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97课14-25

创建日期:2022-10-17

  行为学-教言宝藏97课14-25

  十四、证得本来之觉性无有希愿之果位此二同时现一味(一)

  【证得本来之觉性无有希愿之果位此二同时现一味

  当你真正证悟见解时,内心就不会再有我希望达到什么果位的想法。这就充分地告诫我们,凭借想要获得成就的愿望而努力修行,一旦圆满证悟见解,无论是西方极乐世界,还是解脱成佛这些果实,都会自然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当然,我们进入佛门的时间并不长,如今还是在行道过程之中,见解也没有达到很高的地步,即便对于导师平常所讲解的明空不二等真理有一些感受,多数还是掺杂于意识成分,并不是了义之见解。可是一旦真正圆满达到了义之见解,无论是座下见解还是梦境等功德都会同时圆满,此时就没有其他可寻之果位。

  真正的解脱并非是自己死亡以后才会呈现。如今很多人都觉得,是否解脱就要看看自己死后会去哪里。尤其很多人都觉得,要看亡者去往何处,就看看他的脸色如何。如果脸色偏黑,就说明去了三恶趣,如果面色偏白,并且身体柔软,就说明他可能去了善道。要记住,真正的解脱并不是表示人必须死了以后去西方极乐世界才算解脱。历代高僧大德也曾经说过,真正的成就是指生也是佛,示现涅槃也是佛。因为他们已经真正证悟到了这个见解。

  我们今天要想真正呈现佛的境界,想要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并不是需要等待断气以后才能实现。如果只是要断气以后才能实现,恐怕这样的方式并不靠谱。前段时间来了一位居士,他说他平常经常会给别人助念。汉地很流行助念,并且还会有很多出家人参与念诵颇瓦法,这是非常好的。莲花生大师曾经说过,依修成办解脱的法,历代传承祖师都有讲解,但临终能成办解脱的方法,唯独我莲花生才有。这里指的就是颇瓦法。如果自己已经修成了开顶,为别人临终做一些引导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当然,汉地也有按照显宗念诵佛号,或者读诵各种经文的方便,也非常好。

  前段时间有个居士过来说,前两天他助念的一位老太婆往生了。我问他:“你怎么知道她是否往生了呢?”他说因为助念的时候,她的身体非常柔软,面色也很好,应该是上去的。但是只凭这些征相还是有些不够,如果你没死之前把脸洗得干净一些,是不是就不会往下走了呢?如果只是看脸色的话,非洲人是不是一个都走不了了,而白种人比黄种人上去的机会更高?当然不是,所以仅仅凭借外在的显现可以做一种征兆,但并不是绝对性的。真正决定是否解脱的是他的见解,所以我们要关心的是自己的内心是否与解脱相应。

  十五、证得本来之觉性无有希愿之果位此二同时现一味(二)

  修行就是时时关注自己的内心。很多人都觉得打坐才是修行,并且觉得第一次打坐的感受很好,说明自己与这个修法很有缘,可过两天感觉没有最初那么好了,又觉得可能和这个修法没有什么缘分。细致想想,如果你第一次打坐就能做得很好的话,现在还会是个凡夫么?不会的。所以我们修行不能这样去树立。

  我常常告诫弟子,每次窍诀法修好,不要先急着站起来,而是问问自己,今天的这一座修得如何?可能你觉得这一座修得还不错,内心会生起傲慢,觉得自己和这个法很有缘,自己还是挺不错的。一旦生起这样的傲慢心,就要及时打破傲慢,否则这可能就是你接下去不能继续精进的最大障碍。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你第一次打坐感觉不错,如果第二次的感受没有第一次那么殊胜的话,内心可能就会有一种悲伤的情绪,觉得自己究竟还是与这个法没有缘分,或者是觉得自己业及烦恼太过沉重,不是修这个法的根机等等,不知不觉开始为以后懈怠修行寻找借口。

