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四问观安修193-198)
壬四(各宗教义之异同)分三:一、究竟密意无有差别;二、遣除不合理之说;三、大圆满乃诸法之源泉。
大家闻思过程中一定要对本论所讲甚深义理了然掌握。此处一方面讲到各宗派所说意义实际是一致一味,另一方面也应了知,宁玛巴在不共窍诀上具有非常殊胜的特点。比如所有上师都是诸佛菩萨的化身,但法王如意宝在摄受弟子、弘扬佛法等各方面尤为超胜,对此应详加说明,否则既说一切上师皆为诸佛化身又说其功德超出其他上师,表面看似非常矛盾,但若通过道理阐明就会发现根本不相违。同样的道理,从本义来讲,各宗各派的说法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但从另一角度而言,宁玛巴确实有其不共的殊胜特点,因此不论分析任何问题,既要了知其共同点也应清楚各自不共之处。此处麦彭仁波切不仅清晰指出了宁玛巴与其他各宗派的相同之处,而且对其不共之殊胜性也作了十分详细的描述。
癸一、究竟密意无有差别:
于大圆满之心部,智者各修一窍诀,
分别称为大手印,道果息法与双运,
大中观等不同名,实则同为离心智。
智者异口同音说,佛成就者同密意。
既然如此,黄教的喜金刚、密集金刚以及萨迦派的道果法是否全部与大圆满一模一样呢?
一方面可以说与大圆满具有相同点,另一方面,其他各宗根本无法与宁玛派的不共殊胜性相提并论。下面即对它们之间的异同进行详细分析。
一般光明大圆满可分为心部、界部、窍诀部,其中窍诀部又分为内、外、密、极密四类。以前上师如意宝曾经说自己二三十岁时所证悟的境界是大圆满心部方面的境界,当时所做的道歌等全部属于心部,到四五十岁时才真正通达窍诀部的密意。因此,次第证悟者通常先证悟心部,之后是法界部,最后才证悟到窍诀部。
那是不是藏传佛教中所有教法均与大圆满雷同呢?这里说,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萨迦派等其他派别的教法已经趋达大圆满心部,各宗派的高僧大德们对此中内容依靠各自窍诀修持,从而分成种种不同之殊胜法门,比如噶举派,从印度帝洛巴、那若巴一脉相承,至藏地马尔巴罗扎、米拉日巴,他们的最高法门即大手印;然后印度布朗巴修持喜金刚获得成就之后传到藏地,即萨迦五大祖师所创立之法门,他们将其称为道果法;印度帕单巴创立了息灭法,黄教称之为般若法门,也即宁玛巴所说的古萨里——断法,此息灭法在觉囊派和宁玛派都非常兴盛;还有印度龙猛菩萨创立、藏地宗喀巴大师极为强调重视的中观双运道,是格鲁派之法门。萨迦、格鲁等藏地四大教派之教义均属大圆满心部,只是对其安立了不同名称而已,其所修持的均是远离一切分别心的智慧。
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总义中也引用了萨迦、格鲁等各宗派大德的教言,以此说明各宗各派互不相违这一道理。因此不论藏传、汉传,一切教派其实都是不相违的,因为大圆满心部的窍诀——心抉择为离一切戏论,而不论大手印还是道果法,都未讲到大圆满中托噶的修法,或无上密法中有关本来清净的觉性妙用灌顶,他们甚至对上述修法的名称也未曾提及。
故而宁玛巴的不共之处即是界部与窍诀部宣讲的教言,从心部窍诀来讲没有任何不同,麦彭仁波切在第七个问题中说:“远离戏论大中观,自性光明大圆满,义同名称不相同。”但所说的“相同”也是从心部所抉择的心性离一切戏论来讲的,而大圆满窍诀部可以说是宁玛巴的无上心滴法门,其中所说的窍诀,不论是道果法还是大手印,在任何其他法门中都难得一见。
