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74-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上)》,全知无垢光尊者 著,索达吉堪布 译,第五品 依止善知识:
乙二(广说)分三:一、上师之法相;二、依师之方式;三、弟子之法相。
丙一(上师之法相)分八:一、善知识之总法相;二、善知识之功德;三、殊胜法相;四、以比喻赞颂;五、相合意义而赞颂;六、摄义;七、视上师胜过佛陀;八、依师之功德。
丁一、善知识之总法相:
善知识法相中,首先宣说总的法相或者依照外显宗而言:
若问上师之法相,为引世间与众同,
超世间故与众殊,三门诸行较众胜。
《华严经》中云:“何为善知识?为引导一切有情,故见无有不同;超越世间故与众皆不共;所作所为具义故成办无量利益。”
丁二、善知识之功德:
若问:善知识有何功德?
威仪寂静身无过,善巧遣疑语无垢,
遍知慧藏意调柔,广闻大悲德无边,
大智意行如虚空,事业无量利缘众,
仁慈无厌恒精进,众生导师当依止。
善知识以其身语意众多功德利益有情,智慧密意深广如虚空;以广大的事业令凡是与之
结缘者均播下解脱种子;以大悲心恒时如独子之母般观照众生;因为富有圆满通达圣教的功德而应机广转各乘法轮。《经庄严论》中云:“当依调柔极寂静,具德精进通圣教,证悟实相语善巧,慈主离厌善知识 ”(唐译:调静除德增,有勇阿含富,觉真善说法,悲深离退减。)
[注2]阿松·桑昂丹增仁波切:《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仪轨——遍智妙道》讲记,来源:佛教导航网站,总说/闻法及观修要义/第一讲 闻法方式:
(二)所取之行为
1.依止四想
如《华严经》中说:“善男子,汝应于自己作病人想,于法作妙药想,于善知识作名医想,于精进修持作医病想。”
无始以来,吾等因无明而耽著尘世,流转轮回而饱受诸苦,故当作病人想。而具德上师乃妙手回春之良医,赐予吾等妙法甘露,故吾等当谨遵师教、依教奉行,方可离苦得乐,永获安乐。
同时应当远离颠倒四想:如《功德藏》中云:“人性恶劣诳如绳,依止上师如捕獐,已得正法麝香物,实喜狩猎舍誓言。”即将上师看作獐子;将正法看作麝香;将自己当作猎人;将精进修行作为箭、陷阱等捕杀獐子的方便。如是依靠正法积累恶业,终将堕入恶趣。
[注3]《大般涅槃经》,大正藏 No. 0007 ,东晋平阳沙门释法显译,卷中:
尔时有一比丘。名优波摩那。如来昔日未取阿难为侍者时。其恒执事看视如来。时优波摩那。既见如来卧双树下。心大苦憹。在佛前立。尔时世尊而告之言。汝今不须当我前倚。优波摩那即却一面。尔时阿难心生疑念。我侍佛来。经历年载。未曾见佛作如此语。今日何故。不听前立。如来今者不久便当入般涅槃。而复不听在前悲泣。于是阿难即礼佛足。长跪叉手白言。世尊。我从昔来侍佛至今。数数在于世尊前立。而未曾闻令我却退。今者何故语优波摩那使避前耶。佛言。阿难。诸天龙神八部之众。闻我在于娑罗双树右胁而卧。皆悉竞来瞻视于我。从虚空中。累至于地。四面充满。各三十二逾阇那。此优波摩那比丘。当我前立。天龙八部生不喜心。作如是念。如来今者在双树间。不久便当入般涅槃。我等最后瞻视之时。而此比丘。当佛前立。以是因缘故令之却。阿难知不。今此八部。或有悲泣不能自胜。或有懊憹迷闷欲绝。或有以手自拔头发。或有牵绝严身具者。悉皆同声唱如是言。如来今者入般涅槃。何其速哉。如来出世难可值遇。如优昙钵花时时乃现。而今不久入般涅槃。呜呼苦哉。世间眼灭。我等从今谁为归导。离欲诸天皆悉叹言。呜呼世间极为无常。无有受生不归灭者。又彼诸天。共相谓言。世尊昔日或在毗耶离城。或在王舍城。或在舍卫国并及余处。安居讫已。诸比丘众从四方来。问讯世尊。我等因此。得于路侧见诸比丘。礼拜供养。听受经法。长获福利。世尊今者既般涅槃。诸比丘僧。安居竟已。无复问讯。游行处所。我等不复得于路侧见诸比丘。礼拜供养。听受经法。从今永失如此福利。
