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接下来讲得地的相,刚才传承已经念过了,是吧?下面讲真实相。
在前面的第一百零五课、这一品刚开始的时候,讲了菩萨的五个相,慈悲、爱语、坚稳、布施、能解甚深的密意。这是得地与未得地菩萨的总相,如果有慈悲心,有爱语,有不退转的坚稳的心,有布施的心,还能解释甚深密意,就可以称为菩萨。
这里的相,是得地菩萨的相,一地以上的菩萨具有十种相。
(师背诵藏语)有一个《佛说大乘十法经》中的教证,“相烟即知火,鸳鸯以显水,复相知诸性,菩萨大名称”,前面也引用过。如同通过冒烟知道有火的存在,通过水鸟可知有水的存在一样,宣说以什么相可知获得何地。与这个教证比较相同,在《大宝积经》当中讲,“相烟即知火,见鸳鸯知水,异相知菩萨,菩萨大智慧”。藏文当中,这两个偈颂的文字,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有最后两句,稍微有一点差别。
通过推理来知道,善知识是怎么样的。依止善知识,要通过相来观察,前面的五种相是否具足;要找到一地菩萨,就观察这里讲的十种相是否具足,这才是合理的。
经常用这个教证来证明,佛经里面包含因明当中比量的意义,因为外面有冒烟,不是阳焰,是真正的烟,就肯定有火;如果有鸳鸯,就肯定有水。
一听说鸳鸯,在汉地,很多人可能想到男女之间的爱情上去了;在藏地,不会想到其他方面去的,就知道有水存在。鸳鸯,公的比较好看、很漂亮,母的不是很好看,动物界里面好多都是这样的。
在这里,通过十个相来知道得地菩萨。从一地到十地菩萨,总共有十个相。
辛六(得地之相)分二:一、真实相;二、宣说具相地之功德。
壬一、真实相:
有现及信解,不怯不软弱,
不仰仗他者,一切尽证悟。
“有现及信解”,第一相,得某某地心中有现量明现其所断、所得、修行的诸法,对所得上地有信解并欲求。
比如一地菩萨现量见到了,所断的障碍已经没有了,所得的智慧已经存在了,他还不断对修行有兴趣,对二地菩萨的法非常有信心。
具足现量的功德,对更深一步的法,有追求,这是第一种相。
当然通过外在现象观察,确实不是容易的。
“不怯”,第二相,因见谛而对深广诸法不畏惧不怯懦。
对从布施波罗蜜多到智慧波罗蜜多之间的甚深法要,对利益天下无边一切众生的大乘菩提心的广大法要,一点都不怯懦。
有些人听到空性法门,“真的全部空了,那我怎么办”;一说要度无量众生,“那不行,我度家人,还可以的”,他们就非常害怕。
得地的菩萨绝对不会怕的。当然不怕的话,有些人是没什么感觉,像石头一样的。得地菩萨不是这种不怕,而是真正有智慧的不怕、不怯,这是第二种相。
“不软弱”,第三相,对于任何苦行及痛苦,心不软弱、无有厌烦、永不退屈。
不管是求正法也好,还是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当中,不畏任何寒冷、酷热、劳累;为了得到法,可以将自己的头目脑髓做身布施,愿意越过火海、越过兵器林。
不是“冰淇淋”,不怕吃冰淇淋,不是这个意思。冰淇淋不要吃得太多,不然对身体不好。有些人很喜欢吃火锅,素的火锅稍微好一点,比较卫生;而荤的火锅要注意一点。我听说,做火锅料的那些人,自己都不吃。
讲到的是什么?对寒热没有任何畏惧,不退转。
当然我们现在不是得地的菩萨,但是我们在凡夫地的时候,对自己所追求的法,不要马上退了、马上产生厌烦心。
我感觉,现在很多人的心特别不稳,不知道古人是不是这样的。很多人听到一个词句,可能半天都不开心,甚至可能成为一生的阴影,特别容易得抑郁症。那天说的道友,“你在课堂上天天骂我,我已经砸坏了五六台收音机”。像这些人肯定容易得抑郁症,收音机也不那么便宜,经常砸,肯定有很大的嗔恨心。
