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10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创建日期:2025-04-02

  NO.10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172-244,11-15品)+丁二、宣说正行

  丁二、宣说正行——宣说菩提分法真正体性=戊一、能摄方便品(246-251,16品)+戊二、所摄六度四摄品(252-282,17品)+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283-315,18品)+戊四、菩提分品(316-368,19品)+戊五、功德品(369-407,20品)+戊六、行地究竟地品

  戊六、行地究竟地品=己一、菩萨之相(409)+己二、受生之理(410)+己三、住地之理+己四、以赞叹究竟功德宣说+结尾

  己三、住地之理=庚一、略说(412)+庚二、广说

  庚二、广说=辛一、地之法相(414)+辛二、行者(415)+辛三、学处(416)+辛四、蕴(417)+辛五、成就(418)+辛六、得地之相+辛七、释词+辛八、获得

  辛六、得地之相=壬一、真实相(420)+壬二、宣说具相地之功德

  417、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六己三庚二辛四、蕴;

  尽证法性已,于此净戒蕴,

  其后则清净,定蕴及慧蕴。

  此外诸余地,解脱四种障,

  亦解质碍障,清净解脱智。

  418、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六己三庚二辛五、成就;

  当知一切地,未成就成就,

  成就亦承许,未成就成就。

  当知成就地,作意依安立,

  了知是分别,彼亦不分别。

  各别自证故,佛陀行境故,

  修行一切地,成就不可思。

  419、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六己三庚二辛六(得地之相)分二:

  420、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六己三庚二辛六壬一、真实相;

  有现及信解,不怯不软弱,

  不仰仗他者,一切尽证悟。

  于诸心平等,无转无贪爱,

  知方便生眷,承许是众相。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108-111       2018年06月29日

  下一周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就跟前面一样的,星期一和二讲《维摩诘经》,周三讲《孝经》,周四和周五讲《经庄严论》,周六讲《胜道宝鬘论》,星期天休息。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给夏擦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自大圣境五台山        文殊加持入心者

  祈祷晋美彭措足        证悟意传求加持 ​

  下面讲《经庄严论》,除了今天,可能三节课左右,我们就完成了这部巨作。完成这部论典以后,看看怎么对待?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师念藏语传承。

  紧接着讲《经庄严论》的最后一品《行地究竟地品》,已经讲了十地的法相、十地的行者、十地的学处,今天讲十地的蕴。怎么清净无漏的五蕴,或者说涅槃的五蕴,主要讲这个道理。

  一般对佛教没有直接学习的人,对这些名词可能有点陌生。那天我问一个出家人,“我今天讲了什么”,他说,“其他都没有听懂,只听到小鲜肉”。(众笑)

  我不是专门讲小鲜肉的,如果这样听课,好像意义不大。我的课,不是讲这些,而是讲佛教里面的内容。

  “只有这个印象,其他都不知道”,他紧接着说,“堪布,你好厉害,你都懂得小鲜肉”,这有什么厉害的?佛法更深奥。今天不是讲这些,大家要记住。

  下面讲清净无漏五蕴。

  地道的功德,凡夫人是很难思维的,分别念根本想不到。就像讲《现观庄严论》的时候,对诸佛菩萨的现证功德,我们很难有直接的同感。

  《华严经》当中讲,“若人闻法宝,则为诸佛护,渐次具诸地,得以成佛道”,如果听闻大乘佛法,诸佛菩萨就会加持、保佑、护持。通过渐次修行,慢慢能获得从一到十地之间的功德,最后十一地,也就是说佛无学地的功德,也会圆满的。

  大家不要特别着急,“我已经学了几个月,还没有成就,还没有感觉”,这种想法不太合理。按照大乘佛教的教义,十地的功德是非常长远的愿望,并不能在短短的时间当中获得。需要逐渐学习和修行以后,才能得到。有智慧的人,这样来修行是特别好的。

  辛四、诸地如何清净无漏五蕴之理:

