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万禅香 > 胜观彻却脱噶

第10章 二元心与本觉的特征《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

创建日期:2023-02-10

  第10章二元心与本觉的特征《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

  微信公号愿您永具菩提心

  【立断】第10章    二元心与本觉的特征      祖古乌金仁波切    (直读版)

  一、遍基,遍基识,意识,末那识

  1)“遍基”就只是“迷惑”而已,“遍基”是一种空愣愣,空无的状态。

  留在“遍基”状态,没有念头,也没有本觉。

  这其中“没有解脱自在”,所以,“遍基”是轮回的基。

  2)在“遍基”之后是“遍基识”,“遍基识”是能够认知的,其“遍基识”中仍然没有念头。

  “遍基识”有固着,不像“本觉”跟“遍基智”那样自在。

  3)接着是“意识”,“意识”就是“细分的念头活动”。

  4)“末那识”是“粗分的念头活动”,比如“贪”“嗔”等等。

  5)“五识”也能够认知,但是,“五识”是“无分别的”。

  以“眼识”为例,当我们看见了一个对境,起先有所认知,但是,对于“对境”,还没有“生起念头”。

  在看的第一个刹那,我们心中,没有“念头”,只有“眼识”而已。

  这时,还没有到达说“喔,这是一面墙”“这是这样这样”的阶段。

  “喔,这是一面墙”“这是这样这样”被称为“分别”(想法),我们带着这些分别,进入“意识”或“末那识”。

  二、“遍基”跟“本觉”的差异

  瑜伽士通过“五根门”来从事修持,“五根门”是通透无碍的。

  “他们的心”无所缘,没有参考点。“他们的本觉”完全自在,不受约束。像那个样子时,就是“遍基智”。

  通过“修持止”,只能回到“遍基”,“止”是“遍基”的朋友,“止”随时观照“遍基”。

  “遍基”是有限的状态,“本觉”是无限的状态。

  “本觉”是通透无碍的,“遍基的状态”是空愣愣的。

  “本觉”跟“遍基”之间的差异,如同“完全清楚明白”跟“空愣愣失念”之间的差异,有天壤之别。

  如果一个初学者,留在“本觉”的时间太长,可能会变成“空愣愣的”。

  所以,修持“本觉”时,最好“时间短,次数多”。

  [桑天嘉措仁波切]云:

  长时间坐在“麻木恍惚”“愚痴”的“禅修状态”有什么用?

  从无始以来,我们一直处于那种状态,在“遍基”(阿赖耶)中沉睡。修行的重点是“短座”“多次”。

  [桑天嘉措仁波切]走进房间时,人们无法跟他“四目交接”。

  他的眼睛非常特别,让人无法直视。眼睛非常明亮清澈,是“安落在本觉”的缘故。

  如果“眼神有点呆滞”,表示“修行不到位”。

  三、问答

  1、“识”跟“本觉”的不同

  “识”的“明性”,带有“固着”,“本觉”的“明性”,没有“固着”。差异在于“是不是有固着”。

  “本觉”是明白明了的,“识”也是明白明了的。

  没有一个“识”不是明白明了的,否则,“诸法”就不能被感知。

  “了别”是“识”的特征,但是,“识”带有固着,“本觉”没有固着。

  “本觉”是“心性”,“二元分别的心”是“本觉的妙力”。

  “心性”没有固着,是明白明了的。“识”是明白明了的,但是带有“固着”。

  如果“二元心”没有“明性”与“了别”,我们就不可能“有所了知”。

  “二元心”确实拥有“明性”跟“明了的能力”。

  2、“五识”跟“意识”的差别

  “所有八识”都属于“二元心”,

  它们是“二元心”的不同支分。

  “明了但没有分别”就是,当我们看见某些事物时,如果我们有眼睛,眼睛感知它。其中有“色相”“对色相的认知跟明了”。

  “没有分别”意味着,“眼识”本身无法对“那个色相是什么”起任何分别。

  “没有分别”意味着,我们没有对某一件事物,生起“它是不是这个或那样”的分别。

  遇上“对境”时,“五识”是明了而且没有分别的。

  “意识”是思维者,“意识”想着“这是一尊佛像”“这是一个碗”,“意识”跟“无分别的本智”不同。

  在“五识”跟“五识的对境”相遇的第一个刹那,“五识”没有感知到某个对境的概念。

  比如,“眼根”等感觉器官本身,对“那个对境”一无所知。但是,那感知者(意识)就会想:“这是一尊佛像”。

  “五根”不会感知,如云:

  “遍基”是完全盲目而且迷妄的,“末那识”是二元分别的。

  “五识”是“明了,但是没有分别,“意识”是“细分的念头活动”,“末那识”是“粗分的心理活动”,“末那识”区分出喜欢跟不喜欢的事物。

  “五识”是“明了但是没有分别的”,“明”意味着,我们了解。

  我拍手时,你们听到了这个声音,当你们想着“这个声音是不是悦耳”,这就是“末那识”,“五根”没有这份明了。

  3、“无分别念”跟“无分别智”

  在“无分别念”的状态,不可能有“念动”。“无分别念”不能被称为“念动”,反而应该被称为“念头的妙力”。

  “思维”跟“念动”是相同的,之前提到的是“无分别”。

  “无分别”有“念头的无分别”(无分别念)跟“本觉的无分别”(无分别智)。

  “念头的无分别”是有限制的,“本觉的无分别”是无碍的,无限的。

  在“无分别念”之中,“念头”肆无忌惮,不受控制,“一个念头”追随“另一个念头”。

  “本智”是“无分别智”,在“无分别智”之中。“固着”跟“贪执”已经崩坏瓦解。

  但是,“明性”没有瓦解,如果“明性”瓦解,心理状态就会被障蔽。

  4、念动

  因为“一次只能生起一个念头”,“第二个念头”到来时,

  “第一个念头”就结束了,“第一个念头”不会停留。

  5、本觉智

  “明白”跟“明了”是“识”的特征,“识”具有“明性”,能够了知。

  “识”能够了知,但是“识”无法同时了知道“三时”。

  如同一只狗,只注意“它前面的东西”。

  “能取心的明性”无法同时明了“什么在前面”“什么在中间”“什么在后面”,无法“同时了知三时”。

  “本觉智”是一切诸佛的智,因为“本觉”拥有这些功德,[莲师]才具有“未来五神通”“过去五神通”“现在五神通”。

  所有“正觉的功德”都是“本觉的功德”,因为“本觉”可以“同时了知三时”,所以有“遍智”。

  所以,“认出本觉”是这样的重要。“单单认出二元心”是不够的。

  “二元心”只会注意到“这是一尊佛像”“这是一个石子”,只注意到念头,就是我们所谓的“明了跟明白”,这些是“识”(心)的特征。

  “识”(心)确实能够了知,但是,只能了知“眼前的事物”,无法“同时注意到三时”。

  “心的无分别”是“完全空愣愣的”,如同被一根棍子打昏。

  “本觉的无分别”是“离于念动的”。

  “无分别念”意味着,没有必要,让“一个念头”追逐“另一个念头”,如同一面镜子,诸法都能够在上面呈现。

  这两种情况,都被称为“无分别”。

  如云:

  类似的字眼,有着不同的意义。

  文字相同,意义却不同。

  就“住”“动”“觉”而言,我们使用“本觉”这个词。另外,“自生智”也被称为“本觉”。两者意义天壤之别。

  “住”“动”“觉”而言,“本觉”这个词意味着,你只觉察到“心是静住的”或“心是念动的”。

  另一方面,“自生本觉”离于“静住”,也离于“念动”。“本觉”没有被障蔽而变成“无分别”,因此被称为“本觉智”。

  6、“似真非真的念头”跟“一般的念头”

