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80课13-24

创建日期:2022-09-15

  行为学-教言宝藏80课13-24

  十三、一生依于寂静处世间八法断除相(四)

  无常随时都会降临到我们身旁。一旦无常降临到身边,谁都帮不了忙。无论生前的名声有多大,条件有多么好,地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在无常面前人人平等,阎王爷不会有丝毫偏袒。不要以为自己现在有钱有权,就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利与财富找阎王爷疏通一下关系,这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包括出家人在内。虽然出家功德不可思议,但还是要观待一下自己的内心。

  如果内心没有清净,无论你生前做了多少善法,都只能说你距离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有十万八千里之遥。因为解脱不在于地位,也不在于身份,而在于清净的内心。无论口中说得有多么好听,内心如果不够清净,解脱仍旧离你很遥远。惠能大师曾经说过:“善知识,世人终日口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尤如说食不饱。”口中能说空性谈智慧的人,这个时代比比皆是,但真正能实践的人太少了。

  要记住,我们并不是过星期天的人,不久的将来,我们都必将面对可怕的无常,而“这不久的将来”实际也并不遥远,再过五十年,我们都不在世上了,这是特定的事。年轻的时候,每个人都对“身份”这个词非常敏感执著,希望自己的身份能尽量高一些,但当你逐渐变得成熟的时候,对这方面执著就会越来越淡,因为你已经逐渐懂得人生的目标,其余一切不过都是过眼云烟。

  可能有些会说,物质条件优越,就能过好一些的生活,这样不好么?细致想想,从小直到现在,这种所谓好的生活,我们不是没有接触过。锦衣华服,山珍海味,我们多多少少都曾经享用过,可这些对于今天的自己来说,又有什么作用?只不过享受时间有长短之别而已。可是享受的时间再长,最终也有结束的时候。所以,平常要从这方面多去思考一些,意义非常广大。

  以上就是讲解,必须要断除世间八法。人在不成熟的时候,可能只是在乎一些表面的得失,觉得受人赞叹,就是自己活在世上唯一的标准。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样的想法可能还是有点虚。但有些人会问:“历代传承祖师不就是人人赞叹么?”要记住,历代传承祖师得到赞叹,是因为他们已经获得自在,所以得到别人的赞叹是一件好事,但我们所说的是在“自在”这个条件不具备的前提下,仅仅为了虚荣而去做一些事情,就没有多大必要了。

  以上的这些道理,都要铭记于心。这样一来,我们就会把修法作为自己人生当中最重要部分。如果现在就要求你把修法当成人生的全部,恐怕由于我们对佛法了解程度还不够的原因,很难做到,甚至难免会有各式各样的一种想法。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要把修法作为我们生活中的首要任务,并且尽量做到圆满,这就是我们今天讲解的真正意义。

  十四、一生依于寂静处世间八法断除相(五)

  平常要多想想“世间八法断除相”。以前有个汉族弟子,他在雪域高地闭关了很多年,甚至成为了当地人时时赞叹的对境。因为在高原,能见到不少在幽静山林中闭关的僧人和居士,但能长时间闭关者,还是少数。如今也有一些汉地的信众,可能多方面条件更成熟的原因,有不少人都会抛弃享受,选择在幽静地方过简朴的生活,精进修法。这样的信心与行为,确实非常值得赞叹。

  但据说这位和尚在闭完关回到家乡后,感到很不开心。因为他回到家乡时发现,往昔他所认识的很多和尚,身边即便没有千千万万弟子,也有成百上千的弟子围绕,乃至他们的生活条件都已经变得非常优越。而他长时间待在高原,刚回到汉地,很多人对他都不是很了解,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往昔他从汉地到高原地方求学佛法,后面又在山上闭关,很长时间里都没有接触过这么多人,因此大家对他不是很了解。可是当他见到原来的这些和尚被弟子簇拥的场面时,内心非常不平衡:“这些人不学习也不闭关,却有这么大的福报,而我在高原闻思多年,又常年闭关,回到汉地后却一无所有,还不如他们。历代传承祖师所说的消尽烦恼、增长福报在哪里?”当他有这样的想法,就说明他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叫做福报?

