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万禅香 > 胜观彻却脱噶

第十五章 三虚空瑜伽《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

创建日期:2023-01-24

  第十五章 三虚空瑜伽《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

  《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祖古乌金仁波切

  微信公号:音流瑜伽研究

  你不必掌控外在的虚空,

  你也不必掌控内在的虚空,

  只要完完全全地放下外虚空、内虚空、秘密虚空三者即可,

  因为它们已经融合在一起了。

  它们无需被融合。

  三虚空会合瑜伽

  一、认出心的体性,三虚空就结合为一

  1、外虚空、内虚空与秘密虚空

  这个修持被称为“融合三虚空”(mingling the three skies)。“三虚空”是什么?就外在而言,外虚空是空的虚空,也就是你面前的通透无碍;内虚空是心的空性;秘密虚空是觉空。“外虚空”、“内虚空”、“秘密虚空”是三个不同的语词,但其实是同一个意义,因此,“融合”一词意味着它们三者结合为一。

  外虚空之所以被称为“虚空”,是因为它畅通无阻,不像一面墙或某件事物。外虚空是空的,也是通透无碍的。

  内虚空是空的心,这是一切众生皆拥有的,否则,心就会像一块木头或一颗石子。由于心是有情、有知觉的,所以这个心是内虚空的空心所指的心。

  秘密虚空是觉空,那是心的体性。一旦你认出心的体性,三虚空就结合为一;否则,若未认出心性,你将只会有二虚空结合为一,而非三虚空结合为一。

  2、看向心性

  本觉被理解、被定义为心的体性。为了了解什么是本觉或什么是心的体性,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身体为例。位于身体躯干内的心脏犹如本觉,双臂或双腿则仿如心。

  从某个观点来看,这(本觉与心)是同一件事物,但是从另一个观点来看,则有两件事物。为了看见本觉,你必须注意身体的躯干,如果你分心散,想着别的事情,你就偏离了身体而往外看。你已散乱到别的地方去了,因而无法遇见心性。如果你注视心的起源,这就有如在看手臂与躯干接合之处,你回到心性,心脏是位于身体的躯干内。

  所以,这是为什么会有“众生往别处看,佛陀则看向(心性)”的说法。本觉是身体的躯干,二元心则象是一个附肢。如果你从手臂再往外看到手的方向,你会看见自己的心脏吗?不会。这是往别处看与看向心性之间的差异。如果我想要看见心脏,但同时又愈来愈看向别处,那么我将会看到心脏吗?

  我们不透过二元心来看。如果你看向心性,你将会触及心性的心脏;这是例子。如果你修持三虚空融合法,你必须认出本觉,否则,它就会变成一个融合二虚空的教导。融合二虚空,这是一切众生做的事情,他们执取外在的虚空,内在则有心。但是,在认出本觉的刹那,三虚空就会自动地融合在一起。因为在那个刹那,了无对外在对境的固着,了无对心(感知者)的执取,也了无二元的显相。你可以轻易地教导关于“融合三虚空”的种种,但是它可能只会变成融合二虚空的修持。

  二、三虚空无须被融合

  1、认出本觉,三虚空自动融合

  再次地,在融合三虚空的修特之中,外虚空是虚空,内虚空是空的心,秘密虚空是觉空。在本觉的秘密虚空之内,执取与固着两者都消失了。当你已经认出本觉时,三虚空就会自动地融合在一起。如果你是在尚未认出本觉的情况下修持三虚空瑜伽,你就是在试图造作出融合的三虚空。

  只要你试图去造作,它就不是“让炯”(藏rang byung);“让炯”意指自生的本觉。自生智是融合三虚空的基础。它之所以是自生的,是因为它不必被造作出来,它之所以是光明直透的,是因为它具有明性。在未认出本觉的情况下,它变成未起(nonarisen;藏ma byung ba)与无明(unknowing;藏ma rig pa)。

  在认出本觉的刹那,你不必融合三虚空,因为它们会自动地自行融合。否则,我们通常会有虚空在那里,而我们在这里观看的分别;我们有这种二元分别的习性。但是,在认出本觉的刹那,这固着就瓦解了。二元心与本觉之间的差异在于二元心有固着,本觉则无。

  简而言之,它是这样子的:你不必掌控外在的虚空,也不必掌控内在的虚空,只要完完全全地放下外虚空、内虚空、本觉的秘密虚空三者即可,因为它们已经融合在一起了。它们无须被融合。

