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万禅香 > 胜观彻却脱噶

第21章 修持的征相《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

创建日期:2023-02-12

  第21章 修持的征相《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

  微信公号愿您永具菩提心

  【立断】第21章       修持的征相      祖古乌金仁波切      (直读版)

  一、“觉受”仅仅只是“觉受”

  如果已经修持“本尊法”,应该会拥有“本觉的净相”。

  比如,光亮,烟,蜃景等等,都是一般的征相(共的征相)。

  你可以通过一种特定的方式,用“双眼”来领受这个征相的加持。

  其次,“觉受”不是真实的,“觉受”不是梦境,“觉受”是介于真实跟梦境之间。

  我们可能拥有“大乐”“空性”的觉受,或者可能想:

  今天,我的本觉不可思议。本觉是赤裸的,本然的,不变的,本觉离于固着,离于“乐明无念”等觉受。

  这些仅仅只是“觉受”而已,但是,它们也是“修持的征相”。

  有时候,发现自己根本无法修持,难以坐在蒲团,我们感到抑郁,忿怒,急躁,这些称为“苦受”。

  “觉受”有“乐受”“苦受”两种。所有这些都是“修持的征相”。

  “修行征相”不一定都是善的,但是,不论发生什么,在“本净的虚空”内,“所有觉受”都如同云朵一样。

  天空,有时有浮云,有时一贫如洗。

  有时,天空下雨,降雪,起风暴,这些是“苦受”。

  有时,天空清朗无云,阳光普照,彩虹乍现,这些是“乐受”。

  不论“乐受”“苦受”,都“仅仅只是觉受”而己。

  二、在慈心的刹那,空性显露

  1、离于“昏沉”“掉举

  修行的征相,分“觉受”“实证”两类。

  你的心没有固着,但是,这是“修持的真实征相”。

  它是自然的,没有任何困难。

  另一个“真实修持征相”是,你的心,充满“虔诚心”“信心”“悲心”,如同“天空充满了阳光的温暖”。

  当你的心,感受到这种松坦自在,这是一种“善的觉受”,也是“最佳征相”跟“最殊胜成就”。

  “真正的成就”就是不被“大乐”“明晰”“无分别”等觉受伤害。

  同时,离于“昏沉”“掉举”这两种禅修障碍。

  这两种障碍,会暂时损害你的修持。

  “昏沉”分三种:睡眠,沉滞,蒙昧。

  “掉举”分三种:散乱,涣散,不专注。

  当我们的心拥有“最轻微最微细的固着”,我们甚至没有注意到,自己已经被障蔽而失念。

  或者相反的,我们变得“兴奋”“涣散”,心无法安静下来。

  我们觉得自己“无法斩断念头”,但是,“斩断念头”应该是“自动的”“自成的”,不论如何,这被称为“涣散”。

  “昏沉”是,我们不知道自己的“本觉”是不是具有明性,这被称为“被障蔽的本觉”。

  2、“慈心”如同没有被障蔽的太阳

  离于“昏沉”“掉举”,“本觉”就不会有任何跟“见”有关的障蔽。

  这种状态是不是能长久维持,取决于“我们的串习”以及“熟悉的程度”。

  这时所用的法门,是上对三宝生起的“虔敬心”,下对有情生起的“悲心”。

  如云:

