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落万念迹 > 略略结

泛读《定解宝灯论》小结1

创建日期:2021-12-14

  泛读《定解宝灯论》小结1

  1、主要科判

  《定解宝灯论》=甲一、初善首义(1-11)+甲二、中善论义(12-443)+甲三、后善末义(444-447)

  甲二、中善论义=乙一、依教理广说(12-431)+乙二、以殊胜窍诀略说(432-442)+乙三、宣说造论方式(443)

  乙一、依教理广说=丙一、见解无遮或非遮(12-49)+丙二、声缘证二无我耶(50-101)+丙三、入定有无执著相(102-148)+丙四、观察修或安置修(149-198)+丙五、二谛何者为主要(199-262)+丙六、异境何为共所见(263-339)+丙七、中观有无承认否(340-431)

  2、缘起

  在师讲课和法王教言中,经常提及《定解宝灯论》,如雷贯耳+皓月当空,列入第四轮计划,优先执行。

  从明光mingguang.im+503.im/找来著作26《定解宝灯论释下》PDF电子书+著作27《定解宝灯论释下》PDF电子书+《解脱要门》PDF电子书中的《定解宝灯论浅释》+《定解宝灯论浅释》WMA有声书。

  其中:《定解宝灯论释上下》,是师译颂词并传讲论义,为大白话讲记,作本次主要学习资料。

  《定解宝灯论浅释》,是堪布根华著,由师译成汉文。很久以前看过,译原文甚难,一头雾水。本次没看。

  《定解宝灯论浅释》WMA有声书,是播音专业女+男声对《定解宝灯论浅释》的朗读,学习期间,在烧晚饭的时间听了N遍。

  因为在师讲课和法王教言中,经常提及《定解宝灯论》,所以对该论的主要内容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碎片信息,使得本次系统学习得以轻舟过山,计划顺利完成。

  3、本轮泛读定位

  本论主要讲了七个问题,在藏传中有广泛辩论。清官难断家务事,咱这外人根本也插不上嘴耶。

  语狮子麦彭仁波切俱生文殊辩才,7岁造《定解宝灯论》,法王多次在非自宗专业会场宣讲《定解宝灯论》,师跨语种弘扬《定解宝灯论》,三者都是“气质这块拿捏的死死的”,大有诸葛亮在江东朝堂舌战群雄之气魄,哈哈哈,咱只是给诸葛亮端茶扛琴的打工仔,除了认得自己的老板是诸葛亮以外,对方的帝+王+将+相一个都不认得,只能以“对方”概而名之。

  4、主要内容

  4、1本论主要讲了七个问题:

  11、如是七种难解题:见解无遮或非遮?声缘证二无我耶?入定有无执著相?观察修或安置修?二谛何者为主要?异境何为共所见?中观有无承认否?

  4、2七个问题含摄于文殊心咒“阿龢巴匝那德”六个字当中,也即前面五个字分别宣说前五个问题,后两个问题则包括在“德”字当中。

  440、阿字无生之法门,绕字远离诸垢门,巴字显现胜义门,匝字无生无死门,那字远离名称门,德字甚深智慧门。

  第一个问题“见解无遮或非遮”→→“阿字无生之法门”

  第二个问题“声缘证二无我耶”→→“龢字远离诸垢门”

  第三个问题“入定有无执著相”→→“巴字显现胜义门”

  第四个问题“观察修或安置修”→→“匝字无生无死门”

  第五个问题“二谛何者为主要”→→“那字远离名称门”

  第六个问题“异境何为共所见”+第七个问题“中观有无承认否”→→“德字甚深智慧门”

  4、3七个问题分别从见修行果四个方面作了阐述:

  第一个问题“见解无遮或非遮?”和第二个问题“声缘证二无我耶”主要抉择见解。在抉择第一个问题当中所讲到的见解时会出现哪些歧途?第二个问题是抉择正见过程中遣除歧途的一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入定有无执著相”和第四个问题“观察修或安置修”主要抉择修行。首先是入定的本体,了知这一点之后,即是通过何种方式入定。两品都是有关修行方面的问题,所不同之处:

  “入定有无执著相”主要从修行有无执著的角度判断、分析,主要讲修行所得之境界,于此境界中是否具有执著。

  “观察修或安置修”则从修行过程中需要观察或不需观察这一角度进行辨别,对于修行所得之境界,究竟依靠何种方式可以获得。

  第五个问题“二谛何者为主要”和第六个问题“异境何为共所见”主要讲行为,即二谛需要平等,法界平等无别。

  第七个问题“中观有无承认否”主要讲所得之果,也即利他之行为。在通达上述所讲道理,行为也已如理如法之后,自己应该安住于何种境界之中?是以有承认的方式还是以无承认的方式摄受弟子?此问题主要讲所得之果。