  要记住,第一次打坐不理想是情理之中的。毕竟我们刚进入佛门,内心烦恼沉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烦恼沉重的表现在于何处?就是昏沉和掉举非常严重。所以一开始打坐效果不理想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后面的打坐就要继续努力,认真修好每一座法,以此来增上见解,断除前面这种悲伤的情绪。因此,修行必须要多下一些功夫,这一点非常重要。不能仅仅凭借一两座修法的好坏就开始为自己下定论,自己与这个修法是否有缘。

  我也常常和弟子说,闻思从某种角度来说,并不是很难的事情。只要你多阅读几本书,多去听闻导师的教言,可能一天两天听不懂,但是日积月累,慢慢就会对如何修行越来越清晰,但是这与修行相比,还是相对要简单一些。闻思虽然功德无量,但是想要成办见解,必须依靠实修。见解不能赤裸,则无法成办解脱,这就说明实修有多么重要。

  当然,修行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障碍,但是我相信只要如理如法去修,不久的将来,真正的见解必将呈现在自己的心间。在坐也有很多弟子,修行非常不错。导师即便只是为他讲解寂止,即单纯的世间禅定,他如理如法修行一段时间后,也会有很好的体会。这就是来自于精进与信心的功德。只要你的信心坚定,并且配同着努力,功德迟早都会呈现在你的面前。

  以上就是讲解“证得本来之觉性,无有希愿之果位,此二同时现一味。”

  十六、证得本来之觉性无有希愿之果位此二同时现一味(二)

  【舍弃自私之利益他利自然任运成此二同时现一味

  为什么首先要舍弃自私?因为自私就是我执,正是由于自我感觉太强的缘故,自私才会越来越强。我们在修窍诀法时讲解寻觅心之过患,就是讲解如何破除“我”。细致观察,我们平常所学的理论中,破人我的法比比皆是,所有的教言都在讲解如何破人我,原因就在于只要有“我”,就相对会有“他”。“我”会因为“他”对“我”的感觉而树立贪嗔痴的三毒及五毒烦恼,这些烦恼就是漂泊轮回的根源,而这些烦恼的根本就是我执,也就是这里所讲解的自私自利。

  现前我们已经认识到漂泊轮回的根源是自私自利,因此今天就要舍弃自私自利。作为佛教徒,我们的终极目标就是解脱,而阻碍解脱的最大障碍就是自私自利。只有舍弃自私的想法以后,利益他人的想法才会自然呈现,彼时的内心,想得最多的就是帮助他人。想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必须要知道如何破人我。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惑,虽然知道自己有很多的缺点,也知道这些缺点非常不好,但就是无法改变,该怎么办?我想,你所谓的改变不了,不是完全改不了,而是由于过于急躁的缘故所致。当你认清自私的思想与行为是非常不好的,想要及时改变却无法做到,内心就会开始产生一种烦恼,甚至变得非常烦躁,懊恼自己为什么仍旧调伏不了,甚至因此会去拜见很多导师,请教该如何对治。我想,你有这样的烦恼,说明你还是太急躁了。

  要记住,当你第一次知道自私的行为与思想是不对的一瞬间你已经开始在改变了,至于改变得不明显,只能说明你在改变的过程中,做出改变的次数太少了。虽然你知道这是一种过患,但是由于时间太短的缘故,并没有很明显的感觉。可是当你认识到这是不好的这一刻开始,后面的一切行为多多少少都在做出改变。

  这也充分地告诫我们,想要改变自己的不足之处,首先必须要知道它的过患,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不能认清过患,无论后面运用怎样的对治法都无法予以对治。比如你想对治的是手中的杯子,但是你从来没有认识到杯子的过患,就永远无法对治。

  举个例子。假如我平常手里拿一个铁锤,在四处敲敲打打的过程中,我并没有认识到杯子才是真正的过失,无论我前面如何敲打,杯子始终纹丝不动。因为我并不知道杯子才是自己需要打碎的目标,即便我打碎了周围所有的东西,杯子依旧存在。也就是说,后面的对治方便能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完全取决于前者,即对见解有很好的认识。所以,此处我们首先讲解舍弃自私的利益。