  如果将外在的钱财称之为福报,那么释迦牟尼佛出家之前的福报是最大的,出家后福报就非常小了。出家前他是王子,不仅锦衣玉食,而且有众多仆人,可出家后不但没有这些享用,甚至在六年苦行过程中,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难道说释迦牟尼佛进入佛门后福报变小变贫穷了么?当然不是这样树立的。禅宗有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就是在讲解内心的满足感。如果内心没有满足感,无论你能聚集多少财富,可能仍旧是世界上最穷的一位。

  所以当我听到这个公案的时候,内心感到非常悲伤。为什么一个闻思修多年的人,最终会变成这样?但这也充分地说明,如果不是在高原地方闭关过程中完全掺杂世间八法,后面就绝对不会生起这样的念头,所以,必须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

  从我们自身的角度来说,这些是由于业及烦恼作怪的原因;从他显的角度来说,是魔王波旬等一切魔障在障碍我们,因此我们难免做出与我们正法相违的事情,并且烦恼如影随形,一不小心可能就会变成魔障。所以我们要时时提起正念,消尽与正法相违的一系列非法。

  十五、入定出定无分别即生成就佛果相(一)

  【入定出定无分别即生成就佛果相

  入定和出定完全达到一如时,就说明你已经成佛了。既然已经成就佛果,则座上座下当然是没有区别的。但我们在修学过程中还是要将修行分为座上和座下。

  常常有信众问我,他现前该如何去修。我想,如果你的信心非常虔诚,今生又有即生成就解脱的渴望心,那么你的修行就应该有座上和座下的区别。为什么修行要分为座上和座下?因为座上的修法可以令我们避开一些令自己散乱的因缘,所以相对而言,比座下的修学更清净一些,这也是我们必须要去寻找的境界。但有些人不喜欢座上的修法,因为他觉得自己在座上修行时,内心非常散乱,而一下座就觉得心很清净。实际上是否如此?当然不是。

  当你在座上感到内心散乱,就说明你的正念提得很好。就如同站在门口的岗哨,即便一个昆虫飞进大门,他都能看得很清楚。可是一旦没有岗哨,别说是昆虫,就连一个大人大摇大摆走进去,你也未必清楚。也就是说,当我们忘失正念时,内心非常容易散乱。因此座下由于没有提起正念的缘故,虽然感觉心很清净,实际上还是非常散乱,只是你自己没有认识到罢了。而座上由于时时提起正念的缘故,即便闪过一个小小的念头,你都会观照得清清楚楚,这就叫做修法。

  我们也常常说,一个人能否改掉自己的缺点习惯,首先在于自己能否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如果能清晰地认清自己的脾气不好,行为古怪等不足之处,修正起来就容易多了。最可怕的就是不知道这是自己的过失,这时无论自己的智慧有多高,有多少导师告诉你“这么做是不对的”,恐怕你不会有些许改变,因为你压根就没有认识到这是不对的。

  因此,当我们真正认清到自己过失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已经提起正念,这时候对治烦恼,不是说对治烦恼就一定更容易,但却是真正走在对治烦恼之路上。如果没有发现自己的妄念,说明你自己的内心本身就在散乱,在这种放逸的状态中能修学法吗?恐怕即便修学了佛法,也只是走一个形式而已。因此,我们把修法分为座上和座下,这一点非常重要。

  十六、入定出定无分别即生成就佛果相(二)

  我们将入定称之为座上。总的来说,从前行之前行直到回向之间,分为很多个方便法。如是修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令自己的内心清净。我们在讲解清净内心的过程中说过妄念多与妄念少,但并没有说过妄念少是功德;妄念多是过失。因为八识本身就没有高低,仍旧属于二取范围当中。也就是说,无论一座中的妄念有多炽燃,多清净,都要懂得善加运用,将其转为善道之中。

  比如当散乱与昏沉产生时,要懂得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以及自己的见地来树立不同的方便法。我们在上师瑜伽导修中讲过调伏烦恼的三种方便: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和安住调伏妄念。讲解成熟口诀法破除心房时说过: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为意识转为道用,不共观察心之自性而抉择实相大圆满即智慧转为道用。

