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落万念迹 > 略略结

泛读普巴尊之《四精要文》小结

创建日期:2021-12-10

  泛读普巴尊之《四精要文》小结

  1、主要科判

  普巴扎西仁波切之作《上师瑜伽之四精要引导文》没立科判,为了作笔记方便,简单立了科判,以便以后查找信息.

  《上师瑜伽之四精要引导文》=甲一、前言+甲二、第一章传承法脉清净+甲三、第二章通达方便+甲四、第三章认识智慧+甲五、第四章善巧运用+甲六、跋

  甲一、前言=乙一、前言+乙二、传承法脉清净+乙三、通达方便+乙四、认识智慧+乙五、善巧运用
 

  甲二、第一章传承法脉清净=乙一、传承清净+乙二、导师功德圆满+乙三、弟子法相+乙四、传承法脉清净之偏道

  乙一、传承清净=丙一、传承清净的含义+丙二、本传承简介+丙三、何谓得到传承+丙四、上师瑜伽传承清净无疑

  乙二、导师功德圆满=丙一、各乘导师法相+丙二、如何选择导师

  乙三、弟子法相=丙一、信心圆满+丙二、大铠精进+丙三、誓言清净+丙四、品行贤善+丙五、坚毅不挠+丙六、慷慨大方

  丙一、信心圆满=丁一、1.信心既是信又是爱+丁二、2.圆满的信心坚定而普遍+丁三、3.为何敬信上师+丁四、4.如何敬信上师+丁五、5.如何增上信心

  丙三、誓言清净=丁一、1.誓言清净乃解脱之根本+丁二、2.三乘戒律要点+丁三、3.忏悔的方法

  乙四、传承法脉清净之偏道=丙一、对传承的认识误区+丙二、依止导师之误区+丙三、弟子认识之误区

  丙一、对传承的认识误区=丁一、1.缺乏圆满次第道+丁二、2.重方便传承而轻实相传承+丁三、3.自己创造传承

  丙二、依止导师之误区=丁一、1.发心不正+丁二、2.不观察即做依止+丁三、3.与导师存在语言沟通障碍+丁四、4.藐视上师+丁五、5.重视依止书本修行,轻视依止上师+丁六、6.不懂如何面对恶知识

  丙三、弟子认识之误区=丁一、1.依止密宗导师和法即为密宗弟子+丁二、2.执著偏袒之信心+丁三、3.轻视因果与戒律+丁四、4.名言托付三门却不闻思修行+丁五、5.希冀不经苦修快速成就

  
         甲三、第二章通达方便=乙一、通达方便的必要性+乙二、如何理解通达方便+乙三、通达方便之行持+乙四、不通达方便而导致的种种过失

  乙一、通达方便的必要性=丙一、次第根机者须依方便教授成办解脱+丙二、修行禅定必须具备便智双运

  丙二、修行禅定必须具备便智双运=丁一、1.出世间禅定本身就是便智双运+丁二、2.不具方便的寂止无法成办解脱

  乙二、如何理解通达方便=丙一、通达方便的含义+丙二、如何体现通达方便

  乙三、通达方便之行持=丙一、贯穿所有修法之方便+丙二、座上方便+丙三、起座及座间之方便

  丙一、贯穿所有修法之方便=丁一、1.三殊胜法+丁二、2.祈祷上师

  丁一、1.三殊胜法=戊一、(1)加行发心殊胜+戊二、(2)正行无缘殊胜+戊三、(3)后行回向殊胜

  丁二、2.祈祷上师=戊一、(1)为何祈祷上师+戊二、(2)何谓祈祷上师+戊三、(3)如何祈祷上师

  丙二、座上方便=丁一、1.前行之前行+丁二、2.入座前行+丁三、3.共同外前行+丁四、4.念诵仪轨+丁五、5.回向

  丁一、1.前行之前行=戊一、(1)选择修行的清净地处+戊二、(2)合理安排修行时间+戊三、(3)入座前准备+戊四、(4)立誓

  丁二、2.入座前行=戊一、(1)身要七支坐法+戊二、(2)语要排九节风+戊三、(3)意要发菩提心

  丁三、3.共同外前行=戊一、(1)暇满难得+戊二、(2)寿命无常+戊三、(3)轮回过患+戊四、(4)业之因果

  丁四、4.念诵仪轨=戊一、(1)依文明观+戊二、(2)金刚诵+戊三、(3)止观交修+戊四、(4)持风+戊五、(5)接受四种灌顶

  丙三、起座及座间之方便=丁一、1.起座+丁二、2.座间方便+丁三、3.修持本尊及护法之方便

  乙四、不通达方便而导致的种种过失=丙一、重视智慧、轻视方便+丙二、轻视共同外前行+丙三、轻视菩提心修法+丙四、念诵未依文明观+丙五、未如理行持三不动摇修法+丙六、未善用持风+丙七、把修行当成念诵功课+丙八、闻思修三种智慧偏堕一边+丙九、方便未圆满
 

