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章佛性是根基《如是》上祖古乌金仁波切
佛性是根基(直读版)
微信公号:愿您永具菩提心
“虚空”是“法界”最重要的意象。
这个“虚空”是“一切事物的虚空”,“所有现象”都在“虚空”内“显现”“住留”“消融”。
这类似“物质的空间”,“四大元素”都在“如同容器的虚空”内“显现”“住留”“消失”。
“四大元素”不是出自“其它来源”,“四大元素”出自“虚空”。
除了在“虚空”内,“四大元素”不在“其它地方”停留,“四大元素”不前往“虚空以外的其它地方”。
“法界”是一切现象的基本环境,不论这个现象,属于“轮回”,还是属于“涅槃”。
“法界”包含一切显现而存在的事物,包括“各个世界”和“一切众生”。
每一件事物,都在“法界状态”生起,并且返回消融“法界状态”。
“法界”包含“轮回”“涅槃”的一切,“法界”不只包含“涅槃”,“法界”不排除“轮回”。
一、“法界”是一切状态的基础
外在现象,在“虚空”内显现,在“虚空”内停留,在“虚空”内消失。
在“虚空”之外,没有“地水火风”可以前去的地方。
“地水火风”一直停留在“虚空”内。
“地水火风”瓦解时,也是消融在“虚空”中。
除了“虚空”,没有任何“虚空之外的地方”是“地水火风”可去的。
请仔细了解,“法界”跟“物质空间”之间的相似性。
○
“法界”“法身”“法界体性智”之间的关系,如同“一个处所”“一个人”“那个人的心”之间的关系。
如果没有“处所”,就没有“可以让人生存的环境”。
除非那个人,也有一个“心”居住在“身体”里,否则,就没有那个人。
被称为“法界”的“主要领域”,具有“法身的本性”。
“法身”具有“法界体性智”的功德,如同“心的面向”。
○
我们要清楚了解,“轮回”“涅槃”两个名相的意义。
“涅槃”指“全然了证的佛性”,这个“佛性”,由“身”“语”“意”三个面向构成。
1)“身”是“本然的”本质。
2)“语”是它的“本性”,也就是,生动显现的“觉察品质”。
3)“心”是“散放的能力”。
这三个面向,构成“一切诸佛”显现的基础,“一切诸佛”就是他们的“本质”“本性”“能力”,除此之外无他。
同样,“轮回”是“一切众生”的“身语意”。
“轮回”是“一切众生”的“本质”“本性”“能力”的迷妄表现。
“法界”包含了“轮回涅槃的一切”。
○
“法界”以“法身”为庄严,“法身”具有“法界体性智”。
这句简短陈述,非常深奥!
“法界”也指“佛性”。
“佛性”无所不包,“佛性”存在一切状态中,“佛性”是一切状态的基础。
不论这些状态,属于“轮回”或属于“涅槃”。
“涅槃”指“一切觉醒者的身语意”。
1)“身”是“持续不变的本质”。
2)“语”是“生动显现的本性”。
3)“意”是“散放的能力”。
“一切诸佛的身语意”就是“三金刚”。
○
“佛性的展现”如同“在天空显现的明耀太阳”。
“佛性”无别于“觉醒状态的三金刚”,不会腐朽,不会改变。
“金刚身”是“不变的功德”,“金刚语”是“不息的功德”,“金刚意”是“无妄无谬的功德”。
因此,“佛性”或“法界”是“三金刚”。
在此同时,“佛性”也展现为“一切众生”迷妄的“身”“语”“意”。
○
一般意义而言,
“身”指,由血肉构成的,可腐朽的事物。
“语”指,来来去去,最后会消失,时断时续的言词。
“心”指,被二元分立的心态控制,来来去去的“念头”“状态”“烦恼”,如同念珠上的珠子。
这些“心的状态”,也是短暂的,瞬间的。
众生的“身”“语”“意”,持续不断的改变,持续不断的来去。
尽管这样,这个寻常“身”“语”“意”的基础是“佛性”。没有一个众生不是这样。
○
从“清净角度”来看,“佛性”存在每个众生之内,“胜者的表现”如同“太阳展现的光芒”。
“阳光”是“太阳”散放出来的,如果不是“太阳”,不会有任何“阳光”。
普遍存在“轮回”“涅槃”的“佛性”,就是众生“身”“语”“意”的本源。
○
如云:
“一切众生”都是“佛”,但是,他们被“暂时的障蔽”遮盖。
“暂时的障蔽”就是“我们的思维”。
“法界”包含“轮回”“涅槃”的一切,不只包含“觉醒的涅槃状态”,而是包含一切,包含每一件事物。
众生“寻常的身语意”,暂时的,从“证悟的身语意”的“功德展现”中生起。
如同“虚空是遍在的”,“明觉”无所不在。
如果不是这样,“虚空”就不会是遍在的,“本觉”就不会是遍在的。
“本觉”无所不包,没有什么事物,是在“本觉”之外。
如同“虚空”遍及一切事物和一切众生,“本觉”普遍存在“众生的心”之内。
“法界”遍及“轮回”跟“涅槃”。
二、“诸佛”跟“众生”的差别
为了真正修持“大圆满”,至少要有“智识上的了解”,否则,可能会认为“众生是分离的外来个体”。
我们不知道,众生“从哪来”,众生“属于哪”,众生“究竟是什么”。
“众生”不是分离的!