[注4]《大圆满前行讲解》126-144讲记:
大圆满依上师瑜伽而证悟
按宁提(心滴)金刚藏乘自性大圆满的观点,依靠上师瑜伽,便可获得证悟。
在下乘宗派中,要凭借因明、中观的伺察推理等方式,来抉择甚深意义;
在下续部中,要先获得共同八种悉地之后,才能取证究竟的殊胜佛果悉地;
在其他的上续部中,则要通过第三灌顶的喻智慧来直指义智慧;
但自宗大圆满的观点认为,唯一依止一位传承如纯金丝线未沾染破誓言之锈一般、具有殊胜证悟的上师,并将这位上师看成真佛,以坚定不移的虔诚信心与恭敬心猛烈祈祷,使自己的凡夫心与上师的智慧成为无二无别,也就是说,依靠上师的加持力,就能使自相续中生起证悟。
这是自宗大圆满的不共特点。在我们的传承上师中,像华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以及法王如意宝等,他们在传法时常讲:“我的传承清净无垢,在我的传承上师与我之间,从未被破誓言的晦气所染。”
能依止这样一位上师,传承及誓言清净,又具有证悟,是件非常荣幸的事情,一定要如理依止。如果不具有证悟,只要传承未被破坏,在他面前听法也是可以的。但最好是具有证悟的上师,依止这样的上师,视其为佛陀,通过上师瑜伽的修法一心祈祷,自然会现前证悟的。
就如前面所引用的:“当知胜义俱生智,唯依积资净障力,具证上师之加持,依止他法诚愚痴。”
胜义俱生智慧,依两点而证悟:
第一、积累资粮、净除罪障;
第二、具有证悟之上师的加持。
这两者都很重要。很多修行人重视积资净障,常修忏悔、念经行善等,这是非常好的。但这里尤其要强调的是,在积资净障的同时,还要依止具有证悟的上师,依教奉行,依靠上师的加持便可证悟。除了这两者之外,依止其他方法想获得证悟,是非常愚痴的。
[注5]《生经》,大正藏 No. 0154,西晋三藏竺法护译,卷第五/佛说譬喻经第五十五:
师言。学当有善知识。昔有驴一头。其主恒令与马相随。饮食行来。常与马俱。马行百里。亦行百里。马行千里。亦行千里。衣毛呜呼。与马相似。后时与驴相随。饮食行来。与驴共侣。驴行百里。亦行百里。驴行千里。亦行千里。毛衣头躯。悉为似驴。呜呼唉痾。纯为是驴。遂至老死。不复作马。学者亦如是。随善知识。则日精进。精进者。得道驶。随恶知识。则日懈怠。懈怠者。是为长没也。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己二(依止善知识)分三:一、依止善知识之方式;二、依止之分类;三、殊胜依止。
庚一(依止善知识之方式)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辛一、略说:
所依依止事,缘由普回向,
因智净佛土,及处尽宣说。
通过所依善知识法相、以何事依止、依止之缘由、为何而回向、令善知识欢喜之因、依彼通达智慧、清净器情刹土、以所安住依止之处来宣说。
辛二、广说:
一、所依善知识法相:
依师当调柔,寂灭功德胜,
勤富教悟真,善说悲无厌。
所要依止的善知识应当具足以下法相:1、以增上戒学严格守护相续,诸根调柔。2、以增上定学寂灭烦恼与散乱。3、以增上慧学灭除烦恼与分别念。4、如果依止者依止一位戒律、多闻等功德胜过自己的善知识,则善法会增进,而依止与自己等同及依止比自己下等的善知识,则无大必要。5、具足为他众说法等的精进。6、多闻妙法,富有教法。7、以完全抉择四谛、缘起空性等证法而了悟真如。8、善巧以名句文字相关明了的方式说法。9、成为慈悲所化弟子的尊主。10、断除对说法不感兴趣、不能善加宣讲、只是稍稍精进不能持续策励宣讲之类的疲厌。
二、以何事依止:
恭敬利养侍,修行依上师,
依事具慧者,知法意敬往。
寻找到善知识后以什么依止事宜进行依止呢?顶礼、迎送、起立、以微笑的表情欢喜的目光注视等,是身体恭敬;赞叹、随顺所说而言、说慈爱、敬语等是以语言恭敬;心里有清净信,即以三门恭敬依止善知识。
