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入行论10品回向191-201笔记(2-4)
行为学-入行论10品回向201笔记
1、今天讲《入行论•回向品》最后一堂课:
2、何时欲相见,或欲问法义,愿我无障碍,面见文殊尊!
修行人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各种疑问,自己实在没办法解决。故而作者在此发愿:无论何时何地想请教法义,愿我都能无有障碍地面见诸佛智慧总集――文殊菩萨,解除一切疑惑,通达诸法的真实本义。我们要发愿:让任何众生依靠文殊菩萨的加持,通达一切教义。
我们一定要对智慧有希求心,智慧的本尊就是文殊菩萨,故应经常念诵文殊心咒,同时也要用这个偈子来祈祷。在藏地,这个偈子可谓脍炙人口,家里送孩子去寺院出家,上师给他剃度时,一般都会用这个偈子加持,希望他学文字时不太吃力,修行时能面见文殊菩萨。
1987年,法王带领一万僧俗前往五台山,当时,所有出家人和居士都念这个偈颂,在我印象中,秋巴堪布念的声音最大,不管在成都也好,在五台山转塔也好,他都大声地念:“刚采达瓦多巴昂,炯洒这瓦多那样,滚波江阳切尼讷,嘎美巴样同瓦效。”
大家今后也要用这个偈颂来祈祷。若没有见到本尊获得加持,依靠自力来闻思修行,力量是相当薄弱的,因此一定要经常祈祷本尊。
3、上师如意宝在1986年给我们讲过,明年前往五台山,目的有两个:一是要摄受大量的汉族四众弟子。(当时由于地域隔阂和语言不通,大家觉得非常稀有。在我们藏人眼里,汉地众生都不信佛教,很多老上师,包括堪布嘎多,纷纷反对上师的行为:“您不要去!那个地方像罗刹国,去了就不一定能回来。”)二是我们这里的很多小堪布,若朝拜五台山祈祷文殊菩萨,弘法利生一定会有不同的能力。当时我记得很清楚。
确实,圣者的智慧不是分别念所能衡量的。回顾这20多年,当时法王的慧眼洞察到了现在很多状况。成千上万的汉族弟子,如今能学习藏传佛教,尤其与学院有这么殊胜的因缘,都是以此缘起而来;不是自赞毁他,我们学院一些大德的修行,远远超过藏地和汉地很多大德,原因也是当年去五台山祈祷文殊菩萨所致。
当时,我们好几个堪布,年龄都比较小,从五台山回来后,上师刚讲《释量论》,大家感觉智慧完全不同了,以前不是这么聪明,现在好像特别聪明,一听就懂。也许这是我们的信心或分别念。但不管怎么样,佛教是有不可思议的缘起和威力,这一点大家不可否认。
4、你们如果有缘分,应该去五台山拜见文殊菩萨。东台有一个那罗延窟,经论中记载,文殊菩萨经常住在那里;还有善财洞,法王于此曾面见文殊菩萨。这些圣地的加持都不可思议,若能诚心祈祷,念100万遍文殊心咒,你回来肯定开智慧了。
5、为于十方际,成办有情利,吾行愿得如,文殊圆满行!
为了成办遍布十方虚空际芸芸众生暂时与究竟的利益,愿我的行为也能像文殊菩萨那样圆满行持。
上师如意宝在每次传法的开头,都先顶礼文殊本尊,念一遍前偈与此偈来发愿,以确定自己传法的方向和目标。其实上师如意宝跟文殊菩萨一味一体,发愿对境的众生都无量无边,利益众生的修行和行为也无量无边,示现的神通不可思议。
6、今天有一个人,请我务必要翻译《八大菩萨传》,当时缘起比较好,我基本上答应了,到时候看情况吧!《八大菩萨传》共分八品,第一品就是《文殊菩萨传》,以后若能翻译出来,大家应该详细地看一看。
7、乃至有虚空,以及众生住,愿吾住世间,尽除众生苦!
