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8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创建日期:2024-11-22

  NO.8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师念藏语传承。

  佛子悲悯施,无罪清净物,

  引乐予随护,无寻无染污。

  布施的本体方面有六种,平时在这方面需要关注。

  “佛子悲悯施”,佛子们以悲悯心布施有六种。

  作为大乘佛子,一定要有慈悲的心,慈悲心是一切的根本。这次学习这部论典之后,好多道友的心的确有一点转变,对众生的悲心,比以往有所进步,这一点非常重要。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呢?在平时与人交流、做事的过程当中,就能看得出来。希望以后大乘佛教徒,如果没有特殊的必要,在说话、做事等各方面,要随时随地考虑到众生,不要一味想着自己。

  现在是自私主义比较膨胀的时代,很多年轻人认为,自私是比较合理的。但是这种理念,并不是很究竟的。很多年轻人的观点跟家长、老师的理念,确实是不相同的。

  我刚才讲了,世界变得太快了。以前在亚洲的东方文化当中,是父母教育孩子。但是现在父母教育不了孩子了,为什么呢?因为孩子看到的世界,不是父母心里的世界。孩子接触的世界,完全是幻化的世界,在孩子的身上看不到,尊老爱幼或者孝敬长辈这样的理念。

  父母跟孩子之间的价值观,差别非常大。因为孩子看到的世界,一天一天在变,四五十岁的父母、六七十岁的老人,基本上没办法进入他们的世界。以前的任何一个时代,父母和孩子是在一种生活价值观上,至上个世纪、二十世纪,变化不是很大的。但是现在父母不懂很多知识,要孩子教他们。孩子所看到的世界,父母基本上看不到,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才学习电脑,而西方的话,七八十岁的人对电脑都很熟悉。

  不在一个水平线上面,父母用权利说话的话,孩子有逆反心,觉得这个世界不是这样的,为什么非要压制我?父母与孩子之间不断产生矛盾,不理解、抱怨不断积累,到一定的时候,互相都没有感恩之心。

  很多年轻人的价值观跟老师也有很多差别,学校里面,年老老师的价值观,跟年轻老师的价值观完全不同,跟学生的价值观就更不用说了。

  我觉得,弘法利生也好,教育下一代也好,一定要进入他们的世界。如果不能进入他们的世界,就很难知道他们的烦恼、他们所需要的东西。佛教徒不能忽略这一点,需要关注这一点。

  下面讲六种布施。

  “无罪”,第一种无罪布施。在布施的过程当中,不能损害他众而布施;不能夺别人的财富来做供养;不能杀其他的众生,用肉做供养;不能蔑视乞丐而布施。

  很多企业家,对自己企业的员工,特别不慈悲,用从他们身上赚来的钱,供养三宝、供养上师,不太合理,这是不清净的布施。

  供养一定要清净,不杂有染污的供养,如理善加布施,这是第一个。

  “清净物”,第二种清净物布施。布施的时候一定要观察,布施的东西,不能是毒药,或者兵器,还有酒、烟,这些都是不能布施的。

  现在很多汉地和藏地的寺院,为了自己学校和学院和寺院的一些事情,经常买酒买烟讨好领导,这是不清净的布施和做法,非常不合理。一般来讲,作为大乘佛教徒,布施毒药、武器、酒、烟,都不太好,有一定的过失,不能这样。

  远离这些不清净物之后的事物,算是清净的供养,这是第二个。

  “引乐予”,第三种能利布施。能利益的布施,通过佛法让众生行持善法,让他们皈依,让他们布施,让他们持戒,让他们后世获得人天果报的安乐,逐渐逐渐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这是能利布施,是法布施。

  对不信佛教的人,“你过来,你皈依,快快快,跪下来,皈依就是跪下来”,这是强迫性的,最好不要强迫性的,每个人都应该以自愿的方式皈依。

  我看《荣格心理学与藏传佛教:东西方的心灵之路》里面说,“当爱支配一切时,权力就不存在了;当权力主宰一切时,爱就消失了。两者互为对方的影子”, 如果有爱的话,权力就荡然无存;有权力的话,爱就荡然无存。爱多一分,权力就少很多;权力多一分,爱就少很多。