“佛”跟“众生”之间的差异在于,众生的“见识和心态”,是狭窄的。
因为众生的“见识和心态”,把他们局限在“自己有限的轮回小区域”。
○
如云:
“佛”跟“众生”的差异,如同“狭隘空间”跟“开放空间”的差异。
众生“如同一个紧闭拳头内的空间”,诸佛“完全开放”“无所不包”。
“本初虚空”跟“明觉”,本来是“无所不包的”,“本初虚空”没有“心的造作”。
“明觉”是,对“无造作”的了知,对“心性全然空性”的认识。
“虚空”跟“明觉”,本来是无别的。
如云:
当“法界本初虚空”这个母亲,不离开她的孩子“明觉”时,毫无疑问,他们就永不分离。
○
了证“本初虚空跟明觉是无别的”,就是“究竟的佛法”。
这是起点,也是从一开始就指出的要点。
有必要了解这一点,否则可能会觉得,普贤如来及其佛母,是居住在数劫前的蓝色老人和老妇。
完全不是这样!
“普贤如来及其佛母”是“虚空”跟“明觉”的无别双运。
三、“空性”就是“空觉”
“九乘”跟“说一切有部”“经量部”“唯识”“中观”,都是为了适应“不同根器的人”而设计。
“大圆满”指,一切事物,都包含在“大圆满”之内,一切事物都是圆满的。
“大圆满”是无可超越的,意思是“没有什么能胜过大圆满”。
因为,“大圆满”了知“如是的真实面貌”,也就是“法身的究竟本然状态”。
这就是“真正的究竟”。
○
“大圆满”超越任何种类的分别,“大圆满”完全开放,超越“类别”“限制”,“大圆满”超越“假设和信仰的局限”。
所有其它描述事物的方式,都受到“种类和限制”的局限。
在“大圆满”,“三身”跟“智慧”的见地,是我们要达到的“究竟目标”。
如云:
虽然“万法都是空”,但是,“佛法的功德”不是空无,因为,具有“三身”跟“智慧”
所有其它哲学系统,都解释“万物都空”。
但是,“佛陀的用意”是,使用“空性”这个词,而不是使用“空”。
这是重点!
○
在般若经典,能找到这样的句子:
“外在事物”是空性,“内在事物”是空性,“空性”是空性,“广大”是空性,“究竟”是空性,“因缘”是空性,“非因缘”是空性……
在这里,要把“空性”理解为“空觉”。
“空性”emptiness的字尾ness,代表“觉察的品质”。
○
光是说“外在事物都空”,听起来,太过“虚无主义”。
如果把“空性”理解为“空白”,而不是把“空性”理解为“空觉”。
那么,就太过“虚无主义”,也就是“万事万物是一个巨大的空白”的想法。
这是个严重的偏离!
○
“佛陀”最初教导“一切事物都空”,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上,是正常合理的。
因为,我们需要去拆解“自己的执着”,“执着”就是,认为“自己所体验的事物”都是恒常的。
平常人,执着的认为,他所体验的事物,是“坚实的”,是“那个东西”,不仅是“经验”,而是“坚固”“真实”“具体”“永恒”的事物。
但是,如果诚实仔细的检视,就会发现,“经验”纯粹是经验,“经验”不是由任何事物构成。
“经验”没有“色”“声”“香”“味”“触”,“经验”纯粹是经验,“经验”也是一种“空觉”。
四、体验“一切事物”的是“心”
睁大双眼所看见的,以各种色彩生动呈现的事物,不是“心”,而是“明亮的物质”。
当你闭眼,看见某种黑暗的事物,那事物不是“心”,而是“黑暗的物质”。
在这两个情况下,物质只是一种显现,正是“心”,体验到“外在的元素及一切事物”。
○
唯有“心”在注视时,“显相”才能存在。
注视“那个显相”,除了是一个经验之外,没有别的!