  甲四、第三章认识智慧=乙一、何为认识智慧+乙二、认识智慧之次第+乙三、认识智慧之关要及误区

  乙一、何为认识智慧=丙一、认识智慧之含义+丙二、智慧之分类+丙三、认识智慧之重要性

  乙二、认识智慧之次第=丙一、剖析调伏妄念+丙二、直视调伏妄念+丙三、安住调伏妄念

  丙一、剖析调伏妄念=丁一、1.有相止之概述+丁二、2.有相止修法+丁三、3.修持有相止的注意事项+丁四、4.修持有相止之标准

  丙二、直视调伏妄念=丁一、1.粗直视调伏妄念(觅心法)+2.细直视调伏妄念

  丁一、1.粗直视调伏妄念(觅心法)=戊一、(1)修持的重要性+戊二、(2)修持的要点+戊三、(3)修持的时机+戊四、(4)修持的标准

  戊二、(2)修持的要点=己一、① 外观+己二、② 内观

  乙三、认识智慧之关要及误区=丙一、八识辨别+丙二、世间禅定与出世间禅定+丙三、正确认识并如理观待觉受+丙四、勿以妄念多少作为解脱之标准+丙五、勿以词句掩盖真实见解+丙六、禅定增上之标准

  丙一、八识辨别=丁一、1.无念+丁二、2.有念+丁三、3.于禅定中辨别八识+丁四、4.辨别真实见解与八识+丁五、5. 于禅定中辨别八识的时机

  丁一、1.无念=戊一、(1)第八识——阿赖耶识+戊二、(2)第五识——前五根识

  丁二、2.有念(第六识、第七识)=戊一、(1)形成+戊二、(2)概念+戊三、(3)特点+戊四、(4)禅定描述

  丁四、4.辨别真实见解与八识=戊一、(1)觉性与第八识的辨别+戊二、(2)觉性与第六识的辨别

  丙二、世间禅定与出世间禅定=丁一、1.世间禅定+丁二、2.出世间禅定+3.世间禅定与出世间禅定的区别

  丁一、1.世间禅定=戊一、(1)四禅八定的概念+戊二、(2)认识四禅八定的意义+戊三、(3)四禅的特点

  戊三、(3)四禅的特点=己一、① 色界初禅的见解+② 色界二禅的见解+③ 色界三禅的见解+④ 色界四禅的见解

  丁二、2.出世间禅定=(1)了知+(2)觉受+(3)证悟

  丙三、正确认识并如理观待觉受=丁一、1.正确认识觉受+丁二、2.如理观待觉受+丁三、3.行道中最难调伏的觉受

  丁一、1.正确认识觉受=戊一、(1)觉受的概念+戊二、(2)起现觉受的原因+戊三、(3)觉受的分类

  戊三、(3)觉受的分类=己一、① 贤觉受+己二、② 劣觉受

  丁二、2.如理观待觉受=戊一、(1)如理观待觉受的原则+戊二、(2)观待觉受的误区与对治方法

  戊二、(2)观待觉受的误区与对治方法=己一、① 执著觉受+己二、② 以觉受多寡作为判断修行增上的标准+己三、③ 以显现作为解脱之标准
 

  甲五、第四章善巧运用=乙一、何谓善巧运用+乙二、善巧运用的方法+乙三、善巧运用之误区

  乙二、善巧运用的方法=丙一、座上善巧运用+丙二、座下善巧运用+丙三、日常修法的安排

  丙一、座上善巧运用=丁一、1.外缘+丁二、2.内缘

  丁二、2.内缘=戊一、(1)护持正念+戊二、(2)根据妄念大小采用对应的调伏方法+戊三、(3)座上念诵仪轨及心咒

  丙二、座下善巧运用=丁一、1.以信心净观五种圆满+丁二、2.行住坐卧护持正念

  丙三、日常修法的安排=丁一、1.一日多座上师瑜伽修法简轨+丁二、2.上师瑜伽简短仪轨之修持要点

  乙三、善巧运用之误区=丙一、未得摄受,无次第道+丙二、轻视前行,直趋禅定+丙三、好高骛远+丙四、修法死板僵硬,不懂得灵活应用+丙五、未善巧护持正念

  2、《上师瑜伽之四精要引导文》pk 《如意宝藏——上师瑜伽之圆满引导》

