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定解宝灯

定解宝灯论(七问中观何承424-431)笔记

创建日期:2021-11-26

  定解宝灯论(七问中观何承424-431)笔记

  1、《定解宝灯论》=甲一、初善首义+甲二、中善论义+甲三、后善末义

  甲二、中善论义=乙一、依教理广说+乙二、以殊胜窍诀略说+乙三、宣说造论方式。

  乙一、依教理广说=丙一、见解无遮或非遮+丙二、声缘证二无我耶+丙三、入定有无执著相+丙四、观察修或安置修+丙五、二谛何者为主要+丙六、异境何为共所见+丙七、中观有无承认否

  丙七、中观有无承认否=丁一、总说自他宗派之观点+丁二、分说宁玛巴自宗

  丁二、分说宁玛巴自宗=戊一、依全知龙钦巴观点宣说自宗+戊二、旁述他宗之辩论+戊三、依二谛分别抉择之理

  戊三、依二谛分别抉择之理=己一、真实抉择+己二、以此理宣说显密共同要点+己三、故对名同义异者须善加辨别之理(431)

  己二、以此理宣说显密共同要点=庚一、总说显密共同要点+庚二、别说显密要点与见解之差别

  庚一、总说显密共同要点=辛一、略说+辛二、广说+辛三、摄义(427)

  辛二、广说=壬一、入根本慧定之究竟果中观(420)+壬二、后得妙慧非为真实现空双运之理(421)+壬三、真实现空双运非为言思之境(422)+壬四、宣说彼之异名(423)+壬五、彼者唯是各别自证之行境

  壬五、彼者唯是各别自证之行境=癸一、自然智慧之境界(425)+癸二、虽不可言诠然非为不可思议我(426)

  庚二、别说显密要点与见解之差别=辛一、宣说显密要点之别(429)+辛二、宣说因果中观之别。(430)

  425、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二庚一辛二壬五癸一、自然智慧之境界;

  彼非言词分别境,是故不偏于非遮,无遮异体现空等,无偏离有无承认,

  法界智慧相圆融,自然智慧无住现。

  426、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二庚一辛二壬五癸二、虽不可言诠然非为不可思议我。

  如是超越诸承认,远离增损殊胜义,法界觉性无合离,此不能诠不可言,

  然非谁亦不能证,如同不可思议我。因以无垢理观察,所引各别之自证,

  后得智慧定解灯,遣除疑暗现量见。

  427、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二庚一辛三、摄义。

  显宗方便与智慧,相辅相成互印持,密宗方便与智慧,证悟无离无合修。

  远离戏论大中观,自性光明大圆满,义同名称不相同,此外无有更胜见,

  因无现空轮番执,远离四边之戏论,除此之外其他法,则成具有戏论故。

  429、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二庚二辛一、宣说显密要点之别;

  然而显宗双运义,依靠观察而抉择,密宗以自亲体验,成立自之觉性界。

  430、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二庚二辛二、宣说因果中观之别。

  是故所谓之中观,亦有二种之类别,即是分别而观察,二谛妙慧道中观;

  彼引二谛一味性,现空双运果中观。因果显密之见解,前者妙慧后智慧,

  是故于此果中观,以大名称赞殊胜。

  431、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三、故对名同义异者须善加辨别之理。

  如是实相亦复然,有法单空之实相,二谛无别之实相,名同义异天壤别。

  如是法性与法界,空性离戏灭尽定,胜义谛等名虽同,究竟暂时差别大,

  故当分析无谬说,如同胜达瓦之名。

  2、癸一、自然智慧之境界:彼非言词分别境,是故不偏于非遮,无遮异体现空等,无偏离有无承认,法界智慧相圆融,自然智慧无住现。

  2、1彼非言词分别境,是故不偏于非遮,

  如此不可思议的智慧根本不是语言、分别念的对境,它既不偏于无遮也不偏于非遮,

  2、2无遮异体现空等,无偏离有无承认,

  于一体、异体、显现、空性、清净、不清净等一切偏堕均不存在,如若存在,则如黑白绳子搓在一起般绝对不合理,因而于此智慧前无有有无等任何承认。

  2、3法界智慧相圆融,自然智慧无住现。

  最后,法界与智慧融为一体,自然智慧无住而显现。

  “自然智慧无住现”引自《密藏续》,如云:“远离一者与多者,无有中边真如性,一切佛陀亦不见,自然智慧无住现。”意即大圆满、大中观的境界根本不是凡夫人的对境,很难通过语言文字如实表达。凡夫众生依靠上师窍诀虽然可以获得一种相似境界,但对于真正不可思议的境界根本无法了知。

