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楞严4卷53下+54上笔记
卷四
14、7如来藏性,周遍离戏
14、7、18一门深入,六根互用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发光。
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
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53场下部
1、阿难,如是六根,
佛陀跟阿难说,你明白了吧?六根各各看到自己的对境以外,别的不能见。那么这个原因是什么呢?
2、由彼觉明,
本来如来藏它是光明的,它的本体是觉悟的性质,六根都是可以互通的。
3、有明明觉,
后来出现第一个无明,第一个无明出现以后,这个妄念的明觉就出现了,妄觉、妄相出现。
“有明”,刚开始第一个一念无明出现;“明觉”,它是妄觉。
4、失彼精了,
出现这样的妄相以后,原来真正清净、本然、光明的智慧,已经失去了。
5、黏妄发光。
这样一来就出现染污,出现染污以后,妄相的六根开始起作用,然后一直漂泊在轮回当中。
6、这里面说的意思确实也是非常棒的,与《句义宝藏论》对照学的话,很容易明白众生是怎么样迷惑的?正在迷惑的时刻,这些六根是怎么样起作用的?
最初六根是怎么的一个本性,但是后来众生漂泊在轮回当中,六根只看自己的对境,除此之外的话,没办法的。
7、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
因为这样的原因,如今阿难你为主的,你们这些漂泊在轮回里面的众生,只要离开了对境的暗尘和对境的明尘,没有暗,没有明的话,那就谁也见不到了。
除了圣者以外,对境没有的话,眼根已经没办法起作用了。
8、离动离静,元无听质;
同样的道理,听觉也是。离开了动尘和离开了静的外缘,即便是有耳根,也没有办法听授声音。
9、无通无塞,嗅性不生;
同样的,外境上的通和塞如果没有的话,那嗅觉的本性也无法产生。
10、非变非恬,尝无所出;
舌根的对境也是一样的,各种酸、甜、苦、辣、咸等,变味也好,或者说是恬味、淡味——这个如果没有,外境没有的话,即便有舌根,但是也尝不出味道来。
11、不离不合,觉触本无;
如果没有离,也没有合,离和合都是身根的对境。没有的话,即便是有身体,触觉也无法产生。
12、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如果一切方法的灭和生没有的话,整个对境的法没有的话,意也没办法产生,也没有依靠的。即便你有意识,这个意识依靠谁呀?没办法。
13、这是给阿难讲,我们迷茫在轮回当中,外境跟我们的根起了一个不可分隔的作用,相辅相成。如果对境没有的话,那我们众生的六根识无法产生,这也是跟无明习气有一定的关系。
14、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
佛陀说,阿难啊,你不要随着这些外境,这十二个有为法的相转。
六根的对境:动静、离合、恬变、通塞、生灭、明暗,总共有十二个有为法的相。其实这些归纳起来的话就是色、声、香、味、触、法,所谓的六尘、六境。如果你没有跟随这六个境,没有随着这些外境转的话,就可以认识自己的本性,你可以开悟。
15、随拔一根,
选中一个根,我把耳根开始修,或者说鼻根开始修。如果一个根通达的话,那其他的所有根都可以通达。
以前的阿罗汉也好,禅宗的大德也好,密宗的大德,他们六根面前的一个对境产生反应以后,马上就开悟了。听到了什么声音,马上开悟了;或者是品尝到什么味道,马上开悟了;或者见到了什么,比如说光明,佛像,这个时候马上开悟了;或者是身体接触什么东西的时候,当下开悟。
16、脱黏内伏。
如果真正认识一个根的话,对内外所有的这些法,完全都是统统的已经通达了,脱离了所有的碍。如果你已经通达的话,那脱离了一切的障碍。
“粘”是执着的障碍;“内”是内观的,也就是说返照自心。
17、伏归元真,
心已经回归到原来的真如之心,真心当中。
18、发本明耀。
发出本来具有的美妙的光耀,或者是作用。
19、耀性发明,
那个时候光耀自性开发、明了,所有的这些功德可以让很多众生有目共睹的。
20、如果你对一个根已经了解的话,所有的障碍全部遣除,然后心回于原来的真心上,然后发出各种功德的光明。
如果一个人真正认识到这个本性的话,那身语意的这些作用,与凡夫完全都是不相同的。确实开悟了以后显现很多的功德,这是自然而然的。
这是一个根已经通达的情况。
21、诸余五黏,应拔圆脱。
如果一个根通达,其他都很容易的。其他根的这些粘连,很快的时间当中全部拔出,然后圆满解脱。
22、不由前尘所起知见,
不需要像我们以前一样,非要依靠外面的色、声、香、味、法的一个外尘,然后产生它的知见,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产生,不需要的。
23、明不循根,寄根明发。
在这个时候明白什么呢?不需要依靠这些根,眼根,耳根、鼻根等,不需要依靠他们,自己可以开悟。
我们现在的眼根,一方面对证悟起作用;但另一方面对我们的堕落也起作用,因为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不如法的、不清净的、不合理的东西。耳根经常听到好的佛法的声音,但是也听到一些不好的。
24、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那个时候,你的眼根、耳根、鼻根的话,就像圣者一样,都是互用的。
25、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
六根就互相起作用,怎么起作用呢,下面讲了几个例子,首先第一个是眼睛方面阿那律尊者的例子,没有眼睛也能照见。
佛陀告诉阿难,你难道不知道我们现在的楞严大会当中,有个阿那律尊者,他没有眼睛也能看到色法。他的眼根已经坏了,但是他可以见到,他已经获得了阿罗汉果位。