  我等大恩上师如意宝喇嘛仁波切(妙音龙多加参尊者)将大圆满之精华融摄于上师瑜伽之中,复将上师瑜伽修法精华归摄于四精要法内。故本传承弟子在初步掌握《如意宝藏——上师瑜伽之圆满引导》后,尚需进一步通达《上师瑜伽之四精要引导文》,才等于真正掌握了大圆满的精华。

  普巴扎西仁波切之《上师瑜伽》课程,有三本配套教材=《上师瑜伽导修文》+《如意宝藏——上师瑜伽之圆满引导》+《上师瑜伽之四精要引导文》,均来源于:柯日密咒洲网站

  其中《上师瑜伽导修文》是核心文字精中之精,要求背诵,以咱的小佛商,基本没福报亲见师,故不存在抽考风险;以咱的小智商,肯定是背不得了。因偶尔念诵时用这文,故看过几遍。

  《如意宝藏——上师瑜伽之圆满引导》在上次自修禅柒时看完,《上师瑜伽之四精要引导文》在本次自修禅柒时看完。《上师瑜伽之四精要引导文》是《如意宝藏——上师瑜伽之圆满引导》的全面升级版,少部分内容重合,互不替代,各有不共之灵魂。

  3、上师瑜伽pk成熟口诀法

  亚青寺乃莲花生大师和益西措嘉佛母授记之“亚青邬金禅修圣处”。亚青寺的创建者——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喇嘛仁波切高树大圆满无上窍诀法之法幢,以传授、实修成熟口诀法等密法心滴为传承特色。

  成熟口诀法乃大圆满方便教授从因地直至果位的修法窍诀,自仁增嘎绕多吉尊者将大圆满法广弘世间,成熟口诀法主要以口耳传承的方式,经历代传承祖师代代相传。至十九世纪,宁玛派持明大成就者华智仁波切总结无垢光尊者《法界宝藏论》之精华,重新梳理成熟口诀法授予弟子,后经龙多·丹比尼玛仁波切传于布玛木札尊者之真实化身堪布昂琼。

  成熟口诀法=无垢光尊者《法界宝藏论》→→华智仁波切总结成熟口诀法→→喇嘛龙多→→堪布昂琼立于文字《旧译持明传承耳传窍诀瀑流——亲授秘密引导法胜乘狮吼妙音》→→亚青寺传讲、修行成熟口诀法之所依。

  求学成熟口诀法者,须每隔数日到上师面前汇报修法;若得上师印证,则需求取下一步修法口诀。如此求修成熟口诀法的全部过程,一般需要数年时间。

  喇嘛仁波切将成熟口诀法的全部修法融于上师瑜伽修法之中,以外相上师相应法、内相上师相应法对应成熟口诀法的意识转为道用,密相上师瑜伽对应智慧转为道用,使无缘长期亲近导师的广大汉地信众得以受益于大圆满法。

  上师瑜伽乃大圆满成熟口诀法之异名,其见、修、行、果与成熟口诀法无有二致,是大圆满法脉源流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传承清净无疑。

  4、《上师瑜伽之四精要引导文》之灵魂科判

  上师瑜伽之四精要=传承法脉清净+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善巧运用。

  4、1持风

  甲三、第二章通达方便→→乙三、通达方便之行持→→丙二、座上方便→→丁四、4.念诵仪轨→→戊四、(4)持风:系统详细从气脉明点讲了持风的原理运用

  4、2有相止

  甲四、第三章认识智慧→→乙二、认识智慧之次第→→丙一、剖析调伏妄念→→丁一、1.有相止之概述+丁二、2.有相止修法+丁三、3.修持有相止的注意事项+丁四、4.修持有相止之标准:系统详细讲了有相止修法

  4、3觅心法,灵魂中的战斗机

  甲四、第三章认识智慧→→乙二、认识智慧之次第→→丙二、直视调伏妄念→→丁一、1.粗直视调伏妄念(觅心法)→→戊一、(1)修持的重要性+戊二、(2)修持的要点+戊三、(3)修持的时机+戊四、(4)修持的标准→→戊二、(2)修持的要点=己一、① 外观+己二、② 内观:系统详细讲了觅心法修法