  3、癸二、虽不可言诠然非为不可思议我:如是超越诸承认,远离增损殊胜义,法界觉性无合离,此不能诠不可言,然非谁亦不能证,如同不可思议我。因以无垢理观察,所引各别之自证,后得智慧定解灯,遣除疑暗现量见。

  3、1如是超越诸承认,远离增损殊胜义,

  如是超越一切有无承认、远离所有增损怀疑的殊胜意义,

  3、2法界觉性无合离,此不能诠不可言,

  实际是法界觉性无离无合的本性,其本体无法依靠任何语言、思维进行诠释言说。

  3、3然非谁亦不能证,如同不可思议我

  既然如此,外道认为有一个不可思议的我,此“我”谁也无法了知,那前面所描述的不可言说之境界是否与此不可思议我相同,谁也无法真实证悟呢?与不可思议的我有天壤之别,这样一种境界,实际依靠上师窍诀、指点等方便方法,有成千上万的人已经获得了证悟。

  3、4因以无垢理观察,所引各别之自证,后得智慧定解灯,遣除疑暗现量见

  为什么说与不可思议的我有很大差别呢?虽然以语言文字难以表达,但通过无垢教证理证的观察,根据诸传承上师的窍诀而入定,此时所产生的智慧如同可以驱除无边黑暗的明灯一般,能够遣除一切有无是非之无明痴暗,现量见到诸法的本来面目。

  如此殊胜的境界,通过后得妙慧、依靠教证理证等窍诀,善妙无比的智慧明灯在自相续中会自然而然获得,这时,相续中的一切疑惑痴暗会随之销迹无余,心性的本来面目可以现量得见,这就是最为殊胜的无垢窍诀。

  4、辛三、摄义:显宗方便与智慧,相辅相成互印持,密宗方便与智慧,证悟无离无合修。远离戏论大中观,自性光明大圆满,义同名称不相同,此外无有更胜见,因无现空轮番执,远离四边之戏论,除此之外其他法,则成具有戏论故。

  4、1显宗方便与智慧,相辅相成互印持,

  显宗的方便与智慧实际是相辅相成的,显宗需要通过种种观察推理,观修一切众生皆做过自己的父母,以此方式生起悲心,而依靠胜义量的观察将一切万法抉择为空性,此空性、悲心二者以相辅相成的方式相互印持;

  4、2密宗方便与智慧,证悟无离无合修。

  密宗所说的方便与智慧则以证悟的方式无离无合而修持。在密宗,依靠上师不共的窍诀,对于心性可以轻而易举了达证悟。密宗在显宗基础上具足尤为殊胜的窍诀,如以本来清净观察心性本来面目,使大悲心与光明以无二无别的方式现前。

  空性与大悲是一切佛陀之精华,是显宗、密宗都需要共同修持的唯一法门。不害众生的大悲心和观修空性,通过这两种途径可以获得真实涅槃。虽然究竟意义上显密完全相同,但暂时来讲,显宗根本未能涉及的诸多问题,在密宗已经通过窍诀方式做出了指点。

  4、3远离戏论大中观,自性光明大圆满,义同名称不相同,此外无有更胜见,

  显宗不论哪一个宗派,其最高见解可以说为中观,密宗最高见解则是光明大圆满。此处说,远离一切戏论的大中观与自性光明大圆满,名称虽然不同但究竟意义完全相同,除此大中观、大圆满以外,再没有较此更为殊胜的见解了。

  真正通达大中观、大圆满的境界时,二者于究竟意义上确实无有丝毫差别,然而在抉择方法或窍诀的修持上,大圆满的确具足非常殊胜的不共特点,比如通过大圆满的修行力,可以实现即生虹身成就,获得普贤如来的果位,这在显宗是根本没有的。