  4、4理解内容

  本论表述之基本公式为:1提出问题→→2对方观点→→3破除对方观点→→4自宗本题观点→→5自宗核心见解。

  麦彭仁波切提了七个问题,当然不是为了找人斗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1-4步都是缘起,阐述“自宗核心见解”才是真正之“山水之乐”。

  七个问题实际上都是在说:大圆满正见,只是宣说的角度不同。因殊胜内容太深+太多+太重要→→终生串习,所以现只能把各品小结中宣说的角度大致整理一下:

  大圆满=大中观

  无遮PK非遮+自空PK他空+不究竟无遮PK究竟无遮+单空PK大空

  人无我PK法无我+正修PK盲修+见解PK行为

  世俗谛PK胜义谛+显现PK空性+缘起PK空性+光明PK空性+明分PK空分+现相PK实相

  正量PK非量+胜义量PK世俗量+观现世量PK净见量PK相似胜义量PK究竟胜义量

  任运自成PK本来清净+大圆满心的本性+自然本智+密续

  智慧PK妙慧+显宗PK密宗+中观自续派PK中观应成派

  5、第一个问题:见解无遮或非遮?

  有人说见解应为无遮,承认自空观点;有人认为应是他空而承许非遮。

  5、1无遮+非遮+自空+他空,四个概念闹得头晕,暂时理解:

  无遮是指破除一法时,间接未带来其他任何一法,比如“柱子不存在”。暂时不究竟的无遮见解=自空派=单空=实空=“遮破柱子之实有”=“柱子不存在”

  非遮是指破除一法时,间接引出另一法,比如“如来藏以能取所取空”,在承许“能取所取空”的同时,已经间接引出了“如来藏不空”。暂时不究竟的非遮见解=他空派=是说一法以另一法来空。

  比喻:三见观察钱包空空

  无生见宁玛巴直接就以空空的钱包认定没钱,因为本来钱包就是空空的,(法的体性就是空的)

  无遮见自空派把空空的钱包与分别念中满满的钱包对比,空空相与满满相对立观待,由不是满满的钱包,而认定空空的钱包,也就是以他法(满满的钱包)而安立自法(空空的钱包),实质上也是他空,但此“他法”是遮破自体实有之法,所以称为“自空”派。因为遮破-A→→从而确认了A;由于是自已-A遮破自已A,所以叫“自空”;实质上也属他空,只不过他法是“-A”。

  非遮见他空派把空空的钱包与分别念中钞票+银卡对比,由没有钞票+银卡,而认定空空的钱包,也就是以他法(钞票+银卡)而安立自法(空空的钱包),所以是“他空”派。因为B存在→→从而确认了A;由于是他法B遮破了A,所以叫“他空”。

  自空派+他空派的关注点不在自法的本性上,均是以自法本性外的他法来安立自法,实质均是分别念,不成立。

  5、2自空+他空,留个《坛经》课题

  第三轮读《坛经》,在慈诚罗珠堪布宣讲《坛经》时,为了强调《坛经》不仅仅讲了空性,还讲了如来藏,所以将《坛经》归属于“他空派”,而不属于只承认空性的“自空派”。

  现在在《定解宝灯论》平台上,应当讲:《坛经》讲了如来藏,但是认为如来藏本体也是空性的,这点超越了“他空派”认为的如来藏本体不空之见,所以《坛经》是超越了“自空派”+“他空派”的根本慧见。

  一时举不出证据,是咱与《坛经》交情深厚而偏袒拔高吗?应该不是,给四轮《坛经》留个课题,到时以独立+客观+公正的气度,打着灯笼拿着放大镜使劲找,信心满满。

  5、3对方观点1:见解应为无遮,承认自空观点;“柱子不存在

  破法:“柱子不存在”是观待“柱子存在”而安立的单空,属于分别念戏论,假立而已,在根本慧定中不存在。

  5、4对方观点2:见解应为非遮,承认他空观点;“如来藏不空”

  破法:“如来藏本体不空”的理由是“其上的能取所取空”,而能取所取本来就是属于分别念戏论,所以“如来藏不空”也属于分别念戏论,假立而已,在根本慧定中不存在。

  5、5宁玛巴观点:

  于根本慧定前,自宗对无遮、非遮皆持否定态度,无遮、非遮二者实际均为心之假立,不会承认。

  于后得位时,自宗从空性角度承许无遮见。已彻证真正能取所取无二之空性,于后得时,日常的行住坐卧等威仪仍旧随顺一切世间规律,此时有所承认。

  自空派无遮=破除一边的单空PK自宗无遮=远离四边的大空性

  6、第二个问题:声缘证二无我耶?

