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二魔《如是》上祖古乌金仁波切
微信公号:愿您永具菩提心
二魔(直读版)
“过去修行者”生平故事中,常常述说,“魔罗”施展一些幻术,来哄骗他们。
事实上,“所有显相”都是一场魔幻展现,只有“心”能有所体验。
“每个众生的心”都可能达到稳定状态,不再受到愚弄。
不论谁的心,本质上,“这个心”跟“一切诸佛的心”是相同的。
一、外在三身 内在三身
每个房间都有一些空的空间,本质上,空间是一模一样的。
墙壁是不同的,空间的外在容器是不同的,但是,“空间本身”不会因为房间的不同而有差异。
“无碍的空觉”是“一切众生的本质”,“无碍的空觉”是“我们的心性”。
此时此刻,可能觉得“每个人的心”是不同的,分离的。
但是,“认识法身状态”的刹那,如同墙壁都消失了,只有“一个法身”,如同只有“一个虚空”那样。
“一切诸佛”如同一千盏酥油灯,“每盏酥油灯的火焰”是独特的,分开的,但是,它们的光亮是一样的。
“了悟法身状态”时,只有一个本体,如同一千盏酥油灯的光芒一样。
每盏酥油灯的火焰,各有不同,但是,延展到房间各处的光芒,是无别的。
“了证的广大无边”就是“一味的广大无边”,如同源自个别火焰的无别光芒。
“光芒”用来比喻“法身”。
如同“个别的火焰”,“由虹光构成的报身”是各自不同的独立身相。
至于“化身”,“化”指幻相,经由魔幻创造出来的,能被“凡俗众生觉知”的事物。
[释迦牟尼佛]具有“六大元素”构成的金刚身,但是,[释迦牟尼佛]以“人身的方式”显现。
“法身”如同“虚空”,是“一性的”。
“报身”是不同的各自独立的,如同“彩虹”。
“化身”以各种必要方式,去感化众生,如同贤劫千佛。
为了让“凡俗众生”能觉知,也就是,为了“显现在凡俗众生的个人觉受”中,佛以人身来到世间,动物都能觉知到祂。
在这一贤劫,有一千位这样的“佛”出现,同时,会有“六位佛”,各自为了“六道的众生”同时出现。
他们一再化现,化现次数无可计量,这称“外在三身”。
“内在三身”是:
1、“法身”,也就是“空性”。
2、“报身”,也就是“觉性”。
3、“化身”,也就是“空性”跟“觉察”无别双运。
“内在三身”存在于“每个众生的心性”中。
“众生”因为没有“认识心性”,而“流转轮回”,陷入“喜爱”“憎恶”“漠不关心”的情绪中。
“认识心性”指,跟“自己的法身”面对面。
在你“认识自己的心性”,看见“没有东西可看”的刹那,就已经跟“法身”面对面了,这是“觉醒状态”的“非造作法身”。
在这同时,有一种“看见没有东西可看”的觉察,这种认识,不需要“空虚”跟“觉察”两个本体。
“空虚”跟“觉察”原本就是无别的双运。
这个房间里,有一些“什么东西都没有的空间”,这是说明“空性”的例子。
“觉性”如同“阳光”,现在房间里有“阳光”。
不可能把“房间里的阳光”跟“房间里的空间”分开。这是“双运”的比喻。
如果能把“阳光”跟“空间”分开,“阳光”跟“空间”就不是双运的。
房间里有“空间”,同时有“阳光”,所以,能清楚看见房间内的一切。
