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坛经(索)1行由品7笔记
第七课
1、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对于这样的开悟偈,按照禅宗的传统,有时不作解释,随个人的领悟和认识。
如果非要解释,我想是不是从二谛方面解释会更加贴切。从世俗的角度,所有世间中的有情,种下善根,在因地经过五道十地,到最后可以产生佛果等。一切的因缘也好,有情也好,就像《入中论》里讲的一样,在世俗中,所谓的取舍、善恶等等都是无欺而存在的;而在胜义中,有情不存在,种下的种子也不存在,一切都是无性、无生,完全是空性的。
总之,这个偈颂可以从世俗的显现和胜义的实相两方面来说:一切万法从显现上无欺而存在,因果不灭;而胜义中完全远离四边八戏,在这种境界中,一切的有情、无情统统都是法性,根本不会有任何戏论。这样解释是不是好一些呢?可以根据自己的体悟来理解。
2、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
法则以心传心:本来佛法并不是依靠外相上的法衣、金刚铃杵来传的。佛法分为教法和证法,教法用声音来互为传递,口耳相传等等;证法意即心法,则是以心相传,上师将自心的智慧、悲心和他所领悟的境界传给弟子。
皆令自悟自解:自己悟了法义,自然解脱。
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自古以来,佛与佛之间虽然没有口耳相传的做法,但是普贤如来相续中的密意,可以与阿弥陀佛或释迦牟尼佛以互相相应的方式传递。一位如来的智慧和悲心,另一位如来自然而然获得,按照藏传佛教来讲,这叫如来密意传。藏传佛教中还有持明表示传,是上师与上师之间秘密地相传。汉传佛教中从初祖达摩传至五祖弘忍之间,也相当于是一种独传。像龙钦心滴,也是从莲花生大士以持明表示传的方式次第传到很多上师的相续中。到补特伽罗耳传时,才比较广弘。
3、惠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
惠能说道:“迷惑时,当然要师父传讲佛法来度脱我,而自己已经开悟了,不可能一直要师父度。同样是度脱,名称虽然一样,用的方法却不相同。”自度和他度方面是悟和迷的差别,悟后不需要师父来度,可以自立,迷时还需要师父。
4、惠能曰:‘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惠能说:“如果你真的为法而来,不是为了衣钵,我可以传给你。你先放下所有的攀缘和执著,不要产生任何好坏的念头,我再为你说法。”
惠明用了很长时间才做到平息所有的分别念,惠能知道因缘已经成熟,就给他讲了禅宗最深的修法——直指心性的窍诀。当时惠能对他说:“善的方面不要思维,恶的方面也不要思维,善和恶都不作意,在那个状态,惠明上座,这就是你的本来面目。”
《法界宝藏论》里也有与此雷同的语句:当你观心的本性时,心无论是安住或者向外散射,你不要去观安住的部分,而应该认识赤裸觉性的部分;不要去观分别念的部分,而应该认识赤裸觉性的部分,这就是你需要认识的真正的本来面目。
与此相同,比如你起一个善的念头时,你不要念那个善;如果产生一个恶的分别念,恶的方面也不要念。密法里讲非善非恶的觉悟,即明性的一分,你要认识它,这就是你的本来面目。所以,当我们的心安住或是产生分别的任何状态,都不是心的本来面目。
有些人坐禅只一味安住,认为这就是自己的本性;有些人认为产生分别念的时候是,因为有的上师说,产生多少个分别念就是多少个觉性,其实正在起心动念的这一分,也不是你的本来面目。真正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呢?密法里叫赤裸裸的觉性,不是安住也不是散射,不是善也不是恶,正在那个状态,明明自知,空和明无二无别。虽然是一颗心,但是用心来观心的时候,有一种奇妙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你的本来面目。不过这些是密法,现在讲好像有点不合时宜,以后讲密法的时候再说吧。禅宗在认识本来面目方面也非常深。
[第八课]“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讲得特别简单,不要思维恶的分别念,不要思维善的分别念,就在这个中间……密法中讲不忆念过去,不思索未来,也不跟随当下,正在这个时候,自心光明磊落的境界,就是你的本来面目。密宗中经常讲“认识本面”,认识本面就是认识本来面目的简称。一般来讲,有缘弟子通过简单的窍诀或表示法,当下认识自己的心。认识自心后就会知道,无始以来流转在轮回中,就缘于没有认识本心,如果认识本心,再继续护持、修行,到一定的时候就像空室入贼,对他来讲任何分别念无利无害。再继续修下去,就像大圆满里讲的金洲不得土石,最后完全是一种清净的状态。禅宗与密宗的教言,有些可以相互呼应、相辅相成地理解。
[慈诚罗珠上师讲授《坛经》第1课智慧品1]
不去思考善,不去思考恶,什么都不思考了,那个当下,那个时刻,惠明就证悟了,这就叫作证悟。当时惠能大师就这么讲“不思善,不思恶”的,惠明“言下大悟”就是证悟。
“空心静坐,百无所思”,就是没有任何的思考,没有善和恶的执著,什么样的执著都没有,与“不思善,不思恶”,这两句话,在表面上,不是一样吗?