现在的这种心态,在人群当中比较常见,是非常可怕的。有些是受影视的影响而造成的,有些是受媒体新闻的影响而造成的,有些是习惯而造成的。
在古书当中,古人基本上没有所谓的抑郁症;而现在十个人当中有多少个抑郁症?大家都知道。以前的人,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有好几个布丁。现在有布丁的衣服,很少见,可是内心有很多窟窿、有很多缺陷。
所以很需要坚定的心,修行很重要,认识真理很重要。大多数的烦恼和痛苦,都是分别念故意造作出来的。一部分是由前世业力导致的身体不好、心情不好,而产生的分别念;还有一部分是由教育、环境,而增加的分别念。本来是不存在的东西,反而拼命扩张,最后就变成真正的现实的东西。
遇到什么事情,不怯懦、不软弱很重要,这是第三种相。
“不仰仗他者”,第四相,依靠福慧资粮的威力,自己已经证悟法性,成就各自地不需要依靠别人宣说,因此传讲其安立及修行意义,不仰仗他者。
得了一地菩萨以后,完全依靠自己的修行而证悟各地;所宣讲的法,非常合理,如法,符合逻辑,符合实际。
九地菩萨经常到处求法,可能是假装或者显现,他们自己不需要,完全有智慧。
这是第四种相。
“一切尽证悟”,第五相,获得一地时,也获得善巧证悟成就其余一切地的所有安立,入定以安住无分别智慧的威力、后得以清净世间的智慧了知成就其余地的方便,因此能成就各自地之上地的方便。
一地趋入二地的方便是正直及柔和等十种,二地趋入三地的方便清净意乐与不动意乐等十种,这般完全精通诸地成就上地的方便安立。
我们是信解行地,追求第一地,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得地的话,追求上上地的功德,是很容易的。比如第一地菩萨能够自然而然地、善巧方便地、追求第二地菩萨的所有功德。
(师背诵藏语)获得现见诸法清净法眼之大菩萨,若欲求正果,则七日亦可现前无上菩提圆满佛果,《般若二万颂》中有这样的教证。如果愿意,七天就可以成佛。
这是第五种相。
以上讲完了第一个到第五个的菩萨相。
下面讲第六到十的菩萨相。
于诸心平等,无转无贪爱,
知方便生眷,承许是众相。
“于诸心平等”,第六相,对无边一切众生与自己无有差别的心获得平等。
只要得地,就已经证悟了人无我和法无我,就会生起平等心。不像现在西方人所讲的男女平等,一边这么说,一边心里并没有平等。得地菩萨不是这样的,获得了自己和他人所执著的蕴,是一模一样的平等心。
这是第六种相。
“无转”,第七相,无有引领即可入地,具足圆满的福德资粮与证悟诸法空性的智慧资粮,不会产生贪心,嗔恨心,因此不以赞叹及安乐而骄傲、傲慢、开心,不以诽谤与痛苦而心怯懦或畏缩,不随任何外缘所转,即是无引或无转。
在求法和求真理的过程当中,不会有恐惧心,担忧,伤心,绝望,焦虑,这些负面情绪都没有,智慧完全不被他转。得地菩萨有这样的功德,这是第七种相。
“无贪爱”,第八相,入地者具足出世间佛菩萨的圆满财富,因此视梵天、帝释、转轮王等的受用也如不净物般而无有贪爱,舍弃那些、施予他众而出家。
《大智度论》[注6]里面讲,人们的贫穷,有两种。一个是功德上的贫穷,另一个是财富上的贫穷。
当年本师释迦牟尼佛离开富丽堂皇的王宫,把王位、荣华富贵像唾液一样舍弃,根本没有产生刹那的贪执,前往清净塔作出家相。
得地的菩萨,放弃所有的荣华富贵,前往寂静的地方追求真理,这也是菩萨的相。
有些人看破今世,产生了真正的出离心,这也算是得地菩萨的相,跟没有得地的菩萨相,还是有差别的。出家者有无量的功德,前面已经介绍过了,我在这里不广说。
这是第八种相。
无漏的五蕴多好,否则有漏的身体,一会儿流鼻涕,一会儿流眼泪。卫生纸由清净的变成了不清净的。比较香!我说的是卫生纸,不是说这个。(众笑)
