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入行论

行为学-入行论1品菩心利益7-14笔记(3-3)

创建日期:2022-08-14

  行为学-入行论1品菩心利益7-14笔记(3-3)

  行为学-入行论1品菩心利益9笔记

  1、以比喻来赞颂菩提心的功德,其中又分六个方面:第一、以点金剂的比喻,说明依靠菩提心的功德,我们恶劣的身体可变成如佛陀般殊胜的身体;第二、以如意宝的比喻来宣说菩提心非常珍贵;第三、以如意树的比喻宣讲依靠菩提心能使自己的善根越来越增上,无穷无尽;第四、如同依靠护送者能脱离危险一样,依靠菩提心能压服一切罪业;第五、以末劫火的比喻来说明菩提心是断除一切罪恶的根本;第六、其他经典中所宣菩提心的道理。

  2、辛一、以点金剂之喻说明由劣变胜:犹如最胜冶金料,垢身得此将转成,无价之宝佛陀身,故应坚持菩提心。

  点金剂可以将非常普通的金属变成无价之宝或昂贵的黄金,同样,相续中一旦生起了菩提心,我们这个依父母不净种子而产生的身体,马上就能转成无垢的清净佛身。

  犹如点金剂般的菩提心,是以利益众生的遍知智慧所摄持的,依靠它,能灭尽一切业和烦恼的不清净铁物,反过来说,就像铁物不可能灭除点金剂一样,我们相续中的业和烦恼,如贪心、嗔心、嫉妒、傲慢等,根本不可能摧毁这种菩提心。

  3、辛二、以如意宝之喻说明难得与珍贵:众生导师以慧观,彻见彼心极珍贵,诸欲出离三界者,宜善坚持菩提心。

  颂词中虽没有“如意宝”这几个字,但以“极珍贵”来体现的,印度、藏地各大讲义中都说此颂是以如意宝为喻进行宣说的。

  众生导师(以释迦牟尼佛为主的一切佛陀)以无碍的智慧进行观察,彻见菩提心就像如意宝一样珍贵,凡是想超出三界轮回的人,一定要想尽办法坚定行持菩提心。

  所谓的导师,可以商主为喻进行宣说。在古印度,商主经常带领很多商人到海中取宝,具有慧眼的商主会通过智慧来鉴别真宝、假宝,以挑取真正的如意宝。得到了如意宝以后,它能遣除众生的疾病、灾难、困难、阻碍,赐予名声、财富、地位等一切世间的悉地(利益)。这种如意宝,唯有具智慧的商主才能得到。同样,三界导师佛陀经过漫长的发菩提心、积累资粮获得了彻见万法真相的智慧,依靠这种广大无比、不可思议的智慧进行观察,最终发现想要直接或间接消除众生的各种痛苦,必须依靠如意宝般的妙药,而这个妙药,就是佛陀于不同根基众生前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为主的显密教法,在这所有的教法当中,犹如醍醐般的精华就是菩提心。这种菩提心与如意宝没有差别,如意宝能满足一切世间所需,而菩提心,则能使有缘众生究竟获得圆满的佛果。在所有的珍宝中,如意宝是无上宝王,同样,在声闻、缘觉、人、天人等一切有漏、无漏的善根中,菩提心的功德是最大的。

  4、按照华智仁波切的传统,宁玛巴的寺院每年都要讲一遍《入菩萨行论》和《大幻化网》。现在虽然很多寺院没有这样的传统了,但在我们学院,每一年每个班没有不讲《入菩萨行论》的,这是学院的一种传统,也是一种要求。

  5、辛三、以妙树之喻说明果不穷尽而增上: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

  世间上的随福德分善根、小乘的随解脱分善根就像芭蕉树一样,生完一次果后就会枯干,没有再生果的机会,但大乘菩提心的善根就像天界或劫初时的如意树一样,果实会一直不断地产生,用之不尽,且越享用越增长。

  6、辛四、以护送者之喻说明罪业之果: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

  如同有人虽然犯了特别严重的罪,但依靠勇者的保护,可以遣除相续中的畏惧,同样,菩提心能令人在很快的时间中获得解脱,有罪业的人为什么不去依止呢?

