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培芽菜,水只是俱有缘,种子才是近取因,碗豆种产生碗豆芽,花生种产生花生芽;
生命流转,身只是俱有缘;心才是近取因,“心依于心”+“非识非识因”
吃瓜逻辑名著释量成量碎碎念1
1、逻辑名著之N剑侠
逻辑因明创始人陈那大侠著《集量论》,法称大侠为此著作释,名为《释量论》,此著甚难“如众河流归大海,吾论隐没于自身。”这两大侠,一个是“辩论之王”,一个是“辩论牛王”,均智慧如剑。
法尊大侠可能译过《释量论》全文,因其蓝本与麦彭大侠《释量论大疏》不好对应,所以姓索名达字吉先生重译了《释量论》之“第二品成量品”,并讲了43场书。从两个旗帜店找来了MP3+MP4+PDF,太平盛世的产品,应有尽有。
一本书只译讲一部分,多少令强迫症患者感觉到不够丝滑。为什么要译讲这部分?“因日月的核心就是《成量品》”+“应该说《集量论》中的前两句就是《成量品》的所有内容,而《成量品》的内容实际上就是《释量论》的所有内容。”
为什么不译讲其余三品呢?1987年先生的先生王王从五台山回来后,乘着文大领导的东风,才向先生之类的学霸讲了数月麦彭大侠的《释量论大疏》。哈哈哈,咱窃思维,此书太难,听众大多是学渣级别,连听《成量品》都费劲,所以先生对其余三品无可恋耶,不愿再投入巨额译讲成本了。由此,咱这一世也就与这三品无缘了,啊朋友,再见了。
2、逻辑名著主干粗枝
2、1素描逻辑干枝
2、1、1《集量论》之前两句“敬礼A定量B欲利生,C大师D善逝E救护者”。
A定量=因圆满+果圆满=因圆满(B欲利生+C大师)+果圆满(D善逝+E救护者)
A定量=成量=量士夫=世间最权威且无任何瑕疵的大学问家=人弗耳它
B欲利生:意乐圆满,指人弗耳它于无量劫前发大悲菩是心利益无量无边众生;
C大师:是加行圆满,指人弗耳它行持六度万行。
D善逝:是自利圆满,指人弗耳它具有断除一切障碍、圆满一切证悟的断证功德。
E救护者:是利他圆满,指人弗耳它以种种人弗法甘露饶益无量无边众生,将众生从轮口口大海中救度出来,引入涅槃城。
2、1、2《释量论》之成量品:解释《集量论》前两句义,成立人弗耳它为世间之定量
因日月的核心、精华就在于论证前世后世存在,以及在名言中建立人弗耳它成为量士夫这两点。
2、1、2、1论证前事后事存在
庚一、意乐圆满说欲利(6-22,52-183)着重讲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遮破心识从身体当中产生,二是成立心识的主因是同类的前前心识。
2、1、2、2论证人弗耳它为量士夫
丙二、宣说真实之能立=丁一、欲等顺式依道说(6-25;49-200)+丁二、救等逆式说能知。(26-43;201-359)
丁一顺式=B欲利生→C大师→D善逝→E救护者=能成就量士夫的正道,依修道的方式证成了人弗耳它为量士夫,菩是心+无我空性因圆满,就能现前“善逝”和“救护”之果,从而成立世尊为量士夫。在发起利益一切众生的愿菩是心后,又有行持六度万行的行菩是心,之后现前一地菩产的境界,再历经二地至十地的修道位,而成就人弗果。
丁二逆式=E救护者(宣讲四谛)→D善逝→C大师→B欲利生=人弗耳它是量的能立。
2、2写真逻辑干枝
陈那著《集量论》→→1《释量论》+2《定量论》+3《理滴论》+4《因滴论》+5《关系论》+6《悟他论》+7《诤理论》=法称著因明七论
《集量论》之义疏=《释量论》=一品自义比量品+二品成量品+三品现量品+四品他利比量品。
成量品=甲一、宣说佛为量士夫(1-5;1-42)+甲二、广说彼为量能立(6-43;43-360)+甲三、如是宣说之必要(361)
