
“趋入三所缘”,具足的第三个法相,四无量心缘三种法,缘众生和缘法和无缘。
“成熟诸有情”,具足的第四个法相,作用是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成熟有情。
四种法相分别是,断除违品,以慈心断除害心愿值遇安乐;助伴是无分别的智慧,不缘修慈心者、对境众生、所修慈心这三轮;趋入三种法,即缘众生和缘法和无缘;作用是成熟有情。
你们最好不要来来去去的,想走就走吧,这是上课的地方。上课以后把门锁上,这些人来来去去的话,我的心会外散,没办法讲。我如果讲不好,要怪这些人。
缘众生和缘法和无缘,这三种趋入,是有一定差别的,有什么样的差别呢?
缘众生是什么样?凡夫与外道的慈心是认为我与众生有而缘众生。凡夫人尽管没有入道,也会有相似的慈心、悲心、喜心和舍心;外道也有让众生离苦得乐的四心,所以缘有情的四无量心,很多众生都具足。
缘法是什么样?声闻、缘觉的慈心虽然无有任何所谓的我与众生,但缘于五蕴众多无常苦自性的多法而生慈心。通达人无我的境界,声闻、缘觉有这种缘法的四无量心。
无缘是什么样?入地菩萨与佛陀的慈心胜义中既不缘众生也不缘法,证悟自性是空性但感受迷乱自现如幻痛苦的众生本体也是空性而于无缘中饶益无量有情。
通达二无我的时候,才是真正的证悟,这种境界只有菩萨和佛才拥有的,这是真正无缘的四无量心。
所以说,仅缘众生的四无量,凡夫、外道、声闻、缘觉、菩萨、佛陀共有;缘于法的慈心等,凡夫、外道、声闻、缘觉、菩萨、佛陀共有;无缘慈心等,是菩萨、佛陀不共,这是《瑜伽师地论》中解释的。
在《圣无尽慧经》中说,初发心的菩萨缘众生,因为没有通达二无我的境界;从一地到七地之间的菩萨,他们有缘法的慈悲心。八地以上的菩萨,因为有无生法忍,他们的慈心等无量心是无缘的。
从表面上看,有些宗教也有慈心、悲心、喜心和舍心,他们所缘的对境,跟佛教里面的部分内容是相同的;世间人的四心,也跟佛教里面的部分内容是相同的。但是真正通达人无我和通达法无我的四无量心,应该说是极少数的,外道和世间人都是没有的。
《大般涅槃经》里面讲了,“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因是得常乐,以不恼他故”,如果真正想获得常乐,那么对众生经常修慈悲心,自己就能获得快乐,因为没有损恼他人。
一般来讲,世间当中的很多痛苦,都是为保护自己而产生的。或者在前世和今生,众生损害我、我想害众生,这种循环的心而带来的。
有些人经常讲,佛教讲的慈悲心,与其他某个宗教讲的慈悲心,是一样的。从表面上看,名词确实是一样的。
我问过一些其他宗教的人士,他们慈悲心的概念,有些内容与佛教是不相同的。世间当中的同情心、换位思考、关心别人、关注别人,这些统统都称为慈悲心。而佛教对每一种善心的概念,都分得非常清楚。在《大乘阿毗达磨》和《小乘阿毗达磨》当中,四无量心的法相、分类讲得很清楚。大乘有大乘四无量心的定义,小乘有小乘四无量心的定义。
以前我讲《弟子规》的时候,弘法部有一个发心的和尚,他每天都讲,“《弟子规》太殊胜了”。讲完《弟子规》以后,他说,“我不学佛了,我学儒教就可以了”,真的走了。现在他是活着还是死了,我不太清楚。
一些大概的、笼统的、没有智慧的、没有受过系统佛教教育的人,学了一些其他宗教的教义,觉得与佛教相同,根本不会抓佛教的特点,“你们佛教不是讲慈悲吗?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在讲关爱,我觉得是一模一样的,没啥差别,大悲同体”。
我们可以回答,“名词相同,但内容不一定相同;内容相同,但法相不一定相同;法相相同,但胜义谛,在别的宗教根本没有提及”。佛教徒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还要在内心当中生起定解。有了攻不可破的、非常坚定的定解以后,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可以运用自如。
刚才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是四无量心的本体。
四无量心的所缘是什么?前面已经稍微讲了一点。
