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61课1-8

创建日期:2022-08-17

  行为学-教言宝藏61课1-8

  第六十一课:辞句言说皆戏论

  一、时时不忘调伏内心

  我们说过,修行应在闻思修的基础上如法行持。如果没有闻思,即便去实修,也不知道如何克服实修过程中遇到的各式各样的障碍;但倘若没有实修,仅凭闻思,则内心见解无法增上,因此闻思修三种智慧必须合一,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当然,我们也一直都在强调,修行要时时关注自己的内心。无论我们平常是身做礼拜,口里念诵不同的咒语,还是调伏内心以及内心之生起善念等一系列善行,目的都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正如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相信在座每一位弟子都知道这几句偈,但如今进入佛门后能真正做到“自净其意”者有多少?因此,我们现前不能再仅仅停留在文字上,而是要在平常修行过程中追随释迦牟尼佛的教言,遵循尊者的足迹而修行为妙,即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诚如我等历代传承祖师华智仁波切所言:“心乃诸法源,调心佛善说。”心是一切法的根源,这一点,相信在座每一位弟子都知道。因为从前行开始,我们就一直在讲解,现前起现的一系列痛苦烦恼都来自于内心的感受。既然心是一切法的根源,我们就要以调心为根本,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

  二、观待自心 行持真正的善法

  我相信很多弟子都知道,我平常不着重于很多外在形式。但也有很多弟子,因为因缘不同,也会跟随其他导师一起去各地朝拜神山,参加法会;或者进行一些水供、灯供、花供、烟供等等各式各样的活动。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这些都只是一些外在形式而已,而是当你参与其中时是否问过自己的内心:这么做会令自己的内心有多少改变?

  如果不能在每次行善前观察自己的发心,不懂得改变自己的内心,就会掺杂世间八法而不自知。比如,行持某种善法只是追求一种形式,目的是为了令更多人看到自己的善举,得到很多人的赞叹,甚至希望能凭借这样的行为得到别人的恭敬供养等等。如果是带着这样的一种心态,无论从事的善行看起来有多么广大,也会由于其中掺杂烦恼的缘故而令善成为一种恶。因此,每个人平常行持善法前,主要还是要先观察自己的内心,是否掺杂了烦恼。

  有些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如果只要掺杂烦恼,一系列善都不能去做的话,那么形式上的很多善法是否都不用去做了?很多人因看见某种善行而生起信心的外缘也没有了,该怎么办?

  要记住,我们这么讲解的真正目的是站在自己的心力之上,观察自己现前具备了什么样的条件。如今我们行持善法的目的就是为了真正寻求解脱,而解脱肯定不能掺杂烦恼,这是特定的。但由于自己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心力等多方面条件并不是很成熟,这时只能掺杂烦恼去做,没办法。烦恼虽然不是功德,但没有烦恼的时候,行善有小小的功德。但对于想要即生成办解脱者而言,就绝不能在行持善法时掺杂烦恼。因此,我们要知道如何选择,知道自己的善行应该如何做下去。也就是说,懂得寻找没有烦恼的善才叫做真正的善。

  往昔有一位修行者一直在幽静山林中闭关,在当地非常有威望,因此经常有人过来朝拜、谒见。某天下午,他的侍者告诉他说:“明天早上有一批居士要来见您。”于是第二天早上一起床,他就开始打扫庭院,布置居所,不仅将佛像上的灰尘擦拭干净,还将供品重新置换了一批,就这样忙碌了一两个小时。

  忙完之后他坐在座垫上想:我平常并没有这么勤快,为什么今天早上突然这么勤快呢?他仔细回忆了一下,是昨天侍者告诉他,今天有几个非常重要的施主来见他,所以他早上才做了这么多,目的就是要让这些施主留下一个好印象。当想到这一点时,他内心中生起了一种后悔心:我是一个真正寻求解脱的人,难道在行善的过程当中还要掺杂那么多烦恼,那么多不好的念么?此时心中心生起悔意,便从地上抓了一把土,往佛像和供品上撒去。