  2、请把双眼导向虚空

  你的双眼不要注视着地面,反而必须与虚空连结;请把你的目光导向虚空。当然,心一定是空的,让这个空的心留在本觉之内,这被称为“已经融合三虚空”。于是,你就有了离于固着的可能性。

  试图去融合三虚空的任何企图,皆是固着。如果你想着外虚空与内虚空,接着思惟:“我应该融合这两者,然后加入本觉”,那么,我们就不应该把这种企图称为“融合三虚空”,反而应该称它为“融合三种分别”。如果我们把“三种分别”称为本觉的状态,这会使“分别”变得比“本觉”更重要。

  我们为什么应该从事这个修持?因为虚空是全然清净、空虚且无碍的,它了无中心与边缘,也了无任何一方的边界。把你的目光导向虚空的中央,这有助于让本觉任其自然地变得无碍且周遍。

  外在的虚空超越生、住、灭,这是一个例子。本觉犹如虚空般周遍、空虚且无尽头,则是究竟的实义。在方便与智慧的脉络之中,这个修持是方便。只要任本觉留在无碍的外在虚空之中即可,没有什么要去安立的。在这个状态之内,有闪烁的光团与某种移动的事物,注视那个光团,这是有助益的。

  归根究底地说,如果你已轻认出本觉,三虚空就会自助地融合在一起。但是,如果你勉强地去融合它们,就会变得相当困难。你想着:“首先,有虚空,接着有我的心,最后有本觉”,它会变得非常困难,因为“分别”打断了这融合。

  三、“外虚空”的虚空无方向的限制

  1、必须先认出心性

  “认出心性”是起点,当我们谈论“认出心性”时,所谈的是直指心性,而非指出心。没有人对上师说“请指出心”,我们说“请指出心性”,而不说“请指出心”。这是其中的差异,而我们应该了解它(直指心性)的意义。我们不必指出心,因为每个人都已经拥有心。如果某个人是众生,他(她)就自动拥有一个二元心,弟子向一位殊胜的上师提出请求:“请指出心性。”心性是本觉,而什么是本觉呢?它是自生智,心则是非实有的迷妄无明。

  为了修持融合三虚空之法,你必须先认出心性,接着才有可能修持融合三虚空。在未认出心性的情况下,我大可以透过语言、文字来告诉你,外在的天空是空的虚空,它离于任何能够障蔽它或阻碍它的事物,例如,薄雾、烟尘或云朵。这是外虚空的例子。

  2、选择无所缘的虚空进行修持

  空虚的天空了无所缘,也没有一个目光的焦点。无所缘的虚空没有任何参考点,可以让我们作为集中的焦点。若有一个参考点,那么它就是奢摩他。

  无所缘的虚空会彻底摧毁了奢摩他的感受,这是为什么无所缘的虚空会极具利益的原因。在从事这个修持时,天空是最佳的选择,其次是无边无际的海洋。你可以前往海边,望向海洋,这是次佳的选择。

  虚空基本上是彻底的通透无碍。“虚空”并不是指我们可以往上看的那个蓝色的东西,这个我们能够看见的蓝色,被称为“天空的严饰”。根据经典的说法,天空与海洋之所以显现为蓝色,是因为阳光从须弥山(由蓝宝石所构成)的南麓反射出来的缘故。然而,如果你位于更高、更高之处,就会发现天空不具有任何颜色,它漆黑一片。

  但是,如果你一路往上直飞,你将找不到任何能够让你碰触到东西的地方。天空无边无际,不论你飞翔了多少万亿劫或无数劫,天空都了无尽头。

  同样地,如果你往下飞而穿透地底,飞到所谓的“黄金地基”(Golden Base),你将会永无止境地飞越,找不到任何尽头。倘若无上无下那么怎么会有东、南、西、北呢?

  为了修持这个法门,你应该去体验“虚空”究竟意味着什么——无上、无下,也无东、南、西、北等方向的限制。不论什么方向,虚空都完全地了无任何限制。当你开始修持三虚空瑜伽时,这是你专注的焦点,这说明了“外虚空”。

  四、“内虚空”的空心无生、住、灭

  现在,让我们谈论“内虚空”的空心。在任何时候,心是否有一个来处、住处或去处?我们发现心没有来处、住处与去处。

  外虚空是空的,内虚空(空的心)也是空的。如果诸法具有生、住、灭之处,它就不会是空的。由于心了无任何生、住,灭,所以它必定是空的。这是第二个虚空。

  五、“觉空”的秘密虚空了无三时的念头

  就“觉空”的秘密虚空而言,我们应该先了解心性是什么,以及心性何以是非和合而成的?