  4、4八识辨别,灵魂中的战斗机

  甲四、第三章认识智慧→→乙三、认识智慧之关要及误区→→丙一、八识辨别→→丁一、1.无念+丁二、2.有念+丁三、3.于禅定中辨别八识+丁四、4.辨别真实见解与八识+丁五、5. 于禅定中辨别八识的时机

  丁一、1.无念=戊一、(1)第八识——阿赖耶识+戊二、(2)第五识——前五根识

  丁二、2.有念(第六识、第七识)=戊一、(1)形成+戊二、(2)概念+戊三、(3)特点+戊四、(4)禅定描述

  丁四、4.辨别真实见解与八识=戊一、(1)觉性与第八识的辨别+戊二、(2)觉性与第六识的辨别

  4、5世间禅定与出世间禅定

  甲四、第三章认识智慧→→乙三、认识智慧之关要及误区→→丙二、世间禅定与出世间禅定→→丁一、1.世间禅定+丁二、2.出世间禅定+3.世间禅定与出世间禅定的区别

  丁一、1.世间禅定=戊一、(1)四禅八定的概念+戊二、(2)认识四禅八定的意义+戊三、(3)四禅的特点

  戊三、(3)四禅的特点=己一、① 色界初禅的见解+② 色界二禅的见解+③ 色界三禅的见解+④ 色界四禅的见解

  丁二、2.出世间禅定=(1)了知+(2)觉受+(3)证悟

  4、6两架战斗机,在两堪布宣讲《坛经》时,都有讲,都讲得欲言又止+抖抖霍霍+前怕虎后怕狼,哈哈哈,普巴扎西仁波切在本论中,讲得潇潇洒洒+大大方方,“同见同行”随喜弘扬耶!

  5、《上师瑜伽之四精要引导文》之灵魂内容

  5、1禅定=世间禅定+出世间禅定

  如果明了融于空性,但实执较强或明分较弱,称为世间禅定=第六识意识+第七识末那识+第八识阿赖耶识+第五识前五根识+四禅八定

  出世间禅定是明了的认识逐渐与空性分不开状态,其究竟见解即四空双运之境界,此中的明了乃超越能所二取的清明状态,此时明了与空分融合一如,为遍知。出世间禅定本身就是便智双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中色乃方便,空为智慧,两者一如,就是便智双运,也叫做缘起性空、明空不二等等。出世间禅定修行次第包括了知、觉受、证悟三个阶段。

  四禅八定与九乘之见,其空分相似,明了迥异。世间禅定与出世间禅定的区别在于对明了的执著之上。明了是否与空性融合乃判断世间禅定与出世间禅定的标准。

  明了形成能所粗大分别念为欲界第七识末那识;明了形成耽著为第六识意识;明了再细致为第五识;最细微的明了为第八识阿赖耶识。当明了逐渐细致,越来越与空性融合之时,即为出世间禅定,如是究竟明了乃远离能所二取、超越一切戏论的真实大悲周遍之力。相反,如果这种明了仅为单纯的明了,而未与空性融合,即为第六识耽著或第七识末那识。

  5、2智慧=世间智慧+出世间智慧

  世间智慧均未超越能所二取,而出世间智慧乃明空不二之境界,超越能所二取。圆满的出世间智慧即为心之本体,超越一切戏论,此时一切显现均为本体之庄严。

  在上师瑜伽实修中,认识智慧=认识禅定=认识有相止→→认识迷惑无相止→→认识清明无相止→→辨别寂止与胜观→→避免堕入禅定偏道与歧途→→最终赤裸心的本性。

  5、3觉受=贤觉受(乐+明[“脱落”]+无念[空性虚幻])+劣觉受。

  显现=邪魔加持之相+无明贤脉之相+业风飘动之相+觉性妙力之相。

  过于外散而呈现之相,都不是清净之相。只有执受本体之显现,才是清净之相——觉性妙力之相。眼前呈现何种境界并非重要,重要的是调伏内心。

  觉受是修行过程中的种种感受,涵盖了座上的种种感受以及座下的情绪、信心乃至生活境遇的变化。其起现原因包括烦恼障及所知障,此为修法增上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随修法增上,完全超越思维时,所知障彻底消失,则觉受也自然消失。修行中觉受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觉受的执著“顺其自然”,在没有忘失正念的基础上,以平等心对待,时时依教调伏自心。