  按照世间人的观点,一切都要为自己服务,这是自己的目标,也是生活的宗旨。但以此为目标,最终只能感受无尽的痛苦。今天我们所寻求的是永恒不变的快乐,不能达到这份快乐的最大障碍就是自私,所以必须要予以对治。想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知道自私的过失。

  这方面的教言,我们也讲过很多。尤其是《胜乘狮吼妙音》在讲解寻觅心之过患时,就从不同的角度讲解了自私的过患,以及后面的对治之方法,这些内容都是非常重要的。

  十七、舍弃自私之利益他利自然任运成此二同时现一味(二)

  我相信在座很多弟子平常都在修上师瑜伽,但是他们并不会单纯拿着某一个句子来掩盖自己的见解,认为一切都是虚幻的。因为大家都已经懂得了相关的道理。

  我们说过,修行主要分为两个要点:观察修和安住修。至于什么时候观察,什么时候安住,需要根据妄念的起现程度和见解高低来树立不同的方便法。尤其在树立破人我的时候,运用觅心法是必不可少的。一旦真正圆满破人我的见解,无论是决断心之根本,还是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一系列见解都在其中圆满。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说过,往昔他在喇嘛扎才座下得受成熟口诀法时就已经感受到寻觅心之过患,即破人我的见解。这位喇嘛所在的寺院非常小,位于亚青寺上方一条河流的边上。寺院周围有不少柏树,松树。虽然没有很大的草滩,但相对来说,还是能找到一个打坐的地方。上师得到这个教言以后,就坐在一棵很大的柏树下面开始修法,即开始修寻觅心之过患。

  我们在讲解我执的时候说过,虽然我们平常感觉到有一个“我”,但是细致观察,我们所认定的“我”,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目标。也就是说,平常在执我的时候,并没有一个真正的我。从身口意三门观察就能知道,有时候觉得“我”是指自己的身体,自己所说的话,或者是自己所感觉的心,但是仔细观想,并没有真正准确的目标可以称之为“我”。当时,上师在从三门中寻找有没有一个实有的“我”时,把共同观察之心之来住去等一切法都圆满通达,甚至进入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境界,这时就称之为缘起性空,也称之为四空双运。

  《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正的见解并不是靠意识造作而树立的,也不属于意识的范围。禅宗由有云:“言者不知,知者不言。”以及龙树菩萨曰:“我没有丝毫之承许,所以我的见解是最清净的。”此处讲解没有承许是怎样的状态?当你进入这样的见解状态时,已经不属于时空范围之内,也不是一种意识的状态,这时就称之为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状态。具有这样的见解就称之为缘起性空。而龙树菩萨所讲解的没有丝毫之承许,并不是因为有所承许就会有所反驳,而是见解本来就没有承许的对境。无论是所缘的对境,还是能知者,都没有可承许之法,所以说这样的见解是最清净的。而我们的上师当时就是进入了这样的状态之中,但当时上师没有得到什么印证。

  后来在修建亚青寺过程中,昌根阿瑞就问上师,能否在他们所建的玛尼堆边上建一个金刚萨埵的转经轮,并且在这个屋子里面绘上一千尊金刚萨埵像。上师说,当时他们的条件非常简陋,根本没有条件请画师去墙上画出来。于是上师就在家里找了一个木头的雕像,又买了一些白布,就这样印了一千尊金刚萨埵像,并且还请了一些相对心灵手巧的和尚,为金刚萨埵像涂上了颜色。圆满的这一天,上师和往常一样去转塔和转玛尼堆,中途又进入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境界。

  上师第二天去见昌根阿瑞的时候,不仅向导师汇报完成了导师布置的任务,还提到了这样的一种状态。昌根阿瑞说:“这当然是一种见解,而你不是今天才有,在依止喇嘛扎才修寻觅心之过患的时候,就已经开悟了。”

