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8课1-10

创建日期:2022-06-26

  行为学-教言宝藏8课1-10

  第八课:自心与法相融契

  (一)着重讲解前行的原因

  虽然上节课讲解了一些关于智慧方面的教义,但我们主要还是站在共同角度讲解这部法,原因在于何处?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弟子,从文字上理解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业之因果方面的道理都不困难,甚至已经非常熟悉,但在实修过程中却觉得离自己非常遥远,感觉难以运用。这充分地说明,对于前行的教言,我们只是停留在字面理解,并未真正纳入心相续之中,在面对现实生活以及临终之时,也无法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还需要反复观修,也需要导师不停地传讲。

  我们这次在传讲《教言宝藏》的过程中,会遵照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的教言“自心与法不相融合,则无法调顺烦恼怨敌”而传讲。自心与法若不相应,即便从文字上了解的道理多么殊胜,或临时感觉多么殊胜,但自心与法还是相距甚远。为了避免产生这样的过失,平常尽可能把所理解的一切道理,纳入心相续之中非常重要。

  很多人觉得自己对于共同方面的教言没有什么不了解,但修行期间,还是感觉前行的见解与自己非常遥远。比如现前你已经知道人身很难得、寿命很无常,但反观自己的修行是否精进?每天进入佛堂修法时,内心是充满快乐喜悦还是感觉痛苦压抑。如果是前者,充分地说明你的共同前行已经修得非常不错;若为后者,则应告诫自己,还是应该长时间去观修共同外前行。因为虽然你已经从文字上对共同前行有所了解,但与自己的心相续还非常遥远。因此,我们会着重讲解前行的道理。

  (二) 自心与法相融契 精勤修持共同法一

  【自心与法相融契,精勤修持共同法。

  对于初行者而言,共同法非常重要。无论是你已经修学了几年还是十几年,在见解没有赤裸之前,共同前行都是成办不共同见解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当你见解赤裸时,共同法自然成为妙力之游舞,不再需要亲自依靠共同法成办智慧,但在此之前,我们必须时时重视共同法。

  共同前行是指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与业之因果等四厌离法,我们必须把它作为一切修行之基础。按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法规,需要一百天的时间闭关专修共同法,才能进入正行的修持。这也充分地告诫我们,共同前行的重要性。因此即便前面已经有过这样的过程,参加过百日闭关专修前行或者修行过更长的时间,但在进入正行之前,我们还是要讲解共同法的重要性。

  当前众多弟子都在修上师瑜伽,我们将上师瑜伽总分为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共同外前行等五个步骤,其中共同外前行就是在讲解四厌离法的重要性。要记住,前行的修行要一直伴随到成佛为止。一旦轻视前行,你的修行也会随之松懈。因此为了避免产生这样的过失,共同法的重要性,时时都要铭记心中。

  此处颂词讲解,初次进入佛门期间,自心和法必须相融契。这个时候与自己根机最相应的法是什么?就是共同外前行四厌离法。

  首先是观人身难得。人身难得,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更为难得。从密法方便教授当中,暇满人身要具备内外密三种圆满:外相获得上师圆满摄受、内相五根圆满、密相具出离心和信心圆满者,称之为十八种珍宝人身。

  我们知道“一加一才等于二”,只有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才等于解脱。因此十八种珍宝人身是成办解脱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果不具有十八种珍宝人身,今生成办解脱了不可得,我们一再强调十八种珍宝人身重要性的原因也正在此上。相对来说,我们现前都已经具备这个条件,但还是要每天立起手指一一细数,昨天具备的暇满人身,今天是否依然具备?

