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116课1

创建日期:2022-11-08

  行为学-教言宝藏116课1

  第一百一十六课:倘若修持生圆二次第

  一、清净持戒非常重要

  我们这一段时间在听闻上师教言的同时也是在学习上师的传记。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把自己在修学成办解脱的过程中的整个经验无余地赐予给了后一代弟子们。所以前一段时间我们一直都在学习,当第一次开始进入佛门的时候,应该做一些什么,在第一次依止导师的时候和在听闻上师教言的过程当中,应该怎么去做,最终如是奉行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等等,前两天已经说了不少。

  平常希望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都应该把上师所传讲的一系列教言运用到自己的修行当中。每当我们修学的时候要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看看我们平常修行期间是否遵照上师的教言,也可以说是否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足迹而修行。

  作为密宗的弟子,进入密宗教法之后护持密宗的誓言是必不可缺少的。很多人一谈到密宗“三昧耶戒”的时候,就会想为什么密宗有那么多的三昧耶戒?还不如修其他的法。要记住:我们为什么要修法,就知道为什么要守持三昧耶戒。

  没有一部教言当中宣讲“顺着贪嗔痴烦恼而走就可以实现你的愿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点我相信每一位修行者都知道。进入佛门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对治一切恶业吗?但为何进入佛门过程当中,还那么喜欢恶业;甚至有时候完全顺着个人的感性,“我觉得顺着恶业,可能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善果”,比如说,我现前不需要那么去调伏自己的内心,只要从表面上走一个信仰佛教的形式,就能得到所谓的解脱和西方极乐世界等等。但是这不可能的。因此,像很多所谓的“我虽然相信佛教,但是我不想守持戒律”的人,充分地说明了他的烦恼沉重以及对整体的法无知,若要是知道,当然不会这样的。

  就好比有一个人说:“我要去挣钱,但我不想到外面去,我想天天都在家里躺着睡觉。”能挣得了钱吗?“我想到某一个单位去上班,我不想按照这个单位的规矩去做,我按照我自己的方式去做。”我想这个老板决定不会养你这样的闲人,这些道理我相信每个人都懂。

  比如,你在某一个单位要做这样的事情是特定的,因为你这个工作性质就是这样。但是你完全按照个人的想法,用另一种方式去做,我想你在这个单位待的时间决定不会很长。甚至别说很长的,可能一天就卷着铺盖走人。但这些我们都能做得很好,知道不应该这么去做,但为何进入佛门的时候,就变成很幼稚的心态,认为“我可做不到在进入佛门之后守持那么多的戒律”。

  当然,从某种角度来说,还是烦恼沉重的表现;另一方面,当然还是无知。因此,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一再强调:“初次进入佛门时,不要急于做很多事情。”我要得到一门传承,我要修这个、我要诵那个,我要打这个坐等等,但这些还是过于急躁,先要把为什么要这么去做、如何做等一系列道理通达以后再去做,那么你会做得非常好、非常圆满,甚至时间也会很长久。

  我们刚刚已经探讨到,作为密宗的弟子还要守持三昧耶戒。这个三昧耶戒从某种角度来说,你前面若遵循密宗的教言去做,后面的三昧耶戒也就是它所断除的一切逆缘,也不需要另外寻找一个对治力去对治某一个逆缘。

  我们先举个例子。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的第一条是不诽谤金刚上师。一个真正的修行者遵循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去依止一个具德和具缘的导师,那相对下面所谓的“诽谤金刚上师”一说的显现也就越来越小,甚至可以说完全不具有的。但是为何如今还有这样的显现,就充分地告诉我们,第一次并没有做得很好,因为你所依止的导师完全不懂,完全凭借个人的感性去依止。

  不是很多人也是这样的吗?去依止一位导师的时候,看看这位导师感觉如何。说白了,说是依止导师,还不如说是自己去找一个徒弟,但是这个徒弟,不能叫徒弟,而叫做上师徒弟。因为一切都要凭借个人的感觉,我觉得好,那我就依止于你,所以实际上还是我说了算,而不是我依止你。我凭借这样的感觉去做这件事情,反过来你要依止我一般。这种做法当然不圆满,这也就是后期为何产生违背第一条根本誓言的最大过患。