  魔障和悉地(成就)只有一线之隔,对任何境相产生执著,均称为魔障;若未产生执著,依调顺烦恼之正确方式而修持,即为悉地。无论起现任何贤劣觉受,首先应该认识到觉受是修法过程的正常现象;第二步,勿执著于觉受,按照调伏烦恼的方法以平常心调伏。所现境相若为过失,自会消失;若为功德,必然日日增上。若能如是行持,觉受必为增上见解之契机。

  5、4有相止=剖析调伏妄念

  有相即“有所缘”之意,止(定)乃专一、无有散乱之意。禅修中有所缘之止,无论所缘是上师皈依境、空性、觉受、密咒、五方佛标志、呼吸或所谓平静之状态等等,凡心有所缘,皆为有相止范围。

  根据凡夫分别心只能一心一用的妄念起现规律,采用善念消除恶念的方便,即为剖析调伏妄念。数数护持这样的善念,即为不离善所缘,此为有相止的修法。

  有相止非仅依闻思可得的境界,乃依修而得之见。其见量相当于四禅八定中之初禅,而圆满初禅即具了知前后百年之事等功德!故圆满有相止绝非易事。

  下乘派修法需圆满下层禅定方可进入上层禅定,而密法由于具备殊胜方便故,无需等待下层禅定圆满便可进入上层禅定。依密法修行,虽暂时不呈现如下乘次第禅定之功德,然于证悟见解时,一切神通、神变等功德皆于刹那中圆满,此乃密宗上师瑜伽之殊胜处。

  5、5无相止

  从有相止趋入无相止之时,粗大能所二取自然消融,即为无相止。无相止分为偏正两种境界:迷惑无相止和清明无相止。

  5、5、1 清明无相止

  从有相止趋入清明无相止,其窍诀在于自然。所谓自然指的是:身体不紧不松,五根不外散、不内收,意识不昏沉、不掉举。

  修持有相止,达到专注所缘(上师皈依境),无有分别相续而住,内心清明,无昏沉、散乱,而自然趋入无相止。于自然清明状态中,逐渐止息能缘与所缘之执,二取自然消融,于无有昏掉之清明中安住,即为契入清明无相止。

  “不仅仅是眼前看得见的景,耳前听得着的,五根所呈现的一切万物,当下与自心,与空性融合到一起的时候,称之为清明无相定,分为了知、觉受和证悟三个阶段。清明无相定是依靠有相定而逐渐成办而达到的一种境界,不是心里想出来的。”------取自《上师瑜伽之圆满引导-亚青2008》讲记。

  5、5、2迷惑无相止

  落入第五识、第八识的禅定状态即为迷惑无相止,其时所缘之境逐渐消失,内心略有清明。第八识状态时,五根已不起功用,一切境相皆已遮止;第五识状态时,五根虽起功用,但处于见而不识、闻而未辨等迷惑状态。如是即为世间禅定之识无边处及空无边处等,非为我等欲求解脱者所追求之境界。

  5、6觅心法=粗直视调伏妄念

  5、6、1修持粗直视调伏妄念(觅心法)的目的在于达到缘起性空之见解,观修觅心法自然趋入明空不二的禅定境界即为觅心法之见解。

  虽然觅心法需要依靠意念造作而成办解脱,但他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觅心法乃依修所生之见解,非词句掩盖的伺察意之见。

  长时间反复串习觅心法者会在观修过程中进入再也无法往下分析的状态,如是契合寂止而修,长时间串习,能自然断绝“常”、“断”两边而进入禅定:虽为空性然能了知一切,明了的当下亦为空性——如是明空不二之见即为缘起性空。这就是修行觅心法得到的答案。

  觅心法属于般若智慧部分,所以一般在具有禅定寂止基础之后才开始修持。修学上师瑜伽具备一定有相止基础后,即可修觅心法。精进修持上师瑜伽一年以上者可以修持觅心法,何时运用觅心法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来定夺:即烦恼粗大时,运用剖析调伏妄念;烦恼相对细致一些的时候,可以运用觅心法或持风;烦恼更细微时,可以运用细直视调伏妄念乃至安住调伏妄念。见解的力量无法当下调伏烦恼,则需要继续修持觅心法。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喇嘛仁波切示现修习觅心法达六年之久。

  觅心法的力量纳入心相续的标准是什么?就是起现贪嗔痴烦恼对境之时,当下认识到一切皆为虚幻,故能于烦恼起现的当下调伏。当我们修持觅心法,如实证悟四空双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见解之时,即证悟本体为空性、显现为虚幻,那时无论我们面对任何对境,内心都不会有丝毫恐惧、痛苦和烦恼。

