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万禅香 > 胜观彻却脱噶

第02章冈波巴四法《如是》上祖古乌金仁波切

创建日期:2023-04-30

  第02章冈波巴四法《如是》上祖古乌金仁波切

  微信公号:愿您永具菩提心

  冈波巴四法(直读版)

  领受教法前,要用“菩提心”来激励自己。

  要有这样的愿望:我要“研习佛法”,我要“把佛法付诸实修”,我要让“一切如母有情”达到“解脱状态”,达到“殊胜不退转正等正觉”。

  “冈波巴四法”跟“龙钦巴尊者四教法”相同。

  第一法:愿心向法

  如何让“心”转向“佛法修行”,包含在其中的是“转心四思维”,又称“四正观”“回心四法”。

  第二法:愿法循道

  如何让“佛法修行”成为“修道”,包含在其中的是“修持四次十万遍的四加行”,又称“前行”。

  第三法:愿道断惑

  如何让“修道”能净除“迷惑”,包含在其中的是“生起次第”“持咒”“圆满次第”。

  第四法:愿惑显智

  如何让“迷惑”显露成“智慧”,包含在其中的是,通过“大手印”“中观”“大圆满”三种伟大见地,来证得“本然状态”。

  “大手印”是基,“中观”是道,“大圆满”是果。

  “冈波巴四法”包含一个完整的道路,可以让个人,在一世之内,即身达到“正等正觉”。

  第一法:把“心”转向“佛法”

  此时此刻,已经拥有“殊胜人身”,具有“八种闲暇”“十种圆满”。

  这难得的“暇满人身”,一百劫内,只会发生一次。

  我们已经拥有,这难得的“暇满人身”。

  当我们活在这个身体里时,仿佛觉得“生而为人是那么容易”,看起来,不需要任何努力。

  但是,“人身”非常难得,需要“前世累积大量功德”。

  现在拥有殊胜人身,是源自“前世的善业”和“清净的愿力”。

  目前情况,如同发现“如意宝”。

  不要白白浪费时间,时间会迅速消逝,我们全都会死亡!

  我们不可能,在今生获得“完美的物质状态”,因为“没有任何事物是永久的”。

  万事无常,每个人都会死亡。

  如果死亡是“全然的结束”,如同“水干枯”“火燃尽”,那么,没有什么关系,“死亡带来的后果”微乎其微。

  不幸的是,不是这样!

  跟随“死亡”而来的“业果”如影随形,“因果业报法则”让我们承受“自己所作所为的结果”。

  我们经历“自己成熟的业”的地方,称为“六道轮回”。

  无始以来,这种情况,一直上演,我们仍然没有“解脱”。

  请思量“这四个主题”:

  1)殊胜人身难得。

  2)没有什么事物是永久的,一切都是无常的。

  3)我们都会死亡,每个人都受到业果的掌控。

  4)在轮回之内,没有什么地方有长久的快乐。

  这是“转心四思维”,非常重要!

  这不是虚构的,这是事实,它们说明了,我们活在“轮回”中的环境跟状况。

  我们全都排队站在这里,等待死亡到来,我们要用一种“非常实际的方式”来面对“死亡这个事实”。

  “修持佛法”前,把“转心四思维”牢记在心,非常重要!

  第二法:确保“佛法修行”成为“修道”

  1、第一加行

  皈依发心

  a、皈依三宝:

  “佛”是圆满觉醒的“遍知状态”。

  “法”是带领我们达到遍知状态的“道路”。

  “僧”是从佛陀以来,所有“维系”“宣传”“弘扬”教法的大师,一直到“我们的上师”。

  怀着全副的信任“皈依三宝”,让我们自己也可能“觉醒”。

  皈依“三宝”,寻求“三宝的指引”,开启了“通往证悟的道路”。

  b、发菩提心

  没有“菩提心”,就无法在“大乘之道”前进。

  了解“所有众生”事实上都是“自己过去世的父母”,这会为我们“修道的进展”提供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每一只小昆虫,无一例外,都曾经是“我们的父母”,不只一次,而是很多次。

  它们现在都在一条错误道路上,它们想要快乐,但是不知道“如何获得快乐”。

  “发菩提心”代表,生起这个最有勇气的决心:

  我个人,将担负起,带领“一切众生”达到“证悟状态”的重大责任!

