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忙碌《如是》上祖古乌金仁波切
微信公号:愿您永具菩提心
忙碌(直读版)
“洁净的镜子”有反映事物的能力,在镜子面前的东西,都原原本本的映现。
把“镜子”放在高处,整个山谷完完整整映现。
“镜子”有这种能力,不表示“镜子”必须出门追逐“影像”,才能让“影像”映现在镜子。
“影像”出现在镜子,不是在其它地方。
“本觉”如同“镜子”,“本觉”不需要为了“了解对境”,而走到外面“去捉住对境”。
这是“概念心的功能”。
“概念心”往外伸向“对境”,根据“对境的特征”,给对境“贴上标签”,然后“产生觉受”。
“本觉”不往外“抓取对境”,“本觉”纯粹如同镜面,让“影像”映现其上。
一、修行的核心
“本觉”具有特定的能力。
“能力”指“基础”,也就是,让“现象”跟“觉受”无碍生起的场地。
“本觉”不是“生起本身”,当“本觉”变成“生起本身”,然后去“抓取对境”时,那就是“思维”。
“能力”纯粹是“让觉受生起的媒介”。
不同于“觉受生起”,然后被贴上“这个”“那个”的标签,这是“概念心”(思维)。
“本觉”不会“往外抓取对境”,但是,“概念心”会“往外抓取对境”,“本觉”原本就离于“往外执取的动作”。
《法界藏》云:
“法身的本然状态”不可思议,全然无涉。
“法身的本然状态”是“一切开展的功德”的起源,全然无瑕。
“本觉”不向外追逐“被觉知的对境”,不会被“对境”遮蔽,“对境”映现在“本觉状态”。
“本觉”不像“概念心”那样,被融合摄入“觉知的对境”。
如果把“水银”倒在土上,“水银”不会跟土混合,“水银”跟土保持分离。
“水银”独立自处,不会同流合污,“本觉”就是这样。
“概念心”如同“把水倒在土上”,水跟土混合成泥浆。
“概念心”指,我们陷入“觉知者跟被觉知者的二元分立”。
“本觉”不会陷入“觉知者跟被觉知者的二元分立”,“本觉”原本就是稳定的。
“非造作的本然”是修持的重点,不同于,平常“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的思维习惯。
先忙着想一件事,然后再想另一件事,再想第三件事,这样让“二元分立的心”持续不断。
“非造作的本然”不是“概念心”。
如何处理这些“不同的念头”?
“所有念头”可以分三类“过去念头”“现在念头”“未来念头”。
“开始禅修”时,“过去念头”跟“未来念头”,不难应付。
在“本觉”中,“过去念头”已经停息,“未来念头”没有到达,主要问题是,我们忙碌在“现在念头”。
“陷入当下念头”正好跟“非造作的本然”相反。
我们总是在确认某件事,或否定某件事,或接受某件事,或排斥某件事,这一切都奠基在“希望”“恐惧”上。
我们或许有这样的想法:我们要除掉可恶的“二元分立的心的状态”,要持有殊胜的讨人喜爱的“本觉状态”。
如果陷入“接受”跟“排斥”,执着“本觉”,执着“心的无二状态”,把“念头”看作“必须刻意去除的事物”,那么,肯定不是在修“非造作的本然”。
“所有众生”都不断的忙着,在“轮回的心链”添加一个链环,这是“每一刹那的每一个念头”正在做的事,也就是,让“轮回的状态”持续下去。
如何终止这种情况?
对“禅修者”来说,这是进退两难的困境:如何处理,以“希望跟恐惧”“接受跟排斥”为基础的“当下思维”?
事实上,不是什么大问题。
只要“认识心性”就可以了,“认识心性”的同一刹那,“当下念头”没有立足点,没有地方可以安住,“当下念头”只会消失。
在那个刹那,不必做任何事,去改善它,或让它更殊胜,它已经是“心性”了。
在那个刹那,不必去接受或排斥任何事,这就是“非造作的本然”。
要把“反复修持非造作的本然”当作“修行核心”,
“修持非造作的本然”不同于修一座法,努力维持一种状态很长时间,直到最后“回向功德”,从蒲团起身。
修“非造作的本然”,不是这样!
因为,我们只能在一天之内,从事一两次前面那种修持。
前者是“长时”“少次”的修持。
真正的修持是,在一天当中,“短时”“多次”。
要用这些短暂时间,来修“非造作的本然”。
二、检视主体跟客体
以下是“消融所有念头”的方法。
即使“最让人感到痛苦的想法”,也是“念头的产物”。
我们把“那边那个”贴上痛苦标签,然后心想“我无法面对它,它实在太痛苦了,它糟糕透了,我无法再忍受了”。
这种心态,制造“一个接一个的念头”。
正是这种“念头的过程”,让人不知所措,而不是“真正让人感到痛苦的对境”。
只要去认识“特定的痛苦念头”,它只不过是“另一个念头”罢了。
它只是“一个念头”而已,不管“念头的内容”是什么,“处理念头的方法”都是一样的,只要认识“思维者的本质”就可以了。
在那个刹那,“念头”无法自行存在,“念头”消失了。
因为“其它人的痛苦”而感到不知所措的感受,其实,不具任何实体,它是“空虚的”。
没有东西真正感受到那种感受,它是“空虚的”。
但是,这只能维持几秒种,“念头”消失,没有问题了,之后“念头”还是会再度出现。
可以像以前那样,用相同方法处理“重新生起的念头”,也就是“认识是什么觉得不知所措”。
再一次,看见没有东西在那里,它是“空虚的”,但是,你不会保持“空虚”,你能“感觉”。
重复这种方法来修持。
一旦“认识空觉的心性”后,每一次“忆念心性”时,都是相同的,你认识,先前认识的,相同的“无碍空觉”。
我们还没有“证悟”,能“瞥见心性”不表示,已经证得圆满果位,我们仍然在“修道”上。
我们还没有“圆满心性”,还没有“完全熟悉心性”,还没有“对心性有稳定认识”。
要如何处理这种不圆满?
