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坛经

民俗学-坛经(索)2般若品13笔记

创建日期:2023-01-11

  民俗学-坛经(索)2般若品13笔记

  1、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

  如果是至高无上、根基极好的显宗大乘人,或者是密乘根基的最上乘人,听到他人言说《金刚经》的加持,般若空性的威力,迟早都会心开悟解、大彻大悟。一定会认识心的本来面目,同时对一切万法了如指掌。

  2、大概在法王讲《上师心滴》时,我曾讲过《金刚经》,前后整理了两三种不同版本的讲义,如《金刚经注疏》《金刚经讲记》,今年出了一本书——《能断:金刚经给你强大》。

  我当时讲的时候,觉得凭借自己小小的智慧,对《金刚经》还是有一定的感悟。我当时参考了世亲论师和无著菩萨的讲记,但主要参考的是莲花戒论师的讲记,将汉地玄奘大师和鸠摩罗什大师等六大译师所译的版本进行比较,对古今中外的很多讲义都进行了对照。我每天都在非常认真地对照,讲记的定稿,改成了任何宗派、任何根基的人,都非常适合的语言。

  精读《金刚经》释解小结 ,已经被阿尔法狗吃掉了。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阿尔法狗找人下棋,更无理可说。《释》+《开示录》+《能断》+《功德经》+《感应录》,五稿在第三轮都认真看了2-3遍。

  “在藏传佛教中,《上师心滴》是非常了不起的法。而在汉传佛教中,最殊胜的非《金刚经》莫属。这次法王如意宝传讲《上师心滴》的同时,我也给你们传授汉地最殊胜的如意宝——《金刚经》,希望大家珍惜!”

  “昨天上师如意宝在四众弟子面前发愿:‘即使众生用各种手段加害我,我永远也不害任何众生。’”

  记忆忧新。

  3、我们作为佛教徒,知道除了文字以外,还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这种力量,佛教中称之为“加持”。加持是有缘者的信心,加上传授者不共的智慧和发愿的产物,因缘聚合时,加持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4、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

  我们虽然是依靠《金刚经》来开悟,但般若智慧是自己本有。《金刚经》是佛陀根据人的思想和根基安立的文字,所以,自然本智的佛性本有,用智慧观照自己,同时,《金刚经》是智慧的妙现,认识自心本性,可以不借助任何文字。

  为什么禅宗到最后不需要立任何文字呢?因为本性不需要依靠文字,也本就无法用文字来表示。那是不是不需要文字呢?也不是,到最后不需要,但初学时需要。密法也是如此,到最后明心见性时不需要文字。所以佛陀也说,我从来没有说过任何法。但在此之前,初学者还是需要的。

  [慈诚罗珠上师讲授《坛经》第4课智慧品4]

  首先,我们刚刚开始闻思的时候,是通过学习佛经,去解读我们自己的心的本性;然后,当我们证悟了以后,我们通过内心的境界,去解读佛经和整个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开始的时候,如果不依靠佛经的思路,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去理解佛经、心的本性;然后,通过学习佛经,我们有了内在证悟境界的时候,我们反过来用自己的境界去解读般若佛经和整个世界,这个时候就不需要文字了。

  禅宗是不需要文字的,为什么不需要文字呢? 因为文字全部的作用就是最终使我们证悟,如果在我们自己的内心当中,已经找到了这种证悟境界,那么还要文字用来干嘛呢?没有必要了,所以就说不立文字。

  5、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金刚经》等般若文字全部是外显的文字,是我们自己的般若妙性——内心明智的般若大海,显现成《金刚经》。依靠外在的雨水滋润万物,依靠《金刚经》滋润我们的心,《金刚经》其实就是从我们原来本有的智慧中出现的,与我们本有的般若妙性,与我们的明性之智无二无别。

  用自然科学的比喻,来说明文字般若与自性般若的对比。文字般若与自性般若之间的差别,用海水和雨水的比喻已经说明了,这非常重要。我们平时看到法本时很欢喜,其实法本是我们智慧的自现,这种自现佛陀了知,所以,佛陀根据众生的智慧自现立成文字留给我们,提醒我们依靠文字般若了悟自己本有的自性。

