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万禅香 > 胜观彻却脱噶

第22章 上师成就法《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

创建日期:2023-02-12

  第22章 上师成就法《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

  微信公号愿您永具菩提心

  【立断】第22章    上师成就法   《离戏的究竟上师成就法》释论      祖古乌金仁波切      (直读版)

  一、前行

  {阿}

  “本自解脱的本觉”,就是“胜义的皈依”。

  怀着充满悲心的“本觉妙力”,我发起“菩提心”。

  对于“无明”“二元执取”“串习”等等障蔽,我在“自解脱的广界”内结界。

  献上“圆满清净的供养云”,

  让“本智的化现”如雨一样降下大加持。

  {阿}字,象征“胜义的状态”。

  本解明觉(本自解脱的本觉)是“胜义的本尊”“胜义的皈依”。

  觉力(本觉的妙力)生起为“悲心”,而那“悲心”是“胜义菩提心”。

  这两个部分,构成了“皈依”跟“发菩提心”。

  其次,一如所有的成就法仪轨之内,都有“驱除障蔽势力”的部分,在这里,“障蔽的势力”指“无明二取习气障”(无明,二元执取,串习)。

  在安落歇息在“本自真如”的状态时,“这些障蔽”都“自解脱”了。这是“胜义的保护轮”。

  “清净供养云”(圆满清净的供养云)是指“全然清净的万法”:

  一切显有,只不过是“本智的化现”,所以,色身香味触等等,也全部是“本智的化现”。

  这两句颂文,包括“供养”跟“加持”两个部分。

  二、正行

  {阿}

  在这“坛城”之内,“显”跟“有”,是“显现的基”,

  “体性”“自性”“大悲力用”遍满“轮回”跟“涅槃”。

  甚至连“不净”这个词都没有。

  因此,甚至连我(乌迪亚拉)也拥有“如来藏”。

  不论我穿着什么,那就是“我的样貌”,观想我处在“不造作的本然”。

  在我的心间,是一切佛部的总集[金刚萨埵],以“智慧尊”的体性而安住。

  “禅定尊”是“普贤王如来”,“不造作”而且“明灿灿”的现前为“本然大圆满”。

  在这里,{阿}字,是“无生功德”跟“不息功德”的双运。

  “体性无生”跟“自性不息或无碍”的双运,就是{阿}。

  一切显有,都是“本净”跟“任运”的双运,这就是“基”。“显现的基”的意义。

  “显分”是“任运”,“基”本身是“本净”。

  这是“一切诸法”的样貌,这也是“胜义的坛城”。

  在这个“坛城”之内,“体性”“自性”“悲力”周遍一切,无一例外的遍满轮涅诸法。

  这原本就已经是这样,不是出自我们的“造作”或“观想”。

  “万法的自性”原本就已经是“周遍清净的坛城”,因此,“不净的名也没有”(其实没有不净一词)。

  这是为什么连我也相当理所当然的“具有佛性”的原因。

  因此,撰写一部上师瑜伽法,没有任何不妥。

  由于一切诸法都是清净的,

  甚至连我(乌迪亚拉)也拥有“如来藏”。

  观想时,观想我身穿任何服装,这样就好,无须有任何的增减。

  不论我看起来是什么模样,不论你记得我是什么模样,不论你把我想成什么模样,你就应该这样的观想我。

  观想时,没有任何造作,只要自然的,这样的,让观想在心中浮现就可以。

  这是“修持生起次第”的方法。

  在我的心间,是一切佛部的总集[金刚萨埵]。

  “萨埵”有三种:

  1)三昧耶萨埵(三昧耶尊),也就是我。

  2)智慧萨埵(智慧尊)”也就是金刚萨埵。

  3)禅定萨埵(三摩地尊)也就是普贤王如来,住在金刚萨埵心间。

  “三萨埵”本来就圆满的存在,无须被观想,你只要想象他们已经在那里就可以。

  三、迎请

  阿!

