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量理宝藏1品观境1-9科判颂词1-44
1、甲一、(入论分支)分三:
2、甲一乙一、为通名言而说论名;(第2课)
汉语:量理宝藏论
梵语:札玛纳耶达讷德
3、甲一乙二(为除违缘而礼赞)分三:
4、甲一乙二丙一、礼赞殊胜本尊;(第2课)
顶礼圣者文殊童子!
5、甲一乙二丙二、礼赞根本上师;(第2课)
具见一切所知之慧眼,具成众生妙善之大悲,
具行无边事业之威力,怙主文殊上师足下礼。
6、甲一乙二丙三、礼赞二位理自在。(第2课)
妙慧顶佩功德宝珠饰,二谛舌出空性毒蛇声,
智悲目光反方无法忍,智者海严具德龙王胜。
7、甲一乙三、为使造论究竟而立誓。(第2课)
雪域千万智者之群星,虽启法称教典之莲苞,
然至吾慧阳光未普照,无法明现论意之花蕊。
以慧明目如实慎重见,法称论师所许之意趣,
具足妙慧正直以慈悯,求义他众意乐说此论。
8、甲二(真实论义)分二:
9、甲二乙一(从总反体抉择所知)分三:
10、甲二乙一丙一(所知境)分二:
11、甲二乙一丙一丁一、法相;(第3课)
境之法相识所知,
12、甲二乙一丙一丁二(分类)分三:
13、甲二乙一丙一丁二戊一(破他宗)分二:
14、甲二乙一丙一丁二戊一己一、宣说对方观点;(第3课)
设若声称义共相,无现二者皆为境。
15、甲二乙一丙一丁二戊一己二(释说破彼观点)分二:
16、甲二乙一丙一丁二戊一己二庚一、有境识应成不错乱之过;(第3课)
则违取彼二识误。
若谓境有然如绳,执著为蛇本错乱。
执杂境有故未错,由境无故执蛇谬。
17、甲二乙一丙一丁二戊一己二庚二、对境应成可见之过。(第3+4课)
设若二种显现境,除识之外异体有,
处可见位之他人,亦应亲睹如瓶等。
若谓虽皆为外境,然如不见躯体内,
错乱二相恒联己,是故他者不得知。
内身非为可见境,是故自己亦不见。(第3课)
若谓与己常系故,彼二亦非可见境。(第4课)
唯与自心相联故,纵说他者亦不解。
若谓相系各自心,是故言说他知彼。
二人所诠义共相,乃互异故无法合。
若谓各自人前有,二种心相皆雷同,
于同耽著为一体,应用名言故不违。
自前呈现乃自境,未曾显现彼非境,
是故异体所取境,焉能执著为一体?
若谓虽本是异体,然错乱为一境取。
执为一体错乱故,成立彼非所取境。
18、暂停偈(第5课)
依理观察本无有,多数仍旧耽著境,
如以指尖指示时,愚者误谓见虚空。
19、甲二乙一丙一丁二戊二、立自宗;(第5课)
所量唯独一自相。
20、甲二乙一丙一丁二戊三(遣诤)分二:
21、甲二乙一丙一丁二戊三己一(遣除于错乱识无境之诤)分四:
22、甲二乙一丙一丁二戊三己一庚一、遣除与二所量之说相违;(第5课)
若谓相违许二境。
取境式言自共相。
23、甲二乙一丙一丁二戊三己一庚二、遣除义共相与本无见有对境相同之诤;(第5课)
若谓无现同所量,
彼无境之必要力。
24、甲二乙一丙一丁二戊三己一庚三、遣除与领受相违;(第5课)
若谓二种无实法,自证间接成立破。
二颠倒识无有境,以自证所领受故,
彼等即为识自身,无执有故乃错觉。
25、甲二乙一丙一丁二戊三己一庚四、遣除遮破以量不可知之过。(第6课)
谓若无非自相境,相违无实成所量。
建立所说所破法,有实无实故无违。
26、甲二乙一丙一丁二戊三己二(遣除于所取境自相之诤)分二:
27、甲二乙一丙一丁二戊三己二庚一、辩论;(第6课)
个别论师则声明,外所取境智者破,
识所取境此不容,唯一所量亦非理。
28、甲二乙一丙一丁二戊三己二庚二(答辩)分二:
29、甲二乙一丙一丁二戊三己二庚二辛一、总分析宗派之观点;(第6课)
相异宗派各宣称,乃为本性自在天,
主物尘识及缘起,自宗他宗所承许。
30、甲二乙一丙一丁二戊三己二庚二辛二(阿阇黎所抉择之观点)分二:
31、甲二乙一丙一丁二戊三己二庚二辛二壬一(抉择经部观点)分二:
32、甲二乙一丙一丁二戊三己二庚二辛二壬一癸一(破他宗)分二:
33、甲二乙一丙一丁二戊三己二庚二辛二壬一癸一子一、破有部宗;(第6课)
传说阻隔不见故,非识有依根能见。
乃无情故非能见,
同时之中无相属。
34、甲二乙一丙一丁二戊三己二庚二辛二壬一癸一子二、破与之同类雪域派。(第6课)
雪域派说境与识,同时即为所能取。
