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定解宝灯

定解宝灯论(二问人法无我60-73)笔记

创建日期:2021-10-25

  定解宝灯论(二问人法无我60-73)笔记

  1、《定解宝灯论》=甲一、初善首义+甲二、中善论义+甲三、后善末义

  甲二、中善论义=乙一、依教理广说+乙二、以殊胜窍诀略说+乙三、宣说造论方式。

  乙一、依教理广说=丙一、见解无遮或非遮+丙二、声缘证二无我耶+丙三、入定有无执著相+丙四、观察修或安置修+丙五、二谛何者为主要+丙六、异境何为共所见+丙七、中观有无承认否。

  丙二、声缘证二无我耶=丁一、破他宗+丁二、建立合理之自宗+丁三、以遣除疑虑宣说需证究竟法无我之理+丁四、建立究竟无二之唯一乘。

  丁一、破他宗=戊一、破许声缘未证法无我之观点+戊二、破许声缘圆满证悟二无我之观点+戊三、破许声缘圆满证悟自相续五蕴之观点。

  戊二、破许声缘圆满证悟二无我之观点=己一、说彼观点(59)+己二、于此遮破

  己二、于此遮破=庚一、回小向大之彼乘圣者应无所断(61)+庚二、答辩。

  庚二、答辩=辛一、陈述他宗理由(63)+辛二、宣说自宗答辩(64)

  戊三、破许声缘圆满证悟自相续五蕴之观点=己一、宣说对方观点(66)+己二、以如此承许则除无为法外皆应证悟而破(67)

  丁二、建立合理之自宗=戊一、依具德月称之善说而建立+戊二、宣说全知无垢光尊者之无谬观点。

  戊一、依具德月称之善说而建立=己一、具德月称之承许(70)+己二、遣除疑惑

  己二、遣除疑惑=庚一、诘难(72)+庚二、答彼诘难(73)

  61、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一、回小向大之彼乘圣者应无所断;

  则于前入小乘者,获得大乘见道时,毫无所断等过失,为理所害不可驳。

  63、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二辛一、陈述他宗理由;

  复说所证虽已证,然断所断需助缘,

  64、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宣说自宗答辩。

  未证与许证相违,证违未断诸所断,日虽升起遣黑暗,观待他缘真稀奇!

  66、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宣说对方观点;

  有说声缘自相续,五蕴虽已证空性,他法无我未证悟

  67、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三己二、以如此承许则除无为法外皆应证悟而破。

  若已证悟五蕴空,则除无为法之外,有何未证他实法?

  70、甲二乙一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具德月称之承许;

  自宗承许何观点?月称中观自释云:为断烦恼于声缘,佛陀宣说人无我,为断所知于菩萨,圆满宣说法无我。

  72、甲二乙一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诘难

  若问声闻与缘觉,二者已经证空性,此说又作何解释?

  73、甲二乙一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答彼诘难。

  意为彼等声缘者,为断惑修人无我,未圆满修法无我。

  2、庚一、回小向大之彼乘圣者应无所断:则于前入小乘者,获得大乘见道时,毫无所断等过失,为理所害不可驳。

  若许大小乘见道证悟无有差别,则不定种性者从到达见道开始直到七地之间,应该无有丝毫所断。不定种性者获得阿罗汉果位时必已断除烦恼障,而其所知障从八地开始断除,那一地至七地之间,根本无有所断。承许如此观点时,会出现得地而无所断、证悟智慧无有利益等诸多过失。

  3、修学大乘者可分为两种根基:

  3、1不定种性者

  一种是曾趋入小乘而后又入大乘的不定种性者;不定种性者首先进入小乘获得阿罗汉果,之后再入大乘。

  3、2大乘决定种性

  一种是不需经过小乘而是直接进入大乘。以大乘种性来讲,从资粮道、加行道开始修,然后一地到七地之间断烦恼障,八地断所知障,此时所谓的断障功德应理。

  4、烦恼障的对治是人无我,所知障的对治是法无我,若许声闻缘觉已经圆满证悟二无我,也即声闻阿罗汉应具足人无我与法无我的证悟智慧,既然如此,他们为何不能断除八地以上的所知障?具足证悟智慧却不断所断,这纯粹是荒谬之说。

