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8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创建日期:2024-12-13

 
NO.8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172-244,11-15品)+丁二、宣说正行

  丁二、宣说正行——宣说菩提分法真正体性=戊一、能摄方便品(246-251,16品)+戊二、所摄六度四摄品(252-282,17品)+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283-315,18品)+戊四、菩提分品+戊五、功德品+戊六、行地究竟地品

  戊四、菩提分品=己一、因(317-338)+己二、修行或道之本体+己三、修行差别支+总结

  己一、因=庚一、知惭(318-326)+庚二、坚稳(327-332)+庚三、不厌(333)+庚四、知论典(334)+庚五、知世间(335)+庚六、知四依(336)+庚七、四无碍解(337)+庚八、二资粮(338)

  337、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一庚七、四无碍解;

  异门及法相、词智了知故,

  菩萨无碍解,四种无伦比。

  极其精进说,说何以何说,

  所说法与义,唯以词智说。

  法即略广说,诸时得二者,

  答复辩方故,无碍解为四。

  等性各自证,复次尽了知,

  能断一切疑,名为无碍解。

  338、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一庚八、二资粮。

  菩萨之资粮,福慧无伦比,

  福得增上生,依慧无惑转。

  施戒为福资,智慧乃慧资,

  余三属二资,五度皆慧资。

  平时得修行,反复行持善,

  坚稳之资粮,能成一切利。

  是为趋入地,无相任运成,

  灌项及究竟,坚稳修资粮。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86-111       2017年08月23日

  首先,讲《经庄严论》之前,讲一两件事情。

  希望听课的人,不管你是学会的人,还是不是学会的人,都应该专心致志以闻思修行为主,其他的事情,希望大家不要特别去参与。因为从表面上看,有些事好象是功德,但有时候会给自己也好、给他人也好,带来各种麻烦。

  我这里简单讲一下,最近有一个叫某师兄,他的微博、博客、微信的信息,这几年一直比较多,教务处收到的举报比较多一点。前一段时间,他们对个别地区的内部管理人员发了一些相关的声明。

  现在网络上说得比较多,是真的还是假的,我也不去分析。但是我希望,这些事情不要传得太多了,现在有意义的事情是闻思修行。

  不管是上师的加持品也好,还是学院开法会的一些功德也好,不管是供品也好,还是供养也好,我希望,很多居士不要特别在意。网络上的有些事情,会给自己和他人都带来麻烦。最近的这件事情,也是说得比较多。但是,这也并不都是什么不好的事情。

  对一个修行人来讲,如果自己没有过失,就不用澄清,事情自然而然就没有了。只要心很善,很多事情,虽然暂时可能会有一些误会、麻烦,但是很快的时间当中,就会消失的;如果自己有过失,那谁也澄清不了,是非常麻烦的。即便在即生当中逃脱因果,但是来世也会果报现前的。

  某师兄倒是给我打了一些电话,心比较淡定,也没有说什么,只不过自己澄清,确实没有以学院的名义做什么。我以前给学院、学校的老师都讲过,人不要到最后,自己来澄清自己,这样是很麻烦的;要别人来澄清自己,也是很麻烦的。

  如果自己没有什么事情,也不用澄清,也没有什么的;但是如果有事,那肯定是很麻烦的。教务处确实收到很多举报,最后他们可能也没办法。

  我希望,大家对没有意义的事情,不要吵,应该好好闻思修行。网上有各种各样别有用心的人、各种目的的人,以各种方式讲。以前也有这样的案例,但后来都没有什么影响了,大家还是同样在闻思修行。可能暂时一两天当中,大家比较关注;过一两天后,如果自己很清白,谁也不会染污的。

  去年大概是现在的这个时候,我讲《妙法莲华经》,有很多各种各样的议论。当时说我的人,今天也在听课,我也知道是谁。有些人特别聪明,见风使舵。平时有嫉妒心等不善心的反对方占上风时,就马上站队反对方;当支持方占上风时,又找机会站队支持方。所以网络上很多激动和过激的语言,也没有什么的。

  当然有些事情也不是无中生有,大家应该引起注意。我在这里稍微讲一下,对自他来讲,都不是什么非常严重的事情。也许以前确实做得有点不好,应该在某些上面做个忏悔,就像太阳从云中出来了一样的,没有什么的。每个人应该对自己的信赖负责,否则,像世间人一样,一定要通过法律来解决,这样可能也是很难搞明白的。大家应该以闻思修行为主。