  这种“菩萨戒”,构成了“小乘”跟“大乘”的差异。

  持守这个“菩萨戒”,就是“生起菩提心”。

  ○

  从事一个仪轨时,可以同时修持“小乘”“大乘”“金刚乘”。

  从事“本尊修持”,要先从“皈依”“发菩提心”开始,这两者是“小乘”和“大乘”的要素,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本尊”“持咒”“观想”是“金刚乘的修持”。

  在“修持金刚乘”的同时,不可能不是“小乘”“大乘”修行者,修行者一定会,在同一座修法期间“修持三乘”。

  2、第二加行念诵金刚萨埵

  金刚萨埵的“观想”和“持咒”,是“金刚乘的修行”。

  “金刚萨埵的修行”由“四种对治力”构成:

  第一力是“支持力”

  观想“金刚萨埵”。

  第二力是“对治力”

  念诵“金刚萨埵百字明咒”,观想“甘露倾注而下,清净障蔽”。

  第三力是“忏悔力”

  忏悔“过去的错误行为和恶业”。

  第四力是“决断力”

  承诺,绝对“不再造作任何恶行”。

  持诵金刚萨埵的同时,忆念这四力,能清净“所有恶业”。

  即使“恶业”大如须弥山,也能“获得清净”。

  3、第三加行曼达供养

  “曼达供养”确保我们,在修道上,不会面临障碍。

  “曼达供养”中,通过所能积聚的“功德”“智慧”二资粮,来创造“顺缘”或“助缘“。

  “曼达供养”有三种层次:

  “外曼达”就是“外在宇宙的供养”。

  “内曼达”就是“众生本身的供养”。

  “最内曼达”就是“究竟真如的供养”,

  三种层次的“曼达供养”,跟“三身”相对应。

  这三种层次,被称为,积聚“功德”“智慧”二资粮。

  4、第四加行上师瑜伽

  “上师瑜伽”甚至比“正行”更深奥。

  在“上师瑜伽”,可以领受到,来自“不间断传承上师”的加持。

  这些“加持”,来自“法身佛普贤如来”,一路下至“自己的根本上师”。

  “上师瑜伽”如同连接你家和水源的水管,让你能随时打开龙头,就有水流出来。

  通过“你的上师”,你跟“不间断传承的证悟上师们”连结,如同那条水管。

  通过修持“上师瑜伽”,我们能领受“佛法僧的加持”以及“三身的加持”。

  真的专心致力“修持前行”,能移除“修道上的障碍”,创造能让我们“迅速证得究竟道果”的助缘。

  一些人认为,自己只是“大乘”或“金刚乘”的修行者,另一些人说,他们只遵循“上座部佛教”,这种说法,只显露他们欠缺了解。

  “三乘”不是各自独立的,我们可以“同时修持三乘”。

  为了有一个坚固的基础,我们必须修持三乘。

  如果没有修持“转心四思维”和“皈依”,就没有“连结佛教教法”的真实基础。

  如果要喝茶,

  需要放茶杯的桌子,这桌子,如同“小乘”。

  需要盛茶的茶杯,这茶杯,如同“大乘”。

  需要能喝的茶水,这茶水,如同“金刚乘”。

  为了“证悟”

  1、首先要跟“三宝”联结。

  “皈依”意味着,把自己交托给“三宝”,这包含“小乘教法”。

  2、如果“所有如母众生”还流转轮回,只有自己“证悟”,那有什么用?那简直厚颜无耻!

