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坛经

民俗学-坛经(慈)定慧品6[3-3]

创建日期:2022-11-28

  民俗学-坛经(慈)定慧品6[3-3]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心坐不动,除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若如是,此法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即通流,

  “却是障道因缘”,这种说法不仅是错了,对修行没有帮助,而且是修行的违缘、障碍,修道的障碍。

  “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应该是“通流”的,为什么要停滞不进、不前呢?

  “心不住即通流”,什么叫作“通流”呢?畅通,“心不住”于任何法、任何事物,心不执著任何法。

  法界就像太空一样,如果我们的心证悟了空性以后,就能够在太空自由地飞翔,没有任何的障碍物。

  我们现在没有证悟,所以没有办法自由飞翔,为什么呢?因为有太多太多的障碍物,无法自由飞翔。

  障碍物是什么呢?是我们执著的东西。因为有太多的执著,所以没办法自由飞翔。

  有执著的时候,就停滞不前了;而心“通流”、畅通的时候,就证悟了。

  证悟了以后,“心不住”于任何的法,心不执著于任何法,就可以在空性的法界中自由飞翔,所以叫作“通流”。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心坐不动,除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若如是,此法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即通流,住即被缚。若坐不动是,维摩诘不合呵舍利弗宴坐林中!

  “住即被缚”,如果我们的心住在某件事情上、执著于某件事情、执著于某个事物,这样的话,心就没有办法自由飞翔了。它被束缚了、被绑架了,没办法自由飞翔了。

  “若坐不动是”,如果身体不动,心里不起念头,是正确的“一行三昧”、标准的般若三昧。

  “维摩诘不合呵舍利弗宴坐林中”,这里的“不合”,就是不应该的意思。维摩诘不应该呵斥舍利弗,舍利弗就是舍利子。

  大家应该知道的,在《维摩诘经》中,有一天舍利子在森林中打坐,维摩诘居士来了。维摩诘居士说:舍利子,你打什么坐?你这根本不算打坐、不叫打坐。你如果打坐的话,就应该是“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既不放弃所有的烦恼,又可以证悟、涅槃,你应该打这样的坐。

  这怎么可能呢?小乘佛教根本做不到。舍利子是以小乘止观的禅修方式打坐,达不到维摩诘讲的般若三昧的高境界,所以维摩诘呵斥舍利子。

  六祖说,如果什么都不想、只安住,就是般若三昧的话,那么维摩诘为什么会这么说舍利子呢?维摩诘就不应该呵斥舍利弗的,六祖就这意思。

  是不是,舍利子就是“直心坐不动,除妄不起心”,只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而没有证悟呢?也不能这么说,也不能说舍利子没有证悟。六祖只是引用这个公案,批评“坐不动”的误解。

  我觉得,在今天讲的内容里面,有几句话,在我们实际修行的过程中,非常重要。

  第一个内容是,证悟了以后,“”就是“”,“”就是“”,不能分开、也不会分开,本身就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个理解;但是证悟之前,有些时候慧还不是定,定也还不是慧,尤其对我们初学者、或下等根机的人,当定还没有达到慧的层面时,可以把定和慧分开修,先修定,再修慧。这种修法,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是有帮助的,在实际的修行中特别重要。

  我们之前也讲过了,《坛经》里面没有讲太多的佛教理论,理论很简单,它讲的都是实修的窍诀。《坛经》对实修中一些字词的解释方法,比如说“禅定”的定义,与一般佛教书里面讲的不同。它这么讲,就是窃诀的讲法、说法、理解方法,完全是对的,没有任何的错,是非常好的。

  第二个内容是,我们刚刚讲的“一行三昧”的正确见解,这个特别重要。前面已经讲了三次,今天第四次讲,以后还要继续讲。

  “一行三昧”,跟什么都不想的,是不一样的,《坛经》讲了很多很多,大圆满也非常非常地重视这个问题。在大圆满里面,这叫什么呢?

