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观庄严论4品正等加行33(415-429)笔记
1、《现观庄严论》=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宣说入造论之分支+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乙三、造论圆满之尾义
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丙一、略说现观之自性+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丙三、如是宣说之摄义。
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丁一、别说对境三智法相——三智+丁二、略说彼相加行——四加行+丁三、广说所得果之功德——法身。
丁二、略说彼相加行——四加行=戊一、总说修三智相之加行+戊二、宣说次第与同时修之道次第
戊一、总说修三智相之加行=己一、宣说圆满摄修相之现观——正等加行+己二、宣说各分位究竟之现观——顶加行
己一、宣说圆满摄修相之现观——正等加行=庚一、摄所修三智之相+庚二、宣说实修加行之现观。
庚二、宣说实修加行之现观=辛一、趋入加行实修之身份补特伽罗+辛二、宣说修行实修加行之自性+辛三、广说彼之差别分支。
辛三、广说彼之差别分支=壬一、所得功德之差别(384)+壬二、所断过失之差别(385)+壬三、所知法相之详细分类+壬四、所行道之差别。
壬三、所知法相之详细分类=癸一、略说法相、名相之本体(397)+癸二、广说彼之详细分类。
癸二、广说彼之详细分类=子一、宣说能表之法相+子二、宣说事相自性相。
子一、宣说能表之法相=丑一、证悟智慧之自性——智相+丑二、彼之差别自性——殊胜相+丑三、方便作用之自性——作用相。
丑二、彼之差别自性——殊胜相=寅一、略说本体(416)+寅二、广说自性+寅三、彼要点之摄义(422)
寅二、广说自性=卯一、现见苦谛智慧四种殊胜相(418)+卯二、现见集谛智慧四种殊胜相(419)+卯三、现见灭谛智慧四种殊胜相(420)+卯四、现见道谛智慧四种殊胜相(421)
丑三、方便作用之自性——作用相=寅一、基智加行之作用相(424)+寅二、道智加行之作用相+寅三、遍智加行之作用相(428)+寅四、如是宣说之摄义(429)
寅二、道智加行之作用相=卯一、智慧之作用(426)+卯二、方便之作用(427)
416、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二寅一、略说本体;
由难思等别,胜进谛行境,十六刹那心,说名殊胜相。
418、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二寅二卯一、现见苦谛智慧四种殊胜相;
不思议无等,超越诸量数。
419、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二寅二卯二、现见集谛智慧四种殊胜相;
摄圣智者了,证知诸不共,通疾…
420、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二寅二卯三、现见灭谛智慧四种殊胜相;
…无增减,修行及正行,所缘…
421、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二寅二卯四、现见道谛智慧四种殊胜相。
…与所依,一切并摄受,及无味当知,十六殊胜性。
422、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二寅三、彼要点之摄义。
由此胜余道,故名殊胜道。
424、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三寅一、基智加行之作用相;
作利乐济拔,
426、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三寅二卯一、智慧之作用;
诸人皈依处,住处及友军,洲渚…
427、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三寅二卯二、方便之作用。
…及导师,并任运所作,不证三乘果。
428、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三寅三、遍智加行之作用相;
