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金刚经(涤)18品一体同观分
涤华禅师《金刚经注解》白话版88-93(18品)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88“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88、1注 :“不”读“否”,亦作“否”。
88、1、1须菩提:代表性。
88、1、2于意云何:怎么讲。
88、1、3如来有肉眼不:佛言:如来有肉眼么。
88、1、4如是世尊:菩提答有耶,佛耶。
88、1、5如来有肉眼:菩提复言:如来有肉眼,有色身。
88、2解
如来有肉眼者,如来至上达下、五眼齐彰也;而非凡夫,只有肉眼,能识世间有相之人物;更非牛眼识草、狗眼识粪、甚至鸡眼识虫、虫眼识污泥浊水非可推比;然善知识与非善知识之间,肉眼识别,很有差别;当知眼为六根之首,亦是觉性智慧、真心之根源,恰是发菩提心之纲领;故眼明而心朗,心朗而性洁;心性明朗而纯洁,其智慧自然而生长,是故智成而慧足,即菩提成而弗可疑也;犹如欲登五层之塔,弗由地面起足,弗可至上层,以及至顶;肉眼者,基层也。
88“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88、3注
88、3、1须菩提:当知。
88、3、2于意云何:当解。
88、3、3如来有天眼否:当答。
88、3、4如是,世尊:当言。
88、3、5如来有天眼:当有。
88、4解
佛有天眼者,普观诸界,遍察十方,以及三世,无所不知、无所不觉;天者,大数三界,一十八重,每重之间,其天界与名号甚繁;每一天界,均有三世十方,如层越高,其天与界越甚,笔难尽书;越三界上,非一兜率,其天名号,超三界之甚;如世间大德、大福、大职之人,亦属诸天人类;
是故天眼,超诸肉眼之上;然而天眼,差别很大;世人若有智慧与定力,亦可得其分证之天眼;是故如来五眼齐彰,他人莫及;然弥勒菩提,虽登补处,四眼具足,而佛眼有而无多;必须待到当来下生作佛之时,方才具足;诸天虽繁,一心所造耳。
88“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88、5注
88、5、1须菩提:佛呼持经者。
88、5、2于意云何:能解么。
88、5、3如来有慧眼否:佛问受持读诵者,佛有慧眼否。
88、5、4如是,世尊:我、佛、众生三无差别,如是知见,当有慧眼,故名为世尊。
88、5、5如来有慧眼:自他不二,一视同仁,其名为有慧眼。
88、6解
读者当知,如来问于菩提者,如来有慧眼否?如来以身作则,使诸读者明其义也;佛问于菩提者,是问读者也;有慧眼否?希读者,勿可推三阻四,且非问我,而是问于菩提者;当知菩提是谁?谁受如来所问意?
然而菩提答言:如来有慧眼;当知所答如来有慧眼者,实是根性,本心与慧源,一眼所周转耳;一眼者,真心也;周转者,如是转也;慧眼者,他人莫知,亦莫能见也;故有慧眼者,视诸一切与凡夫同见,而不同得;得者,用也;
如来有慧眼者,读者当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即知世间是业所造;知九类是心所成;知大地山河、万物诸相,与诸众生,因障而有,因报而成;知诸众生,颠倒是非与真伪;凡是有情,均是认幻为真,认贼作子,以缘识心而生情;犹如蚕吐情丝,自爱自缚,自绕自缠,百千万围,自为得计,希望享受于千劫;然而一旦投入汤锅,即为泡影;其慧义无期,穷劫莫能尽宣。
无名人,略言其意,希诸后学,自悟而自得;勿可贪诸多闻,是故多闻者,难入其妙悟。
慧眼者,是万法之首,亦是诸波罗蜜之上也;慧眼者,如无漏之器;而非天、肉二眼,却是有漏之具;无漏者,喻金刚宝器,盛诸慧水,甚至劫尽,永无遗失;有漏者,天、肉二眼,业力所成,业为无常,即漏;所以慧眼名悟,法眼名证;悟而少证,名为散仙;散仙者,七趣也;七趣者,亦在三界之中,是六道而非六道也,然而生死弗能了也;慧者,明其道也;如灵照言:渴来茶、饥来饭、洒扫应付,心表无邪也;空无四相,慧命即在其中矣;心者,真心无妄也;表者,身相也;无邪者,无相也。
88“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88、7注
88、7、1须菩提:如来使受持人,应发菩提心,当谛听。
88、7、2于意云何:问受持人,能无识心相么。
88、7、3如来有法眼否:受持人能彻悟真常,即得法眼之义。
88、7、4如是,世尊:受持人倘能真心无妄,即为如是,世尊。
88、7、5如来有法眼:法眼者,人人具足;世间之人,因业所遮,故不可见法眼;如来有法眼者,无业所遮也,故名有法眼;世间人,若无业遮,亦名有法眼。
