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如意(成法)下部4章禅定前仪轨
第四章 念诵仪轨及禅定初阶
一、皈依发心→→二、明观资粮田→→三、积资净障七支供→→四、发起尊意→→(五)祈请成就(止观交修)→→(六)祈请所欲→→(七)祈四灌法→→(八)后得转道用→→(九)回向→→(十)发愿→→(十一)中阴愿→→(十二)谛实力→→(十三)吉祥偈
修持成熟口诀法完整座上仪轨请参见《显密甘露心滴念诵集》。在此以第一座仪轨中"速得成就上师瑜伽"为例,详述初步修持禅定的方法及要点。若修持第二座及多座时,在祈请四灌顶之后修持正行,禅定要点与本章节所诠一如。
一、皈依发心
啊!
本来自显之上师 远离破立作皈依
一切有情本来佛 为复成佛而发心(三遍)
华智仁波切于《屠夫真言》中曰:“三宝摄于上师尊。”上师身为僧,语为法,意为佛,为三宝之尊,故皈依上师即为皈依总集三宝。初步修行,可将上师观想在自己对面虚空之中作皈依,并愿望一切众生均能证得佛果而发心。
啊!
“啊”为音译,意为“不生不灭之法界”,即境心无二、不生不灭法身之见解。故念诵“啊”字时,应放下万缘,将心安住于平静状态之中。
本来自显之上师 远离破立作皈依
本来自显之上师:上师支分为所诠形相之上师与能诠胜义之上师。所诠形相之上师即上师外在显现之法相或法音等。本来上师为能诠胜义之上师,即心之本体,亦名本觉、觉性、法界、法性等,不离真实三宝之义。
佛宝:断证一切功德为佛。“断”即断除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证”乃证得本体清净和自性清净。此中“断”“证”并非二法,在证得本体清净和自性清净之时,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自然断绝。如是断除一切烦恼,圆满证悟一切功德,乃本来自显之上师——佛的境界。
法宝:不变无垢为法。究竟见解乃超越三时之无为法,于第四时大平等中如如不动,无任何垢染。无上密法所云之“垢”指遍计无明和俱生无明,于此二种无明中超越称为无垢,故称不变无垢为法。
僧宝:功德圆满为僧。获得究竟果实时,功德任运自成,妙力和本体一如,故妙力起现一切之相,如无缘信心、无缘之慈悲心等功德当下圆满为僧。
若安住于清明境界中,所现之上师与自心证得无二时,方为“本来自显之上师”,此为总体之共同讲授。
远离破立:心之本体乃远离破立之见。下乘派认识到一切妄念为漂泊轮回之因,故先以意念改造之方便断绝妄念,抉择空性,再次第树立解脱之见。大圆满无上窍诀法则为本体妙力双运之见,如《三句精要注疏》云:“若起粗大之妄念,更具解脱之功力。”由于执受本体之故,于妄念起现当下解脱,如空室入盗。亦如《狮吼论》云:“此直断之密意,其意念犹如毛不换、色不变,若能趋入清净修持,则净除所修之贪执,解脱见修之束缚……”此中并无破除妄念、树立见解之过程,直指心之本体,为密宗真实教授。
然次第根机行者由于未赤裸真实见解,禅定仍被沉掉束缚,尚无法依真实教授行持,不得不依靠各种方便进行调整,此时需破除烦恼,树立正见,而不能一味安住。如《屠夫真言》中云:“虽然所舍为轮回,然初不依轮回法,不能趋入涅槃道,初识轮回性尤要。”虽然如此,自宗殊胜方便仍超胜于下乘派,如是依修而逐渐认识妄念之本体,于显现中成办解脱。
皈依境:依前行讲解,皈依境支分为四种:重楼式皈依境、市集式皈依境、陈列式皈依境、宝珠式皈依境。初行者修行上师瑜伽以及龙萨派修持五加行之皈依境为宝珠式皈依境。
皈依:皈依之对境支分为三种:外皈依三宝(佛、法、僧)、内皈依三根本(上师、本尊、护法)、密皈依三身(法、报、化),此乃依见解逐渐增上而树立之次第。究竟见解中,三宝、三根本、三身实为一如。此中“远离破立作皈依”即为密相皈依——于本来法性中,远离破立故,无有所皈依境和能皈依者,一切本来一如,乃真实之皈依。
此中虽以文字诠释本体而讲授,但若能证悟到“啊!本来自显之上师,远离破立作皈依”之究竟见解,即为大圆满。此时三宝之义不能仅树立于外在形象上(佛像为佛、经书为法、僧众为僧),而应树立于心之本体中。如历代传承祖师堪布昂琼曰:“内心证悟见解之时,即为真实之三宝。”作为初行者,当未修持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无别之密相皈依时,应依外相上师相应法,将上师观想在自己对面而作祈祷皈依。
一切有情本来佛 为复成佛而发心
《二观察续》云:“诸有情即佛,然为客尘障,垢净为真佛。”此中“佛”并非指外在之像,乃具断证之功德如来藏,亦为三身之境界。“客尘”:此指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生圆次第之世俗气脉明点,中观之二障、四障,唯识宗之八识,小乘之人我和法我等,均为客尘障之异名。一切众生本具如来藏,因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遮蔽,故临时不能呈现矣!