甲一、宣说佛为量士夫=乙一、宣说量之总法相(1-2;1-11)+乙二、是故说佛为正量(2-5;11-42)
甲二、广说彼为量能立=乙一、安立能立之理证+乙二、摄集彼之一切义(360)
乙一、安立能立之理证=丙一、遮破承许无能立(6;45-47)+丙二、宣说真实之能立(6-43;43-359)。
丙二、宣说真实之能立=丁一、欲等顺式依道说(6-25;49-200)+丁二、救等逆式说能知。(26-43;201-359)
丁一、欲等顺式依道说=戊一、因圆满(6-24;49-188)+戊二、果圆满。(24-25;189-200)
戊一、因圆满=己一、各自宣说+己二、结尾(188)
己一、各自宣说=庚一、意乐圆满说欲利(6-22,52-183)+庚二、加行圆满说导师(23-24,184-187)
庚二、加行圆满说导师=辛一、由悲修习方便生(185)+辛二、如何证悟方便理(186)+辛三、修习方便说导师(187)
戊二、果圆满=己一、自利圆满说善逝+己二、他利圆满说救护(200)
己一、自利圆满说善逝=庚一、略说(191)+庚二、广宣说。
庚二、广宣说=辛一、善妙而逝(193)+辛二、不退而逝(194)+辛三、无余而逝(24-25,195-199)
丁二、救等逆式说能知=戊一、宣说救护自性者+戊二、说由救护知善逝(357)+戊三、说由善逝知导师(358)+戊四、说由导师知具悲(359)
戊一、宣说救护自性者=己一、宣讲四谛说救护(203)+己二、宣说四谛各自性。
己二、宣说四谛各自性=庚一、宣说当知之苦谛(26-32;205-256)+庚二、宣说当断之集谛(32-33;257-268)+庚三、宣说当得之灭谛(33-35;270-290)+庚四、宣说当修之道谛(35-42;291-356)
3、逻辑名著之吃瓜总口感
由于量理宝宝非常难啃,所以对此书提前准备了钢嘴獠牙,好象也没用上。有了中又见三仑及量理宝宝及其他大金大仑的知识储备,此书一听就懂,观点+推理好象都听先生讲过很多次,本书只是对两大主题作了信息集大成,提前一半工时扫荡完了。
哈哈哈,考试肯定是不行的,但法称老板的意思基本搞懂了,对其灵魂更是不退转+不动摇层次地领会了,大地啊,请收下我的五体!
致于老板法称与对方帝王将相的击剑交流,咱只能顺手牵羊。现在只要知道有哪些羊+羊在哪就行了,待有朝一日,咱与对方华山论剑,届时再报脚脚+抓羊羊,肯定能把对方拍倒在沙坑里。
吃瓜尝出了丝滑的味道,当然这只是观待先生的大白话而言,如果直视原译诗句,直接迷迷糊糊,甚难明了。所以留种瓜籽,还是要连着大白话释义一起留存,否则以后反刍又会坐飞机,不知所云。
4、留种瓜籽三条线=前事后事推理线(5-14)+量士夫推理线(15-35)+因日月基础推理线(36-39)
5、心的近取因是心:随从何行心,无彼则不生,故心依于心。(123)
非识非识因,是故亦成立。(236)
现在这一颗心有没有前因?肯定有。若没有因,就是无因生,这样的话,过失就无量无边。那因是常有还是无常呢?若是常有,则有永远不能产生、永远产生等过失。若是无常,则可追问:是物质还是心识?若认为是物质,则可问:是身体还是柱子、瓶子等其他物质?若认为是身体,则问:是整个身体还是部分身体?若认为是整个身体,那身体不全者就不能产生心,或心也应该有残缺,但事实并非如此。若认为是部分身体,如大脑、心脏、神经系统,那就不能正确解释无脑儿、心脏移植后的心态等现象,而且它们根本不具备心识的功德和成分。
除了心识本身以外,外在的山河大地、身体、大脑等物质皆非心识之因。而且外面的无情法不可能产生明清的心识。概而言之,无因不生,非因不生,所以心识唯从前前同类中产生。所以“心依于心”,“非识非识因”,心识的近取因是心识,身体只是俱有缘。
6、心一定有结生
