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入行论

行为学-入行论9品智慧153-190笔记(14-16)

创建日期:2022-10-18

  行为学-入行论9品智慧153-190笔记(14-16)

  行为学-入行论9品智慧160笔记

  1、龙猛菩萨和智悲光尊者所讲的“四大轮”,即安住顺境、亲近正士、发宏誓愿、积大福德。

  为什么叫做四“轮”呢?打个比方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靠步行的话,很长时间才能到达,而依靠四轮马车,则可迅速抵达目的地。同样,若想快速得到圣者果位,也必须依靠这四种窍诀来行持佛法。

  具体而言,

  一、安住顺境:修行的时候,要安住在对修行有顺缘的地方,远离嘈杂等一切违缘。

  二、亲近正士:亲近具有法相的善知识,也就是依止精通三藏、有三学经验的人。即使你没有缘分亲自依止,那也不能离开上师的教言,否则就会慢慢被世间的各种恶习染污,所以一定要依止具有正知正见的人。

  三、发宏誓愿:随时随地要发利益一切众生的宏大誓愿。

  四、积大福德:应当广积资粮。我们前世积了资粮,今生才遇到这样深奥的大乘佛法。即生中没有积资的话,来世不一定遇到这么殊胜的正法,也不一定转生到佛法如此兴盛的殊胜之地。

  2、幻师于所知,未断烦恼习,空性习气弱,故见犹生贪。

  昨天对方提出一个问题:对于幻变的美女,幻师明知是自己所化,但仍然会生贪心。由此可见,即使了知诸法如幻,也无法断除烦恼。

  此处作者回答说:幻师对幻女生贪是有原因的。因为他对所知万法并未证悟空性,虽然能变出千姿百态的法,但由于相续中的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没有断除,对空性法门从来没有闻思过、修学过,因此不可能通达空性教义,也不可能断除这些障碍。所以,幻化师跟中观师不同,由于空性习气太薄弱,他对空性法门一窍不通,甚至对自己所变出来的美女也会生贪心。明明知道幻女不是真正的女人,不能与她结婚生子,过永久的生活,但还是偶尔生起贪心,就是因为他空性的习气非常薄弱。

  反过来讲,作为一个修行人,若能将一切众生看作幻人,则可断除这些实执,趣入殊胜的果位。《中观四百论》云:“若谁见众生,如机关幻人,彼等极明显,能趣入胜位。”我们通过中观的破析或闻思,知道一切众生如梦如幻,就不会生真实的贪心了。但世间上的人因为没有证悟空性,或者对表面上的假象没有彻底了解,所以一定会生贪心的。

  密宗中境界比较高的人,不管是喝酒、抽烟还是做不净行,因已超越贪嗔痴等分别念,证达万法如梦幻泡影,所以显现上即便有不如法的行为,实际上对相续一点染污也没有。

  3、若久修空性,必断实有习,由修无所有,后亦断空执。

  有人又问:不管是对实有的执著,还是对空性的执著,二者实际上都是分别戏论。以空性来对治实有,又以实有来对治空性,这就如同大象沐浴一样,始终在分别念里翻来覆去,这样没有任何必要吧?

  答曰:并不会有这种过失。当然,也有极个别宗派认为,实有的法不合理,应该是空性;他们又把空性耽著为单空,所以应该是实有,在这两个位置上换来换去。但真正的中观宗不会这样。

  众生无始以来沉溺轮回,都有一种实有执著,这种串习需要通过空性法门来断除。以前认为柱子是存在的、轿车存在的、朋友是存在的……世间上的万事万物都实实在在,但若长期将《中观根本慧论》、《中观四百论》中“万法抉择为空性”的道理,反反复复在相续中修持,逐渐就会灭掉对实有的执著。那个时候,就不会再觉得地位是实有的、钱财是实有的、朋友也是实有的了。

  那么,将万法抉择为空性后,空性会不会存在呢?空性也是不存在的。中观宗首先依靠空性断除实执,然后对空性、有无二边、非二边的戏论,也要一个一个地灭除。其实,为断实执而修空性,当实执断除时,空执也会自然而除,犹如“两木相因,火起木尽”,两段木头摩擦起火,终会被彼此烧尽无余。因此,断除实有的执著之后,无实的执著也逐渐消失,最终灭尽一切分别念,这就是所谓的大空性。在修行时先应消灭“有”的执著,如此“无”的执著也会灭尽,这是修行的道次第,这个次第千万不能搞错。

  4、癸一、一切对境均不成立:观法无谛实,不得谛实法。无实离所依,彼岂依心前?

