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万禅香 > 胜观彻却脱噶

第11章 区分二元心跟本觉《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

创建日期:2023-02-10

  第11章 区分二元心跟本觉《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

  微信公号愿您永具菩提心

  【立断】第11章  区分二元心跟本觉     祖古乌金仁波切     (直读版)

  一、“放下的刹那”只有“心性”

  1、离于“三时的念头”

  “当下”的刹那,我们能够明了“自己有没有固着”。

  任何“固着”“执取”的“念头”,都是“过去念头”“未来念头”“当下念头”。

  进一步追究,会发现,“过去念头”已经消失,“未来念头”没有到来,剩下只有“当下念头”。

  问题是:不要“守着当下念头”,要“放走当下念头”。

  如果“放下了当下念头”,在那个刹那,除了“心性”之外无他。

  你不可能“错过心性”,不可能“搞砸心性”。

  在那时,只有“当下的心”,如果“当下的心”在追逐某件事物,以某件事物为目标,就不是“本然的心”,而是“一般的心”。

  “一般的心”指“没有受控制的心”,“一般的心”不是“平常心”(赤裸平常心)。

  试图去“纠正它”“改善它”,就是“固着”。

  不去纠正,不去改善,只是“松开放下”,就没有“固着”,只有“心性”。

  在“大圆满”“大手印”,被指出来的是“四分离三”,实修的也是“四分离三”。

  “四分”意味着,过去念头,当下念头,未来念头,当心离于这“三种念头”时,就只剩下“无时之时”,也就是“大平等性”。

  “过去念头”跟“未来念头”必须被舍断,“现在的念头”正在做“判断”“评估”,那是我们所谓的“当下念头”。

  当我们放下“当下念头”,就剩下“第四时”(无时的平等性)。

  当你“怀疑这个是不是真实”时,“你的疑虑”只不过是“另一个当下念头”。

  “是谁在思维?”“是谁在怀疑?”“是什么在怀疑?”,当你瞬间认出它时,“疑虑”就消失了。“疑虑”不会停留。

  你肯定会有怀疑,不必为此自责。

  认出“是什么在怀疑”时,那“怀疑者”就会如同“自然而解开的蛇结”那样消失。

  2、“疑惑”只是“念头”

  “有所疑虑”不是坏事,“有所疑虑”比头脑有一片空白,心不在焉坐在那里,没有注意到发生什么事,到头来还宣称“这是修持”来得好。

  当你注意到“自己心有疑虑”,其实是在做大扫除。

  “疑惑”不是一个大问题,只要重视“是谁感受到疑虑”,“疑惑”就会消失。

  当你开始做评判时,就会以不同方式“对见地产生误解”,以不同方式流散。

  心想:“我可能犯了这个错误,我做错了那个”。

  这些“念头”,都只是“念头”,也可以称为疑惑”。

  它们都只是“念头”,当你审察“是谁在想着这个疑虑”(这自然的通常在一瞬间发生)并“放下疑虑”时,它就会如同“其它念头”一样消失。

  在那个刹那,“疑惑的念头”自然而然消失,如同“太阳”照耀,“黑暗”无法留存。

  把“一根头发”放进火焰,头发不会留存。

  不论你是在怀疑,或想着任何事,认出“思维者”的刹那,“那个念头”无法停留。 ​

  二、如同电光闪照一样的“凝视”

  1、“认知”是直接的及时的

  “念头”有许多类型,比如,可能会说:

  上次教的非常精彩,但是,我不确定是不是真的了解,即使真的了解,我是不是真的能实修,实修时,我不确定是不是做得正确。

  这些不同形式的“念头”,在“认出思维者”的刹那,“概念”和“念头”无法留存,只剩下“本觉”。

  在“大圆满”,有个词汇是“当下”,“当下”意味着“直接”“即时”。

  “忆念”跟“认出”的刹那,是同时的。

  我敲桌面,你立刻听见“敲桌的声音”,并且认知到那声音。

  这其中,没有犹豫,你立刻听见那个声音。

  同样,认出(认出的意图跟认出的行为)是即时,立刻的,直接的,没有“容纳疑虑的机会”,没有“生起疑虑的时间”。

  与其探究“我是不是感到疑惑”,反而要完全忽略那个问题,直接的,即的,去注视“是谁在思维这个问题”。

  如云:

  如电光闪照一样的凝视。

  “认出的刹那”是立即的,突然的,如同闪电一样。

  “如电光闪照一样的凝视”解脱“诸佛”跟“众生”。

  “诸佛”指“善念”,“众生”指“恶念”。

  认出的刹那,如同“突然在天空中显现的闪电”,瞬间的,立即的,“善念”“恶念”被摧毁。

  2、“认识心性”越快越好

  “立断”是“直接立即的斩断”,不是“藕断丝连的慢断”。

  在那个刹那,没有时间去臆测:它是不是这个,它是不是那个,它是已经认识或没有认出,它是“善念”或“恶念”。

  “已经认出”或“没有认出”,“善念”或“恶念”,都彻底的被净除。

  [五世观音法王]云:

  “认出本觉”应该要如同“瞬间抬起目光”那样立即。

  “认出”不应该是“缓慢迂回的”,“认出”是“立刻的”。

  如果“注视自己的鼻子”,那是“止”。

  如果“抬起目光”,那么在刹那,就只是“本觉”,别无其他。

  放下安落在“本然如是”,并且“抬起目光”“往上注视”,在那个刹那,只有“赤裸的本觉”,别无其他。这是重点!

  “认出心性”越快越好。

  “认出心性”的第一个刹那跟第二个刹那,是“明澈的”“真实的”。

  在这之后,我们开始想东想西,心猿意马。

  我们还没有脱出“分别念的蜂巢”,当然会有“各种念头”。

  我们仍然被包围在“肉身”,在体内循环制造诸法,制造“各种念头”。

  我们还没有完全脱离这个情况,仍然感到疑惑。

  不论是不是“疑虑”,最重要的是,在那个刹那,应用“如同电光闪照一样的凝视”,它能够立断。

  三、“只管认出”就好

  最好做一个“随和的白痴”“随和的傻子”。

  一旦“认出心性”,就别太挂念着它,只要如同一个憨痴的人那样继续下去,不作太多臆测,不问太多问题。

  同时是“随和的”“有点松坦的”,不会为了“这个那个”而气恼。

  这远比“过度聪明伶俐”“过度挑剔细节”来得好。如果太聪明伶俐,就会“分心散乱”“胡思乱想”。

  所以,只管认出就好。

  这是“注视心性”的崭新机会,然后,由此继续“认出心性”。

  这不表示,你要有一种“失落感”,说“我曾经拥有见地,但是现在见地消失了。”这不是真正的“正见”。

  比如“如果我能够稍微改变这个”等这类“念头”,是在判断“自己的体验跟觉受”是不是正确,并且试图改善“体验跟觉受”,这种试图,本身就是障碍。

  “处在本觉”的刹那,即使试着去思维,“念头”仍然无法生起。

  “念头”不具有“任何力量”,“念头”不具有“任何真实效力”。

  如云:

  当你真正的“处在本觉的相续”,你甚至连“尝试造作一个念头”这样的企图,都不会成功。

  一旦“本觉的相续”消退了,肯定又开始“生起念头”。

  四、“二元心”跟“本觉”的差异

  1、“卷入念头”如同“把水倒在泥土”

  “二元心”跟“本觉”之间的差异是,在“本觉”中,“念头”无法生根。

  即使努力去思维,仍然不会有“真实具体的念头”,如同“把水银倒在尘土”,水银不会混“尘土”。

  但是,“二元心”的状态,“一般的念头”如同“把水倒在尘土”,“水”立即混入“尘土”。

  “本觉”不会“固着对境”或“被念头掌控”,“二元心”会“固着对境”或“被念头掌控”。

  现在在“本觉状态”,试着去想“我想要去厨房吃东西”。

  当你“失去本觉”的刹那,你就被转入“那个念头”,这个情况,如同“把水倒在泥土”。

  “本觉”是“自在无碍的”,因而能感受到诸法,“本觉”是“没有执着”的“了知”。

  现在可以试着这么做,“我要喝杯茶,我要走过去”。你能够“不散乱”的做事。

  “二元心”不是这样,“二元心”没有“本具的稳固”,“二元心”立刻就会被困住。

  “二元心”会“立刻陷入念头”,“本觉”不会“失去相续”,“本觉”会“保持无散乱”。

  2、让“本觉”摆脱“妄念的暗流”