  雨水最后与大海融入一体。非常希望依靠法本的因缘,令我们的心完全开悟。

  [慈诚罗珠上师讲授《坛经》第3课智慧品3]

  我们通过闻、思、修所获得的智慧,就是龙王从河流和海洋里面取了水,再洒在人间陆地上,又汇成河流一样;最后陆地上的河流,都回归了海洋,跟海水融为一体。同样的,我们现在通过闻、思、修所得到的智慧,最后就跟我们原有的、原本的佛性融为一体。

  在密法、大圆满里面,这叫作母光明和子光明。

  母光明就是我们原有的智慧,心的本性。由于它本身就是存在的,本性就是光明的,所以叫作母光明。

  我们通过闻、思、修所获得的智慧、开悟,就叫作子光明。

  我们现在打坐的时候,是可以分清楚母光明和子光明的;等修到一定的时候,证悟的时候、成就的时候,母光明和子光明就分不开了,母子结合、融为一体、无二无别;最后成佛的时候,母光明和子光明彻底地融为了一体。

  我们成佛之前,打坐的时候,进入了光明阶段的禅定,就是母子一味、融为一体的状态,没有母和子的分别;但是当我们从禅定当中出来,回到现实生活的时候,就有了母子光明的分别。实际上,母光明和子光明,本质就是融为一体的,这也是我们追求的效果。

  我们现在从闻、思、修中获得的智慧,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是用来看我们自己的心的本性的。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根本看不到心的本性,因为它们本来只是用来看外境的,不能用来观察自己内心的,所以它们是看不到的。

  那么六根中剩下的只有意识了,但是我们现在的意识,只能看到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各种各样情绪、念头的表面现象,根本没有办法看到很深层面的心的本性。

  这个时候,我们用表面意识看不到深层面的东西,就要通过闻、思、修把意识当中的智慧提炼出来。提炼出来的智慧就叫作子光明,用这个子光明再去看母光明的时候,就能看到心的本性了;也就证悟了,在证悟的境界中,母光明和子光明融为一体。

  因为我们的修行毕竟还没有达到最后母子融为一体的境界,所以我们从禅定当中出来的时候,还是有母和子的分别;只有进入禅定的时候,母子才没有分别。

  六祖惠能大师虽然没有用母光明、子光明这样子的词,但是实际上他就在讲这些内容。

  6、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

  本性上虽无差别,但是因为众生的因缘不同,恶劣根基之人,相续中我和我所执的邪见非常深厚,贪嗔痴等根本烦恼以及随眠烦恼根深蒂固。在显现上,贪嗔痴和我执、我所执,相当于是乌云密布,令日光暂时无法透现。只有遇到狂风把所有的云雾吹走,日光才能重现,但是如果没有遇到狂风,就会一直被覆盖。

  故而,本性上可以讲,众生在具有如来藏方面没有任何差别,但是暂时被各种障碍覆盖,有些障碍又非常深厚的原因,才暂时不能解脱。

  [慈诚罗珠上师讲授《坛经》第3课智慧品3]

  证悟不了,那怎么办呢? 是不是因为“邪见障重,烦恼根深”,所以这些人对这种法就永远没有希望了,是不是要放弃了呢? 也不能这样。

  大家通过四加行、五加行的修法,可以提升自己的层次。比如说,大家烦恼都重,修像金刚萨埵之类的法,通过忏悔对治烦恼;再比如说,要积累福报,可以修曼扎罗这类的法。像皈依、发心、发菩提心的修法都可以提升自己的层次。现在根机不怎么好,但是可以通过积累福报等等的这类修法,都可以改变。

  7、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我们的心很迷乱,一直求外在的佛。尤其是根基不太好的人,他认为在另外一个地方有相好庄严的佛,或者有些人把佛看成世间神、造物主等等,在他方遥远的地方寻找佛。这是不了义的,从自己的心上寻找才最究竟。外寻的人根本没有领悟自己的本性,称为小根者。人天乘、声闻乘都是从外寻觅证悟。