因此颂词中说,印藏诸位智者异口同声所宣说的密意是相同的,其中也仅说“密意”相同,而未说一切窍诀均相同。大圆满的密意,与显宗或其他大成就者所抉择的密意可以说相同,也即在认识心之本性上无有差别,但在抉择过程中,也有了义不了义、殊胜不殊胜、究竟不究竟、快道与慢道等很多方面的不同,这一点大家应该详细分析。
癸二、遣除不合理之说:
有说自宗大圆满,超胜大手印等法,
未证无有道名言;倘若真实已证悟,
则于同一之密意,无有合理之分类。
有些人说:宁玛巴自宗的光明大圆满法非常非常殊胜,它已经远远超胜大手印、大中观等一切法要,如此究竟的大圆满法在其他宗派根本无有。
大圆满确实非常殊胜,但最关键的问题是,作为修行大圆满的你是否已经究竟证悟?如果真正大圆满的究竟境界已经证悟,那与证悟大手印、大中观等无有区别,也不存在合理、不合理之分,因为它们在所说意义上无有差别,仅在能说窍诀上出现了各自的不同。但若未能证悟,则诸如大圆满非常殊胜、大手印非常殊胜之类的名言和说法根本不能成立,没有证悟之故;从真正已经证悟这一角度来讲,大圆满、大手印、大中观等都是一模一样的,因所成就的真实大圆满实际就是大手印的境界,也是大中观的境界,而真正证悟大手印、大中观的话,也与大圆满的境界无有二致。
所以,从本质而言,大中观、大手印、大圆满都是一样的,从所证法界来讲没有任何区别,如果说“大手印的成就者不是大圆满的成就,因此一概不予以承认”是完全不合理的,比如米拉日巴最初修持大圆满未能获得成就,后来却依靠大手印获得了真实果位,这一点难道你也不承认吗?而宁玛巴自宗的华智仁波切等很多高僧大德,都一致公认米拉日巴是即生获得普贤王如来果位的大成就者。
众生的根基不同,只要相合自己的根基,不论哪一个派别都有获得解脱之道。对于这些问题真正分析非常重要,现在很多人都忙于一些世间琐事,根本不关心这些道的分类、差别,有些虽然对此十分注重,但无有智慧的缘故,使自己处于一种十分迷惑的状态,因此精进闻思从而对上述问题细致分析以获得真实见地尤为重要。
大圆满虽说十分殊胜,但是不是大圆满与其他所有宗派完全相离,远远超胜他宗呢?也不能如此宣说。依靠他宗若已真正证悟,则大圆满也已证悟;若获得大圆满的究竟境界,其他宗派实际也已证悟了,如果其他宗派一点一滴也未证悟,那所谓大圆满的证悟也是妄谈。
因此,对于显宗、密宗以及其他宗派与大圆满之间的异同,大家应善加分析了知。现在显宗与密宗、汉传与藏传经常出现分歧的原因也是如此,很多人认为藏传佛教的修法在汉传根本无有,因此汉传佛教没有藏传佛教殊胜。这种说法很不应理,汉传佛教有汉传佛教的特点与成就,可以说藏传佛教具足汉传佛教的功德,二者的成就实际没有差别,密宗的成就与汉传佛教的最高境界也无有丝毫分歧。虽然藏传佛教确实在仪轨、窍诀等各方面有一些不共特点,但不能依此为据就说汉传不如藏传。
一般去过汉地的人可以明显感受到,修习密宗者对显宗非常排斥,而学显宗的人也对密宗相当抵触,由于互相未能善加交流、广泛沟通,导致出现了佛教内部互相排斥、明争暗斗等状况。因此,对其他人也不敢说,但法王如意宝传承下的密宗弟子,希望以后不要将汉传佛教或者显宗视为异己,因为仇视他宗的密宗成就法无论如何也是找不到的。
其他人或许会有排斥密宗的现象,认为密宗具有吃肉、不精勤念诵等诸多过失,并将个别密宗不如法修行者的行为全部强加于整个密宗之上,进而妄加毁谤、肆意攻击,这种现象难免会出现。可是作为密宗行者,见到汉地的大和尚、大弟子,他们即使未修习密法,但只要是一位清净的佛教弟子、如法的修行人,我们就应恭敬谦和、倍加礼待,如此只会对自身修行产生利益而不会出现任何危害。
否则,显宗弟子认为密宗行者具有一切过患,绝对不能接触;而个别密宗行者也妄自尊大,以为谁也没有自己的修行好,从而目空一切、傲世轻物,实际他们中很多人连基本的佛理都不懂,却抱持着自以为高深莫测、分别心计执出来的修法洋洋自得,睥睨一切,实在是可笑至极!