阿那律是白饭王的王子,出家以后,有一段时间他特别爱睡觉,当时佛陀就呵斥“咄咄胡为寐,螺蛳蛤蚌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你就像水里的螺蛳蚌蛤一样,千年闻不到佛的名字。他就特别特别的惭愧,在七天当中就一直修,修了以后眼睛就瞎了。但是后来天眼开了,开了以后,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就像掌中的庵摩罗果一样,照得非常清楚。
26、跋难陀龙无耳而听;
跋难陀龙,善欢喜龙,是一个凡夫,虽然他的耳根可能已经毁坏了,但是他还是能接受声音。
27、殑伽神女非鼻闻香;
殑伽神女,她是一个河神,恒河的河神就是殑伽神女,她也是不依靠鼻根闻香的,是一个凡夫。
28、骄梵砵提异舌知味;
骄梵钵堤,也叫牛主比丘。他是一个阿罗汉果位,他有一种特殊的舌根,跟牦牛的舌根一样的。
他得圣者的时候,因为有牦牛的业,他吃饭的时候经常反刍,还有好多好多牦牛的习气,僧众都不让他住在一起。他有很多牦牛反刍的习气,原因是什么呢?好像以前在僧众当中,有个老和尚,吃饭一直吃不好,他就说你怎么像牦牛反刍一样,你在干什么?他就这样谩骂别人,因为这个异熟果报,他在五百世当中变成牦牛,最后有者的时候还要感受这样的果报。
29、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
舜若多神也叫做是虚空生,这是一个凡夫神。他没有一个真正的身体,但是没有身体的同时,他又能感觉到身体的触觉。
虽然没有真正的身体,像虚空一样,但是如来如果发光的话,在光当中刹那显现有一种身体,但是这个身体的本质像风一样,如来的光收回以后,他的身体也没有了。
如来的光出现的时候,他的身体依靠光芒,突然就出现了。因为他的身体跟风的本质一样,风的话一吹就没有了,然后一会儿,光如果收回去的话,那身体也没有了。
30、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最后一个是意识的比喻:现在楞严大会所有灭尽定已经获得寂灭的声闻当中,摩诃迦叶很久以前他的意根、分别念,这些全部都已经没有了。他不清净的意根早就已经灭了,他依靠我们前面讲的清净的胜义根了知一切万法,这个不是依靠心念和分别念而产生的。
圣者的六根识,完全都是不起作用,是从另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来起作用的。所以有些圣者、有些成就者的话,也不一定有现在我们所谓的意根,而我们凡夫人意根没有的话,那就没办法了知了。
第54场上部
31、六根有清净根和浮尘根,各自都显现自己的对境,如果得到了一种圆通根的话,这些根能够互相起作用。
那么这个道理,大慈大悲的佛陀给阿难讲了六个人的案例。这六个人的案例当中,有三个是没有得阿罗汉果位,有三个是已经获得了阿罗汉果位。这样的话让阿难心里也得到安慰,得到认可。他也努力的话,即便是没有得阿罗汉果位,也有机会。
如果我们从预流果开始算为圣者的话,阿难也是个圣者。但是圣者的界限如果是阿罗汉为止的话,那可能阿难非圣者。
32、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
佛陀告诉阿难,如今你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如果圆满的拔除外面的色、身、香、味、触、法这些六尘,脱离了六境,如果你的六根完全脱离了六尘。
33、内莹发光,
如果这样的话,内在的这种晶莹本性引发出它的光明。
34、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
那个时候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六个世俗当中的浮尘根,有各种形象的六个浮尘根,和外在的山河大地等器世界,所有的这些变化相,就像在滚烫的开水,倒在一块小小的冰上面,那这些冰全部都融化成了液体。
35、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内情世界和外器世界所有的、各种各样、生生灭灭的变化相,全部都融入智慧当中。
原来的这个冰全部都融化成液体,就像是这样的,那么一瞬间或者是一念,很快的时间当中化成什么呢?化成无上的智慧、本智。
36、密宗中讲,依靠传承上师的指示,你真正认识到心的本性,那个时候内在六根已经脱离了。脱离的时候,内在的这种光完全都显现。这个时候,外在的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显相,各种各样粗糙的显相全部融化成为无二智慧,就像冰融成水一样。
本来我们的光明就像是水一样的,中间的无明相当于是寒冷,然后通过智慧的火,把冰融化成本智。虽然水的本性没有变过,但是中间因为外缘而变成冰。众生世间所有粗糙的外境显相,全部融成内在的自然本智。很多大德、开悟者,当他真正开悟的时候,外在各种各样这些有相的东西,全部融成智慧。
37、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
佛讲了一个比喻:比如说我们世间人当中,一般他的见精集聚在什么呢?集聚在眼根上,见东西的话,全部依赖于眼根。
38、若令急合,暗相现前,
如果你的眼根很快的时间当中把它闭合,比较特殊的情况,让你马上、当下就闭眼。那么这个时候在你的眼前是什么呢?所有漆黑一片的显相现前,除此之外见不到任何的东西。
39、六根黯然,头足相类。
那么这个时候,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这些对境,全部变成黯然,包括你的头、脚这些的话,也是黯然的,也是看不清楚的。
40、这个比喻,通理法师等有些注释当中说是一个人的身体来比喻的。还有交光大师等一些大德,他们的注释当中说出现两个主人,是什么意思呢?