  我们观察一切万法,到底有没有谛实(实有)的呢?最后发现,从轮回中的柱子、瓶子,一直到涅槃、佛陀相好庄严之间的清净和不清净万法,没有一个成实存在。世人所许的万事万物,只是在迷乱识前成立为有。如同梦中的大象一样,虽于迷乱识前存在,但真正用智慧来观察,一点一滴也得不到。

  在整个三界中,即使你再有智慧、再有能力、再有功夫,也找不到一个不空实有的法。倘若没有实有的法,那么观待其安立的无实法,如没有瓶子的“无瓶”,又怎么会存在呢?因为空与不空是观待的,就像这与那、东与西、粗与细一样,没有不空的法,又何来空法可言?龙猛菩萨也说:“若有不空法,则应有空法。实无不空法,何得有空法?”

  因此,万法在抉择究竟空性时,有与无都是没有的,甚至包括解脱、如来、极乐世界也非实。所以,空法不可能有任何本体。

  六祖惠能大师说过:“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他并没有说这是一种灭法,而说是一种不生不灭的境界。这样的境界,用不着去否认,用不着去建立,也用不着特意去观修。当你依靠自己的信心与上师的窍诀,通过上师的直指,启发这种因缘之后,就能完全体悟到。此时你会发现,它不是一个单单的空法,也不是像灯泡一样明明清清的东西,而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5、癸二、心不缘一切: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

  这里主要是抉择中观的究竟空性见,本论中此偈极为重要。意思是说,如果山河大地等有实法、空性龟毛兔角等无实法,皆不住于心前,此外的二俱、非二俱也不存在,心无有任何成实之所缘,这即是最寂灭、最圆满究竟的境界。

  此颂,麦彭仁波切解释为佛地的境界,而华智仁波切解释为见道的境界。不管怎么样,这是中观最甚深的见地。在传记中我们也讲过,寂天菩萨曾问众人:“我背诵前人宣说过的法?还是没有宣说过的法?”众人要求背一个从来没有宣说过的法。于是寂天菩萨从第一品到这个颂词,一口气在法座上诵出来,念到这个颂词时,身体腾空,渐渐升高,终至不见身影,只有从虚空中传来的朗朗诵经声,一直到诵完《智慧品》后半部分和《回向品》为止。所以,《入行论》的中心或者说最甚深的要点,就在这个颂词中。大家平时应该经常读一下,对这种教言多串习。一下子生起《金刚经》中“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的境界,可能有一定困难,但若能时时串习,对一切相的执著逐渐消失,这就叫做大空性。

  《维摩诘经》云:“法无形相,如虚空故。法无戏论,毕竟空故。”这个偈颂非常好。我们所认识的空性,千万不要当作是一种单空,如果你这样认为,那麦彭仁波切在有关中观论典中,已一而再、再而三地破析过。空性的境界不可言说,若仅仅是一个单空,就可以随便说,因为瓶子不存在的部分,就叫单空,这个可以说,也可以想,并非不可言思的对境。

  行为学-入行论9品智慧159笔记

  1、记得法王如意宝在讲《般若摄颂》时,有一天告诉大家:“我今天早上给我妹妹阿里美珠说了,这次《般若摄颂》若能传讲圆满,即使我离开人间,也一点后悔都没有,可以说我死后的念经超度已经圆满了。因为般若是佛法的精华,如果没有讲成《般若摄颂》,我会一辈子遗憾的!”

  想起这句话,我确实有这种感觉。广般若和中般若的总集是《般若摄颂》,而《般若摄颂》,被寂天菩萨以智慧摄集为《智慧品》。

  2、丑三、结合时义:幻境非实有,能见心亦然。

  中观宗对唯识宗驳斥:色声香味等色彩斑斓的外境,你们虽不承认为实有,但是可以作为所见。同样,能见的心识虽然丝毫实有的成分也没有,但可以像你们把无实的对境作为所见一样,无实的六根识作为能见。