  5、6、2觅心法实际上就是用中观的各种观察推理方法把心+外境+万法观空,随缘取一套思路编成观空软件,反复把所缘推理成空性。这种活从学《中论》起就一直在作,以后给它起个高大上+神密嘻嘻的名字“觅心法”。

  5、7细直视调伏妄念PK妄念之规律

  细直视调伏妄念前面的过程与妄念之规律相似,也是起现、认识妄念后,妄念自地消失。

  其区别在于,细直视调伏妄念中,妄念消失,直接趋入缘起性空之见解。如是于清明无缘禅定中,松坦自然安住,且未遮止一切外境,眼能见一切境相,耳能闻一切声音,能观之心与所缘之境自然融为一体,当下悟入空性,此乃出世间禅定,修行之正途。

  此外,细直视调伏妄念与妄念之规律还可凭借二者所呈现的功德来辨别:从凡夫的有念、无念,世间禅定、出世间胜观,乃至大圆满究竟果实,都在明了之中树立。而细直视调伏妄念与妄念之规律明了表面相似,然功德迥异。前者缘起性空之明了具有消尽一切烦恼之功德,虽然见解尚未圆满,然信心、慈悲心逐渐增上;而妄念之规律无有调伏烦恼之功德,故信心和慈悲心未能增上。

  5、8禅定期间的八识状态

  打坐时心随贪嗔痴烦恼而转,妄念纷飞,此时为第七识——末那识;

  心开始专注于所缘境,但实执较强,此时为第六识——意识;

  专注于所缘境的过程中,能所逐渐消融,若明分(清净分)随之丢失,虽然眼能观,耳能闻,但不知所观、所闻为何,为第五识——前五根识;

  进一步陷入酣睡状态,眼前的境、耳边的声音都消失,如是五根遮止的迷惑状态为第八识——阿赖耶识。

  心专注于所缘境,实执性的概念逐步减弱,明了与空性趋向于融合,具备相似明空不二之禅定见解,此时为有相止。

  初行者如尚处于意识转为道用(尚未或正在修持觅心法)的禅定阶段,因未树立正确的出世间禅定,故此时不必辨别禅定。只要善巧运用诸多调心方便,调伏内心即可。若修行者已经进入智慧转为道用的禅定阶段,则应依止具德上师,如理如法辨别禅定。

  5、9有相止PK第六识

  心专注于所缘境上安住,为有相止。那么,第六识耽著也具有所缘境和明了,比如眼前看到一朵花,知道是花,只是耽著没有产生分别,与有相止有何区别?二者相似相似易错乱,然天地悬隔。

  有相止虽然是第六识的明了,但是明了中有空分;第六识没有空分,所以不能称为“止”。

  第六识耽著于所缘境时,属于实执性概念。初修有相止时,因实执性的概念很强,故多数属于第六识。但是随着禅定反复串习,修法越来越趋自然,禅定见解逐步增上,实执性的概念逐步减弱,明了与空性趋向于融合,具备相似明空不二之禅定见解。此乃第六识与有相止的区别。

  若不辨别第六识与有相止,认为第六识就是有相止的话,则无需修行有相止。因为从一基现二道开始,大悲周遍之力对外境产生执著形成能所二取,能所二取逐步粗大即形成第五识、第六识耽著和第七识分别。而修持有相止的目的是澄清粗大妄念,依靠禅定的力量和种种方便,能所二取逐渐细微,进而趋入胜观。

  5、10觉性PK第六识

  5、10、1站在有念的角度,第六识与觉性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在看到花的当下,觉性是否知道是花?若不知道,遍知如何树立?若知道,与第六识有何区别?

  有者从闻思角度,认为觉性乃境心无二之境界。但细致观待,第六识在看到花的当下,所看到的花和能知道的心有无先后顺序?若先有花后有心,那么谁知道花呢?若先有心后有花,那么心知道什么呢?故知境与心无先后顺序。那么境心乃一还是异?若为异,看到花的当下,哪里是花?哪里是心?从哪里能够分开?故知第六识于知道花的当下也是境心一如。

  同样知道是花,同样境心无二,证悟心之本体与第六识有何区别?作为实修弟子切勿仅凭文字诠释,当于实修中深入体会。若能精通这些道理,并且能在很轻松的状态中辨别这两种区分,在缘起性空之见解中长时安住,即生成就决定没有疑惑。

  5、10、2此问题在普巴扎西仁波切讲课时,经常提到,就是从来不给明确答案,真是汉通 “师傅教徒弟要留一手嘛!”真是急死人了,哈哈哈!

