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73课10-17
十、俱生智慧吾缺乏懒惰放逸中空耗
【俱生智慧吾缺乏,懒惰放逸中空耗】
上师的任何教言,都会有一些谦虚词。上师此处谦虚地说:“由于我本来就不具备很多智慧的原因,因此常常在懒惰懈怠中放逸。”
当然,上师有没有这样的显现,我们无需观察都能知道。但此处上师如是诠释的真正目的在于何处?就是告诫我们:由于我们宿世没有造过很多善因之故,今生难免会产生懒惰放逸,空耗自己的人生,此时绝不能顺着它而飘动。虽然我们宿世业障沉重,但今生我们已经通过闻思,知道修学佛法的重要性,就要多修修法,不再继续空耗自己的人身。
十一、虽现宿世之业力然依诸多成就师获得甚深诸教言立为教法之胜幢虽为胜士之心子然己空耗甚懊悔
【虽现宿世之业力然依诸多成就师获得甚深诸教言立为教法之胜幢虽为胜士之心子然己空耗甚懊悔】
虽然前世业障沉重,可是如今依止了很多成就上师,在这些上师座下听闻了甚深的教言,并被立为末法时代教法宝幢的继承人。但由于没有好好修行,内心感到非常懊悔。
这里一方面上师也在如实讲解自己的功德,确实有众多成就者对我们的上师有许多授记;从另一个角度也是在鼓励我们,虽然我们宿世业障沉重,并且时时都在懈怠放逸中,空耗自己的人身,但今生遇到了很多导师,在导师座下听闻教法,只要能如理如法精进修行,就自然会成为教法的继承者。也就是说,只要能追随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如理如法修行,成办解脱并不遥远。
我们说过,成办解脱要具备三个条件,其中第一个条件就是传承法脉清净。而以上所讲解的一系列道理,就是在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虽然由于宿世因缘,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以及依止导师的恩德,我们已经与佛法结上了缘,但是在修行过程中,由于宿世业障沉重,懈怠和放逸的时间仍旧非常多,此时就要时时陪伴着共同外前行,尤其要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不再顺着自己以前的思路习气。
以前我们总觉得,自己还可以活上千年万年,死亡只存在于理论之中,现实中永远不会出现。直到今天才真正知道,死亡不仅理论上存在,现实中也一样存在。因为身边有众多亲朋好友,都已经离我们而去了。这就意味着死亡不仅仅是理论,也是一种现实。一旦这个现实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也要离开这个世界。但什么时候会离开,谁都不知道。可能是今天、可能是明天,可能是下个月……也可能明年这个时候,我们都已经不在这个世上了。因此,从今天开始就要精进修着法走。
无论我们今天生活在哪一座城市,现前生活条件有多么优越,一旦无常降临到身边,生前如果没有修法的功德,就只能充满恐惧地面对无常,表现得非常糟糕。因此,从今天开始就要精进修法,最终做到如同历代传承祖师一般,以自在、喜悦的心态面对无常。
当然,上师讲解自己只是一种诠释,因为上师本就是普贤王如来、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如是宣讲的目的是告诉我们,不要空耗人身,要精进修行,等到无常降临到身边时才生后悔心,为时已晚,一切都来不及了。
十二、今无妙法趣未来获得解脱极艰难
【今无妙法趣未来获得解脱极艰难】
如果没有获得正法,想在未来获得解脱是非常困难的。
自己能否获得解脱,问问自己的内心就能知道。我们这段时间一直都在宣讲,无论往昔你身做过多少礼拜,朝拜过多少圣地,不仅去过汉地四大名山,还去过释迦牟尼佛宣讲佛法的圣地乃至诸多历代高僧大德成就的圣地,各种山洞、茅棚等等;以及口里念诵过多少咒语、佛号、经文、仪轨;内心起现过多少善念,上供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下施三界六趣众生的一系列善事做过多少,都要先问问自己的内心,贪嗔痴烦恼有多少消尽,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功德有多少增上。这才是判断自己功德高低的真正标准,如果不调伏自己的内心,仅仅等待着未来有个好的去处,恐怕是一种痴心妄想。
举个例子。如今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自己尽可能去做一些善法,但是这些善法与正法是否相违,暂且搁置一旁,反正只要去做,就终有一天能获得解脱。因此不管我当前烦恼有多么沉重,只要做了一定数量的善法,当呼吸停止后,解脱应该就会自然呈现,西方极乐世界也会自动显现在我的面前。”
要记住,西方极乐世界并不在遥远的地方,也不在某个据点之上,而是在清净心之中。至于西方极乐世界能否呈现在自己的面前,则完全取决于你的内心清净了多少。如果内心没有清净,说明你距离西方极乐世界还有十万八千里之遥。惠能大师曾经说过,“一心向善者,西方极乐世界即在眼前。”也就是说,内心不清净并且作恶多端者,西方极乐世界仍旧离你非常遥远。这也是告诉我们,能否最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问问自己的内心就能知道。