  显密二者在所抉择的究竟意义上实际是完全相同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密宗所证悟的境界可以包括显宗所说的一切教义,比如佛陀第二转F轮,也即龙猛菩萨、月称菩萨有关中观方面离戏论的空性境界,在证悟大圆满时一点一滴也不会舍弃;释迦牟尼佛第三转F轮以及龙猛菩萨《赞法界颂》、弥勒菩萨《宝性论》等有关光明方面的境界,于证悟大圆满时也必定会无碍通达。

  修持大圆满的过程中,对于空性、光明以及积累资粮等绝对不会舍弃,比如供养佛陀、布施、持戒等都会无有偏颇而行持。应了知,显宗密宗于究竟意义上绝对不相违。

  4、4因无现空轮番执,远离四边之戏论,除此之外其他法,则成具有戏论故。

  大中观与大圆满仅名称不同,实际意义无有任何不同,除此之外,再也没有更为甚深的见解了。因为不论大中观还是大圆满,在真正现前如此殊胜的境界时,对于轮番修行的有、无、显现、空性等一切戏论执著全部都会远离,如若认为除此以外仍然存在其他更加殊胜的法,则已成为具有戏论之法了。除此空性、光明二者,哪里还有更高的见解呢?故而说,如若舍弃此二见,认为还有其他更高的一种见解,那已经成为具有戏论了,绝对不合理。

  5、辛一、宣说显密要点之别:然而显宗双运义,依靠观察而抉择,密宗以自亲体验,成立自之觉性界。

  5、1然而显宗双运义,依靠观察而抉择,

  虽然从究竟意义来讲无有任何不同,但在修持方法上确实存在很大差别。在显宗,现空双运的意义通过比量观察的方式方能获得,比如依靠离一多因、缘起因等《中论》《中观二谛论》中所讲的各种理证,抉择一切万法皆为空性;光明方面通过净见量如理抉择,如《宝性论》以一切众生皆具如来藏之故必定成佛等方式加以论证。一般来说,显宗于凡夫地时直接体会现空双运意义的少之又少,全部是通过比量观察的方式进行抉择,故而修行成就的时间也比较长。

  5、2密宗以自亲体验,成立自之觉性界

  密宗与显宗完全不同,密宗个别法门中虽然存在造作观察,但大多数是依靠上师的不共加持以及特殊的比喻和表示,亲身体验万法之本性,比如密宗个别修法中让弟子观心,心的本体是空性的、自性是光明的,并且通过各种比喻等方便法进行表示。这时,显宗需要长时间才能得出的结论,在密宗依靠上师的窍诀以及加持力,即使凡夫也可以很快时间当中现量见到心的本性。如同已经咬钩的鱼虽然仍在水中,但立刻就会离开水面一样,对心性有所了认之后,很快就会真正证悟从而断除轮回。

  6、辛二、宣说因果中观之别:是故所谓之中观,亦有二种之类别,即是分别而观察,二谛妙慧道中观;彼引二谛一味性,现空双运果中观。因果显密之见解,前者妙慧后智慧,是故于此果中观,以大名称赞殊胜。

  6、1是故所谓之中观,亦有二种之类别,即是分别而观察,二谛妙慧道中观;

  现空二谛中观也分两种,其中通过轮番方式——以胜义量抉择空性、世俗量抉择显现,于二谛分别观察,对显现不离空性、空性不离显现生起真实定解,将此称为妙慧,也叫做因中观或道中观。

  6、2彼引二谛一味性,现空双运果中观。

  通过上述道中观再继续观察,如同燧木、燧垫会烧尽无余一样,到最后证悟究竟境界时,对显现、空性的执著均会消于法界,于此称为双运果中观,也即中观应成派所抉择的究竟中观见解。

  6、3因果显密之见解,前者妙慧后智慧,是故于此果中观,以大名称赞殊胜。

  很多经典中都将因乘称为显宗,果乘称为密宗,其中前者依靠比量推理的方式进行抉择,属于妙慧;后者则通过上师窍诀以及自己的信心聚合认识自心本性,此种方法不需推理,是自己亲身体验的一种智慧。