  让“本觉”摆脱“下意识的叨絮”(妄念的暗流),从中突破出来。请把“本觉”从“念头的潜流”中提振出来。

  另一方面,如云:

  不要在乎任何事情,完全的轻松畅快,无忧无虑,不要判断,不要评估,要像稚子那样,如果开心,你就笑,如果悲伤,你就哭。

  过多的判断跟评价(这对吗?这不对吗?)只会让“本觉”变得模糊隐晦。

  你们要偶尔认出“本觉”,并且,在每一次认出之间忘掉它,这是“认出本觉”的方式。

  这个情况不表示,你认出“本觉”后,“本觉”会持续不断保持“那个样子”,这种情况不会发生。

  在“本觉的状态”,“显相”会生起,因为“本觉”是“通透无碍的”,所以诸法会从中生起。

  “本觉”不会卡在“冻结状态”,否则,就不可能有“生起次第跟圆满次第的双运”。

  如果一开始修持“圆满次第”就卡在其中,那么“生起次第”得不可能,就不可能会有“双运”。

  如云:

  “生起次第跟圆满次第双运”是“圆满的修持”,在所有本尊都现前的同时,修行者也永远不离“心性”,不离“本觉的状态”。

  这跟“一般的念头”不同。“一般的念头”是“粗分的”或“细分的”。

  “细分的念头”被称“下意识的叨絮”或“念头的暗流”,如同一条“流经一堆稻草底下”的细流。

  “那堆稻草”无法“止住水流”,“水”不会“浸湿所有稻草”,上端的稻草仍然是干的。

  你可以坐在那里想像“自己是无散乱的”,但是仍然有些“背景声音”在做评论,或者你正在评论而心想“这不太对,或许应该是这样那样”。这是“细分的念头”。

  在那时,把“本觉”揭露出来会有帮助。你向内放松,但是,却稍微专注在外。

  有时,大声喊“呸”也有帮助。

  五、没有什么“要去禅修的”

  完全离于“从事禅修的企图”,这是重点,你应该连“一丝一毫的企图”都不要有。

  大声喊出“呸”时,不应该有“观看者”。

  没有什么要去“禅修的”,没有什么要“修习培养的”。

  大声喊出“呸”时,连“丝毫的观看者”都不可见,也没有可什么可见的。

  但是,在这同时,在那个刹那,连“一刹那的散乱”或“忘失正念”也没有。

  如云:

  在“无散乱的无修状态”保持正念。

  这是“不造作的正念”,跟“本觉”相同。

  在其中,没有“刻意造作的正念”,没有“修持”或“禅修的行为”,也不“忘失正念”。

  “没有散乱”“没有修持的企图”时,不可能有“任何疑虑”。

  试图“从事禅修”“从事修持”,就有了“可以生起念头”的选择:“做这件事时,我是不是成功的?”

  没有任何事情可修持,连一个原子大小的事也没有,所以不可能会有“疑虑”。

  你不可能“忘失它”(不造作的正念的无散乱),连一丝一毫,都不会忘失它。

  不去修持那“不造作的正念”,你现在试试看,不会有任何“疑虑”,没有什么要造作,没有什么可忘失,“本然的正念”“不造作的正念”纯粹意味着“不忘失”。

  在忘失的刹那,当然没有“正念”。

  不要期待“本觉是特别不可思议的事物”,“本觉”不是!