  后来阿底峡尊者进藏时听到这个公案时就说:“藏地所有的供养都比不过这位大德手中的这一把土。”虽然这位高僧大德从大地上抓起来的尘土,平常可能被千千万万人踩过,将这把土直接撒到佛像和供品上,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一种非常不恭敬的行为,但实际上他所撒到的是烦恼、是世间八法身上。

  这也是在告诫我们,平常无论行持什么善行,都不能掺杂世间八法、不能掺杂烦恼。当内心掺杂烦恼的时候,说得不好听一点,还不如将这个善行暂时放下,因为已经没有多大的必要继续做下去了。

  世间人难免会在生活过程中遇到各式各样的烦恼,但有了烦恼也只能凑合着过下去,因为生活还要继续。但我们现前是寻求解脱者,与解脱相关的一切事情都不能凑合。因为这对解脱没有丝毫之利益。也就是说,即便今天做出一个修行的形象,在某处闭关,或者在某个清净的地方念诵不同的咒语、经文,乃至行持这样那样的善,只要内心掺杂于世间八法即名和利,无论行持多少善行,能否得到世间赞叹我们不知道,但出世间方面没有丝毫利益是决定的。因此,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发心。

  三、调伏内心 才是真正的行善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常常告诫弟子:“初次进入佛门时,首先要观察自己的内心,而不是急于做很多事情。”因为亏本的买卖我们不能做。如果不懂得从根本上改变,即便做过很多善行,可能还是会忍不住抱怨自己。

  比如从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相信每个人所从事的善行一点都不少。无论是身做礼拜,去各地谒见导师、朝拜神山还是上供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下施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乃至放生、持诵咒语、讽诵经文,以及内心尽可能行一些善念等等,每个人都花了不少时间从事这些善行。虽然每天做的时间不是很长,但长时间积累下来,总应该有一点的功德才对,为什么直到今天还是没有很大的改变呢?此时就要想想,你在行持以上这些善法时,是否从未掺杂过丝毫烦恼,都是如理如法而修?若如法,则功德增长近在眼前;相反,如果各种善行仅仅流于表面,对解脱没有丝毫利益。

  往昔阿底峡尊者初次进藏,有天早上他的侍者洛钦仁青荣波给尊者送早餐时,看到尊者显现得非常不高兴,并且不停地叹气。洛钦仁青荣波感到很疑惑:为什么尊者会这么不高兴?尊者说,因为早上在光明境界中观察到,他在印度一位修无上瑜伽部的弟子,由于修行不如法的缘故,一切均变成小乘教法。

  洛钦仁青荣波觉得很不能理解:从导师的角度而言,这位弟子依止的导师是阿底峡尊者,是印度数一数二的高僧大德,是八十大成就之一,可以说没有比阿底峡尊者更殊胜的导师了;从法的角度来说,这位弟子修学的是无上密法,是最高的法,为什么在具有这两个特点的情况下,一切法还会变成小乘教法呢?阿底峡尊者说:“一切都在于他自己调伏内心的方便之上,若是做得再不好一点,还会变成堕入三恶趣之因。因为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也就是说,只是在表面上做出修法的形象是没有丝毫利益的。

  因此,我也常常告诫很多修行者,先不说自己平常修什么法,做了多少善法,或者自己的身份是什么,还是先观待一下自己的内心:从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自己的内心有多少改变?如果内心没有改变,就意味着你距离西方极乐世界还有十万八千里之遥;若内心已经逐渐在改变,就说明你距离西方极乐世界越来越近。惠能大师也曾经说过:“一心向善者,西方极乐世界近在眼前。”因此,当自己的内心与善完全融为一体时,西方极乐世界就会呈现在你的眼前,而不需要谁去打造,但是当自己的内心被贪嗔痴烦恼束缚时,西方极乐世界离你还是有十万八千里。这也充分地说明,西方极乐世界并不在某一个据点之上,而是在清净心之中。所以,时时要观待自己的内心,这一点非常重要。