如果没有“觉知者”,“显相”就不能成为“显相”,“显相”不会存在任何一个地方。
“觉知”是由“心”来体验,“觉知”不是由“水元素或地元素”来体验。
只要“心”注视着它们,“心”就能把所有元素,清晰的区别分类。
但是,它们除了是“一种展现”“一种显相”,它们什么也不是。
正是“心”,捕捉到这个展现,当“心”没有“捕捉”“执取”“注视”它所体验到的事物时,
换句话说,当“真如三摩地”在“你的心续内”显露时,“实相”就失去它“坚实”“障蔽”的特质。
这是为什么“成就的瑜伽士”不会被火烧,不会被水淹,不会被风伤的原因。
在“他们的觉受”中,“所有显相”都只是一种展现,因为,“执着”已经从内在瓦解。
是“心”在体验事物,“觉受”,是在“心中”开展。
“心”代表“个别的觉受”,“所有觉受”都是“个别的”“个人的”。
比如,“一个瑜伽士的迷妄”消融了,不表示“其他人的迷妄”也消融了。
“某个人”证悟了,不表示“其他人”也证悟了。
“瑜伽士”超越“执着”时,只有“他个人的迷妄经验”消融了。
但是,有另一个面向,称为“他人的觉受”或“众生的一般觉受”。
在所有看似坚实的实相中(仁波切敲敲他的床板),没有一件事物,是不可摧毁的。
劫末时,世界上任何物质,都会被火焚毁,无一例外,然后,火会自行消失。
请花一些时间在“囊将的修持”(修持趋向圆满精练的觉受),你会发现,所有实相,都是“不具体的”“不真实的”。
通过“修持囊将”,我们发现,“所有经验”都是“个人的经验”。
不执着这些经验时,我们就会把“所有个人经验”看成是“不具体的”“不真实的”。
在整个世界,没有一个“创造出来的显相”会永远留存,表面看似外在的色相,不真的留存在任何处所,这些“觉知”,是相互依赖的业的经验。
所有“相对实相”,都仰赖“其它事物”,仰赖“因与缘”,
解释“相对现象”时,必须提及“它们的因跟缘”,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
我们了解到,它们的本质,在究竟上,超越“因跟缘”。
“究竟的事物”不可能由“因跟缘”构成。
五、迷惑的瓦解
唯有“真正的三摩状态”能净化 “自我造作的迷惑”,“更多的显相”“更深的执着”都不能摧毁迷惑。
这“甚深的状态”,存在每一个人中,只不过,他们都不知道而已!
“究竟自性”已经全然显现。
“究竟自性”被给予“法身”“报身”“化身”等名称。
我们的“迷妄状态”,把“究竟自性”隐藏起来,但是,正是“究竟自性”,可以摧毁“迷妄”。
这真的不可思议!
一旦我们证得“稳定的三摩地”,“迷妄”就会被摧毁,因为,“三摩地”拆解“迷妄这整出戏码”。
基本上,“这个心”创造了迷妄,但是,通过认识“心的本性”,我们清除了“迷妄”,在那一刻,没有迷妄,可以被重新创造。
如果每个人,能了解这一点,就好了!这真了不起!
正是“心本身”创造了“整个迷妄”,也正是“心本身”能让“整个迷妄”瓦解。
“佛性”是迷妄的基础,“佛性”也是消融迷妄的事物。
“迷妄”似乎把“一切众生”和“他们的佛性”分离。但是,“清除迷妄的”正是“佛性”。
基本上,这只是“认识佛性”或“不认识佛性”的问题。
我们说的是“一切诸佛”,包括普贤如来在内的“寂静忿怒百部如来”,他们从来没有迷妄。
“没有认识佛性”时,我们是“迷妄的”。
认识“迷妄的本体”的那一刻,“迷妄”消融了。
“迷妄”如同在降神会,某人被鬼灵附身,突然跳来跳去,做疯狂事情。
这正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情况,“众生”被“84000烦恼的鬼灵”附身,全都跳过来、舞过去,做不可思议事情。
他们经历“各种痛苦”已经那么长时间,一劫复一劫。
但是,这是“自我创造的附身”,不是“来自外界的事物”。
“佛性”已经迷失自我,创造了“轮回”,但是,也是“佛性”,认识它本身,清除“轮回的迷妄”。
“认识佛性”的那一刻,如同鬼灵离开被附身的人。
突然间,附身消失了,甚至无法说,附身去哪了。
这就是“迷惑的瓦解”。
我们已经经历“那么多痛苦”,喔,我的老天爷!
我们在“六道轮回”流浪徘徊,饱受“那么多磨难”!
一个“瑜伽士”,如同以前被附身,如今附身已经离开的人。
当我们“被附身”时,“这个心”在迷妄中思考,在迷妄中行动。
“认识心性”的那一刻,“附身的鬼灵”立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