“阳光”跟“空间”是无别的,这是说明“双运”的例子。
在白天,“阳光”跟“空间”是双运的,除了“虚空”之外,“阳光”没有其它地方可去。
对我们而言,有白天与跟夜晚的差别,但是,除了“虚空”,太阳没有其它地方可去。
“虚空”“阳光”“虚空阳光的无别”,用来比喻“本质”“本性”“能力”。
“空虚的天空”是“空性的例子”,“阳光”是“觉性的例子”,“虚空跟阳光无别”是“空性跟觉性双运”的例子。
在你“温柔的认识心性”的刹那,就有某种“了知心性面貌”的明亮感受。
“温柔的”指,不是瞪视着“自己的心性”,如同“你的心性”是其它东西。
根本没有两个本体,从来没有两个本体。
因为我们,没有让“本然的一”保持“一的如是状态”,因此,在我们眼中,它似乎有两个本体。
似乎是二元分立的,有“观看者”跟“被观看的事物”,这种“二元分立”,是“个人心中的念头”造作出来的。
如云:在“观看”的刹那,保持“如是”。
这么一来,“二元分立”就不会持续下去。
如云:在观看时,不见一物。它没有实体,不是具体的。轻松的,安住在“这种空无”中。
二、无別的三身
没有真正见到“空性跟觉察的无别本质”时,我们会继续持有“观察者跟被观察者是分开的”这种错误想法。
实际上,无别的三身(我们的自性)是一种不息的展现,不是有时出现,有时消失,又重新出现。
打断“无别三身的连续性”的原因有二:
1、不知道如何“认识心性”。
2、对“被觉知的对象”产生念头,陷入“那些念头”。
“三毒”几乎不停的接管,这是“众生的心”运作的方式。
如果“三毒”是持续不断的,“轮回”就永无止境。
只有一个方法,可以“终止轮回”,也就是“认识无别的三身”。
当我们“证悟”时,表示“思维”中断了,消融了,消失了。
这时,不可能仍然有“迷妄的思维”。
如果仍然有“迷妄的思维”,却声称“自己是证悟的”,就是荒谬可笑。
世界上,找不到其它方法可以“竭尽念头”。
引爆核弹肯定能摧毁城市,但是,引爆核弹不能让心“停止思维”。
唯一能让心“停止思维”的,就是“看见我们的自性”。
“这自性”跟“所有觉醒者的三身”是无别的。
“看见三身”时,“三毒”就消失了。
看见“无别的空觉”时,“三毒”就永远消失了。
不间断的保持“认识空觉无别”,“三毒”才会永远消失。
必须通过修持,逐渐习惯于“认识心性”。
“看见心性”时,“所有三毒”都会在同一刹那消失,但是,这不表示“三毒不会再生起”。
只有一个方法,能“永远离于三毒”“永远终止轮回”,那就是“完全认识心性”,日日夜夜不间断的看见“无别的空觉”。
除这之外,无法尽除“三毒”,因为,无始生生世世以来,我们已经拥有“三毒的习性”。
点燃火柴的刹那,就有“火焰”跟“暖热”。
如果把那根火柴,放在山脚稻草上,可以把整座山烧光,其中差别在于“火烧的范围有多广”。
“认识心性”的刹那,如同点燃一根火柴,创造了“心性的火花”。
这火焰,燃烧当时显现的“任何一种三毒”。
“三毒”被烧掉多少,取决于,你有多少的修持“对心性的熟悉程度”,以及在“忘记心性”前,“你对心性的认识”能持续多久,也就是,“认识心性的火焰”多快减弱。