  要记住,如果只是光口中会说,但内心不具备相应的见解,口中说得再好也只是一种空话、一种嘴上功夫而已。如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曰:“口头空言之了知境界,故不得菩提胜果。”即便能将空性说得有多好,口口声声说“一切都是空性”,可是当烦恼起现的时候,还是一点都空不了,烦恼仍旧那么炽盛。因此,修行要以时时观待自心,时时对治烦恼为要。

  当然,我们首先要知道烦恼本身的过失,但还要去寻求不同的烦恼对治法,再去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改变多少,如此时时观照,见解才会迅速增上。如果以上这一系列因素都不具备的话,光说自己平常在行善,是远远不够的。

  四、时时思维前行 精进修法(一)

  只要有空,我都会和大家坐在一起探讨佛法,如是不仅从理论的角度,还要从实践的方面去探讨佛法的目的在于何处?就在于人身难得、寿命无常。

  我们今天在世上,谁也不知道明天还在不在世上。当然,我们都希望不仅明天在世甚至都能长命百岁,但长命百岁仅仅是一个美好的心愿,而现实和心愿之间的距离,往往非常遥远。即便你心里有这样的愿望,现实里也不一定会实现。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虽然活在世上,但无常何时降临,谁都不知道,因此明天可能就是我们活在世上的最后一天,这是非常有可能的。

  细致想想,其实我们每天都能听到或看到身边有人离开这个世界,其中有比自己年龄大的、有比自己年龄小的、甚至是同龄的,有熟悉的亲人、也有不相识的陌生人等等,他们一个接一个离我们而去。这也是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对我们的警告,让我们早点最好准备,不久的将来也会轮到自己。扪心自问,当到达这一时刻,内心有多大的把握?若没有把握,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仅仅是一个自己的口头禅而已,并不能起到切实之作用。因此,时时都要观想它们。

  有很多居士问我:“上师,您平常反复讲解人身难得、寿命无常,那么您对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的认识是一种什么程度?”我想,如果我今天说我不怕死,可能有些会相信,有些人不会相信。因为无论你问谁,尤其是问高高在上的导师怕不怕死,可能他们都不会说自己怕死,因为导师要为你讲解的就是不怕死的方法和道理,如果说自己也怕死,这些道理还有谁会听呢?只有自己先做出来一些已经证悟见解的表示,别人才会听你的教授,否则恐怕都会怀疑你的经验可能有些不足。

  往昔喇嘛仁波切给弟子们讲过一个玩笑。以前有一家施主,对当地的一位修行人做了极大的供养,还祈请他到自己家里做殊胜的灌顶。这位导师灌完顶以后,施主一家都非常高兴,纷纷赞叹这位导师慈悲。这位导师最后说:“我是完全为了你们这些施主才授的灌顶,我自己可是连这个灌顶传承都没有。”

  同样,如果我说,我对人身难得、死亡无常没有丝毫之感受而讲给你们听,可能谁都不会相信我的讲法,因为导师自己都没有感觉,弟子怎么去修呢?如果我说我今天一点都不怕死,可能有些人会想:怎么说这位导师活佛都是一些其他高僧大德认定的,一生中多多少少也修行过不少时间。但有些可能会觉得,这位导师是否真的不怕死呢?总之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所以,我并没有直接说怕还是不怕。

  我当时对他们说,我从十二岁开始直到现在,将近三十多年,一年有 365 天,这么多的日子里,我每天都在想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人们都知道,无论一个物体有多么坚硬,只要你天天去磨炼,长时间以后终究会磨炼出来。我从十二岁出家直到现在,三十多年的时间中,一直都在磨炼这件事情,虽不能说有多大的功德,但多多少少也磨炼出一些见解,相信这一点你不得不承认。如果我一直磨炼的是坚硬的一块钢铁,经过三十多年的磨练洗礼,它和原来的那块肯定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对于平常宣讲的一系列道理,内心如果没有一点点感受,恐怕一切讲解都只是流于空谈。

  总之,平时要多想想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因为它随时会降临到我们的身旁。无论你生前的地位有多高,权位有多大,物质条件有多么丰富,在死亡面前,你可能还是世上最贫穷,最脆弱,最胆小的一位。在今生具备这么好的条件下,如果还是带着满肚子的痛苦离开这个世界,这真是最可耻、最不圆满的一个行为。