  因此,懂得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与自己的见解来树立不同的方便法对治,妄念就会逐渐减少。要记住,此时是在对治妄念而不是掩盖,正是由于善巧对治的缘故,妄念就会逐渐减少,直到消融法界。彼时,一切就成体用一如。这也正是座上修行的功德体现。

  我们不能以为只要在修学,感觉就应该是一样的。恰恰相反,很多时候,感觉完全不一样,甚至有着很大的差异。因为心在散乱期间,我们永远不会发现自己的心有多么不清净,而这就是我们最大的过失,所以修行必须要分为座上与座下。

  以上是讲解座上的修学。上师瑜伽导修也具体讲解过,座下该如何修行?即时时提起正念。这里的正念主要讲解改造意念之正念,即时时要起心动念提起精神,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

  我们现前已经知道什么是佛教,并且懂得取舍,因此当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时候,就能很好地做辨别,做取舍。知道什么样的事情要舍弃;什么样的念头和言行可以择取。想要如是辨别,就要时时提起正念。

  有些人说,自己在座上时,还是能提起正念。虽然也会有昏沉、掉举,甚至要睡到一定的时候,才发觉自己在睡觉,但相对而言还是能发现过患,提起正念的。但出定以后,可能一小时后,就基本上忘失了正念。初次修行,确实如此。但我们应该时时提起正念,即便前面忘失,后面就要尽量让自己的正念提起来、精神提起来,知道自己不能继续随着放逸而去。

  以前噶举派的导师,也会如我们一般,下座后不久就完全忘失正念。于是他们就会随身携带小口袋。如果在外面行走过程中,发现自己一直放逸,就要拼命放黑石头;当自己生起一个善念,提起正念,就往袋子里放白石头。一开始的时候,袋子里基本都是黑石头,也就是说,只要不在座上,内心基本都处于忘失正念的状态之中。但随着修行的增上,知道忘失正念后能马上提起正念,就能在很多黑石子中见到一些白石子,并且逐渐黑白数量同等,最终全变成白的,就说明座上和座下一如了。

  我们在修行过程中,也要让自己强行这么去做。如今有很多高僧大德都会给弟子布置不同的功课,比如这个心咒念诵多少遍,那个心咒念诵多少遍等等,目的就是告诫大家,出定的时候也要时时提起正念。

  可能有些会觉得:“座上天天这么做是理所当然的事,可座下好不容易轻松一点,还要拼命去修,会不会太累了?”要记住,修行本身就是一门苦行,想要令修法不变成苦,就要看自己对法的认识是否圆满,以及能否时时伴随着共同外前行。若能做到这几点,修行看上去再苦,你也会觉得是一种乐趣。

  以上就是讲解,修行要懂得分为座上和座下。

  十七、入定出定无分别即生成就佛果相(三)

  我们以上讲解,座下要时时提起正念。除了前面所提到的改造意念之正念外,还有无造法性之正念。但无论是哪一种正念,都应该时时提起。我相信很多弟子都能做到座上提起正念。即便有时由于昏沉太重、妄念太多的缘故,多多少少都会有一段时间随着妄念和昏沉飘动,但总的来说,还是能提起精神,并且这一点都已经做得很好。最难做到的是座下。只要座下也能将提起正念时时铭记心中,相信不久的将来,座上和座下就会逐渐融为一体。

  有很多人问我,他不仅平常座上修法精进,座下也在努力提起正念,但晚上睡觉的时间比较长,可能有将近八九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在睡觉,该如何做,才能将这么长的时间用于修法之中?