  此颂的侧重点是定罪能被压服,下一颂侧重于不定罪能从根本上遣除。

  虽然我们以前造过无量的罪业,但如果修持菩提心,依靠菩提心的力量,临死时这些罪业都会逃避,不会对你的解脱有任何障碍。因此,在所有的忏悔法门中,菩提心是最好的方法。依靠勇士的保护,根本不用担心任何怨敌,同样,相续中如果真的生起了菩提心,不管造过什么样的罪业都不用害怕。

  行为学-入行论1品菩心利益8笔记

  1、怎样才能趋入本论=趋入者补特伽罗+趋入者之意乐+趋入的方法。

  趋入者之意乐,也就是趋入者应该如何发心。此内容可从两个方面来宣讲,即“发心之功德”和“受持之方法”,这一品主要讲发心的功德,下一品主要讲受持的方法,也就是说,菩提心既然有这么大的功德,我们应当怎样在相续中受持。

  丙二(入者之意乐)分二:一、发心之功德;二、受持之方法。

  2、己一(共同功德)分五:庚一、断除罪业: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恶力大极难挡,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

  我们善心的力量极其微弱,而造罪业的力量极为强大,由于无始以来所造的罪业强大有力,以致各种轮回的痛苦难以抵挡,深陷其中的时间又非常漫长,这种强大的弥天大罪,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能不能摧毁压服呢?相当的困难。那应该依靠什么样的善行才能摧毁呢?除了慈悲与空性智慧圆满的如来正等觉的菩提心以外,其他任何一个善法都不能超过它。

  无上菩提心一旦出现,我们相续中的贪嗔痴等烦恼、阿赖耶识上的种种恶业,马上就可以遣除无余,犹如老鼠在猫眼前不敢停留片刻一样,在菩提心的面前,所有的罪业根本不会存留。无始以来,我们依靠自私自利的心造下了各种罪业,现在这些罪业的违品是什么?就是利他的心。

  3、庚二、成办利乐: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

  大慈大悲的佛陀在多生累劫中深深地思维、观察,发现唯有菩提心对众生最有利益,依靠它,无量无边的众生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除此之外,其他任何善法也比不上菩提心的利益大。

  从名言的角度来讲,思维者是谁呢?圆满照见万法实相、宣说真实语的佛陀。时间是多久呢?多生累劫。最后发现了什么呢?众生由于无明,深陷轮回非常可怜,唯有菩提心才能将他们从轮回的苦苦、行苦、变苦等痛苦中彻底救度出来,获得永远快乐的佛果。

  4、庚三、满足愿望:欲灭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众不安,欲享百种快乐者,恒常莫舍菩提心。

  如果想灭除三界轮回的百千万种痛苦,遣除有情众生的种种不安乐,自己享受百般快乐,那千万千万不要舍弃菩提心。

  第一句是讲中士道,也就是说,声闻缘觉希望自己灭除三界轮回的各种痛苦,获得圆满断尽人无我的寂灭果位(阿罗汉果或缘觉果);第二句是讲大士道,大乘种性的菩萨为了利益众生、遣除他们相续中的一切痛苦而希求佛果;第三句是讲小士道,即寻求今生来世的人天快乐,是一种自我享受福报自私自利的发心。

  5、庚四、名义转移:生死狱系苦有情,倘若生起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

  束缚在生死轮回监狱里的痛苦有情,如果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那么在生起的当下,他的名称就已经由原来的“凡夫”变成了“菩萨”。

  当然,这并不是只改个名称而已,在实际意义上,他也具备了名副其实的功德,成为人、天人、梵天、帝释、龙王等无量众生的应供处,无量众生在他面前供养、顶礼、恭敬承事,他完全承受得起。

  此处讲的是世俗菩提心,只要对大乘有信心,即使是凡夫人,也能够生得起来。它不像胜义菩提心那样,只是在圣者相续中才有,只有证得一地菩萨以上才能获得,此处是讲行菩提心(世俗菩提心的一种),是从行为上说的。

  如果生起了这种菩提心,那就可以叫做菩萨了。可能有些人想:我既是凡夫又是菩萨,这会不会相违呢?不相违。因为所谓的“凡夫”,是指我们相续中具足了业和烦恼,而所谓的“菩萨”,是指已经具足利他的心和行为,故二者并不相违。