6、1心有能力结生:由离因之故,末心有结生。(170)
有情受生时,呼吸根及识,非不待自类,唯由身体生,极其过分故。见具结生力,彼何具何无,何后无结生?(63)
如果通达身体不是心识的近取因,就会明白:离开身体,死时最后的心并非不结生后世的心,而一定会结生来世,因为心识的近取因是心识。而如果身体是心的近取因,那离开了身体心就会消亡,而不可能结生来世。
所有有情受生时,呼吸、眼耳鼻舌身五根以及心识三者,并非不观待自己前世的同类,而是各自有其前世的同类因,并非仅依身体产生。此以理成立,见到前世最后的心识具有结生后世的能力。为什么呢?因为,即生当中前前的心是后后心的因,既然前世末尾的心有能力产生后世第一刹那心,那为何后来不结生?是需要什么新的因呢?还是缺少了什么因缘?但这是不可能的,故绝对结生。因为前因圆满集聚,后果必定会产生。比如:今天的心产生明天的心,……此生倒数第二天的心产生临死那天的心。
6、2结生多样性:何时不待身,有识成有者,习气苏醒因,故有生有者。(234)
从近取因的角度来讲,前面心识成为后面心识的因,而不需要观待身体。但在阿赖耶识上,有各种习气或种子,何时苏醒何种习气是不确定的,所以从前前心识产生后后心识是一定的,且不会有生同一果的过失。
虽然心的主因是光明的心性,但也需要依靠俱有缘。产生心法要依靠四缘,即因缘、境相(所缘缘)、前念心无间灭(等无间缘)、其余增上缘。等无间缘同样是心,为近取因。所缘缘不同导致前后念的心态不同是完全合理的,比如,前念缘SS产生信心,后一刹那遇到了怨敌,可能产生嗔恨心。就像引业是善而获得人身,满业却有善有恶,导致一会快乐一会痛苦。因此,习气复苏不同,心也会有相应不同的状态。而心的近取因绝对是心,本体无有变化,不是他法,而由于增上缘及所缘缘的差别,而表现出诸多不同的差别法。
7、心与身互为俱有缘投生:
7、1心投生:彼因俱有缘,生果即并存,如火红铜液。(107)
由业力牵引,在父母交合之际,心识投生于红白明点融合之中而昏厥;而其身体的近取因则存在于凝酪等心识的俱有缘中,从而完成投生。入胎写真在《大宝积经•佛为阿难说处胎会》中有详说。
因为身心聚合之果,是宿业引生的,故至业的引力尚未完结之前就会一直并存;就像由红铜自己前面的同类近取因中产生的铜,依靠火的俱有缘熔化以后成为熔液,当时火与红铜的液体并存一样。在此期间,前一刹那心是后一刹那心的近取因、是后一刹那身的俱有缘,前一刹那身是后一刹那身的近取因、是后一刹那心的俱有缘。而一旦宿业穷尽,心就以另外的形式投生,身就变成尸体;就像红铜的液体与火分离之后,火要么熄灭、要么作为他用,红铜的液体要么恢复到固体的状态、要么以其他火继续熬炼一样。
7、2身投生:谓身灭非依,故心独自住。为彼因得转,心续安住因,不成其分支。此生之五处,生余身之因。(167)
众生死后,心为了后世身体的因得以不中断,而不断在轮口口中流转,在此过程中,心之相续安住于身体中的因虽然存在,但若心不成为身体形成的分支或俱有缘,就不会形成后世的身体,而独自漂泊。
“此生之五处,生余身之因。”这句话非常重要,因为它宣说了后世身体的因究竟是什么。即生的五处(五根)接近泯灭的最后刹那,是产生后世五根的近取因。任何众生在此世离去时,其眼耳鼻舌身五根都会以习气的方式存在,如果这种习气复苏,以此作为近取因或主因,再加上对色法或身体贪著的俱有缘,就会显现后世的身体。
那前世的根怎么会来到今世呢?其实,这就像这个印章上的花纹在另一个印章上出现,老师心中的智慧在学生心中显现一样。所以,很多回忆前生后世的人都说:前生被刀捅有特别大的伤痕,今生身体上也有;前生脖子上有某种伤痕,今生脖子上也有……因此,前世五根就是后世五根的因。虽然表面看来这似乎不可能,因为前世的身体只剩下骨骸或灰烬,但缘起就是这样不可思议!