如果“对心性的认识”持续不断,“所有恶业”“过去的障蔽”就会完全根除。
同时,“新的障蔽跟恶业”不再生起,如同整座山着火一样。
三、万年暗室一灯即明
“觉醒的每个刹那”都是相同的,差别在于“它能持续多久”“它有多少稳定度”。
由于我们从无始以来,一直是“迷妄的”,因此,“业跟恶行”潜伏着,所以,我们要从事“补忏仪轨”。
“对心性的认识”达到完全稳定,整座山燃烧殆尽时,“所有过去的业跟恶行”都被净化,不会再落入“迷妄的模式”。
这种状态,等同“正等正觉”,也就是“一切诸佛的法身”。
“证悟”时,不可能有“障蔽跟恶业”,我们要中断清净“障蔽跟恶业”
所以,要修持“清净障蔽”“忏悔过去所造恶业”。
有个方法,可以彻底的永久的终止“恶业跟障蔽”,也就是,“认识心性”可以完全中断“那个刹那的业跟障蔽”。
“认识心性”净化“从过去一直持续下来的恶业”,中断“从这之后要生起的恶业”。
只要“对心性的认识”持续下去,“业跟障蔽”就会完全的彻底的结束。
对“空觉的认识”达到“完全稳定”时,就能尽除“所有的障蔽跟恶业”。
如同一根点燃的火柴,火焰是火,跟“燃烧整座山的火”一模一样。
当整座山起火时,烧光所有树木,什么都不剩。
“心性”原本是“清净自在的”,但是,“心性”暂时受到障蔽。
“障蔽”不是本具的,不是“心性本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果“障蔽”是“心性本身的一部分”,不只是“暂时的现象”,那么就不可能“根除障蔽”。
“障蔽”只是暂时的,如同“房间暂时是漆黑的”。
虽然,“暂时的黑暗”可以持续很长时间,比如持续一万年,但是,开灯的刹那,黑暗立即消失。
“证悟”之所以是可能的,因为“心原本是清净自在的”,“一切诸佛”稳定在“本初自在的状态”。
如同“源自山间河川的水流”,随着往下流经河谷,水变肮脏了。
但是,在源头,水是“清净的”,只是沿途混杂了泥土。
“众生的心”具有“三身的本质”。
没有认识“真实自性”时,“不净”生起了,然后,“暂时的障蔽”随之产生,但是,“不净跟障蔽”可以再度被净化。
“诸佛”从一开始就已经“认识自性”,因此,他们原本就是“证悟的”。
对“众生”而言,“迷惑”是暂时的。
通过“认识心性”,能再度“证悟”。
“我们的本初心性”沿路而来受到染污,但是,这个污泥是暂时的,污泥可以被清除,“成佛状态”存在“我们内心”。
“我们的心性”原本就是“证悟的”,但是,“心性”暂时被障蔽了。
如云:一切众生都是佛,但是,他们暂时被“障蔽”遮盖。
“障蔽”去除时,他们就是“真佛”。
《智慧心髓次第道》云:“遍在佛性”是要了解的根基,“无生”“明光”“空虚”是“明觉的本然状态”,它超越迷惑跟解脱,如同虚空一样,全然寂静。
它不离轮回,不迎涅槃的安住,因为,“俱生无明”跟“遍计无明”,“执着”的串习,以及“情器世界种种觉知”的缘故,“六道众生”如梦一样显现。
虽然这样,你从来不会跟“本初心性”分离,所以,要努力清净“暂时的染污”。
要如何清除“暂时的障蔽”?