按大圆满的法身和阿赖耶识的辨别方法,“空心静坐,百无所思”是阿赖耶识的层面,没有真正证悟,是修行空性的误区;而“不思善,不思恶”,是真正证悟,这两个境界是有很大差别的,必须分得清清楚楚。
5、惠明言下大悟。
要看自己有没有缘分,如果有缘分,不管众中听法也好,独自听法也罢,就是这个状态。古代是这样,现代也是这样;藏传佛教是这样,汉传佛教也是这样。任何一个人当下认识心的本来面目时,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的状态。
6、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
之后他问:“除了前面这个密语所讲到的密意以外,还有没有更深的密意?” 刚才给他介绍的这个话头以外,还有没有更多的意义。
惠能回答说:“我为你说的,就像手指指示月亮一样,只是用词语来如是表示。真正的密意是返观自己,你如果返观自己,密意就在你这边。”“我给你的是文字上的指引,最深、最妙的窍诀和境界在你自己的身边。”
与自己的本面从来无离无合,一刹那也没有离开过。只不过前辈的传承大德们,有些通过语言来表示,有些通过行为来表示,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方式。
我想,具证上师跟前的弟子们,言行、信心和他所领会的境界都不相同,故而禅宗不立文字,自有它的密意。有人说禅宗不立文字,难道《六祖坛经》不是文字吗?此中意义完全不同。不立文字,并不是说一切文字都弃之不用,讲解法义依靠文字,但在证悟的时候,禅宗不立文字,密宗也不立文字。任何一种高深的法门,都是用一种表示来认识,认识的途径也许需要语言,也许需要文字,也许需要上师,或者通过其他的因缘来了悟。
[第八课]禅宗不立文字,无上密法中专门有一个续部叫《无文字续》,有些分别念比较重的人可能会说:“难道续部本身不是文字吗?”不是这个意思,书中所阐述的道理和境界,文字只是暂时表诠的手段,而真正的内容,不要说密宗和禅宗最高的境界,就连我们世间中普通的言词、文字也只是起一个指代和表示的作用,它不能直接诠表。因此,教法和证法中,最根本的是证法。
[第八课]转法轮,“轮”是指圆形接连不断地旋转;“法轮”是说诸佛菩萨相续中的智慧和大悲的境界;而“转法轮”就是指这种境界能不断地在众生相续中旋转。比如说他相续中所有的境界,以满瓶倾泻的方式在我的相续中获得,或者即使不能满瓶倾泻,而仅是部分获得——比如说上师的大悲和智慧,在他传承弟子的相续中得到了部分境界,这也是转法轮的作用。
对于一个有所领悟的人来讲,无论你学禅宗、学密宗,所有的宗派都是圆融无违的,在究竟密意上没有任何差别。
每个宗派都说自己教派的法最殊胜,到底是哪个最殊胜?比如《时轮金刚》里说修时轮金刚是最佳成佛的因;《密集金刚》里说修密集金刚最容易成佛;《大幻化网》里说最容易成佛的就是它。那到底是怎样?藏传佛教有一位大德做了一个比喻,比如市场上有各色的上等好马,每一个商人都说自己的马是最好的,但要看你喜欢哪一匹。有些人都不骑,要自己步行,如此他骑马的因缘都没有;有些人不听别人的,自己选择一匹马,那么他以后就与它有缘。我对这个比喻很认可。每一位上师、每一个传承都很殊胜,其中确实有无数大德已经开悟,所以,你们以后修哪个宗派自己选择。你觉得别人都在吹牛,选择不骑任何马,走路过去的话,是你没有缘;你如果选择一个,自己好好珍惜,一定会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