以前世五根的习气复苏显现前世身体的五处作为近取因,以意识贪执身体作为俱有缘,而使身心连续不断显现,如同梦中的身体一样。如果离开了对身体的爱恋,那个心识不作为显现身体的俱有缘,暂时就不会显现身体而转生无色界,如同酣睡阶段一样。即便是在无色界,因和缘也可出现,只不过暂时以随眠的方式存在,一旦现前就会显现身体,而转生色界和欲界,如同从酣睡中再度显现梦中的身体一样。
不仅心上的习气可以在后世显现,五根的习气也可在后世显现。五根的习气到底是心法还是色法?是心法。正因为它是心法,所以才可以在后世显现五根。否则,若是有阻碍的色法,则没有这个机会。
根从心中产生,心不断延续下去,即生末尾的心就会产生来世第一刹那的根,下世身体从前世心产生。习气归根结底还是心,心上的习气成熟时,就会显现万事万物。
因此,心与身能否互相成为助缘,关键看心上是否有此习气。若心上有将来转生色界或欲界的习气,就会转生在色界或欲界当中。比如某人死后,心仍执著色法,就会转生这两界。若在流转时,心没有对色法的爱执,则会转生到无有色法的无色界。
8、心流转的动力系统:我执、我所执、我爱执、四颠倒识、思=业力
8、1于我具贪故。有情非他引,欲得乐离苦,受生于劣处。痛苦颠倒心,生爱而束缚,生因若彼无,其即不投生。(126)
三界轮口口的所有众生,并不是他者所派,也不是他者牵引或引领,而是每个众生的欲望————离开痛苦、获得快乐的耽著心,让众生流转劣处,即能形成有漏身体的胎等处所。每个众生先有我执,之后因为贪爱自我,而排斥丑恶之境、接受悦意之境,缘此就会不断流转轮口口。在我执、我所执、我爱执等颠倒心态的蒙蔽下,反而生起贪爱,众生就会束缚在轮口口中不断流转。若通过修行断除转生轮口口的因,远离了愚痴和贪爱,从此再也不会流转轮口口。
8、2颠倒识彼生,爱思所牵引,投生恶处众,故彼断不往。唯由彼生故,彼等能受生。彼等思本业,故生思无失。(349)
常乐我净四颠倒识,和由它产生的与爱相应的思,在这二者牵引下,众生就会不由自主地投生为胎卵等劣处众生。所以,只要作为因的颠倒识之思与爱之思相续中断,众生就不会再趋往轮口口,因为因不存在之故,就像种子被火烧毁后不会再产生苗芽一样。唯一由颠倒识和爱中产生轮口口这一点以量可见的缘故,这些因具有受生的能力,而大自在天等他因则不具备这种能力。由此也可认识到,流转三界的根本因是萨迦耶见,一旦断除了它,轮口口的所有迷乱现象就再也不会显现在我们面前。
为什么不承认业力是因,而说唯有思是因呢?那些思本身就称为业,因为不管是善业还是恶业,在无情法上都无法安立,只能安立在心识上。所以,并不存在思以外他体的任何所谓“业”。所以归根结底,过去的业就是过去的善和不善的思想,现在的业就是现在的善和不善的思想,未来的业也是同样。而过去的善不善思想所形成的宿业,再度以思滋润,则会成熟果。正因为受生之因思没有退失,所以依靠灌顶而不再受生之说就以比量有妨害,因为彼不可能破坏转生轮口口的我执和业力。
9、对方观点:心识从身体产生+心识从大脑产生+心识从心脏产生+心识从气息产生+心识从单独的根和所有根的聚合产生+心识从无根的指甲、牙齿产生+心识有支的身体和身体的分支产生+心识与身体同时非同时产生+心识与身体能依所依产生
破法:承许身体产生心,其过失有二:一、一切皆应成产生,即任何地点都应产生心,甚至一切大种都应变成心识种子的本性。二、因果应成颠倒,因为现量所见,根有损而意识并没有损,而意识有损而根有损。
9、1一切皆应成产生:何处不产生,湿生等众生,地等分毫无,故悉种子性。故根等不待,自类是大种,如一者尽成,皆无别成故。(68)
任何一个地方,不产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生的地等大种的部分毫不存在。为此,一切大种都变成了心识的种子。而且,若承许呼吸、五根、心识等一切法,不观待自类的因,其近取因是地水火风四大种,那就像地等大种的一分完全变成含生一样,所有大种也无有差别而变成含生。但这与现量相违,故极不应理!