  十八、舍弃自私之利益他利自然任运成此二同时现一味(三)

  我们讲解以上公案的目的就是告诫大家,如果寻觅心之过患能做到圆满,后面的意识转为道用与智慧转为道用也能在一起圆满。当然,这也需要看你的悟性。

  如今有很多人觉得,窍诀法求的数量越多就说明自己的窍诀法越圆满。恰恰相反,数量越多,只能说明你很笨,数量求得越少才越聪明。因为导师不需要把一个法分成很多支分传授给你,给你一个点你就能圆满一切法。

  比如我们无论是讲解上师瑜伽还是成熟口诀法,都会让弟子在某个阶段中长时间去串习,目的就是为了创造更高的见解。当然,也不是我仅仅这么希望你就能达到最圆满的见解,还要观待前面的基础是否扎实。基础如果不扎实,即便你看上去求完了全部的成熟口诀法,但是我相信不用多久,你还是过来问,该怎么修?如果你不知道该如何去修,前面求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为了避免产生这样的过失,我会很谨慎地讲解,也希望大家每个阶段都能反反复复去用功修行。

  “他利自然任运成”指的就是如是修行,不久的将来就会生起菩提心。很多人都会问,为什么自己的菩提心难以增上?因为我们的“我执”太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以我为先,就会令菩提心难以生起,即便有些许菩提心,也非常微弱。可是只要一旦舍弃“我执”,菩提心就会越来越增上,最终获得圆满。因此,想要增上圆满菩提心,舍弃自私这个条件是必不可缺的,平时务必要在这上面多下一点功夫。

  我相信很多人都在精进努力修行,但是我们也告诫过大家,除了修行之外,平时也可以多去阅读一些相关的教言,作为修学的辅助。所以,座下也要在这上面多下一些功夫。

  十九、认识梦境皆幻化即能转化一切梦此二同时现一味(一)

  【认识梦境皆幻化即能转化一切梦此二同时现一味

  有很多人说,自己已经能做到在梦中知道是梦。但是我会继续问他:“认识以后会怎么去做?”“没做什么,反正就是能认识到是梦。”

  这样的回答就说明两点。首先,你根本没有认识到梦,你是在打妄语。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没有过脑子,问你认不认识梦,回答说认识,但是怎么认识的,却完全不知道。其次,虽然有时能认识到梦,但从某种角度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太稀奇的事情,很多人都能做得到。

  举个例子。你对某一件事情很反感,这种不愿意接纳的习气也会带入梦中。当呈现出这种梦境的时候,你就会觉得这是一个梦,是虚假的,这种认识梦境并不是真正的认识梦为虚幻,而是不肯接纳的一种表现。

  我常常对大家说,无论在家出家,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成办解脱。如果晚上梦见自己已经解脱了,你会认识到这是虚幻的么?恐怕不会,反而会为此癫狂,因为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目标在梦里呈现了,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同样,如果一个生意人,虽然平时烦恼沉重,但是梦里一切都很顺利,白天烦恼的事情,梦里全都解决了,恐怕也会在梦里高兴得不得了。可是当他醒来的时候,就会知道,不过是黄粱美梦,一场空欢喜。

  由此可知,有时候我们认识到梦是虚幻的,不过是不想接受烦恼的事情,这只是一种不愿意接受的习气在梦里呈现而已,并不是真的认识梦为虚幻。如同世人所谓的选择性失忆,有些事情看上去不记得了,实际上只是内心不想接受的一种习气。是否真正能忆念起相关的事情,取决于他的心态。

  无论你现在是否能在梦中认识到梦,当你醒来的时候,都会知道晚上的梦境是虚幻的。当然,平常也有很多人对梦境非常执著。即便第二天知道一切都是梦,还是会开始猜测,这样的梦境代表了什么意义。但我相信,这样的人还是比较少的,大部分人早上醒来的时候,都能知道昨天晚上的梦境就是虚幻的。