  (三) 自心与法相融契 精勤修持共同法二

  从密法的角度而言,十八种暇满人身要具备外内密三种圆满。其中外相圆满是指圆满获得上师摄受。

  我们已经谒见过众多导师,也依止过很多导师。依止导师时是否还是同往昔一般,认为得到一两个加持或传承,就是圆满获得导师的摄受?要记住,导师按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法规,将因地直到果位之间一切教义毫不隐藏地传授给你或已经在传授之中,这才是真正的圆满摄受。反观自己是否已经具备这个状态。

  如果只是觉得导师平常对自己很慈悲,但只是偶尔赐予一些加持品,念诵一些传承,或者讲解一些共同法,却没有讲解圆满次第道,比如没有告诉你“先怎么做,这么做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接下来该怎么做”等一系列过程,就说明你没有得到圆满摄受。若是这样的话,我们只能说,现前你还不具备十八种珍宝人身。即便从事善行会有一些功德,但想即生成办解脱则了不可得。

  其次,内相圆满是指五根圆满。我想,在座的弟子这一点应该都圆满。

  最后是密相圆满,即具有出离心和信心。出离心分为三个层次:下士道出离心、中士道出离心和上士道出离心。虽然这些内容,往昔已经讲解过很多遍,但还是要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因为我们的思想非常复杂,情绪高涨时,感觉自己的出离心非常不错,特别是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时,觉得世间的一切都令人厌倦,似乎出离心非常强烈。但要记住,我们的内心起伏非常大,变化非常快,可能昨天感觉出离心非常具足,但今天是否依然具足?昨天生起的出离心,是当时突然产生的一个心念,还是长久具有?如果今天还具有出离心,再仔细观察一下出离心是属于下士道、中士道、还是上士道?想要成办解脱,必须要具备上士道出离心。

  其次观察自己的信心。信心总分为净信、欲信和诚信,成办解脱唯一的条件当然是诚信——坚定的信心。现前无论对导师还是对法,是一种完全没有理由的信心还是一种因为宿世因缘而突然产生的感觉?这样的信心并不坚固。

  我们的心太复杂了,所以时时都要观察自心。出离心和信心可能今天早上具有,但下午就没有了。因此作为修行者,我们时时都要一一细数,以上条件是否都已具备。

  十八种珍宝人身,并不是人人都能具备。正如经中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今生获得如此宝贵的人身,前世肯定从事过很多善行。我们在讲解难得之因时说过,想要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修行六度波罗蜜;第二,持戒;第三,发愿。如今我们已经具备十八种珍宝人身,就充分地说明我们前世已具备这样的条件,但未来能否继续获得这样的果实,看看自己今天的行持就能知道。

  如今有一些心力较弱者,总觉得解脱离自己很遥远,但信仰佛教又是今生必办之事,因此希望通过现前多从事一些善行,为未来播下解脱的种子,这样在未来的未来获得解脱。但不妨先反问一下自己,既然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方可成办解脱,而得到珍宝人身的条件就是以上三条,自己做得如何?比如从布施到般若之间,平常是否都明白并且在如是造行?从三皈依戒开始直到密宗的一切誓言,内容是否清楚明白,平常做得是否细致?是否时时都发愿能在未来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若是做得到的话,未来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近在眼前。无论何时呈现临终,都会投生到修行处,并且具备十八种珍宝人身。但今生做不到这些因,未来就无法获得这样的果。

  因此,我们今天就应该对自己的珍宝人身加以珍惜,再不能令它空耗、虚度,而应精进修法,成办更高的境界——解脱。这就是我们当前观人身难得的真正目的与意义。

  (四) 自心与法相融契 精勤修持共同法三

  若真正懂得修法的意义,即便是日常生活,也会觉得非常快乐。需知,诵经打坐并非修行的全部,它也可以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现前我们还是凡夫,真正用于诵经打坐的时间非常短暂,可能只有每天早上修法的一个半到两个小时,而日常生活的时间与之相比,则要多很多,若能将修行与生活融合一起,则非常善妙!我也听很多修行者说,如果能将晚上用于睡觉的六七个小时也用在修法之上,心能与法相融该多好!是的,能在日常生活中与法长时间相融,是我们每个人的希望。我们都是信仰佛教者,我们信仰佛教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成办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之三世快乐。

  记得我在杭州时,有一个研究佛教的知识分子过来见我。他告诉我,他并不是信仰佛教者,但研究佛法是他的职业。根据他的观察,他的妻子以及身边诸多亲朋好友对佛法非常着迷,若不是被生活所累,想独自跑去幽静山林中修法之人比比皆是。他问我,如果仅仅为了未来能去往一个现前一点都没有感觉的西方极乐世界,今生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是否值得?