  所以如果用权力的方式,那么慈悲心就远走高飞了,这样不太好。我们作为大乘佛教徒,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如果方式方法不对,现在的人特别容易生邪见,特别容易放弃。

  很多年轻人经常看电影、电视连续片,为了吸引眼球,电影电视经常有特别不好的教育。比如“这句话对我伤害很大,从此之后,我要么舍弃,要么做某件事情”;对别人说的一句话,“我接受不了,实在没办法,我要自杀”。在发心人员当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某个领导说了我一句,我实在受不了了,我再也不会回去了,因为这句话已经伤透了我的心”,这些来源主要是现在的影视文化。

  影视为了让大家有一种非常精彩的感觉,剧组和导演就设计,因为一句话,把人改变了,这能让大家觉得很惊讶。这种文化落到人生当中,确实会因为别人说一句,“你不用发心了”,“这是对我的不信任,你讲,不、用、发、心,这四个字,我再也不发心了”;有些人说,“我不信任你”,“连你都不信任我,那我活在世界上还有什么用,我要去自杀”。很多年轻人没办法逃过无形语言的影响,特别危险。

  老师说你一句,你的朋友说你一句,如果你们之间真的有一些矛盾,实在是拗不过的话,那另当别论;如果本身没有什么事情,只是一句话,因为接受了影视文化的教育,就那么脆弱、那么玻璃心。

  我昨天、今天解决了四个问题,四个问题全与一句话有关系。我特别惊讶,现在这个时代,人心真的特别脆弱,特别容易受伤。所谓的受伤,是自己让自己受伤,并没有真正的受伤。

  在说话过程当中,如果没有善巧方便,可能比毒药还严重。现在有些人专门吃安眠药,但有时候安眠药也起不到作用,所以毒药不一定很可怕的。但是说者一句话没有注意的话,就可能伤透了听者的心。来源是什么呢?我觉得,来源于西方文化、影视文化。

  “随护”,第四种随护布施:不能有害于自己眷属母女、仆从等而将他们一律布施。或者,即使将妻儿等布施给他人,也不能违背他们的心愿,或者终究不会给他们造成大痛苦,要了解情况做布施,不能使他们极度痛苦、将眷属施舍于夜叉罗刹等残忍者等,总之对自己拥有的眷属要做到无有损害、予以保护而布施。

  你要布施的话,这些人应该自己愿意。

  以前我们演义成王子[注3]的时候,他布施小孩,小孩愿不愿意?他在孩子不愿意的情况下给的,是吧?孩子不愿意。后来他布施妻子,妻子愿不愿意呢?刚开始不同意,是吧?

  用鞭子打两个孩子,是你演的吧?是谁演的?好像演了两次,是吧?

  我们学院有很多著名演员。这部电影还没有上市,九八年的。(众笑)

  这里的意思说,布施的过程当中,不能对眷属有害,或者把眷属给予残忍者。现在有些人布施毒蛇,放生以后,给别人带来恐怖,其实不太好。

  “无寻”,第五种无寻求布施。了知众生贫困后即便他们没有特意乞讨,也为利益他从自己手中布施,而不再寻求别的布施处。不可以“布施这个众生、不布施那个众生”选择福田寻求作布施,而要无有偏堕平等布施。

  在布施的过程当中,不寻找、不选择,这个众生可以,那个众生不可以。

  藏地放生的时候,母牛多放一点,公牛不太好放,因为把母牛送给别人,有不断的用处。

  有一次我们去放生,母牛全部选走了,公牛全部留下了。都是一个主人养的,他特别伤心,“完蛋了、完蛋了,一个母牛都没有了”,因为母牛比较有用,而公牛没有发展前途。

  在布施的过程当中,对众生应该有平等心,叫无寻布施。

  “无染污”,第六种无染或无贪布施。不希求回报及异熟果而施舍。

  这是从清净过失的角度宣说的六种布施,下面从功德的角度来说九种布施。

  佛子悲悯施,一切广主常,

  欢喜无染净,向觉亦向善。

  “佛子悲悯施”,这里从功德的角度,讲了九种布施。

  “一切”,第一种,施舍一切:大菩萨把里里外外所有的事物都布施。

  我们有些人布施的时候,比较珍贵的东西不愿意布施,自己用不上的东西布施给别人。先发心全部布施、祼捐,后来这个也舍不得,那个也舍不得,最后选出来的东西都不是特别好的。