  尽证法性已,于此净戒蕴,

  其后则清净,定蕴及慧蕴。

  此外诸余地,解脱四种障,

  亦解质碍障,清净解脱智。

  无漏的五蕴是,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智蕴,总共有五个蕴,在十地当中是怎么清净的?这个颂词主要讲这个道理。

  “尽证法性已”,一地证悟法性时,证悟了无漏蕴是一切的所依。

  “于此净戒蕴”,证悟此理后于此二地,清净戒蕴。梦中也没有犯戒的现象,戒蕴已经得以清净。

  “其后则清净,定蕴”,二地之后三地清净定蕴。正知正念、禅定力,从来不会失去,定蕴得以清净。

  “及慧蕴”,四、五、六地清净慧蕴如前所讲。到了第四地的时候,修持三十七道品圆满,所以慧蕴得以清净;到了第五地的时候,修行四谛圆满,所以慧蕴得以清净;到了第六地的时候,修持顺式和逆式的十二缘起圆满,所以慧蕴得以清净。

  “此外诸余地,解脱四种障”,除前面的一到六地之外,七、八、九、十其余四地,是清净解脱四障的解脱蕴。远离了全部的所断,这种境界,叫做清净解脱蕴,这是大乘佛教里面的一个专用词。

  七地获得的是什么?无相的果;为了得这个果,需要断除细微相的违品障碍。

  八地获得的是什么?无勤的果;为了得这个果,需要断除所有勤作的违品障碍。

  九地获得的是什么?成熟众生的果;为了得这个果,需要断除没有获得成熟有情的无碍解的违品障碍。

  十地获得的是什么?总持等持的果;为了得这个果,需要断除总持等持没有获得自在的违品障碍。

  执著相、勤作、不愿意利益众生的习气、不自在,解脱这四种违品障碍后,能获得四种果,因此这四种地是清净解脱蕴。解脱四种障碍后,间接成就了清净解脱蕴。

  “亦解质碍障,清净解脱智”,佛地依靠金刚喻定的智慧,无间道摧毁所有的细微的所知障、二取的迷乱习气,因此也解脱了质碍一切所知法的障碍,是清净解脱智蕴。

  以上二地的戒蕴,三地的定蕴,四、五、六地的慧蕴,七、八、九、十地的解脱蕴,佛地的解脱智蕴,叫做无漏的五蕴。在《智者入门》[注1]当中,还有一些大乘经论里面也有讲,大家一定要明白意义。

  讲义中有一个辩论,如果解脱是断除障碍的抉择灭无为法,那么它安立为蕴怎么合理呢?无为法怎么能变成蕴?

  梵语“布莫德”译为解脱,有两层意思,除去或信解,此处取是信解的意思,安立为蕴。虽然解脱了诸行流转,但无勤作任运自成而具有智慧,因此与灭尽所断的无遮断空不同,从解脱障碍的智慧性的断功德角度可以理解是蕴。

  辩论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反体、不同的层次进行解释。比如说密法当中的觉性,所依的觉性对境,是无为法,不是因缘造作的;但是补特伽罗证悟的时候,从能依的角度来讲,觉性有无常的部分。比如说我以前没有觉悟,后来觉悟了,这并不是讲觉性变成有为法了。

  (师背诵藏语)《现观庄严论》[注2]里面讲,“法界无差别,种性不应异,由能依法异,故说彼差别”,所证悟的法界没有差别,但是能证悟的补特伽罗有差别。不同地的菩萨,证悟的法界是有差别的。

  有人问明天有课吗?明天没有课,刚才不是讲了吗?已经说了下个礼拜的课,就间接肯定明天没有课了,对吧?他的内心当中,肯定喜欢没有课,是不是?喜欢有课,不喜欢有课,好好观察一下内心,别说妄语。(众笑)

  师念藏语传承。

  辛五、安立成未成就功德之理:

  当知一切地,未成就成就,

  成就亦承许,未成就成就。

  哪些地是成就的?哪些地是不成就的?从成就方面分差别,地可以分为成就和不成就,怎么分?

