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解义慧剑6笔记
1、科判
解义慧剑=甲一、能说之(1)+甲二、所说之论+甲三、圆满末义。
甲二、所说之论=乙一、初善造论分支+乙二、中善所造之义+乙三、末善结尾之义。
乙二、中善所造之义=丙一、宣说所量之二谛(7)+丙二、宣说能量之二理+丙三、宣说如此衡量之果。
丙二、宣说能量之二理=丁一、略说二理(9)+丁二、以四理广说。
丁二、以四理广说=戊一、能量四理+戊二、宣说彼之作用四法依+戊三、宣说八辩才之果。
戊一、能量四理=己一、说前三理+己二、说证成理。
己二、说证成理=庚一、略说(25)+庚二、广说。
庚二、广说=辛一、现量证成理+辛二、比量证成理。
辛二、比量证成理=壬一、本体+壬二、分类+壬三、除诤。
壬二、分类=癸一、真实分类+癸二、摄义(47)
癸一、真实分类=子一、名言量(45)+子二、胜义量(46)
壬三、除诤=癸一、总说+癸二、别说。
癸一、总说=子一、除不容有之诤(50)+子二、除不成立之诤(51)+子三、除无必要之诤。
45、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一子一、名言量;
彼二之差异,体因果用分,似义无欺心,如理取境生,观现世对境,遣除诸增益,
尽持分位义。
广大之智慧,缘如法性生,不可思议境,遣除诸增益,具尽所智果。
46、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一子二、胜义量。
胜义有二种,相似真实理,能量观胜义,彼量亦成二。
47、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二、摄义。
依前而入后,犹如患目愈,正量明目净,现见净等义。
50、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三癸一子一、除不容有之诤;
无分别分别,二月梦绳蛇,有错未错分,故成量非量。若无量非量,误妄无误真,
永不可分故,宗派不容有。
51、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三癸一子二、除不成立之诤;
真性中析已,现量及比量,非量如何立,如是之戏论,皆成体性空,故离诸戏论,
如火之热性,住名言戏论。是故现与空,无离住万法,方便方便生,遮一另不证。
2、这两种量的差别:彼二之差异,体因果用分,似义无欺心,如理取境生,观现世对境,遣除诸增益,尽持分位义。
如果对每一种量都能从本体、因、果、作用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就能深深了知它们之间的差别。
首先分析观现世量(世间名言量):
2、1“似义无欺心”,
它的本体是仅对成为现量、比量对境的所知相似义无有欺惑的一种心。因为观待净见量的对境来讲,观现世量的对境毕竟只是相似的对境,正因为是相似的缘故,暂时不受欺惑的有境之心就是观现世量的本体。
当眼睛看见蓝色布匹的时候,它所看见的确确实实是正确的,这样无欺的有境心识,就是观现世量的本体;从比量的角度来讲,通过所作推出柱子无常,柱子的本体也的的确确是无常的,这证明分别念所抉择出来的道理是正确的,这种有境也是观现世量的本体。
2、2“如理取境生”,
意思是现量、比量如理如实取各自的对境,就是观现世量的生因。由没有任何错谬的六根和对境聚合,达到一定程度时就能生起缘取对境自相的识,这是以现量来如实取境,也是观现世量的因;比量如实取境,则如依靠山上有烟推出山上存在火,这也是观现世量的因。
2、3“观现世对境,遣除诸增益”,
这是讲观现世量的作用。柱子本来是无常的,但有些人怀疑柱子到底是不是无常,于是我们就运用正确的推理来让他了解柱子的无常性,这样之后原来的怀疑也就遣除了;或者,本来库房存放的布匹是白色的,但有人认为它是黄色的,这个时候如果能让他好好看一看,那当下就能遣除布匹是黄色的增益。当然,这是在讲观现世量的作用,即遣除对观现世量的对境怀疑的增益。概而言之,所遣除的增益就是凡夫根识前的增益,也即与正确的观现世量的对境不符合的一切法都要遣除,这就是观现世量的作用。
2、4“尽持分位义”,
这是讲观现世量的果,即不误认为他法而完全受持相应场合的意义。比如,本来在名言中存在前世后世,但有人却认为前世后世不存在,于是我们通过推理来让他了知前世后世的存在,这样之后错误的见解就被遣除了,符合实际真理的见解自然而然引生出来,这就是完全受持相应场合的意义,也即观现世量的果。所以,只要真正懂得了观现世量,就不会有误认为他法的错误。
一般来讲,世间正确的认识与判断全部是依靠观现世量来抉择的。
3、净见量:广大之智慧,缘如法性生,不可思议境,遣除诸增益,具尽所智果。
3、1“广大之智慧”,
这是讲净见量的本体,也就是对广大所知无欺了知的有境智慧,超越分别念的了知广大所知的无欺智慧,的的确确存在,诸如:有特殊净见量的人对整个世间的鬼神全部都能见得清清楚楚,富楼那尊者看见水里面有无量的众生,等等。
3、2“缘如法性生”,