  内外一切事物都做布施,这是一个。

  “广”,第二种,广大施舍:并不仅仅是小的或少量事物而是布施众多广大事物。

  一般人的布施方法,是一些小东西或者少量的东西。广大布施的话,现在西方很多企业家,包括扎克伯克、巴菲特,他们还是很了不起的。他们的财富特别多,自己肯定是用不上的,百分之九十都捐给了慈善机构、医疗机构,这是非常广大的布施。

  “主”,第三种,施舍主要:不施舍损坏或破烂或不能用之物,而布施色形香齐全优质美妙之物。

  《大圆满前行》[注4]当中讲了,有辣味或腐败的酥油、比较陈旧的东西,不能布施。当然布施也可以的,自己实在用不上的东西,可以给一些可怜的众生。把几百件好的衣服,整整齐齐放在衣柜里,把不太好的、比较旧的、破烂的衣服做布施。如果众生用得上,也比不布施好。

  最好的布施物是,形状也是好的、颜色也是好的、质量也是好的,这样布施的功德就更大。

  “常”,第四种,恒常施舍:并不是时而施舍时而不施舍,是恒时连续施舍。

  时间上不是,我今天开心就布施,明天不开心就不布施;今天是萨迦月,我要做布施,过一段时间,我该玩的时候不布施。一般世间人在时间方面,与菩萨还是有一定差别的。

  “欢喜”,第五种,欢喜施舍:无论在哪里遇到乞丐,都无有悭吝心,以非常欢喜的心来布施,不是勉强的、特别不愿意的。

  吃饭的时候,有个乞丐来了,有些人特别不愿意,实在没办法就给他一毛钱,这不叫欢喜布施,叫痛苦布施、小布施、不主要布施。一般人在餐厅布施,相反的、反方面的布施可能全部具足。

  “无染”,第六种,无染施舍:不求回报及异熟果而施舍。

  “净”,第七种,清净施舍:与上面清净物布施同义,施舍清净物。不布施毒药这些。

  “向觉”,第八种,回向菩提舍施:作布施不为善趣安乐及声闻、缘觉涅槃而回向,而回向无上菩提。

  “向善”,第九种,回向善妙施舍:与上述能利布施同义,以布施摄集众生令他们趋向善法。

  我们讲完最后一个颂词,就完成了今天的法布施。

  师念藏语传承。

  三乐心意足,悲尊普施喜,

  享用受用者,非有如是喜。

  一般来讲,世间的凡夫人做布施以后,能获得财物的快乐;出世间的声闻缘觉通过布施,比较执著无漏的快乐;菩萨对世间的财富、地位、名声,根本不在乎,这些有漏的快乐对他来讲,根本不会希求的。对声闻缘觉灭尽的快乐,也不追求,对他来讲这些也不是很重要的。他追求的是什么呢?他追求利益众生,让众生得到快乐的时候,他心里确确实实非常欢喜,这是菩萨的欢喜。

  “三乐心意足”,在布施的过程当中,首先有布施的一种欢喜快乐,“今天参与了一项布施活动,非常好”,有这样的开心;第二有利益对方的一种欢喜;第三有积累圆满菩提资粮的一种喜乐,这三种喜乐,对菩萨来讲,是很重视的。

  “悲尊普施喜”,慈悲菩萨,以完全施舍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欢喜。

  “享用受用者,非有如是喜”,满足的欢喜并不是得到所求受用者享用受用那样的欢喜。此处的受用者是说他们不能像得到施舍对境布施者菩萨的欢喜一样欢喜。

  比如菩萨今天布施一千元给众生,会有三种欢喜,第一个是今天做了布施,菩萨很欢喜;第二个是众生得到利益很欢喜,菩萨也很欢喜;第三个是以这个因缘,能积累资粮,菩萨很欢喜。菩萨的三种欢喜,超过了对方获得一千元的欢喜。所以菩萨的喜乐跟受用方的喜乐比较起来,差别还是很大的,这是一种说法。