这个偈颂也很关键,平常也要这样发愿。虚空是不能毁灭的无为法,它无处不遍及,既然虚空没有边,虚空所遍及的众生也没有边,依此众生的业和烦恼也无量无边。我们应发愿:乃至虚空存在、众生存在期间,愿我一直住在世间,不希求自己的快乐,而要像“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地藏王菩萨一样,住于五浊横流的世间中,尽心尽力利益一切有情,遣除他们大大小小的身心痛苦。法王如意宝发的就是这个愿,经常都会重复这两个偈颂。
要这样发愿:“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虚空无尽,众生无尽;众生无尽,业和烦恼无尽,同样,我的发愿也无尽,乃至虚空穷尽之前,一定要住于世间。
8、小乘当中,也有十六罗汉常住世间。据《宝云经》所说,乃至弥勒佛出世之前,十六罗汉受释迦佛嘱咐不入涅槃,住于世间各个角落,守护佛法、弘扬佛法。
在密乘中,大圆满传承祖师无垢友(布玛莫扎尊者)也是如此。他于8世纪中叶应藏王赤松德赞邀请,以近两百岁高龄从印度来到藏地,在藏地传法13年。之后他前往五台山,成就一种暂时不灭的虹身,并承诺在贤劫千佛事业未圆满之前,他的身体不灭,并且每一百年示现一位化身,到藏地度化有缘。千佛事业圆满后,他才到印度金刚座示现成佛。《上师心滴》的传承历史中,也有这样的记载。
9、众生诸苦痛,愿悉报吾身!愿因菩萨德,众生享安乐!
愿三界众生的痛苦全部成熟于我身心上。我在生病时,若能代替众生受苦,永远病下去也心甘情愿。而我发心的功德和所有菩萨利益众生的资粮,回向给一切有情,愿他们获得暂时人天福报和究竟三解脱的无上快乐。我们时时应这样发愿,这是自他交换的菩提心。
10、自他交换的修法,阿底峡尊者有七大教言,《修心七要》也讲过,依次为知母、念恩、报恩、悲心、慈心、胜解信、生起。
1)知母:了知三界轮回的一切众生皆做过自己的母亲;
2)念恩:当她们做我母亲时,对我如何恩重如山;
3)报恩:了知母亲的恩德后,作为一个孝子应想方设法报恩;
4)悲心:在报恩的过程中,看见老母有情非常可怜,愿她们远离一切痛苦;
5)慈心:愿她们各自获得无上安乐;
6)胜解信:使她们离苦得乐的重任,其他众生不一定能成办,唯一要由我来承担;
7)生起:如是认真观修后,能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
我们可以依阿底峡尊者的教言来修持,当然,也可以通过寂天菩萨的窍诀来串习。
11、丁三、回向共同所说之义:愿除苦良药,一切安乐源,教法伴利敬,长久住世间!
