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坛经

民俗学-坛经(慈)智慧品3[1-3]

创建日期:2022-11-16

  民俗学-坛经(慈)智慧品3[1-3]

  慧灯之光《六祖坛经》释义3,智慧品3,20190915

  各位道友,大家晚上好,我们现在准备讲今天晚上的课。

  首先请大家发菩提心,今天大家为什么要听这个课呢?因为我们的目标是成佛。为什么要成佛呢?成佛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让天下所有的众生离苦得乐。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大家下决心一定要成佛。为了成佛,大家就要来学习成佛的方法。因为没有方法,我们是成不了佛的。而一个人要成佛的话,方法有很多种。

  佛教是讲缘起的,就是任何一个事情的变化,或者成果,都需要很多很多的因缘,如果其中有一个因缘不具备的话,就会导致成果不能成功。

  我们学佛、成佛也是一样,成佛需要很多的因素,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要学习,闻、思、修、行,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们今天学习这个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成佛的方法。首先大家要这样子发菩提心,接下来我们讲今天晚上课的内容。

  今天我们讲什么呢?就是讲这个《六祖坛经》的部分内容。我们上两节课里面讲了这个《六祖坛经》的《智慧品》的上半部分,今天继续讲这个《坛经》的《智慧品》的下半部分。

  这个《六祖坛经》在汉传佛教里面,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它是六祖惠能大师讲的一些开示,再由他的弟子们把这些开示记录下来,后来就逐步逐步地变成了这么一部经。

  虽然不是佛亲口讲的,但是《六祖坛经》在汉传佛教的地位是非常高的,那么它的地位为什么这么高呢?

  就是因为这个《六祖坛经》,它讲的内容非常的深奥,非常非常的深奥,尤其是它把我们的心的本性,讲得非常的清楚,所以大家都非常重视这部经。

  在藏传佛教里面,像大圆满、大手印,这类的法也是受到所有藏传佛教上师们的重视,为什么那么重视呢?就是因为这些佛经里面的内容,是直接讲我们的心的本性,而且讲得非常的清楚,所以大家都非常重视。

  同样的,这个《六祖坛经》,它讲了我们的心的本性,讲得非常的清楚,所以大家都非常重视。

  对我们来说,对一个修行人来说,《六祖坛经》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非常珍贵的一部经论,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地学习一下,这是特别重要的。

  对于这个《六祖坛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不同的角度去讲。比如说,有很多很多的国内外的学者,通过文化角度、通过学术角度去研究这个《六祖坛经》。

  而我们是通过从修行的角度去讲《六祖坛经》,不是从学术的角度、不是从历史的角度、不是从别的角度讲它。

  《六祖坛经》的每一个内容,跟我们的修行有着非常非常密切的关系。虽然这些内容,在藏传佛教中,像大圆满、大手印这些密法里面,讲得更加清楚,但是这些都需要灌顶,其他方面的要求也比较高,没有灌顶的时候是不允许讲的。而《六祖坛经》不需要灌顶,要求没有那么高、没有那么多,大家都可以学习。因为《六祖坛经》内容的层次,跟大圆满、跟大手印在某些地方是差不多的,特别特别有意义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地学习,这点非常重要。

  我们上两堂课也提过了,《六祖坛经》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一共二十多种不同的版本。在这二十多种不同的版本里面,相互存在着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我们用的版本是敦煌的版本,为什么要用敦煌的版本呢?因为敦煌的版本是很早的时候、大概就是唐末宋初的时候写成的,它历史最悠久。也就是说,全世界所有的《坛经》当中,它是最早的版本。正因为它是最早的版本,所以呢,在这版里面,由后人附加的东西就很少,基本上都是六祖惠能大师自己的原话,因此这版非常有意义。

  对于其他的版本,我上两堂课也讲过了,虽然它们的内容,跟敦煌版比较的话,多了一些,这就说明,后来的人附加了一些内容。我觉得,附加的内容基本上没有超过六祖惠能大师的本意,只不过是把原来的内容写得更加清楚一点而已,实际上并不违背六祖惠能大师的本意。所以我们除了敦煌版以外的其他的版本,也是可以学习的,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们今天讲惠能大师《六祖坛经》的《智慧品》,实际上敦煌版没有分章节,也就没有这种《智慧品》的说法;后来其他《六祖坛经》的版本,分了章节;那么我们讲的内容,应该是《智慧品》的内容,并且是《坛经》最核心的部分。