依大圆满无上窍诀法之真实见解,众生本具之如来藏犹如蓝色的天空,即使临时被乌云遮蔽,仍不失蓝色之本性。行道犹如风吹云散,乌云消散之时,呈现之蓝色天空如同佛果。本颂“一切有情本来佛”宣讲基,“为复成佛”乃行道,“成佛”为果实,此中圆满阐述基、道、果之理趣。如上所述,是否具有破除无明、树立智慧之次第?依方便教授而言,如是理解无有错谬。于真实教授中,三者虽分别而述,然实为一体。如乌云消散而现之晴空,本来具有(基),如是行持(道),如实呈现(果)。故利根者认识心之本体,无有修法之次第,此乃大圆满无上窍诀法“为复成佛”之真实意趣,彼于《直断要诀》《普贤六界续》中详述。
发心:当执受本体与所化众生证得一如时,无缘之大悲永恒而周遍,此为胜义菩提心。尚未能行持如此境界者,依次第方便发心为妙:愿度化一切众生证得佛果而修学此甚深法门。
二、明观资粮田
啊!
万有清净光明刹无有誓智尊二执
大恩根本上师性蒋阳龙多加参尊
便智莲花日月上有寂无二跏趺坐
双手执持休息印身着三乘三袈裟
三部圆满通人冠尊身梵顶五光中
大圣根曲列邓尊双手铃杵报身相
复上法身普贤佛周匝持明海会众
空明无执中安住
密宗观皈依境支分为外三部和内三部,在此按照无上窍诀法阿底之玛哈瑜伽方式宣说,其见解即为大圆满。
啊!
“啊”即不生不灭法性之义,然初行者难以如是奉行,故根据各人见解,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
万有清净光明刹
依共同而言,以改造意念之正念将地处净观为清净光明刹土,依不共同而言,无造法性之正念本为清净光明之大坛城。故于直断所印证之见解中安住时,妙力呈现之一切相均为本体之庄严,彼时境心无二之见解方名为光明刹土。所谓光明刹土并非树立于外在形象,如五彩光之天空或文武坛城。尤需注意:行道中不同禅定之清明范围极其广泛,譬如世间禅定之色界十七天、无色界四空处,以及乐、明、无念三种觉受等,皆可谓之清明。因彼等均未超出识之明了范畴,若以此等清明作为究竟见解,则易成堕入三界或出世间禅定不能增上之因,故应细致辨别。
无有誓智尊二执
于如是光明见解中,无有誓言者(修行者)和智慧尊(皈依境)二种执著。
外相上师相应法:观己为誓言者,上师为智慧尊,如是常做祈祷故得悉地,犹如仆人尽心侍奉主人,即能得到主人的赏赐。此为密宗事续之方便,亦为初步修学之次第修法。
内相上师相应法:了知所缘外境皆为内心所显,故智慧尊和誓言者无有分别,如兄弟般——虽为二人,然无尊卑之别。此乃密宗行续之方便,于其见解中自然安住。
密相上师瑜伽:已证得境(智慧尊)心(誓言者)无二之见解,即“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非意念造作,乃本体妙力双运之境界。此为密宗无上瑜伽续之密意,亦为我等欲证之果位。
由此可见,若能圆满通达“无有誓智尊二执”之义,则已含摄从因地至果位之一切要义,故应明辨。
大恩根本上师性蒋阳龙多加参尊
蒋阳龙多加参:“蒋阳”意为“妙音”,亦名为妙音龙多加参,是我等大恩根本上师摩尼宝之法名。
以所诠形相之上师而言,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本体及事业总集,圆具三宝、三根本和三身之功德。若至诚祈祷,即能消尽一切业障,获得诸佛圆满之加持而现证菩提;以能诠胜义之上师而言,上师即心之本体,何时证得如是见解,即证得上师之密意,一切均于上师中圆满。