  我在第一堂课、第二堂课里面讲过了,从大圆满的角度,是怎么讲的呢?这叫作阿赖耶识跟法身的区分。

  阿赖耶识是什么呢?刚刚讲过的“坐不动”和“除妄不起心”,是进入了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实际上,这就在阿赖耶识的状态当中。进入了阿赖耶识的状态,然后在阿赖耶识的状态中停留。

  我们把进入阿赖耶识当作修行的楼梯台阶,上楼梯的时候,这是第一步,这样的修法是可以的。

  我们把禅修,作为更上一层楼的台阶,先修禅定,然后进一步地去修智慧,这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一直停留在这种禅定的层面,那么就好比一个人进了电梯,不出来,一直呆在电梯里面一样。

  我们上楼的时候,坐电梯,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一直呆在电梯里面,那么有没有用呢?当然没有用;那么有意思吗?是没有意思的。

  大圆满中讲阿赖耶识跟法身的区分,法身是什么呢?法身就是我们的佛性,也就是这里讲的“一行三昧”,或者是“般若三昧”的“般若”。

  佛性,在禅宗《坛经》里面讲过很多次,我们的心的本性就是佛性,达摩祖师、惠能大师都讲得非常地清楚。在大圆满里面,佛性就叫作法身。

  法身跟阿赖耶识的区分,在禅宗《坛经》里面已经讲过很多次了。截止我们今天的这堂课,已经讲了四次区分了。

  六祖惠能大师再三地说,你心里什么都不想、没有任何的杂念、心很平静,以为这就是证悟了,以为这就是“一行三昧”,以为这就是智慧、般若三昧。如果这样理解,就错了。

  六祖有些时候用“大错”、“特错”的词来开示,有些时候用“这就跟没有情感的东西一样”的句子来开示,反复地讲这个特别重要的问题。

  我们平时在自己的修行当中,这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我们先修禅定,然后一定要突破禅定的寂止层面,一定要进入智慧的层面,这是特别重要的。要不然的话,我们一辈子,自以为是在修大圆满、修禅宗的般若禅,但是实际上,只是停留在阿赖耶识的层面,最终什么也没有得到。

  在禅修当中,心较平静,是因为暂时把一些烦恼压制住了,所以没有太多的烦恼。这不是我们佛教徒的追求,佛教徒的追求并不是这些。

  对于世俗的人,比如说,失眠的人、抑郁症的人、焦虑症的人、工作压力很大的人,可以通过禅修来调节身心、化解烦恼。如果只有这一点追求,那么禅修是完全可以解决问题的。西方很流行禅修方式,主要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但是佛教徒的追求、目标不是这些,目标应该更高,我们一定要突破禅定的寂止层面。突破的前提条件是,我们一定要懂法身跟阿赖耶识的区分。如果根本不懂这两种状态的区分,那怎么去突破呢?没办法突破的。这是特别特别重要的,对修行的人、修禅定的人,尤其是修禅宗的人来说,这特别特别的重要。

  我们之前讲过了,惠能大师也重复了很多次,好像我也讲过两、三次了,至少有两次了,现在再重复一遍。

  我们没有证悟的时候,证悟的境界对我们来说,好比是没有走过的路、是完全未知的区域、从来都没有去过的陌生地方。我们只是学习了一些理论,看了文字上的表述,听了语言上的课,但是从来都没有亲身感觉、体会过证悟的境界。

  对于寂止禅定的体会,我们有可能会有。平时打坐的人,对刚才讲过的阿赖耶识的经历,很多人会有的。但是另外一种的般若禅定,我们是不知道的。因为我们只知道两种之中的一个,所以没办法对比。

  我们只体会过“智慧”跟“禅定”,或者是“法身”跟“阿赖耶识”,或者是六祖惠能大师讲的“般若三昧、一行三昧”跟“除妄不起心、坐不动”,两种中的后一种,而没有两种都体会过,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很正确地去区分这两种状态。

  前一种状态,我们只是在理论上了解过,只在文字上看过、语言上听过,从来没有感受过,所以我们分不出来与后一种状态的区别。

  证悟以前,我们很多时候会误以为禅修中的心平静就是证悟,很多人都是这样。但是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有了亲身的证悟经历,那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这两种状态有很不一样的地方,有很大的区别。

  用文字来表达的话,这两种状态好象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是亲身经历的时候,这两者其实是有很大差距的。

  我们只有证悟了以后才能知道这些,证悟了以后,就不会走错路了,因为路已经走过来了。

  没有证悟的时候,没有经历的时候,会走错路,这时候是最艰难的。第一个,因为我们自己没有体会。第二个,证悟状态是没有办法用语言很准确地表达、描述,我们通过闻思也难以了知。

  如果我们在禅定中有了一些感觉,自己认为是类似于空性的感觉的话,有两个方法判断。一个是,自己观察的方法。自己观察自己,是没有办法直接去观察的,可以通过一些结果和成果,来衡量感觉是对还是错。通过什么样的结果呢?