  汉弟子“聪慧”,虽然比不上南弟子+藏弟子能“修”,但比贤友和道友能“想”,估计普巴扎西仁波切收到的答案一定丰富多彩,以至师住寂寞无恋而狮吼:“先把《上师瑜伽导修文》背下来再汇报见解!” 哈哈哈!

  很努力地网捞到最接近答案的灵魂语:“所谓的视而不见之觉性,应该既不是前五识,又不是第六识状态当中,而是要赤裸出一种清明之见解出来。当然仅仅站在意念造作之上,你怎么去辨别,永久辩证不了这个见解,因为他是修出来的,要配合自己的修行去修。” ------取自《上师瑜伽之圆满引导-亚青2008》讲记。

  咱没本事修,但有意乐猜,哈哈哈!觉性就如同看到水晶球,了知其球相+通透无碍;而第六识如同看到铅球,除了了知实实在在的球相外,无见其他风景。

  看到花时,第六识只知道是花=替意识俱生实有的花;而觉性不仅A知道是花=因缘而生如梦如幻的花,还B知道花具通透无碍的空性,并且A+B刹那同时了知。这种“如梦如幻+通透无碍”的感受,大概就是“赤裸出一种清明之见解”。

  对吗?哈哈哈!对个鬼!“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唉,知者不言,又不能自证自明,此题无解耶。

  5、11觉性PK第八识阿赖耶识

  5、11、1站在无念的角度,第八识与本觉有很多相似之处,但若将第八识误认为是究竟禅定,则会导致见解长时间不能增上。

  辨别第八识与觉性时,切勿仅仅于文字上将第八识阿赖耶识安立为迷惑、觉性安立为清明,而应在禅定中细致辨别此中迷惑为何种迷惑?清明为何种清明?二者之间的差别为何?若将辨别仅仅安立为粗大的迷惑和清明,第一种辨别很难过关。若能于禅定中认识第八识,就能辨别第八识与本觉,进而超越第八识。禅定中觉性与阿赖耶识的辨别,应在具德上师前得到印证。

  5、11、2《坛经》批评了无记空,在两堪布宣讲《坛经》时,提及了密法中“法身与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辨别”。“觉性”应该就是“法身”,所以两问题是一回事。

  能安住阿赖耶识一座一晃N天的禅家,至少也是博士后文凭了,只要被明眼人拉一把,很容易就能登堂入室了。咱连幼儿园文凭都没有,只有仰视+羡慕无嫉妒无恨的份。

  5、12(便智双运之境界=缘起性空之见解)PK(无色界禅定的境界=世间禅定)

  无色界虽有少许明了,内心仍具有细微的明了,但遮止一切外境显现;

  出世间禅定于一切显现中树立空性,如是细微明了若能感受到,此时已经超越第八识,既非第六识,亦非第八识,乃趋向胜观之见解。究竟果实之般若波罗蜜乃便智双运之境界,一切色法为方便,本体为空性。

  5、13色界初禅

  初禅天有所修禅定与能修者之二取明了,同时具感受“一切都是空性”的极细微的心念。

  其禅定有五个特点:极细微的分别心、伺察、欢喜、安乐、禅定。其中分别心乃无始以来所造烦恼习气;伺察指刻意寻伺;初禅所依虽细微,仍为有缘之喜乐,其与四禅中的乐明无念觉受中的乐受尚有天地悬隔之别,何况出世间禅定无缘之喜乐?初禅中会有安乐、轻安的感受,觉得身体很轻松,好象在天空中一般,内心不愿离开这个禅定,想长时间安住在这个禅定中,这种乐感就是初禅的标志。

  初禅虽非常人所能企及,然仍为世间禅定,站在究竟意义上还是过失,此时切勿执著,应按照持风、觅心法等方式,以止观交修而作调伏。

  6、《上师瑜伽之四精要引导文》之灵魂问答

  6、1对方观点:修行上师瑜伽,开始从有相定入手,这难道不是世间禅定吗?

  破法:在修行的过程中,有相定只是修法的起步点和过程,而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并且在修持这些禅定的同时,还配合着众多方便作为辅助,并非单纯依靠寂止而成办胜观。也就是说,我们初次修法时已经具备便智双运,从见解本身的角度而言,虽然此时的便智双运并不了义,但却是成办了义见解不可或缺之前行基础。

  6、2对方观点:禅定本身具备一切力量,为何还要另寻方便之法呢?