愿解除众生身心痛苦的甘露妙药、暂时究竟一切安乐的源泉――佛法如意宝,伴随着众人的利养恭敬而长久住世。
佛法的功德不可思议,它的力量无法衡测,但若没有对它供养恭敬,佛法不可能住于世间,也不可能弘扬于各方。上师如意宝平时经常讲,佛法受到尊重和供养非常重要,真正的佛法是教法和证法,若想得到这样的佛法,一定要具有恭敬心。
按照藏地说法,所谓的持教者,是以三衣庄严身体、三藏庄严语言、三学庄严心识,这种人才算是名副其实的大德。所以,真正弘法利生的人,要么具有修行,要么能传讲佛法,这样的大德应当受到人们的赞扬和恭敬。就像当年国王赤松德赞做施主,迎请堪布菩提萨埵和莲花生大士,堪布菩提萨埵弘扬显宗佛法,莲花生大士弘扬密宗佛法,以他们作为缘起,藏地佛法至今仍非常兴盛。
任何上师在弘扬佛法的过程中,都需要各种各样的助缘,旁边需要一些大施主、大发心者,借助他们威力获得利益众生的机缘,这叫做伴随着利养。
还有伴随着恭敬。从诸多大德的传记中看,他准备把极其殊胜的佛法弘扬到一个地方时,首先会观察当地对他的恭敬和缘起,如果人们恭敬心非常大,在那里弘法就有希望。
12、传记中讲过,寂天菩萨在家时是寂铠太子,从小福报、智慧、辩才超群。后来国王去世,大臣准备拥戴他登基,在举行授权灌顶的前一夜,他梦到文殊菩萨坐在国王宝座上,对他说:“唯一的爱子啊!这是我的宝座,我是你的上师,你和我同坐一座是不应理的。”(另有说他梦见度母用开水给他灌顶,并开示了做国王的很多过患。)第二天醒来,他对轮回生起强烈的厌离心,于是舍弃一切离开王宫。因此,依靠文殊本尊的恩德,他生起了善心,也有出家的机会,后来造了《学集论》、《经集论》、《入行论》等殊胜论典,每一部论典弘法利生的威力都不可思议。
然后,他顶礼自己的善知识――那烂陀寺五百班智达之首的胜天阿阇黎。他在阿阇黎面前剃度出家,法名寂天,于其座下听过很多佛法,暗地里又在文殊菩萨前聆听教法。他依靠善知识的威力,相续中的三藏、三学得以增长。
13、丙二、忆念恩德之作礼:礼敬文殊尊,恩生吾善心,亦礼善知识,恩长吾功德。
全论十品讲完之后,寂天菩萨于最后一颂中,诚心诚意以三门恭敬顶礼文殊师利菩萨,因为依靠他的恩德,才生起了寂天菩萨的善心。
有些人可能提出疑问:“当时寂天菩萨已是圣者,有必要依靠善知识来增长功德吗?”实际上,作者此举是为了告诫后学者:纵然你有成就、对佛教有贡献,也不能忘记自己的大恩上师。我们一丝一毫的功德、一点一滴的知识,皆是依靠上师的加持和传授而得。以前你连基本法义都不懂,现在对众生发起大悲心,甚至获得了圣者果位,这一切无不来源于上师的恩德。
14、无著菩萨在《善说海》后面有一个偈颂,我觉得这个发愿很好:“无论于我贪或嗔,赞毁以及作利害,愿凡见闻念我者,悉皆速得胜菩提。”
15、我自己确实这样想,上师如意宝等诸位上师给我传了这么殊胜的法,想起他们就感恩不尽,特别想报答。但其他方式也不一定能回报,所以我今天再次发愿:“乃至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我会尽心尽力地弘扬正法和利益众生!”希望大家也能发下这样的誓愿。
《入行论》已经学了两百多堂课,我也花了一定的时间讲述,有些人可能获得一点利益,若真如此,其他报答我也不求,没必要为了水泡般的身体贪图什么享受,唯一的希求就是你们利益众生和弘扬佛法,这就是给我最好的报酬!
我刚来学院时,在上师如意宝面前发过这个愿。第一次听《入行论》是在嘎多堪布面前(他已圆寂好多年了),后来在上师如意宝座下也听过很多次,想起每一次的听受,内心都很感激、很感恩,所以我再次发这个愿!
这次传讲《入行论》,一方面非常感谢学院的很多法师,包括整理音频、视频、讲记的发心人员;同时感谢佛教中心的负责人、高僧大德、寺院住持,竭力弘扬《入行论》,对很多人的相续有所帮助;更感谢生命电视台、国内外诸多新闻媒体和网站的负责人,为传播这部法提供了种种便利条件。我本人发自内心地感谢,但感谢的方法,用财物或赞叹不一定有意义,所以我再次发这个愿!