  我说:“虽然你是研究佛学者,但恐怕你还是不懂什么叫佛学。包括你妻子以及身边亲朋好友在内的信仰佛教者,并不只是准备未来去往哪里。有谁知道自己死了以后会去向哪里呢?一个佛教徒信仰佛法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寻求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的三世幸福。一个完全没有信仰的世间人,仅仅为了追求几十年的快乐,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而我们佛教徒为了获得三世幸福而愿意付出一切,你说值不值得?”

  有些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惑:“仅凭家里打坐能带来财富吗?”当然能!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福报。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平常无论做什么事,条件有多么成熟,还是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左右着自己。世间人通常称之为运气,用佛法的专用名词解释,就叫做福报。但福报并不是自己说了算。

  比如今天你要去某单位应聘,所有应聘者与用人单位都没有人情关系,仅仅凭自己的智慧,即便在所有应聘者中,你的智慧是最高的,你有绝对成功的把握吗?没有,还要看运气。即便面试时你发挥出色,如果主考官对你感觉不好,你还是会被刷掉。这里的运气就叫福报,它需要行善才能创造。仅凭我们平常与贪嗔痴合为一体的行为,永远创造不出,反而还会折损福报。

  往昔有一个人非常穷,他的祖祖辈辈都是乞丐。因此他发愿要改变自己的人生,不能一直当乞丐度日。但作为乞丐,他身边除了一个破碗之外,什么财物也没有,而仅凭一个破碗想要创造很大的事业,也非常不现实。于是他四处打听,什么样的方式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虽然四处碰壁,但还是有一个佛教徒告诉他,“不如静下心修本尊财神佛,当你与本尊可以对话的时候,祈请财神佛赐予世间所有的福报,那时你不就成富翁了吗?”这个乞丐觉得这个方法非常好,而且也不需要资本,于是从那天开始,他为了改变自己的人生开始修财神佛。终于有一天,他成功地修成了财神佛。财神佛呈现在他面前问他需要什么?乞丐说:“如你所见,我除了身边的破碗之外,一无所有,现在我要很多财富。”但财神佛告诉他:“由于你宿世没积累过什么福报的原因,今天我也无法赐予你任何财富。”从这句话中就能知道,一切还是要靠自己。

  这个乞丐虽然现量见到财神佛,但还是没能扭转自己的人生,不得不如同往昔般,继续拿着破碗四处要饭。有一天他回到自己的住处,财神佛呈现在他面前说:“今天我已经赐予你悉地。”这个乞丐回想了自己一天的经历后说:“今天我没有得到你的悉地,回来的时候碗还是空的。虽然街上有一户人家在做布施,但所有的乞丐都得到了一碗粥,我与别人并没有不同。”财神佛告诉他:“你的粥里有一块很大的肉,这就是我赐予你的悉地。由于你宿世没积累过福报的原因,即便我是财神也无法赐予你更多,而这块肉就是我能给你的最大恩惠与财富。”

  从这个公案可以知道,只有依靠自己勤修善行才能成办福报。若仅凭今生的世间努力就能成办,路边的乞丐付出的努力一点都不比我们少。无论严寒酷暑,他们去各家各户要饭也从不懈怠,但最终又能得到多少?

  我们现前行善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这个条件,这样无论自己做什么事情,都能越来越顺利。《普贤上师言教》中说:“勤劳如山王,不及积微福。”若能时时用心努力行善,福报自然会日益增长。

  (五) 自心与法相融契 精勤修持共同法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要与亲人相处,还要与身边的金刚道友以及各种陌生人交往。在互相接触过程中,仅从世间立场而言,难免会产生很多烦恼。当时若能想到人身难得,就会知道今天所做一切与正法相关的事情,都是为了减轻自己的烦恼,迅速成办解脱,而此时内心产生烦恼的最大原因可能就是贪嗔痴。

