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宝藏》下部1+2章前行+入座前行
下部 正行上师瑜伽
顶礼上师三宝!
愿充满虚空之际有情父母脱离六趣痛苦及痛苦之因,当证一切种智大觉果位,故修习大圆满无上窍诀法之上师瑜伽而发心!
正行上师瑜伽=第一章前行之前行+第二章入座前行+第三章共同外前行+第四章念诵仪轨及禅定初阶+第五章回向+第六章座下修持
第一章 前行之前行
前行之前行=一、修行时间+二、修行地处+三、入座前准备
往昔历代传承祖师皆依三清净而成办解脱,因此,初次修法要具备三清净——地处清净、身清净和心清净。地处清净乃修行之地,若清净不为外缘所扰,可成办修行良好之外缘:身清净乃持身之法,身心相依,身若轻安堪能,则成调心之助伴;心清净乃解脱之果实,一切勤做皆为成办心清净之方便。作为实修者,尚须养成良好之修行生活规律。否则纵使今生值遇千劫难逢之清净具德上师摄受,亦决定无法成办解脱利益,故应先了解此中道理。
一、修行时间
依传承法规为晨起、上午、下午和晚上一日四座瑜伽,每座2小时左右。在家居士需要工作及料理家务,利用早晚及休息日修法比较适宜。每天不少于一座(每座不少于1.5个小时),若能多修几座则更为善妙。
在此特别提醒诸位:欲求解脱之办道者,应养成早起修法的好习惯,尤其清晨光阴胜黄金,正堪修法。
原因有三:
1. 经过晚间睡眠,消除了前日之疲劳,身心堪能,适宜修法;
2. 清晨万籁俱寂,人多未起,无他缘之干扰,正堪修行;
3. 清晨为贤劫千佛成道之时(如释尊睹启明星而悟道)——光明时,具胜妙之加持,故最适修法。就共同而言,在此光明时内修持片刻,即胜于其他时间修持许久。若因痴眠错过,甚为可惜。如难以早起,当注意晚间食宜清淡、少量,睡眠勿太迟。初修者晨起昏沉颇重,应稍事活动或设法清醒后再作修行。如此渐能养成早起修法之习惯。
总之,作为居士,虽面对诸多世间琐事,仍应尽可能根据现有条件精进行持。因自宗正行上师瑜伽是我等从今乃至菩提间成就解脱之唯一方便,故应誓愿只要气息尚存,每日决定不能少于一座禅修!万望诸位切勿错过今生成办解脱之善妙缘起,否则解脱之日遥遥无期。
二、修行地处
历代传承祖师常于幽静山林中修行,远离尘世喧嚣,实为修法之良好外缘。然我等身居闹市,纵然心中向往山林古刹,亦无法付诸实行,故应根据现实条件,尽量创造幽静独处之地而作修行,如无人干扰之佛堂、书房等。此中尚需注意,修行时间、地处之选择,勿引起家人等反感,否则易招致修法违缘。如今佛法尚未普及大众,若亲人反对在家中摆设佛堂,则不必强求外在形式,因调伏内心、成办庄严自心佛堂才是佛教之宗旨。外在佛堂纵然雕金砌玉,乃引生信仰三宝之缘,无常降临之时,仍与自身分离;唯有内心佛堂,才是生生世世与己不离之坛城。如释尊曰:“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我等修行之目的乃成办自他生生世世之快乐,若因摆设外在佛堂而导致家人烦恼,甚至由此而谤法造业,则有违佛教教义。
另外,当今时代,初行者难以长期亲近具德善知识而聆听教法,因此金刚道友定期聚会,交流禅修,对增上修法信心、正确理解修法之理趣有所助益;但聚会共修频繁,难免因各自习气互相干扰而致内心波动,故对于修法日久或已通达修行理趣者,不主张经常共修,而以独自禅修为妙,因历代祖师皆为独入山林苦修而成就,故吾等后学弟子当效仿之。
三、入座前准备
为了摒除外缘干扰,顺利圆满禅修,入座前尚需做如下准备:
1. 先处理好一切琐事,如:喝水、如厕、擤鼻涕、关闭手机、交待家人此时来电话暂时不接听;如有紧急事务,则先迅速处理完毕等。
2. 食勿过饱,衣勿过暖。可用衣被适当覆盖腰部以下身体,特别是膝盖,以适度保暖(过暖则易昏沉,过寒则不利身体健康)。
3. 如果感到身体有些僵硬,可以适当活动肢体后再入座。若感昏沉,可用冷水洗脸等方法先令清醒后,再入座。