  《智慧品》的上半部分,我们上两堂课已经讲过了,今天我们接着讲下半部分。

  我们今天用的是敦煌版本,实际上敦煌版也有几个,比如原本、新本,我们用的是敦煌的新版。

  好,接着我们上一次的课,继续讲,大家看这个屏幕上的《坛经》,敦煌版本中讲了什么呢?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中出八万四千智慧。

  “善知识!我此法门”,是什么法门呢?就是禅宗,就是顿悟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这个顿悟法门,

  “从中出八万四千智慧”,从什么当中出 “八万四千”个法门呢?这敦煌版本没有具体地讲,其他版本里面有。比如说,(师指手中书)我现在用的另一个版本,是宗宝版,这个里面讲得更加的清楚一点:“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

  这里多了“从一般若生”几个字,而敦煌版里面只是“从中出”。在其他的一些版本里,比如曹溪原本,都多了几个字,都有一句 “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

  这个“八万四千智慧”从哪里产生呢?这个敦煌版里面只是说:“我此法门,从中出八万四千智慧”,没有讲其他的;而其他版本里面讲得更加清楚一些:“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

  是“从一般若生”的,那么“一般若”是什么呢?是我们的心的本性;就是如来藏、佛性;也就是每一个众生原有的般若;也就是第一般若、原本的般若、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的本性,它不是修出来的,它是先天的,从无始以来一直存在的,就这样子的般若。

  从第一般若、原本的般若当中,产生了“八万四千智慧”,为什么这么讲呢?我们所有的“八万四千智慧”,乃至所有的智慧都是来自于我们的心的本性,为什么这么讲呢?

  我们的心的本性,如果它不是空性、它不是光明、它不是般若,那么我们是没有办法去证悟它的,因为它本来就不是空性、本来就不是般若、本来就不是智慧、本来就不是佛性。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怎么去证悟呢?没有办法证悟的。

  正是因为我们的心的本性是第一般若、原本的般若,所以我们可以证悟;证悟以后,我们就得到了“八万四千智慧”,或者更多的智慧。而所有的智慧归纳起来,就是五种智慧,都来自于我们的心的本性。

  也就是说,因为我们的心的本性是般若,所以我们可以证悟;又因为我们证悟了心的本性,所以就产生了这么多的智慧,所以就有了这么多的智慧。

  我刚才也讲了,像宗宝本、曹溪原本这些版本里,虽然比敦煌版多了一些字,但是这些多出来的字,在内容上,不但是跟敦煌版没有冲突,而且有了这些字以后,我们更容易了解敦煌版的本意了。

  所以我说,后人虽然附加了一些东西,但是这些后人不可能是一个普通的人。因为随便在《六祖坛经》里面加一些东西,是不可能的,佛教界也是不允许的。当时的汉传佛教、佛法那么兴盛,有很多学者,也有很多大德,也有很多成就者,对于这么一个重要的佛经,每个人想加一点东西就能加吗?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呢,对于多出来的这些东西,那些佛教界的大德、成就者,他们认为符合惠能大师的本意,因此就保留下来了。

  在这个地方就看得出来,从最早的“从中出八万四千智慧”,到后来的“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其中多出的“从一般若生”就是这样子的意思。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中出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有八万四千尘劳,

  “何以故”,为什么呢?为什么这个一般若当中生八万四千个智慧呢?

  “为世有八万四千尘劳”,这个“”的意思就是因为;这个“尘劳”,是烦恼的意思,烦恼的另外一个名字,烦恼的别名。

  在佛经、佛教里面,讲了很多很多的烦恼,而且全部的烦恼,最后都可以归纳为贪、嗔、痴三毒,或者为贪、嗔、痴、慢、疑五毒。在这当中如果再细分的话,那就是八万四千、甚至更多。这是因为人的烦恼是各种各样的,没有数量的限制,无边的、无数的。

  八万四千这个数字,佛经里面经常会用,它不一定代表一个具体的数字,只是代表很多很多的意思。

  因为世俗的人有八万四千种烦恼,所以就需要有八万四千种智慧,因为每一种烦恼,都需要有一种智慧来断除。

  烦恼,用什么样的方法断除呢? 佛教不用其他的方法,只是用智慧来断除所有的烦恼。为什么智慧能够断除烦恼呢?

  因为烦恼虽然数量很大,但是它的源头,只有一个。这个源头是什么呢?就是无明;也就是无知、愚昧;也就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世界的本质;也就是因为我们不了解我们自己的心的本性,所以产生了这么多的烦恼。

  虽然烦恼很多很多很多,但是它的源头就一个,就是“无明”。那么这个“无明”,用什么东西可以把它断除呢?