  五、时时思维前行 精进修法(二)

  要求对佛法没有一点点信心,即今生不具备暇满人身者精进修法,是不现实的。正如经文所言:“预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前世没有创造过这方面的善行,今生难以得到珍宝人身这个善果,即便内心对死亡充满恐惧,也只有眼睁睁地等待着死亡降临。除此之外,找不到任何解决方法。如同很多动物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带进屠宰场,看到屠夫把刀架在自己的脖子上,除了充满恐惧地等待着生命结束之外,没有丝毫反抗,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去对治,这就叫愚痴。但我们现前可不是这样。由于宿世因缘,我们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智慧,知道该如何调伏痛苦,因此,平常需要在这方面多去下一些功夫,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的内心有多少改变。

  虽然目标是要改变自己的内心,但该如何观察自己的内心有了多少改变?可以从两方面观察。一方面,由于我们长时间行善的缘故,内心已经在无意中改变了很多。就像有些弟子所言,往昔自己的性格急躁,但现前无意识中,性格好像突然有了改变一般,无需再刻意去提起正念,内心也会变得很柔软,这就是长时间行持善法,调伏内心的功德,称之为无意识的改变。另一方面,是一种有意识地改变。即当烦恼起现的第一瞬间,就知道烦恼是一种过失,自己不能再顺着烦恼行走,因此当下就会有意识地进行调伏,而这也是一个真正的修行者必须要生起的对治力。若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我相信任何时候,无论有有多大的烦恼,你都能对治,而不会再像往昔一般顺着烦恼而飘动。这就是真正修行者,也应该如此。

  要记住,所谓修行,并不仅仅是指自己死了以后要去往哪里,而是从今天开始就要改变自己的内心,因为我们没有两种心:今天的心和未来的心。也就是说,现实的心不做改变而期望未来的心能改变,即现在不做调伏而未来可以往生西方是不现实的。一切都取决于今天这颗坚固的心有多调柔。如果今天的心在调柔之中,则意味着临终以及未来的心也调柔,因为当下调伏内心,就在调伏未来的一切,所以时时要观待自己的内心,平时也真的需要在这方面多下一些功夫。

  比如现在天气越来越舒适,很多人不知不觉就会忘失观想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内心很容易因此懈怠下来,此时就更应该加把劲,多想一想这些内容。总之,要将共同前行如同自己的影子般,时时陪伴在身旁。共同前行何时离开身边,就意味着何时失去了真正修行者的身份。所以,共同前行如影随形,非常重要。

  很多人说自己往昔已经修过共同前行,如今不做修行是否可以?我想,需不需要修行,完全取决于你现前是否已达到昼夜一如都在修法中的见解。也就是说,如果不论白天晚上、座上座下,内心都能时时缘于正法,说明共同前行已经得以圆满;若做不到这一点,还是会时不时地有所懈怠,就不得不依靠共同前行来陪伴。倘若没有共同前行的护持,心非常容易散乱。所以,共同前行的重要性,要时时铭记心中。

  六、闻思修皆不离于观待自心

  从理论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大家每周末过来听课,还是平时根据自己的时间阅读学习《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等教言,或者跟随五明佛学院导师们学习《入菩萨行论》,乃至参加密法班,中观班等等,对于增长自己的智慧都非常重要。从实修的角度而言,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弟子,由于已经和亚青寺结上殊胜的缘份,因此平常也都在修上师瑜伽。无论平常的工作有多忙,修行都绝不能搁置一旁。能这样去做,意义非常广大。

  要记住,平常无论学习什么教言,最终都应回归到上师瑜伽导修之中。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传讲上师瑜伽导修期间一直都在强调。正如无垢光尊者所言:“教法乘次无量,入乘之门众多,演说之词聚义广大,然若未能修持真实义之精化,胸中虽持十万之多法函,临终之时亦难获真实利益。”这些也是平常都应该要做到的地方。