  贪嗔痴是漂泊轮回之因,而今生我们已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是前世修行而得的果报,想要在未来获得更大的境界,当下对治贪嗔痴就是自己的使命。因此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虽然难免会心生烦恼,可一旦想到暇满人身,就不会让烦恼越来越炽盛,而这也正是修行的真正目的。因此,对于今生来说,获得暇满人身给我们的修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但先反问自心,平常是否会这样去思维?恐怕自他产生矛盾时,很多时候都会以嗔恨心去争个是非对错。尤其认为自己有道理时,更是会强迫别人承认自己是对的。但即便你如愿成了赢家,可又能得到什么。尤其在争论过程中以嗔恨心作为争辩动力,不仅消尽自己的福报,更是在造作未来痛苦之因。因此,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时时都会观待自己的内心,绝不会随顺这样的情绪而飘动。以上是单纯从人身难得的角度中讲解。

  其次讲解寿命无常。我们知道一切都是无常的,但是当内心产生喜悦时,你是否会放纵这份喜悦而产生无法控制的感觉?要记住,喜悦也是无常的,当下的喜悦之心有可能会在下个瞬间变成痛苦。而当我们痛苦的时候,也不要极端悲伤,因为痛苦也是变化的。现前我们以佛法作为背景,将一切皆观为无常,不仅在人际关系之中,乃至做一切事情都要运用无常观。若运用不了无常,只是口中知道“寿命无常,一切无常”,对于调伏内心可一点都起不了作用。比如我们口渴时,光知道水可以解渴而不去喝水,则永远不会解渴。即便理论知识多么丰富,也永远消尽不了烦恼,因此,必须要去做。

  往昔白居易向鸟窠禅师请法:“何谓佛法?”禅师答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白居易很失望地说,这是三岁小孩也知道的道理。禅师告诉他:“三岁小儿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确实如此。对共同外前行能侃侃而谈的人比比皆是,但自心与共同法完全融为一体者则非常稀少。这也是告诫我们,听法过程中不要追求优美的词句或空性的理论,还是应该从当下最现实当中做起。

  (六)自心与法相融契 精勤修持共同法五

  共同前行非常重要,时时都要观想。前行基础一旦扎实,不但修学会日益精进,对修法的兴趣也永远不会减退,修行就会成为一种意乐。往昔释迦牟尼佛六年苦行期间,一年只尝一粒米和一滴水,但佛陀却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就是因为具有前行的动力。

  历代高僧大德在修行过程中,也经历了诸多苦行,常常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独自居住在山洞茅棚中,甚至只能躲在树荫下遮风避雨。虽然从物质条件上看起来非常苦,但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却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快乐的人,原因还是因为有前行作为动力。

  现前世间一般人都是每天八九点起床,但作为修行者,我们每天五六点就要开始修行;世间人可以肆意品尝山珍海味,但我们只能如同草食动物般吃点菜叶菜根等等。虽然世人觉得我们很辛苦,但作为修行人,我们却觉得自己很快乐。这份快乐的动力同样来自于前行。

  以前在汉地,有一位年轻时髦的女孩子问我,她一位年纪相仿的朋友,往昔比她还热衷打扮,但自从进入佛门以后,不再像以前一样追求时尚,生活品质落差巨大,因此她十分担心,这位朋友是不是精神出问题了?我告诉他:“对于一个真正的佛教徒而言,具有极端的行为当然不能称之为正信,但内心如果具有前行的动力,这样的佛教徒是最快乐的。虽然她身上穿的不是奢侈品,但是她精神世界比任何人都富有、美丽。”

  因此,前行是我们修行的动力,非常重要。无论现在、临终还是未来,让自心烦恼消尽而迅速解脱,必须依靠共同前行。帕当巴格西往昔说过,观修前行是初入佛门之因。我们平常如果想不起关于无常的道理,就会觉得进不进入佛门,没有什么区别。没有福报的人,永远不会想到要进入佛门;即便有一些福报进入佛门者,也会拖延时间,等待着以后再修法解脱。

