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坛经

民俗学-坛经(慈)定慧品6[2-3]

创建日期:2022-11-28

  民俗学-坛经(慈)定慧品6[2-3]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善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道之人作意,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定慧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心不善,慧定不等。心口俱善,内外一种,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口诤,若诤先后,即是迷人。不断胜负,却生我法,

  “自悟修行,不在口诤”,就是说,禅修是用来自己证悟、自己修行的,并不是用来大家争论的、辩论的。

  “若诤先后”,如果“”这个“定”和“慧”是哪个先?哪个后?到底有没有先后之别?这样争论。

  这里用了“”和“”两个字了,与前面的“”和“”两个字,用的字不同了。

  “即是迷人”,这个就是“迷人”、没有证悟的人。

  证悟的人,是不会去辩论的。

  “不断胜负”,如果去辩论的话,有些时候赢了,有些时候输了,那么赢了、输了以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

  “却生我法”,如果赢了,就是会产生傲慢心;如果输了,又开始自卑。傲慢和自卑,这两个都是我执。争论只能让自己加强我执,是没有必要的。

  佛陀的法是用来摧毁我们的我执的,而不是用来加强我们的我执。

  如果不能理解、不能接受“定慧等”的境界,还在想谁是先?谁是后?那么也不要去争论,不要去辩论。辩论是没有用的,好好修,总有一天会明白“定慧即等”的意思。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善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道之人作意,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定慧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心不善,慧定不等。心口俱善,内外一种,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口诤,若诤先后,即是迷人。不断胜负,却生我法,不离四相。

  “不离四相”,这个地方的“四相”,跟我执有关。

  在佛教里面,很多地方都讲各种各样的四相,也叫四个想。实际上,四个相都是我执,就是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个相是什么意思呢?

  四个都是我执,即我们对自己的执著。比如说人相,我们认为“我是一个人”,这叫作人相;我相,就是“我执”的本身了;众生相,就是我们认为“我是众生之一,是众生当中的一个生命个体”,这本质上也是我相;寿者相,寿就是一个活人,就是有生命的人。佛经里面经常讲寿,寿的意思是说,一个活人、一个生命,跟一个石头、跟一个其他的东西不一样,就是一个有情众生,所以叫作寿者。寿相,实际上也是我执。

  四相中,对众生的执著,就包括了对我、你、他的执著,那就是众生相、我相、人相、寿者相都离不开了。凡是有了我执,就“不离四相”了。

  实际上我们修行的目的,不管是证悟空性,还是禅修,都是用来摧毁我们的我执、四相的。

  如果我们不修行、不修禅定、不修智慧,而去争论禅定和智慧哪个在前哪个在后,把所有时间花在辩论上,这样的话,我们所需要的摧毁我执的结果,不但是没有得到,而且相反地强化了我们的我执。因此,这样的辩论是没有意义的。

  之前说的“”和“”是一体,它的核心意思是在很高的证悟境界中,两者是不能分开的。

  我们刚才也讲了,在一般的情况下,定和慧可以有“先后”。比如说,神秀大师的渐进法门,就可以先有定,然后再有慧,说有“先后”是没有问题的。而像大圆满,大手印,可以先定后慧,也可以先慧后定,这些都是可以的。

  实际上在大圆满和禅宗,都有先证悟再去修,或者先修后证悟的情况。证悟了以后,需不需要再修呢?如果说不需要再修了,那这个证悟就是成佛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先修后证的意思是什么呢?先修什么呢? 是修四加行、五加行,还有修禅定。先修好这些法以后,然后证悟了,这就叫作先修后证。

  先悟后修,就是已经开悟了,因为开悟并不是成佛了,所以开悟了以后还要再修。

  我们刚刚讲过了,在初步开悟的时候,智慧不稳定,具有动摇性,变化比较大,没有稳固,虽然先证悟了,但是后面要再修,这差不多就是先慧后定的样子。

  定和慧有“先后”,在平时是不矛盾的,我们自己的实际修行中,可以用先定后慧的方法。但是六祖讲的通过顿门的顿悟智慧,跟“”实际上是一体的,没有“先后”之别。

  因为六祖讲的“”跟“四禅八定”的“定”,是不一样的。四禅八定时候的定是什么呢?就是意识很平静、不动,这就叫作定。这种状态只是一个定,而没有慧。

  六祖在这里讲的是顿悟后的“”,我们刚才讲过了,定就是平静。平静是一个形容词,它的主语是谁呢?什么东西是平静的呢?主语是智慧,智慧是平静的,智慧是不动摇的;动摇是一个动词,什么东西不动摇呢?智慧不动摇。因为智慧很长时间是平静的、是不动摇的,所以这本身就是“”,跟“”没有办法分开。语言表达的时候,可以分开讲,但是实际上“”和“”是没办法分开的,惠能大师讲的就是这种很高的境界。