  像有些非常正直的人,第一次就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细致去观待自己的导师,哪怕及时不能得到很多法,他也要长期去观待这位导师。第一观察这位上师是否具德,即这位导师内心所证悟到的见解是否如他自己说的一般。最初凭借自己的感性觉得这位导师很殊胜,但实际还需要以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以及释迦牟尼佛所传讲的经和教证为依据,去如是观照这位导师是否具备这一系列条件。若具备的话,这位导师决定是一位具德上师。

  具德上师就意味着我在修学过程当中,无论出现什么样的显现,这位导师都能很好地解除疑惑,因为他曾经有过所有方面的经验。我们要依止一位导师的真正目的就在于此。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曾经对善星比丘说:“我为你指一条解脱之道,当知解脱还是依赖于你自己。”从这一句话当中就能得知,一位导师为弟子所做的加持,就是把从因地到果位之间所修行的整个过程赐予后一代弟子。弟子如是修学、如是修行,在修行过程当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导师都会以很好的方式去解惑,这就是一个具德上师的标志。我们现前就是要依止这样的导师,因此先问问自己第一次在依止导师方面是否做得很圆满。

  但我们除了修行之外,很多方面的要求决定不低,做什么事情都是这样。比如要到某一个地方去学习,就必须先观察还老师,而不是说随便一个老师的课都会去上。哪怕自己的儿女要送到学校,也要看看这位导师的知识及德行,甚至还要反复观察这位老师和学校的背景以后,才会把自己的儿女送到学校,所以平常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非常谨慎的。但为什么到了佛教的时候,就完全凭借个人的感性而来?当然还是业障沉重的表现。说自己的感觉不太好,但细致想想,这其实与我们所谓的信仰背道而驰。我们信仰的目的是为了寻求一个真正的佛法来调伏自己的内心,但现前很多做法完全是凭借个人的感性。这样的修行,当然也不会有很好的结局。

  为何我们说,有很多人修行都只是走个形式?在他的感觉中,修行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所以他可以赞叹佛教,但有一天去诽谤佛法,对他来说也是小菜一碟。

  但是在我们的心目当中,佛教是最神圣、最高尚的。如是修学佛法的目的也是为了创造今生、临终和未来三世快乐。所以这样的佛法,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不会背舍,这是一个真正对佛法有信仰者的一种心愿。这与其他是没法对比的,但总的角度来说,很多时候出现不如法的显现,主要还是由于烦恼沉重的缘故,多数还是来自于无知。所以,平常在依止导师方面,首先要依止具德上师,这一点非常重要。

  其次、具缘更为重要。这个缘分指的是,你对这位导师若生不起信心的话,无论这位导师功德有多么圆满,还是无法把所有的功德赐予你的心相续中。就好比像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在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身边亲近二十五年的时间,虽然导师是佛陀,但由于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没有这个缘分,生不起信心的缘故,最终还是一样堕入三恶趣中。所以具缘也非常重要。

  导师是一位具德上师,但看看你对这样具德上师能否生起信心,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若要是生起信心,那意味着你依止这样的导师,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善果。当然由于众生烦恼沉重,在依止过程当中,难免也会产生各式各样的一些思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由于情绪飘动的缘故,难免会产生各式各样的妄想,但那时候应该第一时间要把心收回来。要记住:我为什么要修行。与修行产生了矛盾相违的事情,一切都来自于个人业及烦恼沉重,所以不能顺着这个而走。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就是我们的先例,我们不能成为第二个善星比丘。

  当然有时候站在个人的感情当中,总觉得“好像就是这样”,但善星比丘也是这么想的,他也觉得“好像就是这样”,他不是强迫自己诽谤佛陀,而是他就觉得佛陀不是圆满的一位修行者,甚至就在欺骗众生,就是这么一种感觉。但是最终证明善星比丘想的是错的,堕入了地狱。佛陀亲自到地狱拯救他就充分地告诉我们,我们现前可不能再走这一条老路,当出现类似这种显现的时候,第一时间要把心收回来。

  当然,由于我们完全没有驯服过的内心过于太野,今天这么去想的时候总觉得:“一切错误都在我的身上,这样是否表示自己什么都不是?”当自己业障沉重的时候,首先看看你怎么去解读这件事情,你为什么要去信仰佛教。首先你把前面所信仰的这件事情搞清楚,后面就不会产生极大的矛盾。