在佛教教义及各种仪轨上有所不同是十分正常的现象,比如格鲁派的某些仪式与宁玛巴有相当大的差别,但不能依此说一者殊胜另一者不殊胜,不能如此取一舍一。
佛教与佛教之间互相交流沟通非常关键,若不然,各宗派与各宗派之间格格不入,互相看不惯,那想将宁玛巴的教法广泛弘扬于世也十分困难,各自生存的空间也会越来越狭小,这样唯是障碍自己弘法利生的事业而已,其他无有丝毫利益。因此不论自己修持还是做弘法利生的事业,对显宗、对念阿弥陀佛一定要竭尽全力进行赞叹,因为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无法思量,法门也不可思议,佛陀的每一个法门都具有其不共的密意,有些人依靠密宗无法调伏,唯有依靠念阿弥陀佛、修学禅宗才能获得成就。因此对于诸位行人来说,没有任何理由与依据对他宗、他法进行排斥诋毁。
法王如意宝对这方面经常着重强调,一般来讲,其教下传承弟子都会对他宗、他派观清净心,但个别刚刚接触未能深入听受法王教法的这些人,很可能会出现“我是学密的,其他宗派都不好”等念头,对于这类人应该尽力劝说,希望他们不要被这些执著分别念左右。
对于汉传、藏传佛教之间互相抵触的关键性问题,如果有能力,应该造作著疏彰显其中道理,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说明藏传佛教并不是排斥汉传佛教的一种宗派,有关这方面的问题仅仅依赖一两个人肯定不行的,在座很多都是有能力、有智慧的人,应该将各教派不相违背、圆融一味的思想述诸于文字,接触其他人的过程中,也应以团结和合作为主要宗旨而尽心尽力地维护佛教,共同行持佛教事业。
癸三、大圆满乃诸法之源泉:
如是一切无上续,第四灌顶诸智慧,
大圆满中无分类,
前面有人说大圆满是最为殊胜的,实际若已证悟则如此宣说也未尝不可,而未证悟的话,也就不存在何者殊胜何者不殊胜的概念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其他续部中的四灌顶,像《密集金刚》、《喜金刚》、《多哈道歌》等外续部和无上瑜伽,其他宗派里凡是讲到无上密续中的第四灌顶之智慧,实际于大圆满中均无任何分类,比如萨迦派、格鲁派都有四灌顶,其中第四句义灌顶的智慧其实就是大圆满中阿底约嘎的智慧。如果说“其他宗派根本没有大圆满,宁玛巴的大圆满最殊胜”的话,那其他宗派的四灌顶是不是宁玛派的四灌顶呢?真正意义上说,二者是完全相同的。如果存在差别,那对于他宗所谓的四灌顶也就无法解释,所以不能说“其他宗派对大圆满中的基道果一切法根本未作宣说”,这唯是尚未了知密宗修法的一种说法。
各教派中所说第四灌顶的智慧其实是大圆满的支分,像觉囊派的“时轮金刚”最后有三大殊胜灌顶,其中句义灌顶的含义与宁玛巴几乎无有差别,它也是专门宣讲了赤裸的觉性,这一点麦彭仁波切在《时轮金刚大疏》中论述得非常清楚。
然而彼等一切法,源泉大圆满续部,
分为心界窍诀部,深广殊胜之要点,
零散窍诀实修法,他宗未说有许多,
堪为特法何须言?