  比如说,慈悲心可不可以把它断除呢?不可以的,慈悲心跟“无明”,这两个完全可以和睦相处的。它俩相互没有任何的影响、没有任何的干扰,完全可以和睦相处。

  同慈悲心类似的、很多世俗的各种善心,都跟慈悲心一样,它们跟这个“无明”是不会直接冲突的,它们是可以完全和睦相处的。所以呢,用它们去推翻、断除“无明”,是不可能的。

  那么什么东西可以断除烦恼呢?只有智慧,智慧可以断除烦恼。因为有八万四千种烦恼,就要有八万四千种智慧,这就是有这么多种智慧的原因。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中出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般若常在,不离自性。

  “若无尘劳”,如果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没有那么多的烦恼。

  (师指手中书)“智慧常现”,我们的智慧一定会永恒、永久地现前、出现。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每一个人的心的本性,它的本身、它的本体就是佛的智慧,这点在《坛经》当中讲了很多很多次。

  这方面的内容,在藏传佛教的大圆满、大手印等无上密宗里面,讲得非常非常的清楚。虽然禅宗《六祖坛经》讲的内容,跟大圆满讲的、大手印讲的内容,在很多地方、很多最关键的地方都是一样的,但是在无上密宗里面,讲得更加清楚、更加具体一些。实际上内容都是一样,它们都在讲同样的一个事情。这个同样的事情是什么呢?

  大圆满、大手印、时轮金刚,以及很多很多密宗的续部,和这个《六祖坛经》,还有达摩祖师的四个小论典,它们都在讲一个共同的事情。那么这个共同的事情是什么呢?

  它们就是在讲,我们的心的本性,它本身就是佛的智慧。

  那我们为什么现在感觉不到呢?那就是因为我们有烦恼。尽管烦恼的本性也是智慧,但是我们还没有开悟,所以感觉不到。

  我们是不是有佛的智慧呢?因为我们的心的本性就是佛的智慧,所以肯定是已经有佛的智慧了。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是佛呢? 因为我们还没有开悟。如果有一天我们开悟了,就会发现,自己的心的本性就是佛的智慧,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跟佛在某一个部分、某一个地方完全是一样的。

  为什么我们看不出来心的本性呢? 就是因为我们现在有很多的烦恼,而且我们把这些烦恼当作是真实的,根本就不知道它的本质、不了解它的本质,所以这个时候虽然我们有佛的智慧,但是我们看不出来。

  “般若常在,不离自性”,如果没有这些烦恼的话,那就是“般若常在”,这是敦煌版的意思。

  我觉得,还是宗宝版的“智慧常现”,讲得更加的具体一点,为什么呢?

  敦煌版讲:“若无尘劳,般若常在”,这是肯定的,有烦恼或者没有烦恼,般若都是在的,始终都是存在的;

  宗宝本里面讲的就更加清楚一点,讲的什么样呢?“若无尘劳,智慧常现”。

  “常在”和“常现”是不一样的, “常在”就是它永恒地存在;“常现”呢?它不仅仅是存在,而且它出现了、现前了。所以这个版本(师指手中书),它把六祖的内容讲得更加的清楚一点。

  实际上这个敦煌版的“般若常在”,它的内容也是这个意思,但是表达的时候,在用词上面,对一千两三百年之后的现在人来说,有点不一样。

  对我们来说,“般若常在”和“智慧常现”是有点不一样的,如果是“般若常在”,那么有烦恼或者没有烦恼,反正在我们的内心当中,般若是永远存在的,我们会这样子理解;如果是“智慧常现”,那么没有烦恼的时候,我们的智慧一定会现前的,不但是存在的,而且会现前的。两者就有这么一点点不一样。

  这个宗宝版讲得更加清楚一点,“智慧常现”,就是说,虽然我们的心的本性是佛的智慧,但是我们为什么现在看不见呢?那是因为我们有烦恼。如果这些烦恼都没有了,那么智慧本来的面目,一定会现前的,我们永远都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中出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般若常在,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

  “悟此法者”,证悟了禅宗顿悟法门的人。

  “即是无念,无忆,无著” ,这三个特别特别的重要,大家一定要记住。

  “无念,无忆,无著”三个词,从理论上解释,没有太多的问题;主要是在我们修行的时候、修智慧的时候,当我们真正地去打坐,而且深层次地进入了禅定的时候,这三个词,对我们是非常非常有用的。

  前两堂课也提到过,从《坛经》的字面去看,我的理解是这样子的。很多汉传佛教的法师也讲过《坛经》,他们怎么样讲的,我也没有来得及去参考。他们可能也是这样解释的,但也可能有其他的解释方法。我的理解是这样子,这三个词“无念,无忆,无著”是什么呢?