  若要是前面一系列搁置一旁,单纯站在往昔的感觉上面,我相信你还是会觉得很多矛盾。因为以前总觉得“我就是最好的”。包括我们平常说,修行是为了家庭和睦,现前没有信仰者的很多家庭,为什么两者之间的斗争、矛盾,总是不间断地发生?就是由于总觉得自己比谁都好,所以不由自主地变成一种惯性:我就是这一家的主人,一切都以我为中心。

  我觉得不需要你说话的时候,你必须要把嘴闭上;我现前在外面遇到一些事情回到家以后,我希望谁都不能在地上走来走去,你必须规规矩矩坐在一处;我可以在家里怎么做,你都必须要服从我的一切。一切都要以我为中心,但是这个特权意识并不是谁给他的,是他自己已经形成,也可以说是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永远不观待自己的内心,不由自主地就形成以我为中心。

  但对方也觉得自己是中心,自己为这个家庭做的事情一点都不少,事业方面,每天挣的钱可能你多一些,但家务事情一切都是我在做。你回来的时候能进入干干净净的家,甚至直接可以把热乎乎的茶端到你的面前,一切都是我的功劳。为什么一定是以你为中心点?应该是以我为中心点。就是由于两者都站在个人的角度当中去想,所以难免会产生矛盾。

  世间人说,同在一个屋檐下难免会产生矛盾,关键是要看看会不会对治自己的内心。完全顺着个人的惯性走的话,那永远就是一个矛盾的漩涡;若要是能调整自己的内心,一切都是由于自己业及烦恼造成的话,我相信这样的显现就会越来越少,和谐的成分就会越来越多。

  因此,对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的第一条,也在于你是否仅仅站在自己为中心点的角度当中去看待一切,包括导师在内。如果是,你对导师产生诽谤、怀疑以及违背历代传承祖师教言的显现,也会不由自主地在你面前诞生,但你却没有发觉这是个人的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因此,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但是最根本的是什么?“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调伏自己的内心为一切佛教之宗旨,那时时要观待自己的内心。

  我们这一段时间一再强调,当前面需要观察的时候还是要一直观察,这个对你后面不产生很多杂念、疑惑、诽谤等一系列显现会创造很好的条件。但是当前面一系列条件具备以后,紧接着以下还需要净观。若要是不这么去做的话,完全顺着个人的意愿和烦恼而飘动,就哪怕你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如同我们昨天说的一般,可能你也会找出阿弥陀佛一千一万个不是,西方极乐世界一千一万个不是。

  今天我们一直期盼西方极乐世界,一个烦恼沉重的人即便能到西方极乐世界,可能也有很多比我们现前更烦恼的一种说法。这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过失、还是个人业及烦恼沉重的原因呢?当然是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很多烦恼沉重的人见到谁都很烦恼。很多心情平和的人,我们平常说心地善良的人,见到谁都很慈愍。那到底所看见的对方是坏人还是好人?若要是真是坏人的话,那谁看见他,都是一种像前者般的这种思想。若对方就如同后者一般的话,前者也应该有后者般的慈愍。从这两个例子当中就能知道,一切都来自于自己的心。心调整得不好的时候,看见谁都是不好。心调整得好的时候,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当中,你永远是快乐的。

  所以在讲解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的第一条,也在于什么呢?第一,当然需要长期去观察。目的是,我们必然是凡夫,难免心相续有很多变数,那么这时候对境不是太清净的话,那么变数就更多,所以很难调整于它。

  这时候该怎么办?必须先观察好这位导师。对方是一位具德上师,相对而言,不清净的显现就会少一点。这时候再去配同着净观,触犯第一条根本誓言的显现在自己身边就无有立足之地。因此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非常重要。昨天一再强调要护持三昧耶戒,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条:不违背上师的教言。

  我相信每一位导师为你所传讲的一切法,都必须要如是去遵照。因为所有导师为你所传讲的一切法,都是为了对治烦恼,所以这上面尽可能别产生很多分别心。比如说,由于初次进入佛门直至今天,依止的导师也挺多的,所以导师们也布置过很多很多功课。所以今天又到某一位导师身边问:“由于前面所接受的传承过于太多的缘故,功课非常多,有点来不及当时又在导师面前立过誓,现在还要继续修么?”