4. 准备坐垫:如果难以在平地以七支坐法做到不松不紧状态,如膝盖不能平贴于地,可用坐垫将臀部稍微垫高,以膝盖着地舒适为度。对于年长或者肢体比较僵硬之修行者,若散盘仍难以稳固,可在膝下适当垫一个小垫,以便身体端直。如是方便,则修行易入不松不紧之状态。
5. 入座前应立下二种誓言:第一、即使父母等至亲来见,亦不中断入座而随顺迷乱;第二、纵遇命难亦不舍弃上述誓言。如此发誓则可遣除修行过程中一切人与非人的违缘(如修法中的昏沉、掉举等),此与生圆次第修法中的修护轮含义一如。
第二章 入座前行
入座前行=一、身要(七支坐法)+二、语要(排九节风)+三、意要(发菩提心)
一、身要(七支坐法)
修持大圆满无上窍诀法能否迅速成办解脱,与殊胜修行方便密切相关,其中关要乃三不动摇修法,因身不动则脉不动,脉不动则气调顺,气调顺则心安稳。若坐姿尚未如法,则无法调伏自心,故应如理而行。其中,身不动摇稳如大山和五根不动摇清如大海应于毗卢七支坐法中圆满。尚需了知,三不动摇修法应在如理如法基础上行持。若坐式偏斜等不符合毗卢七支坐法的要求,则应及时调整,切勿固守“不动摇”而致修法障碍。
毗卢七支坐法可分为解脱七支坐法和方便七支坐法,两者最主要之区别在于是否做到自然。方便七支坐法注重强制,必须符合一定的坐姿标准,于方便中成办解脱,乃生圆次第以下之修行坐式;而解脱七支坐法则遵循自然,于自然中成办解脱,乃自宗大圆满无上窍诀法之修法坐式,亦为即生成办解脱之殊胜方便。
身要七支坐法的要点:
1. 双足跏趺坐:若能双盘最佳,因双足跏趺坐身体自然形成安适、稳固、端直等状态。若暂且不能,单盘及散盘亦可。因大圆满法重在调心,应尽量保持坐姿的舒适自然。
2. 双手定印: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两拇指轻抵置于脐下(男女相同)。亦可将双手覆置双膝之上,称为休息印。
3. 身体端直如箭:身体端直,不倚不靠,不松不紧自然端坐。若身体坐式过紧,如用力挺腰等,则易生胸闷、背部不适等现象,且易起现诸多妄念(掉举);若身体坐式过松,易现不清明或昏睡(昏沉)。
4. 舌抵上腭:上座时应舌抵上腭;若心已安住,则不必动念观察自己是否舌抵上腭,而以护持修行所缘对境为要。然亦不应以解脱七支坐法为借口,因懒惰而不舌抵上腭,而应不舍方便如理而行。
5. 眼睛自然平视:眼睛平视前方,自然睁开,既勿太大或太小,亦勿过于专注于某个目标,应如平常视物般自然而广阔地目视前方。睁眼过大或过小、紧盯目标或反复伺察自己睁眼是否恰当,会令心气炽盛。有者感觉睁眼修法易导致眼睛疲劳、发胀、流泪等等,然反观日常生活中,我等皆恒时睁眼起居行走,并未出现此等现象,说明眼睛不适乃执著眼根、未做到自然所致。
汉传佛教修行者有闭眼修行之习惯,本传承要求睁眼修行,原因如下:第一、睁眼修法有助于保持禅修之明分。闭眼虽临时感觉无外缘干扰,妄念减少,但易导致五根内收。因无人睁眼睡觉,皆先闭眼再入眠,,故五根内收乃昏沉之前兆,尤其出现细微昏沉等亦难以觉察,故修法应睁眼为妙。第二、睁眼修法有助于在显现中获得解脱。大圆满为明空不二之见解,行道时也应于显空双运中修持,如是方能行、果相应。
起初,眼睛睁开可能感觉自心易受外境束缚,不易安住,此时当以五根不动摇清如大海调伏,如是习以为常,随着见解深入,即能显现光明之大坛城。睁眼修法亦有助于呈现神通神变等功德。因我等眼根乃四大合成,仅能看到山河大地等人间粗陋色法。随着修行功德增上,眼根逐渐转为莲花眼及法性眼等,呈现大光明之境界,故应睁眼修法为妙。
虽一切坐式皆可修法,但毗卢七支坐式更为有益,可使行者迅速消尽烦恼,故为次第根机者成办解脱不可缺少之殊胜方便。如往昔于幽静山林中,有位罗汉日日以七支坐法修行,有只野猴模仿罗汉修法之坐式,猴子虽不知修行之方法,但仅依毗卢坐式,后得善趣之果。可见,身要坐式十分重要!