  如果你晚上在梦里得到了很大的利益,但是早上醒来一看,什么都没有,还是两手空空,就会知道晚上的梦境有多么虚幻;如果晚上做了噩梦,损失了很多利益,醒来发现一根汗毛都没有少,也能认识到梦是虚幻的。相信这一点谁都知道。但是如果你在梦中能知道是梦,就不会任由梦继续发展,并且还能转变梦境。

  比如,你去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身边求法,然后转到铜色吉祥山去莲师座下求法,都是一瞬间的事情。以前我们高原地方有很多老修行人都能做得到。之所以称他们是老修行人,不是因为他们年龄大,而是因为他们精进修行了很多年,即便年纪很小,也是老修行人。我相信,只要能在这方面多下一些功夫,我们也能做得到。可能去邻居家还要走几米路,但是真正认识到梦是虚幻的,无论梦中是去西方极乐世界还是铜色吉祥山,都能瞬间到达。

  可能很多人会说,这不也是幻化的么?是的,一切都是幻化的,包括光明境界也是幻化的,但是这种幻化是在很自在的前提之下。所谓幻化,就是没有实体的意思。也就是说,不具有我们心识当中实有的执著就称之为空性,而光明境界就是在执受本体的前提之下而呈现文武坛城,所以文武坛城当然也是空性,是虚幻。但同样是虚幻,与凡夫的虚幻,两者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一种是意念造作的虚幻,一种是真正享受这一切,两者截然不同。因此,我们不能诽谤一切虚幻,认为连显现都不存在。这是不合理的。

  二十、认识梦境皆幻化即能转化一切梦此二同时现一味(二)

  如何做到认识梦境与转化梦境?我们平时讲解的觅心法,尤其共同观察心住去不仅需要长时间去观修,并且在观修过程中,不能只走一个过程:所观的心没有来住去,能观的心没有形状、颜色、大小,所以一切都是空性……这种走过场的观修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相信我们第一次观察的时候就能得到这个结论,可如果后面也是这样走个过程的修法,即便你修一百年,恐怕也是一样的感觉,并不会有多大的进步。该怎么做?虽然我们第一次修是得到这样的结论,但是第二次、第三次就要观察得越来越细致后才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这样观修,才能将见解更细致地纳入心相续之中,令内心的感受越来越深刻。这样一来,见解的习气就会逐渐带入梦中,我们也会在梦里知道一切梦境都是虚幻的,这时,从某种角度来说,改变梦境就不是很难的事。

  第二、平时不要去执著梦境。执著梦境的人往往对于现实生活也很执著。正是由于过于执著的缘故,梦里很难认识到梦是虚幻的,而是像现实生活中一般,时时被一切显相束缚,时时刻刻都被梦境牵着走。

  因此,时时提起正念,观一切都如同梦境一般虚幻是非常重要的。包括睡觉之前,我们就要先发菩提心,愿天下一切众生成办解脱而开始修梦光明之境界。但这时无论是把上师观想在心间还是把本尊观想在心间,都要知道自己所观之形象并不是一个实体,而是显而无自性的,并且要对这种认识有很强的感受。也就是说,如果像平时执著一个杯子一般,将上师或本尊视为实有而观修,即便梦中能观出上师的形象,也无法认识到梦是虚幻的。平常修行过程中,应该有这样的见解。

  我们在讲修学本尊的时候提到过四钉,最后一钉就叫法性不变密意钉,就是在讲解空性,讲解要执受本体。修学本尊要做到显而无自性,平常修学禅定就更不用谈了,因为它就是由本体和自性,明分和空分组成的,而本体就是空性。晚上睡觉前观想上师会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当知道上师的皈依境也是显而无自性时,观想着上师的皈依境在不紧不松中进入睡眠,就会逐渐开始呈现一系列功德。即便暂时还无法得到这些功德,晚上所做的梦也基本都会是善梦,久而久之,就会逐渐认识到一切都是梦境。但无论梦有多么美好,中途醒来的时候都不能去执著梦境,一旦产生执著,就会障碍自己认识梦境。因此,只要依教奉行,距离你真正认识梦境并不会很遥远。