  但我相信没有一个导师会在你面前说“这些法都不需要修”。因为有些缘起可能还是不去诽谤得好,还是遵照一些缘起好。因此,第二条指的是不违背上师的教言,导师们如何讲解,如是遵照,这一点还是要做得好一些。

  第三条:金刚道友之间不要产生矛盾。

  和第一条虽然对境不同,但实际上内心的调伏还是一样。因为平常很多很多道友之间产生一些矛盾,还是由于个人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所以要记住:一个修行者和完全不做修行者不同的地方。修行者由于自愿进入佛门的缘故,有这些产生矛盾的显现,第一时间会做忏悔,会断除这样的一些恶业;但是没信仰的人,他永久按照自己的感觉:我觉得怎么样,我就按照什么样的方式去做。所以说,从内心清净的角度来说,当然前者更清净,后者烦恼更沉重。

  那么今天我们作为修行者,还如同讲解十四条根本誓言第一条般,要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道友之间永远不要产生矛盾。有些会觉得:有时候有矛盾,就感觉到是个人的惯性,或者是个人的业及烦恼沉重。要记住:讲的时候说是业及烦恼沉重,但是在阎王爷面前,业及烦恼沉重是过不了关的。我们今天说“业及烦恼沉重”,就是让我们及时断除的意思,而不是找借口——“由于我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我可以怎么做都行”,不是这个意思啊!所以每当在导师身边也说“由于我业及烦恼沉重”,好像说到业及烦恼沉重,什么都能过关一般,没有那么轻松。所以,业及烦恼沉重,就是提示我们不要顺着这个业及烦恼沉重而走。

  这个大概已经知道了。那么平常道友与道友之间,哪怕夫妻之间都是在一个坛城前,依止着一个导师,在一个宝瓶当中喝过一样的甘露水者,要记住是金刚道友,两者之间永远不要产生矛盾,这个罪业是非常非常大的。

  所以我们平常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习惯,爱讲一些自己的见解,我现前见解如何如何,我现前能把心静下多少多少,但永远不会去探讨自己修行方便以及行为持戒方面,认为自己只要这么修行就可以,其外的事情先搁置一旁,这些都和自己的见解没多大关系。相反,有直接关系!要记住这一点。

  无论你运用多长时间,但是修行方便和行为持戒没到位的话,一样会阻碍你的见解增上。也就是说,像有些烦恼沉重的人,时时都触犯三昧耶戒者,哪怕你平常投入修行当中的时间很长,平常从事善法有多大,还是觉得自己的内心还是调整不到一个量,也就是说没达到一个圆满的地步,主要来自于什么呢?可能修行方便可能做得不够;第二,行为持戒没到位,可能触犯了很多三昧耶戒,无论是诽谤上师,不遵照上师的教言,或者是金刚道友之间产生矛盾。

  以前我们不在观照的时候,总觉得“这些事情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尤其当我感觉到不太对的时候,我把对方骂一顿,甚至说一顿;甚至有些烦恼沉重的人跟我说一些话的时候,我要反过去说两句、十句,总之,我必须要站在上方。是的,眼前看着好像你已经胜于他,但是在阎王爷面前,你已经输给了对方;尤其在见解面前,你已经阻碍见解增上,你还是输了。

  所以还是放下自己的颜面吧,这个颜面在业及烦恼沉重者面前会有一些胜利的感觉,但是一个正直的人客观的观待,谁都不会觉得烦恼沉重者是胜者。所以还是放下一些颜面的好,别太计较,没有什么过不去的。

  总的角度来说,很多金刚道友之间矛盾越来越少,哪怕是一个小小的事情,也能及时开始做忏悔等等,这些都非常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你见解能否迅速增长上。别光想到我每天都在修上师瑜伽就万事大吉,没那么简单。我们一再强调,修行方便必须要到位,持戒清净更要到位。所以平常我倒没听说很多很多道友之间有什么样的矛盾,哪怕不是自己身边的道友,同在一位导师身边学习佛法、学习密宗的道友之间不能产生矛盾,甚至与所有一切进入佛门者,也不要产生矛盾。