  要记住,当我们完全进入昏沉状态的时候,什么都做不了,想要让自己能在念头上做主的最佳的方便就是增上并逐渐赤裸座上的见解。座上的见解逐渐赤裸,就会影响到座下以及梦中,令梦境也逐渐趋入为善。比如最近一段时间,你修行得很精进,也许空性的见解并不纯熟,但是精进修行的习气会逐渐影响到你的梦中,乃至晚上做梦都还在修行。这就是一种善的习气,我们也需要靠这种方式令自己的梦境趋向于善。

  如果见解稍微高一点,梦中就会有更深的印象。比如最近很多弟子都在修觅心法,但为什么有些人修了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还是无法证得诸如缘起性空,以及不共观察心之自性而抉择为实相大圆满五种辨别的见解?因为很多人前面觅心法的修法仅仅只是走一个过程而已,而过程中的感受,主要还是来自于书上的文字提示。

  比如《金刚经》中曰:“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很多人不加辨别、分析,直接说“心是不可得的”;或者在说到能观的心有还是无时,听到《心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不加观察,直接给自己的心起个名称叫空性。这样的想法是否圆满?当然不圆满,除了你给自己的心起了一个“空”的名字之外,实际和往昔并没有什么不同。

  如同我们面前的这堵墙,即便你说他是空的,但实际上它的作用还是存在,在你面前一点都不空。我们所谓的“空”是指没有实体,但现前这堵实体墙面在我们面前仍旧实打实地存在,就充分地说明对你来说,“墙是空性”只是一个名称,并无法断除实执。要记住,只有在观照过程中有很深的印象,才能断除实执。

  很多人都没有如理观照,只是依据文字提供的信息就直接得出结果,这样的见解是非常浅薄的。我们说过,如今能得到“觅心法”这么高深的法,若能真正依教奉行,就能得到缘起性空之见解,并且在第二本净获得解脱,也就是成佛,还能具有同时令自己身上的十万众生以及中阴界有缘三千众生,共计十万三千众生同时成佛的巨大威力。扪心自问,现前自己的见解如何?

  十八、入定出定无分别即生成就佛果相(四)

  我们先不讲解后面的安住修,恐怕仅仅是前面的观察修,可能很多人修得也不是很深刻。是否深刻,观察一下自己的梦境即知。

  我们口中都会说,一切都是虚幻的,但这种所谓的“虚幻”只是来自于口头禅,内心深处并没有深刻的感受,这是无法影响自己的梦境的,梦境还是和往昔一样真实。若座上的见解有深刻的影响,就会将梦境中的一切显现视为虚幻,甚至还能稍微驾驭一些梦境。

  举个例子。一个农村的小孩进入城市后,看见琳琅满目的玩具,就会非常感兴趣,无论能买不能买都执著得不得了,甚至晚上还会做梦,梦见又到了这家玩具店。因为他对白天看到的这个景象,感觉太深刻了,才会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现前我们先不说安住修,就观察修而言,如果对空性有真正的理解,圆满于心中,就会有类似的感受,并且无论梦见什么样的境相,第一时间就会知道一切皆为虚幻。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昌根阿瑞说过:“一切见解是否真正增上,可以用不变密意相功德即梦境如何来做印证。”梦境功德如何树立?下品为善梦,中品是认识到梦以及可以转变梦境,而上品就是梦光明之境界。现前看看自己的见解,已经到达了哪一种地步?如果晚上做的梦全都是善梦,就说明你具有下品功德,相信这一点很多人都具有。但谈到中品,可能很多人目前还都无法接近这样的功德。因为中品功德首先是能认识到梦是虚幻的,只有认识到梦是虚幻,才能改变一切梦境。比如你晚上做噩梦时,梦里就能知道一切都是虚幻,此时想脱离噩梦去往西方极乐世界,就如同到邻居家一般自在。能否做到这种改变,取决于对梦的认识。这需要在观察修时,内心就有很深刻的感受,但现前我们的感觉并不强烈。

  我也常常告诫弟子,在这个方面,无论行不行都要努力去修。因为无论导师如何为你宣讲,如果你只是走马观花式的修法,就不会有一点点的利益。所以我们现前也不得不这么去做,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说过,平常无论修学什么法门,实际都是一如的。也就是说,不变密意相之梦中能否达到自在,取决于醒着的时候,见解如何。