  “无念”,首先第一个,就是没有念头了。在字面上先简单地说,没有念头。

  “无忆”,这个“”,就是我们对过去的回忆。不思考过去,不去想过去的任何事情,叫作“无忆”。

  “无著”,就是说,无执著。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还可以有其他的理解方法,比如说:

  “无念”,对未来的即将发生的事情,或者对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我们的内心当中不要产生执著,叫作“无念”。

  “无忆”,是对过去的事情、已经发生过的事情的不执著、不回忆,叫作“无忆”。

  “无著”,就是对当下的万事万物不执著,叫作“无著”。

  这是从时间的角度,“”是未来,“”是过去,“”是现在,可以这样子理解。

  这些都是我个人的理解,不能说是唯一的解释方法,只是很多解释之一。如果不从时间过去、未来、现在的角度讲,那么我们可以这样子理解:

  “”,是什么呢?念头,对过去、现在、未来的万事万物执著的任何念头,各种各样的善的念头、恶的念头、无记的念头,叫作“念”。

  “”,是回忆,这个字本身就是对过去的回忆,不可能与未来有关。

  “”,是执著,对过去、当下、未来都可以执著。

  这样子理解,也是没问题的。

  “无念,无忆,无著”这三个词,大家一定要知道,“无念”,有正面和负面的两个“无念”,或者说有正确和错误的两个“无念”;“无忆”也有正面的和负面的,或者说是正确和错误的两种“无忆”;“无著”也是有正确和错误的两种不同的“无著”,所以 “无念,无忆,无著”,都有正确的和错误的两种。

  这些内容,在麦彭仁波切《定解宝灯论》的最后一品当中讲过。在藏传佛教的很多论典里,都把这些内容分辨得非常非常的清楚,因为大家都非常地重视这里面正确与错误的分别。

  我刚才讲了,在理论上,这里不会有太复杂的解释;但是对一个实修的人来讲,这里面的正确与错误有着非常重要的分别。如果分辨不出来的话,我们到时候就没有办法调整自己修行的方法。

  “无念,无忆,无著”这三个词,在汉传佛教的禅宗里面经常用;在藏传佛教里面,显宗,会用这些词;密法,尤其在大圆满跟大手印,经常都用这些词,并且用得特别多。

  “无念,无忆,无著”,我们怎么去理解呢? 负面的和错误的理解是什么样子呢?

  宗宝版讲得非常清楚,我们第二堂课已经讲过“百物不思”了,(师指手中书)念过“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

  在这里,(师指手中书)再讲:

  “若百物不思”,就是说,我们什么都不去思考。“百物”,就是万事万物,对万事万物不进行任何的思考、思维。

  不进行任何的思维、思考是什么状态呢?当然是“无念”、肯定是“无忆”,也就是“无著”;没有任何的思考了,什么都没有思考,什么都没有想,怎么可能有执著呢?怎么可能是“”和“”和“”呢?都不是。

  “当令念绝”,就是说,拒绝了所有的念头,所有的念头都断绝了。

  我们知道存在六道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平时讲的四禅八定,它最后的几种状态就是在无色界。一个人修禅定的时候,如果进入了无色界的禅定,是什么样子呢?

  他不可能对过去有任何的回忆,他也不可能对未来有任何的念头,而且他也不可能对当下有任何的执著,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已经在深深的禅定状态中,已经非常非常非常的细微,根本不可能有明显的对过去的思考、对未来的思考、对当下的执著,这些都不会有的,他完全是一个无念、无忆、无著的状态。