二、语要(排九节风)
毗卢七支坐法(语要排九节风为宁玛派龙钦传承)
亚青寺秉承龙萨、龙钦(宁提)两脉传承,虽排除九节风姿势和观想略异,然修行要义一如,可依上师所传而修,或任择其一行持均可。
在此依龙钦派传承宣讲排除九节风,具体操作如下:
1. 左手大拇指压住无名指的指根握成金刚拳,置于左侧大腿根部动脉(依照生起次第之教授,无名指根和大腿动脉乃飘动业气之通道,故以金刚拳压住,不令业气飘动有助于断绝贪嗔痴烦恼,并创造智慧增上之缘起),右手中指直立,将大拇指、食指和无名指三指置于中指周围形成三股金刚杵(龙萨派为结契克印),以中指按住右侧鼻孔,由左侧鼻孔以初缓、中快、后缓之方式呼气(呼气如小麦形状:两头细中间粗)三次,同时观想无始至今由嗔心所造一切罪业、病魔、昏沉及掉举,以灰白色之垢气排出,获得清净。
2. 复右手结金刚拳置于右侧大腿根部动脉处,左手结三股金刚杵,以中指抵住左侧鼻孔,由右侧鼻孔排气三次,观想无始至今由贪心所造一切罪业、病魔、昏沉及掉举,以暗红色之垢气排出,获得清净。
3. 复次双手结金刚拳置于左右大腿根部动脉之上,两侧鼻孔同时排气三次,观无始时来至今由痴心所造一切罪业、病魔、昏沉及掉举,以烟渍黑色之垢气排出,而得清净。
于修法过程中,自心稍能安住,仍现诸多妄念,此乃修法不具如上方便所成之障。故座上首先调整身要、气要之目的即在于此。尤其气要排除九节风,如同煮饭,先将脏锅洗净,方能煮成香喷喷之米饭。同理,上座之初先排除垢气,可去除烦恼,即成修持正行之法器,于正行中易将自心安住,具足如是利益。故行者务必提起正念如法行持,切勿流于形式。
三、意要(发菩提心)
广大意乐菩提心具二种要义:慈悲缘有情,愿一切众生远离苦因及苦果;智慧缘正等菩提,愿众生获证圆满佛果。若仅具为了利益众生之慈悲,但未意愿将其安置于佛地,仅为相似之慈悲;若仅愿求证佛果,但未具对众生之慈悲,则无有实益,二者均非圆满之菩提心。
故先从自己之亲生母亲开始观修菩提心,再逐步扩展到遍布虚空际之有情。修行时当如下思维:
(一)慈悲缘有情
1.知母
虚空周遍之处,遍布有情;有情周遍之处,充满业感痛苦。此等充满业感痛苦之有情无始时来曾无数次做过自己的父母。龙树菩萨云:“地土抟成枣核丸,其量不及为母数。”
2.念母恩
只要是母亲,就必然对子女有着深恩厚德。尤其观想今世的母亲,自从我漂泊中阴之寻香神识进入大恩母亲的胎中起,母亲怀胎十月,忍痛受苦,通过脐带以身体之精华滋养我;历尽分娩的阵痛生下我,赋予我解脱所依赖之宝贵人身(生身之恩)。
刚刚来到世间的我,蔫巴巴地连头都抬不起来,是深情的母亲怀着生子最大之喜悦,把我搂在怀里呵护我,用生命的精华——乳汁哺育我,用自己的身体温暖弱不禁风的我,用慈爱的目光凝视并不漂亮的我,以昵称温存呼唤茫然无知的我,使生命飘摇的我活了下来(赐命之恩)。