我们也常常讲解,修行就是在做人,时时要提起正念,改变自己内心的不足之处。从理论上说,世上有很多行善方式,但为什么我们要说佛教所讲解的善行,才是唯一的解脱准则?因为我们是根据佛教原本具有特点而行持。佛教的本质,在《普贤智慧界续》第一品和第二品中已经讲得非常细致,而我们就是在追随原本具有的条件在行为中如理照行,因此当原本见解圆满赤裸时,就是究竟果实,这也是佛陀称为“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原因,所以它可以作为解脱的准则。
但今天我们所传讲的要点是如理如法去修行。如果不能如理如法去修,尤其不能从共同角度中清净自己的内心,仅仅想到自己死了以后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还是有很多不圆满。现在有很多人,内心都有着一种很幼稚的期盼:“我现前的导师非常殊胜,并且这位导师对我也很好,而我也常常追随在导师身边,因此解脱应该近在眼前。”
我想,还是不要急着下定论,先问问你自己的内心。因为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在释迦牟尼佛身边亲近了二十五年的时间,最终仍旧没有成办解脱。如果你的想法能成立,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也应该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才对,但是并没有。类似的显现也非常多。因此,能否解脱的要点在于内心清净多少,要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令自己的内心清净才是修行重点。这一点务必时时铭记心中。
十三、引导现未上师尊结缘即为未来资(一)
【引导现未上师尊,结缘即为未来资】
上师说,虽然这些成就者有这些授记,但他并没有什么相应的功德,唯一具有的资粮可能就是与这些高僧大德结了善缘,而这就是他趋入未来最大的资粮。
从某种角度来说,此处上师也是在告诉我们:与众多高僧大德结缘,是未来趋向解脱的资粮之一,而此处的结缘是指要结上法缘。
往昔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去地狱救度众生时,善星比丘抓住佛陀的双足苦苦哀求:“我现前已经无法忍受地狱的痛苦,并对你所传讲的一系列教法心生敬信,能否让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佛陀告诉他说:“我为你指一条解脱之道,当知解脱还是依赖于你自己。我现前可以为你讲解皈依,但至于你自己会不会去修这个法,会不会去成办解脱,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因此,这里导师所说的结缘,结上法缘,指的是依止导师,遵循导师的教言,如理如法地修行,就是最好的结缘。要记住这一点。
由于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有时我们只能依靠一些世间财富供养去做一些结缘。当然,这样的结缘不是没有功德,但真正的功德在于结上法缘。这一点,相信在座弟子都已经在做了。因为遵循导师的教言如理如法修行,才是趋向未来,成办解脱的唯一资粮。此处虽然是上师在讲解自己的传记,但同时也是在告诫我们后一代弟子,需要如何去做!
我想在座每一个人,从初次开始进入佛门直到今天,多多少少都依止过很多引导妙法的各种导师,也与他们结上过一些缘。从少的方面来说,导师可能为你做过一些加持;从多的方面来说,这位导师可能给你讲解过一些法,灌过不少顶,甚至还为你念诵过很多传承等等,总之我们多多少少都已经结上过一些缘。但这些法缘能否成为自己的解脱资粮,就要看看自己是否能遵照导师的教言,如理如法地修行着走。
如果已经结过这样的法缘,后来又对导师以及法心生怀疑,并且产生一些诽谤,则不但不会成为资粮,还会成为阻碍我们成办解脱的最大障碍。我们绝不能这样去做。当然,我们也会为自己这么做而寻找一千个借口、一万个理由。比如“我后面才知道这位导师是怎样的……”等等。可是要记住,一旦与导师结上法缘,无论这位导师的过失有多大,我们都必须要净观导师是清净的;即便眼睁睁地看着这位导师堕入地狱中,也要想到他是去地狱救度众生,因为我们已经结上了法缘。
可能很多会有这样的疑惑:“如果这位导师不是一位真正的导师,我对他产生一些怀疑和诽谤,并没有什么错啊!”错就错在你和他已经结上了法缘。当然,本身诽谤也不是好事。比如从大乘教法的角度来说,无论对方好坏与否,都是自己无始以来的父母;从密乘的角度来说,无论对方是贤是劣,呈现的一切都是男女菩萨,如果对他心生怀疑和诽谤,过失比对凡夫产生怀疑和诽谤的过失更大,因为你是密乘弟子。
我们现前作为密乘弟子,即便以前依止过的导师有多少不足的地方,都绝不能心生疑惑,更不能诽谤,这一点必须要做到。也许你会觉得,这样不是太冤了么?要是你觉得委屈的话,就要怪自己当初没有细致观察这位导师。如果没有结上法缘,还可能阻止这一切,不要让自己因此心生诽谤。但无论你是否认识到这一点,都不要去诽谤任何对境,因为诽谤本就不是一个善念。尤其是往昔结过法缘的导师,更是如此,这一点必须要做到。
十四、引导现未上师尊结缘即为未来资(二)
这一段时间,有很多人问:“往昔我接触过这样那样的导师,后来又听到各种说法,听多了以后,我的信心也难免因此产生了动摇,该怎么办?”