88、8解
如来有法眼者,有、无皆是客语,而非真常,寄有而明其义也;法本无相,以眼而显法也;法本是尘,寄尘而入其道也。
如来言:有法眼者,如筏喻也;法眼者,真心也;有大德言:当睁一只智慧眼,照天、照地、照世间;一只智慧眼者,真心明也;照天、照地、照世间者,本性见也,大彻大悟也,亦名法眼见而能用也;倘能大用,即名到彼岸也。
88“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88、9注
88、9、1须菩提:如来召唤当前人。
88、9、2于意云何:问当前人,其意若何。
88、9、3如来有佛眼否:问当前人,佛有佛眼么。
88、9、4如是,世尊:当前人答,本心如来,如是有;我等未来时,亦当如是有;世尊者,佛、我如如也。
88、9、5如来有佛眼:如来现在有佛眼,我等未来亦当有佛眼。
88、10解
如来有佛眼者,包括法、慧、天、肉四眼在其中矣;所谓如来五眼齐彰,普照一切,上至无始、下达无终,无所不见、无所不闻、无所不知、无所不觉;所谓自觉觉他,觉性圆满,亦名觉行圆满;横遍竖彻,无有不是如来行藏之处;藏,即住也。
甚至补处,尚且不知佛眼之彻,何况注解人耶?予所注解,是按照大乘经义而发挥者;予只有父母所生之眼,其他一眼也无,希读者知而谅之、信之。
89“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89、1注
89、1、1须菩提:发言词。
89、1、2于意云何:问意。
89、1、3如恒河中所有沙:喻恒河中所有之沙。
89、1、4佛说是沙否:如来说是沙耶。
89、1、5如是,世尊:菩提答佛说是沙,佛耶。
89、1、6如来说是沙:菩提复答佛言,是沙;我菩提说,亦是沙。
89、2解
恒河者,是印度主要流域,仿佛中国长江形;佛问五眼者,而以有相显无相,复问河沙是河沙?故菩提答:是河沙,亦是以有相显无相之道耶。
譬喻欲登无为峰,必由山坡而上,方可至觉地;欲渡识别海,需用舟舰航行,才能到彼岸;故山坡、舟舰,比有相;无为峰、到彼岸,喻无相。
其二,所以凡夫,以凡眼见,处处是见取相;法眼人,用法眼观,处处是解脱知见;是故,凡、法同见,而不同用。河沙者,广泛也。
90“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90、1注
90、1、1须菩提:佛接连向菩提启发。
90、1、2于意云何:汝心得耶。
90、1、3如一恒河中所有沙:如千里恒河,水中两岸,以及河底所有之沙。
90、1、4有如是沙等恒河:比喻恒河中沙所有沙数,一沙一恒河。
90、1、5是诸恒河所有沙数:如沙数恒河之中沙数。
90、1、6佛世界:如上所说,一沙一佛世界。
90、1、7如是宁为多否:这样可算多耶。
90、1、8甚多:须菩提答佛言,很多。
90、1、9世尊:菩提接称世尊,是敬意,复请解其义。
90、2解: 一大千世界即名三千大千世界
本地球及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万物、众生等,为一小世界;千小世界,为一中千世界;千中世界,为一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世界。
91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92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91、1注
91、1、1佛告须菩提:佛对须菩提言。
91、1、2尔所国土中:即恒河沙数之恒河中之沙数佛土中。
91、1、3所有众生:是河沙数河之沙数佛土中,所有众生之类。
91、1、4若干种心:即无量无数众生,悉皆举心动念之时。
91、1、5如来悉知:如上众生之数,所生诸心,如来悉知悉见。
92、1、6何以故:怎么讲。
92、1、2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佛说,一切众生,举心动念,皆是九类妄想之心,而非真实。
92、1、3是名为心:姑且为心吧;按世法,从权而言,如来心有六通:1天眼通见三世、2天耳通闻十方、3他心通知九类、4宿命通觉始终、5神足通无障碍、6漏尽通如意足;六通如觉镜,用则彰,不用则藏,而非魔鬼他心通而能可比也。
91、2附公案与附言
91、2、1往昔唐代宗时,西方来一比丘,自号为大耳三藏,自言有他心通。代宗天子请国师试之,国师即南阳忠禅师。
国师问大耳言:“老僧心现在何处?”
大耳答:“在西川看竞渡。”
少顷复问:“老僧心现在何处?”
大耳复答言:“在天津看猢狲。”
国师寂少顷,更问:“老僧心现在何处?”
大耳答:“不知矣。“
师呵曰:“他心通在何处?”