  “小乘的态度”如同“牛蹄印的小水滩”,“大乘的态度”如同“整个海洋”。

  “每个人”都需要证悟,不只是“我们自己”。

  3、如果没有“金刚乘甚深教法”,就无法在今生即身达到“正等正觉”。

  我们需要“小乘”“大乘”“金刚乘”。

  把自己看作“优越修行者”,不需要“低下教法”,这样的心态,不切实际!

  要确保“佛法修行”成为“修道”,代表清净“障蔽和恶行”。

  “障蔽和恶行”制造了“障碍”,阻挡了“通往正等正觉的道路”。

  某些人可能认为“四加行没有必要”,但是,通过四加行,我们真的能“清除障碍”,让“自己的佛法修行”成为“证悟道”。

  第三法:让“修道”厘清“迷惑”

  清除了“障蔽”,积聚了“资粮”后,进入“冈波巴四法”第三法:让修道厘清迷惑”。

  “迷惑”指“障蔽内在自性”“阻碍证悟”的事物。

  “每个人”都有佛性,“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无一例外。

  遗憾的是,我们不知道“自己拥有佛性”,因而落入迷惑,流转轮回。

  如果“如意宝”掉入泥浆,外表覆上烂泥。

  首先必须先认识“如意宝”,然后清洁它,之后就可以使用它。

  我们都有“如意宝”,但是,对“自己真实面貌”缺乏认识,因此,没有使用它,实现它的能力。

  我们要清除“覆盖自己本初状态的尘垢”,这“本初状态”就是“如意宝”,可以通过“修持金刚乘”来达到。

  最著名最甚深的方法,就是“金刚乘的三要点”:“本尊”“咒语”“三摩地”。

  通过修持由“本尊”“咒语”“三摩地”组成的“生起次第”,我们能实现“自己真实的面貌”。

  为了修持“生起次第”,要放下,所有“凡俗”“唯物近利”的世界观。

  “念诵咒语”时,不要去想:“我置身这个世界,我在普通房子里,我在我平凡身体里。”

  首先,把一切融摄入“甚深空性”,然后观想“天界的宫殿”,“本尊的宝座”“所有其它细节”。

  通过甚深的“本尊”“咒语”“三摩地”,能让修道“厘清迷惑”。

  修持“生起次第”时,不是把自己,想象成另外一个人。

  每个人都有“证悟的本质”,这本质,也具备“证悟的三个面向”(三金刚)。

  通过“本尊”“咒语”“三摩地”,是“完全认识这种本质”的方法。

  “生起次第”纯粹是,了知“事物如是的本质”。

  “生起次第”如同了知“一颗石头是如意宝”,不是把一块普通石头,想象成宝石。

  不论多么努力“观想”,石头不会拥有宝石的品质。

  “生起次第”的甚深程度,不可思议!

  笫四法:让“迷惑”显露为“智慧”

  “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从“法身佛”下至“最微小昆虫”,无一例外!