便智莲花日月上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妙音龙多加参仁波切坐于莲花与日月宝座上。其莲花、日月乃象征佛法奥义,即方便与智慧双运之密意。于修行过程中,如是观想乃具备速证便智双运之缘起,故不应轻视,须历历明观。
有寂无二跏趺坐
“有”指轮回,“寂”指涅槃,双足“跏趺坐”表示轮涅无二。如是坐式诠释轮回和涅槃本来一如。若执著外境(如凡庸之山河大地或清净之坛城刹土)之高下贤劣等,则完全失去大圆满无上窍诀法之特点。无论是山河大地抑或五彩光色、坛城,关键在于内心是否为其所转。有居士问我:何谓佛教最高之境界?当知从现实生活而言,何时生活不束缚自心时,即为佛教最高之境界!心若随逐贪嗔痴烦恼,即便眼前呈现五彩光色、坛城或佛像,亦无实义;反之,若已消尽一切烦恼,即便眼前呈现山河大地等轮回之相,亦为究竟之坛城。故修法以调伏内心为要,如帝洛巴尊者对那若巴尊者曰:“显相非缚执著缚,断绝执著那若巴。”
双手执持休息印
双手自然垂放于膝盖上,为休息印。若调伏贪嗔痴等一切烦恼,而令心得到平静时,为内心休息;于断绝二种无明、证悟两种清净时,即为究竟休息。
身着三乘三袈裟
上师身披五衣、七衣和祖衣三种袈裟,代表圆满三乘(小乘、大乘、金刚乘)教法,亦指自宗正行上师瑜伽中,圆满具备三乘之要义。
三部圆满通人冠
此中三部为密宗事部、行部、瑜伽部。上师顶戴红尖班智达帽,帽中央三条黄线表示圆满密宗事部、行部、瑜伽部。此亦宣述自宗正行上师瑜伽圆满密宗三部瑜伽之要义。
尊身梵顶五光中
我等大恩上师之梵顶呈现五彩光色,表示圆满五种智慧——法界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法界性智:即万法之实相;
大圆镜智:如同平静之镜面映现一切影像,平等呈现轮涅二法;
平等性智:以平等一味一体之见,照见轮涅二法;
妙观察智:了了洞悉轮涅万法之缘起;
成所作智:于如如不动之法性中,不加勤作,任运自成调化所化有情。
如上智慧亦可归纳为两种:法界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为如所有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为尽所有智。如是一切智慧皆圆满于上师中。
大圣根曲列邓尊
大圣根曲列邓为我等大恩上师(如意宝妙音龙多加参仁波切)之根本上师,亦名昌根阿瑞仁波切。
双手铃杵报身相
昌根阿瑞仁波切于原始法界中,呈现色身、报身相,手持代表便智双运之铃杵。
复上法身普贤佛
尊者梵顶之上呈现法身普贤王如来佛父、佛母双运之相,表示智慧和方便双运,亦即本来解脱之实相。如今众多人误将密宗寺院里的壁画或唐卡中寂静尊与赤身女性相拥之像,与世间男女行为混为一谈,若仅以外相来推测判断,不仅不智,更易导致偏见。然实际恰恰相反,此乃诠释密宗便智双运之无上见解,唯有智者方能洞晓其中密意。故于密乘教言中,为了避免初学者于此生疑,便立下第七条誓言:“于诸未熟凡庸前,若传密法违七条。”在我等未明此义之前,切勿妄加揣测,当以净观为要。
周匝持明海会众
上师周围环绕着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及历代传承祖师。
空明无执中安住
如是一切均于本体空性和自性显现无二中圆满,并如是安住明观皈依境中。
三、积资净障七支供
啊!