  “似真非真的念头”跟“一般的念头”,差异就在于“是不是带有二元的执着或固着。

  “了知”是本觉的妙力,而这个“了知”,没有“二元的固着”。它是完全明白或明了的,但是不执着“主体”“客体”。

  “本觉的妙力”本身是“不固着的”,它是明的,但是没有固着。

  “本觉的妙力”的“妙力”,是以一种“二元的方式”来固着。

  “迷妄的心”是“本觉的妙力”的“妙力”。

  “迷妄的心”把“不是真实存在的对境”理解为“存在”,把 “不是真实的我”理解为“真实存在的我”。

  但是,“本觉的妙力”本身是“澄明的明性”,而且没有“二元的固着”。

  “本觉的妙力”了知“对境”,但是,却不执着“对境”。“本觉的妙力”是一种“本然的明性”。

  “本觉”是“心性的妙力”,如同太阳的圆形。而那“妙力的妙力”带有执取跟固着。

  “迷妄的心”是那“妙力”的“妙力”,“迷妄的心”从那“最初的妙力”中生起。

  “最初的妙力”如同从太阳散发出来的阳光,也就是“本觉的明性”,这“最初的妙力”是“了知的功德”。

  接着,这“第二个妙力”制造出“迷妄的心”。

  “本觉的本然明性”没有“二元的执着”,如果没有任何了知,就不会有“本觉”这个名称。

  “本觉”意味着“了知”,它是“促使迷妄生起”的“明性的妙力”。

  它是一个“似非真的念动”,其中有了知,但是不是“真实的念头”,不是“妄念”。

  如果有“真实的念头”,就会有执取与固着。

  因为有一个“对境”,所以,总会有一个“真实的念动”。

  另一个,就只是一个“似真非真的念动”,心从来没有移动,从没有趋近任何被理解为对境的法。

  一个“似真非真的念动”,其实是一种“没有二元固着的明了”。

  7、看见一个杯子

  “本觉”是无碍的。可以说,在没有偏离“心性”的情况下,有一个“看见,感知到杯子的眼识”生起。

  你肯定知道“它是一个杯子”,但是,你还没有落入“二元固着”。

  8、“心”不要流散到“对境”

  如果通过学习,知道“杯子”这个词,那么,“杯子这个词”会自动冒出来,但是,仅此而已,不要画蛇添足。

  这样一来,就不会落入“末那识”,而偏离得太离谱,也不会有“随之而来的烦恼”。

  比如,“我喜欢它”“我不喜欢它”“它从哪来”“我想要一个杯子”等等。

  光是“杯子这个词”从心中生起,不会造成任何损害,因为不会继续追随它,也因此“没有业的积聚”。

  在这个情况中,“五根”是完全通透无碍的,“心”没有“参考点”,没有“固着”。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所有的感官对境”都显现在“本觉的广界”,如同“显现在镜中的影像”。

  心不必“向外追逐”或“接触一个对境”,反而是,“对境”如同“镜中映影”那样的显现。

  “二元心”跟“本觉”之间的差异就是,“二元心”流散到“对境那里”,“本觉”不必去“接触对境”。

  一旦你开始说“这就是了”“他就是这个样子”,这就是“流散”,“心”流散到“对境”那里去了。

  “本觉”不起“分别”跟“寻思”,“二元心”总是先起“分别”,然后再起“寻思”。

  在“本觉”中,“五根”是完全清楚明白的,没有被阻碍,没有念头。

  这意味着,它们完全通透无碍,没有分别,没有寻思。

  当我们的心,不流散到“分别”跟“寻思”,“轮回的根”就被斩断。

  “本觉”离于“分别”跟“寻思”,只有“二元心”才会起“分别”跟“寻思”。

  在没有到“分别”跟“寻思”的情况下,就是“似真非真的念动”的意义。

  “似真非真的念动”不是“一个念头”,不是“思维”,因为,“所有的思维”都牵涉到“分别”跟“寻思”。

上一篇:第09章 增胜那份认出《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