  我们不要以为,所有的定和慧都是不能分开的,有时也是可以分开的。对于我们一般根机的人、普通根机的人,或者是惠能大师讲的小智慧、小根机的人来说,先定后慧,是很好的方法。

  再说,我们普通根机的人,如果一时证悟了,由于很多方面的条件还不足够,境界仍然不稳定,变化性很大,慧还是无常的,这样的话,也需要继续修定的。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直心是。

  “一行三昧者”,其中的“三昧”就是禅定了,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在智慧当中修行,也就是证悟之后的修行。

  “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其中的“”和“”有什么区别呢?“”,是短期的,比如说,几分钟、三分钟坐下来休息一下;而“”是长期的。

  “常直心是”,需要“直心”。

  “直心”,在有些版本里面说是真心。真心和直心,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个方面,简单的说,直心或者真心,就是直接的、很诚实、没有欺骗性、不撒谎,这就是我们平时理解的意思。

  另外一个理解,像《维摩诘经》当中讲的“直心”,是没有无明的“直心”。因为无明妄想,本身就是自欺欺人的东西,所以没有无明以后,是一个更高层次的“直心”和真心。

  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平时认为很真挚、不撒谎、不欺骗,就是真心,也是直心,这种层次没有那么高,级别没有那么高。

  高层次的、低层次的直心和真心,这两个方面都可以理解。

  前面讲的“一行三昧”是什么呢?是般若智慧的禅修。在“行、住、坐、卧”当中,长期要保持的是什么呢?就是“一行三昧”。

  “一行三昧”就是证悟的智慧,所以“直心”也是证悟的境界,在证悟的境界当中,没有妄想、没有妄念,这就是“直心”。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直心是。《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

  “《净名经》云”,就是《维摩诘经》云。

  “直心是道场”,这是《维摩诘经》当中讲的,也是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一种理解是,没有妄念、证悟的境界,真正的“道场”就是证悟的境界,因为证悟了以后,可以培养佛子了,所以“直心”就是“道场”,真正修行的地方。

  另一种理解是,场所也叫作“道场”,外在的场所,就是寺庙或者其他修行的地方;内在的场所,就是证悟的境界。

  “直心是净土”,证悟了以后,不仅仅化身跟报身的境界是净土,而且法身的境界也是净土。法身的净土就是心的本性,所以“直心是净土”。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直心是。《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说法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

  “莫心行谄曲”就是说,不能撒谎,心里面不要有欺骗的“谄曲”。

  这里的“谄曲”,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个理解是,刚才前面讲的内外不一。比如说,实际上没有放下执著,但是嘴巴上讲空性,这就是“谄曲”。

  另外一个理解是,没有证悟的人所产生的所有观念,都跟执著有关系。没有一个观念跟空性有关系,它的基础都是无明。比如说,平时我们持有佛法中慈悲心、出离心的观念,在证悟的境界中,就是无明的、执著的念头,都是妄念,这些妄念也叫作“谄曲”。

  “直心”和“谄曲”是对立的,我们可以从两个不同的层面理解,一个是高层次的证悟层面,另一个就是平时日常的生活层面。

  “口说法直”,就是说,嘴巴讲空性。

  “口说一行三昧”,口讲要修般若禅修。

  “不行直心”,口说禅定智慧,实际上,这些根本就不是“直心”说出来的。

  我们可以这样子理解,平时我们认为佛教分为大乘、小乘等等,但是在大圆满法里,分了九乘,从大圆满的角度讲,除了大圆满的最高境界以外,以下都是弯路。只有唯一一个大圆满的最高境界才是直心,其他的都是弯路。