“修持十善业”是长远的道路,修持“金刚乘的本尊咒语三摩地”是比较短的道路。
最快速方法是“认识心性”。
因为“覆盖佛性的障蔽”是暂时的,所以,要努力去除这些障蔽。
“佛性”如同“虚空”是不变的,“障蔽”如同“云朵”是暂时的。
“云朵”是暂时的,“虚空”不是暂时的。
太阳照耀时,是温暖的,明灿的。
“太阳”让“水”蒸发,“蒸发的水气”在空中凝成“遮蔽太阳的云朵”。
“天空”跟“太阳”,没有因为“云朵”而改变,如同“虚空”跟“本初觉醒的三身”,原本就是那个样子。
可以说,它们是恒久的不息的,但是,“云朵的出现”制造了看似真实的中断。
但是,在你放下“云朵”,让“云朵”保持“如是状态”的刹那,“云朵”就消散了,“云朵”无法永远逗留。
这是我们“处理迷惑”的方式。
四、非禅修的要点
“心性本身”是无法辨识的,我们要去认识的是“我们的心性是无法辨识的”这个事实,没有什么可以被认识。
在我们用正确方式“观看心性”的刹那,我们立即“看见了心性”。
但是,这还不够,“我们的心”会变得散乱而遗忘,然后,开始“生起念头”。
“无明”有两种:“俱生无明”(无始无明)跟“遍计无明”(枝末无明)。
“看见自性”后,“无明”几乎立即消失。
“我们的心”散乱,然后,开始想其它事情。
“遗忘”跟“思维”就是“两种无明”:“俱生无明”跟“遍计无明”。
“我们的心”确实会散乱,这是“众生的模样”。
如果“众生”接受“认识心性的教导”,毫无疑问,会看见“自己的心性”。
但是,“这种认识”立即消失了。
“忘记心性”后,我们开始“思维”。
先“忘记”,然后“思维”。
“心性”一直都在,但是,我们没有看见它。
“俱生无明”跟“遍计无明”是“轮回的根本”,我们要摆脱“无明”。
即使看见“自己的心性”,“我们的心”仍然会散乱,散乱之后,生起“各种念头”,然后“麻烦随之而来”。
我们要逐渐的修持,“两种无明”就会变得越来越弱,最后完全消失。
“两种无明”束缚羁绊了“众生的佛性”。
虽然,“本觉状态”(无二明觉)是全然寂静,超越“迷惑”跟“解脱”,如同“虚空”一样不变,但是,仍然有“两大无明”的魔罗。
不要忘记这一点!
简而言之,请认识“自己的心性”。
不要投射,不要专注,不要保持一种状态,不要去想任何事。
有几秒钟时间,没有什么可以描述,可以称它是“空虚”跟“觉醒”。
这是“心性”,这不是一种“禅修的行为”,因为,它原本就已经存在了。
如果开始去想象,去思维,去计划,“心性”就已经被遗忘了。
要做的是,掌握“非禅修的要点”。
就创造出来的“禅修状态”而言,从来没人说,我们应该掌握“禅修的要点”。
我们要“占领非禅修的法身宝座”,这不是想象出来的,一丝一毫的想象都没有,它是“本然的”“任运显现的”。
在“非禅修”的刹那,“觉受的对境”丝毫没有受到阻碍,它们清晰的生动的显现,这就是“无碍”,它应该就是这个样子。
不要执着“每一个不同的特征或要点”,不要给他“贴上标签”,只是让你的眼睛去看,让耳朵去听。
否则,你会落入“昏沉的奢摩他”,什么都听不见,什么都看不见。
相反,你应该是清醒的,明晰的,没有任何执着。
放下这种“执着”,如同进入寺庙大殿的孩子,看见一切事物的真貌。
孩子好奇的注视每一件事物,不给事物贴标签,也不执着。
你要这样修。
五、其正的普贤王如来
感到怀疑时,请记住,“怀疑”只是“另一个念头”。
认识“怀疑者的本质”,“怀疑”就消失了。
不要去想:“这真的是它吗”“它究竟是什么”。一定是其它事物,一定非常特殊,让人印象深刻,叹为观止。
可能会慢慢进入“我的觉受”,到时候,“我现在所有的心的状态”肯定会被抛弃。
事实上,“我们的本初状态”已经是“佛心”,我们要做的是“放下眼前的念头”,不要任何事物。
如果“当下的觉醒”不在这里,我们就会是一具死尸。
你可以听见声音,“听声音”的是“你的心”,不是“你的耳朵”。
尸体有耳朵,但是,尸体听不到声音。
此时此刻,“有所觉受的”是“你当下的心”,不是“昨天的心”,不是“明天的心”。
“认识心性”时,不要对“心性”做任何事,一丁点都不要,不要去纠正它,让它“如同虚空一样”开放,自然。
“本然”就是“如是”,这是真正的普贤王如来,从来没有跟“你的心”分离的普贤王如来。
“佛心”一刹那都不曾舍弃你。
认识“本觉”,认识“你的心性”!