倘若如此,是不是丝毫差别也不存在呢?并非如此,正如前面所举例子一样,虽说一切上师均为诸佛菩萨化身,从这一点来说绝对相同,但从摄受弟子、弘法利生等各方面而言,法王如意宝已经完全超越了其他上师,这是众人有目共睹的,在现在末法浊世的黑暗时期,具足如此大能力的上师确实少之又少。同样,大圆满与其他教法有相同点,比如从第四灌顶的意义而言根本无有差别,但大圆满也有其不共同的特点,对于这种不共殊胜性更加值得重视。
从实际意义来讲,大圆满是一切续部之源泉,并不是其他续部的文字词句以大圆满作为源泉,好像大圆满如母、其他续部如子一般,不能这样说,但其他续部在意义上完全可以归属大圆满,以此将大圆满称为一切续部之源泉。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及其他论著中都引用过《普作续》的一个教证:“证悟本义自性王,犹如百川入大海,于此无上正法义,离思诸乘集于此。”《三戒论》开篇也讲到:“大圆满智之总相。”这是文殊教言中的一句话,意即大圆满是一切智慧的总相。通过上述教证能够了知,大圆满是一切续部之源,从意义上可以归属于它,故而称为源泉。
大圆满可分为心部、界部、窍诀部。对此有几种不同说法,其中心部是将万法抉择为心,心抉择为空性,空性再抉择为双运;界部则将一切万法抉择为自解脱,也即有无是非、成住坏空等一切万法自性成立为解脱;无二续部也即窍诀部,烦恼自性即解脱。布玛莫扎、嘉纳思扎、莲花生大士,分别是心部、界部、窍诀部的传承上师。
心部有“心部子母十八续”,以前益扎酿波、贝若扎那、布玛莫扎等人翻译出来的,有藏文的如《金刚萨埵意镜续》、《自现续》,这些都是大圆满心部方面的法要;界部可分为黑、白、花三界,其中白界与心部相同、花界与窍诀部相同。有关这方面的道理,在无垢光尊者的《胜乘宝藏论》、《宗派宝藏论》中都有叙述。
总而言之,大圆满是一切续部的源泉,它可以分为心部、界部、窍诀部,窍诀部分内、外、密三种,其中密部又分为《空行心滴》、《布玛心滴》,此二者亦称为旧心滴和新心滴。无论如何,从第四灌顶来说于大圆满中无有任何分类,但从另一角度,大圆满是一切续部密意之来源,如《上师心滴》中甚深广大的窍诀,零散窍诀也非常多,宁玛巴的每一个伏藏品中都有不同的修法,如上师如意宝在《文殊大圆满》和《直断要诀释》当中均已归纳性讲到了他的一些零散窍诀,麦彭仁波切的《直指心性》,还有嘎绕多吉、嘉纳思扎等每一位上师都有其各自不同的零散窍诀,所有这些零散窍诀与大圆满总的来讲实际一味一体。
对于上述殊胜的窍诀,比如托噶,它是无上心滴的一种特殊法门,其他宗派不要说真正的实修法,甚至连名称也未提及。当然从某种理论上来解释,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与宁玛巴没有不同,但零散的窍诀尤其观修明点、自性阿(A)字等修法,在其他噶举派、格鲁派中绝对是没有的,这就是大圆满不共的特法,这一点,只要对宁玛巴教法稍微了知者均会一清二楚。
从这一角度来说,宁玛巴确实从修行窍诀以及成就境界等各方面具有一种不共特点,从成就者的人数来说,《密宗虹身成就略记》中也记录过许多大成就者真实成就之相。成就相还是很重要的,比如净土宗在临往生时念阿弥陀佛名号、身体降下舍利等等,他们认为出现这些相就已经往生了,而密宗大圆满当中虹身成就的非常多,即使非常普通的修行人在临终时也是出现十分稀有的成就之相,尤其宁玛巴最后虹身成就的确实相当多,而其他宗派到底有没有?也许是自己孤陋寡闻,但通过修持宁玛巴教法中的零散窍诀而成就的大成就者,众人对他们不得不一致认同,这种现象屡见不鲜。
如同檀香木虽属树木之类,但它也有其不共的特点,藏族有句俗语说:吃糌粑每个人都一样,但做事情上有所不同;牦牛长得似乎没有差别,但头上的角却各有不同。同样,大圆满与其他教法具有相同之处的同时,也有其他宗派未提及的殊胜不共之法,麦彭仁波切说:“堪为特法何须言?”对于这些不共特法,没必要过多地言说,不过,末法时代众生的根基较为低劣,不说恐怕不会通达。