  唯识宗所承认的空性,是什么都不存在的“无”,犹如兔角、龟毛、石女儿。而中观宗在抉择名言时,所谓的空性是指万法如梦、如幻、如泡影,没有任何实质,但它幻现不灭,可以作为所见的对境,也可以作为能见的有境,在这样的境界中,轮回的一切现象均可成立。

  3、佛教所承认的唯识宗观点,与世人所许的唯心主义并不相同。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差别主要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

  唯物主义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又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英国的霍布斯认为,一切的来源是物质,人的身体跟机器完全相同。后来,持他观点的拉梅特利医生等认为,不仅仅是人,动物也是一种机器。

  而唯心论的代表人物,有贝克莱、笛卡尔等,他们认为一切都是心识所造。(表面上看,与唯识宗的观点确实比较相似。)唯心主义大致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还有二元论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是以“我”为中心,把主观精神作为唯一的世界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是把神我作为世界的创始者,类似于西方的一些宗教。

  持唯物论观点的很多人认为:“宗教都是唯心,也是迷信。”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其实唯物论也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比如霍布斯所承认的人与机器相同的观点,就完全站不住脚。因为人有寿命、有苦乐、有取舍,做任何事情会提前思考,而机器绝做不到这一点。

  有些唯物主义者认为,动物没有真正的意识。这是非常荒唐的谬论。我们也知道,动物跟人的思维、取舍、辨别能力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所以那种观点根本不成立。

  而且唯心主义跟唯识宗一点也不接近,佛教徒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是唯心主义者。毕竟不管是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都不承认唯识宗所抉择的空性,也不承认修持六度万行,最后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这些基道果的安立他们不承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以及前世后世的存在,在唯心主义中一点也没有。

  其实,佛教的哲学思想,应该说涵盖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因为唯心主义只是对暂时现象的一些感官研究,这种学说可以包括在佛教理论中;唯物主义只是探索物质的现象和本质,从而得出的自然科学成果,这些在佛教中也可以完全涵盖。这样一来,我们可以说,佛教涵盖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无法涵盖佛教。

  有些人认为,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这是一种片面的说法。

  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论典中提过“宗教是鸦片”,马克思这种思想的来源,主要是费尔巴哈的一本书,此书对西方的基督教有严厉的驳斥,但针对的绝不是佛教,马克思对佛教的驳斥根本没有。

  4、子一、辩论:轮回依实法,否则如虚空。

  对方说:轮回是能取所取的本性,六道众生皆以分别念而流转生死,这一定要依靠实有的法――依他起。依他起分为清净的依他起(显现清净的涅槃法)、不清净的依他起(显现不清净的六道轮回)。如果没有依他起,就如同没有泥土不能做出罐瓦、没有毛线不能织出氆氇一样,轮回中的苦乐显现全部化为乌有,变成了虚空、龟毛、兔角。

  这种观点不仅仅是唯识宗,包括佛教的有部宗和经部宗也认为,外境的色法要以最小的无分微尘为基础,内在的心识要以最细的无分刹那为基础,如果没有这些,万事万物的显现就没有来源,犹如空中楼阁。所以有实宗都认为,一定要有个最细微的东西存在,没有这个,万法就不能显现。

  当然,他们没有中观的见解,不懂得般若空性中所讲的显现即空性、现而无自性、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甚深道理,所以才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见解。

  5、子二、破彼:无实若依实,云何有作用?汝心无助伴,应成独一体。

  寂天论师破斥他们的观点说:若按你们所许,远离二取的实有依他起是轮回和涅槃的现基,一切万法依之而现,轮回却是无实法,这样一来,无实法依于实有法,又怎么会起作用呢?就像石女的儿子与美女成家生子,或者用手拿兔角来挖水沟、挖虫草一样,这是根本不成立的。

  轮回是无实法,与实有的依他起不可能有关系。如果它们有关系,那要么是同体关系,要么是彼彼所生关系,但这些都是不合理的。再或者,观察依他起与轮回是一体还是他体:如果是一体,无实法和有实法就成一体了,这是非常可笑的;如果是他体,那轮回就变成依他起以外的法了,如此毁坏了唯识宗的观点。

  假相唯识宗认为,轮回法无实如兔角、毛发,而依他起远离能取所取,就像水晶球一样,是独一无二的实有法。这样一来,轮回若依靠依他起而生,岂不是与你们所许的轮回无实相违吗?因为无实法有两种:一是名言中不存在的法,如龟毛、兔角;一是名言中存在的法,虽显现却无实,如幻、如梦、如泡影、如阳焰。唯识宗认为无实就是一点也不存在,因此中观宗以其理而破其宗,使其观点无法成立。

  当然,在名言中,一个法于心前显现,说明此法存在;若于心前没有显现,说明它不存在,这种唯识宗的观点很合理。麦彭仁波切也讲过,建立名言,一定靠真相唯识宗的观点。假相唯识宗的观点,虽然很接近空性的道理,但在名言中安立极不方便。

  6、若心离所取,众皆成如来。施设唯识义,究竟有何德?