  有些人说,他晚上做梦前也会先发心:“为天下所有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而修梦光明之境界。”具有这样的发心非常好,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发心。与此同时,将上师观想在自己的心间而进入睡眠也是非常好的。但为什么一进入睡眠状态,别说是所缘的境了,甚至连自己的睡姿都变成另一种姿势了而不自知?明明入睡前是吉祥卧,可睡着后就四仰八叉,甚至还会从床上掉下来。因为当进入睡眠以后,一点都控制不住自己。也就是说,座上还是要多下一些功夫。

  十九、入定出定无分别即生成就佛果相(五)

  无论晚上梦见什么,都不要太过执著。太执著梦境的人,基本上都很难在梦里认识到“梦是虚幻的”。因为当你对它非常执著时,就会认为它就是真的,一旦认可“它是真的”时候,还能同时知道“它是虚假”的么?不会的。所以,只有要人在我面前描述他的梦,我都会第一时间和他说:“梦是虚幻的,没什么可讲的。”这么讲解,就是为了消除对梦的执著。对梦境越执著,就越无法达到自在。

  有很多人喜欢在导师面前询问一些好的梦境有什么寓意。如果这位顺着你的想法,过分印证你的梦有多好,可能当下你会非常高兴。可一旦印证了这个见解,而当天晚上你又做一个噩梦,相信你又会开始执著,并且情绪也和前一天不一样了,不但一点不高兴,反而会有点悲伤。长此以往,恐怕你很难有轻松的时候,时时都被梦牵着走。梦让你哭,你就哭;梦让你笑,你就笑,如此一来,这还算是一个修行者么?要记住,我们修行的目的,可不是为了被束缚,而是为了获得自在,为了能自在驾驭一切。

  什么是证悟,什么是解脱?当面对生活以及梦境时,内心不被束缚就叫证悟,叫解脱。因为我们是要驾驭一切,而不是让外在的形象来驾驭我们。既然要驾驭一切,就要懂得一切都是虚幻的。如果将外境视为真实,就永远无法驾驭外境。

  有一次,密勒日巴砍柴后回到修行的山洞,看见有很多魔鬼住在他的山洞里,有些在烧火,有些在跳舞,有些在打坐,彼此打打闹闹,乱成一团。尊者心想:“这样可不行,我必须要驱魔。”于是他念诵了一些寂静本尊的心咒,见效果不是很好,又逐渐念诵开始忿怒本尊的心咒,但最终魔的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变得更多。

  此时尊者想到玛尔巴尊者传讲的教言“一切显现都来自于内心,不要执著。”心本来就是无形无相的空性,何来那么多的执著?既然心是空性,就说明万法的本性是空性,显现自然也是虚幻,如此又能执著些什么呢?当想清楚这个道理,尊者就回到自己的座垫上,告诉所有的魔:“我们一起好好修法吧。”逐渐地,一个魔融入另一个魔,最后全部消失了。密勒日巴尊者驾驭了一切魔鬼,是因为知道一切魔都是虚幻的;前面将虚幻视为真是,不知道一切魔是虚幻的时候,时时都在被魔所驾驭。由此可知,我们今天能否驾驭一切,就看自己对它的执著有多强。执著越强,解脱的希望就越渺茫了。

  有些可能会不服气地说,“上师,你的说法可能有一点道理,但我今天不是执著梦境,而是一直以来,我的梦都非常准,这难道不能说明什么吗?”我想,在座的每一个人,如果对昨天的梦境念念不忘,决定会在今天所做事情中碰见类似的事情。长此以往,总有一天你会觉得,第二天发生的事情好像以前就知道一样,这种巧合、这种“准”,并不是真正的功德,只是由于对梦太执著的缘故所致。

  以前上师也曾经说过,对梦执著一段的时间以后,就好像第二天发生的事情,都好像似曾相识一般,但这些都只能称之为巧合。并不是真正的功德。

  二十、入定出定无分别即生成就佛果相(六)

  以上讲解无论是想增上座下出定见解还是在梦境中的见解,最重要的还是要在座上多一下些功夫。有些人觉得,自己座下的修行远远胜于座上,但这恐怕只是站在你自己的立场之中而言,实际上你是非常散乱的人,并没有真正认清该如何去对治烦恼,因此时时处于放逸之中而不自知。