  有人说已经证悟,有人说没有证悟,究竟孰是孰非?

  6、1对方观点1:阿罗汉法无我丝毫也未证悟。

  破法:法无我丝毫也未证悟→→“房子”实有→→执著“房子”→→所知障→→产生烦恼→→不能成为阿罗汉。

  从大乘角度看,只需将粗大法证悟为空性,即使细法未证为空性也可以获得阿罗汉果位。阿罗汉必须证悟心相续、五蕴聚合等为空性,否则无法获得圣果。

  能证悟自相续的我和我所为空性,即已证悟人无我;证悟其他法为空性就是法无我。若圆满证悟人无我,则必定会证悟法无我的一分。

  6、2对方观点2:阿罗汉已经圆满证悟法无我。

  破法:圆满证悟法无我=佛→→阿罗汉=佛

  如果阿罗汉圆满证悟了细微法无我,那么小乘、唯识、中观自续派等所有宗派皆应成为中观应成派。

  6、3对方观点3:自相续中粗大以及细微的五蕴全部证悟,而自相续以外的法并未证悟。

  破法:自相续以外的法并未证悟→→自相续以外之“房子”实有→→执著“房子”→→所知障→→产生烦恼→→不能成为阿罗汉。

  6、4宁玛巴观点:

  阿罗汉法无我已证悟一部分。阿罗汉只喝了一口海水,从“有”方面讲,一口海水PK没喝海水,是证悟了法无我;从“无”方面讲,一口海水PK汪洋大海,是未能证悟法无我。

  与人无我相关之法无我已证悟→→“房子”空性→→不会执著“房子”→→不会产生烦恼→→成为阿罗汉。

  其他广大之法无我没有证悟→→阿罗汉出定再修→→成为佛→→究竟建立唯一乘

  只要粗粗证悟“房子”是空性就能够成为阿罗汉,没有必要精细证悟“房子的木材”是空性+(无分微尘+无分心识+无分刹那)是空性,精细广大法无我是阿罗汉出定再修成佛的道谛。

  6、5殊胜内容:太深+太多+太重要→→终生串习

  人我执PK法我执+俱生我执PK遍计我执+烦恼障PK所知障

  究竟一乘+一法之空性PK万法之空性

  佛性=空性=真如=证悟=虚空的一与分

  7、第三个问题:入定有无执著相?

  有说入定时无有任何执著相,有和无的执著都不能有;有说入定时有执著相,空的执著不能舍弃。

  7、1对方观点1:入定过程中什么都不用执著。

  破法:一开始就什么都不执著,处于茫茫然的状态中,没有胜观之明分的无念修法,是一种盲修。定解不具足,是处于阿赖耶识的明清分或无念阿赖耶之中。根本没有认识心之本性,最初就自然安住、放松是极大的过患,盲修瞎炼不是断除烦恼障、证悟智慧功德之因。

  真正的入定需要具有胜观智慧,最初入定时,对“我如何不存在、柱子如何不存在”的道理应深深生起定解,首先抉择无我,之后抉择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这种空性的执著非常有必要。

  7、2对方观点2:入定时有执著相,空的执著不能舍弃。

  破法:在远离一切有无是非四边的圣者智慧前,万事万物都不存在,不存在也并非如虚空般的单空,而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此时无有执著,唯以安住为主。

  7、3宁玛巴观点:

  对于修行过程中是否需要执著这一问题,应善加分析后才能抉择。

  初学者在广泛闻思以及共不共加行的基础上,将世俗显现的一切万法抉择为空性,之后精进修持以断除对人法的实执。先在相续中生起坚定不移的定解,之后再于此空性境界中自然安住,再依靠修行力渐渐断除对空性的执著,真正入于此种境界,这时自然而然会灭尽所有执著相,这就是真正无有执著的禅定。入定时虽然没有执著,但出定时具有对治烦恼的一种妙力。

  初学者→→执著闻思以及共不共加行→→执著抉择无我→→执著单空→→安注无执著大空性

  7、4殊胜内容:太深+太多+太重要→→终生串习

  未见到即是最殊胜之见,未得到即是最殊胜之得到。+无所见即为现见法身,此称为智慧界。

  正见+正修与盲修+正道+真正正行的境界

  大圆满心的本性+大圆满赤裸裸的觉性+真正的大圆满,其空分是法身,明分为报身,二者圆融一味即是大悲周遍,也即化身,如此三身无二无别之本性承许为大圆满的殊胜境界。

  8、第四个问题:观察修或安置修?