  密法和大乘佛法是怎样的呢?它是从内心中寻找佛,不往外修。只有从自己的正见中寻找的时候,所有的烦恼、客尘、我执、邪见,才不会染污你。完全安住在自心之中,会见到自心的本来面目。

  这是密宗中最殊胜的方法!因此,如果你想通过逻辑推理,从正理上说明禅宗的道理,密宗非学不可。密宗中不说千经万论,只学《大幻化网》或《文殊真实名经》也会明白,原来在禅宗中并不明显的道理,在密宗里已经用非常简单的语言直指。

  8、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

  善知识,如果于外境上不去耽著,于内心上也不去执著,内外无执,通达空性,来去自由。因为菩萨已经除去了所有执著,对一切世间和出世间、胜义和世俗都通达无碍。

  [慈诚罗珠上师讲授《坛经》第4课智慧品4]

  看到自己的心的本性的当下,就把对自己的执著、对其他人的执著、对世界的执著,所有的执著,从源头上、从根本上全都铲除了,从此以后,所有的执著全都瓦解,不再存在了,所以心就“内外不住”了。

  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了我们的心、我们的情绪、我们的意识,发现它们都是如幻如梦的东西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当意识从肉体分离出来以后,因为只有意身,而没有肉体的身体,所以他想推开门的时候,他的手或者身体对门不起任何作用,他的手没有办法抓到任何一个东西。

  我们这个空间是有空气的,尽管有空气存在,但是因为空气的分子是透明的,所以不会给我们的视线造成任何的障碍。同样的,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心,就像空气一样,尽管存在,但不会产成任何的执著。

  如果我们看到自己的心的本性的时候,发现所有的情绪都是如梦境一样的不真实,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这个时候,外面的东西存在或不存在,都无所谓了,只要我的心不存在,我是没有办法去抓住这些东西的,没办法去执著的。执著,怎么执著呢?什么东西去执著呢?已经没有任何东西了,我没办法执著了。

  我们刚才讲过了,就是像中阴身的手,或者是灵魂出窍以后的手和身体,都没有办法推开门。同样的,如果我们发现了自己的内心是如幻如梦的,这时候,我们的心是没办法抓住东西的,抓不住的。那么抓不住了以后,就是这里讲的“内外不住”,就这意思。

  “内外不住”,为什么“不住”呢?就是因为没有办法“住”了,没有办法“住”于内,也没有办法“住”于外,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什么主体可以去“住”了,就是这个原因。

  如果心的本性是一个真实的东西,我们看见了这样的心的本性,必然会加强我们的执著。

  而实际上,心的本性是一个虚拟、虚幻的东西,当我们看见了心的本性,彻底地了解了它的虚拟、虚幻本质的时候,它立即就会变成像中阴身的身体和梦里面的身体,尤其是像濒死经验时候的身体一样,对现实生活的东西不起任何作用,也没有办法起到什么作用。

  所以如果我们证悟了心的本性,就完全可以不用管外面的东西,它们存在或者不存在,这些都无所谓了,为什么?因为即使万事万物都是真实存在的,但是由于我们的心是不存在的、不真实的,所以心就跟外面的万事万物没有任何的关系了。

  由于我们的心没有办法跟外在的东西发生任何关系,所以外在的东西,就不会让我们产生烦恼、产生欲望、产生愤怒,也就是心与外物分开了。

  这样子,就是“通达无碍”和“来去自由”。这些都不是口号,而是非常非常正确的证悟感受,是很多真实的、活生生的证悟者的真正经验。如果有一天我们证悟了,就完全可以感受到这些,那个时候才能真正地了解这些。

  什么叫作“内外不住”?它为什么“不住”呢?原理是什么?就是刚才讲的,因为心是虚幻的东西,而一个虚幻的东西是没办法抓住外面的东西的。

  平时我们认为,不是心去抓住外面的东西,而是外面的东西进入了内心。其实这是不可能的,没有任何外面的东西能够进入我们的内心,实际上是我们的内心去抓住外面的东西,由此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烦恼。

  现在我们知道心是不真实的,所以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去抓外物了。即便这些可以抓住的外物都是真实的东西,但是由于我们内在的意识是空性的、是虚幻的,那么它就没有办法抓住外物。它抓不住这些东西,也就没有办法产生欲望、愤怒。这样子理解,特别的有意思。