  破法:出世间禅定便智双运已圆满具足一切力量,然对于尚未证悟此见解的次第根机修行者而言,禅定力量尚微,仅凭禅定很难在短时间内增上见解。故当重视行道之方便,唯方便与智慧并举方可契入究竟见解

  6、3对方观点:禅定中观想皈依境与平常眼睛注视皈依境唐卡,二者皆呈现皈依境,后者是否为有相止?

  破法:平时看到皈依境,如果知道是皈依境,但是尚未产生分析就是第六识,如果开始分析就是第七识。后者仅仅是六、七识而没有空分,所以不能称为“止”。所谓的“止”,一定含有空分。有相止虽然是第六识的明了,但是明了中有空分。

  6、4对方观点:第一念认识到妄念,第二刹那将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妄念自地消失,而后一个妄念没有产生,此中的状态是究竟见解。

  破法:将“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内心明了,感觉达到“明空不二”、“便智双运”,其实内心仍然有所执受,而“平静状态”为细微的所缘境,故此时的禅定仍属于有相定范畴。大圆满无上窍诀法之精华乃四空双运之见解,若断绝色法之后再树立空性,则非究竟。

  6、5对方观点:前一个妄念消失,后一个妄念没有产生之前,中间的无念状态有极细微的明了,将此安立为本性。

  破法:过去妄念消失、未来妄念未起之间的无念状态,是否具备真实的明了?若为眼前看不见、耳旁听不到的五根遮止状态,彼乃第八识,为起现未来妄念之根源与力量;若眼能见色、耳能听声,但尚未产生耽著的迷惑境界为第五识;真正的觉性明了是超越八识的遍知。

  若为本性,因何会起现未来的妄念?故此乃第八识阿赖耶识或第五识前五根识,仍处于迷惑状态。无论中间无念状态有多长时间,纷繁心念相续不断原本就是妄念之规律,对于追求解脱者而言,修与不修无有区别。

  6、6对方观点:妄念生起时认识到妄念,将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即为见解,并将前念消失安立为禅定的功德。

  破法:妄念生灭之规律法尔如是,比如,第一念是嗔心,第二念生起贪心,贪心生起的当下,嗔心已经消失,难道是因为贪心的力量而消尽嗔心吗?当然不是。故于初学者而言,由于高攀和懒惰之故,将剖析调伏妄念和粗直视调伏妄念搁置一旁。若修行处于意识转为道用阶段,勿高攀智慧转为道用的见解。

  6、7对方观点:觅心法见解:“没有心。”

  破法:难道死了不成?因为你说话时心还在起作用,现在又说没有,难道你的心死了?如是,若未具备真正见解,则极易堕入“断”、“常”两边,此乃外道教见解,而非内道教之见,故非修持觅心法应该得到的见解。

  觅心法的答案到底是什么?说有,没有形状颜色大小;说没有,又不是一种单空。到底是有还是无呢?

  如果仅仅依靠造作观想无法断绝一切心之根源,必须契合寂止。如是止观交修,可以具备两种功德——通过观想能通达理论,通过寂止能认识自性。上师如意宝开示云:“观能提升明分,止能赤裸觉性。”

  6、8对方观点:禅定中眼前呈现山河大地抑或诸佛菩萨之坛城,孰贤孰劣?

  破法:见解高低非以外相显现作为判断标准,而应以是否消尽内心烦恼和执著衡量,故解脱以内心清净为标准。

  清净与不清净完全取决于内心之中。若内心耽著、分别,即便眼前境相呈现多么殊胜,仍为不清净之相。相反,若不耽著任何显现,眼前即使呈现普通山河大地,仍为清净之相。

  6、9对方观点:弟子汇报见解时,说自己进入了五根断绝状态。

  破法:我佯作惊奇地说:“真的?那真是太奇迹了!”弟子以为我在赞叹他而很高兴,我接着说:“五根断绝是中阴的阶段,你现在居然还活着,真是诸佛菩萨的加持!”我们可不能把见解树立在这样糊里糊涂的境界中啊!

  7、回向

  以我闻思佛法的功德,回向给上师普巴扎西仁波切 ,愿上师法体安康,长久住世!

  以我闻思佛法的功德,回向给制作法宝的莲友,愿你们修行顺利,生活安乐!

  以我闻思佛法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同我一起离苦得乐都获佛果!

上一篇:泛读普巴尊之《如意宝藏》小结

下一篇:泛读《定解宝灯论》小结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