有些人太过分了,“大圆满与其他法没什么差别,以前修大圆满的人不也是舍弃大圆满,另觅他宗了嘛……”,麦彭仁波切于本论后文说:“具有各种宝法藏,舍彼求假宝真迷!”舍弃真正的如意宝,反而到处寻找假如意宝的话十分可惜!这里的“如意宝”可用两方面解释,前面说“法贤”是对荣索班智达的授记,我想这一句应该是对法王如意宝的授记,你们如果遇到上师如意宝的话,没必要再去到处寻找仁波切,现在假仁波切多得数不胜数。
对于这一偈颂,我一直认为是对法王如意宝的授记,但麦彭仁波切字面意思是说:大圆满法非常殊胜,就像真正的如意宝一样十分珍贵,有幸遇到时,千万不要将其弃之一旁,然后到别处寻找假的如意宝。也并不是说其他宗派全部是假如意宝,绝对无有此义,但针对宁玛巴的传承加持而言,从他宗教法中确实很难获得实义,这样与假宝没有差别。
堪布根华在讲义中对这一问题并未广泛宣说,但实际他所阐述的内容非常甚深。德巴堪布在其《定解宝灯论讲义》中说:堪布根华《定解宝灯论浅释》所宣讲的意义非常深奥,已经直接开启了麦彭仁波切的究竟密意。对此论未加以细细领悟的人,可能认为其文字意义十分浅显,觉得谁都可以写得出来,不要这样想,否则既无法从中获取真实智慧,也得不到尊者的殊胜加持。真正来讲,如果稍稍用心品味就会发现,这部《浅释》所阐义理十分耐人寻味,确实非常殊胜!
壬五、凡夫亦可相似修持:
于彼究竟大圆满,深寂光明无为法,
虽是如来之智慧,于此暂时正道中,
相似喻义双运智,画月水月天月喻。
萨迦班智达曾对大圆满作评述说:大圆满是智慧但并非乘。针对这一说法,对其辩答说:大圆满既是智慧也是乘,如此宣说无有任何过患。
大圆满所抉择的智慧,实际是佛陀最高、最究竟的智慧,“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吾已获得甘露之妙法,纵于谁说他亦不了知,故当默然安住于林间”,佛于菩提树下获证菩提圣果时如是宣说,实际大圆满的殊胜智慧就是“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也即如来究竟圆满之智慧。
有人认为:如来的智慧甚深微妙、无与伦比,作为凡夫如何能修持呢?
不应产生此种念头。凡夫地时,于暂时之正道中可以相似修持,之后获得与真实智慧极其相似的喻智慧、义智慧、双运智慧,若以比喻说明,此三者可分别喻为画月、水月、天月。诸传承上师对此解释说:资粮道、加行道之凡夫地所见到的智慧属于喻智慧,将此喻为画月;获得一地时所得为义智慧,此喻为水月;无学地时所见为双运智慧,就如同天月一般。
从凡夫角度而言,有些人直接证得一地,获得义智慧;个别极利根者,如国王恩札布德,无碍获得双运智慧的也有;有些则通过自己的精勤修持、虔诚祈祷上师,能见到心之本性,此时所见与真正远离一切戏论之本来面目还相距甚远,但可将其称为喻智慧。
这样的喻智慧就如同画月,为何如同画月呢?凡夫众生对于画月、水月、天月都未见过,但通过上师的窍诀,最初见到的境界就如同极其高明的画家所画之月亮,与天月虽存在本质上的差别,但其他如颜色、形状等各方面一模一样;到一地时,就好像见到了现于水中的月亮,对于万法本性更加清晰明了;如此渐次修持,直到无学地获得佛果,比喻为真正见到了天空中高悬之圆月。
很多人认为最初修持即已见到大圆满的智慧、获得了一定境界,那是不是已然成就殊胜菩提果了?也不是这样,因为如“天月”般的双运智慧仍未现见。有些不用说“天月”,连“水月”都尚未见到,仅仅见到“画月”而已,这时切莫与“水月”、“天月”混为一谈。