最后作所依。
429、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三寅四、如是宣说之摄义。
此即作用相。
2、正等加行共有一百七十三相,现在我们讲九十一种法相。其中有五类(基智智相、道智智相、遍智智相、殊胜相、自性相)各有十六相,一类(作用相)有十一相。
91=16*5+11=基智智相16+道智智相16+遍智智相16+殊胜相16+自性相16+作用相11
3、丑二(彼之差别自性——殊胜相)寅一、略说本体:由难思等别,胜进谛行境,十六刹那心,说名殊胜相。
由具足难以思维、难以比喻、难以衡量、难以计量等差别法的十六种殊胜智慧缘取胜进之所缘境四谛的行相,以忍智等十六刹那心来表示大乘加行,就是佛经中所说的十六种殊胜相。
这十六种殊胜的智慧,是在缘取三界苦集灭道四谛的行相——法忍、法智、类忍、类智时而得到的十六种不同的智慧相。虽然法无高下,但由于根基不同,大乘所抉择的无我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胜过小乘,所以从缘取四谛的角度来讲,菩萨最终证悟的境界也远远超越声闻缘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安立了殊胜相。
4、卯一、现见苦谛智慧四种殊胜相:不思议无等,超越诸量数。
菩萨缘于器情世间所摄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痛苦而现见其真谛的智慧有四种:
第1、苦谛法忍智慧以分别心不可思议。法忍智慧在胜义中了不可得,世俗中无法用寻伺衡量;或者说因为它成为佛陀智慧的根源,世间凡夫以分别念无法对其进行思维,因此称为不可思议。这是缘苦谛法忍智慧的殊胜相。
第2、法智智慧无可比拟。颂词中说的是“无等”,虽然佛经中也常用虚空等来比喻圣者的智慧,但实际上这也无法真正说明它的本体。因为这种智慧无法衡量,所以用比喻来说明是非常难的。这是缘苦谛法智智慧的殊胜相。
第3、类忍智慧超越以量权衡。虽然在名言中,我们对圣者的智慧可以用对境、本体等方式进行说明,但实际上就像虚空无法衡量一样,圣者的智慧也无法以我们的一种表述来进行衡量,这是缘苦谛类忍智慧的一个殊胜相。
第4、类智智慧不可胜数。超越诸量和超越诸数的侧面有些不同,这里是说无法以数目计算。虽然在名言中,从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可以对圣者的智慧用不同的名词和数目来计算、衡量,但实际上圣者的智慧不可思议,无法以数目,或者确定性的定数来抉择。
5、卯二、现见集谛智慧四种殊胜相:摄圣智者了,证知诸不共,通疾…
苦谛的来源是集谛,当圣者完全见到苦谛的时候,其智慧从反体上具有前面所说的四种相,圣者现见集谛的智慧也有四种殊胜相:
第5、集谛法忍的智慧涵盖圣者的一切断证。这种智慧涵盖了声闻、缘觉所有的断障和证悟,好比国王虽然没有亲自做事,但手下的大臣会自愿帮他处理好国务,同样,修持般若法门的时候,虽然没有对其他法特意地一一修学,但通达之后,会以圆融的方式圆满具足所有的功德。因此,当菩萨圣者通达集谛法忍的智慧时,会自然而然圆满其他小乘圣者的智慧,这叫做“摄圣”。
第6、法智的本体是由智者菩萨所了知。唯有菩萨才能如理如实地通达集谛,而其他的声闻缘觉、凡夫以及外道徒都无法了知。
第7、类忍智慧与声闻缘觉不共。圣者所通达的集谛类忍智慧,圣者声闻缘觉、世间人根本没办法了知,所以这是他的一个不共的特法。
第8、类智智慧与小乘相比,现观的通达更为速疾。菩萨的集谛类智智慧,与小乘声闻缘觉不同。“通疾”即迅速通达,声闻缘觉需要很长时间积累资粮才能慢慢证悟,而大乘菩萨依善巧积集福慧二资,此因缘具足之时,很快便能通达、证悟。
6、我们只说佛陀是遍知,没有说佛陀是万能的。
7、卯三、现见灭谛智慧四种殊胜相:…无增减,修行及正行,所缘…
第9、灭谛法忍智慧证悟真如无增无减。菩萨的灭谛法忍智慧证悟了没有什么胜义中的功德增上,也没有什么世俗中的过失减少,也就是不增不减。
第10、法智智慧修行六度不住之涅槃。菩萨的灭谛法智智慧,修持六度万行时,对于胜义如虚空般的空性,以及世俗中布施持戒安忍等,以不堕两边的方式如实修持,这也是菩萨超胜其他乘的法智智慧的殊胜相。
第11、类忍智慧通过行持二种资粮而真实成就大菩提果位。菩萨于无量劫中精进修行,不断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最终将成就大菩提果位,这是灭类忍的殊胜相。