  所以我们平常也尽可能告诫:你在修学某一个传承的时候,永远不要与另外传承做比较,因为我们现前所学的这个法它不是商品,用不着说哪个好哪个坏。你所依止的导师,你觉得这位导师值得我依止的时候,也不需要与其他的导师做比较,也不需要与其他导师的教言做比较,这个教言是这样讲解的,所以这两者之间做比较的时候,难免会产生好和坏。好的时候是否有功德不知道,但是同时有坏的缘故,你这个罪过非常大,没必要的。

  所以如同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所讲解的,无论是导师,或者是法,或者是道友,都不是商品,用不着我们去说他的好坏。可能很多人逛街已经太习惯的原因,一到进入什么样的状态当中,都把这个平常逛街的习惯运用到所有上面,导师也要比较一下,法也要比较一下,甚至口中也说出这样那样,你们那个传承是那样,我的这个传承可是这样的,等等等等,这些都是不如法的,没必要。

  就逛街进商店的时候你可能要做很多比较,甚至把一个好的东西要说成坏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你已经看见它决定是好的,但是由于价格太高的原因,你想能不能用这样的方式压价,甚至还会打个妄语说:“我刚刚从那边过来,那边压根就没有这样的东西,就说那边有一千一万个和你这个一模一样,甚至更好的东西,都还便宜得不得了。”你刚过来的么?恐怕实际上你连门都没进去,但就是习惯性会打一个妄语。现前把这一系列习惯拿到修行当中,导师也要做个比较,法也要做个比较,这样很不好。所以有时候在想,你进入佛门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什么?所以还是先看看能否依止这位导师,能否依止这样传承,要多去学习一下,看看是否符合个人的条件,不要随随便便去比较,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平常也在讲解,八万四千种法门是针对八万四千种根机而所宣讲。至于你在八万四千种根机当中,你是哪一种根机、符合哪一种法,根据个人的条件来定夺。那么当已经符合你的根机这个法的时候,就不要再说哪个好与不好,因为八万四千种法门都是针对不同的根机而宣讲的。因此符合你这样根机的传承和法是这样,导师是这样,但是另外一种法和导师是那样的,是针对另一种根机,因此你可不必再传讲其他导师与法的过失,这又是一种罪过。

  要记住:我们修行的目的是清净自己的内心。若时时处于三毒及五毒烦恼当中,那不清净的显现永远在身边,紧接着痛苦和恐惧烦恼也如同影子跟随在你的身边,无法摆脱。所以为了消尽这一切,平常做什么事情,都得要懂一些,应该是这样。

  修行是一个很清净的圣地,那么这个清净的圣地就需要我们去创造,而不是一进入,我们突然就变成了一个清净者,当然没有那么简单。就好比很多人说,我现前在去某一个地方修行,突然就进入到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境界当中。一瞬间可能有这种感受,但是这还是凭借前面一系列个人的条件和外缘和合而形成,也不是单独成就者。如果单独能成就,无情的东西也会有这样的感觉,这是不可能的。某个人也能如同你所感觉一般,但都有这种感觉也不可能,这还是内外缘起法和合以后形成的一种感觉,所以还是离不开自己的这个根机。这些都要做得圆满一些。

  总之,刚刚我们所说的道友之间,身边最亲近的道友之间当然不能产生矛盾,甚至所有佛教徒之间也不能说你和我,甚至对所有一切众生之间也尽可能别产生,当然不是尽可能,不要去产生矛盾,因为这些都没必要。有时候这样的显现就会生出很多很多的烦恼。所以我们刚刚所说的,修行修行,既要着重于见解,还要着重于修行以及行为、戒律,这些都必须要做得圆满一些。不要仅仅想到“我平常一天修多长时间”。每次我问及你的修行情况,我可能会问:“你一天能修多长时间呢?”有些说一座、两座、三座,但是同时还会问问:“你在修上师瑜伽的时候,对上师瑜伽导修整体修法了解多少?能不能把《上师瑜伽导修》已经背诵下来?”紧接着问:“由于如是修行的缘故,你的内心改变多少?”说白了,就是在讲解持戒。因为它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方可见解迅速增上,可不是单一的,要记住这一点。所以,我们在里面也一直都在宣讲,应该要护持三味耶戒。但这一点,前两天一直都在宣讲,这些都非常重要。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115课2-3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116课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