汉地有句话叫“眼不见为净”,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暂时远离这位导师的身边,但你的内心绝不能对这位导师心生诽谤,否则你就触犯了密乘的根本誓言。我们的上师也在此处强调,能否具有未来趋向解脱的资粮,完全取决于你当时与导师结缘后,能否如理如法遵循着导师的教言与誓言前行,这一点非常重要。
在这个方面,汉地一些相关的是是非非的事情,比雪域高地更多一些。并不是雪域高地的修行人特别明智,而是从某种角度来说,藏地没有像汉地这样的条件,能够今天依止这个导师,明天依止那个导师,并且依止过程中,藏地的信众也不会见到谁就做依止,而是会选择一位自己很了解的导师来依止,这样一来,内心对导师心生诽谤者,也相对少一点。
汉地很多信众,从初次进入佛门期间就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导师,而如今又有很多人打着导师的旗号,四处度化着各式各样的众生,再加上汉地的世间条件更具备一些,所以很多人从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多多少少都依止过一些导师。但依止以后,可能有些是只是在名字中依止,后面才知道导师有不圆满的地方;有些可能是在不明智的前提下,仅仅顺着他人的谣言而依止导师,后期又觉得这位导师有种种的不如法;有些可能依止的是汉传佛教的导师,有些可能是依止藏传佛教或南传佛教的导师,后来又听说依止的导师可能具有一些污点,因此内心就生起各式各样的诽谤之念。这些都是要不得的行为,因为既然你已经与法结上缘了,就应该要做到净观。
即便没有结上法缘,作为密宗的弟子,也要时时铭记净观五种圆满。净观的对境,不在于你是否已经与之结缘,而是面对一切众生都必须要做到净观五种圆满,比如地处为西方极乐世界、导师为阿弥陀佛、眷属为男女菩萨等。无论遇到谁,都要知道,从大乘角度来说,对方就是自己的父母,如果对自己的父母心生诽谤,就触犯了大乘的戒律。
从密宗角度来说,我们得受的是成熟灌顶和解脱窍诀法,眼前所看得见的一切众生都是男女菩萨,因此密宗行人也必须要有这样的净信,如是净观的目的就是为了迅速对治烦恼而成办解脱。一旦对这样的对境心生诽谤,过失可就非常大了。直接责骂本尊般的过失,还有比这更大的过失么?所以,无论是否与导师结缘,我们的内心都不能心生这样的恶念;已经结上缘就更不用谈了。这方面真需要做得圆满一些。
往昔华智仁波切曾经讲过这样一个公案。当时华智仁波切已经声名远播,有三个人对华智仁波切心生敬信,很想留在华智仁波切身边,成为他的亲传弟子,因此不远万里去拜见,希望能依止华智仁波切!