  二者之中存在因、果,及妙慧、智慧的差别,因此,对果中观以“大”的名称进行赞叹以说明其殊胜性。

  7、己三、故对名同义异者须善加辨别之理: 如是实相亦复然,有法单空之实相,二谛无别之实相,名同义异天壤别。如是法性与法界,空性离戏灭尽定,胜义谛等名虽同,究竟暂时差别大,故当分析无谬说,如同胜达瓦之名。

  7、1如是实相亦复然,有法单空之实相,二谛无别之实相,名同义异天壤别。

  同理,其他的许多佛教名词如实相、空性、寂灭等,实际实相也有两种,一种指一切实执法不存在的单空,比如名言实相将一切万法抉择为清净,或者暂时的实相即万法空性;还有一种实相,即胜义谛、世俗谛无二无别,是中观应成派所承认的究竟实相。

  如上所说,有法单空的实相,以及二谛无别双运之实相,二者名称虽然相同,但在意义上却有天壤之别,若从意义上真正证悟究竟实相,则可称之为中观应成派的所化根基,而所谓的单空虽然并非究竟境界,但也属于暂时的实相。

  7、2如是法性与法界,空性离戏灭尽定,胜义谛等名虽同,究竟暂时差别大,

  所谓的法性、法界、空性、离戏、灭尽定、胜义谛等各式各样的名词,有些名称虽然相同,但时间方面可以有暂时、究竟的不同。

  7、3故当分析无谬说,如同胜达瓦之名。

  不论哪一种情况都要善加分析,就像“胜达瓦(梵语)”有种种不同含义一样,如在战场上代表武器、过河时指船只、烧茶时表示火,虽然名字都称为“胜达瓦”,但在不同场合当中所指的事物也各不相同。

  同样,显宗、密宗、汉传、藏传都说证悟空性,阿罗汉也已经证悟空性,但他们在所证空性的范围及本体上有许许多多的差别。阿罗汉所证之空性、碗中无水之空性、一切皆不存在的单空之空性、证悟大圆满所了达之空性等等,空性的名称虽然相同,但针对各自不同之对境所表达的意义完全不同,对上述所说之义一定要善加分析。

  定解宝灯科判

  424、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二庚一辛二壬五(彼者唯是各别自证之行境)分二:

  425、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二庚一辛二壬五癸一、自然智慧之境界;

  彼非言词分别境,是故不偏于非遮,

  无遮异体现空等,无偏离有无承认,

  法界智慧相圆融,自然智慧无住现。

  426、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二庚一辛二壬五癸二、虽不可言诠然非为不可思议我。

  如是超越诸承认,远离增损殊胜义,

  法界觉性无合离,此不能诠不可言,

  然非谁亦不能证,如同不可思议我。

  因以无垢理观察,所引各别之自证,

  后得智慧定解灯,遣除疑暗现量见。

  427、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二庚一辛三、摄义。

  显宗方便与智慧,相辅相成互印持,

  密宗方便与智慧,证悟无离无合修。

  远离戏论大中观,自性光明大圆满,

  义同名称不相同,此外无有更胜见,

  因无现空轮番执,远离四边之戏论,

  除此之外其他法,则成具有戏论故。

  428、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二庚二(别说显密要点与见解之差别)分二:

  429、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二庚二辛一、宣说显密要点之别;

  然而显宗双运义,依靠观察而抉择,

  密宗以自亲体验,成立自之觉性界。

  430、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二庚二辛二、宣说因果中观之别。

  是故所谓之中观,亦有二种之类别,

  即是分别而观察,二谛妙慧道中观;

  彼引二谛一味性,现空双运果中观。

  因果显密之见解,前者妙慧后智慧,

  是故于此果中观,以大名称赞殊胜。

  431、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三、故对名同义异者须善加辨别之理。

  如是实相亦复然,有法单空之实相,

  二谛无别之实相,名同义异天壤别。

  如是法性与法界,空性离戏灭尽定,

  胜义谛等名虽同,究竟暂时差别大,

  故当分析无谬说,如同胜达瓦之名。

上一篇:定解宝灯论(七问中观何承412-423)笔记

下一篇:定解宝灯论(七问中观何承340-431)小结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