  比如女众喜欢逛街,她们觉得逛街时的烦恼与家里打坐期间的妄念对比,前者妄念更少。相反,一到座上妄念就多得不得了,什么内容都会在脑海中浮现。

  前段时间,一位东北的居士和我说,最近一段时间,他的烦恼重得不得了。以前他不是一个小肚鸡肠,斤斤计较的人,遇到事情还是比较看的开的。比如平时生活中家家户户都会缴纳一定的水电费,对大多数家庭来说,这笔支出也不算多,不会觉得这有什么可烦恼的。但是自从他打坐以后,每天都会想到自己电费有没有缴?明明前一天刚缴完电费,第二天打坐时他又想到这件事,电费缴了没有?这个月的电费多了还是少了?一想到这里,他就觉得很不可思议,往昔他可真不是这么小气的人,为什么一打坐就好像变了个人一样?

  曾经有些信众去拜见一位导师,导师就问他们,平常修些什么法?大家都说,平常修的是大圆满,天天都在家打坐。这位导师幽默地说:“打坐好啊,以前记不起来的事情,打坐的时候都能想得起来。”

  还有些信众说:“上师,这段时间我的睡眠不是很好。”导师就会说:“去打坐吧,打了坐,睡眠就会好,它是万能的。”实际上,只要内心稍微清净一点的人都知道,一打坐就会发现自己的内心有多么散乱。如果这段时间一直失眠,只要一打坐,昏沉瞬间就会飘过来,很快就能入睡,所以打坐真是“全能”的。如果什么都不干,每天在外面走来走去,看上去好像一点昏沉都没有,但只要一坐下,不到五分钟,昏沉就来了。

  我们讲解这些就是为了告诉大家:为什么打坐的时候会招来很多昏沉,魔障?因为作为修行者,业及烦恼时时都会侵犯自己的内心,也难免会招来各式各样魔障。

  我们说过,修行期间,妄念很多,是由于当时已经提起了正念的原因,才能发现自己的内心有多散乱。平常没有发现自己内心的妄念,是由于忘失了正念。因此,完全没有考虑这方面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的心没有那么散乱,可是一旦反过来观照着自己内心,才会真正发觉自己的心有多散乱。

  但无论如何,相信大家从第一次发觉自己心非常散乱直到现在,多多少少都在改变之中。妄念变得越来越少,也基本不会烦恼,这就叫断除。还有一种叫压制,即临时虽然感觉没有什么妄念,但其实并没有完全对治烦恼,当因缘和合的时候,还会产生更大的烦恼。我们现前要选择前者,即通过种种方便断除烦恼。

  二十一、结语

  【如此所言无可尽

  上师如是示现谦虚的教言,处处可见。正如我们前面所言,在众人面前谦虚,是息灭烦恼的一种象征。上师如此谦虚,一方面说明这是五毒烦恼已经消尽于法界的一种征相,另一方面也是在告诫我们,对治烦恼必须要谦虚。

  【吾乃愚痴随他转,岂能具足如上义。

  上师又谦虚地说,自己没有这样的功德。但我们要知道的是,谦虚是对治烦恼的一种方便。

  【此外无力作广述,汝请难却稍著述,呈与其他金刚友

  你们的祈请,盛情难却,我就在这里为大家稍微讲解一教言。

  【虽知他见成笑柄,然为利众故著述。

  虽然知道因为自己不具备条件的原因,可能会成为别人口中的笑话,认为我只是口中说一些大话而已。但即便如此,若能因此利益众生,还是要如是著述宣讲。

  这不仅是上师谦虚的话语,也是在告诫我们:上师将这部教言赐予给我们的真正目的,就是希望我们能理解其中的真理,如理如法地去修。

  【此著若有妙善利,诸佛菩萨谛实力,一切众生愿成佛。】

  如果这部教言有些许善业功德,我愿随学诸佛菩萨的谛实力,将此善根回向众生,愿众生都能证得佛果。这就是上师的发愿回向。

  以上这些道理,从文字上而言,没什么不了解的地方,但从实践的角度而言,可不是这么容易的。因此,平常应该尽可能在这方面多下一些功夫,多修修法。

  【此乃圆满弟子敦请,无有头绪可笑之教言,老乞阿秋著述于吉祥日,愿身口意三门皆成善法,于昌台四郎才旺也。

  以上就是今天的讲法内容,希望今天课上所传讲的一系列道理,人人都能铭记心中。

  二十二、课后嘱咐(一)