华智仁波切见到他们后说:“你们不远万里过来依止,我也不能说不摄受你们,但我有一个条件。我相信你们前面可能依止过不少的导师,所以依止我的条件就是舍弃以前所有的依止导师,从零开始依止,这样我就能摄受你们。如果你们不舍弃前面的导师,今后修法全都混在一起,恐怕你们的内心也会很混乱。所以今天晚上你们先仔细想一想能否做得到?明天早上过来告诉我答案,做得到就能留下,我就是你们唯一的导师,后面就可以为你们传法;做不到的话,明天你就可以启程回去了。”
三个人出来以后面面相觑:“这可怎么办呢?华智仁波切说,不舍弃前面所依止过的一切导师,就不能摄受,可是选择舍弃以前的导师,自己又该怎么办?”他们三个互相商量了以后,有两个人达成一致,准备第二天这样回答华智仁波切:“我们以前所依止的导师对我们很好,也很慈悲,甚至有些也非常有功德,但他们却无法与华智仁波切您对比。能在如今这个时代,成为您华智仁波切的亲传弟子,没有比这幸运的事了。”
另一个弟子觉得自己不能这么做。因为他觉得虽然华智仁波切非常殊胜,但自己往昔所依止过的导师也都是佛的化身,即便心目中觉得华智仁波非常殊胜,但这也不表示自己以前所依止的导师就不是佛的化身,舍弃这些导师去依止华智仁波切,是没有必要的。因此他决 定放弃,不依止华智仁波切,还是回去依止以前的导师,继续在以前导师座下听法修法。
第二天早上,这个人就对另外两个人说,反正我也做不到,我就不去见华智仁波切了,于是便辞行离开了。前面两个人就去拜见华智仁波切并且承诺愿意舍弃以前的上师,依止华智仁波切。这时华智仁波切问:“昨天你们不是来了三个人么?怎么只剩下两个了?”这两个人说,因为他没有与大家达成一致,不愿意为了依止而舍弃以前所依止的殊胜导师,所以选择离开了。
当听到这句话,华智仁波切就说:“你们两个可以走了。因为你们两个虽然今天说我很殊胜,并且可以为此舍弃前面的导师,但如果明天又见到另一个导师,也一样会舍弃我,这样是永远无法修成就的。所以还是回去吧。”说完他让侍者追回不能舍弃导师的这位弟子。
这叫做稳定,作为修学密宗的弟子,就必须得有这样的基础。虽然这是一个公案,但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信心:无论平常依止哪一位导师,内心永远都不能心生疑惑和诽谤,否则就不堪为密宗的修学根机。想要具备修学密宗的根机,就先从这些点点滴滴开始做起,从这些小小的资粮开始积集。要记住这一点。
十五、引导现未上师尊结缘即为未来资(三)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此处提到的:引导现在和未来,该如何理解?我们说过,我们修学佛法的目的是为了成办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其中临终和未来就称之为未来,现在就是指今生快乐。也就是说,能引导我们现在和未来趋向快乐的尊者,就是导师,只要与这样的导师结上缘就能达到这些目的。但此处的结缘并不是说,只要与导师见过几面,自己和导师感情不错的就算结缘,这些当然也是一种结缘,但不是真正的圆满结缘。真正的结缘是指结上法缘,要记住这一点,这一点很重要。
平常我在汉地常常见到很多修行人说,自己的导师是某某。可能在他的感觉中,这位导师很不错。有时候这种自信可能是一种理性,因为他已经真正理解这位导师是真正的佛;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很多时候这种自信并不理性,只是顺着自己个人感性而飘动的一种感觉。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欲界众生本来感性方面就会强一些,所以会觉得某位导师挺好,自己跟着这位导师就是在圆满的修行。
对于初行者来说,具备这样的一些条件已经非常不错了,但是对于一心渴求解脱的人来说,仅凭这一点还是不够的。若要是够的话,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就不会讲解“吾为汝示解脱道,当知解脱随自转”了,而是说“你现前跟在我身边是成办解脱的唯一途径”等等。但佛陀并没有这么讲解,而是告诉大家,我为你们指一条解脱之道,赐予你成办解脱所需要的一系列方便,只要你照此修行前行,未来一样能成办解脱,这就是依止我的真正目。所以,我们与高僧大德就应该以这样的方式结下解脱的殊胜法缘。
十六、如是无知之教诲非为应理之行作爱子之请难辞却如是所著之善根回向有情皆成佛
【如是无知之教诲,非为应理之行作,爱子之请难辞却,如是所著之善根,回向有情皆成佛。】
上师每个教言的结尾都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没有高尚的智慧和圆满的道验,无论是以文字诠释还是直接口耳传承的方式,都无法将历代传承祖师的密意传授给后一代弟子。
上师如是宣讲的真正用意就是告诉大家,如果没有真正的修行道验,无论你著述了多少与佛法相关的论著,讲解了多少道理,都不会对弟子成办解脱产生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也一再告诫所有信众,平常尽量多阅读一些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因为祖师的教言并非是出自于他们的妄想,而是依据修行成办解脱的经验而得,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是佛法的真谛,永远不会有欺骗性。
我们称“无欺者为教法”,是因为它永远不会欺骗我们。但仅仅依靠自己的妄想,认为“佛法应该是这样的”而著述出来的理论,其中是否完全正确,没有一丝欺骗性就不得而知了。如果作者自己没有体切身会,只是将他想象出来的方式教给我们,让我们自己去体会,我们就成了试验品,成办解脱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记得以前我在上师身边时,有一天一位青海的瑜伽士来谒见上师,还带着一本很厚的书,说这是他的伏藏品。他说他是一个伏藏师,在他的光明境界中观察到我们的上师是益西措嘉佛母的化身,也是他的伏藏传承的法主,所以今天将这部伏藏法带过来给上师,并且授记上师为法主,至于以后如何宣讲就看上师自己了。
上师说:“我不知道我是否是益西措嘉佛母的化身,你说是,就暂且是吧,因为往昔也有很多成就者如此授记过。但今天我想知道的是,你说我是这个法的法主,那么我以后就要为别人讲解这部法的功德有多大,所以我要先问一下几个问题。首先我想知道,有多少历代高僧大德是依此法而成办解脱的?”