比如说一个世间人知道他所有的见精集聚于眼根,当眼睛闭起来的时候,前面除了黑暗以外,没有什么的。在这个时候,前面站着另外一个人,虽然这个人站着,但是因为你眼睛闭起来的,所以也分不清楚这个人头在哪里?这个人的脚在哪里,分不清楚。
41、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
他自己闭着眼睛,眼睛看不见的时候,他用手开始环绕外在的身体,全部摸一下,头在这里,脚在这里,手在这里,基本上全部都辨得清楚,他的知觉跟眼根所见到的基本上是一样的。
如果旁边有一个人的话,你眼睛闭起来,根本看不到,你就摸,知道原来他的脚在这里,他的头在这里,就能辨得清楚。
你的身根用手来摸的话,这是触觉。虽然你眼睛闭着,但是因为手的知觉起到了眼根的作用。本来这个人的眼睛、头和脚的话应该是用眼睛来辨别,但是如果现在用手来摸的话,也可以辨别。
那么这种身体的触觉实际上也是起到了眼睛的见精,见精和触觉基本上是相同的。这个意思是什么呢?在某种因缘具足的时候,实际上我们的这个根,依靠其他的一种根也可以代替的意思,并不是永远都是不能的。一般来讲,色身的各种形状应该是用眼睛来辨别的。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你闭着眼睛,那个时候你用手来抚摸的话,也是起到作用。
42、缘见因明,暗成无见。
一般来讲任何一个世间人,见的这个因缘,最基本的条件是要有光明没有光明的话,那就什么都见不到。晚上灯关了的话,什么都看不见,所以说这个明很重要的,
如果没有光明,变成了黑暗的话,那就不能见了。
暗和明都是眼睛的对境,如果是明的话,它就变成了见缘;如果是暗的话,变成了不见缘,不能见到的。
43、不明自发,
一般来讲,你要有明的因缘才可以见得到,明的因缘没有的话,那见不到。但是对开悟者,对圣者来说,如果这种见的因缘没有,比如说眼睛闭起,或者说外境的光明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圣者内心的这种心的光明会起作用。
圣者内心的这种心的光明,或者说是他有眼通,或者他有他心通,这样的话他就是不接触外面的日、月、灯这些光明,没有这种明的因缘,他也有见明。这种光明它是自然的,自发的,内心的光明。如果外在的光明没有,那么内在的光明就配套的显现。
44、则诸暗相,永不能昏。
如果他有内在的光明的话,则所有的暗相永远也是不能障碍他,不会昏的。
比如说没有电筒的话,可能路都看不到;但如果我有证悟的更高的一些境界的话,那不明的情况下,黑暗当中,我可能去哪里,见什么东西,这些都没有什么问题。在这个时候所有的这些外在黑暗,对我们没有任何的影响,它不会遮障我们的。
45、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如果有特殊的开悟、特殊的圆通根,那根就互用的,而且它又没有遮蔽,原因是什么呢?所有的六根和所有的六尘自然消亡了、消失,这个本觉妙明如来藏,直接的自然本智为什么不能圆满妙用?一定会圆满妙用的。
现在我们的眼睛,遇黑暗的话,有遮蔽的;中间有山的话,有遮蔽的。鼻根也是一样的,耳根也是这样的,只要有外在的一些阻碍,那就不通了,有障碍了。
但是特殊的圣者没有这些障碍,完全都可以圆通。就像迦叶尊者,他所有的分别念和执着的心都没有,所谓的意根早就已经灭了,但是他能够圆满了知,不因任何外境而起心动念。
这个道理,作为证悟者来讲是非常合理。如果没有证悟的话,可能在我们面前还是比较相违的,因为我们只能这样,除此之外也是没办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