这是讲净见量的因,即圣者首先入于根本慧定,在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中安住,出定后他对整个世间的万事万物都能了知。对凡夫来讲,则只有依闻思生慧的定解、以总相的方式缘真如之义作为前提,从而对诸法住于大清净中等不可思议的境界生起诚信。
诸如一个微尘中有无数的刹土和如来、过去未来的千百万劫可以包括在一刹那当中,这些都是依靠净见量来了知的。而净见量的因就是根本慧定,
3、3“不可思议境,遣除诸增益”,
这是讲净见量的作用,即对观现世心不可思议的对境遣除怀疑的增益。
3、4“具尽所智果”,
这是讲净见量具有彻知一切所知的果,也就是说,获得佛果时才现前的、了知名言究竟真相的尽所有智,也是依靠净见量而现前的。
4、子二、胜义量:胜义有二种,相似真实理,能量观胜义,彼量亦成二。
胜义量有两种,即相似胜义与真实胜义。
首先讲相似胜义(随同胜义),这种胜义凡夫人也可以抉择,比如柱子是空性的,所谓空性则指遮破所破后的不存在,也就是单空。
其次讲真实胜义,万事万物全部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一点戏论都没有,即远离所有的语言分别与妄想执著。对凡夫人来讲,这就是所谓的“不可思议”,就像盲人无法了知大象的形状一样,凡夫分别心不可能了知圣者的无分别智慧。
为什么要分这两种量呢?因为所量有二的缘故。正因为所量有相似、圆满(真实)两种理,衡量它的智慧,才分成相似胜义与真实胜义两类。如果没有这两种量,那就无法了知相似与圆满的两类所量,可见这样的分法非常有必要。
《中观藏论》云:“于此若无有,真实世俗梯,欲上胜义楼,智者非应理。”相似胜义的单空一定要具足,否则就没办法到达真实胜义,因为没有楼梯却想上高楼,智者一定会说这不合理。
5、胜义有二种,相似真实理,能量观胜义,彼量亦成二。=“切合胜义故,此称为胜义,真实中彼离,一切戏论聚。”前两句讲相似胜义,后两句讲真实胜义。《中观庄严论》=“于此若无有,真实世俗梯,欲上胜义楼,智者非应理。”《中观藏论》
6、癸二、摄义:依前而入后,犹如患目愈,正量明目净,现见净等义。
上面讲了四种量:名言量分观现世量和净见量,胜义量分相似胜义和真实胜义,那要依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证悟呢?当然是依靠前前的因来产生后后的果。
作为初学者,基本的现量、比量先应搞清楚,之后还应对净见量生起定解,如此也就了知了名言量;
对于胜义量,先应抉择单空,然后再对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生起定解。
在有了这样的定解的基础上,还应不断努力实修,慢慢自相续就会真正融入诸佛菩萨的智慧境界,并与之成为无二无别。
眼疾痊愈之后,外境也就能清楚照见;同样,正量的明目清净之后,世间万事万物的真相都能了了分明。依靠净见量的明目能无余照见器情万法的本来大清净,依靠胜义量的明目则可照见万事万物的大平等。
7、关于清净方面的教言,总的密宗续部讲得比较清楚,尤其是《大幻化网》里面,一切外境怎么样清净、一切有境怎么样清净,讲得非常详细;在显宗里面,《宝性论》、《华严经》等大乘经论也讲得比较多。关于平等,在《般若经》中有特别详细的宣说,《中观根本慧论》为主的“中观理集诸论”也讲得很清楚。
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会讲《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依此大家一定会对密宗的殊胜、尤其对净见量有清楚的认识。当然,关于净见量,我们这次只不过提了一下,但依靠密宗《大幻化网》等来抉择就根本不是这样,我想大家一定能通达:名言中的一切,本来就是大清净的法界,根本没有一个不清净的东西。而空性方面的道理,在座各位基本上都学过《中观根本慧论》、《中观四百论》、《入中论》、《中观庄严论》、《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现在还正在学《中观宝鬘论》,所以在中观的见解方面大家应该非常不错。
8、子一、除不容有之诤:无分别分别,二月梦绳蛇,有错未错分,故成量非量。
不分量和非量的说法是错误的。在因明的境界中一定要分量和非量,如果不分,很多事情就没办法分析,因为在世间当中,不但有错误的无分别和分别,还有正确的无分别和分别。
错误的无分别有哪些呢?一个是根识的错误无分别,一个是意识的错误无分别。首先是根识的错误无分别,比如当眼根受到压迫时眼识面前就会显现两个月亮,这就是根识的错误无分别,实际上天空中并没有两个月亮,只是在眼根受到刺激的时候才这样显现的。然后是意识的错误无分别,一般晚上睡觉都会做梦,按因明观点,梦境就是无分别颠倒意识的显现。
哪些是错误的分别呢?比如把阳焰执著为水,或者将花色的绳索认为是毒蛇。
然后是正确的无分别与分别,如眼睛看见虚空中有一个月亮,这就是正确的无分别识;对花色的绳索认为是花绳之类的识,就是正确的分别意识。
正因为世间有正确和错误两种情况,我们才从不欺惑与欺惑的角度安立了量和非量。《入中论》云:“无患六根所取义,即是世间之所知,唯由世间立为实,余即世间立为倒。”没有任何过患的六根所看见的法,就是世间的所知,这样的所知法唯有观待世间根识才能安立为真实世俗,而了知这样的所知法的识,无疑就成了世间的真实量。如果六根都有过患,那无疑就会观待世间而将其所了知的法安立为颠倒世俗;而缘取这种所知义的识,自然也就成了非量。