  “二元心”跟“本觉”不会共存,反而互为消长。其中一个现前,另外一个就会平息。

  当“本觉”被忘失,“念头”生起时,“本觉”就平息了。如同“光明”跟“黑暗”不同时并存。

  在“无散乱的本觉”中,“二元心”是潜藏的。

  “二元心的念头”让我们“散乱”,“本觉”了知“心”,但是,“本觉”不会被“心”控制。

  “二元心”跟“本觉”的差异是,在“本觉状态”,尽管“念头的不同妙力”会生起,但是,“本觉”不会陷入其中。

  “本觉”不会被“念头的力量”掌控,“二元心”会被“念头的力量”掌控。

  六、“当下的心”就是“本觉”

  1、“佛性”一直都在那里

  “失去本觉”被称为“二元心发挥掌控支配作用”。

  但是,在“本觉状态”,没有什么被封锁,被阻挡:

  “色相”被看见,“声音”被听闻,一切诸法在其中生起。

  如云:

  “本觉的体性”如同“天空”,“念头”如同“云朵”。“天空”不会被“云朵”控制。

  “本觉的体性”如同“太阳”,原本就是本然的,不造作的“明性”。

  照着“这些教导”修持,慢慢的,慢慢的,你就能越来越容易“认出本觉”,并且“保任本觉”。

  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会在一两个星期发生。

  不要一直钻研“本觉”,要让“本觉”保持“通透”“无碍”。

  旅行去菩提迦耶,不是一条笔直易行的路,有许多起伏,时而平顺,时而艰难。

  拥有“有着诸蕴诸大种诸处的肉身”时,就是这个样子,“肉身”制造不同的情况,影响“心的状态”。

  尽管这样,如果持续这段旅程,不半途而废,就会抵达目的地。

  “佛性”一直都在那里,但是,必须认出它。

  “佛性”如同“天空的太阳”,原本就是“光明的”“灿烂的”。“佛性”如同“天空”,原本就是“不造作的”“无为的”。

  在“佛性”中,保持“相续”,保持“不散乱”,并且一再的注视。

  最重要的是,不要“做过头”而“适得其反”。不要“过度投入”,反而要“轻松畅快”。

  “本觉的状态”是宽坦自在的,不要试图局限它,让它变得更紧绷,你要宽坦自在,无拘无束。

  “本觉”如同“你认识的老友”,不是“你将要失去的某人”。

  在第一刹那跟第二刹那,你认出“本觉”,然后“本觉”被忘失了,只要对“本觉”还没有“稳固的认出”,就会发生这种情况。

  2、保持如是,不要试图去造作

  不去干预或去改善“当下的识”时,我们就处在“本觉的状态”。

  试图去改善它,改变它,就把它弄混浊了。

  “当下的心”既是“明的”,又是“空的”,任何改善“当下的心”,或把“当下的心”变成其他事物的企图,都被称为“二元心”。

  “放下”的刹那,就是“本觉”。

  “本觉”跟“二元心”不同,“本觉”跟“二元心”,是“心性”跟“心性的妙力”,如同“太阳”跟“阳光”。

  “当下的心”(当下的识)是“明分”跟“空分”的双运。如果它是“识”,它当然是“明分”,这很容易了解。

  “虚空”是“空的”,但不是“明的”,“注视心性”时,可以说“心性如同虚空”。

  “心性”原本就是不造作的,但是,“心性”也是“明的”。

  “虚空”仅仅是“空的”,不是“明的”。“心性”是“空的”,同时也是“明的”。

  “心性”原本就是这样,原本就是“空的”,没有根基,没有来处。

  “这没有根基的空的状态”也能够了知,原本就是明明白白的,这是“耶喜”的定义。

  “耶”指“本有”“本具”。“喜”指对“认知对境”这件事,有所知觉,有所觉察。

  “本智”受到“固着”的束缚时,被称为“识”。

  它是这个样子的:当“这个当下的心”不受到“希望”“恐惧”推动,而试着去改善它,或纠正它时,它本身就是“本觉”。

  让“当下的心”保持如是,不要试图“去造作任何事情”。

  如云:

  你那“离于造作”的“当下心”,就是“真正的普贤王如来”,它从来没有跟你分离。自然而然的安落休息在“那个认出的状态”。

  没有“认出”,就不会有帮助。那份“认识”,那份“了知”,就是“本觉”。

  只要任其自然留在那“充满本觉藏”的“明空状态”就可以,没有必要去希望恐惧任何事,没有必要取舍,这本身就足够。

  七、问答

  1、“肉身”的障碍

  “身体”只是一个“客栈”,一个“暂时的居所”。

  “居所”有很多种,有的很完善,有的很糟糕。

  长途旅行时,停留的不同处所,不可能全是完善的。

  “心”是最重要的,如果“心”是独立的,能够自行运作,那么,住所没有什么要紧,别担心“住所”。

  “身体”只是一间客栈,提供不同的“欢乐”“痛苦”,不要被“身体”控制。

  从事修行期间,“身体”既是助力,也是阻力。

  如果没有“身体”,就会是一个“中阴识”,缺乏“独立自主的力量”。

  “拥有身体”是一种加持,通过“身体”拥有某些力量。

  “身体”其实是一个巨大的优势,但是,“身体”仍然会“带来障碍”。

  在由“诸蕴”“诸大种”构成的“身体”内,有“自生智”,“自生智”被“身体”束缚。

  由于“五大种”“气”“脉”运作,时而感到快乐自在,时而感到焦虑不安。

  有时即使没有任何外因,心也变得恼怒。即使没有“让人痛苦的外境”,我们也会受苦。

  虽然“佛性”不会“体验到痛苦”,但是,由于我们受到“短暂串习”跟“诸大种”的束缚,会生起“不同的内显相”。

  但是,不论上下起伏,不论山谷河丘,只要坚持不懈,不半途而废,迟早到达目的地。

  要把心专注在“离戏成佛的状态”以及“无分别智”。

  把“心”瞄准那个方向,虽然,不会立即抵达,如果瞄准,只要不放弃,终究抵达。

  既然伤害是“从心所生”,所以,不论在“身体”中,从“诸蕴”“诸大种”“诸处”生起“什么样的骚动”,只要让它们一而再,再而三进入“非造作的本然真如”就可以。

  不论发生什么,不论有什么体验,别看重它,不要有挂虑。

  “身体”是一大优势,没有“身体”,无法“注视心性”。

  在“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从来没有“认出心性”。

  虽然我们拥有一个由“诸蕴”“诸大种”“诸处”构成的“身体”,会有各种显相。

  但是,你要以“自生智”为目的,“目的”基本上是指“你的鼻子所朝的方向”(你的家)。

  把鼻子朝向“前方的事物”,不是朝向“你身后的事物”。

  你的家,应该是“自生而且离于分别”的“本智”。“本智”是本自离于散乱。

  当你“散乱”时,就没有“本智”。

  “无散乱”的面向,就是“本智”,“本智”是没有迷惑的,没有谬误的。如果你是迷惑的,表示“本智”已经消失。

  2、如何喊“呸”

  喊“呸”时,如果是事先做好准备,不是那么突然,这种“呸”,无法“断除念头”。

  要在想到它的那一刹那,喊“呸”。

  如果已经感受到有点“蓄势待发”,就很难不去准备。现在,要试着在感觉到“准备就绪”的刹那,大声喊出“呸”。

  它应该是同时发生的,而且,如果非常快速的喊出“呸”,就会有助益。

  如果先想着它,然后,再喊出来,就会如同“已经有所风闻”,就无法“驱散念头”。

  大声喊出“呸”,在于驱除消散“念头”,进而揭显出“无分别智”。

  你无法丢掉“念头”,因为“念头”是本具的,俱生的。

  紧紧压住“念头”,“念头”也不会停留。对“念头”,你束手无策。

  一堆干稻草下面流动的细水,水能够流动,底下的稻草会湿,或许能压制“粗分的念头”,但是不可能压制“细分的念头”。

  “细分的念头”即使没有被觉察,“细分的念头”仍然会“屏蔽心性”。

  “呸”能够断除“粗分的念头”跟“细分的念头”,“呸”代表“智慧”跟“方便”。

  使用“呸”的方法是,突然的,突如其来的喊出“呸”。

  不是只在上师“指出本觉”时才喊出“呸”。有时,弟子背对上师坐着,上师突然大声喊出“呸”,弟子惊愣得发晕。

  在那个刹那,弟子应该“认出心性”,否则,就会落入“失念状态”,就没有什么用处。

  要明明白白的,不要因为惊呆而变得“不知不觉”。

上一篇:第10章 二元心与本觉的特征《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