那处于此种阶段时与何者亦未见之凡夫是否相同呢?完全不同。虽同属凡夫之类,其中仍存有许多差别,有些凡夫根本没有见到心之本性,而对于已然见到如画月之喻智慧的凡夫而言,若继续精进修持,必定可以断根,比如获得加行道忍位时,虽未断除恶趣之种子,但已经获得压制烦恼的能力,从此以后再不会堕入恶趣。同样,已经见到如画月般的喻智慧之后,自此也再不会堕入恶趣,因他已经证悟大圆满、见到了心之本性,从某一角度可将其称为证悟者。
依次前者引后者,此乃自然无漏智,
依照自之智慧力,亦可实地而修持。
譬如为得圣道智,如是修持相似智。
首先以加行道的喻智慧引生一地的义智慧,以此义智慧再引出无学地的双运智,即以前前之因产生后后之果,最后得到自然无漏之智慧。
虽说大圆满果属于佛之智慧,但于凡夫地时依靠自己各自不同的智慧力量,完全能够如理如实地修持。以显宗来讲,一地菩萨的智慧是离一切戏论的、光明的、无为法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在凡夫地时其实也可以修持,这一点在《般若经》、《现观庄严论》中都有明显宣说,萨迦派等其他宗派也共同承许。
也就是说,一地菩萨远离一切戏论的智慧,普通凡夫很难修持,但凡夫于资粮道、加行道时,与其相似的离一切戏论的智慧同样可以修持,依此如理修持完全能够获得真正的证悟,显宗也如是承认。既然显宗也如此承许,那密宗大圆满的智慧于薄地凡夫时为什么不能相似修持?应该可以。如果可以承许的话,那某些人还是应该仔细斟酌,还需不需要继续固执己见地抱持自己特有的观点。
若显宗一地菩萨的境界在加行道时能够相似修持这一点不成立,则密宗大圆满的智慧于凡夫地时相似修持也可以说为不成立,对此任何人也是不敢否认,如果否认则需要推翻所有般若经典所阐述的观点,但谁也无有这个能力。故而凡夫地时可以具足相似的大圆满智慧,当然与一地菩萨以及佛的智慧相比,确实相差十分悬殊,而与其他一点一滴也未见到的凡夫相比,这种相似境界已经高如虚空,对此毫无疑问可以成立!
法性双运大智慧,倘若现量而抉择,
诸伺察意执著见,必定灭尽见离戏。
若抉择或修持远离一切戏论的法性双运大智慧的话,首先必须要灭尽空、现等一切伺察执著,之后方可逐渐见到离一切戏论的真实境界。
以此颂可以充分说明,在最后的究竟境界中已经远离了一切执著之相,否则无法见到真正的实相之义。
丁三、总摄要义:
是故未加辨别时,偏说有无执著相,
均有错误正确分,犹如月形之盈亏,
此依了义之教证,凭据理证而成立。
因此,对于所谓的有无执著必须加以辨别观察,若未加辨别,只是说修行时需要观察执著,或者不需观察执著,不论何种说法,都存在正确与错误的一分。比如天空中的月亮有盈有亏,这是必然的规律,若一味说月亮始终圆满,则对每月下旬越来越欠缺的月亮根本说不过去;若绝对说其不圆满,那在每月十五日却是很圆满的,如果偏袒执著始终圆满或始终不圆满,则很难获得一个真实正确的判断。同理,对修行而言,若认为“从始至终一直都需要观察”,则对中间轮番、最后安住这两个阶段来讲无法相符;而执著“绝对不能观察,直接安住就可以”的话,对初、中两个阶段也行不通。
以前去五台山的时候,也许刚刚接触汉传佛教的缘故,有些感觉特别强烈,我们到一个寺院,听到师父对弟子说:“不要执著,不要执著,安住下来,安住下来,执著什么?……”当然我们也不知道他究竟达到哪一种境界,如果已经证得最后的究竟境界确实可以,若非如此,对于初入道者就“不要执著,安住、安住”恐怕是不行的。
因此,以偏概全地偏袒执著绝对不合理,应如上所讲,最初需要详详细细地观察,中间观察与安住轮番修持,最后直接安住。直接安住时,依靠经典续部的教证以及麦彭仁波切所说的四种理证,对大圆满的境界进行如理如实的抉择,诸修行者尽可按上述所说安心修持,不会出现任何错误偏差。
公元2016年6月21日第一次校对
来源: 明光 mingguang.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