  如果拥有这份“虔敬心”跟“悲心”,在“慈心的刹那”,“空性”赤裸本然的显露。

  “向上的虔敬心”跟“向下的悲心”都是“慈心”。

  在这份“慈心”中,我们的“身语意”感到有点不知所措。

  在那时,如果能向内观照,就会看到如同“没有被云障蔽的太阳”。

  “噶举派”跟“宁玛派”的修行者,正是通过这个方法,在“不具理论”的情况下,证得正觉。

  他们能够获得觉受,这就是“觉受是本觉的妙庄严”。

  “觉受”以这个方式“庄严本觉”,这是什么意思?它意味着,觉受应该没有固着。

  “带有固着的觉受”不具任何利益,“觉受”应该是没有固着的。

  “迅捷的证得正觉”取决于,上对三宝生起“信心”“虔敬心”,下对众生生起“悲心”。

  要拥有这两者,这样一来,在“慈心”的刹那,“空性”赤裸本然的显露。

  “空性的自性”赤裸的显现。这是无缪的。

  三、“虔敬心”跟“悲心”是无上的法门

  “双运”是什么?在没有被“常”“断”二边所染时,就有“双运”。

  落入“常边”或“断边”,就有局限,并且不会在正道上前进。

  在“明空双运”的“见”当中,“明分”净除了“断边”,“空分”净除了“常边”,这双运就是“充满本觉的明空双运”。

  “双运”是佛教的不共功德,如果没有“双运”,某些人就会说“它是恒常”,另一些人说“它是空无”。

  一旦偏离而落入错误,“常见”跟“断见”就会造作出“执取”跟“固着”,“能执”跟“所执”。

  “无上法门”是什么?“虔敬心”跟“悲心”是无上法门。

  刚开始,你需要有一份“造作的虔敬心”,“本然而且不造作的虔敬心”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成的。

  如云:

  “不造作的悲心”不会立即生起。

  要如何生起“不造作的悲心”?随着你的“本觉”变得越来越稳固,你就会觉得:

  “本觉”如同掌中佛一样,但是,众生却对“这件最珍贵的事物”浑然不觉。

  继而,自然而然的对“有情众生”生起“悲心”。

  “不造作的悲心”就是这样生起的。

  “虔敬心”也是这样,你觉得:

  得以斩断“迷惑的根”,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圆满所有的善德,灭尽所有的过患,这太不可思议了。没有什么胜过这个本觉。

  就是这样生起信心。无须经由造作的“虔敬心”跟“悲心”,就在这“本觉”,在你的“自性”中。

  为了生起“本然而且不造作”的“悲心”。

  在“大圆满”,就外在而言,唯有“不造作的本然悲心”跟“虔敬心”是重要的。

  但是就内在而言,如果仔细“观照”,就会看见,从一开始,就不可能有造作的“信心”跟“悲心”。

  因此,“虔敬心”跟“悲心”是两个最伟大的方便,它们比“禅修”“本尊”“持诵咒语”好上一百倍,。

  如云:

  “向上的虔敬心”跟“向下的悲心”远胜过“观想百尊本尊”“持颂咒语”。

  四、“充满悲心”的空性

  如果知道“禅修空性”,那么,仅仅“禅修空性”就已经足够。

  如果不知道“禅修空性”,那么,“这种悲心”是非常有效的。

  “空性”是佛教的不共功德。

  最好的情况是,具足“空性”跟“悲心”两者,这称为“充满悲心的空性”。

  但是,如果还没有真正而且正确的“认出空性”,那么,仅仅通过“悲心”,就能被引导进入“空性”。

  如果具有“真实的悲心”,那么,如同能够融化冰雪的暖夏.

  在夏季,雨水毫无阻碍的降下,同样,没有什么能障蔽“虔敬心”。

  如果审察这份“虔敬心”的“体性”,就会直接遇见“赤裸的本觉”。

  这是“虔敬心”这么珍贵,这么重要的原因。

  如云:

  “菩提心”有两种,一种是“空性”,一种是“悲心”。

  如云:

  请赐予加持,让“充满悲心的空性”在我心中显露。

  佛教主要功能在于“认出空性”“认出心性”,不然你肯定应该要“修持悲心”。

  为什么在佛教,从来没有提出“一个人无法在没有悲心的情况下实证空性”?

  如同水,有水,就有湿润,有液体。如果“理解空性”,也就“拥有悲心”。

  没有一个“众生”能在没有“胜解空性”的情况下,证得正觉。

  一旦实证了“空性”,就会想着:

  要是所有众生都能“实证空性”,那该多好呀!

  任何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上一篇:第20章 立断跟顿超双运《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