这是“众生”不做的事,“众生”不知道如何去观看,即使“看见心性”,也不知道那是什么。
“众生”会立刻开始去想“其它的事”,一个接一个,永无止境的在“轮回锁链”加上新的锁链。
在这个当下,“过去念头”已经消失,“未来念头”没有到来,不要纠正“当下的觉醒”,只要认识它就可以了。
“认识心性”时,不要让它再跟“念头”连结。
这种“当下的觉醒”,不会持续很久,因为,在过去,所有生生世世,我们都是散乱的。
因此,必须让自己,越来越习惯“这种当下的觉醒”。
当我们再度落入“两大无明”的控制,会“忘记心性”,开始“思维”。
“真正的瑜伽士”是“一再认识心性的修持者”,于是“认识心性的时间”慢慢的延长。
“念头”自动变得越来越弱,“念头”跟“念头”之间的空档,变得越来越长。
在“当下的觉醒”,保持日夜不间断,没有迷惑没有散乱时,就是真正掌握了“法身的要塞”,也称“法性遍尽”,也就是“概念竭尽”“现象竭尽”。
“概念”指“概念化的心”,“现象”指“被概念化的对境”。
在这之前,色相出现时,你会想“那是什么”。
有声音时,你会想“那是什么声音”。摸到东西时,你会想“那是什么”。
“昏乱”立刻产生了。
“禅修者”有时会想:昨天没那么多念头,那一座法修得好。但是。今天有很多念头,我的禅修糟透了!
这种投射,只是“两个念头”。
如同虚空一样的“心性”,本身没有好坏。
由于这种修持,不是一种禅修,所以,不必去担心“禅修”是好是坏。
这不是在修持“禅修”,这是在修持“本然”,修持“放下”。
当“你的修行”是修持“远离追求喜乐避免痛苦的大开放”时,你就不需要执着,是“欢乐的”或是“痛苦的”。
如果不放下“喜乐”,就不会“离开欲界”。
“大乐”不是指“依缘而生的喜乐”,“大乐”指“完全没有痛苦,不依缘而生的至乐”。
众生期待“证悟”是,没有痛苦,但是仍然非常愉悦的状态,这称“依缘而生的喜乐”。
一旦获得那种喜乐,喜乐就会耗尽,然后再度受苦。
这种修持,不是一种“禅修”,而是一种“熟稔”。
如果试图“改善这种状态”“纠正这种状态”,即使只是一点点,就已经糟蹋了。
有“这不够好的念头”时,“当下觉醒”已经被糟蹋了。
“念头”代表“思维”,“还没有证悟的众生”确实会“思维”。
要放下“过去念头”“现在念头”“未来念头”。
是放下念头,不是把念头丢开,“把念头丢开”只是“更多的思维”。
“看见心性”的刹那,“三世的念头”自动消失。
如果有怀疑,那又是“另一个念头”。
通过认识“是什么感到怀疑”,“怀疑”就消失了。
说来好笑,“看见心性”或“没有看见心性”,没有什么大不了,“心性”一直都在那里,从来没有间断。
事实上,这个修持非常容易!!
不必“禅修”,
不必“想事情”,
不需要“做任何事”,
不需要“强迫”,
不需要“努力奋斗”。
除了这样修持,不需要做任何事。
因为这太容易了!简直太容易了!!大多数人不相信。
他们不信任“无事可做”,他们认为:
什么都不做,那有什么用?如果“心性”什么都没有,那有什么了不起?那怎么值得?想象“庄严的本尊”,持诵“力量强大的咒语”,要比这个好!
修持“安住在本然状态”,不从事“禅修”。
为了这么做,必须真正的“认识本觉”。
如果没有“认识本觉”,就像没打开开关。
一旦打开开关,电灯就亮了,不需要做任何事,不需要东看西看,只要让它亮着就行了。