  上节课讲到要真正认识到心的本性。心的本性,当然是一种境界,从理论上而言,它完全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范围,是一种如同《心经》所云,“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境界。想要证悟心的本性应该具备什么因素?需要到幽静地方精进修学,方可达到这样的见解。当然,仅仅处于幽静山林之中,却不配同信心和精进等一系列条件,仍旧无法成办见解。至于信心和精进的重要性,我们前面已经讲了很多,总之,这一系列因素都不可或缺。

  我们也复次说过,仅仅口中说得好,是很难认识到心的本性的。惠能大师曰:“善知识,世人终日口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中说得再怎么好,乃至天天将“万法的本性是空性,一切本来就是缘起性空”挂在口中,但不具备相应的见解,现实生活中,你内心可一点都不空!对你来说,石头还是石头,烦恼就只是烦恼……,尤其当烦恼生起时,你口中不离的“烦恼是空性”这句说辞并没有什么用,因为此时你的内心的“空”全变成了烦恼,而烦恼一点都没有空。也就是说,口中说得再好,现实中不具备相应的实践,就永远无法转化烦恼,也永远无法到达空性的见解。所以时时要观待自己的内心。

  七、调伏自心 令功德增上

  单纯从功德角度来而言,调伏内心的标准是什么?是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日日增上。即便不能做到日日增上,只要依教奉行地修行一段时间,还是会感觉到较往昔有所增长,这也意味着见解在逐渐增上。

  我们暂且不谈修定时安住时间的长短。当然,安住时间的长短,从某种角度来说确实很重要。《时轮金刚》中曰:“寂止如海,胜观如鱼。”从这里开始做起,安住时间长并不是什么坏事。但从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登地菩萨的见解称之为刹那之见解,就如同将六十片叶子叠在一起,用一根长针直刺下去,瞬间就能刺透六十片叶子,而从第一片叶子进入第二片叶子的这个短短的时间就称为一刹那。也就是说,只要刹那间具有登地菩萨的见解,就能断除一些烦恼障。

  因为从见解本身的角度来说,见解不在于安住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它的资粮与赤祼的程度。因此,平常修行过程中也必须要时时铭记这一点:无论我们平常安住时间是长还是短,都要时时观待自己功德方面是否有进展?只要功德有所增上,无论安住的时间有多么短,都意味着你的见解正在逐渐赤裸。

  我们将见解分为寂止和胜观两种,随着胜观的见解增长,就意味着功德在逐渐增上。如果仅仅只是寂止,即便临时可以压制一切烦恼、妄想,时时安住在无分别状态中,功德还是没有多大地增上,仍旧处于被压制的状态,这就是寂止和胜观之间的差异。但是只要三大功德越来越增上,见解也会增上,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也就是说,即便寂止与胜观安住的时间没有多大的差异,但由于两者在资粮上天差地别,所以后者胜观会令三大功德逐渐增上。

  很多弟子都觉得,修行过程中自己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变,但也有些可能觉得,为什么自己并没有一种很强的感受,是自己不够敏感么?比如最初自己的寂止是一种状态,但修了一段时间后,寂止还是同样的状态,感觉上并没有多大的区别,这是什么原因?这可能是从粗糙的角度中感觉不到差别。要记住,我们在讲解禅定时分为两个要点:空分和明分,请问你在寂止过程中,是空分多一些还是明分多一些?(当然,这样讲解对比,只是从理论上更方便表达而已,实际上见解可不能这么对比。)如果空分多一些,明分少一点,说明你的见解还是没有达到平衡。当后面明分有所进展时,空分仍旧存在,但这时比前者的平衡度更高一些,也逐渐开始趋向于胜观。但此时是从感觉上而言,不一定会有一种如同从黑暗直接走到光明境界般非常敏感、强烈的感受。但是,只要三大功德日益增长,即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日日增长,就意味着你的见解正在往出世间胜观方面在发展,这一点毋庸置疑。也就是说,平常以三大功德作为判断见解是否增上的标准,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总之,要时时要观待自己内心。我们也常常在说,别说是成办出世间解脱见解,就是单纯从世间的角度来说,观察内心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对于成办家庭而言,如果具有佛教观察内心的背景,相信你的家庭生活也会充满快乐。当然,同一屋檐下,互相没有一点点烦恼,恐怕并不现实,毕竟是彼此全不同的众生。但由于懂得了如何观照自己内心的缘故,多多少少还是与凡夫即完全没有信仰者不同。因为当内心有了观照,烦恼也会减少很多。所以,我常常告诫很多刚开始入门者,我们先不讲解未来会往生到什么地方,现实生活是不可避免的,而人活在世上,不就是为了生活美满么?想要今生过得没有烦恼,就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