  比如说,我们是否对佛法、对上师三宝有了更加强大的信心?是否对六道轮众生有了更加强大的慈悲心?菩提心是否有了增长?

  再比如说,平时经常容易发脾气,有严重的愤怒、攀比这类负面的烦恼,自从有了这种空性的感觉以后,现在不是没有,但是有所减少了。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结果来判断,空性的感觉有可能是证悟的境界。

  另一个判断方法是,找上师印证。惠能大师提出要找善知识,藏传佛教也是这样的,让上师来区分、来认定。这是普通的禅定境界?还是离空性稍微近一点的感觉?还是证悟呢?到底是什么情况,可以让上师认定。

  这是两个判断方法,还有一个观察方法。比如说,我们有了类似于空性境界的话,继续修行打坐。如果是智慧证悟,那么这种感觉会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清晰,会有很大很大的进步空间,会越来越好。

  如果是阿赖耶识寂止,那么就不会有什么增长空间,进步空间不会有的,永远都是这么平静,除了平静以外,不会有其他了。

  这些对我们的实修,都是特别特别特别有用的,大家一定要记住。如果大家有一天真的去听大圆满的话,也就是这些文字了。

  在大圆满的书里,有即生成就的方法、虹身成就的方法等等太多太多的方法,这部分非常非常多的内容,在这里不讲。只讲大圆满中表述空性、心的本性、证悟或者佛性这一部分内容所用的文字,也就是这些《坛经》中的文字。

  如果我们在《坛经》上面看不明白的话,那么现在这个阶段,去听大圆满的话,也只有同种感觉了。

  《坛经》里面讲的真的非常非常好,讲得很到位,只不过讲的都是顶端境界,下面的部分没有讲。

  对我们来说,由于没有到达最顶尖的层次,所以下面的一些基础修法是比较重要的。《坛经》里面没有直接地讲这些基础修法,也讲到要广学多闻,少欲知足,但是很具体的、基础的修法,比如说,出离心怎么修?菩提心怎么修?这些方面没有讲太多。

  《坛经》讲了一个忏悔的方法,讲的是非常非常好的。但是前提条件是什么呢?就是要先证悟,在证悟的基础上忏悔,是无上的忏悔、无相的忏悔。在证悟之前,这种方法是用不上的。

  《坛经》讲心的本性部分,真的是非常非常好。如果我们四加行、五加行修得非常好的话,通过《坛经》这部分的内容,也有可能证悟。

  如果基础没有修好的话呢?修大圆满也不一定能证悟。所以大家一定要从基础的出离心开始,一步一步地修,这样的话,每个人都有希望证悟的,这点特别有意义。

  我们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还有十分钟的时间,大家有什么疑问,可以提问。

  提问者:顶礼上师。您有个很经典的图,是关于八识和佛性的关系。您曾经说过,我们只有在死的时候,阿赖耶识才会断开,才有机会触碰到佛性。但是前几天第三堂课您在证悟的禅定中,讲子光明和母光明是一体的,这两种说法的差别,是不是唯识和中观的不同说法?

  上师答:不是,这些跟唯识、中观没有太大的关系,都是一些实修的方法和引导文。

  比如说,证悟空性时的子光明和母光明, 中观不会讲,唯识也不会讲,完全是大圆满的讲法。

  再比如说,佛性和阿赖耶识,中观和唯识也会讲,通过它们的理论方法,讲得很复杂;但是从实际修法、实际修证的角度,它们不会讲,或者讲的也不多。

  提问者:上师您好,您前几天第四堂课讲到了,显宗证悟的阿弥陀佛净土是外在的,密宗证悟的阿弥陀佛净土是内在五方佛的坛城,请问上师,外在与内在的阿弥陀佛净土两者有什么区别?