  比如说,在密法里面,尤其是在密法的窍诀里面,很多时候,它不太管、不太关心外面的世界怎么样,对外面的世界是存在还是不存在都无所谓。它认为实际上外面的世界都是自己的心的投影,并且它也不去管是不是投影,这些都不重要,不用去管。它主要关心的就是精神方面自己的内心,关注到自己的内心是虚幻的空性,那么所有的执著问题就都解决了。

  而中观就与密法不一样了,我刚才讲到的自空中观,它一定要把外面的东西弄清楚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所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一个一个的去观察这些外面的东西,最后一个一个的抉择为空性。由于它认为外面的东西都是不成立的、不存在的,因此没有外面的东西可以被抓住,以这样的方式,来解决执著的问题。

  “内外不住,来去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这几个字非常重要。“通达”了什么呢?通达了自己的心的本性;“无碍”了什么呢?没有任何的障碍;障碍是什么?障碍就是执著。

  9、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能修成这样,便与《般若经》里所讲的完全没有差别。

  [慈诚罗珠上师讲授《坛经》第4课智慧品4]

  “本无差别”是很有意义的,首先我们去阅读佛经,然后观照自己的感觉,然后把佛经的内容与修行的境界作对比。佛经讲的 “般若波罗蜜”,跟我们现在感觉到的境界,是不是一回事?如果我们已经感觉到了、已经体会到了“般若”讲的内容,那么我们就开悟了,就已经证悟了。

  第三堂课讲了,般若佛经里面讲了“无念,无忆,无著” 这些证悟的境界,但是我们在根本没有开悟的、无记的禅定当中,也可以找到一些类似于 “无念、无忆、无著”的感觉,所以在文字与修行之间就存在误区,证悟必须要有善知识指导。

  我们禅定当中类似于 “无念、无忆、无著”的感觉,是真实的、正确的?还是无记的、错误的?以我们自己的能力去观察,是比较难辨别的。三个正确的和三个错误的见解,我们不是很清楚,因为我们没有证悟。我们还没有走过这条路,自己就没有办法辨别。这个时候,我们要找一个已经走过的人来帮我们辨别对与错,那么已经走过的人是谁呢?当然是我们的上师。上师走过了这条路,他才能够帮我们区分对和错。

  我们因为自己还没走过这条路,所以不是很清楚对和错。当我们走完这条路,再往回看的时候,这六个字对和错的区别,就像天地之别。但是目前,我们还没有走这段路,所以看起来都是一样的,看不出来区别。

  我们禅定中“无念、无忆、无著”的感觉,跟这里的“般若波罗蜜”是“本无差别”吗?到底是有差别还是没有差别? 自己似乎认为没有差别,但是,真的没有差别吗? 很难辨别。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上师,上师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能够帮我们区分证悟过程中的对和错。

  上师是没有办法把我们的心的本性摆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去看、让我们去感受,因为自己的心的本性是语言没有办法表达的,所以证悟很难。如果我们有信心的话,一方面得到上师的加持,另一方面更重要是我们去修行,当产生了一点点感觉的时候,就要分辨这个感觉是正确的,还有错误的?我们需要请上师来辨别,这是非常重要的。

  “本无差别”,惠能大师用的字不多,但是里面有着很深的内容。是有差别,还是没差别,谁说了算呢?实际上是很难辨别的。

  如果我们有了已经开悟的上师,那么这些都不是问题了,所有问题都没有了;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上师,那么这些问题都是很大的问题。但是真实“本无差别”的内容,没有证悟的人,是没有办法的了知的。

  我们在创造自身证悟条件的时候,有几个方面非常的关键:第一个是自己的要积累福报,这点非常的重要,可以修四加行、五加行;另外一个要得到上师的加持,修上师瑜伽非常重要、特别的重要。

  但是如果我们把基础的四加行、五加行修得好,并且对像法王如意宝那样的上师们,有强大的信心,这样我们就具备了证悟的条件,就不可能不证悟了。

上一篇:民俗学-坛经(索)2般若品12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