解:国师先回忆二妄心而探之,后以无妄真心而试之;此类他心通者,面对生妄心人通也;其他均不通,是为魔鬼之术、九类中邪类也;劫尽时,亦难了生而脱死;是故凡夫惊奇好(读“号”)异者,不鲜;往往堕彼之类者,有之。
91、2、2附言:予于一九五七年,在古山学戒时,见丈室中有对联一副,其联曰:
任汝神通广大、雨宝弥空,总是鬼家活计;
不若一事无能、寻草作药,坐令天下太平。
其二,大寮下,其联曰:
烧火煮饭明祖意,担柴运水真功夫。
这两副对联甚妙,凡看,即凡;圣看,即圣;得果证道看,即得果证道义;学者,当参这两副对联,字字句句中有妙谛。
91、3解
91、3、1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者,犹如电视发射台,比喻众生心相而动荡。
91、3、2如来悉知者,如各落各处,电视机也;所谓何台?何事?电视机中一目了然,即为如来悉知悉见;如用则彰,即开何台即见;无用则藏,即关即无。
92、3解
92、3、1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者,如发射台,刹那刹那不停而过,电视片上亦复如是;所过之处,既无迹相,亦无迹形;所以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者;非心者,悉皆是妄,生灭无常之心,岂有得失与是非耶?
92、3、2是名为心者,姑且暂作之名也;电视喻者,如用指标月,切不可讲指当月,应当以指方向而观空之月;真月当空,不悟证者,即不可见;何谓也?惑云妄雾重叠故;不可将指当月者,不可执四相、握法尘当作是真如;欲悟证者,聪明伶俐之人,勿能者,为何?见相是相也;所谓佛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也。
91、4偈云
若有我佛众生相,三世妄心不停留,倘能无相亦无得,摩诃般若波罗蜜。
93“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93、1注
93、1、1所以者何:前言“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如来加以阐述。
93、1、2须菩提:汝当谛听。
93、1、3过去心不可得:过去心已熄。
93、1、4现在心不可得:现在心虚诞。
93、1、5未来心不可得:未来心未至。
93、2偈云
三心名虚妄,故名不可得,真心本如如,即为如来心。
93、3解
93、3、1所以者何?如来反复阐明“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者。
93、3、2复唤菩提,是唤醒读者,当修去诸妄,而显本来菩提涅槃之妙心、灵性之大道。
93、3、3所谓过去心,悉皆荒诞、泡谢而影没,故名为不可得。
93、3、4现在心,刹那刹那迁化而无停,故名为不可得。
93、3、5未来心,缘诸妄想无际而无生,故名为不可得。
93、3、6所谓三心均不可得,然而诸心是妄,倘若息妄,全心即真;在不可得中,得见本来之心矣;所以凡夫观心,全心是妄,以妄投妄,妄妄弗止,皆不真常;诸妄之心,偏于何类,故生何类;所以得果观心,见诸尘相,犹若泡影;于泡影内,悉见真如;故弃诸尘幻,铺道修筏,备入于彼岸;所以证道观心,见诸色相,非妄非真,在非非中,却见真心妙湛不动、清净无为、待常住于觉地。
故本经从五眼直至未来心,不可得者,皆是权教;所谓如来大慈,以权而显实,即教之以权、由权而转入于实也;权者,舟筏也;实者,觉地也;既至觉地已,舟筏亦当舍之。
所谓妄心偏于何类,故生于何类者,所以性随心转、形随性生,缘驼、马之形,由自性负重而生;故鸡、鹅之相,从本心好财而成(“好”读“号”);是故凡夫欲出生死,需修无我之心,养成了道之性,即可入贤圣域矣。
何谓弃诸尘相、铺道修筏、备入于彼岸者?舍诸有相,入无生忍,为弃诸尘相、铺无诤之大道、修无我之舟筏、备储无相觉王之岸也。
何谓妙湛不动、清净无为、待常住觉地者?精明妙徹,如如不动;在不动中,放大光明,无所不照明也;真如清净,在无我中,无不是我;他日下生,成具足觉。
故凡夫见十八界生情欲心,闻二十五有憎爱性,所以见闻二惑绵绵无期,五阴无可遏止;是故善者,染住于善;恶者,染住于恶;倘染住善、恶二相,即生死永无了局。所谓得果之人,都不染住,何况生道性之人,而修菩提无我之相乎?所谓庞居士过江而沉宝,不作有相之施,其意义与道性,善莫大焉,其本末无可衡量与比。
93、3、7有人问予:某可能得果、证道耶?
答:未也。予喻无足之人,端坐于四衢道中,有人来问前途之方向,予答曰:向某方是三涂之处、向某方是三善之处、向某方是三界天处、向某方是称性菩提彼岸。然予因无足,故缘弗可前进;只能端坐是处,作指路之明人。
93、3、8复问予:修何行(读“恒”)?
答:见诸色声,无纠缠心,别无所能,何足道哉?
93、4偈云
三心皆是妄,是故不可得,能无人我相,即是不动心,
心洁性亦净,性净体亦真,体真六根利,五蕴转五力,
称性满十方,遍恒沙三世,无比亦无相,无相心无边,
若无三心相,处处见如来,有人来问我,我知我不知,
知与不知相,皆是生死缘,无缘无生死,无无证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