一再反复的修持,圆满这种修持,是唯一解决之道。
不论有问题的,是一种“感受”“概念”“身相”“状况”“感觉”,修持方法,是一样的。
从一开始,“五蕴”跟“空性”是无别的,只要认识这一点就够了。
另一方面,对特定种类的个人而言,有时或许会太难忍受其他人的痛苦,觉得自己,无法真正专注在“修行”。
这时,最好让自己集中精神,换句话说,就是要认识“自己的心性”。
有时,我们不是那么容易,去记得“认识心性”,“心”就会散乱。
根据教导,去探究,详细检视那种感受的“主体”跟“客体”,具有极大利益。
比如,假设我们经历“不知所措”“幽闭恐惧症”“被痛苦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感受,要检视“主体”跟“客体”!
“客体”是“那种感受”,“主体”是“感觉到那种感受的我”。
让自己更仔细的去检视:
“这强烈的感受”到底在哪?
最先在哪注意到它?到底来自哪?
此时此刻,这种感受这么强烈,它到底在哪?
当它在某个时候消失时,它去了哪?
去找出确切位置。
也要去探究“感觉到这种感受”的“主体”,也就是,察觉注意到这种感受的“心”,这种方法,非常有利益!!
如果“痛苦忧虑”过度强烈,要仔细检视,这种感受的“主体”跟“客体”。
“众生”确实“具有念头”,“我们的念头”有时变得过于强烈,不表示“我们应该在那时放弃”。
遇见“其他受苦众生”时,会产生“不知所措的强烈感受”,似乎合情合理。
事实上,我们必须从某处着手,如果没有“拯救众生”的“加持力”“慈悲力”,至少可以,先从“清除自己的迷惑”开始,因为,“我们自己的迷妄状态”近在眼前。
沉迷在“迷妄的念头”,不具有真正实体,这是为什么被称“迷妄”的缘故。
你无法确切指出,在某个特定地点,有个被称“痛苦念头”的具体事物。
如果有个具体事物,那么,可以说,它是具体的有形的,它就不能被称为“虚幻或迷妄的状态”,它会是真实的。
不可能找到,称为“痛苦感受”的具体事物。
不可能找到,它的来处,它所在的位置,它的去处。
是不是有个“具体的心”注意到这种情绪,并且沉迷其中?
一旦发现“没有这种东西”,就不需要,进一步加以讨论了。
过去所有“修行者”,都曾深入探究,但是,没有发现“情绪的来源”“情绪停留的处所”“情绪消失的地点”。
“个人的身份”“自我”也是这样,它只是虚幻!
这是“空性的虚幻”,也就是,“每个念头”都是“空性的魔幻”。
“认识觉受者”的刹那,虚假马上被揭穿,“念头”自然消失了。
这是我们开始的方法。
这种修持,是以“认识心性”为基础。
你要一再“体验心性”,达到熟悉。
除非去修持,否则“对心性的认识”不可能达到稳定。
没有“稳定的认识”,“利益其他众生的能力”不会展现。
三、悲心的起源
越努力“认识心性”,“本具的功德”越会生起,“本具的功德”是“慈悲”“利益众生的能力”。
这些“本具的证悟能力”会越来越开展出来。
到那时,不但清除了自己的迷惑,也能利益“受苦众生”。
也会同时利益“三界一切众生”,连“地狱最底层众生”也不例外。
可以在一刹那,把他们,全都带入“解脱道”。
所有这一切,都来自“修持心性”,并且,持续不懈的“认识心性”。
当一种感受太过强烈,你所经历的事物太过痛苦难以面对时,在那时,试着记得问自己:
此时此刻,“这种痛苦的感觉”在哪?究竟在哪?
这个让人感到不知所措的东西,
有特别的色相吗?
有特别的声音吗?
有特别的气味吗?
有特别的味道吗?
有什么东西我可以抓得住?