  5、麦彭仁波切的观点,

  大乘决定种性者渐次断除二障,而小乘无学道者趋入大乘道后,见道时断除小乘五道中尚未断除的所知障遍计种子,二至七地断除俱生所知障的粗大障碍,于三清净地则断除烦恼障习气以及俱生所知障的细微障碍。

  如此解释,不论针对第三转F轮或是第二转F轮来讲都很容易,否则,声闻、缘觉、菩萨与佛的智慧无有差别,但所断障碍方面却有天壤之别——阿罗汉仅断烦恼障、菩萨断二障、佛陀断障圆满,这样实在不合理。

  6、辛一、陈述他宗理由:复说所证虽已证,然断所断需助缘,

  对方针对上述责难再次反驳:二无我虽已证悟,但不断除所知障是有原因的,因为需要无量的助缘,如积累资粮、修持善法等,故而并不存在你们所说的过失。

  7、自宗破法1:如果二无我已证悟=智慧没有高低之别,那么一地=七地,积累资粮没起到作用。

  人无我全部证悟,法无我只证悟一部分,之后所断逐渐断除,证悟境界逐渐增上。若如此承认则积累资粮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但是如果认为证悟的智慧没有高低之别,既如此,于一地时所证即与七地菩萨无有二致,那为何不直接成为七地菩萨?因为七地末尾始断所知障,中间安立一至七地漫长的时间实在无有必要。所谓的积累资粮能否起到作用呢?根本无有利益。

  8、自宗破法2:如果一地已证悟法无我,那么就已断除所知障,就无需积累资粮作为断除所知障之助缘。

  断除所知障之智慧为法无我,断烦恼障之智慧为人无我。反过来说,何为法我?何为人我?法我是所知障的根本支,人我是烦恼障的根本支。

  若对治所知障的智慧仍未得到,又何谈通达法无我?若真正通达法无我,则一地菩萨时已经具足断除所知障的根本智——法无我,此时又为何不断所知障?因此,虽以积累资粮作为断除所知障之助缘,但上述太过终究不可避免。

  9、辛二、宣说自宗答辩:未证与许证相违,证违未断诸所断,日虽升起遣黑暗,观待他缘真稀奇!

  当我们对其再三追问“二无我究竟是否证悟”时,对方不能回答“未证悟”,否则将与其自宗“三乘见道同一”的观点相违;若回答“已证悟”,则所证的智慧为何不断除所断?这一点真是稀奇!就如同太阳已经生起,却仍然无法遣除黑暗,因为需要观待手电筒、照明灯等助缘。但是不可能吧,如果说太阳升起的当下不能遣除黑暗,那即使放牛的牧童也会捧腹大笑,将之奉为天下一大奇谈。因此,还是尽快舍弃此种观点为妙!

  10、既然对方承许“人法二无我虽已证悟,但断除所断仍需无量无边的福德资粮”,

  那可以继续对其反问:“断除所知障仍需积累资粮的话,那你们所谓的阿罗汉是否已经真正证悟圆满法无我的空性?”

  这样对其诘问时,若他宗说“未证”,则此许与其自宗相违,因汝宗承许三乘见道同一;

  若说“已证”,那所证智慧的违品——所知障为何不能断除?

  11、为什么要破析人我与法我呢?因为“我”是烦恼等过患产生的根本,

  这样的“我执”需要依靠何种方式断除呢?修习无我空性的智慧。

  既如此,无我的空性智慧已经具足,那为何不断除其违品的烦恼障与所知障?从作用角度而言,烦恼障是解脱道的障碍,所知障是一切智智的障碍。

  12、对方认为:在一地至七地之间,虽然烦恼障已经断除,所知障从八地才断,这中间也并非无事可做,因为还有一种习气障需要断除。

  自宗破法:所有障碍可包括于烦恼、所知二障之中。若许一至七地间需断习气障,那它属于烦恼障还是所知障?若许为烦恼障,因阿罗汉早已断除烦恼障,不必于此处再次断除;若说是所知障,则因你宗说七地末尾才断所知障,此时还没有断除的能力。因此,你们这种所谓习气障的说法实在令人迷惑不解。