  而从三转法轮的角度讲,除了第三转法轮讲佛性的部分是直心以外,其他的见解都是不究竟的。

  除了讲佛性的人以外,持以下见解的这些人,他们虽然是“口说法直”、“口说一行三昧”,但是“不行直心”,因为他们的境界还没有达到佛性见解的高度。

  这是佛法里面的普通现象,层次不一样,境界就不一样。上上境界的人,认为下下境界的人讲得虽然好,但是实际上还没有达到上上境界。

  惠能大师的意思,就是说,有些人虽然“说一行三昧”,但是实际行动上不修“直心”。只是嘴巴说说般若而已,实际行动上心不直。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直心是。《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说法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非佛弟子。

  “非佛弟子”,这样说得严重一点就是,不是佛弟子。

  当然佛弟子也是有很多不同的层次,按照六祖惠能大师的标准,真正的佛弟子就是证悟的人,没有证悟的人都统统不是佛弟子了。

  实际上菩萨也有这样的说法。菩萨,什么是菩萨呢?平时我们讲有菩提心的人,都叫作菩萨,这层次要求不高、门槛不高。而在一些佛经里讲,有胜义菩提心的人,才叫作菩萨。也就是一定要到一地菩萨的境界,才叫作菩萨,之前都不叫菩萨。

  佛弟子也是这样的,从皈依的角度讲,皈依了的人就叫作佛弟子。那么不“直心”的人是不是佛弟子呢?肯定是佛弟子了。

  如果只有证悟的人才是佛弟子,那么没有证悟的人不是佛弟子,他们皈依也没有用了,发菩提心也没有用了,有出离心也没有用了。

  没有证悟是没关系的,都是佛弟子,认定的层次不一样。

  另外一种理解,如果心里面根本就不认可,或者根本就不懂得般若三昧,没有证悟,但是嘴巴上说懂般若三昧等等大妄语,这样的话,就不是佛弟子了。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讲,佛弟子是不应该这样撒谎的,六祖有这个意思。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直心是。《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说法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非佛弟子。但行直心,于一切法上无有执着,名一行三昧。

  “但行直心”,什么样子叫作“行直心”呢?如果我们修“直心”的话,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于一切法上无有执着”,对所有的法没有执著,对所有的法都不执著。

  “名一行三昧”,这才叫作“一行三昧”。

  如果对某一种法有执著,比如说,刚才前面讲的,把“”和“”分开,就是有执著了。在证悟的境界当中分别出“”和“”,执著二相,就不是“一行三昧”了。

  “一行三昧”是什么呢?对“一切法”,也就是对万事万物,没有执著,这才是“名一行三昧”。

  争议“”和“”谁先谁后,就是没有达到证悟境界的表现,就是有执著,就是“非佛弟子”。

  不同层次的佛弟子,需要具备的条件和达到的标准,是有高低之别的,就像刚才讲的不同层次的菩萨一样。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心坐不动,

  “迷人着法相”,就是没有证悟的人执著各种各样的“法相”。

  “法相”,就是万事万物的相。“”这个字,在佛经里面用的是非常非常广的。相,就是我们心里能想的东西、各种各样观念的对象,都叫作相,比如说长短、高低、物质、精神,还有颜色、形状等等都叫作相。

  “执一行三昧”,因为“迷人”没有证悟,所以对万事万物都有执著,对“一行三昧”也有执著。

  没有证悟的人,对轮回和涅槃、对任何东西都有执著,所以对“一行三昧”也有执著。“执一行三昧”,就是认为有一个“一行三昧”的东西存在。

  “直心坐不动”,这里又开始批评了,批评什么呢?

  有些人自己没有证悟,执著于“一行三昧”,他们说什么呢?

  “直心”,前面我们讲过“直心”,什么叫作“直心”呢?

  “坐不动”,这里的“”,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个是身体“”,身体坐下来,打坐,禅修,毗卢七法,如如不动的身体的姿势;另外一个就是精神上“”,打坐的时候心里没有任何的杂念。也就是,一个是身体的“”,另外一个是我们内心的“”。内心的“”就是心平静,安住就是“”。

  “不动”就是身体、肉体的不动,还有就是心里没有杂念,实际上这就是禅修。

  “直心坐不动”,什么叫作“直心”呢?很简单,“直心”就是“坐不动”,身体不要动,坐着打坐,心里不要有任何的念头,好的念头,不好的念头,什么念头都不要有,就是“坐不动”。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心坐不动,除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若如是,此法同无情,

  “除妄不起心”,就是把所有的妄念、所有的念头、所有的杂念都铲除、都断掉,不要有妄念的心。

  “即是一行三昧”,这就是“一行三昧”了。

  “若如是”,现在开始驳斥,如果这是“一行三昧”的话,会有什么问题呢?