  八、初次禅修不用急于辨别禅定

  真正的见解即心的本性,如果只是用词句描述,就只是一种戏论而已。无论说得有多好听,用多么美妙的词句描述,都不是真正的自性。诚如禅宗有云“言者不知,知者不言”,真正的见解超越一切思维,不落于平常起心动念的范围当中。

  这也是在告诫我们,修行禅定过程中,只要心能静下来,都尽可能不要去干扰,无论此时是世间禅定还是出世间禅定,因为你当时的安住只能达到这样的状态。可能有些会有这样的疑惑:若是长时间不做辨别,万一当时的状态仅仅是世间禅定而已,该如何才能把它转化为出世间禅定?此时一方面可以用持风等一系列方便护持,另一方面,从某种角度说,暂时你的禅定只能达到这种程度的寂止,此时希求更高的境界恐怕并不现实,所以就先从它开始做起是非常合适的。

  总的来说,即便当时只是一种寂止的状态,如果配合其他方便,也可以迅速转化为出世间禅定,但不要在安住的状态中进行干扰、去搅乱内心。比如当心安住在平净状态时,突然开始起心动念:自己的状态是不是第八识,又好像是五根识等等,这时候生起这些分别念是修学禅定的大忌。

  要记住,通常我们是在智慧转为道用的时候才传讲辨别。往昔我们传讲过《胜乘狮吼妙音》,这是一部成熟口诀法的教言。其中讲解,成熟口诀法总分为:前行破除心房、正行直指觉性、后行护持修行之方便三个阶段。其中前行破除心房分为: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称之为叫意识转为道用;不共观察心之自性而决择为实相大圆满等五种辨别,称之为智慧转为道用。前面意识转为道用时并不讲解辨别,因为当时寂止和胜观是混杂在一起修的,在出世间禅定还没有稳固之前做过多辨别,反而会不利于禅定见解。等到了智慧转为道用时,由于前面的基础已经稳定,此时再开始做辨别,就能赤裸出出世间禅定。所以,在前面基础扎实的前提下才能做辨别,而不是一开始修禅定时就急于辨别。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修法后一两个月或者是一两年后就开始讲解一些关于辨别方面的教言呢?因为对有些人来说,可能无法运用,但对有些人来说能运用得了。但如果你还是在意识转为道用之中,仍旧运用不了辨别,这时掺杂在一起修并不一种坏事,因为你目前只能做到那么多。

  我们平常传讲过程中,有时候会这样讲解,有时候会那样讲解,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解,都会讲得非常细致,目的就是希望大家在修行过程中能运用得好一些。否则就会成为以上所讲解般,在后面的见解还没有赤裸前,仅仅依靠辨别作意,基础就很难稳固。因此,为了扎实前面的基础,平时尽可能不要搅乱安住,不要随意起心动念去分别好坏对错等等。

  总的来说,修行最重要的是要配同着很多方便法。比如我们讲解上师瑜伽导修期间,对于通达方便的内容如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共同外前行等,以及调伏烦恼不同的殊胜方便道: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和安住调伏妄念,或者安住时间不是很长时,如何对治起心动念等等都讲解得非常细致。短短时间中的寂止,可能只是单纯的寂止,但是当起心动念的时候,如果懂得提起正念,无论是运用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还是安住调伏妄念,都是将纯粹寂止净化成出世间禅定的一种殊胜方便,这些都要懂一点。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60课9-16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61课9-18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