  莲花生大师曾经说过:“今生的时间越长,也是少许个月,未来的时间才是无量,若想来生不遭受任何痛苦,现前就要精进修法。”在座的所有弟子,今天都在世上享受着世间的福报,但谁都不知道无常何时降临。一旦无常来到,世间一切享用也都结束了。无论对亲人或财产有多么放不下,也不得不与之痛苦分离。因此历代传承祖师的观念是,活着的时候要尽量对三界六趣众生好一点;临终的时候,话就不要太多了。世间人往往是颠倒而行:平常面对亲人如仇人般惜字如金,临终时却滔滔不绝立下众多遗嘱。这就是修行与不修行的区别。懂得这些道理后,现在就要开始精进修法。

  虽然我们现前无法给无常定一个准确的时间,但五十年后,在座所有人,无论是否信仰佛教,现前官位有多高,物质条件有多丰富,贫穷还是富贵,都不会活在世上了。这是特定的事,也由不得自己。因此,从今天开始就要精进修法,再不能拖延时间,自我欺骗。可能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修行不是自我欺骗,而不修行就是自我欺骗呢?”历代传承祖师如何自在面对临终、了生脱死,我想很多人都知道。平常我们也听到很多人说,某个老人因为信仰佛教,因此临终时安详而殁,没有恐惧。又比如亚青寺旁边有一位高僧大德叫阿曲堪布,示现涅槃直到第七天时身体完全消失。类似显现,历代传承祖师比比皆是。具有这些功德的成就者,在临终时对死亡还有什么恐惧?因此平时要多观修这些道理,这样才能更好地调伏自己的内心,更精进修法。

  总之,若能把共同前行等一系列道理纳入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修行。所以这句颂词“自心与法相融契,精勤修持共同法”,就是讲解共同外前行的重要性,也是我们总体中的修学方式。

  (七) 自心与法相融契 精勤修持共同法六

  在座弟子中,有些在修加行,有些在修正行上师瑜伽。修学加行时主要着重数量,若想同时着重修共同法,恐怕没有那么多时间。而修上师瑜伽期间,我们主要讲解止观交修,止是安住修,观是观察修。虽然我们修法有平静状态,但也有散乱时刻,因此根据妄念起现程度树立不同的方便道非常重要。如果现前对共同前行的理解乃至将法纳入心相续的程度并不是很高,观察修可以着重从共同前行做起。

  比如一方面可以安住,当有起心动念时,开始观想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业之因果。如果平常觉得仅凭自己的智慧还不能广泛理解四共前行的话,可以多阅读《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圣者言教》等教言来丰富自己的理解。

  有些可能会问:“观察修有很多方式,比如观皈依境、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观四无量心等,尤其粗直视调伏妄念时修觅心法,也是观察修,什么时候运用共同四厌离法呢?”这就要根据妄念起现的情况而定。如果你今天对修行兴趣不是很大,或者虽然有些兴趣,但并不是很喜悦,就可以着重修修共同法。因为修共同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安住修。因此我们初次修上师瑜伽导修时,首先以观察修作为重点、安住修作为次要。即便一座当中,安住修的时间只有几分钟也不要紧,因为我们着重是在观察修中调伏自己的内心。如是长期串习,安住修就会越来越好、时间也越来越长。这时观察修的时间就可以短一点,安住修时间长一些。根据个人见地来树立对治之方便,就叫善巧方便。

  虽然这一系列道理大家都已经了解,但仍旧要时时铭记共同前行。一旦放弃共同前行,即便你对后面的道理有多理解,恐怕也不会有时间去精进修法。因为不具有前行的动力,势必会懈怠修法。因此要做到自心与法相融契,就要精勤修持共同法。

  (八) 广大法身本解脱 因果轮涅虽清净 无明颠倒染污故 以及增益积恶业

  【广大法身本解脱,因果轮涅虽清净

  “广大法身本来解脱,因果轮涅本来清净”,是指在心的本性中,因果轮涅平等,都是妙力所显现。我们在印证法身境界时说过,如果将乌云称之为轮回,白云表示为涅槃,对本来蓝色的天空来说,两种云都是蓝色天空的庄严、游舞,天空永远不会被染污。五彩光芒不会对蓝色天空有一丝增益,黑色乌云也不会造成一毫损失,都是它的庄严。