  “此法同无情”,完全就像一块石头一样,就像一根木头一样。

  如果心里没有任何念头,就叫作“一行三昧”,是不是这张桌子也在修“一行三昧”呢?这栋楼、一块石头、一块砖头、一根木头,它们是不是也在修“一行三昧”呢?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它们都是“坐不动”,而且“除妄不起心”。

  如果“直心坐不动,除妄不起心”是“一行三昧”的话,那么砖头、桌子这些“无情”的东西,都在修“一行三昧”,为什么呢?因为它们都具备这些条件。

  六祖说,这样理解错了,哪里错了呢?没有讲“证悟”两个字。

  这句话是一个没有证悟的人讲的,他说,“一行三昧”很简单,就是“坐不动”,身体坐,内心坐;身体不动,内心不动,心里不要有妄念,这就是“一行三昧”。

  这个问题在《坛经》里面讲了很多次,我数了一下,第二品《智慧品》里面,“空心静坐”、“百无所思”、“百物不思”就出现在三个地方,重复讲了三次。现在《定慧品》里面又在“常坐不动”、“看心观静”、“百物不思”三个地方讲了,一共就有六个地方讲到这个问题,讲得非常到位。对禅宗来说,这是非常非常关键的、特别重要的问题。

  不仅仅在禅宗,在大圆满也一样重要。像藏传佛教里面的萨迦班智达,我想你们大多数人都知道萨迦班智达,在他的著作里面,有很多这方面的批评。像宁玛派的麦彭仁波切,他的《定解宝灯轮》等很多很多的论里,也严厉地批评了这种修法。还有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讲过很多很多很多次这个问题。

  所有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的大德们,再三地讲这个问题,我们之前也讲过了,因为这是一种误区,甚至是一种陷阱。我们很多时候、很有可能,走进这种误区的。

  简单地说,对佛经中“一行三昧”的错误理解是什么呢?就是认为没有任何的杂念,心非常的平静;善的念头、恶的念头 、所有的念头,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全部的念头,都放下;没有念头的时候,就是“一行三昧”,这就是“一行三昧”。

  在佛教的历史上,一千多年前,藏传佛教发生过一场辩论,有一个叫作摩诃衍的禅宗和尚,到当时藏传佛教的中心桑耶寺,传播禅宗。他讲的就是这种“一行三昧”,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后来邀请了一个印度的上师嘎玛拉西拉(即莲花戒论师)来解决这个问题。

  历史上有不同的记载,也许是摩诃衍自己搞错了,他真的以为,在《六祖坛经》当中反反复复提醒的“百物不思”,就是“一行三昧”;也许摩诃衍本意是对的,但是当时的西藏修行人,他们理解错了。我们已经分不清楚了。

  反正就是,印度的论师嘎玛拉西拉到西藏来进行了辩论,他反驳的理由是什么呢?就是《坛经》中六祖所批判的、所批评的这种“百物不思”的观点。

  实际上这场辩论对真正的禅宗没有任何影响,也许是摩诃衍他自己理解错了,也许摩诃衍没有理解错,他的见解是对的,但是当时的其他人理解错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不知道。

  这种“百物不思”式的“一行三昧”,无论是在藏传佛教的大圆满和大手印,还是在禅宗顿教法门,都认为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对于修行、尤其是修禅修的人来说,一定要高度重视,一定要注意,因为这里很容易走错路。

  正是因为非常的重要,我们刚才也讲了,所以惠能大师在前面的第二品里,讲了三次;在现在的第四品《定慧品》当中,也讲了三次;在《坛经》的其他地方,也有讲,他一直在反复地强调这个误解。

  六祖在不同的场合给不同的人开示禅法,讲“一行三昧”的时候,反复强调这一点,让大家不要走错路,这里是非常危险的误区。后来他的弟子像法海法师等等,记录的时候,就反复地记录下来了,所以《坛经》中就多次出现这种批评。