  胜义而言,您不受制于来去生灭,但是,我邀请您以“唯显相”的姿态前来,请您无别的住留。

  我怀着“平等一味”的见,向您顶礼。

  献上“普贤王如来的游戏”作为供养。

  在“已经清净二障的广界”之内,我忏悔。

  并且随喜“真实自性”。

  请转动“无时的正法轮”,并长久不灭的住世。

  我把所有无分别的善(无缘善)都回向给众生。

  接着“迎请”,这替代了一部成就法仪轨的惯常次序。

  这时,迎请“智慧尊”前来,并且跟“禅定尊”分别的消融。

  这里包含了“仿似”或“虚设”的成分。

  再次的,{阿}字表示,它跟胜义相结合。

  它说道,“胜义的状态”不具有“来去”“生灭”等相,但是,我邀请您以“唯显相”的姿态前来。

  这里有两个面向,它真实的面目(真实,实相),以及它显现的样貌(显相)。

  “真实”“实相”被称为“胜义”,“显相”是它看起来的样子。

  因此,请以“唯显相”的方式显现,也就是“似真非真”的方式显现。

  并且,请以一种无别的方式“住留”或“就座”,这意味着,“自性”跟“显相”是无别的。

  接着,修行者通过“平等一味的见”来顶礼。

  “平等”意味着“没有两种佛性”。

  “修行者顶礼的佛性”跟“修行者本具的佛性”不是两个不同的事物。

  但是,众生没有“认出自己的佛性”时,就有了差别。

  因此,在认出佛性时,“顶礼者”跟“受顶礼者”不再有分别,他们都是“平等一味”。

  这是“经由认出佛性而顶礼”。

  “普贤王如来的佛性”跟“我们的佛性”没有不同,在我们“认出自己的佛性”的刹那,我们跟“普贤王如来”无异,而且,同是一味。

  在成就法的所有不同面向中,比如,皈依,发菩提心,供养等等,都是有“世俗”跟“胜义”的区别。

  “认出见地”是顶礼以及从事大礼拜的究竟之道,在这之中,没有“顶礼者”跟“受顶礼者”。

  献上“普贤王如来的游戏”为供养。

  这不是一般的“普贤菩萨的广大意供养”,这是“法身普贤王如来”的游戏,从初始一来,就含纳万法。

  诸大种,诸蕴,诸处,诸尘境等等的“自性”,都是佛父,佛母,男菩萨,女菩萨。

  这样一来,万法都是“法身普贤王如来”的妙力,游戏,庄严的化现。

  其中包括“色”“声”“香”“味”“触”等五尘。

  就“五尘”的自性而言,它们都是“供养天女”。

  那是“胜义的供养”,它包含了各种的供养,外供养,内供养,密供养,胜义真如供养。

  接下来的一切,都以相同的方式,跟胜义相结合,它类似本尊散发出供养,并且供养给“本尊本身”。

  由于一切诸法,从初始以来,已经是“普贤王如来”的游戏,所以,它也是献给“普贤王如来”的供养。

  在“已经清净二障的广界”之内,我忏悔。

  事实上,已经被清净的“烦恼障”跟“所知障”包含了所有不同种类的障蔽。

  随喜“真实的自性”。

  “真实自性”来自[弥勒佛],[弥勒佛]云:如实的注视那真实,当你真实的观见,你就彻底的解脱。

  这个“真实”就是胜义,是通过“认出本觉的状态”而被认出,这被称为“观见真实”。

  “如实的观见”就是“彻底解脱”之时,这是随喜的基础。

  请转动“无时的正法轮”

  “无时”意味着,远离“过去”,“现在”“未来”的分别,而大平等的“第四时”,是在一切诸佛的事业内生起的永息状态。

  如云,“一切诸佛的事业”是永续不息之轮,那是形容“无时”“离于分别”的另外一个词语。

  “本觉”离于任何时间的概念,没有“过去的本觉”“现在的本觉”“未来的本觉”的分别。那是胜义的法轮。

  在共的七支供之内,也有“请佛住世不入涅槃”一支。

  但是,在这里就是,“本觉”原本就已经是不息的不变的,修行者以“请求本觉无间断长久不灭的住世”来取代“请佛住世不入涅槃”。

  把所有“无分别的善”回向给“众生”

  这是回向支,一般而言,

  有“回向什么”的概念,就是回向自己所从事的善行。

  有“回向给谁”的概念,就是回向给一切众生。

  有“回向者”的概念,也就是“修行者”。

  所有这一切,都牵涉了“所缘”跟“分别”。

  这里的回向是,心中没有持有任何这样的概念,这是“胜义的回向”。

  上师相应法应该总是包含“七支供”:顶礼,供养,忏悔,随喜,请转法轮,请佛住世不入涅槃,把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

  所有“七支”,都包含在这个类似七支供的“迎请”中。

  金刚乘修持中,“七支供”非常重要。

  如果修持一个包含了完整“七支供”的简规,就等同于举行一天的法会。

  “七支供”的目的在于根除“贪”“瞋”“痴”“慢”“妒”“贪婪”“瞋恚”七毒。

  “七支供”净除七毒,“随喜支”净除妒忌,“供养支”净除贪婪,“顶礼支”净除傲慢等等。

  在“金刚乘”,“胜义七支供”是最重要的修持。能够积聚资粮,净除障蔽,并且成就“三身的果”。

  “胜义七支供”让修行越来越接近“成佛的状态”,它是善巧方便的根。

  在经典体系有“三金刚”:金刚喻三摩地,勇行三摩地,如幻三摩地。

  “真如三摩地”是“法身”,是“金刚喻三摩地。

  “勇行三摩地”是“报身”,

  “如幻三摩地”是“化身”。

  修行者结合“七支供”的修持,成就三个“三摩地”,也等于成就了“三金刚”。

  如云:

  在修持“本尊瑜伽”时,没有什么比这更珍贵。

  四、持诵

  {阿}

  在我的心间,胜妙遍满的蓝色中,清净明点空灯的中央,“自生本觉的链”明灿灿的现前为一个{阿}字。

  经由“不息的本智”,一切都是净土。

  {阿}{阿}{阿}。

  持金刚诵

  这个部分是“实际的持诵”,在这之前,是“身的成就法”,现在是“语的成就法”。

  在我的心间,胜妙遍满的蓝色中,

  这“胜妙遍满的蓝色”,其实是“虚空的戏变”,清净虚空的道灯。

  “自然明觉”没有间断,一切都显现为佛刹。

  也就是,经由“不息的本智”,一切都是净土。

  在这里,“金刚链”明灿灿的显前为一个{阿}字。

  在共的成就法中,我们说{嗡}是白色,{阿}是红色,{吽}是深蓝色,但是,这里的{阿},如同天空。

  我们也可以把{阿}观想为白色,但是,也可以观想{阿}是“普贤王如来”那样的深蓝色。

  它发出的声音是重点所在,它的形态是{阿}字的形状。

  其次,“本智”是无间断的,不息的。

  “本觉”的“本然之流”是不息的。

  这意味着,“本觉”原本就是稳固,而且不变的不息的,而且,一切都现为刹土,一切都是净土。

  “金刚诵”意味着,

  当你吸气时,它是{阿}的声音。

  当你持气时,它是{阿}的声音。当你呼气时,它是{阿}的声音。

  “种子字咒”结合了“吸气”“持气”“呼气”。

  如云:如果你维持21遍“金刚诵”,那么,在一整天当中,你的气息就会被“金刚诵”加持,“金刚诵”将会自行持续一整天。

  在这里,主要的修持在于“观想它一次”,然后“歇息在本觉”。

  五、结行

  显基的所有妙力跟化现,全都消融入“本净的法界”。

  通过“全然清净的三轮”,我回向四时(过去,现在,未来,无时的第四时)的所有善根。

  通过“任运遍在”的君王,愿“吉祥的真如性”俱在!

  “基的显相”消融入“基”本身之中。

  “无时”指,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等概念。

  “三轮”指,“回向者”“被回向者”“回向之物”。

  “三轮清净”指,离于“回向者”“被回向者”“回向之物”三个分别概念。

  “普贤王如来”是“任运遍在主”(任运遍在的君主),愿“真如实性”的吉祥善好俱在。

  “愿普贤王如来遍在”是“祈愿文”。

  见的现起(愿真如实性的吉祥善好俱在)是“吉祥颂”。

  不忍拒绝请法者的请求,[乌迪亚纳]写下这部“上师成就法”。

  “乌迪亚纳”是我的藏语名字“乌金”的梵语。

  六、问答

  1、观想自己是上师

  这是“自观想”,也就是“观想自己是上师”,而不是“观想上师在自己前方”。

  大多数“上师相应法”“上师成就法”是从事“前观想”(观想上师在自己面前),观想上师在那里,自己向上师祈请。

  这部关于“佛性”的“上师成就法”,没有“一个人的佛性在这里”“另外一个人的佛性在那里”的二元分别,因此,没有必要从事“前观想”。

  事实上,这也是一个修持其他人的“上师成就法”的好样版,你只要把“乌迪亚纳”改成其他名字就可以了。

  2、金刚诵

  修持“金刚诵”时,“有声念诵”或“无声念诵”都可以。

  在“有声念诵”时,声音应该是非常细微的,几乎像是“底声耳语”。

  如果你清晨发出声音的“修持金刚诵”21遍,并且“安住在本觉之中”21遍,那么,一天21670遍的呼吸,就会自动转化成“金刚诵”。

  在夜间躺卧睡眠,发出声音的修持21遍“金刚诵”,然后无声默念21遍“金刚诵”。

  “有所缘”“有声音”的“金刚诵”,牵涉了“观想种子字”,以及在“呼气”时,安静而且非常底声的重复“阿…阿…”的声音。

  在完成持诵21遍后,安住在本觉之中21遍(呼气持气吐气为一遍循环)。

  如果能这样修持,金刚诵就会自动在一昼夜当中持续进行。

上一篇:第21章 修持的征相《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