利养是指供养法衣、卧具等必需之物,承侍是指沐浴、按摩等照顾身体,做一切适宜之事来依止,这是以外事依止。
按照善知识所说法,通过闻思修行的方式随法修法依止善知识,这种以修行依止,称为以内事依止。
如此以外、内事依止善知识,就称为依事。
三、缘由或相:
了知原因,以信心依止善知识,具有智慧的弟子对于所要听闻的法断除轻视、盗法的意乐及寻过之类的恶劣心态,怀有想完全了知法真实性的意乐,时时去往善知识面前闻法。善知识在坐禅、进餐等不适宜的时候不应去,适宜的时间前往听法。当时,以身心调柔的威仪恭敬虔诚去往善知识前,何时也不要以不敬、我慢的威仪前去。
彼无求利养,为修普回向,
坚稳依教行,真令师心喜。
四、回向:依止善知识为了什么回向或观想为了什么目的而趋入呢?如此依止善知识,要断除“因为依止这位有智慧或有名声的人,我也会成为智者、名人,受到别人恭敬供养”的想法,不求为此回向,而是为了按照善知识如何宣说的三学法诚心修行而依止善知识,“愿我依止这位善知识闻思修正法而修成圣道,证悟法性义”,以这种心驱使为此普皆回向。
五、因:令善知识欢喜,是令他说法、依止有义的因,因此意志坚稳的贤善弟子,依善知识言教奉行,真正能令善知识内心欢喜。
通三乘慧悟,精勤修自乘,
成熟无量众,修行佛净土。
为享法缘德,依止非为财。
六、智慧:于善知识处闻法精通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后,以自己的智慧证悟三乘是依靠善知识而获得智慧。如此通达三乘后,菩萨不修声闻、缘觉乘,为成办自他二利、获得大菩提果而精进修行自己的大乘。
七、清净佛土:依止善知识为使内情众生清净而以闻法等成熟无量众生,为了能使外器世界清净,修行具足珍宝大地、如意树、甘露流等圆满庄严清净佛土而依止善知识闻法。
八、处:是指安住什么作意,就像父母或兄弟等的总财物分配时各自都会特意取受自己所需要的那一份。同样,菩萨为了具有享用妙法缘分的功德而依止善知识,不是为了受用财产的一份,菩萨即使以财摄集,但不像有些人不重视法却重财而闻法一样,这是从处的侧面讲的。
庚二、依止之分类:
具慧因与果,法门随行外,
闻思及瑜伽,有无慢依师。
具慧以行趣,加行愿依师。
具慧者依止善知识,有因与果的类别:前世依止善知识是因,现在依止是果;现在依止是因,未来生世依止是果,如此有过去、现在、未来依止善知识三种。
依止善知识依其教授与随教修行获得法门等持,随行于彼,或者随同证悟依止善知识佛菩萨是内依止;以利养等依止善知识是外依止。
仅以听到于善知识前闻法之音声而依止是粗依止,于他的声音心流散于外境的缘故;具有思维与修行所生的禅定瑜伽,是细依止,因为向内思维意义的缘故。
再者,有“我以承侍等依止他”的实执,是有慢下劣依止;不执著我、善知识及依止事三相,是无我慢依止善知识,最为殊胜。
具智慧者依止善知识,以行趣有远近两种依止,以加行有远近两种,以愿有远近两种,依止善知识共有六种分类。它们是指什么呢?
以转今世趣中依止为近依止;以多世转趣中断后才开始依止为远依止。
以加行今生也是以别时毁坏依止,或他世也不是立即依止,以多世相隔才依止是远依止;今生现在依止,下世依止是近依止。
愿也是如此,发愿今世依止,是近依止;发愿后世依止是远依止。
这三种是以所依、加行与意乐发愿强弱的分类。
庚三、殊胜依止:
自心依上师,信法思自在,
无别方便摄,普入一义胜。
应当了知以自心依止殊胜善知识,对应以信解大乘法而依止;按上述的九种思维依止;自在是指以等持获得自在而依止,即以虚空藏等持供养无量受用来依止,以不忘陀罗尼受持上师教言句义等;无分别的方便摄持;八地以上的菩萨一切所作融合为一而趋入一义。具足这五种的任意一种,均比其他依止殊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