  上师答:外在的净土,对于没有证悟的人,也是可以往生的,就像通过宇宙飞船,从这个星球飞到另外一个星球去移民,差不多是这个意思。

  这是一个外在的净土,跟内在的净土没有什么关系。我们修净土法门,从这个地球,到另外一个地球上,也就是到极乐世界星球上。这两个世界,娑婆世界和极乐世界,都是外在的。

  内在的净土,其实不仅仅是密法中有,在《坛经》的第三品里面,也讲到了内在的净土。

  实际上,内在的净土是证悟了以后报身佛的刹土。报身佛,是佛的三身之一;而佛的三身,都是我们的心的本性。所以报身佛在心内,报身佛的刹土也在心内,这就叫作内在的净土。

  内在的阿弥陀佛净土,不可能通过从这个星球到另外一个星球、从这个世界到另外一个世界的方法去的,只能通过证悟的方法,去证悟自己内心的净土和境界。

  一个是往外求,一个是往内寻,差不多是这样子的区别。

  提问者:这是网络问题,顶礼上师,三转法轮中的自我或者说光明,是所有众生所共有融合在一起的,还是每个众生独自拥有的?如果是共有的,那光明如何能形成一个个独立的意识?如果是独立的,那光明是不是有边界的呢?

  上师答:可以这么讲,比如说,我们这个房间里面的空气,在这个空间内,是不分你的气和我的气。空气弥漫在这个空间,是没有分别的。

  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呼吸的时候,通过各人的呼吸系统到达肺里面的空气,是有分别的。我呼吸的是我的空气,其他人呼吸的是其他人的空气。而除此以外的、外界空间的空气,是一样的,是一体的。

  同样的道理,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心,每一个心都有一个自已的本性,就像我们每一个人呼吸一样,一个人一个心,一个心一个佛性。

  但是佛性本体,那像我们这个空间的空气一样,是没有分别的。所有的众生的心的本性,实际上只有一个,众生只有一个佛性。

  当然,也谈不上“一个”的概念,不能有“一个”、“两个”的这种说法。但是用语言表达的时候,为了排除“两个”、“三个”、“五个”的概念,只能这么说“一个”佛性,实际上也不存在“一个”。

  所以平时说,所有众生只有一个佛性,与十方三世佛在法界中是一体的,就是这个原因。

  提问者:请问上师,佛教的证悟,与印度教的梵我合一有区别吗?

  上师答:有区别,有很大的区别,主要的区别是什么呢?

  除了佛教以外,在所有的宗教里面,都讲一个自我,或讲一个造物主,或讲一个神,这是各个宗教的核心。

  一方面有一个存在的、真实的“自我”,另一方面有一个造物主,然后“自我”通过与造物主沟通、连接、联合等等各种方式,最后“自我”就能到天堂了,或者,过去的印度教也不一定是天堂,就是解脱了。有很多很多非常复杂的、五花八门的解脱,反正最后通过各种方式就得到解脱了。

  在佛教,这两方面都不承认。第一个,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第二个,也没有造物主,这两个都没有。所以佛教与其它宗教,有很大的不一样。

  但是文字表达上面,佛教与其它宗教用了一些比较相同的字词。而且,在很早的佛经中,比如说大乘《椤伽经》里面,讲了一部分外道的空性,外道也用“空性”这两个字,但是和佛教究竟意义上的空性是不一样的。

  后来,十一世纪、十二世纪以后,很多佛教的概念、逻辑,融入到其他的宗教里了,比如说印度教。在后来印度教的书里面,会看到一些佛教的词汇,但是内涵是不一样的,有很大的差别。

  好,我们现在提最后一个问题。

  提问者:请问上师,如果破了密乘戒、菩萨戒,经过强力忏悔后,但是到死也没有恢复密乘戒、菩萨戒,请问上师,这样会有什么果报吗?