  本来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大家互相提醒一下就可以了。但现在的网络,能把一件小小的事情变得很大,这样也没有什么必要。大家对这些事情,不要特别在意。不要对一个人特别相信,也不要对一个人特别怀疑。一个人的秘密,旁人是很难测出来的。不管对什么样的人,都应该有一个比较公平的评价,不要人云亦云。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和客观事实说话,这样才好。

  我今天跟大家这样说一下,我相信很多人应该会听话的。

  下面就讲《经庄严论》。不管社会上发生什么事情,只要到了课堂上讲经说法,我都觉得,得到很好的休息、很好的享受。上佛法课的美味,应该是最好的奢侈品。

  佛陀在《大般涅槃经》当中讲过,“专心听法,身则怡悦”,如果专心听法、专心学法,自己的身体就会感觉到非常舒服,我每次上课都有这种感觉。

  我那天给我们慈慧的有些发心人员说了,有些人已经发心七年了,觉得特别累了,好像眼睛睁都不开一样的。一提起发心的时候,就有点疲倦的感觉。而我现在讲经说法已经三十年了,但是每一次讲课的时候,我还是那么激动,我还是有那么高的热情,你们不应该那么地疲厌。

  我对自己可能过于赞叹了,但的确是,讲经说法和学法,三十年前我每次讲法的时候,觉得非常有兴趣、特别好;三十年后的感觉,也是一样的。这是发自内心的,并不是装出来的。

  有些演讲者,自己没有信心,就装着有信心的。我看到一些西方国家的演讲者说,即使你没有信心,在演讲的时候,也一定要装着有信心。

  我不是这样的,我觉得,还是应该对法有信心。因为世间当中的很多事情,在很快的时间当中都会消失的。诽谤也好、赞叹也好、供养也好、诋毁也好,很多事情,在如梦如幻的人生当中,好像很容易就解决了。

  前面六个科判,知惭、坚稳、不厌、知论典、知世间、知四依,已经讲完了。上次是七月十四号讲的,中间的一个月,我们没有跟《经庄严论》对话,现在又开始对话了。

  今天讲什么?今天讲四无碍解,四无碍解在大乘佛法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论题。

  师念藏语传承。

  庚七、宣说四无碍解:

  异门及法相、词智了知故,

  菩萨无碍解,四种无伦比。

  这一颂说明了四无碍解的法相。

  “异门”,法无碍解:法里面有善法、有恶法;有漏法、无漏法等众多异门。而且每一个法的类别,有众多名称的差别。

  比如说恶法里面有一个无明,它也可以叫愚痴、愚昧、愚蠢、黑暗,有很多名称;正面的智慧,也可以叫胜义智慧、本智、自然本智、觉明、觉悟、明心见性等等,有很多名称;贪心,也可以叫贪欲、贪恋、悭贪、欲望等等的名称。

  这里所谓的法无碍解是通达法的意义。通过闻思修行,比如像《小乘阿毗达磨》、《大乘阿毗达磨》的道理,知道法到底是什么,懂得法的意义。

  学法是很重要的,有些居士还是很虔诚的,经常拜三宝,供养僧众,但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解脱,一点基础知识都没有,特别可怜,这样不太好。

  这是第一个法无碍解。

  “法相”,义无碍解:了知名与法的差别,无误理解那些名称的意义是什么、自相与共相,即是义无碍解。

  任何一个法都有别法相和总法相。别法相的话,也就是自相,比如水的法相是湿性的,火的法相是热性的,地水火风中地的法相是坚硬的、汇合的;风的法相是动摇的等等。所有的法都有各自的法相,人的法相,解脱的法相,涅槃的法相,痛苦的法相,这些是别法相;总法相的话,所有的法不离开,苦、空、无我、无常等等。

  以别法相和总法相来了知,叫做义无碍解。先要知道这个法,然后从法相上了知,这叫做义无碍解。

  “词”,词无碍解:名称也不是仅以一个地方的语言,而以各自环境的语种,诸如天、龙、人、寻香、非天的语类,字母聚集组成名称,名称聚集形成词句,词句表明意义的运用,无误了知连接词的结构、如何组成的法相,就是词无碍解。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语言,比如说英语、法语、藏语、汉语等等;藏语当中有安多语、康巴语、拉萨语等等;汉语当中,有普通话、广东话、四川话、香港话、潮州话等等。而且每一种语言,都是由字、词、句、语法结构等等组成的。这是对人类而言的,实际上每一类众生,包括天龙、夜叉、鸠槃荼等等,都有各自的语言。