“知方便”,第九相,真实了知成就无上菩提之方便的三轮无分别智慧。
谁具有三轮无分别的智慧,了知成佛的方便,他就具有了菩萨的相。这是第九种相。
“生眷”,第十相,除为利众生以愿力于佛不住世的世界投生外,生生世世转生佛眷属中。
菩萨一般发愿转生在佛的眷属当中,除非特意发愿投生到三恶趣当中、人类当中。这是为了利益有情,特意转生的。
得地的菩萨,经常跟着佛陀,这是第十种相。
有福报的人,经常遇到善知识。没有福报的人,经常转生到邪知邪见的群体当中,觉得特别快乐,非常殊胜,很适应,“这里真的是天堂”;即使在好的道场里面,在好的善知识面前,他也不能好好闻思修行,刹那也待不住。
众生的业力的确是不同的,业力跟福报还是有关系的。现在获得自由自在人身的时候,哪怕是一点点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也应该尽量去做。比如每天念一遍《普贤行愿品》,念一些咒语,不断积累福德善根;经常安住、禅修,不断积累智慧善根。
人生是很短暂的,未来会变成什么样,谁都不知道。我始终觉得,作为佛教徒,有五件事情应该做。
第一件事情,所学到的知识,哪怕是一点一滴,也应该用在修行上。以所学的法,尽量对治烦恼,尽量提升智慧,这是跟修行相应。
第二件事情,现在这个时代是科学的时代,大多数人都信仰科学。作为一个佛教徒,所学的法,尽量相应于科学,最好有科学依据,不违背科学。释迦牟尼佛的法,在根本上是不会违背科学的,并且能够进一步说明真理。
如果与科学不相应、与科学相违的话,在广大的世界当中,也许寸步难行,非常困难。
这是第二个尽量跟科学相应。
第三件事情,所学的法,尽量相应于经论。自己修学也好,向别人弘扬也好,如果在经典里面也没有,续部里面也没有,论典里面也没有,只是自己的凭空想象,那么不一定是非常正确的。所修学的和所弘扬的法,一定要与佛教传统上的经典和论典相应,与高僧大德、善知识们、具相上师的窍诀相应。
第四件事情,所修学的法,一定要与生活相应。如果与生活完全不相应,跟生活背道而驰,南辕北辙,这样的话,即使称谓非常殊胜的法,也没有什么意义。
现在全世界的大多数人,都特别关心在现实生活当中的实用性。如果教言对生活有用,对工作有用,大家都非常喜欢;如果与生活一点都不挂钩,就觉得没有意义。
第五件事情,要相应时代。这个时代的变化特别快,在物质方面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心态方面也不断变化。这个时代的人,跟以往时代的人,在爱好、生活方式、理念和文化价值,各方面完全是不相同的。
虽然佛的教言,都是暂时和究竟利乐有情的,特别微妙、殊胜,但是如果与人们的心一点都不相应,人们就不一定认可。所修学的法、所弘扬的真理,应该接近人们的心态,但也不能完全跟他们的分别念混为一谈,否则就没办法调服他们的烦恼。
我就提出这五个相应。
“承许是众相”,前面讲的十个相,承许为得地菩萨总的相。
在座的各位,有没有这十个相?如果有,可以发一张一地菩萨证。但是发证的人,要找二地菩萨,不然就不能发。凡夫人给一地菩萨发证,有点不太好。(众笑)
你们回去以后,观察一下。如果具有这十种相,就举手,过一段时间举行一个仪式,“在某个道场当中,有一百位一地菩萨”。为什么?“就像观察冒烟知有火和观察鸳鸯知有水一样,通过观察十种相,知道他们是菩萨”。
现在的藏地,有些认定活佛的人,是通过梦境观察的。相关部门问,“你怎么认定活佛的”,他说,“我那天晚上做了一个梦”。作梦能认定的话,我们也做各种各样的梦,也可以认定了。
今天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