  这样的菩萨可不可以接受别人的供养、顶礼和恭敬承事呢?完全可以,而且就算接受也不会有过失。假如是凡夫人受别人供养、恭敬顶礼,那他肯定受不起,会有四种罪或别解脱戒里的一些罪业。可是,如果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那就不会有这样的过失了。

  行为学-入行论1品菩心利益7笔记

  1、华智仁波切的科判,前三品的内容(1―3)是令未生起菩提心者生起菩提心;中间三品(4―6)是已生起菩提心后,使它不退,加以稳固;最后三品(7―9)是令生起的菩提心不失坏,且得以增上;最后一品(10)将造论的一切善根回向众生。从这四个方面来宣说。

  按照这种观点,第一品属于菩提心“未生者令生起”,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本品首先介绍了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通过这种方式令人生起向往之心,进而引发相续中菩提心的生起。

  2、本论的论体分为十品,首先讲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乙二(所入之自性)分三:一、入者所依补特伽罗;二、入者之意乐;三、趋入之方法。

  科判的意思是,我们若想自己的学习、修行、闻思全部趋入大乘菩提当中,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即趋入的身份、趋入的心态、趋入的方法。

  3、丙一(入者所依补特伽罗)分二:一、宣说身所依暇满难得;二、意乐所依福德之心稀罕。

  菩提心的功德依靠什么样的身份来获得呢?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我们的“身体”能否成为菩提心的所依,二是我们的“心”能否成为菩提心的所依。这两个条件非常关键,菩提心也必须要有一种所依。

  那么,菩提心依靠什么样的身份获得呢?依靠人身来获得。如果获得了人身,菩提心就很容易产生;假如没有人身,虽然经典里说天人、龙王等身也可以是菩提心的所依,但这些身体并不殊胜,只不过从“可以生起”的角度来讲的,他们的菩提心不能三时都圆满。

  4、丁一、宣说身所依暇满难得:暇满人生极难得,既得能办人生利,倘若今生利未办,后世怎得此圆满。

  暇满人身极为难得,既然已获得了能成办人生最究竟利益的人身,今生若不成办有利的事情,也不好好修行佛法,后世怎么可能再得到这么好的人身呢?

  “暇满人生极难得”主要讲认识暇满,“既得能办人生利”宣说了难得的道理。知道了什么叫暇满、什么叫难得之后,我们怎样做才能把人身充分利用起来?没有好好利用,这是非常可惜的,后两句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5、暇满人身中的“暇”指闲暇,即是远离了八种无暇之处,包括非人中的四种、人中的四种。首先是转生为非人的四种:1)地狱:恒时有寒热的痛苦,根本没有修行的空闲;2)饿鬼:整天有饥渴的痛苦,不可能有修行的机会;3)旁生:有愚痴和被役使的痛苦,也没有修行的机会;4)长寿天:在四禅广果天的附近,转生于此的天人,很多大劫中一直处于禅定,没有任何意念,故也不会有机会修法。如果转生为非人中的这四处,根本没有修法的空闲,由于远离了这些无暇,所以就叫具足闲暇。

  其次是转为人中的四种:1)边地:转生到偏僻的地方,佛法一点都不兴盛,在那里,人们把佛教当作神学,当作一种很奇怪的东西,甚至有些地方连三宝的名号也听不到;还有些人,虽然生于佛法兴盛的中土,但由于家庭的关系,对佛教一无所知,这些人都没有修法的机会;2)佛不出世:虽然没有转生到偏僻的地方,但佛没有出世,就像暗劫一样,所以也没有修法的机会;3)持邪见者:即使转生到佛出世的地方,但相续中生起了邪见,对佛教的所作所为不相信,这样也没有机会修法;4)喑哑:虽然没有生起邪见,但自己特别愚痴,怎么听经闻法也没有思维能力,这种人也没有机会修法。