  那天在牛津大学演讲[注1],有一个人刁难我,说我翻译了很多藏文的东西,是故意破坏藏文化。因为翻成汉语后,未来的人就不学藏语了。他意思是,我不负责任。

  每次有人提问题的时候,我都会看这个人的表情,是真的不懂,还是故意挑毛病。

  我回答说,从佛教层面讲,释迦牟尼佛宣讲的佛法,是不偏袒的,对所有众生都平等。《普贤行愿品》里面说,“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人类、天人、天龙、夜叉等很多众生都有语言,要用一切语言来说法。

  以各种各样的语言来了知法、懂得法、说法,叫做词无碍解。

  我们要求,大家要学不同的文字语言,这是很有必要的。这几年以来是有进步的,我们开世青会,从第一次到现在的七年当中,翻译能力一年比一年强。今年我们用了很多的语种,锻炼说法。

  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化、习惯,用当地的语言弘法,更加亲切。我们去泰国的时候学会,“萨瓦迪克鲁布”是男士说的你好;“萨瓦迪卡”是女士说的你好。“萨瓦迪卡”,我学泰语比较像。(众笑)

  “智了知故”,辩无碍解:获得对凡所询问均能无有阻碍回答、答复一切反驳、从一法之义开始经劫宣讲也不穷尽的智慧。

  在讲述的过程当中,听的人可能不懂,产生各种怀疑,提出一些疑问,讲述者给予回答。如果听者故意挑毛病,讲者应该反驳他。这是一层意思;还有一层意思是,对一个法,能讲很多年、很长时间。

  以前智者大师讲《妙法莲华经》,光是“妙”字,就讲了九十天;那天给大家讲的《文殊赞》,以前藏地的一些堪布能讲一个月。

  有些人不一定是辩无碍解,而是特别啰嗦,说话没完没了的。一个小小的问题,用简单的语言来讲的话,是完全可以表达的。但他转来转去、弯来弯去,都让听者打瞌睡了,这不一定非常合理。

  真正的辩才无碍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挖掘出甚深的意义。

  “菩萨无碍解,四种无伦比”,由于如实了知以上四无碍解的缘故,菩萨的四无碍解,声闻、缘觉不可相比。

  为什么是无与伦比呢?声闻乘也有四无碍解,世间人也有相似的了解法、了解义、了解词和了解辩,这样的四无碍解,就像大学教授有相似的智慧。但是跟大乘的四无碍解,在很多方面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最关键的是,菩萨有利益众生的心,还有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差别。

  深度方面的话,涉及到空性方面的智慧;广度方面的话,涉及到帮助所有的众生,并且不是自利的知识,而是利他的知识。如果地球上很多人的智慧,是大乘佛教无我的无私的利他思想,那这样的智者越来越多,是个好事。

  但是在人工智能越来越兴盛的时候,很多特别聪明、特别有智慧的人,自私自利,把所有技术、所有资源全部为自己的利益服务;而那些没有智慧的、没有能力的人,只能干巴巴地等着,没有工作做。在《未来简史》这本书的后面说,在将来的时代,有特别多的人没有什么工作做,生活是很困难的。那天马云也说,我敢保证,再过多少年,很多人都会失业的。个别人会有工作,也许是自己的福报,也许是自己的能力。全世界那么多的金钱,集中到个别人的手里。

  将来的时代跟以往的时代是完全不同的,以前的时代没有什么变化,好像一条横线;从工业革命以后,稍微有点角度,成为斜线;现在好像是垂直线,变化特别大。家庭变化,生活变化,工作变化,在这样变化多端的世间当中,学佛的人、佛教徒,一方面要维护自己的正见和信心,另一方面也要关心别人的生活、生存,这些是将来不得不考虑的事情。

  下面讲到什么?讲到四无碍解的定数,为什么只说四无碍解,不说三无碍解,或者是五无碍解、六无碍解,为什么这样?