  中观宗继续遮破:如果依他起远离了所取,只是水晶球般的明清心,以此推理,能取也绝对不可能有。比如没有黄色对境,执著黄色的眼识也不存在,因为能取与所取观待而安立,若没有所取,就不会有能取。假如二取都没有,那所有众生都变成释迦牟尼佛那样远离二取的如来正等觉了。

  按你们的观点,每个众生都有一颗心,这颗心远离能所二取,达到了佛的境界,轮回根本不存在,那你们建立宗派岂非多此一举?

  在这里一定要知道,唯识宗的观点在胜义中不合理,但在名言中确实非常好。因为名言中承认万法唯心,对外境就不执著,一切的快乐建立在心上。

  7、壬一、真实宣说:虽知法如幻,岂能除烦恼?如彼幻变师,亦贪所变女。

  对方辩争:纵然你们通晓万法如幻,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无实有,胜义中是空性,世俗中如梦、如幻、如泡影、如阳焰、如乾达婆城等以幻化八喻来形容,但也不一定能去除烦恼。难道你知道空性后,相续中就没有贪嗔痴嫉妒傲慢等八万四千烦恼了吗?你听到空性法门后,烦恼就能减少吗?

  譬如,古代的幻化师,他对自己通过木块、石子等幻化出的栩栩如生的美女,虽然明知是幻化,但分别念没有转为道用的情况下,仍会对之生贪心,产生不清净的染污意识。同样,你们虽然知道万法是空性的、如幻的,但是对境现前时,烦恼仍会自动涌现,这种无实抉择对断除烦恼毫无作用。就算知道世间美女是空性的,可她一旦出现在你面前,你可能还是会产生贪心,因而通达了诸法如幻也没有用。

  行为学-入行论9品智慧158笔记

  1、巳二、无有比量根据:若无自证分,心识怎忆念?心境相连故,能知如鼠毒。

  真相唯识宗说:假如没有自证的话,心识怎么能忆念过去的事情呢?比如我刚才看见一匹蓝布,过一段时间后,我还是能回忆起它的样子,它的形象在脑海中清清楚楚、历历在现,这说明自证应该是存在的。回忆就是心自明自知的一种结果,通过这种推理,说明自证肯定存在。如果自证不存在,昨天做了什么、去年发生了什么,现在不应该记得起来。

  中观宗答言:“心境相连故,能知如鼠毒。”名言中有如幻的自证,这一点我们也不会破,毕竟遮破显现的中观派,哪里都没有。但你们承认的自证实有、不可分割,这绝对不合理。

  即使实有的自证不存在,其实也不会有不能回忆的过失。回忆并不是由自证单独认知的,心与境相连,心识忆念,并非脱离外境而单独起现,而是外境与过去的事情相关,一旦心识感受这个外境,便能回忆起过去的事情。就像冬天被毒鼠咬伤时,自己并不知中毒,直到春雷响时毒发,伤口开始流脓,身体开始生病,才回想起被咬时所中的毒。

  忆念并非单独产生,它离不开前识所缘的对境。世间人常说“睹物思人”,本来外面的事物刹那变化,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会改变,但愚者根本不懂,始终觉得这些法是实有的。

  唯识宗认为纵然没有所缘的外境,心也能忆起过去的心识。而中观宗认为,能缘与所缘互相观待,不可能单独生起,假如没有外境,直接产生独立的心识是不可能的。从表面上看,此处好像在破名言中通过比量成立的自证,实际上是在破胜义中的自证。

  因为唯识宗说自证实有,若是如此,那么昨天能感受的,是实有的心识,今天能回忆的,也是实有的心识,成实的东西不可分割,两个实有的心识又怎么会是一体呢?如果真有两个心识,则绝对不会是实有的。