希望你们所有的人,若对传承上师有感恩之心,心里也要默默发愿:从现在开始,就像文殊菩萨、寂天菩萨、法王如意宝等诸大圣者那样,我也要依靠佛法来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16、〖第十品释终〗
好,《入行论》传讲完毕!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违缘。你们以后应该好好修持,有机会的话尽量弘扬,其他也没有什么要求。下面大家一起回向,回向时要想到:我们这么长时间闻思修行的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世间的一切灾难消除,众生暂时得到人天福报,究竟获得圆满正等觉如来的无上菩提!
二零零八年六月初四佛陀初转F轮日
于喇荣圣地
行为学-入行论10品回向200笔记
1、愿离恶趣苦,以及诸艰困,复以胜天身,迅速成正觉!
我们在这里再次回向,普愿所有苦难众生,千万不要以造恶业、破戒律等因缘,转生到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中,愿他们永远不要感受恶趣的痛苦折磨,以殊胜福德的加持,轻而易举获得胜过天身的暇满人身,迅速成就无上圆满正等觉的佛果。
2、愿诸有情众,殷勤供诸佛,依佛无边福,恒常获安乐!
愿三界的苦难有情,常能精勤供养具大慈大悲、无上威力的十方诸佛。假如佛陀在世,你有缘亲见佛陀尊颜,那一定要恭敬供养。即使佛陀已示现涅槃,佛像、佛塔、佛经也代表佛陀,与佛陀没有任何差别,我们也应该恒时不断地供养。
3、戊二、回向成为诸出世间意愿之因:菩萨愿如意,成办众生利!有情愿悉得,怙主慈护念!独觉声闻众,愿获涅槃乐!
一般来讲,从一地到十地是真正的菩萨;发了菩提心而没有登地,甚至连资粮道也没有入的,是胜解行菩萨,或者叫初学菩萨。不论是什么样的菩萨,他们的意愿除了利益众生外,不会有“愿我升官发财、身体健康”等目标。所以,愿所有菩萨利益众生的事业圆满成功,不要有任何违缘。
4、丁二、回向作者之自利:我未登地前,愿蒙文殊恩,常忆己宿命,出家恒为僧!
这是作者寂天菩萨对自己的回向:在我尚未获得极喜地(一地菩萨)之前,祈愿蒙受文殊菩萨的恩德,恒常能回忆前世,获得宿命通,并且生生世世以出家相来利益众生。
5、愿吾菲饮食,维生充体能!世世愿恒得,圆满寂静处!
愿我成为清净的修行人,生活上知足少欲。贪欲大的人会特别苦恼,对住处要求也高,穿着也要有档次,饮食也要非常计较。但真正的修行人会一切随缘,只要保证最基本的温饱就可以了。
行为学-入行论10品回向199笔记
1、壬二、愿离不幸:愿众无苦痛,无病未造罪,无惧不遭轻,毕竟无不乐!
一切众生不管是人还是非人,只要有生命,但愿他们永远健康无病,不造罪业,无有畏惧,不受歧视凌辱,总之,无有任何痛苦,一直开心快乐。
三界轮回犹如火宅,不可能没有丝毫痛苦,凡夫人执著的快乐,只不过是迷乱错觉,若详细观察它的本质,绝不会有真正的快乐。在佛教中,这种快乐称为“行苦”,其本质是痛苦的,为了它而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实在没有任何意义。世人所渴求的快乐,大多数只是感官乐受,跟旁生没什么区别,除此之外诸佛菩萨、声闻缘觉的出世间快乐,他们根本无法触及。
要想消除痛苦,一定要解决根本问题。对人类而言,变苦、苦苦、行苦三大根本苦,以及生、老、死、病、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不欲临八分支苦,经常纷至沓来、防不胜防。要救度众生、利益众生,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懂得佛教道理,这样,痛苦才会自然消失,身心的疾病才会逐渐隐没,造恶业的人也会销声匿迹。
2、庚一、总回向:愿诸伽蓝寺,讲诵以兴盛,僧伽常和合,僧事悉成办!