  远离了以上八种无暇,就具足了暇满中的“暇”。暇也可理解为空闲、闲暇。

  6、“满”是具足十种圆满――五种自圆满、五种他圆满。首先是五种自圆满:转生人中、生在佛法殊胜的中土、诸根具足、对佛法有信心、业际无颠倒,总共有五种。

  1)转生人中:修菩提心的所依最好是人身,如果连人身都得不到,修法的机会确实是没有的;2)转生到佛教兴盛的中土:一定要转生到具足三藏十二部、四众弟子的佛教中土,否则,生于偏僻的边地,就连佛教最基本的取舍也不可能了知;3)诸根具足:诸根就是指眼根、鼻根、耳根等等;4)业际无颠倒:很多讲义解释为没有造五无间罪,如果造了五无间罪,死后马上会堕入无间地狱,不可能有解脱的机会。还有一种解释是,以前是真正的修行人,后来生邪见还俗了,或者不好好学佛了,这叫做业际颠倒,与此相反则为业际无倒。5)对佛法有信心:佛法不可思议、甚深难测,如果你对佛教没有信心,是不可能品尝到其中妙味的。这五种自圆满,是依靠自身因缘而具足的。

  五种他圆满是什么呢?1)佛陀出世:佛陀没有出世的话,众生虽然来到世间,也没办法了知佛法的道理;2)佛已说法:佛出世了还不行,如果没有讲法,众生也得不到真实的受益;3)佛法住世:如果佛法的住世期已过,比如释迦牟尼佛五千年的教期湮没,或者根本不存在善知识讲经说法的现象,法本、录像什么都没有了,那么,尽管佛陀曾经说过法,对众生也没有利益;4)自入圣教:虽然佛已出世并宣说佛法,佛法的住世期也没有过,但自己没有进入佛门的话,纵然佛法广大如大海,也是品尝不到一滴的;5)师已摄受(也有种说法是具足施主等顺缘):入了佛门之后,一定要有善知识的悲愍摄受,否则就没有办法进行取舍。这五种他圆满,是依靠他方的条件来具足的。

  远离八种无暇、具足十种圆满,总共要具足十八种条件,才能叫做“暇满”人身。

  7、“暇”和“满”是根本不矛盾的,比如,“暇”中的没有转生边地,就是“满”中的生于中土;没有生为喑哑,就是诸根具足;没有产生邪见,就是对佛法有信心……印度的布布达论师也说:远离八无暇,是从否定的角度宣说的;具足十圆满,则是从肯定的角度建立的。例如,没有转生于边地,是否定;转生到中土,是肯定,所以二者并不冲突。

  8、因方面:人身依靠清净戒律而获得,尤其是暇满人身,必须以前世的清净戒律为因,布施、持戒、忍辱等六波罗蜜多为缘,再加上往昔所发的殊胜善愿,具足这些因缘才能获得。

  9、比喻方面:佛陀在大乘经典中宣说人身难得时,有时候用盲龟值木轭的比喻,有时候用昙花难以现世的比喻,有时候用撒豌豆于墙壁偶尔会停留的比喻,有时候用沉香木气味的比喻。数目方面:恶趣众生多如晚上的星星,善趣众生少如白天的星星,或者恶趣众生多如大地土,善趣众生少如爪上尘。

  10、想获得小士道的人天福报,需要依靠人身;想获得永远解脱轮回的声缘阿罗汉果位,需要依靠人身;想要度化无边的众生,还是需要依靠人身。从价值的角度来讲,人身确实胜过了一切如意宝,世间上的任何一个东西都比不上人身珍贵。

  以上讲的是菩提心的所依,首先是身体必须具足暇满,这种人身相当难得,如果随随便便空耗,以后就再也得不到了。

  11、丁二、意乐所依福德之心稀罕:犹如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

  此处用了一个意义深远的比喻,宣说菩提心的所依之心非常难得:在没有月亮、没有星星的夜晚,乌云密布、漆黑一片,这个时候,如果有一刹那的闪电,也会显得特别明亮,能够照亮一切。同样,世人学佛的念头或想利益众生发菩提心的念头,在整个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是非常短暂的一件事,如同黑暗中的闪电一样稍纵即逝,所以在善心生起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不能放过。

上一篇:行为学-入行论1品菩心利益7-14笔记(2-3)

下一篇:行为学-入行论2品忏悔15-28笔记(1-6)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