  有说修行时不需任何观察、执著,只要安置修;有说不应离开观察。

  8、1对方观点1:始终不需观察,只要安置修。

  破法:最初未进行观察直接安住的修行存在相当大的危险性,于对治烦恼障碍方面起不到显著作用,极易步入修行歧途。

  对于“我”等任何法都不执著,唯一静下来,这仅仅是暂时的寂止,只是将所有烦恼分别念压制在阿赖耶当中,相续中真正的我执并未断根,对于减轻我执也无有丝毫作用。所安住之禅定只能将烦恼控制在某一范围之内,并未断除其种子,如此一来,遇到外境时,烦恼必然会随缘而起。因此,不观察而修虽然有可能获得欲界一心,在此基础上继续修持可以得到四无色界等禅定之心,但这仅仅是一种寂止,并未解脱三有轮回,故于最初即舍弃观察十分不合理。

  8、2对方观点2:始终需要观察

  破法:若一切时分均需观察,始终增加分别念,则无法获得一种清净境界。

  对于相似法界或心之本性已经通达时,没必要再再观察,经常安住于明空无念的境界之中。

  但产生分别念、定解开始退转甚至消失时,就应立刻想尽一切办法使定解再度生起,之后仍于此定解中不散安住,否则生起定解仍然继续观察,没有任何意义。

  8、3宁玛巴观点:

  修行应根据自己的根基、境界以及自相续的贪嗔分别念等种种不同情况详细抉择,针对不同时间阶段,为对治不同障碍,从而做出相应的抉择与判断,不应一概断定为需观察或者不需观察。

  首先观察,中间观察、安住轮番交替,最后不需观察直接于所生定解中安住,安住与观察二者不能分开耽著,一味取舍。

  首先依靠各种各样的方法观察,断除对于万法的一切实有执著,对法无我、人无我无有丝毫怀疑,真正了知为空性、获得了现空无二之境界后,即于此境界中自然安住,此时再没必要一直观察,只需细心守护。

  8、4殊胜内容:太深+太多+太重要→→终生串习

  8、4、1定解+显密差别+如来藏

  智慧PK心所+自证的殊胜智慧PK心所之妙慧+心PK心所+《黑蛇比喻》与《入大乘论》+证悟PK画月水月天月喻

  密宗第四灌顶+宁玛巴密宗+大圆满直断与顿超+《上师心滴》+大圆满究竟智慧

  8、4、2宁玛巴密宗部分=内续=玛哈约嘎+阿努约嘎+阿底约嘎=玛哈约嘎+阿努约嘎+阿底约嘎(心部+界部+窍诀部)=玛哈约嘎+阿努约嘎+阿底约嘎(心部+界部+窍诀部【外+内+密+极密{心滴法门}】)

  玛哈约嘎以生起次第为主,阿努约嘎以圆满次第为主,阿底约嘎大圆满对心之本性直接认知,双运智慧。

  大圆满=阿底约嘎=心部+界部+窍诀部【外+内+密+极密{心滴法门}】=心部+界部+窍诀部【外+内+密+极密{心滴法门(旧心滴《空行心滴》+新心滴《布玛心滴》)}】

  8、4、3大圆满见解=阿底约嘎智慧=直断(嘎达)+顿超(托噶)

  192、抉择本净空性分,即是直断之见解,

  为什么称为直断呢?即一切不清净分别念,依靠上师窍诀于短时间当中直接断除,获得真正的自然本智,有关这方面的窍诀称为直断,也叫“嘎达”。

  心是本来清净、与智慧的本体无二无别的,若从本来清净这一层面进行抉择,即将其称为直断之见解,也即对于自心的究竟本来面目,通过上师窍诀直接了认其空性离一切戏论的清净分,故而称为直断见解。

  抉择任运而自成,身及智慧之自性,内明童子瓶佛身,起信光明之顿超,

  从顿超而言,以阿底约嘎所说的顿超修法,依靠其不共的看式或坐式,以自身具足如来藏或自然本智之本体,不需经过地道之次第,通过顿超方式很快就可以照见自心本来面目,这种修法即是顿超,也叫“托噶”。

  真正来讲,五身、五智等一切功德以童子瓶佛身的形象,于每个众生相续中以任运自成的方式自然圆满具足,此时,通过坚定不移的信心可以无碍照见光明,这就是光明顿超的修法。光明顿超的修法有看式、坐式的不同,比如以明点的方式认识,之后自己精进修持,这是即生成就的非常殊胜的究竟法要。

  二者亦非为各体,本净自成双运智。

  直断见解与光明顿超二者实际并非单独分开安立,从本体来讲,以显宗术语可称为远离一切戏论,是本来清净的;从光明部分而言,是具足五身、五智的童子瓶佛身。本论对本来清净、任运自成只是稍微提及,并未详细广说。

上一篇:泛读普巴尊之《四精要文》小结

下一篇:泛读《定解宝灯论》小结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