这里坚稳讲得比较多,菩萨是坚稳的。凡夫人被风吹动,心态也不稳定,身体也不稳定,行为也不稳定。一个人把心放下来做一件事情,做的时间长一点,就感觉很难受。其实不管做什么事情,做的时间稍微长一点,才会有好一些的效果。如果实在是走投无路的话,那不得不选其他的路走。一般来讲,还是要有坚稳的精神。
菩萨的行为确实是非常坚稳的,比如说上师如意宝的话,从我来这里一直到他圆寂之间,只有一种行为,就是利益众生、讲经说法,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别的事。为了随顺众生,偶尔会开一些金刚娱乐法会、外出化缘,这些不是他生命中最重视的事情。作为坚稳菩萨,对利他是很重视的。
很多人发是发了菩提心,每天都,(师藏语唱诵)“乃至菩提果,皈依诸如来,正法菩萨众,如是亦皈依......”,很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把诸佛菩萨观想在前面发菩提心,“我要度众生”,在实际行动当中有没有度化?每个人都扪心自问。
辛二、所缘:
坚稳缘求乐,苦逼具乐者,
具惑彼等法,悟入彼真如。
“坚稳缘”,坚稳菩萨的慈心等四无量的所缘。
“求乐”,什么是慈无量心呢?愿一切众生得到安乐,想得到安乐的众生是所缘的对境。
“苦逼”,悲无量心的对境是什么呢?是被痛苦逼迫的众生,愿他们早日离开苦处,这是悲无量心的对境。
“具乐者”,喜无量心的对境是,愿众生生生世世具足暂时和究竟的安乐。
“具惑”,什么是舍无量心的对境?对不悦意的对境,产生嗔恨心;对悦意的对境,产生贪心的众生,平息他们的贪嗔,愿他们无嗔无贪的发愿、心态,叫做舍无量心的对境。
“彼等法”,上面讲到的这四种对境,想得到安乐的、具痛苦的、不离开快乐的、具有贪嗔痴的众生,要让他们获得真正快乐的话,一定要通过四无量心、通过大乘的佛法来引导。
“悟入彼真如”,大乘佛法最究竟的内容是什么呢?证悟真实谛和空性,通达其中的意义,叫做缘真如。结合大乘佛教的究竟意义,暂时让众生获得利益,究竟所得到的利益也是如梦、如幻、如阳焰,没有实质性的真如。
观修四无量心,功德确实是很大的。有些人说:“我很想修行,但不太会修行,怎么办?”如果不会修其他法的话,就修四无量心。《前行备忘录》里面四无量心的修法,讲得很清楚;《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面,也讲得很清楚。
前面讲的供佛的功德特别大,但是跟修四无量心比较起来,还是有一定差别的。
我以前好像引用过《月灯三昧经》里的一个教证,“那由他亿刹,所有诸供具,悉供一切佛,不及慈一分”,在恒河沙数,或者千百万的刹土当中,经常作各种各样的供养,不如短短的时间当中,修一次慈悲心。
藏传佛教有这样的说法,如果会修空性,就修空性;如果不会修空性,就修四无量心。有些修行人一辈子都修慈悲心、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如果四无量心修得很好,菩提心就比较容易了。在所有前行的引导文当中,修菩提心之前,先要修四无量心,这是很重要的。
这是讲了四无量的一部分所缘,下面紧接着讲,无缘慈心等四无量意义的分类。
师念藏语传承。
彼义真如故,得寂清净故,
二业灭惑故,乃无缘慈心。
“彼义真如故”,缘于众生也好,缘于法也好,全部都入于真如,没有任何戏论和执著,为什么呢?因为最终的四无量心,人也好、法也好、心也好、对境也好、我和我所也好,内外的所有法,在真如义当中,都是得不到的。在究竟的意义上,众生也得不到,我也得不到,所以是无缘,这是第一个原因。
“得寂清净故”,获得八地以后,得灭尽地无生法忍,所有的勤作、戏论全部清净,原因是什么呢?八地以上菩萨的一切行为都是在无分别的智慧海洋当中,没有任何世间、不清净七地的勤作分别,这是第二个无缘的缘故。
“二业灭惑故”,身体和语言做善事,这是慈心和悲心所生的、四无量心产生的。按照大小乘阿毗达磨的观点,身体和语言的行为属于色蕴,由于它们无有分别念而安立为无缘慈心。因为缘和不缘全部都安立在心上面的,语言和身体的行为不涉及到分别,这是第三个原因。
“乃无缘慈心”,灭尽了贪心等所有烦恼的缘故,作为圣者的慈心,是没有分别念的,贪心、嗔心这些都是绝对不会有的。圣者因为断了心结,所以就断了所缘。由于无有所缘,因此慈心等也就是无缘。
以上以四种理由说明是无缘慈心。
很多人经常说,“我心里有个结,一直打不开”,“你是不是有心事了”,心结打不开的时候,很多痛苦就来了。