9、若无量非量,误妄无误真,永不可分故,宗派不容有。
如果量和非量都不存在,那将错误判断为虚妄、正确判断为真实的区分也就永远不存了,如此一切宗派也将不容有;所以我们一定要分清,世间当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一定要拥有判断量和非量的明目,所以在分别心尚未消失于法界之前,一定要运用量与非量的智慧来认真取舍。
10、子二、除不成立之诤:真性中析已,现量及比量,非量如何立,如是之戏论,皆成体性空,故离诸戏论,如火之热性,住名言戏论。
有些人认为,在胜义当中分析的时候,上面讲的现量与比量全部都不成立,所以你们这样的安立并没有用。
当然,在观察胜义的时候,现量与比量全部是空的本性,这一点没有任何怀疑。但是,在名言中这些量是不可缺少的,即必须要具足。
既然在胜义中现量与比量都不成立,那非量也不可能存在,如此能破与所破、境与有境等安立也都成了戏论,因为它们毕竟只是名言的法。既然是戏论,那它们的本体就完全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可见,离戏的本体始终都安住在戏论当中,也就是说所有戏论的本体就是离戏,这就像火的热性与火永远都是无离无合的一样。虽然在观察真实义的时候,现量、比量等安立并没有超出空性,但在世俗中它们的作用却不可否认。
11、是故现与空,无离住万法,方便方便生,遮一另不证。
见闻觉知的一切显现:比如瓶子、柱子,或者现量、比量,它们的本体一经观察都不成立,是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但这种空性的本体与显现本身并非互相脱离,两者始终不可分离,且以双运的方式安住于万法当中。
显现与空性的关系是这样的:显现叫名言方便法,空性叫胜义方便生法,依靠名言方便法的显现便能证悟方便生法的胜义谛,不依靠显现则不可能证悟胜义。也就是说胜义和世俗是无离无合的,遮除显现就不能证悟空性,遮除空性也不能证成显现。《心经》亦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充分说明,显现之外没有空性,空性之外没有显现,显现就是空性,空性就是显现。
这样的话,就很容易理解现量、比量等戏论,从来没有超离过离一切戏论的境界的无垢观点。于是我们就敢大胆地说,虽然显现中现量、比量等皆无欺存在,但胜义中本体全是空性。当然,在名言中,我们还是应毫无畏惧地使用正量,因为胜义的“方便生”观待名言的“方便”之故。另外正量有两种,一个是心识的正量,一个是量士夫。所谓量士夫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佛是世间唯一正确的人,所以也包括在量中。
在名言中对所有的相都要了解,一定要清楚哪些是真的相、哪些是假的相?否则真假会混为一谈,从而不知取舍。虽然胜义中真和假全都融入法界,但在未证悟如是境界之前,一定要分清真假、是非以及量与非量,否则将感受无边难忍的痛苦。
解义慧剑科判
45、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一子一、名言量;(第5+6课)
名言亦有二,实现符不符,(第5课)
依于清净见,不净观现世,
二种名言量,如天及人眼。
彼二之差异,体因果用分,(第6课)
似义无欺心,如理取境生,
观现世对境,遣除诸增益,
尽持分位义。
广大之智慧,缘如法性生,
不可思议境,遣除诸增益,
具尽所智果。
46、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一子二、胜义量。(第6课)
胜义有二种,相似真实理,
能量观胜义,彼量亦成二。
47、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二、摄义。(第6课)
依前而入后,犹如患目愈,
正量明目净,现见净等义。
48、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三(除诤)分二:
49、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三癸一(总说)分三:
50、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三癸一子一、除不容有之诤;(第6课)
无分别分别,二月梦绳蛇,
有错未错分,故成量非量。
若无量非量,误妄无误真,
永不可分故,宗派不容有。
51、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三癸一子二、除不成立之诤;(第6课)
真性中析已,现量及比量,
非量如何立,如是之戏论,
皆成体性空,故离诸戏论,
如火之热性,住名言戏论。
是故现与空,无离住万法,
方便方便生,遮一另不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