  2、辰三、破除妨害遮破:心通远见他,近故心自明。然涂炼就药,见瓶不见药。

  唯识宗又寻求另外的依据,妄图建立自心见自心的观点。他们说:小乘有一种修法,即观想别人的心跟自己的心一样、别人的身体与自己的身体无别,久而久之,一旦具有禅定等持,便可开发他心通,了知他人在想什么。(或者,也可以依靠咒语来了知他人心。)就算是几百公里以外的人,其心思也能完全察知。既然远处他人的心思都能了知,近处自己的心又怎么会不知道呢?远处微细的毛发尚能看见,面前的瓶子又怎么会看不见呢?

  中观宗回答道:那也不一定。世间万物有各自的因缘,有时能见到远物,却不能见到近物。比如古代有一种药,只要敷在眼睛上,就能见到几百由旬外的地下宝藏,但近在眼睛上的药,此人却一点也看不见。眼根可以看见远处的色法,却看不见眼根自己。因此,即使能知道远处他人的心,也不一定就能明知自己的心。

  3、见闻与觉知,于此不遮除。此处所遮者,苦因执谛实。

  唯识宗提出质疑:假设自证不存在,自己不能了知自己,那么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心里了知的一切名言诸法,会不会全部不成立了呢?(因为这些法都是依明觉之识而安立。)

  中观宗说:我们所破的自证,在胜义中不存在,但名言中是存在的。现量的见、闻也好,比量的觉、知也罢,它们在名言中的显现分,并不是我们破除的对象。我们破的是妄执这些为实有的分别念,它才是今生来世痛苦的根源。不论是唯识宗、禅宗、净土宗,谁认为实有的东西存在,谁就是我们遮破的对象。

  4、寅二、遮破境心非二之有实:幻境非心外,亦非全无异。若实怎非异?非异则非实。

  假相唯识宗说:“幻境非心外”,幻化般的山河大地、瓶子柱子、人事万物等,并非是心以外的法,这些外境不是以成实的方式存在。(不论假相唯识宗、真相唯识宗,都共同承认外面没有真实的外境。)“亦非全无异”,外境也不是与心完全相同,因为心不可分割,而外境有各种形象、颜色、分类,如果心与外境一样,心就会有很多了。他们认为外境就像眼翳者前的毛发,是以暂时的迷乱因所显现的幻象。《量理宝藏论》第一品中说,毛发就是自己的心,但假相唯识宗认为外境不是心,心犹如无垢的水晶球,没有任何垢染,而外境是一种迷乱的显现。所以,按假相唯识宗的观点,外境不是心以外的法,也不是心自己,而是如同空中的毛发。(其实说到底也是一个三品物体。)

  中观宗破析:“若实怎非异,非异则非实。”若许心识实有,而外境非实有,那么外境与心怎么不是他体呢?若许心境“非异”,二者无别,则心也应该像外境一样现而不实了。

  这个推理比较简单。因为外境要么与心无别,要么于心外独立存在,如果说它既非与心无别,也不是独立存在,那它到底是什么东西?

  一经详细的观察,假相唯识宗的观点不成立,但麦彭仁波切在有些论典中却赞叹它,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它在认知名言万法、断除贪执方面有特殊的教言。其实如果真正去观察,外境不能说与心无二无别,因为心没有颜色形状,而外境却有种种显现;也不能说在心外真实存在,因为经得起观察的外境,微尘许也不可得。因此,外境可以说是像毛发一样,这种说法在名言中非常合理。

  但再进一步观察的话,唯识宗最大的缺点,就是承认心识实有。麦彭仁波切讲过:“唯识宗其他的过失倒没有,对于它的观点,中观宗也非常赞叹。但唯一的过失是什么呢?就是承认一个与外境不同、根本不破的心识存在。按照《般若经》的观点,没有一个法是不空的,如果认为心识不空,那它就成实有了,与外道所许的实有的大自在等没有差别。”

  因此,大家一定要明白:在名言中,外境犹如现而不实的毛发,不是与心一体,也不是心以外的东西,这种观点对断除贪执有很大的作用。但在胜义中,假如认为还有一个心识存在,则是我们在这里所破的对象。

上一篇:行为学-入行论9品智慧153-190笔记(13-16)

下一篇:行为学-入行论9品智慧153-190笔记(15-16)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