  当然,对于修行过程中的这一系列道理,很多人都已经知道,难就难在难以运用。即便在修行过程中这样去做,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是我相信,只要长时间这样去做,最终就能在梦中认识到梦,那时候的梦境与你平常打坐没有多大的区别。也就是说,前面这么做只是凭借一种感觉,真正具有见解时,做到这一点,会进入一种似睡非睡状态,就称之为梦光明之境界,这和平时打坐没有丝毫差异。你说自己不在睡眠当中?也不是,可以醒过来,而且那时候还清楚得不得了。如果能时时护持着这个见解,晚上睡觉的时候也如同睁着眼一般,前面的相也看得清清楚楚。但这需要自己长时间去修炼。如果只是用文字掩盖见解,仅仅口中说这一切都是虚幻的,我想所谓的功德是无法在你心相续中呈现的。

  二十一、认识梦境皆幻化即能转化一切梦此二同时现一味(三)

  如果能认识梦境都为幻化,就能转变一切梦境。以前我在亚青寺见到过一位老尼姑,她告诉我她平时是怎么去西方极乐世界的。她并不是多少年去一次,或者十年前或两三年前有这个感觉,而是时时都能做到。

  可能有些会觉得,要做到这一点太难了。当然,如果你不懂得一系列方便法,想要得到这个结果当然是非常难的。但是现前我们已经懂得一系列方便法,从某种角度来说,只要如理如法去做到,并不是太难。前提是如理如法,这一点非常重要。

  比如我们时时告诫大家,不要太执著于梦境,尤其现实生活中,更是要时时把座上的见解运用到座下的出定生活之中,知道一切都如梦如幻,虚假不实。即便暂时不能感觉到虚幻,仍旧觉得很真实,也要知道它的本质就是虚幻。因为懂得这个名称,就会为我们提供一种信心,知道一切都是虚幻的。

  比如我们在看到一堵墙的时候,感觉现在看到和以前看到没有什么区别,但由于知道一切都是虚幻的,就会为我们提供一种信心。虽然现在觉得墙是坚硬的,但是由于内心有一种强烈的感受,知道一切都是虚幻的,这种对境虚幻的感受就会给自己提供一种信心,这与前者执著墙真实坚硬有着很大的区别。如是长时间串习,就能逐渐在梦中认识到梦,并且能转换梦境。此时对你来说,就不是很难的事情。

  最近也有很多人问,能否为他们讲解一些梦光明修法。要记住,梦光明主要还是取决于座上和座下的见解,不是睡觉前这么想一想:一切都是虚幻的就可以了。在你没有完全进入睡眠之前,可能你真的像一个修行人,可是一旦你真正进入睡眠,恐怕正念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别说了知梦境虚幻,就连自己是否躺在床上都不知道了,这还算是在修行呢?所以,真正的修行见解需要长时间培养。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长时间护持而修,真正的境界迟早会呈现在你的面前。

  以上就是讲解“认识梦境皆幻化,即能转化一切梦,此二同时现一味。”

  二十二、此生所显皆湮没,显现光明中阴相,此二同时现一味(一)

  【此生所显皆湮没,显现光明中阴相,此二同时现一味

  即便无法做到座上座下见解一如,时时处于光明境界之中,只是做到相似见解,在眼前的世界消失的这一瞬间,中阴的光明境界也会增上。因为人在临终之时,神识会增加七倍。所以对一个真正的修行者而言,由于具有修行本身的见解,临终时与其他妄念不同,神识增加七倍,成办解脱的机会也就更高。也就是说,当眼前形象湮没的同时,中阴的境界就会呈现,此时若能执受见解,就能成办解脱。