  如果我们问一些研究佛学的博士生、教授,“《经庄严论》中的这个教言,你可不可以解释一下”,刁难一下他们,挺有意思的。

  “当知一切地”,应当了知,从信解行地到十一地的一切地,摄集于未成就与成就这两种中,是指什么呢?归纳起来,有些地是未成就的地,有些地是成就的地;成就的地中,又分为不成就和成就。

  “未成就”,资粮道和加行道的信解行地,虽然安立为地的名称,但没有进入圣地,只是假名而已,不是真正的地,因此称为地未成就或者未成就地,因为没有证悟法界遍行的法相而没有成就见谛的缘故。

  在座的有些人可能已经发了菩提心,但是成就了地没有呢?还没有成就地,因为真正的地是从一地菩萨开始算的,要通达人无我和法无我,要证悟现空无二的真谛。

  “成就”,一地以上是成就地,因为见到法性谛而成就出世间的圣者并且现行成就各地所证。

  “成就亦承许”,十地的成就也观待功德大小而承许为未成就与成就地。

  “未成就”,观待三清净地,再加上佛地,不清净七地有勤作,因此不是无相瑜伽任运自成的缘故,称为未成就地。

  由于第八地的无勤的境界、第九地的任运成熟众生的境界、第十地总持等持的境界,七地还没有得到,所以是未成就地。

  “成就”,三清净地无相瑜伽无勤任运自成的缘故,称为成就地。

  这些地的概念,真的是不可思议的,不是好懂的。《华严经》当中讲了,“诸菩萨所行,第一难思议,分别是十地,诸佛之根本”,在菩萨的行为中,凡夫人最难思维的是,从一地到十地,这是成佛的根本。

  作为凡夫人来讲,不容易理解十地。但我们不能因此而退失,一定要不断努力。成千上万的菩萨,现证了无二的果位。我们也一样具有如来藏、具有成佛的条件,经过努力,是可以成就这些境界的。

  这是从成就和未成就方面安立的。

  下面讲,从作意方面安立十地的道理。

  当知成就地,作意依安立,

  了知是分别,彼亦不分别。

  “当知成就地”,应当了知,要成就从一地到十地,就要通过作意、心里面想、思维、摸索,来了知这些道理;到了最后的时候,了知作意的分别念,也是了不可得的。

  “作意依安立”,怎么样作意呢?对于每一地的功德是什么、它的所断过患是什么、它的所修之法是什么,要依照如何安立心中明了呈现,对于上地的功德是怎样、能获得它的法是什么均加以作意,即称为作意依安立。

  比如,要成就一地,就要作意一地的功德与它的所修,作意一地具有所要获得二地的诸因法,就是作意安立。如果作意一地功德的话,就作意佛经里面讲的积累无量的善根,圆满福慧资粮。

  一地菩萨进一步作意,二地菩萨的功德和所修。麦彭仁波切的讲义中讲到,“菩萨于一地极修行,彼是真实信解二地,生十种心之意乐。何为十种”,麦彭仁波切讲了三种,正直的意乐、柔和的意乐、堪能的意乐;在安慧论师的讲义中,也没有讲其他的意乐。

  反正作意二地菩萨很正直,不会说妄语;他的性格很柔和,不会一天两天稍微调柔,过后就原形毕露;他的心很堪忍,安住在什么地方,完全没有什么问题,有着跟凡夫人完全不同的境界。