  从心的本性来说,无论因果还是轮涅,一切平等清净,没有好坏。现前在理解时,可以称之为如来藏,也可以认为是当我们圆满实证佛果时的见解,但如果以此掩盖自己的修行,只是思维造作地认为“一切都是平等”,这样理解的“平等”很容易变成一种断见,认为行善、作恶没有区别,轮回、涅槃没有区别,修与不修没有区别……反倒形成一种诽谤。

  【无明颠倒染污故

  心的本性虽然清净,但是被无明颠倒所染污。无明颠倒指忽然产生的贪嗔痴烦恼,如乌云般遮止了本来清净的蓝色天空。乌云本不具有,比如晴天时就没有乌云,但会突然飘过一片,因此它是忽然产生的,具有生灭性。

  这里的贪嗔痴烦恼,站在密宗的立场上,主要讲解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在没有形成能所对立之前,称之为俱生无明;形成能所对立开始,称之为遍计无明。但要记住,并非说无明本来具有,才称之为俱生,而是因为俱生无明遮止了蓝色的天空,是造成染污的原因。

  【以及增益积恶业

  多数站在遍计无明的立场中,原本只有一点点的无明,由于不断熏习而形成最粗大的烦恼,进一步遮止本来面目。比如很薄的一片云遮住了蓝色的天空,但随着大地中的水蒸气逐渐飘向天空,乌云变得越来越厚重,天空也会显得越来越黑。二取分别一开始很细微,但随着习气不断沉重而最终成为粗大烦恼。所以我们通常在讲解遍计无明时,是指从阿赖耶识直到末那识之间,烦恼由细变粗,遮止本来面目。

  何谓“增益积恶业”?比如我们在讲解遍计无明时,首先讲解第八识阿赖耶识,因为当时在无念状态中,所以感觉不到能所对立,而且第八识相对五根识、意识和末那识,非常细微。但第八识逐渐积聚就会变成前五根识,五根识日益积累,变为意识即耽著,耽著逐渐积累成分别心。后面的恶业就是前面的积累而导致成的烦恼。

  (九) 不见本来之自性

  【不见本来之自性。

  恶业逐渐积累,如同乌云越来越厚重而遮止蓝色的天空般,本来之自性——原本的如来藏也就基本看不见了。

  在讲解轮回道形成的过程时说过,执著是导致轮回的根本原因,因此,在现前修学的过程当中,尽可能不要太执著,因为不执著是成办解脱的唯一辅助。

  当然对于凡夫来说,适当执著也是促进修行的一种方便,但最终还是要将执著放下。尤其初次修法时绝不能有极端的执著,否则会导致成更大的恶业。虽然适当地执著是一种善巧方便,比如通常所说的将恶念转为善用,“善用”本身也是一种执著,但这不是一种极端的执著,初次修法要知道这些标准。

  当前所做的每一件善事,都是为了断恶。即便我们不讲解顺缘而仅仅讲解逆缘,也能知道自己的顺缘见解达到什么地步。记得以前曾在汉地与几位禅师探讨禅宗的见解。当然往昔无论《金刚经》、《六祖坛经》还是达摩祖师所造之论中,都把见解讲得非常细致,所以我觉得讨论这些词句没有什么必要,因为历代传承祖师所传讲的一切都是真谛。

  我对禅师说:“今天咱们不讲顺缘,也不讲见性,就讲解一下逆缘。请问几位师父的见解是哪一种状态?比如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五根并没有遮止,但是也没有执著于外境、所缘于外境,眼睛能看得见,耳朵能听得着,这时候这种明空不二之状态,请问是什么状态呢?”一位禅师说这就叫见性。是吗?当然不是,这不叫见性,只能称之为前五根识,我所举的是前五根识的境界,和见性相差太远了。这么讲解的目的就是告诫大家,有时候我们仅知道逆缘,就能知道顺缘见解达到什么地步。

  我们讲过原始本具有的状态如何形成轮回道,一旦认识这个过程,并且知道过程中的境界、感受,就充分说明,你已经从这种感受当中超越了。所以欲辩证自己的禅定是否为真正的顺缘(出世间禅定),就看看能否从遍计无明以及俱生无明中超越。