时间同故无相属,
无因有识诚相违。
谓前刹那境为因,同时乃是所取境。
由境已生故识成,同时之境无所需。
35、甲二乙一丙一丁二戊三己二庚二辛二壬一癸二、立自宗。(第7课)
由对境根及作意,所产生者乃为识。
食等虽是生子因,似父母相境亦尔,
是故对境有二果,心识亦许为二相。
36、甲二乙一丙一丁二戊三己二庚二辛二壬二(抉择唯识观点)分三:
37、甲二乙一丙一丁二戊三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一(破他宗)分二:
38、甲二乙一丙一丁二戊三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一子一、破有部经部;(第7课)
远离一及众多故,外境无有相亦无。
39、甲二乙一丙一丁二戊三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一子二、破世间共称。(第7课)
依于世俗世共称,则与量立成相违。
40、甲二乙一丙一丁二戊三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二、立自宗;(第8课)
明知俱缘因证成,俱缘不允是他体,
若为他体因不容,如现二月蓝识同。
他遮余边能否定。
41、甲二乙一丙一丁二戊三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三(遣诤)分二:
42、甲二乙一丙一丁二戊三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三丑一、遣除与微尘相同之诤;(第9课)
谓心相续同有支,刹那犹如微尘分,
由是三刹那性故,远离一体及多体。
由是三刹那性故,一刹那成不容有,
若一刹那不容有,显然已失三本性。
粗尘同时环绕故,居中微尘成有分,
三时顿时不生故,现在刹那乃无分。
43、甲二乙一丙一丁二戊三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三丑二、观察有无相而遣除非理。(第9课)
现外境乃识本身,此者显现外无有,
习气坚固不坚固,能立真实与虚妄。
44、总结偈(第9课)
乃至承认有外境,期间因称所取境。
如若所知纳入内,境及有境别不成。
量理宝藏=甲一、入论分支+甲二、真实论义+甲三、造论究竟之事宜。
甲一、入论分支=乙一、为通名言而说论名(2)+乙二、为除违缘而礼赞+乙三、为使造论究竟而立誓(7)
乙二、为除违缘而礼赞=丙一、礼赞殊胜本尊(4)+丙二、礼赞根本上师(5)+丙三、礼赞二位理自在(6)
甲二、真实论义=乙一、从总反体抉择所知+乙二、决定能知量之自性。
乙一、从总反体抉择所知=丙一、所知境+丙二、能知识+丙三、彼识知境之方式。
丙一、所知境=丁一、法相(11)+丁二、分类+总结偈(44)
丁二、分类=戊一、破他宗+戊二、立自宗(19)+戊三、遣诤。
戊一、破他宗=己一、宣说对方观点(14)+己二、释说破彼观点+暂停偈(18)
己二、释说破彼观点=庚一、有境识应成不错乱之过(16)+庚二、对境应成可见之过(17)
戊三、遣诤=己一、遣除于错乱识无境之诤+己二、遣除于所取境自相之诤。
己一、遣除于错乱识无境之诤=庚一、遣除与二所量之说相违(22)+庚二、遣除义共相与本无见有对境相同之诤(23)+庚三、遣除与领受相违(24)+庚四、遣除遮破以量不可知之过(25)
己二、遣除于所取境自相之诤=庚一、辩论(27)+庚二、答辩。
庚二、答辩=辛一、总分析宗派之观点(29)+辛二、阿阇黎所抉择之观点。
辛二、阿阇黎所抉择之观点=壬一、抉择经部观点+壬二、抉择唯识观点。
壬一、抉择经部观点=癸一、破他宗+癸二、立自宗(35)
癸一、破他宗=子一、破有部宗(33)+子二、破与之同类雪域派(34)
壬二、抉择唯识观点=癸一、破他宗+癸二、立自宗(40)+癸三、遣诤。
癸一、破他宗=子一、破有部经部(38)+子二、破世间共称(39)
癸三、遣诤=丑一、遣除与微尘相同之诤(42)+丑二、观察有无相而遣除非理(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