身体除了四大以外没有任何其他东西,即由四大组成,所以作为因的四大,也必定具有产生心识的功能,否则聚合众多的四大也不可能产生心识。而地水火风四大何处都有,所以何处都可以产生心识。因为因已经具足,果必定会现前。
心和身的关系,就像苗芽与种子、土壤、肥料的关系一样。种子是苗芽的近取因,土壤、肥料等是俱有缘一样,心的近取因是心,身体只是心的俱有缘。
9、2因果应成颠倒:诸根一一损,意识非有损。见此若改变,彼等亦变异,故识住所依,即识依于彼,是诸根之因,故根由识起。具如此能引,后亦成如是。(69)
身体上眼耳鼻等有色根遭到损害,但意识并没有随着身体损伤的比例而受损伤。而当意识改变时,根也会随之改变。因此,意识存在的所依,就是自己前面同类的识,并非身体。
而业(或指思心所,或指身口意善恶无记之所作)是诸根之因,业又依靠意识而起;所以,下一世的眼耳鼻舌身等根,就是由前世的善心和恶心产生的。当然,并非近取因,而是俱有缘。也就是说,意识造业,业对根起一定作用。
既然前世的意识具有那样的能引,后世也将以能引因的方式如是受生,即前世的意识一定能引出后世的意识和根。
通过以上推理,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心识并非仅仅依靠身体产生,心识与身体不具备无则不生的决定性条件,虽然它们互相依靠,但并非没有身体绝对不产生心识。身体和心识不是随存随灭的近取因和近取果的关系。
9、3次第破常法:由非次第者,不生次第者,无别待亦无。身次第成识,彼亦显次第。前前刹那者,一一刹那中,是前无彼因。是故一切时,可见或有因。(71)
由非次第的常法身体中,不可能产生前后刹那完全不同的次第性的无常心,因为因没有任何次第或变化,从中产生的果有次第或有变化,是绝对不可能的,也不可能有观待和不观待的阶段。
如此一来,心识、根、呼吸、身体都是前前刹那作为因,后后刹那作为果,也就是说,这些法的前前刹那,在每一刹那中,是所产生前所未有后刹那的因。正由于这种原因,如此因的刹那在生死的所有时刻,是可见或存在的。比如:今世前前刹那的心产生后后刹那的心,这是可见的;前世中阴末尾的心产生今世第一刹那的心,今世末尾的心产生中阴或下世第一刹那的心,这些虽然不一定能见到,但是存在的。而果的刹那,如果前所未有因的刹那,是不可能产生的。因此,无有障碍、因齐合的刹那中,决定产生后面的同类。
这个推理方法极其有力,依靠它,完全能成立身心的前际有无数身心的近取,身心的后际也无量无边。
9、4无随存随灭因果关系:身体无增减,以心行差别,慧等增及减,此非灯光等,存诸所依中。(119)
身体的四大没有增长或损减,但在此时,以内心之行的差别,信心、悲心、智慧等,却时而增上、时而减退。也就是说,在所依没有差别的时候,能依却有很大改变。因此,身体和心识之间的关系,与酥油灯和灯光、身体和身体的影子、种子和苗芽之间的关系并不相同,这三对之间有随存随灭的因果关系。如果身体和心识之间,有随存随灭的因果关系,那身体平平淡淡时,心也会平平淡淡,一旦身体有什么变化,心也会随之而变。但是,身在没有差异的情况下,心却有很大差别。所以,依靠身体产生心的说法是不定因。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