  遍计无明主要讲解第八识、前五根识、意识和末那识。现前你所具有的顺缘既不是末那识、意识,又不是前五根识、阿赖耶识,你的禅定是什么?当然是出世间胜观。但其中若掺杂遍计无明,就不是纯正的胜观,所以有时对逆缘也需要有一定的认识。后期在印证见解时会讲得更细致。

  (十) 获得法身佛果时 已证离意因果法(一)

  【获得法身佛果时,已证离意因果法

  “获得法身佛果”是指超越遍计无明与俱生无明。我们说过,获得断证功德乃佛的境界。“断”即断除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证”指获得本体清净和自性清净。

  当然也可以从其他名词树立果实,比如小乘讲解人我和法我,因此要超越人我和法我;缘觉宗要超越十二缘起法;唯识要超越八识;中观讲解超越四障;密法讲解超越二种无明及三种无明。

  获得的见解分别是什么?下乘派指世俗谛和胜义谛二谛无别;虽然大乘教法也讲解二谛无别,但主要讲解缘起性空之真谛;密法讲解便智双运、明空双运等,本义就是二种清净:本体清净和自性清净;禅宗讲解体用一如……虽然彼此名称不同,但实际就是在讲解佛的境界。一旦证得佛果,就已经证得离意因果法,已经不属于意识范围。

  有些人认为自己的禅定已达到很高的境界,当烦恼生起时,只是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妄念就会消失,进入一种很清明的状态。需知,这只是一个过程。正如禅宗讲解体用一如,“用”已经消尽,只是住在“体”中能叫真谛吗?密法讲解便智双运,方便已经消尽,仅仅住在智慧中,能否称之为心的本性、胜观?当然不是,因此这些都只能称之为过程。

  很多人在树立“解脱”时认为,有一个所解之境和能解之力,就叫解脱。当然不能这样认为。四大解脱称之为裸露解脱、自我解脱、显现解脱和本来解脱。本来解脱以空室入盗比喻解脱的境界:小偷进入空房子中无论如何翻找都是一无所得,房子也不会因为小偷进入而有任何损失,因为房子里本来就没有任何东西。用小偷比喻妙力,也就是说,在执受空性当中,妙力起现任何之相都是空性的游舞,无论如何迁变,对本体不会有一丝伤害,两者本来一如。这里并没有讲解“小偷必须要消失,单纯执受空房子,才叫本来解脱”。

  所以平常修禅定时要懂得这些真谛,不要把过程和结果混为一谈。有些说法听起来非常相似,比如“当妄念生起来的时候,妄念自动消失,安住在明空不二中”,这里,“明空不二”实际是第二个念,所以这也只是过程而不是圆满的境界。因此,我希望大家都能好好去修,尤其要关注一些细节部分。因为修行并不是很简单的事。

  往昔有一个老人过来见我,他说很多导师印证他不仅已经开悟,并且具有八地菩萨的果位。我对他说:“汉地有一句俗语叫‘没吃过猪肉但见过猪跑’,虽然我没有证悟八地菩萨的果位,但我在证悟圆满佛果者面前听闻过法,你能否给我说一下你的见解。”他说他可以把心安住在明空不二中。

  但要记住,明空不二适用范围非常广大,仅仅以遍计无明而言,针对粗大烦恼,意识耽著为明空不二,但这当然不了义。同样,针对耽著,前五根识为明空不二;针对前五根识,第八识为明空不二。但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明空不二?站在遍计无明的角度,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明空不二。所以,明空不二适用范围太广了,光说一个“明空不二”并不一定就是八地,否则八地的果位也太容易了。

  因此我们以后修的过程中,应该懂得它的复杂性,但也要懂得它的轻松性。因为复杂,所以很容易把不是真理的见解与自己现前的感觉混为一谈,认为自己的禅定已经到达很高的地步。如果自认为开悟而懈怠修法,认为自己已经处于无修之大修中,甚至以不正确的观点教导他人,摄受众生,就太糟糕了。所以,这些道理都要理解得细致一些。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7课11-18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8课11-2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