此处是为佛教道场而作回向。“伽蓝”,有经典的意思,又译为僧伽、众园、僧院,概而言之,就是具有教法、证法的僧众寺院。
同时,僧众之间要团结和合、和睦相处。寺院与寺院、僧人与僧人若不和合,造的业非常严重,尤其是两个僧团发生矛盾,这叫做“破和合僧”。当然,真正的破和合僧,只有佛陀在世时提婆达多作对才有,佛陀涅槃后不会出现。我们现在所说的破和合僧,是两个僧团产生矛盾,其过失与破和合僧相同。《俱舍论》云:“中劫成熟无间狱,造多无间害亦增。”破和合僧者,其果报是在一个中劫感受无间地狱的痛苦。若造多个无间罪,则所受的痛苦果报亦会增加。
3、法王如意宝曾给学院规定了三条根本纪律――清净戒律、和合僧众、闻思修行,一切纪律均可涵摄其中。
4、庚二、分别回向:愿欲学比丘,悉住阿兰若,断诸散乱已,轻安堪修善!愿尼得利养,断诤远诸害!
自此颂以下,分别为出家僧众而作回向。出家僧众有比丘和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包括在这二者当中。佛法中地位最高的是比丘,愿诚心想修学解脱道的比丘,长期住在阿兰若。
“阿兰若”,是身心远离散乱的寂静处。修行人若住在嘈杂环境中,身体忙于世间八法,内心分别妄念纷扰,没有一刻宁静,则不能专注于正法。远离身心散乱的阿兰若,是最适合修行的清净地方,这里断除了人群的散乱、琐事的散乱、分别念的散乱等种种违缘,能使身心逐渐寂静调柔。
作为比丘,由于是男众,有时琐事比较多,心也比较散乱,经常到人群中搞各种是非,所以寂天菩萨愿这些男众出家人不要总到城市里化缘,做这样那样的事。
而作为尼众,与比丘有点不相同,她们的收入比较少,所以寂天菩萨愿她们获得利养。还愿她们相互之间断除争论,还愿尼众避免遭受一切危害。
5、如是众僧尼,戒圆无缺憾!犯者愿生悔,时时净罪业,寿终生善趣,不复失禁戒!
僧尼剃度出家之后,并不是有种形象就可以了,而应以出离心摄持,具足清净圆满的戒律。我们现在要以戒律为导师,认认真真地守持清净戒律。
在此愿所有出家人守持戒律善始善终,短暂的人生中不要有任何缺憾。假使破了戒,也能尽快忏悔,不要成为堕入恶趣之因。(按别解脱戒的观点,有些戒律毁坏之后,今生不可能得以恢复,但寂天菩萨在这里说,只要励力忏悔就不会堕恶趣。法王也经常引用这个教证。)
入佛门以后,从来不犯戒是“树立佛幢者”,犯戒但忏悔了叫“摧毁魔幢者”。所以,即使我们因前世业缘和今生诱惑,戒律出现一些缺损,也应时时有后悔心,通过忏悔而净除罪业。以持戒的缘故,死后才不会堕入恶趣,甚至转生善趣,来世有机会继续持戒。要不然,破了戒而没有忏悔,佛经中说一定会堕入三恶趣中的。
6、愿智受尊崇,化缘皆得足,心续悉清净,令誉遍十方!