顶礼识聚自解脱 奉献等净万物供
罪堕无为法中忏 随喜普现自解脱
祈转无言说法轮 祈请永住超三时
离意善根何所作 回向三界尽解脱
愿诸获得大乐地
七支供=顶礼→→供养→→忏悔→→随喜→→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回向。
集积二种资粮,清净一切罪障之七支供:顶礼、供养、忏悔、随喜、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回向。因修行者见解之差别,七支供可支分为共同与不共同七支供。
初行者可依共同七支供行持:上师乃一切诸佛菩萨之总集,于上师足前以五体投地之敬行做顶礼;将自他所作一切善行之功德及所闻所见一切善妙受用供奉于上师;无始时来所造一切堕罪,于上师前做忏悔;随喜他人所作一切善法;祈请上师永转法轮;祈请上师长久住世,不入涅槃;所作一切功德回向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圆满佛果。此为共同七支供。
啊!
将心安住在不生不灭之法性中。
顶礼识聚自解脱
顶礼支:顶礼分为外相顶礼、内相顶礼和密相顶礼。
外相顶礼:对所缘之境生起敬信,以五体投地之敬行而顶礼者为外相顶礼。
内相顶礼:调伏自心而令心获得平等之见为内相顶礼。
密相顶礼:本仪轨所宣述之七支供为密宗见解,由于执受本体中,贪、嗔、痴等一切识聚自现自解脱,均成本体之游舞,此为圆满悟证究竟果实之密相顶礼。
奉献等净万物供
供养支:供养支分为外、内、密三种不同之供养。
外供:以珍宝庄严之三十七堆曼扎及自他所拥有之福寿荣华等作供养。
内供:以身庄严之曼茶罗等一切净相作供养。
密供:于执受本体大坛城中,妙力起现一切之相均成本体之庄严,福慧同时圆满,故为不供养之大供养矣!
罪堕无为法中忏
忏悔支:忏悔无始时来所造一切违犯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宗誓言等一切佛制罪,以及由此导致的一切烦恼习气等。
忏悔可支分为“有相忏”和“无相忏”两种。
有相忏:所造一切能忆念的犯戒罪堕,以及无始时来至今未能忆及的破戒罪堕和烦恼习气,在与金刚萨埵无二之上师前至诚忏悔。
无相忏:一切罪堕乃无始以来所造戏论之法,即二取分别念。然于执受本体中,显现一切烦恼妄念均成本体之庄严,故一切无念、有念烦恼及习气于显现当下即获解脱,此乃真实究竟之忏悔。
随喜普现自解脱
于执受见解中,一切烦恼均成本体之庄严,故无有不随喜者,此为真实之随喜。
祈转无言说法轮
请转法轮支:针对不同根机之教授,传承可分三种:心印传承、表示传承、口耳传承。
心印传承:无言说、无表示,亦无文字诠释,以心印心之传授方式即为心印传承。然需了知,心印传承乃针对极上等根机(佛的根机),如普贤王如来以心印传承方式将密法传授给五方佛般。
表示传承:无需文字诠释,仅以表示传授即能当下悟证。如释迦佛默然拈花,大迦叶破颜微笑;禅宗中竖指棒喝等诸多公案,密宗之灌顶仪轨,上师以铃杵、法照、水晶等作印证,此等即表示传承。表示传承乃针对中等之菩萨根机。
口耳传承:上师以语言或文字阐释法之要义,弟子通过闻思修次第成办本体之见解。此针对我等烦恼炽盛之次第修行者根机。
尚需了知,“无言说法轮”并非如有者所理解般缄口不语。其乃智慧圆满通彻之境界,言语悉合无生,思虑皆为妙力,语默动静无非智慧,行住坐卧悉皆般若,超越言思所及境界,故谓“无言说法轮”。
祈请永住超三时
请佛住世支:于平常修行中,应清净持戒、行持善法、口诵上师住世祈祷文等,并祈祷一切诸佛菩萨和善知识长久住世。如来常住清净法界,随众生因缘示现生死涅槃。譬如日出,普现世间,于一切净水器中,影无不现,或一处器破,则不现影。心器常净,常见佛身;心浊器破,则不得见。故欲祈请大恩上师及一切弘扬正法之善知识长久住世,精进修持、猛力忏悔、断恶行善乃为至要。
须知佛乃清净光明之境界,吾等通过修持禅定等,澄清昏沉和掉举,内心趋向清明和安住,逐渐与诸佛菩萨清净之境界相应,即为“内相请佛住世”。在圆满实证见解时,自心即佛,超越三时(过去、现在、未来)之迁变,于第四时大平等无为法中如如不动,而呈现游舞三身利益教众。
离意善根何所作 回向三界尽解脱
回向支:将善因导向所欲求之果位,而令众生获得解脱。
离意善根:善根分为“意念造作之善根”和“离意善根”两种。作为次第根机修行者,首先当以意念改造之善根行持一切善法;证悟究竟见解时,自然获证远离意念造作、平等无缘之善根,任运成办一切善法。如是功德回向三界,即令众生悉得解脱。
(备注:有关回向,在本法第五章“回向”中有详尽诠释。)
愿诸获得大乐地
愿一切众生获得安乐、自在之境界——光明密严刹土!