  13、己一、宣说对方观点:有说声缘自相续,五蕴虽已证空性,他法无我未证悟。

  还有些人说:自相续五蕴已证悟为空性,其他法仍未证悟。

  已证悟自相续人无我,但自相续以外的其他法还未证悟无我。那为什么只证悟了自相续五蕴呢?以自相续五蕴会生起烦恼等障碍之故。也就是说,若对自己执著则对解脱有障碍,因此必须将自相续中细微乃至粗大之五蕴全部证悟,但自相续以外的法还没有证悟。

  14、己二、以如此承许则除无为法外皆应证悟而破:若已证悟五蕴空,则除无为法之外,有何未证他实法?

  麦彭仁波切对此进行破斥:如果已经证悟五蕴的空性,那除无为法以外,还有什么未证悟的其他实法呢?

  既然自相续五蕴已经证悟空性,那他法为何不能证悟?

  你们为什么说自相续的法需证悟空性,而他法不用证悟空性?

  15、对方认为:阿罗汉证悟自相续五蕴为空性即可获得解脱,对其他法不用证悟空性。

  自宗破法:倘若如此,自相续中无分微尘与无分刹那对阿罗汉无有妨碍故,对此也没有必要证悟。但你宗认为对自相续中细微的微尘与刹那也需证悟为空性,那对其他法为何不证悟为空性?应该证悟。既然如此,除无为法以外还有什么法未曾证悟呢?应该全部证悟为空性。

  16、对方认为:在声闻乘中根本未讲到他相续需要证悟空性,而是说对自相续有障碍的法证悟空性就可以了。

  自宗破法:声闻乘中是否讲到无分微尘与无分刹那需要证悟空性呢?如果未作如是宣说却还是需要证悟空性的话,则虽未说其他法需要证悟空性,也仍然应该证悟。这样一来,除无为法以外,对自相续及他相续的任何法都应该证悟为空性。

  17、自宗认为:

  承许自相续五蕴证悟而他法未证悟的说法并不合理。因为仅证自相续五蕴空性而他相续未证悟,则阿罗汉也不一定断除烦恼。为什么呢?

  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疑问:所谓的我所是否已经证悟为空性?某某人、某某财产等属他相续所摄,若他相续五蕴的空性未能通达,阿罗汉缘此仍会产生烦恼执著,如此则很难断尽烦恼障。所以,若承许仅证悟自相续五蕴空,则除无为法外,其他法均应证悟空性的过失在所难免。

  18、丁二(建立合理之自宗)分二:一、依具德月称之善说而建立;二、宣说全知无垢光尊者之无谬观点。

  以上,对于藏地个别大德所说“已圆满证悟”、“丝毫未证悟”以及“自相续细微微尘以上皆已证悟”这三种观点,麦彭仁波切以教理一一给予了破斥。

  那自宗观点如何建立呢?自宗可分以印度月称论师观点作为依据和以藏地荣索班智达之观点作为依据两个部分进行阐述。

  月称论师在中观方面有三大论著——《显句论》、《入中论》、《入中论自释》,宁玛巴即以《入中论》和《入中论自释》作为依据,建立了自宗的无垢观点。

  19、己一、具德月称之承许:自宗承许何观点?月称中观自释云:为断烦恼于声缘,佛陀宣说人无我,为断所知于菩萨,圆满宣说法无我。

  《入中论》中讲六地时说:“无我为度生,以人法分二。”论中对空性进行分类时,广说分为十六空,略说即为人无我、法无我二种空性,意即为度化众生,将无我分为这两种。

  在解释这一颂词时,《入中论自释》说:“谓佛世尊,为欲度脱诸众生故,说二无我,其中为度声闻独觉,说人无我故。为度菩萨证得一切种智故,说二无我。”其中明显讲到,佛为声闻独觉宣说人无我,为菩萨宣说二无我。从所断角度说,为断烦恼障,使声闻缘觉获得圆满阿罗汉和缘觉果位,佛陀为其说人无我;为断除所知障,使菩萨获得圆满佛果而说法无我。

  为度化声闻缘觉,佛讲了人无我。以声闻缘觉根基低劣的缘故,佛未对其宣讲法无我,而且,声闻缘觉所积累的资粮少之又少,他们究竟如何圆满通达法无我?这一点实在令人心生疑惑。

  20、庚一、诘难:若问声闻与缘觉,二者已经证空性,此说又作何解释?