  “了知是分别”,作意地安立而成就时,应当了知地及其一切安立唯是自心本身显现那些,除此之外的意义不成立,了知那些地也是自己的思择分别念,因此无有所取。

  所谓的一地到十地,用智慧观察的时候,只不过是名言当中假立的菩萨境界的层次而已,在胜义当中是了不可得的,所取是一无所得的。

  “彼亦不分别”,认识到如果无有所取就不成立能取,从而不分别能取,因此应当了知无有所取能取。

  (师背诵藏语)如果所观察的法不存在,那么能观察的智慧更是不存在的。《入行论》的《智慧品》[注3]当中讲过,因为这两个取,就像是燧木与燧垫[注4]一样,一旦摩擦起火,两者都会焚烧无余。所以所取跟能取,只不过是观待而言的,不可得的。

  下面进一步剖析这个道理。

  如是了知各地之作意与它也唯自心、无有所取能取,因此成就一地等其余一切也如是修行而成就各地。这样修地与成就是一般人不可思议之事,一个是修行不可思议,还有一个是成就不可思议。

  师念藏语传承。

  各别自证故,佛陀行境故,

  修行一切地,成就不可思。

  “各别自证故”,诸地是圣者所得的各别自证的缘故。

  从一地到十地的圣者,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行境,不是具有所取能取分别念的凡夫的对境。

  “佛陀行境故”,再有那些地的安立也是佛陀行境之法的缘故。佛陀的行境是,断除了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获得了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

  “修行一切地,成就”,应当了知修行一切地,及修行究竟成就。

  “不可思”,是异生凡夫与声闻、缘觉不可思议之事。

  (师背诵藏语)麦彭仁波切在讲义中引用了《华严经》的教证,“犹如空中之鸟迹,极难现见无法言,如是善逝佛子地,以意心境无法知”,《中观庄严论释》[注5]里也有这个教证。飞禽、秃鹫在空中飞过的话,它的脚印根本没办法寻找,也没办法说的。同样的,菩萨一地到十地的行境、功德,一般人非常难以了知。

  这样的话,我们是不是学了没有什么用呢?与生活没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也不是,我们在因地的时候,不断修行,将来也可以成就的。

  刚才的“犹如空中之鸟迹,极难现见无法言,如是善逝佛子地,以意心境无法知”,是我翻译的;在东晋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译的六十卷的《华严经》里面是,“如空迹难说,何可示其相,十地义如是,非心意所行”。在这个偈颂的后面,紧接着讲,“是事虽为难,发愿行慈悲。渐次具诸地,智者所能及”,在安慧论师的讲义当中,也讲了这个偈颂。

  意思就是说,虽然前面讲的十地真实义如飞禽的脚印一样,非常不可思议,但是如果行人通过发愿,通过修行,逐渐逐渐地,应该能获得诸地。对智者来讲,并不会永远都了不可得,不是这样的。

  我想明天和后天,把这两个教证放在微博上。我的微博上的这些教证,我看到有些道友每天都放在朋友圈里。我一直希望这一年当中,发三百六十五个教证。现在已经六月份了,前面从一月一号开始到今天都没有断过。如果太忙的话,也许会断掉。后面可能山穷水尽了,就发不了了。会背的教证发完后,就贫穷了,没有了。把不熟悉的教证放上去,好像没有什么感觉。我想,这些甚深的教证,对学习佛法、研究佛法、修行佛法的人,能背,当然是最好的;如果实在不能背,跟别人分享也很好。

  不过现在很多人可能不喜欢这样的教证,而喜欢常用的词语。不管怎么样,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不然,被他人转的话,自己就没有主张了。在有些方面,应该有自己的原则,不能随着别人说什么、别人想什么、别人喜欢什么,也跟着这样,这叫做随波逐流,不是很好的。

  以前的一些高僧大德在有些方面,非常有原则,根本不会轻易地被他人转。虽然他们有时候也会随顺众生,但是随顺众生跟随他转,是有差别的。为了度化众生,随顺众生、随顺时代,是很重要的、有必要的;但也不能完全被他所转,自己一点主张都没有、一点思想都没有、一点立场都没有,这样是不行的。

  刚才讲到的,不可思议的十地功德,应该这样来理解。

上一篇:NO.10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