  这种“证悟的本质”,在个别的“众生”之间,没有品质或大小的差异。

  但是,“诸佛菩萨”从一开始,就已经斩断“二元分立的心”的活动,这是,“诸佛菩萨”不同于“众生”的地方。

  “诸佛菩萨”的“心”,以“慈悲事业的形式”来展现,为了“教导众生”,“诸佛菩萨”通过“化身”“再化身”,在“轮回”中显现。

  “众生”已经落入“二元思维”的控制,“凡夫的注意力”随着“心的活动”移动偏离。

  突然之间,有了迷惑,相信“自我”跟“他人”,“主体”跟“客体”,这种情况,永无止境,重复上演,这就是“轮回”。

  “诸佛菩萨”成功踏上“证悟的干燥地面”,但是,“众生”迷惑糊涂,陷入“不成功不满足的状态”。

  我们仍然置身“轮回的汪洋”,还没有把头浮出水面。

  我们在一个接一个“迷惑的觉受状态”流浪徘徊,永无止境。

  在此同时,我们没有失去“自己的佛性”,“我们的佛性”从来没有跟“心”分离,一刹那也没有。

  虽然没有跟“佛性”分离,但是,我们不知道,因此,仍然“流转轮回”。

  现在是我们“解脱轮回”的时刻,除非我们,在今生这么做,否则,“解脱轮回”不会自行发生。

  现在,我们有能力“领受教法”“修持佛法”,这正是“正确的时机”。

  这好过,继续如同畜生一样,只全神贯注在“吃饭”“睡觉”,让时光流逝。

  我们要“掌握自己的未来”。

  我们有可能“了证自性”,因为,我们已经体验到“佛陀的大慈”。

  “佛陀”不只出现在这个世界,也传授“如何了证佛性”的教导。

  通过不间断传承的“伟大上师”,我们得以亲近这些,教导我们“了悟证悟本质”的教法。

  “惑生为智”的意义在于,了解“佛性”普遍存在“一切众生”之内。

  我们没有丧失“佛性”,“佛性”从来没有跟“我们的心”分离,一刹那也没有!

  “佛性”一直存在,唯一“隐藏佛性”的,是“我们的思维”,没有其它事物能“障蔽佛性”。

  “佛性”因为表相,而受到障蔽,如同太阳在清朗天空灿烂闪耀,“云朵”是唯一遮蔽太阳的事物。

  “云朵”是通过“太阳的展现”创造出来的,比如,太阳的热。

  “云朵”不来自任何其它地方,太阳的热,让水分蒸发,形成“遮蔽太阳的云朵”。

  同样,我们自己的注意力,以“迷惑思维的形式”展现,“这种思维”障蔽了我们。

  我们遮蔽了“自己的佛性”,现在是“清除迷惑”的时机。

  今日,有幸拥有“教法”,显示我们“如何认识自性”“如何解脱轮回”。

  如果我们,选择继续被“行为和情绪”障蔽,那么,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我们过一天算一天,如果明天就死亡,今天一无所知,如同畜生一样愚蠢。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甚至比畜生还愚蠢,因为我们可以“领受教法”。

  不使用“教法”,我们就远比畜生愚蠢。

  畜生身不由己,畜生没有可以“领受教法”的身体。

  遗憾的是,我们许多人,已经被带上“修行之道”,却浪费“殊胜机会”。这多么可悲!

  因为“三宝的仁慈”,我们有幸“领受教法”,并且能通过教法,让迷惑“显露为智慧”。

  在这里,“迷惑”指“信假为真”,“迷惑”跟“误解”是一样的。

  要把“迷惑”转成“智慧”。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迷惑“,“迷惑”指,把“不是”当作“是”。

  有一种“达图拉药物”,服下后,会把其他人看成“50个头”“30双手”。

  这就是“迷惑”的一个例子。

  在“我们的佛性”之内,有“证悟身”“证悟语”“证悟意”三种功德。

  “不变的功德”如同“虚空”一样开放,称为“金刚身”。

  “不息的功德”称为“金刚语”。

  “无谬的功德”,在“无念头”的情况下“有所觉知的能力”,称为“金刚意”。

  “金刚身”“金刚语”“金刚意”原本就存在“一切众生的自性”之内,我们需要的是“认识这种自性”。

  即使具有“三金刚”,我们却一无所知,因而继续“流转轮回”。

  “凡俗的迷惑”覆盖“我们本具的三金刚”。

  我们的血肉之躯,覆盖“金刚身的不变功德”。

  时断时续说的话,发出的声音,障蔽“金刚语的不息功德”。

  来来去去、一刻复一刻、一日复一日、一生复一生,永无止境的生灭的念头,障蔽“金刚意的无谬功德”。

  现在,要“认识自性”,而不是继续迷惑。

上一篇:第01章佛性是根基《如是》上祖古乌金仁波切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