  上师答:如果忏悔到位、忏悔得好,下一世就不会堕地狱、饿鬼。

  如果破了密乘戒,因为自己不愿意忏悔,过了三年的话,有什么结果呢?后果就是,在这一生当中,不能再灌顶了。只有密乘戒才有这样的说法,而菩萨戒没有这样的说法。

  罪过都可以忏悔的,如果忏悔得好的话,是可以清净的,仍然是可以清净的。

  提问者:感恩上师开示。

  好,现在大家一起来回向:

  索南德义坛加惹巴涅

  托内尼波札南潘学匠

  结嘎纳其瓦龙彻巴叶

  哲波措类卓瓦卓瓦效

  嗡啊吽 班匝儿格热巴玛色德吽

  嗡啊吽 班匝儿格热巴玛色德吽

  嗡啊吽 班匝儿格热巴玛色德吽

  后记:

  1、《敦煌坛经校译注------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李申校译,方广锠简注,中华书局,2018年7月第一版。(以下简称李本)

  敦煌版之间的差异忽略不计,以师板书经文和李本经文作为敦煌版《坛经》标准经文。

  “宗宝本《坛经》” PK 敦煌版《坛经》

  2、1------9五祖传法

  “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

  PK

  五祖夜至三更,唤惠能堂内,说《金刚经》。惠能一闻,言下便悟。其夜受法,人尽不知。

  2、2------10五祖送别

  “惠能启曰:向甚处去?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

  惠能三更领得衣钵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五祖言:汝不须忧,吾自送汝。祖相送直至九江驿。祖令上船,五祖把橹自摇。惠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祖云:合是吾渡汝。惠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惠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

  PK

  能得衣法,三更发去。五祖自送能至九江驿,登时便别。五祖处分:“汝去努力,将法向南,三年勿弘此法。难起在后,弘化善诱。迷人若得心开,与悟无别。”辞违已了,便发向南。

  2、3------13论定慧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PK

  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第一勿迷言慧定别。定慧体一不二,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

  善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道之人作意,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定慧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心不善,慧定不等。心口俱善,内外一种,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口诤,若诤先后,即是迷人。不断胜负,却生我法,不离四相。

  2、4------14一行三昧

  “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着。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PK

  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直心是。《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说法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非佛弟子。但行直心,于一切法上无有执着,名一行三昧。

  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心坐不动,除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若如是,此法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即通流,住即被缚。若坐不动是,维摩诘不合呵舍利弗宴坐林中!

  2、5------23说无相忏悔

  “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骄诳染。从前所有恶业骄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

  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

  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PK

  今既发四弘誓愿,说与善知识无相忏悔,三世罪障。

  大师言:善知识!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恶行,一时自性若除,即是忏悔。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痴染,除却从前矫杂心,永断名为自性忏。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疽疫染,除却从前疾垢心,自性若除即是忏。已上三唱。

  善知识!何名忏悔者?终身不作。悔者,知于前非。恶业恒不离心,诸佛前口说无益。我此法门中,永断不作,名为忏悔。

  2、6------35功德与福田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PK

  六祖言:“实无功德,使君勿疑达磨大师言。武帝著邪道,不识正法。”

  使君问:“何以无功德?”

  和尚言:“造寺、布施、供养,只是修福,不可将福以为功德。功德在法身,非在于福田。自法性有功德,平直是佛性。外行恭敬,若轻一切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德。自性无功德,法身无功德。念念行平等真心,德即不轻。常行于敬,自修身即功,自修心即德。功德自心作,福与功德别。武帝不识正理,非祖大师有过。”

  2、7------36论西方净土

  “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

  “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

  。。。。。。

  “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

  。。。。。。

  “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销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PK

  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使君,东方但净心,无罪;西方心不净,有愆。迷人愿生东方、生西者,所在处并皆一种。心地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

  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顿教大乘,念佛往生路遥,如何得达?

  。。。。。。

  大师曰:大众大众作意听: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身即是城门,外有六门,内有意门。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坏。佛是自性作,莫向身求。自性迷,佛即是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

  。。。。。。

  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施大智慧光明,照耀六门清净,照破六欲诸天下,照三毒若除,地狱一时销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2、8------37无相颂

  “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PK

  大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寺不修,如西方心恶之人;在家若修行,如东方人修善。但愿自家修清净,即是西方。”

  3、模仿已看过的道友们制作的禅堂开示记录、课堂传法讲记,听写、整理了此稿。我根本没有得《坛经》和师之“皮+肉+骨+髓”,若有违经义+师义,直心忏悔,勇担因果,愿任何果报都成为我明心见性之助缘。

  音像来源:慧灯之光网站 ; 文字来源:自主研发

上一篇:民俗学-坛经(慈)定慧品6[2-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