  这时有人提出疑问:声闻缘觉既然只证人无我而未证法无我,那《入中论》中讲一地时说“彼至远行慧亦胜”,这又作何解释?

  麦彭仁波切在给札嘎仁波切的辩论书中也以问答的方式讲到了这一问题,他说:《入中论》通过七教三理说明声闻缘觉已证悟空性,否则将如世间仙人一般虽已离欲但不能解脱轮回,如果说声闻缘觉未证悟法无我,那一地菩萨的境界也应胜过他们,那对“彼至远行慧亦胜”这句话又应如何解释?

  21、庚二、答彼诘难:意为彼等声缘者,为断惑修人无我,未圆满修法无我。

  麦彭仁波切说:这里的意思是,声闻缘觉主要断除烦恼障,故人无我已经证悟,法无我并未证悟。

  《入中论自释》中也说:“声闻独觉虽亦能见缘起缘性,然由彼等于法无我不圆满修,唯有断除三界所行烦恼方便,可立彼等圆满修习人无我义。”也就是说,声闻缘觉虽然证悟了缘起空性,但未圆满证悟和修持法无我。

  22、《入中论》中讲第一地时运用七教三理证明声闻缘觉已证悟法无我,但讲六地时又说没有证悟,这两种说法如何结合呢?

  对此,麦彭仁波切在给单秋的辩论书中说:有一种具增上慢的声闻缘觉,他们只承认十六行相,认为证悟四谛即已足够,不需证悟空性。为遮止这种观点,对他们说一定要证悟缘起空性,但应证悟到何种程度未于此处宣说

  而实际上,声闻缘觉在人无我的基础上,已经证悟部分的法无我,以此原因,说声闻缘觉已经证悟法无我。但证悟的法无我十分微少的缘故,以低劣加否定的方式,说并未证悟,因此,前后说法并不矛盾。

  定解宝灯论科判

  60、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二己二(于此遮破)分二:

  61、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一、回小向大之彼乘圣者应无所断;

  则于前入小乘者,获得大乘见道时,

  毫无所断等过失,为理所害不可驳。

  62、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二(答辩)分二:

  63、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二辛一、陈述他宗理由;

  复说所证虽已证,然断所断需助缘,

  64、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宣说自宗答辩。

  未证与许证相违,证违未断诸所断,

  日虽升起遣黑暗,观待他缘真稀奇!

  65、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三(破许声缘圆满证悟自相续五蕴之观点)分二:

  66、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宣说对方观点;

  有说声缘自相续,五蕴虽已证空性,

  他法无我未证悟。

  67、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三己二、以如此承许则除无为法外皆应证悟而破。

  若已证悟五蕴空,则除无为法之外,

  有何未证他实法?

  68、甲二乙一丙二丁二(建立合理之自宗)分二:

  69、甲二乙一丙二丁二戊一(依具德月称之善说而建立)分二:

  70、甲二乙一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具德月称之承许;

  自宗承许何观点?月称中观自释云:

  为断烦恼于声缘,佛陀宣说人无我,

  为断所知于菩萨,圆满宣说法无我。

  71、甲二乙一丙二丁二戊一己二(遣除疑惑)分二:

  72、甲二乙一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诘难

  若问声闻与缘觉,二者已经证空性,

  此说又作何解释?

  73、甲二乙一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答彼诘难。

  意为彼等声缘者,为断惑修人无我,

  未圆满修法无我。

上一篇:定解宝灯论(二问人法无我50-59)笔记

下一篇:定解宝灯论(二问人法无我74-92)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