漂泊不定中阴神识的我,口里无食、手中无财、身上无衣,来到一个全然陌生的家里,是那深情似海的母亲,用最初的食品——甘甜的乳汁哺育我,总把最好的食物先给我品尝,自己则吃我剩下的残羹冷炙;把最漂亮的衣服先给我穿,爱美的母亲自从生了我,从此有些不修边幅。白天,母亲为我喂饭、陪我玩耍;夜晚等我睡着了,忙碌了一天的母亲还在为我搓洗尿布、缝补衣服,像一刻不停的陀螺……面对别人避之犹恐不及的污物、排泄物,母亲总是毫不犹豫地用手为我轻柔擦拭。母亲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甚至舍不得上供下施、行持善法,哪怕乞讨、忍受屈辱、造恶,也把所有能够获取的受用全部无怨无悔、毫无吝惜地给了我。哪怕是鹞鹰和豺狼等凶残猛兽,即便捕杀其他生命,亦深情养育自己的崽儿。即便投生于乞丐之家,母亲亦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呕心沥血,饱经沧桑,甚至不顾颜面,用痛苦和罪恶换来的乞讨食品中,哪怕有指头大小之油脂,亦毫不犹豫地给予自己的孩子(施财之恩)。
母亲耐心地教我吃饭,不厌其烦地容忍我把饭菜撒得满地都是;一字一句从"妈妈"开始教我说话;一路搀扶领我走路;手把手教我写下自己的名字;一次一次原谅我的自私、鲁莽和无知,鼓励我从跌倒的地方爬起,一路前行……(教授世间知识之恩)。
以上生身、赐命、施财、教授世间知识四种,是感念母亲世间法的恩德。
就佛法而言,依靠深恩母亲方具足修法之所依——十八种暇满的珍宝人身,从初发殊胜菩提心,具备修行正法之顺缘——住所、床榻、资具,乃至修持广大无边的菩萨行,最终获证圆满佛果无不是来自母亲的大恩大德。
3.报母恩
深情的母亲无私赐予我一切利益与安乐,而她却毅然承担了所有的亏损、屈辱、创痛、病苦、甚至恶业。以往是慈祥的母亲
关注我的苦乐,如今我有幸遇到大乘教法,承蒙上师、善知识摄受,明晓道之利害,故该轮到我要关切母亲的疾苦,决心要利益母亲,回报母亲之深厚恩德。
4.生起慈悲心
细致观待,虽然母亲希求哪怕片刻的闲适乃至恒久的安乐,却不知奉行快乐之因——善业和正道,亦无缘听受善知识之真正解脱痛苦之教言。尽管她不想遭受哪怕微如火星般点滴之苦,但却因无明而造作痛苦之因,所想、所行与究竟安乐背道而驰。她孤苦无助,漂泊无依,如荒野中流浪之盲人,面对危机四伏之未来茫然无知、不知所措……由是吾等需生起猛厉慈悲心,一定要使她远离一切苦因及苦果。
(二)智慧缘正等菩提
复应进一步思维:我如何能令母亲远离痛苦之因,而获得恒久安乐?天界等善道未离轮回,声闻缘觉虽脱离轮回,然不具佛子菩萨地和出有坏佛果之功德,故唯有佛陀果位方为究竟安乐之地。如是以现世母亲推及六亲眷属乃至遍虚空际一切众生,念及深具恩德之父母尚流转于轮回苦海,吾等怎能期冀一人解脱?故生起难以堪忍之慈悲心,意愿一切有情证得佛果!如果一切众生皆能证得佛果那该多好!我一定要使他们证得佛果!为使一切众生证得佛果而虔诚祈祷上师三宝,精进修持上师瑜伽!
(备注:本传承关于菩提心的具体修法,可参考《前行备忘录》中关于发菩提心部分。)
按照本传承正行上师瑜伽(即成熟口诀法)的修法,上座完成身要、语要之后,以智慧发菩提心:祈愿遍空一切众生,与其俱生之天神、同行之天魔、鬼王、女妖、地祇等,尤其障碍修行菩提之一切厉鬼怨魂,证得本具之智慧、自然之法身、本觉双运胜义之上师——吉祥本来怙主普贤王如来之果位,故我修持捷径胜道光明大圆满之妙法。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