  那么,他是不是进入了禅宗讲的禅定呢?他是不是证悟空性的禅定呢?当然不是,他只是无念、无忆、无著,这些都是。

  他不是进入了禅宗讲证悟的“无念,无忆,无著”,这些都不是,那么他是什么状态呢?就是这里讲的,“百物不思”,万事万物都不去思考,把所有的念头都断绝了,拒绝掉了。

  “即是法缚”,这就是对佛法的一种执著,成了一种束缚。不是解脱,而是束缚。

  “即名边见”,这个就叫作“边见”,或者叫作断见。“边”,是什么呢? “边”就是中的对立。

  我们学习中观,学习空性,就会知道,“边见”是与空性对立的。因为跟空性对立,所以是“边见”。

  这种“百物不思”式的无念、这种无忆、这种无著,不是证悟,就是一种“边见”,就是一种断见,就是一个颠倒的见解,简单地说,就是一种错误的见解。

  虽然从表面上看,这种状态完全是无念的、也是无忆的、也是无著的,但是它只是“法缚”,法的束缚、对法的束缚,也只会把自已束缚在轮回当中。

  平时我们产生的愤怒的念头、贪婪的念头,这些不是“法缚”,而是世俗的束缚。

  如果我们对佛法执著,比如说,对空性的执著,对这种禅定的错误理解,虽然看起来是出世间的东西,不是世俗的东西,但实际上也是一种束缚,这就叫作“法缚”。

  “法缚”就是,除了世俗的束缚以外的,另外一种在佛法方面的束缚。这就是,“即是法缚,即名边见”,这个也叫作边见,也叫作断见。

  我们还没有证悟的时候去打坐,有些时候心非常的平静,感觉上没有任何的念头,对过去没有产生任何的回忆,对未来也没有任何的想法,对当下也没有任何的执著,看起来就是没有任何明显的念头,是一个非常平静的状态。

  当我们安住在这种状态中的时候,对于不了解禅修的人来说,会认为这就是禅宗《坛经》讲的“无念,无忆,无著”。他认为,我现在的这个状态就是“无念”,为什么呢? 因为我没有任何的念头啊;我现在的这个状态就是“无忆”,为什么呢?因为我没有回忆任何过去的事情啊;我现在的这个状态就是“无著”,为什么呢?因为我没有任何执著,我心里面这么平静。我什么都没有想,那我执著什么呢? 我就是一个非常细微的念头都感觉不到,这样子的话,怎么可能有执著呢?所以我现在这个状态,就是“无念,无忆,无著”。所以我修大圆满和大手印,现在已经证悟了空性、光明、佛性。所以他就一直停留在这个状态中,年复一年地修。

  “百物不思”式的无念、无忆、无著状态,只是一般的、普通的禅修,我们按此法修再长的时间,也不会得到什么功德,不会有什么进步,仅是心平静而已。

  当然这样心平静的时候,感觉特别好,因为没有烦恼。而且从这种禅定当中出来,回到现实生活的时候,也有一些帮助,比如因为心比较平静,所以脾气没有以前那么暴躁了。对于心理不健康的人,像抑郁症的人,修这种禅定也有化解的作用。

  但是,这种禅定跟解脱没有任何的关系,离解脱很远,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认识到这点,特别特别的重要。

  我刚才讲的“百物不思”层面的无念、无忆、无著,就是对证悟层面的“无念,无忆,无著”的错误理解。我们必须突破“百物不思”的层面,但要突破这个层面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们每一个人打坐,要进入这个“百物不思”的层面,不是很难的,只要稍微用功,就可以找到此类感觉,还可以在其中安住,这样不是太难的。

  但是要突破这个层面,进入真实的、真正的、正确的“无念,无忆,无著”状态,那这是很难的,特别特别的难。虽然这里面没有太多复杂的东西,而且特别的简单,但是就这个特别简单的东西呢,实际上是非常的难,这个难是什么意思呢?

  并不是说,这个里面有太多的复杂的逻辑,或者这个里面需要做太多太多的仪式,或者需要念太多太多的咒,不是因为做这些很难。之所以难,是因为这个里面没有任何可以做的事情,没有任何的意识。

  平时佛教里各种各样的仪轨、仪式,在这个时候都是没有用的。这个里面只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对这个简单的方法,我们就是突破不了,也没有别的办法。

  就是因为太简单,所以要突破真的是不简单,非常的难。难就难在这里面没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能做、没有很多的理论可学,而不是因为事情太多而难。

  突破很难,一旦突破,进入了真实的、正确的“无念,无忆,无著”,那么我们就成功了,真的证悟了。

  这三个词,大家一定要记住,一定要懂得分别,这点特别重要。我觉得,把这些学好了以后,至少知道禅定的状态有这么几个层次,有正确的见解,也有错误的见解。

  对一个修行人来说,知道这些是有帮助的。如果我们不知道禅定有这么多的层次,和对与错的状态,那么当我们的心稍微平静一点,似乎找到了“无念”、“无忆”、“无著”感觉的时候,就可能认为自己证悟了,认为自己修的是禅宗或大圆满照见本来面目的禅定。这样错误的理解,会浪费我们很多很多的时间。所以知道这些知识,对实修是有用的。

  音像来源:慧灯之光网站 ; 文字来源:自主研发

上一篇:民俗学-坛经(慈)智慧品2[3-3]

下一篇:民俗学-坛经(慈)智慧品3[2-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