  当然,前面迁转整个过程中的修行和串习是不可缺少的,相信大家也都是这么在做的。要记住,无论每天的工作有多忙,每天一座的时间必须保证,不能再少了。一座的时间不是只是几十分钟而已,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必须要有。如果连一个半小时的修行时间都拿不出来,想要解脱,谈何容易?只要坚持修行,日积月累,一年以后功德就会有很大地增上。不妨对比一下去年的今天直到今年的今天,如果一年当中你都在认真修行,相信你的见解一定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也常常告诉大家,修行绝不能间断,必须每天都精进修着法走。如果一年里不做任何修行,时间一样过去三百六十五天,但是一年后你又能得到什么呢?我们余下的日子又还有多少个三百六十五天?难道要以这样的方式度过余生,离开这个世界么?好不容易到手的珍宝人身就以这样的方式消失,这是多么不值得的一件事情!所以,修行还是要精进一些。

  二十三、此生所显皆湮没,显现光明中阴相,此二同时现一味(二)

  只要我们精进修行,即便今生没有圆满实证见解,但由于具有了很好的觉受,当世界在自己眼前消失的这一个瞬间,就能执受中阴的光明境界。

  我们也天天都在讲解,修行过程中,切莫执著自己的感觉。执著的过失在于何处?临终时,不管你是修行者还是凡夫,无论是第一本净、第二本净还是法性中阴的四大解脱之处,都会呈现不同的光明境界。但为何凡夫不能在这样的解脱处执受见解?原因就在于执著。

  比如在第二本净时,解脱的机会已经显现,但是瞬间即逝。你还在执著这是什么的时候,它已经如流星划过天空一般,消失不见了。第二夜、第三夜、第四夜也会呈现,你还在执著这又是什么之时,第四夜之后,解脱的机会就消失了,接下去法性中阴已经没有解脱之处,只有等待着后面的有生中阴,看看能不能往生。也就是说,无论外在的显现有多么精彩,都要执受自己的见解,不要随着外相或自己的感觉而飘荡。

  有些弟子说:“上师,我已经知道了执著是一种过失,但是我前几年有这样一种感觉,能不能请您印证一下?”去年的感觉你还念念不忘,这种不叫执著,什么叫执著?执著并不是口中说说而已,而是内心是否时时想着这种感觉。比如修行一开始有一种感觉,后面就会时时想要再次体会着这种感觉,这就叫执著。我也常常和弟子们说,不要去贪执各种各样的相。尤其听到导师把某种感觉印证为比较好的感觉时,第二天可能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寻找这种状态。

  举个例子。根据高原地方的教授,直断的基础如果不够扎实,导师是不会为他讲解顿超的。但已经多多少少知道光明境界当中有法性光,有金刚链、圆空光等等,所以有些没有见解的修行人一开始修行就会对着太阳看,一会睁大眼睛,一会又眯小眼睛。这样去看有用么?第一次打坐可能有用,尤其是看到太阳的光线有不同的光,因为太阳直射到眉毛上,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光,很多人就会在其中寻找圆空光。一会觉得这个点有点圆,一会又觉得另个点有点圆。等到第二座的时候,就觉得太累了,没什么感觉了。这样的修行能赤裸见解么?当然不能。所以我们平时虽然没有讲解顿超,但是在讲解直断的时候,很多人都非常重视各种感觉,觉得自己的感觉已经呼之欲出。这种天天执著这些外相的习气,会对你的临终造成极大的障碍。所以,我们讲解,不能解脱的最大障碍就是执著。因此,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应该时时要注意这一点。

  二十四、此生所显皆湮没,显现光明中阴相,此二同时现一味(三)

  在法性中阴即中阴界中呈现光明时能否得到解脱,完全取决于是否能执受见解。想要做到这一点,平时对于外相就不能过于执著。很多人喜欢给自己做一个定位,认为一定要达到什么样的位置,要有怎样的感觉等等,而这种执著就是解脱路上的最大障碍。

  比如我们修行修到一定的时候,会进入到一种与以前不同的状态之中,并且这个感觉不用以前那么作意,也没有那么紧张,相对来说是一种非常轻松又非常清明的状态。这样的状态,我相信每一个修行人在修到一定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但是这种状态时有时无。当你没有这种状态的时候就开始希求时,就说明你开始对它产生执著了。