不要陷入“对境”中。
你所“感觉到的”,是你“体验痛苦的心”,不是其它事物。
“痛苦”是“心理的”,不可能抓住痛苦,“痛苦”是“空虚的”。
为了真正具有“悲心”,要“体验空性”,要认识到,其他人因为“没有看见空性”而受苦,这是“悲心的起源”。
你必须修持“认识心性”,如果两个没有手臂的人,都被湍急河流卷走,无法互相帮助。
观见充满“慈悲的空性”,如同具有两条手臂。
只是表面上想着“可怜的人”“可怜的人”没有什么不对,但是,欠缺真正的能力。
如云:请赐予“您的加持”,让我们了证“充满慈悲的空性”!
跟“悲心”无别的“真正空性”,才具有“利益他人的能力”。
表面上“可怜其它众生”,没有力量。
现在需要“充实自己”,让“自己的存在之流”充满“慈悲的空性”,成为“精通此道的大师”。
四、般若智慧的彼岸
正是“思维的心”创造世间一切,创造“喜悦”“悲伤”“冷漠”。
所有的“悲伤”“欢乐”“介于悲伤欢乐之间的一切”,都是“思维的心”玩弄出来的“魔幻把戏”。
除了“心”,没有什么能创造这一出戏。
一切事物,都是“心创造出来的”,“心”是“制造者”“作者”。
是“制造者”创造了“行为”。
让我们把“作者”跟“行为”这两个词,换成“主体”跟“客体”。
“客体”是五大元素,“主体”是“觉知的心”。
当“觉知的心”把注意力转移到某件事物上时,之前被“觉知的客体”不会跟随那个“心”。
“心”最重要的事物,“作者”才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如果“心”追赶“主体跟客体的二元分立”,忙碌在各种活动,终究不会对你有任何帮助。
不要执着在“觉知者”跟“被觉知者”,“主体”跟“客体”。
当你不被“外在被觉知的客体”染污,不因为“内在觉知的心”而堕落时,就可以让“本然的空觉”持续下去。
“本然的空觉”本身就是“一切诸佛的心”。
不论以1000种不同方式听过这个重点,它就是这样!
你先要“认识心性”,然后“修持心性”,发展“认识心性的强度”,最后达到“稳定的认识心性”,就是这样而已!
你要认识这个“觉醒的刹那”,以及“不忙碌在被觉知对境的刹那”。
在这个刹那,“觉知的心”是“自在的”“不散乱的”“不忙碌的”。
不要受到情绪的染污,当“本初觉醒”全然展现,全然实现时,就是“佛”这个字的意义,也就是“清净圆满的觉醒状态”。
完全习惯这种状态,并且达到稳定,本身就是“证悟之道”。
首先,“认识心性”,然后“修持心性”,达到“稳定的认识”,就是“证悟”。
这时,已经从“二元智慧的此岸”,渡到“般若智慧的彼岸”。
“智慧的此岸”称“科学”“科学家”。“超越此岸的智慧”是不一样的。
科学家“没有证悟”。
科学家被誉为最卓越的人,因为,他们创造了许多装置,可以跟世界另一端的人通话。
但是,通过这种修持,你可以超越科学家!
科学创造出来的东西,不可思议,但是,所有科学,仍然在“智慧的此岸”。
“甚深三摩地”超越“二元分立的心”,是“智慧的彼岸”。
此时此刻,科学家似乎比较优秀。
但是,一旦科学家抵达彼岸,“任何心智活动”毫无用处!
“置身中阴”时,“科学知识”毫无用处!
“置身中阴”时,科学家不再有任何装备,没有卫星可以用,科学家创造出来的一切,在“中阴”毫无用处。
“科学知识”不是“智慧”,我们要修持的是“智慧”,也就是“般若波罗蜜多”。
在此生的尽头,“我们从事的世俗活动”都证明是浪费的,毫无用处。
除非它会带来善果,否则,我们“费尽心力去完成的工作”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把全副心思投入工作,甚至连享受一杯茶的时间都没有。
这些活动,让我们额头,时时挂着汗水,在死亡时刻,这一切全都白费!毫无用处!
如果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徒劳无益,就是真正的知见,真正的了解。
除了“佛法”,没有任何事物,具有真正价值。
所以,接下来要“实修”!努力实修,就会掌握“见地的核心”。
仔细检视“周遭事物”跟“自己本身”,就会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基本上毫无用处!
了解到“我真的愚弄自己”时,就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了解“是我愚弄了自己,不是其它人愚弄了我。”
这个具足“八有暇”“十圆满”的人身,这个殊胜的人身,跟“在这个世界上显现的化身”一样宝贵。
法本提到,拥有殊胜人身(不只是人身,而是殊胜人身),只会在一大劫中,发生一次或两次!
虽然已经获得殊胜人身,但是,仍然有“入宝山却空手而返”的危险。
现在是人类长足发展的时代,繁荣富裕的时代。
但是,谁也不能确定,今天活着的人,明天是不是会变成死尸。
任何情况,都可能突然改变,一切瞬间毁灭。
活在这样的时代,拥有某种程度的自由,可以“自由修持佛法”,没人阻止你。
这是“从事修行”“达到证悟”的时机!
要真心感激“有这样的机会”,停止愚弄自己!
如云:生跟死的差别,只在一口气之间。
如果呼气后不再吸气,就变成一具死尸。只要一口气没吸进,就已经在“中阴”。
活着的每个刹那,都让人感到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