《大乘集菩萨学论》里面讲,“世间诸众生,多苦常逼切”,我觉得这个教证说得很好,世间痛苦很少的众生,是很难找到的。
表面上看来,这个人穿得很好、吃得很好、像天人一样地很快乐。你第一刹那看见他的时候,“哇,真是不错”;而当你与他接触一段时间后,“这个人也是很痛苦的”。
有些在家人看到出家人很羡慕,“你们出家人的所有烦恼都息灭了,我也很想出家,我想剃光头穿袈裟。现在家里特别乱,我很厌烦这个世界”。但是穿上袈裟的有些出家人,虽然头发没有了,但是痛苦还是有的。
我不说出家人的过失,但是有些人,在家的时候是很开心的,什么烦恼也没有,信心也具足,还是比较不错的;出了家以后,反而愁眉苦脸的,烦恼越来越深重,也有这样的人。
我觉得,世间当中,很多众生的确是比较痛苦的。要修四无量心的话,处处都是对境。尤其是悲无量心的对境,更是比较多。
修悲无量心,一定要找到痛苦的众生。监狱里面的,或者判死刑的众生,或者病人,肯定是痛苦的众生。生活很正常的、有钱的、长得比较不错的、有权利的、有财富的这些人应该是很快乐的吧,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各有各的痛苦。
只有法融入心、心断除人无我和法无我的人,才是很快乐的。显现上他可能会装着哭、装着累、装着伤心,但对他来讲,应该是如梦如幻的。第一地菩萨看到众生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会生起无缘悲心。
《入中论》里面说是,(师背诵藏语)“众生犹如动水月,见其摇动与性空”,众生就像水中月一样的一直动摇,心态也不稳定、生活也不稳定,所以很可怜的,因为无常给众生带来了痛苦。用智慧观察的时候,正在显现的水中月,完全是现空无二、无离无合的。同样的道理,众生表面上的痛苦,在真实义当中,完全是空性的、没有的。
相续当中有没有菩提心,自己也可以看出来。有些人说,“上师,你给我观察一下,我的相续当中到底有没有悲心?有没有菩提心?我自己一直检查不出来,我很想到医院里面去检查,我很想找一个心理学家问问”,心理学家连什么叫菩提心,都不知道。
真正的菩提心是,不管众生怎么做,都不会产生嗔恨心。
《入菩萨行论》里面讲的,“不愿人获利,岂愿彼证觉”,不愿意让众生获得世间利益的话,怎么能让众生得到出世间无上正等觉的快乐呢?不愿意让众生得到现世生活当中的相似快乐,对他们嫉妒、抱怨,这样的一个人,会让众生得到无上正等觉的快乐吗?不可能的事情。
在佛教徒当中,直言不讳地说,有部分人的心态不太好,一定要注意。有些人觉得,自己是很好的,而身边的众生都不好,对这个也看不惯,对那个也看不惯。天天都犯愁、抱怨上面的人、下面的人、平等的人,认为自己才是对的,这是一种毛病、一种疾病,是自己的分别念出现错误了。带着墨色眼镜看世界的话,看到的东西全部变色了。
观对境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观自己的心。我们身边有很多不合理的事情,过去也有、现在也有、未来也有,如果要清除所有不合理和不正当的事情,那么自己要赶快证悟空性,赶快生起无伪的悲心。
如果你生起了无伪的悲心,对你来讲,在你面前所有众生的行为,都是非常正常的。在非常繁杂的世间当中,存在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众生,每个众生所造的业不同、烦恼不同、兴趣不同、性格不同,他们所做的事情,有些让你满意,有些让你不满意。如果你生起了真正的悲心,以智慧剖析的时候,对众生业力现前做的所有事情,都会认为是非常正常的。
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人群,是各种各样的。我跟非洲人打交道的时候,跟欧洲人打交道的时候,深深感觉到,每个地方人的痛苦、执著,几乎是相同的。虽然有一些因传统文化不同而导致的特有烦恼和痛苦,但大多数的烦恼和痛苦,全世界的人几乎都是相同的。要灭除所有的痛苦,就要按照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在心态上下功夫,证悟空性是极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