譬如世人终日勤作世间事业,追求幻灭无常之世间快乐;而希求永恒安乐的修法者,抛弃世间一切贪执,精进修心以获大乐,二者追求快乐之愿望虽然一致,但发心及追求快乐之方便却截然不同。世间的快乐稍纵即逝,不能彻底脱离痛苦。出世间修行者誓拔众苦之根,于根本处调伏烦恼,终获永恒大乐。然未达究竟之前,大乐仍有次第,如五道十地之过程,圆满之时即为究竟大乐。获此大乐之时,不仅己身得度,众生亦随脱苦海。若以数喻,一人即生成就,其身上他相续之十万众生和中阴界有缘之三千众生,均会同时成佛。此乃世间快乐与出世间大乐之差异。
以上为不共同七支供。
四、发起尊意
嗟!
三传总集上师尊 三根本海胜遍主
三信广大法性中 三门无别祈加持(三至七遍)
嗟!
“嗟”是恳切呼唤上师之悲叹,类似汉语之“呜呼”。众生漂泊轮回感受诸苦,幸遇具德上师,故内心深怀凄怆呼唤上师。
三传总集上师尊
三传:指心印传承、表示传承和口耳传承。譬如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妙音龙多加参仁波切,证悟之密意乃心印传承;上师在密意不动中呈现不同之相,如身坛城等,为表示传承;以语言、文字诠释、印证见解等一切教授乃口耳传承。三传于上师中圆满具足。
了知上述理趣之意义在于:外相上师相应法与内相上师相应法于所诠形相上师中圆满“三传总集上师尊”,密相上师瑜伽于能诠胜义上师中圆满“三传总集上师尊”。我等修学成熟口诀法之要义即在“三传总集上师尊”中,了知上师具备一切功德,敬信上师,依教修行,最终证悟上师之密意。
三根本海胜遍主
三根本:上师、本尊、护法。赐予加持者为上师,赐予共、不共悉地者为本尊,遣除一切修法障碍者为护法。
祈祷上师获得加持。摸顶、赐予加持品等外在形相仅为加持之缘,真实之加持乃通过挚诚祈祷上师,烦恼减少,功德增上,如此方为获得圆满加持。
依止本尊赐予悉地。悉地分为共与不共之悉地。共同之悉地为暂时所得之功德;不共同之悉地为获得出世间成就,证悟实相见解。修持成熟口诀法,即能获得共与不共之悉地。
祈祷护法能遣除一切魔障。次第行者在修行过程中,祈祷上师不仅能获得加持,且能如依止本尊般,获得共与不共悉地,亦如供奉空行护法般,遣除一切修行障碍。故上师、本尊、空行护法之功德已圆满聚集于上师,此为成熟口诀法之殊胜所在。
三信广大法性中
三信:净信、欲信、诚信。
净信:无由地对佛像、僧众、经书、佛塔、寺庙等生起虔诚之恭敬心,称为净信。净信的特点为:对产生信心的对境并不了解,故此等信心短暂且易生灭。
欲信:了知轮回之过患而意愿断恶行善,忆念解脱之功德而希求成就,称为欲信。因未完全通达佛法奥义,欲信虽较净信稳固,但于行道中仍有波动。
诚信:彼乃不退转之信心。于因果之理和三宝之不共功德心生定解,对上师和法生起坚定不移之信心。莲花生大师曰:“具有坚信得加持,若离疑心成所愿。”诚信乃圆满认知出世间之功德,故无迁变。并于无有偏袒之广大法性中,至诚祈祷。
三门无别祈加持
身、语、意三门恭敬祈请上师赐予加持。“加持”是对法之觉悟,其可分为三。以至诚之信心祈祷上师,息灭烦恼获得加持;将上师之身、语、意三金刚融入自己三门,消除三门之一切业障而获得加持;获证见解时,自之三门当下与上师密意三金刚无别,即为真实之“三门无别祈加持”。
以上祈祷文念诵三遍、五遍、七遍均可。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同《如意宝藏》下部4章禅定前仪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