  我们讲课的时候,不仅仅站在文字的角度中对教言做一些解释,有时也会间接讲解与它相关的一些事情。毕竟我们都是初学者,在修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懂的地方,还会听到各式各样的谣言,这些就如业风般时时影响着自己。此时如果对佛法没有很好的认识,很容易随它飘动。可是一旦真正理解这一系列道理,无论有多少谣言,也永远无法动摇自己的内心,这就是我们学习这部教言的真正目的。所以,平常真需要多去了解一些相关的内容,如果能把这些教言一句一字背诵下来,成为自己以后修学过程中的一个教证,是非常非常好的。

  我们说过,能否迅速成办解脱,完全取决于能否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行迹。若能依教奉行,解脱近在眼前。但前提是必须要知道,历代传承祖师是如何修行的。如果只是口中说要追随传承祖师的行迹,却不懂得他们是如何修学的,是远远不够的。如今上师为后一代弟子传讲的这一系列道理,就在告诉我们他的修行经验,即上师是如何修行而成办解脱的,只要我们也能如理如法去做,成办解脱近在眼前,所以我们接下去就是要去做。

  与此同时,理解这些道理也能回遮众多谣言。当我们听到一些与正法相违的言论时,就要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教法。因为真正的教法,不是我说他是他就是,而是要以历代传承祖师以及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教言作为标准来判断。因此,我们首先要知道传承祖师是如何树立见解,并遵循他们的行迹而行,如是修行而得的见解永远不会有错缪的时候。修行中最怕的就是走上了偏邪的道路。为了纠正我们的错误、令自己时时行于正道之中,学习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是必不可缺少的。所以,这方面还是得多去做一些。

  距离上一堂课,又过去了一周的时间,也就是说,不知不觉又过去了七天的时间,而这也意味着我们距离死亡又近了七天。若不加以精进修法,当人生真正走到终点时,无论你是怎样的身份,只要内心没有清净,面对无常,必然是极为凄惨的。所以,从今天开始,无论自己现前的身份是居士还是出家人,甚至有些还有堪布、导师、法师等这样那样的头衔,都必须真正做到时时关注自己的内心。

  二十三、课后嘱咐(二)

  现前很多人喜欢说,看到某些人去世后,呈现种种瑞相,比如脸色很好,甚至有些好像还能烧出一些舍利等等,就判断他们应该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从某种角度而言可以这么说,但细致想想,其中还是有一些不圆满的成分。

  我们时时都在讲解,西方极乐世界不是未来的某一天才会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今天就应该问问自己距离西方极乐世界还有多遥远?因为西方极乐世界并不在遥远的地方,也不在某一个据点之上,而在清净心之中。也就是说,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我们从事一系列善行的目的都是为了清净自己的内心,并且不断往这个方向发展。问问自己,如今已经改变了多少?

  西方极乐世界如同蓝色的天空一般,一旦被乌云所遮止,原本具有的湛蓝天空就会暂时无法呈现,只能呈现出乌云密布,暗无天日的一面。也就是说,西方极乐世界是我们清净内心本来就具有的,而当它被贪嗔痴烦恼所遮止,原本清净的本来面目就会被无明二取所遮止,所以在我们看来是不清净的。

  因此,我们今天就要问问自己,从事一切善行的目的是什么?如果目的是为了清净内心,如同消尽厚重的乌云般消尽无明二取,即贪嗔痴烦恼,则贪嗔痴烦恼的乌云会越来越稀薄,原本湛蓝的天空也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得越来越清晰。当无明二取逐渐消尽,就能真正完整呈现出蓝色的天空。也就是说,功德越来越增上,就说明你离西方极乐世界越来越近。即便临终以后,你烧不出几个舍利子也不要紧,因为实际上你已经在佛的境界中了。