  还有一种说法,享用善趣的圆满受用也永远不会领受到菩萨布施的那种欢喜。

  世间当中具有财富的人,比如说巴菲特,他们得到的快乐,与菩萨布施的欢喜心,比较起来,菩萨做布施的快乐,远远超过他们。

  菩萨如果化几千元,自己在非常好的地方享乐,这种享乐不一定有感觉;如果化几千元放鸟,鸟儿获得自由飞翔在天空当中,心里就非常有感觉。把钱给一些贫困的众生,让他有复活的机缘,心里面真的很欢喜。

  细致观察的时候,受用者不一定有如此的欢喜,而悲尊有遍满布施的快乐,整个身体充满快乐。佛经经常这样讲,充满法喜。

  月称论师在《中观四百论广释》说过,“以悲心行施,不求其果报,无啬而舍施,圣者应赞叹”,用悲心来布施,不求它的果报,如果没有任何吝啬心给别人布施的话,全部的圣者和智者都会交口称赞、予以赞叹。

  有些人先打广告,做慈善、做布施、做供养、要帮助别人,说得很好听;但实际上,还是为了利益自己。这种自利的行为,菩萨看到肯定不会开心的,众生也不会开心的。

  《大宝积经》当中说过,“菩萨行道时,不求于福田,有乞则便与,故得大欢乐”,菩萨行道的时候,不会求福田是什么样的,根本不选择对境是什么样的。遇到需要帮助的众生,菩萨把所有的东西都给他,对菩萨来讲,这是大欢乐、大欢喜。菩萨的三乐,超过了世间当中享用之快乐。

  月称论师在《入中论》当中说过,“且如佛子闻求施 思惟彼声所生乐,圣者入灭无彼乐,何况菩萨施一切”,菩萨听到乞丐的声音的时候,产生的欢喜心,超过了入定者的禅乐。

  大乘佛教的一些思想,对凡夫俗子来讲,还是很难想象的。但是我们有信心,不断学习、不断串习,让自己的慈悲心越来越增长。以前根本不会照顾身边的人,根本不会看周围众生到底有多苦,因为受了大乘佛教的熏陶,自己的价值观稍微有了改变。以前活在自私和自我主义的世界当中,学习大乘佛教以后,心态稍微广了一点,痛苦自然而然减少了,快乐自然而然增长了。同时以自己的行为感化别人、帮助别人,得到的赞叹也越来越多了。这样的话,世间当中的社会资源、社交关系,也就会越来越好。

  刚开始帮助别人是很困难的,但是只要有这颗心,在自己的行为当中,慢慢会影响很多人,包括家里的孩子、父母。

  现在的社会完全是集体化的,很多人必须合作,如果不合作,就没办法做事。大乘佛教的修行者,不管接触什么样的人,都不会痛苦的,过得越来越快乐。

  如果身边有一个脾气不太好的坏人,还有一个偷东西的坏人,还有一个经常欺负你的坏人,你打也打不赢他。三个坏人把你夹在中间......我以前读书的时候,特别害怕能力比较大的学生,看到他们的时候,就想跑。

  如果有大乘佛教的思想,你对这边生悲心,对那边生慈心,对前面修安忍心,再观三轮体空,周围的气氛就好像不紧张了。

  出家人的生活比较简单,应该没有很多的烦恼;而在家人的压力比较大,如果社会关系不好,就会经常处在痛苦当中。如果利他心大一点,遇到坏人的圈子,应该是很好的;遇到好人就不用说了。

  藏传佛教的很多修行人,在文革期间,被关在监狱里面,他们感化了很多狱卒和身边的人。我们附近的,像色达、炉霍、道孚、新龙、还有甘孜,我们熟悉的这些人,他们以前受过像《入行论》、《经庄严论》这样的教育,在人间最苦的监狱,就像在花园一样的,自己活得很快乐;对身边的人,也有特别大的帮助。

  所以我想,人应该要看清自己和看清世界。

  今天就讲到这里。

上一篇:NO.8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