  我们如是讲解就是告诫大家,要先打消你内心的这种定义和期许,并且在修行过程中尽量做到自然。这样一来,无论是否进入这样的状态,内心的情绪都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如果内心还是觉得如果能有这样的状态应该挺好的,就说明你不知不觉当中有了执著。因此,平时修行中应该时时提起正念,正法告诉我们要怎么做就要怎么去做。

  以上讲解的一系列内容,有些是站在共同见解的角度中讲解,有些是站在稍微深一点的层次讲解,如是讲解也是根据因缘而来。我们说过,一切显现都是平等呈现,都是由内外缘起法而定,真正懂得这些上下不同的道理,才能圆满真正的见解,也才能知道自己最真实的见解是怎样的。希望大家在课后还是要多下一些功夫。如果座上听得津津有味,实际修持上师瑜伽又将这些道理搁置一旁,另外自己再树立一个见解,我们只能说,这样的见解并不会很了义。

  解脱需要具备三个条件,首先就是传承法脉清净,即历代传承祖师都是按照怎样的传承方式成办解脱,我们也要这么去做。如果我们今天的修行不具有这样的缘起,想要成办解脱是不可得的。所以修行的方式方法必须到位,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今天所讲解的一系列内容,可以作为平常修上师瑜伽导修很好的严饰。这样一来,相信你的上师瑜伽不仅会修得更加圆满,见解也会更深刻更广大。所以,平时还是要在修行上多下一些功夫。以上就是今天的讲法内容。

  二十五、课后嘱咐

  今天的课已经讲完,希望大家回去以后在修行方面多下一些功夫。与其他导师相比,虽然我们也是在讲解调伏内心,成办解脱的方便,具体操作上可能有些不同,但是我们的讲法特点可能更偏向于去做,没有很多的戏论。

  比如我们并不会要求大家一定要止息一切妄念,或者要去哪里朝拜神山,去哪里供水供灯等等。当然,我们并不排斥这些善法,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多去做一些这些善行非常善妙,但本传承的宗旨可能对这方面不是非常强调,会更侧重于修行调伏内心。

  无论你是依止哪一位导师修行而过来汇报见解,我都会告诉你,我们的一切修行就是为了调伏内心成办解脱。只要前面的基础扎实,我可以为你讲解更深奥的法要,但是如果你前面的基础都不扎实,仅仅是从闻思的角度过来汇报见解,我想即便为你宣讲的法再高深,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平时我们想要聚集弟子的方便很多,比如为大家授予灌顶等等,这些都非常容易。我十二岁出家到现在,对这些仪轨和行为可太熟悉了,这些佛事对于我来说,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但是我很少这么做,原因在于何处?可能是由于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的缘故,成办解脱者极其稀少,即便只是以因为取向为大家做灌顶,除了给你提升一点自己可能有功德的信念之外,我完全看不出来对于解脱有多大的意义。所以,平常我还是会更偏向于为大家多讲一些法,这可能还更现实一些。

  所以,如果你是要过来汇报见解,或者来求窍诀法,也不是不可以,但还是先问问自己的真实见解如何。如果往昔你已经求过成熟口诀法,或者已经在修上师瑜伽,但修法只是走个过场一般,非常潦草马虎,你过来可能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即便我为你讲解更深的法要,可能过两天你也还是不知道应该如何去修。

  一开始,你可能对这些法有一种新鲜感,修完一个法就期待下一个窍诀法,至于是否达到要求的境界先不管,只是先满足自己的新鲜感和成就感。这样的修法,对于解脱真没有多大的意义。当我把所有的法都给你传讲完以后,可能你的成就感和新鲜感也会随之消失,不知道接下去该如何修行。这些都是由于前面基础不扎实的原因所致。

  所以,还是要多修修,先扎实自己的基础,这一点非常重要。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97课1-13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98课1-1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