愿高僧大德等诸位智者,受到人们的尊重爱戴、恭敬供养。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具有超胜的功德和智慧,如果不被人尊敬,弘法利生的事业不会广大。世间上有很多德高望重、戒律清净、了不起的大德,但人们常常擦肩而过,没有去重视,就像把如意宝放在家里,却四处寻找劣质珍宝一样。
还有些人,有一点智慧和修行境界就开始傲慢,心眼不清净,看谁都看不惯,愿他们的相续得以清净,观一切众生都是菩萨。
这一颂共讲了四个方面,受人尊重、得到供养、相续清净、名声远播,在弘法利生过程中非常重要。我们一方面应该回向所有的修行人都具备这些因缘,一方面也愿自己生生世世通过这种方式来利益众生。取舍的分寸,其实每个人自己可以掌握。
行为学-入行论10品回向198笔记
1、愿诸菩萨众,安住闻法眷,各以妙功德,庄严此大地!
愿一切菩萨圣众,始终安住在众多闻法眷属的中央,各自运用神通、方便、威力来宣讲妙法,庄严整个大地。
花园里若没有鲜花和树木,则不会庄严,同样,世界上若没有教法和证法,也无法庄严。任何一个佛教团体或佛教道场,一定要有清净的教法和证法,有了这二者,即使外在的条件不是很圆满,对来世也具有实在意义。佛教的核心就是通达佛法教义,讲闻三藏和修行三学是佛教的根本。
作者在此诚心发愿:愿世间上有诸佛菩萨的化现在传法,以讲经说法和闻思修行来庄严国土。
2、我们佛学院,今年讲经说法的法师有110多个,每个人的身边,少则二三十人,多则有几百人,大家都发了大乘菩提心,如是共同学习佛法,利乐有情、庄严国土,是非常值得随喜的!
3、愿诸有情众,相续恒听闻,鸟树虚空光,所出妙法音!
愿一切有情时常能听到诸佛菩萨化现的善知识宣说大小乘佛法,甚至能不断地听闻飞鸟、树木、虚空、光芒中传出的微妙法音,相续中的烦恼当下遣除,获得解脱果位。我们在这里发愿:愿世间的所有众生,不仅有机会值遇善知识开示,甚至在无情法和动物的叫声中,也能得到正法的利益。
4、由于他老人家当天念满30万遍文殊赞(空调声发出来的那个偈颂“文殊金刚尊,一心祈祷您,殊胜加持智,遍满吾相续。”),以此缘起请到了那尊文殊像,后来此像一直陪在法王身旁。现在应该在门措空行母那里吧,我每次去的时候,都到处找那尊像,但触目可及的地方没有发现,这对我来说,是一尊有殊胜加持的文殊像。
5、愿彼常值佛,以及诸佛子,并以无边云,献供众生师!
祈愿众生恒常幸遇圆满正等觉佛陀,以及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等佛子,还有诸佛菩萨化现的具有法相的善知识,在他们面前领受佛法精义而得解脱,同时以普贤云供的方式时时供养这些世间明目、众生导师。
所谓的供养,有财物供养、承侍供养、修行供养三种。经论中说,最上等的供养就是如理护戒、行持善法之修行供养,对上师的供养如是,对诸佛菩萨的供养亦如是。
6、愿天降时雨,五谷悉丰收,仁王如法行,世事皆兴隆!
但愿天神降下及时雨,五谷丰登,仁王依照佛法如理地行持国政,举国上下欣欣向荣。世间遣除一切天灾人祸,不管是地震也好、饥荒也好、战争也好,全都统统消失,大自然风调雨顺,靠天吃饭的农民和牧民衣食丰足、生活无忧。我们应当发愿:愿人们灭除一切罪恶,不要杀生、不要偷盗,尽量地减少恶行,整个器世界一片吉祥。
7、愿药具速效,咒语咸灵验,空行罗刹等,悉具慈悲心!
愿所有的药物具有速效,咒语都灵验无比,空游饿鬼、空行罗刹等凶神恶煞具足慈悲心肠。我们始终要发愿,愿一切药物都有速效,迅速治愈患者的疾病。
咒语,分为明咒、密咒、陀罗尼咒三种。不管是持咒者,还是婆罗门仙人,这些咒语都非常灵验。尤其是具有信心和恭敬心的人,持咒的力量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