  二元心有念头,藏语“mam rtog”(音“南拓”,二元分别的念头)是由“nram pa”(音“南巴”)与“rtog pa”(音“拓巴”)所构成,“nram pa”意指显相——五密的显相,而“rtog pa”意味着对显相起分别,并且执着于它,那即是念头。

  但是,在本觉的秘密虚空之内,则了无任何念头。在离于念头的同时,它的体性是空,它的自性是明或光明,它的大悲力用是周遍无碍的。

  二元心以念头、二元分别的思惟为装饰。念头并非某件独处的事物,它一个接着一个地生起、消失,生起又消失,所有的迷惑都是因此而起。我们这些众生追逐每一个生起的念头,而这正是我们忘失心性的原因。

  在觉空的秘密虚空之中,即使它了无任何分别念,其中仍然有本智。二元心是以分别念为装饰,本觉则是以本智为严饰。二元心落入三时的控制,本觉则否。二元心总是陷入过去、现在、未来的念头之中,本觉则了无三时的念头。

  二元心与本觉之间的差异在于,尽管二元心是空且明的,它却未觉知到它的自性,它尚未认持住这个明空。这犹如不去找出心脏的位置,反而去身体以外的地方寻找。由于众生尚未认出这明空,所以累生的心被称为“带着无明的明空双运”。另一方面,瑜伽士与修行者的心是含有本觉藏的明空双运。

  二元心与本觉之间的差异在于是否知道如何去观看,犹如看向自己的心脏,或看向一个手臂外的地方去寻找心脏。如果你认出心脏的位置,你就遇见了心脏,遇见了心性或本觉,而这本觉是体性、自性与大悲力用。相反地,如果你往心脏以外的地方看,心性就演变成为三毒或五毒,你因而在轮回之中流转。

  六、没有什么可被看见

  诸位都相当聪明,能够了解这个重点。归根究底,这个重点是如这个例子所说的,认出你的心脏。“认出心性”是每一个法教的重点,不论这法教是关于“轮回”、“涅槃”或“法道”。如果你边看边说:“我试图去找我的心脏”,但是你却从手臂往下看到手之外的地方,你将永远无法找到心脏。

  最后,聪明人会往正确的方向看,并且说:“喔,它在这里。”这是例子。正如同心脏是身体最重要的部分,心性是法、轮回、涅槃、法道最重要的要点。你藉由正确地去看,并与其连接而找到心性,找到心脏。在这么做时,你其实什么也没看见,也没有什么东西可看。

  然而,一切诸法仍然被清晰地看见。有道是,这心性具有体性、自性与大悲力用三本智。事实上,我们要看见的事物,并非是看见(心性)这个东西;我们所要看见的,其实应该是“没有什么可被看见”。

  七、无为的刹那即能摧毁三毒

  噶举派的法教说道:“什么都没有,但是万法皆从它(这什么都没有)之中生起。”“什么都没有”是指空性,而万法从这空性之中生起,则是明性。宁玛派所使用的术语,如“空性”、“本智”;“明性”、“本智”等等,也表达了相同的意义。心性是空、明与无碍的,这是我们必须要了解的重点。

  1、“无为”意味着离于分别

  有道是,在初始,修行者应该触及那应该被触及或被连结的事情。然而,在此处,却没有什么要去连接,也没有什么是可取得、可企及的,因为我们无法抓住或碰触心性。如果你想要抓住某件事物,那么,有一大堆念头可以让你抓住。不碰触、不触及某件事物被称为“无为”(nonaction),它意味着“离于分别”。话说,一刹那的无为胜过所有的事业,因为这个无为的刹那能够摧毁三毒。

  事实上,能够净除三毒者,莫过于这个无为的刹那。三毒总是追随分别念,倘若打从一开始就没有分别念,就不会有追随分别念的三毒。因此,才有“一个刹那的无为胜过所有的事业或作为”的说法。

  我们无法禁止三毒,也无法掩理、焚烧、洗去或冲走三毒,甚至连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也无法应付三毒。如果你试图去压制这三种心毒,它们只会再度复发;它们是不可能被压制的。当然,你可以试着保特安忍,但是安忍也无法根除三毒。

  唯有空性与本智能够彻底歼灭三毒。藏语“yeshe”(本智)是什么意思?它的字根是“shes pa”,意指“明了”——其中完全没有失念或无明。尽管它离于作为与分别,它仍然明了所有需要明了之事,心性就是如此。