  所以真正的舍利子,应该是清净的心。当然,清净心的功德呈现为身体出现一些舍利子,也是很正常。但还要记住一点,有舍利子,并不表示这就是成佛的瑞相。

  《七宝藏》之《胜乘宝藏论》第一卷讲解,原本身体形成期间就有世俗和胜义之别。当圆满见解,一切世俗融入于胜义时,身体就会呈现类似的现象,但是有些即便世俗烦恼非常沉重者,也有可能烧出一些舍利。比如你前七世都是猪,只有今生是人身,也一样有可能烧出舍利子;或者一些业障沉重,尤其是被魔障束缚者,身心完全不能自控,死了也能烧出圆圆舍利的。这些难道就是成就的象征么?当然不是的。

  所以,只看死后能不能烧出舍利子:如果有,可能成就了;没有,就没有成就,这样的判断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们现前该做的是:令自己生前就能内心清净,赤裸心的本性,这才是解脱,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至于后面有没有舍利子,有几个舍利子,就让别人去享受吧。把这些舍利子扔到某个地方,和路边的土石也没有什么区别,因为这不是我们追求的结果,只有真正清净内心,成办解脱,才是我们的目标。

  二十四、课后嘱咐(三)

  现前很多人认为,想要看这个人是否往生,就要看他死后有没有烧出什么东西?但如今造假的事情太多了,如果有人与火葬场的工作人员内外勾结,里面多放几个和舍利子相同的东西,别人看到这个就判断他已经往生成佛了,于是把他供起来,膜拜顶礼,可实际上说不定他正在地狱遭受无量痛苦。因此,从这些角度来判断,可能对,也有可能不对,还是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

  只有内心贪嗔痴烦恼逐渐消尽,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功德增长,才永远不会欺骗自己,这才是真正的佛。因为此时,今生快乐等一系列功德,已呈现在你的面前,临终时了脱生死,未来成办解脱,也决定无疑,除此之外的一切,都没有什么意义。

  历代高僧大德,为了令后代众生对佛法心生敬信,才会留下舍利等示现,否则他们的身体可以完全消融于法界,不留下任何东西。但无论他们的色身如何示现,是呈现为虹身也好,光身也罢,甚至看上去与往昔一模一样,他们的内心都已经成办了解脱。不同的示现,难道是功德高低的区别么?当然不是。所以,修行还是要观照自己的内心。

  我也常常告诫很多人,虽然我被认为是活佛,甚至往昔这个活佛的父亲还是一位瑜伽士,也曾经为他的儿子做过授记,是莲花生大师意之化身;上师也曾经在我的住世祈祷文中说过这样的话,但我永远不会拿着这样的话就认为自己是莲师意的化身,所以任何事情都可以做,永远都不会有一点点的染污。这样的想法,一瞬间都没有生起过,我时时刻刻都如同凡夫般,天天观照着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的内心有多清净?人还是要实实在在一些,不要时时飘于虚荣当中。内心如果没有成熟,无论他人对你有多么恭敬、赞叹,对了脱生死都起不到一点点的作用,甚至这样的行为,还会成为令你更加痛苦的因。

  目犍连是释迦牟尼佛身边神通第一的弟子。有一天他和舍利子到地狱救度众生时,看到外道教的尊者正在下面遭受痛苦。这位外道的尊者希望目犍连和舍利子回去的时候能带话给他的信徒,不要给他建塔。因为每当他们在上面建塔磕头的时候,他就会在下面遭受巨大的痛苦;当他们在上面撒花的时候,各式各样的武器降就会掉落在他的身上,所以能否请两位尊者转告他的弟子,把这些全部撤掉?由于宿世的因缘,即便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子给外道教的信众转述这些话,也说不通。后面目犍连说的时候就说通了,但外道教也因此而心生嗔恨,并用棍子把他打死了。

  我们如是讲解的原因,也是告诫大家,当自己不具备这个条件时,即便得到很多人的赞叹供养,也不是一件什么好事。所以我们今天无论是什么身份,还是需要做到令内心成就。我也是常常这样告诫自己,这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所以,还是希望大家也都能实实在在一些。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80课1-12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81课1-1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