  这个地方,惠能大师又说,如果不动摇、没有妄念,不起妄念,就是“一行三昧”的话,那么很简单了,不就跟无情、没有情感的树呀、木呀、花草是一样了吗?这是惠能大师的本意。

  我们在这之前已讲过了,应当知道,光是没有妄念是不够的,光是心不动也是不够的,光是身体不动就更不够了,那需要什么呢?没有讲到最核心的地方,最核心的地方是什么呢?就是证悟,需要证悟智慧。如果失去了证悟的智慧这个生命,即使心里不起妄念、心不动、身体不动,也是没有用的。

  这点我们之前也讲过了,比如说三界六道中的色界、无色界众生,他们不是证悟了,根本没有证悟。他们确实是“坐不动”,而且“除妄不起心”。尤其是无色界的众生,一投生在无色界,到最后的死亡之间,他们的寿命跟我们人类的寿命不一样,是非常非常非常长的,有几十万年、几百万年,在这么长的时间当中,他就是“坐不动”的,他就是“除妄不起心”,但是最终不能解决任何轮回的问题,所以具有证悟的智慧是特别重要的。

  我们之前也讲过,现在修禅宗顿教的人,还是有的。在近代的佛教历史上,比如说像虚云大师等等,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禅修开悟的人。当代也肯定会有这样的人,当然不一定每个人都是这样的。

  很多人以为心静下来了以后,就是一行三昧、般若三昧。像这里讲的一样,第一个是身体不动,第二个就是心不动,没有妄念,没有杂念,心特别特别的平静,这种情况就认为自己证悟了。

  比如说,打坐的时候,耳边再大的声音都听不到;再比如说,打坐实际上过了五个小时,但是只感觉过了五分钟。这些境界,只属于普通的境界。但是很多人以为,这是般若三昧、一行三昧,然后就一直安住在这种境界中。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千万不能这样。

  我们想证悟,一定要突破这层局面。上一次也讲过了,一定一定要突破的,但是用什么东西来突破呢?

  闻思,这个时候是不管用的,学习的知识再多,书看得再多、背得再多,辩论得再多,也不能让我们突破这层局面。

  用功打坐,时间花得再多,也不会突破。我们刚才讲过,色界、无色界的众生在几万年、几百万年中,都不能突破,那么我们就一年、两年的时间,根本没办法突破。

  这是一种突破不了的僵局,唯一的方法就是修四加行、五加行,多积累福报。

  从《坛经》的角度,或者从达摩祖师的角度讲,福报不是功德。我们平时做的一些世俗的善事,只有福报,没有任何功德。

  佛教的很多名词,有狭义和广义的内容。有些时候,福报和功德没有什么差别,是相同的;有些时候,福报不是功德,这些时候功德是什么呢?功德就是证悟境界当中见法身的智慧。

  我们没有证悟的时候的,做一些善事,只能叫作福报,不能叫功德。但是这些福报对功德是有帮助的,比如说我们修世俗菩提心、忏悔罪过、修曼扎罗等等善法,积累这些福报,虽然还没有达到功德的档次,但是这些福报对我们突破证悟的层面,是非常非常有用的。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基础,是我们平时讲的上师瑜伽,要得到上师的加持。

  要突破证悟的层面,唯一的方法就是这些四加行、五加行,积累福报,上师瑜伽的基础修法了。用其他方法花的时间再多,或者闻思的智慧再多,也不一定用得上,很多时候都是用不上的。

  当我们证悟的时候,自己就能深深地体会到基础修法的重要性。现在我们还没有到那个时候,虽然强调基础的修法,但是很多人都来不及修这些,大家都忙于去听大圆满。

  听了以后,大圆满讲的禅定与《坛经》里面讲的内容是一样的,理论上我们可以理解了,但是确实没办法证悟。

  基础是非常的重要,特别的重要,如果基础修得很扎实,像惠能大师一样言下大悟是有可能的。

  “直心坐不动,除妄不起心”,这样的“一行三昧”,完全是错误的说法,这点大家一定要知道。

  六祖说,如果这种理解是对的,那么“一行三昧”跟无情不就是一样了吗?跟没有情感的砖头、石头、木头不就是一样吗?

  音像来源:慧灯之光网站 ; 文字来源:自主研发

上一篇:民俗学-坛经(慈)定慧品6[1-3]

下一篇:民俗学-坛经(慈)定慧品6[3-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