他说:“这个暂时没有,因为这也是我最近才写出来的,往昔我也不懂很多理论,只是有一次在光明境界中突然呈现了很多文字,我将它全部记下来以后就成为了这本书,后面才看出来这是一个非常殊胜的一个仪轨,而法主就是你。”
上师又问:“你是否是遵照这个法而成就的?若是,成就的瑞相又是什么?”
瑜伽士回复说:“我也没有修过这个法,正如我刚才所说,这是我最近才写出来的,写完以后就直接送到你这里了。”
上师说:“这就麻烦了。如果过两天我拿着这本书告诉所有弟子,这部法非常殊胜,但还没有一个人依此修行而成就过,所以你们拿回去修修看,看能不能成就。这样一来,大家都只是试验品,有谁会相信呢?”
也就是说,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是有实际修行道验后讲出来的,所以能称之为真谛,而仅凭自己的妄想写出来的文字,就会出现很多漏洞,很多不足的地方。如果想要多阅读,就要多阅读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
我也常常在网上看见,很多人会写一些佛教方面的书。当然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的作品会给大家认识佛教带来一些辅助作用,有助于大家对佛法心生净信,但想要圆满遵照这些教言,还是要谨慎一点。因为我看见很多人的文字,都是这本书抄两句,那本书抄一段,对于所引用的书本所针对的根机完全不了解,对于为何要如此宣讲也完全不懂,甚至还要在文字中加上自己的一些观点,这样东拼西凑加上自己观点所成的一本书,究竟是否圆满,可真不好说。
上师说过,仅仅依靠抄来抄去和收集各式各样的教证理证而成的书,没有基道果的教言,即便称之为论文,称之殊胜的教言,实际对成办解脱也难以起到很大的作用,要记住这一点。
当然,上师在此处讲解,“如是无知之教诲”,是一种谦虚词,因为上师本来就是一个成就者,而上面所传讲的一切都是他自己成就过程中的经验,并且毫不吝啬地赐予给后一代弟子。如是宣讲的目的也是告诫大家:不要掺杂自己的妄想而随口说出很多佛教的道理,这样难免让很多人走错路。如今这种显现也屡见不鲜。比如很多人只要一提到佛教,并不讲解自己的烦恼清净多少,而是喜欢讲一些觉受、各式各样的经验以及一些高低见解,乃至自己能看见什么,身上有什么样的感觉,尤其还能做出一些与众不同的形象,说白了就是自己变成了一个非常特别人,并且认为这就是佛法。
要记住,佛法的真谛并非如此。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才是佛教的真谛,也时时不要忘记这个教言。
【此乃龙多加参随意所作也!】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讲解的教言。我相信,每次学一个教言,只要能好好多阅读几遍,就能对修行有所帮助,也可以消除自己在修行路上的很多疑问。所以多去阅读,多学一些是非常必要的。
十七、课后嘱咐
这部教言以上已经讲完,下次我们要开始讲解另一个教言。我们学习的这些教言从不同的角度中宣讲了佛法的道理,比如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部教言,就是从密法的角度中做讲解。也就是说,将前面所有一切共同法都树立在密法见解中讲解,这样一来,我们在修一法的同时就是在修一切法。
有时我会遇到一些修学密法的信众,在已经求学到后面很深的见解后,又放弃了这些甚深的修法,转而专门树立一些戏论法。这充分地说明,虽然他得到了很深的教言,但实际上对密法的认识却仍旧非常浅薄。如果不是认识过于浅薄,他的内心就不会产生这样的思想。
因为我们在部教言中说过,若能执受当下的见解,则一切修法都在当前所修的法中圆满。但此处的圆满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交修的方式圆满,另一种是当下圆满一切法,用哪一种方式圆满,需要根据个人的禅定见解来定夺。但很多人不理解这些道理,内心就会天天漂泊不定,今天觉得修这个法好一点,过两天又觉得修另个法好一点。对于密宗弟子来说,这样的修法可是一点都没有密宗的味道。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