  2、心性染净皆离

  如果你认为:“喔,心性是什么都没有,它只是一个空愣愣的状态,象是被一根棍子打昏一般”,那你就错了。心性完全不是如此,心性是无碍的,是彻底的空,它在空的同时又有明,在明的同时又是空。我们不必去造作它,它是自动、自成的。无论如何,人们无法造作心性。

  正如同一盏酥油灯的火焰一般,心性染净皆离(beyond being cleared and obscured;藏gsal sgrib kun bral;离于净与不净),它犹如一条河川的水流般无间断。然而,分别念这些盗贼俘虏了心性,并且用尘境与识把它捆绑起来。在过去,我们无止境地徘徊于轮回之中,如果我们还不认出心性,轮回将会永无止境地持续下去。没有什么比认出心性更必要、更重要的了。

  把“认出心性”付诸实修,这么做能够发挥犹如一颗如意宝般的功效,因为当我们死亡时,不会有任何自由意志。如果我们熟悉于本觉,这意味着我们离于三毒的固着;这三毒的固着是我们继续身陷轮回的基础。一旦我们能够稳固地认出心性,那么,置身轮回三界就犹如游戏一般。

  八、在无参考点的虚空中,彻底地放下

  1、三虚空瑜伽是究竞的颇瓦法

  让我们重温上述的三虚空瑜伽。就外虚空而言,有空的虚空,这外虚空意味着了无所缘,了无参考点,也了无专注的对境;这是外虚空——外在的虚空。内虚空是空的心,是心的空性。秘密虚空是已经被认出的觉空,即空心之智。这三虚空融合为一。如果你修持这三虚空瑜伽有成,那么,当你死亡时,将会融入本净之中。对于大圆满的修行者而言,三虚空瑜伽是究竟的颇瓦法。

  在修持三虚空瑜伽时,你坐着,把目光导向半空中,却不把目光焦点集中于任何事物,同时也不想着内在的虚空。有道是:“在无所缘的虚空之中,安落于无固着的本觉。”不要想着虚空,并且让内在的心保持了无固着,切勿造作出“我正在注视着虚空”等诸如此类的念头。

  明了这空性,即是本觉的秘密虚空。切勿把心导向外,反而要认出心性,这即是所谓的本觉的秘密虚空。如此一来,你自然而然地让外、内、密三虚空变成无别的,这被称为“融合”。在不想着外虚空,同时不在心中造作出任何念头的情况下,你自动地融合了三虚空。

  2、眼望虚空,心向本觉

  第一个关键要点是认出心性——本觉,一旦你认出心性之后,短时间且多次地重复那“认出”,这是融合三虚空的真实之道。当你坐在户外时,把目光对向虚空,这意味着你的眼睛望向开阔的天空。你的眼晴望向外在的虚空,但是你的心却面对着觉空。倘若你尚未认出本觉,那么,你就会把外虚空当作客体,二元心当作主体,因而造作出这二元分别。但是,在认出本觉之后,你就不会有这样的二元分别。

  坐在户外,让眼睛望向开阔的天空,内在的心则面对着本觉。这并非意味着你必须坐在那里,持守这三虚空的融合。你只要注视一次,接着彻底地松坦、放下即可。三虚空会自然而然地融合,圆满的融合自行且自然而然地发生。

  换句话说,“虚空”意味着了无参考点。没有什么要去注视的,对不对?在虚空之中,是否有任何可以我们集中焦点的事物?请把焦点集中在无所缘、无参考点之上。在了无参考点的虚空之中,彻底地放下。

  丸、问答

  问:在修持融合三虚空法时,是否先长时间地专注于远方的虚空?

  仁波切:首先,你往外看(虚空),接着你往自己的方向(内心)看,然后它就会变成是周遍的。但是,它们(三虚空)其实是相同的。在不固着于外的情况下,你可以立刻专注于外虚空,并且在如此地保任一段时间之后,慢慢地向内观看。你的目光所在之处,不论是远、近或介于远近之间,皆是相同的虚空。

  如果你一直注视着外虚空(而不往内观看),那么它就会变成一个分别境(conceptual object)。但是,一旦你往内注视,内与外就是相同、无别的。其中没有差别,只有远近的问题而已。这是一个方法,但是如果你不用这个方法也无妨,远是虚空,近也是虚空。

  把虚空拉向自己(内心)的唯一理由,是为了避免坐在那里,把虚空看成是一个位在那边的焦点。切勿缘显相而住,反而应该安歇于本觉之中。

上一篇:8 大圆满金刚萨埵修持法《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下一篇:目录《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