  极其精进说,说何以何说,

  所说法与义,唯以词智说。

  法即略广说,诸时得二者,

  答复辩方故,无碍解为四。

  “极其精进说”,菩萨极其精进为他众说法时。

  菩萨是非常精进的,不会因为做一点点事情就,“我累了,我厌了,我现在不行了,我这次心烦了,能不能把我换了”,或者遇到一点点事情的时候,马上就退失了,不是这样的。作为精进者的菩萨,在他的人生道路上,为了利益众生而求正法的话,一切都愿意做的。

  “说何以何说”,“说何”指所说,所说的内容、说什么的意思;“以何说”指能说,以什么词句和语言来说。

  这个在四无碍解当中都包括了,法无碍解和义无碍解是所说,词无碍解和辩无碍解是能说。

  “所说法与义”,法与义二者是所说,所说的内容是法和意义。刚才讲了,法有非法和正法等等很多的,意义是以自相共相的方式表达的内容,所说全部可以包括在法和意义里面。

  “唯以词智说”,能说唯以词无碍解与智慧自性的辩无碍解两者宣说。

  以什么来说呢?用词无碍解和辩无碍解,这两个当中可以包括了。以各种语言把所讲的道理表达出来。你看《大藏经》,有南传佛教的语言,藏传佛教的语言,汉传佛教的语言,以词无碍解的方式给别人讲解,让别人完全了解;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出现一些需要回答的、需要辩论的,就用辩才无碍让别人理解。

  对于一个法师,或者一个普通的居士,这四个无碍解还是很重要的。要懂得法的意义,以什么来懂呢?用文字语言来懂,而且不光是词句上稍微懂一点。

  有些堪布堪姆,讲的时候是很好的,但是答疑的时候,就不行了,“我取消问答流程,可不可以?我可以讲三十分钟,也能讲二十分钟,反正所有的时间全部由我来讲,问答这个流程比较麻烦,我不回答问题”。(众笑)

  回答问题还是有一定挑战性的,讲什么的话,至少自己有些准备,并且讲的过程当中,听者也不会举手。而回答问题的话,听者提什么问题,自己确实没办法控制。

  西方人经常在讲的过程当中举手,“你讲错了”。以前在加州一个学校演讲的时候,下面有些学生举手,说那个翻译翻得不是很清楚,“你下来”,他们还是比较直率的。(众笑)

  我如果有时候讲得不清楚、讲得有点不太好的话,你们也可以举手。刚开始应该是欢迎的,如果举得太多了,我也许不知道会怎么样。

  “法即略广说,诸时得二者”,法也是以名称略说,广说其义是如此这般。

  法无碍解是什么样呢?有略说和广说。无垢光尊者的论当中,很多科判就是这样的,略说和广说、摄义,这叫做法无碍解。

  按照安慧论师的《大疏》中所说,对于某某法,略说是义无碍解,其后详细分说称为法无碍解。

  词无碍解是指一切时处能获得了知法与义的缘故,以各自地方的语言表达,通过那种语言能通达名义。

  “答复辩方故”,以辨才质问辩方并对辩论合不合理之义予以答复。

  辨无碍解是指对方以各种方式提出一些问题,以非常合理的方式给他进行解答,遣除他的怀疑,这样的话,对方对法的根本意义就完全了解了。

  “无碍解为四”,为此无碍解定数为四,没有三与五之类的情况。所以说,四无碍解也不用多,也不用少。

  明白法的道理,是很重要的。现在很多人说,“修行是很容易的,不闻思也可以,只要修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就可以了”。但是要修出离心的话,如果没有彻底了解法,出离心是不稳固的。

  《父子合集经》是关于释迦牟尼佛出家以后,跟净饭王对话的一部经典,这里面说,“若于法明了,则厌无欲乐”,如果明了法的道理,对整个五欲六尘就会自然而然生起强烈的厌离心。

  我们都知道这个法,实际上是不可靠的,一切万法如幻、如梦、如泡影,没有什么的。如果对这个法不了解的话,也许暂时说,“我要修出离心,我要从一切轮回当中出来,不出来不行”,但是心里面一直贪恋着世间妙乐。这样的话,出离心是没办法产生的,没办法从根本上断除对世间妙乐的贪恋。所以懂得法的真正道理,还是很重要的。

  四无碍解的定数已经讲完了。

上一篇:NO.8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4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