第12、类智智慧无分别而缘取一切所缘法。所谓无分别而缘取一切,也就是不舍弃般若而在世俗中不断精进修行。在般若佛母的境界中,对于所有的一切法,虽然在世俗中、在显现上,可以去缘取、执著,但实际上都是不可靠、无所得的。
这是灭谛智慧现前的时候,有四种这样的殊胜相。下面是现见道谛智慧的时候,也是有四种殊胜相。
8、卯四、现见道谛智慧四种殊胜相:…与所依,一切并摄受,及无味当知,十六殊胜性。
第13、道谛法忍智慧的殊胜所依就是法界体性。道谛法忍智慧的所依是与小乘不共的菩提心,其本体与法界空性无二无别。任何人在行持善法时,都需要如来藏或菩提心,需要心的所依,如果没有的话,就无法修行了。这是讲道谛法忍的殊胜相,与法界无二无别的所依。
第14、法智智慧具全波罗蜜多等一切道相。这里有“一切道相”,说明圣者菩萨并没有舍弃六度等。现见道谛的圣者对胜义空性的了解虽然完全超越我们,但六波罗蜜多等一切道相他都不会舍弃。
颂词中的“一切”,是说菩萨对于六度的布施、持戒等这一切道相都在行持,超胜于声闻缘觉。
第15、类忍智慧以内外摄持一并摄受。我们前面讲过内外摄持,意即内外的善知识,所谓内善知识是指自己相续中的空性见、大悲心、菩提心、正知正念等。
第16、类智智慧无有享受、耽著道味之想。无有享受自私自利的声闻缘觉的心态,或无有实有的执著,没有这些世俗的味道,完全是通达了空性无我的智慧,所以叫无味。
我们应当了知,殊胜法相共有以上十六种体性。
9、寅三、彼要点之摄义:由此胜余道,故名殊胜道。
由于以上述十六种差别法修行差别基大乘之正等加行的道,远远胜过其余声闻缘觉之道,故而成立大乘道是殊胜的加行。声闻缘觉之道虽然也有十六种相,但是上述十六种性相,已经完全超越了声闻缘觉,因此,称其为是大乘不共的十六种殊胜相。
10、前面讲的智相,是以境和有境的方式来说明,而这里的殊胜相,是从正等加行自己的本体来说明的。比如说,以大腹的法相来说明瓶子,因为瓶子里面可以装水;同样,三智加行完全超越了声闻缘觉的道,这是用它自己特有的智慧性相来说明自己,也就是以它自己本体的法相来说明自己,就像以瓶子本体的大腹的特点来说明瓶子本身一样。因此,殊胜相以超越声闻缘觉的这个特点作为它的法相。
11、丑三(方便作用之自性——作用相)分四:一、基智加行之作用相;二、道智加行之作用相;三、遍智加行之作用相;四、如是宣说之摄义。
作用相共有十一种,其中基智加行的作用相有三种,道智加行的作用相有七种,遍智加行的作用相有一种。我们前面讲过智相、胜相、作用相三者的差别:智相从智慧本体上安立,胜相从大乘加行超越小乘的侧面安立,作用相从大乘加行作用的侧面安立,主要讲菩萨的方便和智慧,侧重于讲方便。
12、寅一、基智加行之作用相:作利乐济拔,
在不同的地方对“利乐”的解释不同,这里是用“利”对应来世的利益,“乐”对应现世的利益。
蕴界处都属于基智所要证悟的法,要获得声闻缘觉菩萨的果位,对基法方面的一切相必须通达证悟。因此,修行基无我的加行作用有以下三种:
第1、对于即生无法作饶益的众生,要在来世令他们暂时获得人天福报,究竟成就如舍利子、目犍连一般的声闻果位(主要是声闻果位)。
第2、从今生而言,要使有缘众生暂时远离身心的痛苦,继而依靠修持十二缘起获得缘觉果位。
第3、令众生在究竟果位上不住轮涅二边,从一切痛苦中救拔出来,获得了菩萨的果位。
13、卯一、智慧之作用:诸人皈依处,住处及友军,洲渚…
这个总共有四个作用相。虽然作用相主要是以大悲为主,但其中也有智慧的作用相,也就是依靠智慧的力量断除该断的一切障碍,现前该证的一切智慧,这个是作用相的基本要求。
第4、通过无我智慧可以断除生老病死等种种痛苦,因此需要以究竟获得无我境界、现前圣者的智慧作为皈依处。世间的芸芸众生暂时也会皈依三宝等以求得安慰,但究竟上,只有让他们断除一切痛苦的无我智慧,才堪为众生的真正皈依处。
第5、断除痛苦的因——业和烦恼而成为众生的住处(给予众生安慰之处)。众生的痛苦要断除,只能从苦因上下手,除此之外要找一个直接断苦的方法,连佛也办不到。
现前证悟的作用有两种:
第6、由于证悟轮涅等性而起到友军的作用。当我们真正证悟了等性或者空性,拥有了这样的境界,这就是轮回中最好的朋友。世间人经常会改变,但这种“朋友”,无论你到哪里,都会一直饶益你。这种境界,按密法说是等净无二,现观中叫做等性。
第7、由于证悟万法自性空性义而成为众生之洲岛。轮回大海中的疲劳众生,一踏上道智的洲岛就可以安心休憩了。
14、卯二、方便之作用:…及导师,并任运所作,不证三乘果。
方便之作用相有三种:
第8、依靠大悲的力量,起到全面引导总体一切所化众生之导师的作用。依靠悲心的力量,菩萨会度化众生,而且度化众生是无条件的,不在乎你给不给供养,只要众生的因缘成熟,他就一定会用无我智慧或人天乘理念予以引导。他是用方便大悲去度化众生,如此起到引导的作用。
第9、方式是无勤任运成办他利的作用。菩萨到一定的时候,利益众生的事业在任运当无勤当中就能成办。
第10、不为自利而证得三乘果位的作用。菩萨完全舍弃了如毒药般的自私自利心,如果是因为自利,那声闻缘觉菩萨的果位也不愿意现证,这个叫做完全是利他的作用相。
15、寅三、遍智加行之作用相:最后作所依。
第11、究竟任运成办二利的事业就是能成就转F轮之所依的法身。佛陀主要通过转F轮来利益有缘众生,其事业具有任运、周遍、恒常三种特点(这在“法身品”会讲),相比之下,菩萨的事业还是有少许勤作。
16、寅四、如是宣说之摄义:此即作用相。
以上所讲的十一种作用,就是三智加行作用方便的本体,这些表示三智加行的法相由三智加行所摄。比如以支撑房梁的作用来表示柱子,那柱子的法相是什么呢?从作用来讲,支撑房梁的事物就是柱子。这十一种相,也是以智慧与大悲的作用来说明正等加行的本体。前面所讲的内容,有些是从对境和有境之间的法相来安立,有些是本体方面安立,有些是作用方面安立,按照因明来说,以上对事物的法相和名相的表示,都是非常合理的。通过以上这些方式,能够说明菩萨修行正等加行的智慧。
现观庄严科判
415、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二(彼之差别自性——殊胜相)分三:
416、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二寅一、略说本体;(第33课)
由难思等别,胜进谛行境,
十六刹那心,说名殊胜相。
417、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二寅二(广说自性)分四:
418、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二寅二卯一、现见苦谛智慧四种殊胜相;(第33课)
不思议无等,超越诸量数。
419、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二寅二卯二、现见集谛智慧四种殊胜相;(第33课)
摄圣智者了,证知诸不共,
通疾…
420、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二寅二卯三、现见灭谛智慧四种殊胜相;(第33课)
…无增减,修行及正行,
所缘…
421、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二寅二卯四、现见道谛智慧四种殊胜相。(第33课)
…与所依,一切并摄受,
及无味当知,十六殊胜性。
422、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二寅三、彼要点之摄义。(第33课)
由此胜余道,故名殊胜道。
423、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三(方便作用之自性——作用相)分四:
424、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三寅一、基智加行之作用相;(第33课)
作利乐济拔,
425、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三寅二(道智加行之作用相)分二:
426、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三寅二卯一、智慧之作用;(第33课)
诸人皈依处,住处及友军,
洲渚…
427、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三寅二卯二、方便之作用。(第33课)
…及导师,并任运所作,
不证三乘果。
428、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三寅三、遍智加行之作用相;(第33课)
最后作所依。
429、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三寅四、如是宣说之摄义。(第33课)
此即作用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